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专题一 质量检测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合集下载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论述类文章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浮田古今谈卢勇不久前,不少媒体报道了一条很有意思的新闻:南京通济门桥旁的秦淮河上,有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菜地,让人颇感惊奇。

据种菜人介绍,他利用漂浮物在水中架构成田,种了空心菜和芹菜,后来经常划船来采摘蔬菜。

其实,在我国古代,类似这种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早已有之,时人称之为“葑田”“浮田”或“架田”等。

这种水上浮田在唐宋时期一度蔚然成风,有人甚至在上面居住、酿酒、养殖鸡犬等禽畜,成为当时江河湖泊中的一大独特景观,显示了我国先民的聪明才智。

浮田由我国古代民众利用多年生葑(茭草)的根茎和泥土凝结而成,又称为“葑田”,有天然葑田和人造浮田两种。

天然葑田在我国利用的历史很早,东晋学者郭璞在《江赋》中记载有“标之以翠翳,泛之以游菰,播匪艺之芒种,挺自然之嘉蔬”之句。

赋中“泛之以游菰”,指的是漂浮的葑田,“芒种”与“嘉蔬”指的是长于浮田之上的水稻和蔬菜。

天然浮田厚度不同,厚的可达数尺,薄的只有几寸;大小不等,小的不到一亩,大的甚至可达几百亩。

据乾隆元年(1736年)《江南通志·纪闻》记载:清代太平县龙门乡的浮田,计黑壤三百余亩,若浮萍铺水上,随水升降。

人造浮田也称“架田”,是由人工将葑泥铺盖在木框架上而成。

元代农学家王祯《农书》中记载的架田,则“以木缚为田丘,浮系水面,以葑泥附于木架上而种艺之,其木架田丘,随水高下浮泛,自不萎浸”。

人造浮田架设于天然水泊之上,随水浮沉,无旱涝之忧,由于收成较好,又可漂浮移动随水位高低而上下,故而受到当时农民的普遍欢迎,在唐宋之际得到了大发展。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经在湖北省境内的长江上看到一个庞大无比的架田(人造葑田):“大江遇一木筏,广十余丈,长五十余丈,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鸡犬臼碓皆具,中为阡陌相往来,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

”即使这样的人造浮田在当时仍不算最大,因为“舟人尚云其小者尔,大者于筏上铺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复能入峡,但行大江而已”。

高中语文 2023-2024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质检语文试卷(9月份)

高中语文 2023-2024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质检语文试卷(9月份)

2023-2024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质检语文试卷(9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红楼梦》在中国小说中,是一部空前伟大的作品。

它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结构的庞大严整、人物的典型生动、语言的流利传神等艺术方面的成就上,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有着决定这些艺术性成功的高度思想性。

它是以爱情悲剧为线索来写出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的经过,从而成为反映封建社会的一面最忠实的镜子,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巨著。

《红楼梦》全书虽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为线索,大观园的风月繁华为背景,但它的真正重点并不在这些地方。

它写贾家用度的奢侈、礼法的虚伪、骨肉的内哄、在社会上的专横、对下人的残忍、收租放帐的剥削等等,都非常深刻。

它写的虽然只是一个封建大家庭,但却是代表了千万的同样的家庭。

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土地问题,和一系列的宗法问题、奴隶问题、家族问题……它不只刻画了封建家庭,并且对于当时的社会政治也是无情揭发暴露的。

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有钱有势的打死了人“没事人一般走他的路”,而孤苦无告的被打死者的家属则是“告了一年的状无人作主”。

一张“护官符”是多么尖锐的刻画了官僚地主们互相勾结包庇的本质。

说《红楼梦》是一部空前伟大的小说固当之无愧,但读它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因为它的真假虚实,轻重隐显,变化百端,使我们不容易抓住,而且稍一疏忽,就会走入迷途,误解到作者原意的反面去。

作者虽然是刻画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却并不曾完全背叛了他本来的阶级,虽然思想中有许多进步的成分,但也仍然保留了一些落后的东西。

这种既痛恨又追怀的矛盾思想,就形成了既暴露又掩饰的曲折的笔法。

如书中的凤姐,写得可以说是相当显豁了,但也有不明写之处。

如第六十九回,尤二姐被胡庸医误用药打胎,致死,写得好像与凤姐根本无干,又早在第五十一回安排下“胡庸医乱用虎狼药”的回目,好像胡君荣用药一向乱七八糟似的;其实仔细看这一回书,就可以知道胡君荣用药乃是凤姐买嘱的。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21课: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21课: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解题技巧

