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7.8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清水 在液体中的 重量 受到的浮力
浓盐 水
浓糖 水
酒精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 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 而验证原来的推测。
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 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 条件是什么?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 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 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物质干燥完全密实的重量和4时同体积纯水的重量的比值叫做该物质的比重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排开的水量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浮力重力浮力重力浮力重力上浮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用小块胡萝卜代替马铃薯,实验效果会更好。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 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 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一 样的呢?(可用浓糖水、浓盐水、酒精、清水等 液体作比较)说说实验计划。
2、石块在盐水中能上浮吗?说说实验计划。
3、同一个马铃薯在两种液体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如果比较两种液体,请说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 象?
浮力 小于 重力 → 沉 浮力 等于 重力 → 浮 浮力 大于 重力 →上浮
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谢谢!
随着液体浓度的增加,马铃薯才 会上浮,也就是说当液体达到 一定浓度时马铃薯都会浮起来。 而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淹不死人的湖—死海
在约旦与巴勒斯坦之 间。有一个名叫死海 的咸水湖。死海里的 水咸极了,含盐量比 普通的海水高出六七 倍。因为水太咸了, 湖边很少 长草,水里没有鱼,一片死气沉沉, 所以得了个死海的名称。可是死海却淹不死人。 即使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也不会下沉,人能 在死海的湖面上漂浮,要是有兴致的话,还可 以悠闲地躺在水面上读书看报呢。
“中国死海” 一个位于四川省大英县蓬莱镇, 另一个在山西运城,其海水含盐量超过
22%,类似 “死海”,人 在水中可以轻 松地漂浮不沉。 海水中富含40 多种矿物质和 微量元素,对 一些疾病具有 理疗作用。
本课小结: 根据实验研究,我发现 液体的性 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达到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 的沉浮,而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酒精灯(蜡烛代替)、火柴、药匙 (易拉罐外壳代替)、木筷、滴管 (自制)
操作方法: 1、用滴管分别从两个烧杯中各取一 些液体,分别在两个药匙上各滴加 2—3滴。两支滴管分开用; 2、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的外焰对 药匙进行加热,待液体快要完全蒸 发时停止加热; 3、用酒精灯(蜡烛代替)盖熄灭火 焰; 4、观察比较两个药匙上液滴变干后 留下的痕迹。
锦囊妙计
1、加盐时要一勺一勺地加,每次满勺, 保证每次盐的分量相近。
2、加盐时边加边搅拌,使其快速溶解。 3、可以将马铃薯一直放在水中,方便观 察它的沉浮。 4、及时记录,实验后清理好器材。
汇报重点
我们的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说明了 什么?
思考:是不是在水中溶解了盐就能使
马铃薯浮起来?
科学家研究证明: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3、加入的物质完全溶解后,等到液面平静时,观察 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4、随时做好实验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5、实验时随时记录现象,实验完毕清理实验器材。
思考:是不是在水中溶解了盐就能 汇报重点 : 使马铃薯浮起来? 我们的实验现象…
不是,只有当液体达到一定浓度时马铃薯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才会浮起来。
可能是什么因素改变了马 铃薯的沉浮情况呢?
马铃薯是同一个; 液体的量是相同的; 杯子的大小是相同的;
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因素可能是杯子中的液体
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两种液体不同?
1、看 2、闻 3、尝 (×) 4、加热
加热实验
液体编号 加热后的结果 估计是何种液体
1号 2号
无明显痕迹
白色颗状物
清水
?
