《儿女英雄传》中“否定词+VP(之前)”的语用分析
《儿女英雄传》中的总括范围副词
21 0 2年 9月
宜 宾 学 院 学 报
J u a fYii iest o r lo o
S p e e ,2 1 e t mb r 0 2
《 儿女英雄传》 的总括范 围副词 中
苏 华 , 唐 韵
(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 院 , 四川 南充 6 70 ) 30 2
摘 要 : ) - 英雄 传》 《 Lk - 中新 旧总括 范围副词 同时存在 , 旧的使 用频率偏低 , 但 而新 兴的“ ” “ 等 已经 占主要地位 , 都 、 全” 其 发展趋 于成熟 , 已经十 分接近现代 汉语 的用法。另外 , 中古以来新 产生的 总括 范围副词 都是 双音词 , 这是适 应 汉语 词汇双
收 稿 日期 :2 1 0 2 0 2— 3— 6
“ ” 4 0 %) 已经 占主 要地位 , 全 ( .7 等 尤其 是 “ ” 在 都 ,
《 儿女》 中的使用 频率 已经 占据 了主导地位 。这表 明 “ ” 都 在清代 已经 有 着很 强 的生命力 , 它的发展 趋 于 成熟 , 已经十分接近现 代汉语 的用 法 了。另外 , . 中古
结构 ( 别修饰体 词性结构 ) 表示谓语 涉及 的人、 个 , 事
物等无例外 , 同时语 义 指 向谓语 之外 的相关 项 的一
类副词 。总括 范 围副 词 的语 义特 征 就是 表示 全 部 、 无例外 , 即表示 总 括 的对象 全 部具有 谓 项所 指 的行 为、 状态或属性 。表 1 为《 儿女》 总括范 围副词表 。
都 14 6 9 0 17 . 上
+
围副词所相 同的; 并不 是说 《 但 儿女》 中“ 不 用在 皆” 口语性 的句子里 , 口语 中的用例也是很 多的。 () 2 听起 来 , 人 家 又 是 位 一 尘 不 染 、 袖 皆 空 老 两
《儿女英雄传》状态词的修辞和语用功能
《儿女英雄传》状态词的修辞和语用功能陈烁【摘要】状态词,即指那些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颜色及某种状况或情态的形容词.这类词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形象色彩以及感情色彩,因而在写人状物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力.本文主要叙述<儿女英雄传>中的状态词在写人状物方面的修辞和语用功能.【期刊名称】《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06(016)001【总页数】3页(P36-38)【关键词】儿女英雄传;状态词;修辞【作者】陈烁【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状态词,即指那些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颜色及某种状况或情态的形容词。
它因具有极鲜明的语体色彩(口语色彩)、形象色彩以及感情色彩而在写人状物方面有着特殊的表现力。
清代作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1]在语言方面独具特色,曾被称誉为“绝好的京语教科书”[2],文中状态词的使用,为人们所称道。
例如能仁寺十三妹救安骥的一段描写:两只手一层层的把住公子的衣襟,喀喳一声,只一扯扯开,把大襟向后又掖了一掖,露出那个白嫩嫩的胸脯来……可怜公子此时早已魄散魂飞,双眼紧闭。
那凶僧瞄准了地方儿,从胳膊肘上往前一冒劲,对着公子的心窝儿剌来,只听噗,“嗳呀!”咕咚,当啷啷,三个人里头先倒了一个。
[1]“白嫩嫩”、“魄散魂飞”暗示出了安公子的懦弱;同时凶僧的残暴,也写得有声有色,干净利索。
尤其是拟声词的连用,生活气息极浓,调动了人们的听觉,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更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仿佛令人有身历其境之感。
下面着重谈谈《儿女英雄传》中AABB式,AXX式,A里AB式和AXY等四式状态词的修辞和语用功能。
(一)AABB式AABB式除了表示描写、强调和小称等语法意义外,还可以表达说话人对事物的褒贬估价、好恶、爱憎等感情色彩。
《儿女英雄传》的作者正是利用了这一格式本身所含有的语义和语法方面的特征于言语活动之中,所以收到了令人满意的修辞和语用效果。
从《儿女英雄传》看道光、咸丰、同治时期北京话中的旗人语
文康 的叔父英 绶、叔伯兄弟 文庆 、文煜均为 嘉庆 、道光 时 中说: “ 常谈之语 ,有清 ( 即满 )汉兼用者 ,谈 者不觉 ,
从 《 女 英 雄 传 》 的 大 团 圆 结 局 可 以看 出 , 作 者 有 意 表 达 言 相 比变 得 通 顺 了 ,但 受 满 语 的影 响仍 然 很 明显 , 以 小 说 儿 “ 善 降祥 ” 这 个 观 念 , 通 过 写 一 个 作 善 而 兴 旺 的家 庭 来 作 《 楼 梦 》 为代 表 ,我 们 可 以 感 觉 到 ,其 中 的 语 言 “ 文 红 不
爵 , 由次 子 永 保 承 袭 。祖 下 了 一 些 痕 迹 。在 这 样 的 取 代 过程 中 ,北 京 话 经 历 了
两江 总督 ,是镇压 川陕鄂 白莲 教起 义的重 臣,官至太子太 清初满语式 汉语 、现代北 京话 的初期和 现代北京话 的形成
雄 传 》 中 出现 的 已经 被 汉化 了的 满语 词 ,并将 之 与 满语 词 区别 ,称之 为旗 人 语
关键词: ( ( 儿女 英雄 传 》 北京 话 旗人 语
《 女 英 雄 传 》 是 写 于 1 世 纪 中 叶 的 一 部 清 代 社 会 儿 9