技巧点拨
⑴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⑵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
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⑶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起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
找论点
寻找中心论点或局部的论点,大多是从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或中间位置照,也有些需 要读者概括
定论点
结合全文或局部的论述,看是不是全文或局部的核心观点
判正误
在以上两个步骤的基础上,仔细比对选项对全文或局部的论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技巧点拨
(2)论据的判断
看类型
关注选项对论据类型的分析,据原文及论据的分类看分析是否正确
把符合考题要求的词句、中心意思从文本中挑选出来。 “整合信息”是指获取信息的第二步,它是依据题干的要求,把经筛选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归纳、重组、
加工,形成答案的过程。 “文中重要信息”包括:
①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 ③表达文章中心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⑤文中的过渡句;
②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与阐述; ④文中的概括句; ⑥文章的标题;
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⑷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
的性质。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解说 “信息筛选”指的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摘取相关、合适的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一步,高考阅读就是要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 )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 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概览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二、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证“3要素〞(一)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X。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1.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

2.文章的开头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3.文章的中间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文章的结尾例如,孟子在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时,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结论的。

(二)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

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即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

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三)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或论点〞的问题。

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论证是逻辑过程,涉及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因此,需要考生做到以下几点:1.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考生还需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或论题的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三、掌握论述类文本的“3步读文法〞第一步:速读全文找关键1.标注关键词重点句主要包括内容句和结构句: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比较、对比、引述等的句子可迅速把握理论论据。

第二步:读完每段理关系梳理关系有两层含意: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

安徽省十校联考202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省十校联考202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省十校联考202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的历史剧,一度被观众认为不再是熟悉的扮相,剧情拖垮、对白新潮、史感消失,打着历史的旗帜,却不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

被现代风情过度填塞,是当下历史剧被诟病的主要原因。

剧与史的尴尬割裂,是历史剧处在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两难处境的反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杨家将》《岳飞传》等历史剧演绎英雄传奇。

话本故事虽与历史真实背离,却无损历史的崇高。

戏剧化演绎的历史故事培植了几代人朴素的英雄情怀和梦想。

与英雄同路使普通人期待历史的偶遇和命运反转,激发了普通人向历史而生的超越意识。

戏剧的舞台、似是而非的英雄、降维的历史知识,普罗大众从中把握了自身所需的人生律动。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三国演义》《雍正王朝》等历史大剧兴起。

亦步亦趋追随正史,剧情统摄于正史中,创作分寸得体。

发乎情止乎礼的风格,温柔敦厚的人物设计,中规中矩的艺术渲染,维护了历史的道统和教化。

岁月的沧桑与观众的历史期待吻合,这一时段历史剧被观众称为正剧。

随着个体审美意识增强,2010年之后迎来了《甄嬛传》《琅琊榜》等宫斗剧、阴谋剧的浪潮。

庭院深深的宫廷取代历史江河,权力游戏代替了历史大事记,女主的历史性成长近似“杜拉拉升职记”,现代职场经历与历史经验有了诡异的交点。

历史被新生活的光芒照射,有了新的景观,历史的厚度能满足每个穿越时间窄门的探猎者。

《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风起陇西》开启了历史剧另一个路径,悬疑、解惑开辟了历史剧的另一种方式。

原著作者马伯庸认为,“历史呈现给我们的,永远只是一些不完全的片段与表象……我的工作,是从一句微不足道的史料记载或一个小小的假设出发,把散碎历史片段连缀成完整的链条。

”知识的在场、事件的闭合、意义的救赎,是一部历史剧主要构成要素。

历史知识不仅为事件制造发生的现场,还为杂乱的记忆廓清了源头。

语文---河北省石家庄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试题(解析版)

语文---河北省石家庄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石家庄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

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

“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

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

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2015高考一轮复习之误答诊断:第1部分 第4章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强化2 主观表述题