我们的发现: 2号烧杯中的液体里溶解了其他物质, 使马铃薯浮了起来。
科学家研究证明: 随着液体浓度的增加,马铃 薯才会上浮,也就是说当液体 达到一定浓度时马铃薯都会浮 起来。而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淹不死人的湖—死海 在约旦与巴勒斯坦 之间。有一个名叫死海 的咸水湖。死海里的水 咸极了,含盐量比普通 的海水高出六七倍。因 为水太咸了,湖边很少 长草,水里没有鱼,一片死气沉沉,所以得了个死海的 名称。可是死海却淹不死人。即使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 里也不会下沉,人能在死海的湖面上漂浮,要是有兴致 的话,还可以悠闲地躺在水面上读书看报呢。Fra bibliotek外延伸
课后继续探究还有哪些液体能使马 铃薯浮起来,想想它们为什么能使 马铃薯浮起来?有没有液体能使铁 浮起来呢?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发 现。
• 请孩子们说说你 们的猜测, 2 号 是不是液体里只要溶解溶 杯中可能溶解的 解了盐或其他物质,马铃 是什么物质呢?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沉和浮 完美课件
调制一杯糖水溶液,看一 下马铃薯能不能浮起来?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沉和浮 完美课件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沉和浮 完美课件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体的密度 调制溶液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沉和浮 完美课件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沉和浮 完美课件
1.真善美是人类判断是非的底线。巴 尔扎克 说他写 作的最 高使命 是:用 笔深刻 把握时 代的脉 搏和民 众的呼 声,反 映大众 的疾苦 和不幸 ,替他 们呐喊 ;揭示 社会的 美与丑 ,唤醒 正义感 和良知 。我想 ,这是 每个文 化工作 者都应 该时刻 牢记的 。 2.“文学应该预见未来,用自己那最 鼓舞人 心的成 果跑在 人民的 前面, 就像它 是在拖 着生活 向前迈 进似的 。”然 而,在 “过度 商业化 ”的潮 流中, 文学逐 渐迷失 方向, 主动弃 置精神 属性。 一些写 作者为 迎合低 级趣味 ,不断 制造各 种刺激 感官的 垃圾文 字作品 。 3.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另一 个特点 ,是它 不断追 求最简 单的、 最深层 次的、 超出人 类感官 所及的 宇宙之 根本。 所有这 些研究 都是在 极抽象 的形式 下进行 的。这 是一种 化繁为 简以求 统一的 过程。 4. 就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而言,不管在 哪个国 家,没 有法律 就没有 真正的 自由; 因此可 以说, 一个国 家制定 法律的 目的不 是废除 和限制 人民的 自由, 而是为 了保护 和扩大 人民的 自由。 5.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 ,他们 的物质 文化可 以非常 发达, 而物质 文化的 手段﹣ ﹣科技 ,也相 应的可 以非常 发达。 西方设 计的许 多制度 特征也 是“物性” 的,尽 量排除 人的情 感因素 。西方 所说的 “自由” 是指人 身及其 行为的 自由, 而中国 人的自 由更多 是“心 性”的自 由。 不过,“ 德”既 有跨越 时空的 通达一 面,往 往又是 与时俱 进、随 地而异 的。能 历久不 衰而长 传的道 德典范 不多, 因“立 德”而 青史留 名的例 子也很 少。加 以中国 历代皇 帝都想 要作之 君作之 师,所 以士人 自然也 多朝立 功立言 的方向 努力。 大体上 ,真能 两者兼 具的读 书人, 重立功 仍 胜于立言 。 6强 调 “ 道 ” 和“人 ”之间 不可分 割、相 互联系 的重要 涵义之 一,是 肯定道 所具有 的各种 意义唯 有通过 人自身 的知和 行、认 识世界 和改变 世界的 过程, 才能呈 现出来 。正如 深山中 的花自 开自落 ,并无 美或不 美的问 题,只 有在人 的审美 活动中 ,它的 审美意 义才得 到呈现 。 7.中 国 文 化 家 们所 说的“ 中”, 更多体 现为实 践过程 中处理 、协调 各种关 系的一 种原则 。在天 道的层 面,道 首先表 现为多 样的统 一。从 多样的 统一这 一视域 看,“ 中”就 在于使 统一体 中的各 个方面 彼此协 调。千 差万别 的事物 同处于 一个系 统,如 何恰当 地定位 它们, 使之各 得其所 ,这就 是“中 ”所涉 及的重 要方面 。 8.从 人 的 实 践 活动 看,“ 万物并 育而不 相害” 则涉及 不同的 个体、 团体、 民族、 国家之 间的共 处、交 往问题 ,它以 承认不 同个体 的差异 、不同 社会领 域的分 化为前 提。个 体的差 异、不 同社会 领域的 分化是 一种历 史演化 过程中 无法否 认的事 实,如 何使分 化过程 中形成 的不同 个体、 存在形 态以非 冲突的 方式共 处于世 界之中 ,便成 为“万 物并育 而不相 中溶解了食盐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
五年级下册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1
可能是什么原因?
为建设该游泳场地,当地政府从3200米以下的岩盐中把盐卤水抽上来,并用管道引入“中国死海”。
你从实验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如果你是城市的建设者,能想办法在中国建一个类似死海的游泳场所吗?