译、音译+ 意译 的满 语 之 外 ,还 有 一 部 分 旗 人 常 用 , 汉 人 不
影射 作者 亲历 的 败落 ,并 表达 他对 满洲 旗 人家 庭 的一种 不 白, 半通 非 通 , 不合 乎 正 统文 学 家 的 口味 。 ” [ e
美 好 理 想 。其 实 ,除 了 “ 善 降 祥 ”这 个 目的 外 ,文 康 写 作
《儿女英雄传》: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融合
《儿女英雄传》: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融合
概述
《儿女英雄传》是一部探讨传统与现代之间矛盾与融合的作品。
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描绘了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社会的碰撞,以及当代年轻人在这个过渡时期中的自我认同和选择。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
在文化背景中,许多国家都有自己悠久的传统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往往强调家庭、责任、尊重长辈以及坚守传统规范等。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许多新观念和新方式逐渐涌入。
矛盾之处
由于几百年来世界不断变化演进,人们在接受新事物时往往容易遇到阻力。
因此,在《儿女英雄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角、家人或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常常出现矛盾。
一方面是他们对旧有价值观培养出来的忠诚感,一方面又希望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自我认同的挑战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给当代年轻人的自我认同造成了许多困惑。
他们常常被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拉扯着,感到无所适从。
如何在新旧世界之间找到平衡点,并坚定地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是这部作品中一个关键的主题。
融合与转型
尽管传统和现代存在差异和冲突,但对于那些能够妥善处理它们之间关系的人来说,融合是可能的。
《儿女英雄传》描述了一些角色如何通过接纳新事物并将其融入传统价值观中实现自我转型。
透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未来。
总结
《儿女英雄传》以其生动而复杂地描绘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矛盾与融合。
通过这些故事和人物,我们可以思考并深入探讨个体在面对文化碰撞时如何保持自身身份,并积极塑造未来社会。
《儿女英雄传》反复问句初探
肯定 的一 面“ A” , 句 中不 出现 “ 非 A ” 的部 分 。 这类 句 式在 现在 的方言 中有着很好 的体 现 ,朱德熙先 生在 1 9 8 5年讨 论汉 语方言 中的两种反复 问句 时就对 “ 可 V P ” 式进行 了探讨 , 并在学术 界引起 了广泛 的讨论 。
( 二) 可・ V P不 V P
了其 对 现 代 汉 语 反 复 问 句 的 影 响 。
关键词 : 《 儿女英雄传》 反复 问句 正反 选择 问句
关 于 疑 问句 的 研 究 在 汉 语 语 法 研 究 中历 来 是 一 个重要部分 , 正因为如此 , 其中的争议也很 多 , 而争论 最大 的则是疑问句 中的反复问旬( 又称正反问句 ) 。 这 里笔者 以《 儿 女英雄传 》 ( 以下简称《 儿》 ) 为对 象 , 对 书 中前二十 回中的反复问句作一详尽式的调查 , 从 中考 察《 儿》 的反复 问句 的一些特点 , 并从历时和共 时的角 度初步对反复问句 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探 讨。 由于关 于疑 问句 的分类 标准历 来颇 有争 议 , 在 此, 为方便 文章的叙述 , 笔者采用 朱德熙先生 提 出的 “ 疑 问 句 转换 系 统 ” 的分 类 标 准 , 即把 疑 问句 分 成 是 非 问句 、 特 指问旬和选择 问句三类 。 “ 同时 , 把 反复 问句 看成是一种特殊 的选择 问句 。 ” 《 儿》 前二 十回 中共有疑 问句 1 2 7 3旬 , 其 中选 择 问句有 1 0 4句 ,占 8 . 2 %。而选择 问句 中反 复问句 有 8 2句 , 占7 8 . 8%。 由此可见 , 虽 然在 整个疑 问句 系统 中, 反 复问句所 占比例不 是很高 , 但作为 选择 问句 的 种形式 , 它却 占了相当大的 比重 , 通过对它的研究 , 我们 可 以对疑 问句 中的选择 问句这种重 要形式有 个 初步 的了解 , 也有利于我们对疑问句 的进一 步探讨 和 把握 。 《 儿》 中反 复问句 主要有 以下几种形式 :
关于正反问历史发展的几个问题
关于正反问历史发展的几个问题Some problems on the historicaldevelopment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questions傅惠钧(浙江师范大学)一来源问题关于正反问的来源学界有种种见解。
最有影响的是省略说。