2015高考一轮复习之误答诊断:第1部分 第4章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强化2 主观表述题
11 年广东卷)(全文见 P38 强化一 真题示范)
1.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4 分) 【命题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词语在文本中所在的位 置,然后联系前文所述观点,味道是酸甜苦辣的总和,但酸甜 苦辣并不就是味道,味道是蕴藏在酸甜苦辣中间的一般规律, 两者并不等同。 【参考答案】第一个“味”:人的味觉品尝到的酸甜苦辣等
对一般论述文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主要通过主观题的形式
来考查,检测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注重答案的组织
与规范表达。分析综合这个考点在答题时要注意归纳概括的技
巧:“提纯”和“概括”,“并加”和“提炼”。对文章中渲染、
说明、铺叙的文句进行删剪整合来提纯核心;采用并加(把并列 的内容相加)和提炼(抽取各个内容要点的共同点)的方法将几个 部分按一定角度和意图整合为一个整体。
③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有些题目的答案分散在一段 或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就应该根据题目要求, 首先从原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提取的关键语 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重新“组装‛,最后作恰当 规范的表述。
④综合分析,条分缕析法:有些题目,需要对全文进行分
析,作答时就需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应 注意答题的条理性和完整性,注意语句要通顺。
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 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 可能得到改进‛。据此进行概括提炼可得出答案的第三点。
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是客观因素。由于题干中的‚影响‛ 是个中性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因此答案 也应该包括这两个方面(促进和干涉)。案例答案中,只给出

板块一 专题一 第二讲 论证分析——厘清论证关系,把握命题方向

板块一  专题一  第二讲 论证分析——厘清论证关系,把握命题方向

二、明晰六大考向 考向一 分析论证前提或旨归—————————— “前提”就是指如果这个条件存在,那么论点就成立;如果这个条件不存在,那 么论点将不成立。“旨归”就是主旨,论证的目的。论证前提或旨归就是作者提 出论点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写这篇论述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边练边悟] 1.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 选项:(2019·高考全国卷ⅢT2-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 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边练边悟] 2.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 选项: (2019·高考全国卷ⅢT2-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 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原文:材料见上面[边练边悟]第1题原文。 [抓依据,辨正误] 答案:第四段列举“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的事实论据,是为了论 证“应对其(传统表演艺术)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论据与论证内容不对应;同时, 第四段并没有将“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进行比较,因为二者都是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存,都不是保护。
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 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 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 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保护地球气候 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 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抓依据,辨正误] 答案:“立足未来”说法错误,文中在阐述代际公平时说“我们这一代……我们 作为……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可见作者的立足点是当代,因此该选项错误。
原文: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 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 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 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 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 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 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 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 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 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

河北衡水市十三中-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一

河北衡水市十三中-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一

河北衡水市十三中-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人教版高一衡水市第十三中学~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谈现代散文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

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

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

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

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

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

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座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2020语文培优一轮课件: 论述类文本阅读2 溯源追根二 找准方向——文本考什么

2020语文培优一轮课件: 论述类文本阅读2 溯源追根二 找准方向——文本考什么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据及论证方法
高考题号 题干问法 题型定位
考查侧重点
第3题
根据原文内 容,下列说法 正确的一项 是
观点推断题
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概 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态度的能力,具体的考 查重点是对文本内容 要点进行逻辑推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注重考查考 生对所论述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 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其考查核心是思维能力,主要是分析语言的能力、把握论证的 能力以及判断和推理能力。
第一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溯源追根二 找准高考方向 ——高考文本考什么
近三年全国卷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虽然在题量、分值上没 有变化,但命题角度让人耳目一新。一改往年区分度不明显、 考点交叉设置的弊端,三个小题在命题思路上非常有层次性, 在考查内容上非常有侧重性。表解如下:
高考 题号
题干问法
题型 定位
考查侧重点ຫໍສະໝຸດ 下列关于原文内侧重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
容的理解和分 内容理 文中信息的能力,具体考 第 1 题 析,不正确(正确) 解题 查重点是对文中基本信息
的一项是
的加工、转换表述
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
下列对原文论证 第 2 题 的相关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论证分 析题
构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具 体的考查重点是论述类文 本的论证结构、论点、论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张掖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张荣在《故宫经典》里说:“文房清供是中国传统文房辅助用具的一种雅称,也称文房杂器,又因多由精美的工艺造型和极具观赏性的器物组成而被称为文玩。

”他直接将“文玩”界定为“美”的“文房”“器物”。

传统意义上的“文玩”当是狭义的“文玩”,今天的“文玩”则是就广义来说的,今之“文玩”已成为“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