为建设该游泳场地,当地政府从3200米以下的岩盐中把盐卤水抽上来,并用管道引入“中国死海”。
1号杯、2号杯取的液滴,水蒸发后留下了什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与所加物质的量有关,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1号杯、2号杯取的液滴,水蒸发后留下了什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与所加物质的量有关,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1号杯、2号杯取的液滴,水蒸发后留下了什么?
推测:2号杯加了某种物质吗?
分组实验:在食盐、味精、白糖中,任选一种物质溶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与所加物质有关。
分组实验:在食盐、味精、白糖中,任选一种物质溶
如果你是城市的建设者,能想办法在 中国建一个类似死海的游泳场所吗?
地政“府中从国3死2海00”米以位下于的四岩川盐省中大把英盐县卤。水为抽建上设来该,游并泳用场管地道,引当 马推1111为马1推1马你解马1你为马如马为“可推11马分为“为你马你马推1为推推推马推1分马中号 号 号 号 号 号 号 号 号 号号铃测建铃测铃从在铃从建铃果铃建中能测铃组建建从铃从铃测建测测测铃测组铃国杯杯杯杯杯杯杯杯杯杯 杯薯 : 设 薯 : 薯 实 5薯 实 设 薯 你 薯 设 国 是 : 薯 实 设 设 实 薯 实 薯 : 设 : : : 薯 : 实 薯死0、、、、、、、、、、 、在2该在与在验在验该在是在该死什2在验该该验在验在2该与22在与验在m海号2222222号22号2号号2l液游液所液结液结游液城液游海么液:游游结液结液游所液所:液号号号号号号号号号号 号水”杯杯杯杯杯体泳体加体果体果泳体市体泳”原体在泳泳果体果体泳加体加在体杯杯杯杯杯杯杯杯杯杯 杯中加加加加加位中场中物中中中场中的中场因中食场场中中中中场物中物食中取取取取取取取取取取 取,位了了了了了于的地的质的发的发地的建的地?的盐地地发的发的地质的质盐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 的调于某某某某某四沉,沉的沉现沉现,沉设沉,沉、,,现沉现沉,的沉的、沉液液液液液液液液液液 液制四种种种种种川浮当浮量浮了浮了当浮者浮当浮味当当了浮了浮当量浮量味浮滴滴滴滴滴滴滴滴滴滴滴一川物 物 物 物 物省与地与有与什与什地与,与地与精地地什与什与地有与有精与,,,,,,,,,, ,杯省质质质质质大所政所关所么所么政所能所政所、政政么所么所政关所关、所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使大吗吗吗吗吗英加府加吗加?加?府加想加府加白府府?加?加府吗加吗白加蒸蒸蒸蒸蒸蒸蒸蒸蒸蒸 蒸马英?????县物从物?物物从物办物从物糖从从物物从?物?糖物发发发发发发发发发发 发铃县。质质质质质法质质中质质质中质333333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 后薯。222222有有有有的在有有,的有有,的留留留留留留留留留留 留000000浮000000关关关关量中关关任量关关任量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 下起米米米米米米。。。。有国。。选有。。选有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了 了来以以以以以以关建一关一关什什什什什什什什什什 什的下下下下下下,一种,种,么么么么么么么么么么 么液的的的的的的这个物这物这?????????? ?体岩 岩 岩 岩 岩 岩样类质样质样。盐盐盐盐盐盐的似溶的溶的中中中中中中液死液液把把把把把把体海体体盐盐盐盐盐盐有的有有卤卤卤卤卤卤许游许许水水水水水水多泳多多抽抽抽抽抽抽。场。。上上上上上上所来来来来来来吗,,,,,,?并并并并并并用用用用用用管管管管管管道道道道道道引引引引引引入入入入入入““““““中中中中中中国国国国国国死死死死死死海海海海海海””””””。。。。。。 入“中国死海”。 “中国死海”含盐量超过了22%,人在水 中可以轻松地漂浮不沉。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方案
可能是什么原因改变了马 铃薯的沉浮情况呢?