即认为正反问由列项选择问省略而来。
这是梅祖麟(1978)首先提出来的。
尽管由于材料的限制,他把起源的时间说迟了——“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发现,把正反问起源时间由唐代提到了秦代——但是他的省略说仍能解释新发现的材料。
我们只要列出数例便可见出“VP不VP”、“VP不”两种典型正反问的生成轨迹:(1)人奴妾盗其主之父母,为盗主,且不为?(《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问答》)(2)甲贼伤人,吏论以为斗伤人,吏当论不当?当谇。
(同上)(3)免老告人以为不孝,谒杀,当三环之不?不当环,亟执勿失。
(同上)例(1)为列项问,省去分句的关联词“且”,便成了例(2)的格式,即正反向“VP不VP”式;而进一步省略就是例(3)的格式,即“VP不”式。
可见,省略的原理具有一般性特点。
不妨再看一下“VP不曾”的生成途径。
“VP不曾”的早期用例见于宋代文献,如:山前行问道:“你曾杀人也不曾?”静山大王应道:“曾杀人。
”又问:“曾放火不曾?”应道:“曾放火。
”(《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但这种用法在宋元时期极少出现。
刘坚蒋绍愚《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43万字仅见此例。
“不曾”在宋元前主要用作状语。
然而一直置于动词之前的“不曾”怎么会跑到句末成为正反向的标记呢?省略说可以为我们提供解释。
请看《朱子语类》的例子:(4)只管在尘俗里面衮,还曾见四端头面,还不曾见四端头面?(卷121)(5)公且自看平日是曾去学,不曾去学?曾去习,不曾去习?(同上)(6)莫依傍他底说,只问取自家是真实见得不曾?(卷116)例(4)为列项问。
省去“还”,便是例(5)的结构,这是介于列项问与正反问之间的形式。
_儿女英雄传_中语气词_啊_及其变体的对比分析_王若玉
“啊” 语气词 的音变规律
规范写法 呀 哇 哪 啊 啊 啊 例 证 他呀、 我呀、 鹅呀、 写呀、 你呀、 去呀 哭哇、 好哇 天哪、 心哪 娘啊、 行啊 是啊、 儿啊 字啊、 死啊
“啊” 的音变 [ iA ] [ uA ] [ nA ] [ A ] [ A ] [ zA ]
前三种音变不仅读音发生变化, 由表 1 可知, 字形也随之变化; 后三种音变仅读音发生变化, 字 “啊” , 形仍显示为 从而使仅凭字形作出判断的语 料统计者难以辨别“啊 ” 是否发生音变。 鉴于在 语料统计过程中存在后三者特殊情况, 下文关于 “啊” 语气词 的音变语料统计仅限于“呀、 哇、 哪” 三种, 其余的不管音变发生与否, 统一归为语气词 “啊” 的语料之中。
80
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2014 年
“啊” 。《儿女英雄传 》 的关系并非如此单一 中4 个语气词的使用频率统计见表 2 。 “啊” 表 2 《儿女英雄传》 中 及其变体使用频率
语气词 啊( 呵、 阿) 呀 哇 哪 出现次数 131 301 72 48
“啊” 词呈消失趋势, 处于与 合并的过程之中。 《儿女英雄传》 , “啊” “阿” 从 的用例看 与 基本 位于句尾。 ( 1 ) 我 这 时候 没 那 么 大 工 夫 合 你 诉 家 常 啊! 獉 ( 第十四回) ( 2) 你老人家不是怪我没让阿? ( 第二十一回) 獉 , 例( 1 ) 、 例 ( 2 ) 中 既 可 说“家 常 啊 ” 又可说 “让阿” , “啊” 。可见 “阿 ” 用法不具有 随意替用, 互补关系。 “呵” 在书中仅出现 4 例: ( 3 ) 忽 然 欢 喜 呵, 将 他 来 都 打 破。 ( 第 二 十 獉 九回) ( 4 ) 你 这 位 公 公 呵, 我 告 诉 你, 讨人嫌着的 獉 呢! ( 第二十九回) ( 5 ) 要讲 本 事 呵, 不 是 我 过 奖, 他 可“挂 拉 枣 獉 — —有限” 。( 第四十回) 儿— ( 6 ) 那 些 薄 底 儿 鞋 呀, …… 风 领 儿 斗 篷 呵, 獉 ( 第四十回) 例( 3 ) ~ 例( 6 ) 4 例“呵” 均用于句中停顿, 推 测此种用法可能是继承了“呵 ” 在宋元时期表语 法间歇的功能。 “啊( 呵、 另外, 书中语气词 阿) ” 的使用共 131 例, 其中不符合音变规律的有 43 例, 说 明“呀 ” “哇 ” “哪” 的语音变体使用在当 作为语气词“啊 ” 时 尚 未 稳 定, 并 且 由 于 人 们 使 用 习 惯 的 影 响, “啊” 还会出现于其语音变体的位置。 ( 二) 语气词 “呀” “呀” “啊” 语气词 比 产生年代要早, 出现在元 代。潘允中从语音演变角度考察, 认为上古语气 “也 ” “耶” 词 与“呀 ” 的关系是比较明显的。 孙锡 “ , ‘呀’ 信认为 但与文言中‘也 ’ 的用法 源自‘也 ’ 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 因此应看作是宋元时期新 ⑤ 产生的语气词 ” 。 太田辰夫指出元曲中“也 ” 的 三种新用法( 称呼、 强调、 疑问 ) 与“呀 ” 的用法相 “呀” “也” 。 同, 更清楚地表明 源于 “呀” 人们一方面用新兴 在 产生之前的宋代, “ ” “ ” , 的 哑 来代替 也 一方面继续沿用上古语气词 “耶” 。 金元时期, 语气词“呀 ” 才开始出现。 在 “呀” “耶” “呀 ” 使用初期, 经常出现“哑” 混用的 情况, 而且由于“呀 ” 是新兴的书写形式, 不能在 短期内普遍使用, 直到明代《西游记 》 中才开始崭