②刘岳曾言,“从字面来看,‘文玩’二字中‘文’者大约可拆分出三层意思:第一层指活动主体为文人士大夫;第二层指活动场所为文房;第三层指对象需文雅,涉及审美价值的判断;而‘玩’字既可作名词指玩物,也有动词玩赏、玩味之意。

故而‘文玩’不同于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和低层次娱乐,而是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的艺术欣赏对象。

”他比较精准地揭示并阐发了”文玩”的审美本质。

③步入新时代,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玩”发展环境发生巨变,公众对“文玩”的兴趣日渐浓厚、需求日益增长,“文玩”已逐步深入大众生活,“文玩”把玩主体发生更迭,由传统文人拓展为广大民众;“文玩”的品类、形态及其收藏、交易也均在发生深刻变迁,实用价值也逐渐被文化和把玩价值取代,“文玩”也随之实现了对自身“物”的属性的超越而演化为注入了新时代意蕴的文化符号,但是,它的审美本质却从未改变。

④“文玩”之要即对雅致器物的赏玩。

任何一件“文玩”都应是一件完整的传统工艺作品,必须同时兼具内容、形式、技艺、材料“四美”,并在此基础上完美承载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美学思想。

“文玩”代表着玩家、藏家乃至社会、时代的审美意识,是尊崇传统、崇尚自然、礼敬人文的态度,是内省自觉、归属认同、渴求创新的符号,是悦心娱人、感染世人、引领时尚的欣赏。

⑤“文玩”之“文”,蕴涵着崇文尚雅的核心意识。

无论是古时狭义的文房清供,还是今日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都被赋予了诸如健康、平安、吉祥等丰富的精神追求,均饱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巧雅致的内在意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城市是多样异质文明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的结果,城市与文明共生。

文明多样性主要指以城市为场域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与社会功能的专业化分划及其空间共在,即专门化、专业化的管理、宗教、谋利、交易等功能在城市中或者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样共存。

城市的重要功能是满足人的多样需要,一个成功的城市,首先是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所在。

在科特金看来,考察成功的城市,“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即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

在这些因素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盛;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被历史抛弃”。

一方面,人的多样需要会催生多样的城市、多样的文明;另一方面,多样的文明、多样的城市又会进一步生成人的多样需要。

文明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是对已有多样文明的聚集,多样文明在城市中会发生碰撞、竞争、融合、整合,并可能进一步多样化。

韦伯认为,多样性是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他看来,以不断发展的分工为特点的经济多样性,是推动城市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社会从道德社会、礼俗社会向理性社会、法理社会转换的重要力量。

在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看来,以多样性为特点的城市在为人们带来机会、为人们提供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分离,并放大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从文明多样性这个维度揭示城市性离不开对文明本身的历史反思、哲学批评。

这种以多样性为目标的研究,对推翻当代帝国霸权以及影响仍然深远的帝国思维、霸权思维当然意义重大。

但问题在于,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是否仅仅是一部文明多样性的历史?把不同文明的平等性单纯地等同于文明的多样性,是否符合历史本身?是否会导致新的问题?我们认为,城市性研究、文明性研究应该深层化。

2023届陕西省高三一模(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2023届陕西省高三一模(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中国博物绘画在二十世纪初才真正走向独立发展,伴随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科学性的 博物绘画逐渐为国人所熟知。这类服务于科学研究的绘画被应用于我国自然科学等研究领 域,其中创始性的代表画家是冯澄如。他在二十世纪前期绘制了中国最早一批生物科学绘图, 并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新中国成立后,这类博物绘画 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生物资源普查以及动植物志书的编纂推动了生物科 学绘图的发展,这类博物绘画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代表性 的成果便是历经半个多世纪陆续出版的《中国植物志》和《中国动物志》,两套丛书汇集了 众多画家的数万幅作品,由此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生物科学绘画风格。进入 21 世纪, 随着大型动植物志书编纂工作的完成,服务于科学的博物绘画创作进入低潮阶段,但全社会 对自然生态的持续关注,赋予了博物绘画新的使命:逐渐从单一服务于科学研究转变为对公 众的科学普及和艺术熏陶。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之前从事专业科学绘图的画家逐渐使自己的
中的众多生灵,已经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C. 冯澄如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绘制了生物科学绘图,是将博 物绘画应用于我国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创始性画家。 D. 摄影,能够逼真地表现植物的形状、色彩,只要通过光线明暗的勾勒,就可以突出一株 植物的特征,尤其是植物叶片的形状、纹路。 5. 下列选项,不属于博物绘画的一项是( ) A. 宋徽宗赵佶御笔彩绘的《芙蓉锦鸡图》《五色鹦鹉图》。 B. 清代宫廷洋画家郎世宁将西洋画与中国画相互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绘制的《花 鸟图册》。 C. 十八世纪日本汉学家冈元凤对《诗经》中动植物进行图释,用笔精细、描摹真切的《毛 诗品物图考》。 D. 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包含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牲畜、车轿船只、房屋建筑的《清 明上河图》。 6. 如何推动中国博物绘画更好地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届高二山西省忻州市实验中学第一次质量检测题语文试题