马铃薯是同一个; 液体的量是相同的; 杯子的大小是相同的;
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因素可能是杯子中的液体
我们有哪些方法检测两杯液体的不同呢
1看 2闻 3尝 4 加热
操作方法:
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铁勺 里,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加热到滴液变干就停止,熄灭酒精灯。 观察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作好记录。 完成实验,整理器材放回原处。
温馨提示
1、加盐时要一勺一勺地加,每次平勺, 保证每次盐的分量相近。
2、加盐时边加边搅拌,使其快速溶解, 待液体完全静止时放入马铃薯观察 。
3、每次加食盐实验后清理好器材。
淹不死人的湖 死海
在约旦与巴勒斯坦 之间。有一个名叫死海 的咸水湖。死海里的水 咸极了,含盐量比普通 的海水高出六七倍。因 为水太咸了,湖边很少
注意事项
1、用过的火柴梗要熄灭并放入盒子里。 2、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3、不能用手接触勺子前端加热部分。 4、用酒精灯灯帽从斜上方盖灭酒精灯。
2号杯中可能溶解 的是什么物质呢?
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实验材料:水、筷子、烧杯、马铃薯 、盐、小勺
分工合作:1人投放马铃薯,1人加盐,1人搅拌,1 人记录
长草,水里没有鱼,一片死气沉沉,所以得了个死海的 名称。可是死海却淹不死人。即使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 里也不会下沉,人能在死海的湖面上漂浮,要是有兴致 的话,还可以悠闲地躺在水面上读书看报呢。
/watch/9996229.html
“中国死海” 位于四川省大英县蓬莱镇,其海水含盐量超 过了22%,类似 “死海”,人在水中可以轻松地漂浮不沉。海 水中富含40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一些疾病具有理疗作用。
五年级下册科学试题-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含解析)
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选择题1.要想使浮在液体表面的马铃薯下沉,可以在液体中( )。
A. 加盐B. 加清水C. 加糖2.如图所示是将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在盐水和清水中出现的情况,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水槽中-定是盐水B. 乙水槽中-定是盐水C. 无法判断哪个水槽中是盐水3.改变物体的( ),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A. 体积B. 自身重量C. 颜色二、判断题4.把大小不同的马铃薯放入水中,大的会沉下去,小的会浮起来。
()5.酒精灯烧干液滴后留下许多白色的物质,同学们猜测是食盐。
为了进一步确认,我们可以尝一尝来判断是否是食盐。
()6.在死海里,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7.液体的性质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8.铜砝码不管放在哪种液体中,它都是沉的。
()9.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三、填空题10.同样重量和大小的物体,放在清水里要下沉,放在盐水里要上浮,这说明用不同的________也能改变物体的沉和浮。
11.物体沉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________12.用________的实验方法可以知道液体中含有什么物质。
13.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________有关。
14.马铃薯在清水中________,在盐水中________。
四、解答题15.除了盐水和糖水之外,我们试着用其他物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6.有两个外观一样的水杯,一杯是清水,一杯是浓盐水,不用尝,请用三种办法把它们区分开来。
五、实验探究题17.科学探究题。
翔翔在家探究鸡蛋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示并回答下列问题:A. B. C.(1)从A、B两图可知,鸡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________N。
(2)根据B、C两实验,他就得出鸡蛋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种类有关,你认为对吗?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六、连线题18.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19.答案解析部分一、选择题1. B2. B【解析】前者马铃薯是沉的,液体密度小于马铃薯密度,后者马铃薯是浮的,液体密度大于马铃薯密度,所以前者密度小于后者,所以前者是清水,后者是盐水,B符合题意。
五年级下册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4)
2、加热后的钢勺,温度较高,不要随 意碰触。
3、实验结束组长负责将实验器材放回 原位。
实验结果
1号杯让马铃薯沉 下去的液体
2号杯让马铃薯浮 起来的液体
加热后的结果
无明显痕迹 白色颗粒物
我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现:
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 体中溶解了某种物质 。
竞赛: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每组必须取100ml水。 2、任选一种物质进行溶解。 3、哪组溶解物质用量少为获胜。 4、在《调制溶液记录表》上做 好记录。 5、听教师口令开始和结束。
我们组使用的是________(食盐、白糖、碱面三选一)
加入物质数量 水的量
沉浮情况
100ml
100ml
100ml 100ml
100ml
只有达到一定浓度的溶 液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性质有关。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过程和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关系。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认识到马铃薯在达到一定浓度的液体中会上浮。
【教学难点】确定一种物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马铃薯、清水、温开水、浓盐水、滴管、黑布、勺子、酒精灯、火柴、不锈钢勺子、木夹、食盐、糖、碱、烧杯、筷子、玻璃棒、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3′)魔术导入。