《儿女英雄传》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儿女英雄传》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作者:李爽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2年第06期目前,近现代汉语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研究提出了五种主要的语法意义,即表时短量少、表祈使、表尝试、表轻松和表惯常。
近代汉语方面在张鸿魁(1995)、于江(2000))、唐韵(2001)等文章中得到集中反应。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李宇明先生综合了一些学者的看法,从四个方面描述了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a 表量少时短;b 表轻微或尝试;c 表多量;d 表惯常动作。
我们认为: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分不同的情况。
动词重叠式有多种格式,格式不一样,语法意义也会有所差别;即使是同一格式,所处的语境不同,语法意义也不尽相同;在语言运用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是立体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认识。
通过对《儿女英雄传》一书的深入考察,我们发现该书中动词重叠既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时短量小,也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多量、表示尝试、表示委婉语气。
一、表时短量小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1954)中把动词重叠看作是动作本身含有的某种性质,并把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概括为“短时貌”。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和《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著作中,承认动词重叠是动词变化形式,并总结为“短时态”(尝试态)。
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指出(1982):“动词重叠式除了表示时量短之外,有时表示动量小。
”由此可见,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研究的主流意见是“短时”和“轻量”。
《儿女英雄传》中动词重叠表时短量小的出现频率相当之高,几乎每种重叠形式都有这种语法意义。
(1)公子一面吃着,舅太太又说:“吃完了,再把脸擦擦,就凉快了。
”(第三十七回)(2)华忠说:“小爷,你只别着急,等我歇歇儿告诉你。
” (第三回)(3)程师爷道:“正是,不要过于那个,畅一畅罢。
” (第三回)(4)他此时待有千言万语要发作出来,明一明自己的心,只是一时不知从那句说起是头一句。
《儿女英雄传》中的总括范围副词
《儿女英雄传》中的总括范围副词苏华;唐韵【摘要】《儿女英雄传》中新旧总括范围副词同时存在,但旧的使用频率偏低,而新兴的"都"、"全"等已经占主要地位,其发展趋于成熟,已经十分接近现代汉语的用法。
另外,中古以来新产生的总括范围副词都是双音词,这是适应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趋势所致。
%The old and new blanket range adverbs are used in The Story of the Hero and the Sisters.However,the usage of the old range adverbs is in a low frequency,the usage of the new range adverbs like "Dou","Quan" and more have taken the predominant place and become mature gradually which is very close to the modern Chinese usage.In addition,in order to keep with the Chinese vocabulary double syllable change,the new blanket range adverbs have been double-syllable words since the Middle Ages.【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9【总页数】4页(P77-80)【关键词】《儿女英雄传》;总括范围副词;用法差异【作者】苏华;唐韵【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2;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2《儿女英雄传》(清·文康著)是产生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一部侠义小说。
《儿女英雄传》疑问句句末语气词初探
0 . 3
0 . 2
0 . 2
0 . 1
0 . 1
1 . “ 呢”
“ 呢” 的来 源是 一个较 为 复杂 的问 题 , 学 界众