同学们喜欢魔术吗?陈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好吗?掌声鼓励一下吧!(捋起袖子,打开音乐,,双手打开)用手拿住马铃薯,问:这是什么?吃过吗?(用手揭开用黑布盖住的两杯液体,把玻璃杯举起来)问:这是什么?现在睁大眼睛仔细看,我将马铃薯放到1号杯中,什么现象?接下来,我要做什么?用勺子将马铃薯舀起来,再用黑布摩擦一下,吹口气,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怎么样了?为什么马铃薯在1号液体中会沉下去,在2号液体中会浮起来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幻灯片一),你能揭开魔术的奥秘吗?先静静的思考一下再组内小声讨论。
(板书课题)(充分猜测至少三点)二、(2′)看来同学们都认为魔术的奥秘就藏在两杯不同的液体中,你有什么方法来辨别它们的不同呢?(不用实验器材,有哪些日常生活中会用到的方法?“加热”?能说具体点吗?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在酒精灯加热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呢?)静静的思考一下。
三、综合同学们和老师的意见,我们列出了以下几点,请各组组长按顺序依次给我们读一读。
(幻灯片二)(教师配上动作)另外,老师也给大家几点友情提示。
(幻灯片三)四、(5′)都清楚了吗?好,下面我将两杯液体分别倒入1号和2号小烧杯中,请1——6组的组长按顺序上来领取,然后开始实验。
教科版科学五下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一. 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五下1.7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浮沉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细节和观察能力上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液体密度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2.引导学生发现马铃薯浮沉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液体密度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2.难点:液体密度的概念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观察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引导法:引导学生发现马铃薯浮沉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液体密度这一概念。
3.讲解法:对实验原理和液体密度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马铃薯、各种液体(如水、盐水、酒精等)、实验容器、称重工具等。
2.实验仪器:电子秤、量筒、搅拌棒等。
3.教学课件:液体密度相关知识、实验操作步骤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物体浮沉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向学生展示各种液体,让学生猜测马铃薯在这些液体中的浮沉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长草,水里没有鱼,一片死气沉沉,所以得了个 死海的名称。可是死海却淹不死人。即使不会游 泳的人在死海里也不会下沉,人能在死海的湖面 上漂浮,要是有兴致的话,还可以悠闲地躺在水 面上读书看报呢。
课后实践活动(可用鸡蛋代替马铃薯)
1. 同学们回去后探索一下这几种物质的混合溶液能不能使马 铃薯浮起来? 2. 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物质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比如说洗 衣粉水、肥皂水、醋水等等,我们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
加热的方法:
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 分别滴在蒸发皿中加热,比较 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实验记录
液体编号 1号 2号 加热后的结果 估计是何种液体 无明显痕迹 白色颗粒物 清水 盐 水(糖水)
你的结论:
思考: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2号烧杯中的液体里溶解 了其他物质,使马铃薯浮了起 来。
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3.推测与验证(试着学会解释): 为什么在一定量的盐水中,马铃薯会浮起来?
1.完成作业本,完善记录本
2.必须完成实践活动2
实验材料:水、筷子、 马铃薯 、盐(糖等)、药勺这个实验, 你有什么建议给大家吗?
1.马铃薯一直放在液体中——方便观察 2.一次次的往水中加盐——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3. 边加盐边用筷子搅拌——使其快速溶解 4.及时填写实验记录。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实验记录单
li
浮力
重力 拉力 浮力 重力 重力
浮力 重力 弹簧秤的拉力 浮力 浮力 重力
浮力
拉力
重力 拉力
这是怎么回事呢?
同一个马铃薯 同样多的水分
1号
2号
影响马铃薯在液体中 的沉与浮的因素?
同一个马铃薯 同样多的水分 液体的种类
通过哪些方法我们可以检验两 种液体的不同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宜都市杨守敬小学黄发琴
爱恩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有效的课堂提问,学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获取信息;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本次小学科学学科培训中,我在教研员周丹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上了一节示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在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中,由于周老师不断帮我改进课堂问题设置,以问导学,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也极大的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一节课下来让听课的老师无不颔首赞许,也让我一个初入科学课程教学新手信心倍增。
现就针对这课教学中的提问思考与大家分享分享:
一、直奔主题提问:
在本节课教学中,初始的开课设计思路为:
(出示两杯液体(标明1,2)和一个马铃薯,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师:同学们,请看我给你们带来谁?
生:刘谦!
师:看过他的魔术表演吗?
生:看过。
师:今天老师也会像他一样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看吗?
生:想!
师:同学们,看好了,老师这是什么?【出示马铃薯】
生:土豆
师:它还叫什么?