收稿 日期 : 2 0 1 6— 0 7—1 2 作者 简介: 张荣 ( 1 9 9 2 一) , 女, 山西长治人 , 西藏 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语言文字应用。
清代 时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语 语 气 词 的 实 际 面 貌 , 且 是 研究 近 代
汉语的重要语料 , 具有宝贵 的史料价值 。本篇 文
章所提 到 的语 气 词 只 出 现 在 疑 问 句 句 末 , 不 仅 包 含纯粹 的 句末 语 气 词 , 而 且 也 囊 括 了兼 有 疑 问语 气 和其 他语 气 的句末 语气 词 。
肯定形式发问, 也可以用否定形式发问。例如:
‘ 你’ 、 ‘ 弥’ 、 ‘ 尼’ , 实际上就是后来表示疑问语气 助词 ‘ 呢’ 的前身。 ” ④ 按照“ 呢” 的语 法 功 能 的 不
功能 , 明清之后 又有 了表 陈述 和感 叹 的语法 功 能 。 清代 之后 出 现 了 “ 吗” 的字 形 。“ 么” 一 般 用 于 是 非 问句 和反 问句 句 末 , 主 要 表 示 对 现 在 或 未 来 的
一
种 推测 。 当 它用 在 是非 问句 句 末 时 , 既 可 以用 ( 6 ) 老 师这一 向有信 么? ( 第三 回 , 3 4页 ) ( 7 ) 我 同 了玉格 带 上 戴 勤 、 随缘 儿 , 再 带 上 十
第3 3卷第 6期
Vo L 3 3 . N0. 6
攀枝花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P a n z h i h u a Un i v e r s i t y
《儿女英雄传》练习(文段阅读)
《儿女英雄传》练习(文段阅读)
《儿女英雄传》是一部极具感人力量的小说,通过讲述妈妈的故事展现了儿女之间的深情厚爱。
故事中的妈妈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但她的善良和坚强令人钦佩。
书中描述了妈妈在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她为了保护孩子们而付出的努力。
她经历了各种困境,但每一次都展现出坚韧的精神和无私的奉献。
儿女之间的爱与母爱是本书的核心主题。
故事中的孩子们都很爱妈妈,他们为了保护妈妈而做出了很多努力。
他们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起了责任和担忧,以妈妈的幸福为己任。
这种深情厚爱展现出了家庭的温暖与凝聚力。
通过阅读这篇短文,我们从中感受到了爱与奉献的力量。
作为儿女,我们应该珍惜和感恩父母的爱,同时也要学会为他们带去快乐和幸福。
同时,这个故事也鼓励我们在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
《儿女英雄传》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故事,它展现了亲情的伟大
和儿女们的勇敢。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正能量,感受
到家庭之爱的温暖。
总而言之,阅读《儿女英雄传》可以让我们体验到爱与奉献的
力量,同样也鼓励我们在生活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勇往直前。
这个
故事给予了我们对生活和家庭的思考,让我们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浅析《儿女英雄传》中戏曲元素的作用
浅析《儿女英雄传》中戏曲元素的作用《儿女英雄传》是中国京剧经典剧目之一,它描绘了古代英雄女儿慈姑为父亲报仇的故事。
该剧融合了丰富的戏曲元素,通过曲调、唱腔、表演等形式,展现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同时也增添了戏剧的艺术魅力。
曲调在《儿女英雄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京剧曲调独特韵律,通过曲调的起伏变化,能够传达角色的情感变化和氛围的转变。
在剧中,慈姑出场时的“悲羞”曲调以及父亲被害时的“怨恨”曲调都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体现出慈姑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曲调还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
剧中慈姑得知父亲被害后的“悲愤”曲调和寻找凶手时的“决意”曲调,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慈姑为父报仇的决心和坚定。
唱腔是京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儿女英雄传》中的唱腔以抑扬顿挫的形式展现,能够突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剧中慈姑的唱腔多采用沉着、豪迈的形式,体现了慈姑作为英雄角色的大气和果断。
而慈姑追查凶手时的“急促”唱腔以及最后和凶手对戏时的“激烈”唱腔,则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角色情感的起伏和紧张氛围的营造。
表演是京剧的核心,也是观众与剧中人物互动的重要环节,《儿女英雄传》中的表演通过身段、步法、动作和表情等形式,展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情感表达。
慈姑的外形特点是刚毅坚定,表演上通过刚劲有力的身段和跃动的步法来展示,同时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的变化,表达慈姑内心的痛苦和憎恨。
而凶手的表演则偏向于凶残和狡猾,通过流畅狡黠的身段和诡计多端的动作等,让观众对凶手的人物性格有更深入的了解。
《儿女英雄传》通过融合曲调、唱腔和表演等戏曲元素,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同时也能够通过声音、音律等元素的变化来传递人物的情感和情绪。
戏曲元素的运用不仅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还能够增添戏剧的艺术魅力,提升观赏体验。
通过对《儿女英雄传》中戏曲元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和价值。
《儿女英雄传》1-20回简答题答案
《儿女英雄传》1-20回简答题答案第一回1. 邓平从省城回乡,见到自家房子已变成酒肆,感到十分愤怒和痛心。
2. 邓平的父亲邓肃是因怕骗人才公开宣布自己有家产。
3. 第三次遇到磁石时,邓平按指示细找有一口树桩,用刀凿开树桩,见有杂草茂密的竹棚。
4. 邓平得到风筝后,按指示把线收起,看看风筝渐高。
5. 邓平按照指示放线后,邓肃把绳子系在树桩上。
第二回1. 邓平找到微官漏后,邓肃相信了邓平的话。
2. 邓平在长虹浩渺间得到虔心状。
3. 邓肃是一个聪明、仁慈的人,有很高的儿女情长。
第三回1. 邓平在山洞待了六七个时辰。
2. 邓平还在山洞见到了“七彩光”。
3. 邓平在山洞里听到了许多奇怪的声音。
第四回1. 邓平在收藏的宝贝里找到了一柄古剑。
2. 邓肃对妻子说道:“孩子为了我重失手,原是我等闲施为。
”3. 邓肃给了邓平一些银子。
第五回1. 邓平和黄英接到了朝廷来人的信。
2. 邓平把家务交给麻扎基窝,终身做官。
3. 邓平和黄英留在玉环亭住下,和船户商量了安排船的事。
第六回1. 邓平和黄英进了湖南的详遇府。
2. 湖南详遇府的知府王全和杨攀是既强盗又官员。
3. 邓平和黄英在详遇府读夜书后,两个简巨把两块大煤子抬进房间。
第七回1. 杨攀想起邓平是明珠顶上山洞得八宝玉石的聪明的邓平。
2. 杨攀故意卖给黄英一条虫子让她殞命。
3. 邓平打脸一声:赏你制胜千军夺取大胜利,竟归躯体还!第八回1. 邓平把托陛告上云天,王全置之罪行。
2. 邓平留背细看了查无与打黄英一气的信函。
3. 王全打黄英的背心上袖大红褂。
第九回1. 邓平闻见春和熏,已被人挖坟讷偷了四堆寿。
2. 邓平看了张猴尧绑腿的样板跳读四叠字。
3. 邓平正抄王侯罪正在改它一府级人员犯法簿册。
第十回1. 邓平和黄英切磋艺着腿法炳亮。
2. 邓平在人跳的时候,经了巡府的大发祥光悟了口令。
第十一回1. 邓平在沙滩找到了一个小木桶。
2. 邓平按照指示,拨开草丛后见到了不夜天花。
3. 邓平掉下瀑布后,见到了透光的红砂。
《儿女英雄传》中俗语的运用
《儿女英雄传》中俗语的运用《儿女英雄传》在俗语运用上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口语性强、视角多、连用多。
这些俗语的使用有助于小说塑造人物、说明事理、展开情节。
从语用的角度审视作品中的俗语,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对俗语进行立体的研究,这不仅能拓宽研究视野,更有助于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对俗语表现力的认识。
标签:《儿女英雄传》俗语口语性多视角连用《儿女英雄传》(以下简称《儿》)是清末满族旗人文康用当时的北京口语写成的一部评话小说,保存了较完整的评话小说的体例和特点。
小说通篇以评书人的口吻展开叙述和描写,语言诙谐幽默、形象生动、巧妙传神,历来为评论家所赞赏。
胡适先生曾称它是“绝好的京语教科书”。
据初步统计[1],《儿》一书中共使用俗语491条,其中惯用语241条,谚语223条,歇后语27条。
这些俗语有的随上下文而被直接引用,有的用“俗话”“俗语”“外话”“语”等注明,还有的用“古有云”“自古道”“此之谓”“正叫做”等来引出。
俗语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小说人物的刻画、主题的表现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从总体上把握《儿》运用俗语的特点,重点讨论俗语的多视角使用和连用。
一、俗语的口语性和灵活性俗语靠大众口耳相传,呈现出较明显的口语性。
《儿》采用的是说书笔法,在语言风格上更是带有极强的口语性。
请看下面几例:(1)这桩事不比听戏,可正弹在安老爷的痒痒筋儿上了。
(第三九回)(2)那瘦子一见,说:“怎么着,手里有活?这打了我的叫儿了!你等等儿,咱们爷儿俩较量较量!你大概也不知道你小大师傅的少林拳有多么霸道!可别跑!”(第六回)(3)这烧香可是神佛儿的事情,公修公德,婆修婆德,咱各人儿洗脸儿各人儿光,你不要可行不的。
(第一三回)(4)明白可明白了,我宁可输了都使得,实在不能跟着你:二鞑子吃螺蛳——绕这么大弯儿!再不想姑老爷你这么个大弯儿,你家俩孩子竟会绕过来了!(第三三回)(5)好个小金凤儿!难道连你也要合我嚼啵嚼啵不成?果然如此,可算你“猴儿拉稀——小人儿坏了肠子”了!(第二五回)上述例(1)、(2)为惯用语,例(3)、(4)为谚语,例(4)、(5)为歇后语,都非常口语化,一般只在口语中使用。
《儿女英雄传》中的选择疑问句浅析
《子女英豪传》中的选择疑问句浅析《子女英豪传》是产生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一部侠义小说,共40 回近 60 万字,属清朝后期文件,在汉语史研究中,地位十分重要。