生:马铃薯!……
一堂课下来,课堂教学特别紧,学生交流不充分,部分探究的环节也有些流于形式。
在第二次试教中,为了一下子聚拢学生的思维,从开始的迂回曲折引课题,删掉了一些繁冗环节。
设置问题情景,突出探究主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提问。
师:同学们,请看到这里来,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请看——【出示马铃薯】)认识吧?生:土豆
师:它还叫什么?
生:马铃薯!
师:对,(板书:马铃薯)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可高啦!它含有丰富的淀粉…….
将提问简洁直白化,由初始开课的五分钟缩短到了三分钟,这样就把更多的时间留到了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的环节。
二、把握时机提问:
问题切入点的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课堂结构和成败,所以说提问的切入点非常重要。
如何选择问题的切入点呢?通常应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提问。
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把握了这样几个问话时机,开课时当孩子们猜测到马铃薯的沉浮可能与液体有关时,我设计了如下导思环节:
师:那这两杯有什么不一样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生:可以看一看。
师:能看出什么不同吗?
生:2号烧杯的水没有1号清澈。
师:还有什么方法?
生:还可以闻…….
竟而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下一个探究环节——比较液体的不同性质。
当孩子们说到尝的方法时,我又抓住了一个问话时机:
生:可以尝
师:尝?他的这种分辨方法你赞同吗?
生:不赞同,怕液体有毒,喝下去会很危险,不安全。
师:是呀,在我们辨别不知名的液体时,千万不可尝,这样不安全,安全第一!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看来,在教学中老师如果能时时把握问话时机,就能时时敲击学生的思维火花呀!
三、吊胃口式提问:
为了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中来并围绕着本堂课的核心问题展开,我们老师还可以“吊着学生的胃口”引领学生对问题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
在本课教学的第一部分“观察马铃薯的沉浮现象”时,当孩子们都分析到马铃薯的沉浮可能与液体有关时,我没有一下子进入液体的探究,故意吊着学生的胃口问到:我想马铃薯的沉浮可能还与马铃薯本身有关?我们不妨将它们调换一下试一试。
通过验证,排除了马铃薯本沉浮与马铃薯本身的因素。
接着在第三部分“如何配制液体的探究方案”中,我也采用了这种吊胃口的方式提问:师:下面我们就来调制一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请看,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了部分材料,【出示部分实验材料】这是一杯装有100毫升清水的液体,这是在液体中添加的物质,这是盐,这是味精,这是糖,还有一个马铃薯,你认为有了这些材料就可以调制了吗?如果不行,还需要些什么材料呢?
学生正是在这种吊胃口式的提问中,更大限度的开足了思维的马达,不知不觉的进入了下一环节的探究。
四、一线串珠提问:
问题设计和教学过程实施都讲究遵循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通过逐步递进,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动脑、动手,又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分四个部分,分别是“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和“阅读资料”。
综观全课,学生经历的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为了循序渐进的帮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我在这四个部分的探究中分别设计了如下串珠式的提问:
第一部分: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师:如果老师将马铃薯放在液体中会怎样呢?【补充板书:在….中?】
生:会沉
生:会浮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都不一致,我们动手做一做。
【学生观察发现,马铃薯在烧杯中的沉浮现象】那么马铃薯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师:实验发现:1号中的马铃薯还是沉,2号中的还是浮,看来马铃薯的沉浮与马铃薯没关系,看来可能与液体有关。
那这两杯有什么不一样呢?你有什么办法吗?【学生探究辨别液体的方法,并设计实验】
第三部分: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2号杯子液体含有其他的物质,也就是说2号杯中溶解了其他的物质。
那是不是只要液体中一溶解物质,马铃薯就会浮起来呢?【板书:溶解下画“?”】
接着学进入第三个探究环节,配制一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溶解、密度与沉浮的关系。
第四部分:“阅读资料”
师:请翻开书P18面下方有一则质料《死海不死》大家读一读,谁能告诉老师死海不死的秘密吗?
生:溶解了比一般海水高出七倍的盐分。
在这四个部分的探究中,我将问题一线串珠,由简到难,层层深入,水到渠成!让学生在探究中就如登山一样,拾级而上,最后终于欣赏到了别样的风景——知晓了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想象与思维、点燃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
有效的课堂设疑,不仅优化课堂教学流程,也有效的培养学生自觉思维的好习惯。
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不妨让我们都试着尝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带着问题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