本文对这部书中的选择疑问句进行了穷尽性的检查和研究,并进行了浅要的剖析。
关于汉语疑问句的分类,学术界到现在没有一致的见解,本文所用的是邵敬敏先生的分类系统,①选择问句是有定特指选择问句。
《子女英豪传》中共有选择问句 49 个,以下分几方面对这些选择问句进行剖析。
一《子女英豪传》中的选择疑问句按使用的连结词的不一样,详细分红以下几类:(一)“是 A,是 B”式(1)不只是什么给匪徒作眼线的,莫不竟是个大盗,从京城里就跟了下来?( 5·73)②(2)你老白想一想,我这话是为我、是为你?(5·76)(3)只不知屋里这位小爷吓得是死是活?( 6·99)(4)纵说暗中无神,莫非他不是人不行?我不是人不行?(6·101)(5)此人还不知是有哇是没了呢!(17·283)(6)姑娘,你这话是实话,是顽儿话?( 22·397)(7)是这样的门第我不肯意哟?是这样的公婆我不肯意哟?(26·486)(8)不知是惹的花香,是粘的人气?( 28·521)(9)他们是干功名来了,是顽儿来了?( 34·683)(10)老爷是在上房里,是在书斋里呢?( 367·20)(11)这也不知是他自己憋出这股子横劲来了,也不知是俩老婆儿把个懒驴子逼的上了磨了?( 37·763)(12)我这倒有俩来的月没见了,也摸不着是病啊是喜。
( 38·793)(13)究竟是个丫头是个小子?( 38·793)(14)是想我去能钻营升官呢,是还想我能去谋干发达呢?(39·809)这类选择在全书共有14 例,占所有选择疑问句的28 %,与其余几类对比,数目最多,是这部书中选择疑问句的主要格式,在现代汉语中“是A,是 B”式也是主要的格式。
试析《儿女英雄传》的语言美
试析《儿女英雄传》的语言美《儿女英雄传》的文学语言审美
本文研究的是清代后期的小说《儿女英雄传》的文学语言问题。
其特点是以文本为核心,从语言底层出发,采用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符号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从多角度多层面予以微观考察,选取客观可信的例证,探究《儿女英雄传》的文学语言艺术。
自《儿女英雄传》问世以来的一百五十多年间,评论界主要从历史学、文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角度予以评说,可谓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但值得注意的是,《儿女英雄传》的文学语言艺术却获得了较为一致的褒扬。
然迄今为止,众学者的评价极具概括性,缺乏具体考证,有些甚至失之偏颇。
虽然有研究者从语言学角度对“儿女英雄传虚词”、“儿女英雄传副词”作过全面而细致的考证,但至今从文学语言学的视角加以系统考察的研究成果尚付阙如。
因而,《儿女英雄传》的文学语言审美是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课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意义所在。
本文由8个章节、两大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首先对文学语言的形式和内容、规范和变异以及审美特性等问题加以阐释,旨在廓清一些模糊认识,为文学语言研究寻找一个恰当的逻辑起点和思维方位。
接着着重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汉语文学语言的嬗变轨迹作了历时态的追寻,梳理和考察了已有的主要研究成果,然后探讨了基于文本的汉语文学语言的审美视角,并对《儿女英雄传》文学语言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本文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为全文的中心,分别对小说文本的各个层次、各种性能的语言予以多维度考察,论述各种语言成分在具体语境中的艺术功能和美学价值。
《儿女英雄传》中的副词“都”及其语法化
《儿女英雄传》中的副词“都”及其语法化
蒋遐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0)003
【摘要】《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通过它可以了解汉语在19世纪中期的基本面貌。
当时,副词“都”已具备表示范围和表示语气等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中有一类兼表已然义。
根据《儿女英雄传》中反映的语言事实和语法化的一般规律,副词“都”的语法化路径应该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兼表已然义的语气副词”。
【总页数】5页(P67-71)
【作者】蒋遐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河南洛阳4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2
【相关文献】
1.论《儿女英雄传》中的副词重叠 [J], 罗主宾
2.析《儿女英雄传》中的程度副词"最" [J], 郑燕明
3.《儿女英雄传》中的总括范围副词 [J], 苏华;唐韵
4.《儿女英雄传》中的程度副词"颇" [J], 巫洁;刘冬青
5.《儿女英雄传》中的疑问副词“可” [J], 易杏;何学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 了 已经掌 握 的从先 秦到 唐宋 时代 各类语 料 中蕴
含 时 间意 义 的 “ V ” 构 的语 义关 系 类 型 , “ 未 P结 把 没
有V ” P 格式 时 间意义 的表 达和 言语 形式 在历 史 长河
证 。 比如认 为 “ 有 V ” 没 P 可能 蕴 含 时 间意 义 , 没 有 “
传 》 出现 的 频 率 各 不 相 同 。 “ vP 、没 vP 发 展 到 “ 曾 v ” “ 曾 vP , 是 “ v ” 构 历 史发 展 的 一 种 选 择 。 中 由 未 ”“ ” 未 P 、不 ”这 未 P结 4种
句 式 在 作 品 中 的 用 例 呈 递 增 趋 势 。“ vP 句 式 形 成 的 时 代 早 于 “ 曾 V a 。 时 代 越 早 。 未 v … … 先 … … ” 用 例 越 多 , 未 ” 不 I ” “ P 的 而
语 料 的支撑 。第二 , 泥于 形式 的推 导 , 略 了概念 拘 忽
的 同一 性 要 求 而 导 致循 环 论 证 的失 误 。 比 如 认 为
收 稿 日期 : 0 2 0 —1 2 1— 4 7
是晚 清作 品 中的语 料 。作 为从 古代 汉语 向现 代汉语
基 金 项 目 : 东松 山职 业 技 术 学 院系 级 课 题 “ 广 叠合 结 构 的成 因 与 实证 研 究 ”2 1jsO 1 阶段 性 研 究 成 果 (0 2ck0 ) 作者简介 : 曾少 波 (9 0 )男 , 东 连 平 人 , 东 松 山职 业 技 术 学 院基 础 教 学 部 讲 师 , 学 硕 士 , 要 从 事 汉 语 言 文 字研 究 。 17一 , 广 广 文 主
V P之前 ” 一时 间格式 演 进 的历 程 提供 了一 定 的参 这 考[。 3 但要 深入 揭示 叠合 结构 “ ] 没有 V P之前 ” 形成 过
程 中的历 时层 次性 , 仍需 搜集 和分 析唐宋 以后 , 尤其
否 由“ 没有 V ” P 演变 而来 . 方面 还 缺少充 分 的历 时 这
曾少 波
( 广东 松 山职业 技术 学 院 基础 教学 部 , 广东 韶关 5 2 2 ) 1 1 6
摘 要 : 未 v ” 构 包 括 “ vP 、 没 v 、 未 曾 v ” “ 曾 v ” 4种 表 达 时 间 意 义 的 句 式 。4种 句 式 在 《 女 英 雄 “ P 结 未 ”“ P” “ P 、不 P 等 儿
由“ 否定 副词 ( 没 ” “ 有 ” + 词 或 动词 短 语+ “ 或 没 )动 方
“ 至之 前 ” 未 此类格 式 是 由“ 未生 二月 前 ” 彼类格 式省
略 了时 间 数 量词 而产 生 的新 格式 口, 一论 断 实 际 ]这 上 是 由一个 “ 有 V 没 P之 前 ” 式 推 出另 一 个 “ 格 没有 V P之 前 ” 格式 的循 环论证 。它无论 是 在形 式上 还是
只有 寥寥 几篇 , 进此 类研 究 所存 在 的主要 困难 是 , 推
研 究 的方 法有 待 完善 。 研究 的角度有 待 全 面 , 究所 研 需 的语 料 有 待丰 富 。 已有 成果 的不 足 之处 突 出表现 在 共 时 与历 时相脱 节 、 形式 与 意义 相分 离两 个方 面 :
2 2年 7月 01
韶关 学 院学 报 ・ 会科 学 社
J u n l f h o u n Unv ri ・S ca ce c o r a a g a iest oS y o il in e S
Jt 02 u. 1 2
Vo .3 No7 13 .
第3 3卷
第 7期
《 女英雄传》 否定 词+ P 之前 )的语用分析 儿 中“ V ( "
叠合 结 构
关键 词 : 汉语 ; 法 ; v ; 有 、 句 未 P没 厂 P之 前
中图分类 号 : 3 H0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5 4 (0 2 0 - 0 7 0 10 - 3 8 2 1 )7 0 4 - 4
像 “ 见 他 以前 ” “ 没 、 没接 着 … …早 … … ” 用 例 则 越 少 。 叠合 结 构 “ 有 VP之 前 ” 《 女 英 雄 传 》 包括 5种 形 式 : V 未 P 的 没 在 儿 中 未 P之 前 、 V 以前 、 未 P 不
曾v P之 前 、 曾 V 以 前 、 v 以前 。 叠 合 结 构 无 论 是 在 形 式 上 还 是 在 数 量 上 都 比 “ vP时 ” “ P 时 ” “ P之 前 ” 时 不 P 没 P 未 、V 或 V 等 间格 式 突 出。 与 《 女 英 雄 传 》 量 使 用 “ v ” 构 表 达 时 间概 念 的 语 言 习惯 有 关 。 达 时 间概 念 的 “ v ” 构 孕 育 了 这 儿 大 未 P结 表 未 P结
V P之 前 ” 叠 合 而成 的格 式 。 由解 构 形 式 “ 有 是 它 没 V ” “ P之 前 ” 机 组 成 …. “ 有 V P和 V 有 但 没 P之 前 ” 是
演变 过程 中的种种 关联性 结 合起来 研 究 。得 出的结
论 为人 们 理 解 蕴 含 时 间 意 义 的“ V ” 构 向 “ 未 P结 未
在 意义上 都 没有论 证 “ 没有 V ” 如何 演变 为 “ P是 没有
VP之 前 ” 。 的
为探 讨 “ 没有 V P之 前 ” 一叠 合 结 构是 怎 样形 这 成的。 我们 根 据 “ 有 V ” 没 P 蕴含 时 间意 义 的论 断 , 从
历时 的角 度切 人 , 广泛搜 集相 关 的语料 , 逐一 分 析和
位 词 ( 以前 ” “ 前 ” ” 构 成 的叠 合 结 构 “ 有 “ 或 之 )所 没 VP之 前 ” 在汉 语史 上是 怎 样形 成 的 , 它与 “ P之 前 ” V 或 者 与 “ 有 VP的 时候 ” 什 么 关 联 . 三 者 产 生 没 有 这
的 先后 关 系 是 怎样 的 , 如 此类 的 问题 目前 还 没有 诸 引起 学界 足够 的重视 .在 这些 方 面公 开发 表 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