2022届高二山西省忻州市实验中学第一次质量检测题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题。

①翻译古文正如同翻译外文,都是在人与人之间架设理解的桥梁。

如果说翻译外文是缩短一国人与他国人的空间距离,让不同国度的人不出国门便可见面晤谈,那末翻译古文则是填平现代人和古代人的时间沟堑,让现代读者通过译文与相隔千百年的古代作者进行对话。

当年苏曼殊曾经为他的汉译英诗集取了个名字叫“文学因缘”,不禁让人想到一句俗话“千里姻缘一线牵”,翻译充当的角色就宛然文学因缘的月下老人罢?②古文今译也并非现在才有的事情。

据说,汉代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曾经把殷周时代古奥的档案文册改写成明白流畅的汉代语言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曾经有人开始用白话文改写文言文。

时光流逝,语言变易,阅读中的语言障碍造成理解的艰难,这在中外都一样。

《尚书》到了唐代,人们已觉得“佶屈聱牙”;就是十六七世纪的莎翁剧作在三四百年之后的观众看来,也有些古怪拗口。

所以,如果不加注释或者翻译,大概会有不少读者被语言障碍拒之门外,不能进入古代人的心灵世界,就好像面对粮仓却没有钥匙的人一样,空守着粮食却饿肚皮。

③毫无疑问翻译是必要的,可是,翻译并不容易。

译文很难达到逼肖原作的水平,虽然翻译者都很想使译文成为原文的镜子,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除了摆布相反之外纤毫不差,但翻译者打造的这面镜子总不可能没有一点走形,更不消说在拙劣的匠人手里还有成为“哈哈镜”的危(wei)险。

唐代刘禹锡《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一诗里曾经好心地替翻译者抱不平,他说:“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

”无非翻译毕竟不是自由写作,原文对于译者既是一重束缚,又是一把验尺, 所以即使是最好的翻译者面对原文 ,也不敢拍胸口打包票 ,保证译文彻底传达了原文的精神 , 恢复了原文的旧貌;更不消说面对的是一篇古今传诵的名篇佳作,译者就更不能保证译文如同原文一样有神韵妙味了。

这里原因不少,撇开翻译者水平的差异不说,大概首先是古今文化的时代差异。

古人生活在业已消失的历史之中,时间已经带走了他们的精神、情感、习俗。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过关检测(解析版)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过关检测(解析版)
B. 作家曹雪芹不但深谙中华文化之精髓“才”与“善”,而且在其作品《红楼梦》中,非常鲜明地以此为主题,从而使读者很容易看出小说“才”与“善”这一贯穿全篇的主题思想。
C. 小说《红楼梦》表面只写“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实际全书深蕴丰厚广大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称其“文化小说”,名实相符。
(选自10月2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生生美学”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生生美学”中的这一概念来自《周易》,而“生生”这一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是由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最先做了自己的探索。
B. “一切艺术均来源于体现生命的伟大”,这一观点系统地阐释了“生生美学”的本质思想,直指我国古代艺术的核心。
“生生美学”是一种古典形态的“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过去,我们认为“天人相和”是前现代的产物,所以没有勇气说这就是中国的生态美学,只说是生态审美智慧。但事实告诉我们,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以及由此产生的“天人合一”文化形态,决定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在中国具有原生性特点。这种原生性的生态文化,曾经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西方学者生态观的形成。“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不仅仅是一般的生态智慧,而是具有原生性并活在当代的生态理论。“天人相和”所构成的人与自然亲和的“中和之美”,与古希腊强调科学的、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是不同的。所谓“天人相和”具有明显的“生命创生”的内涵,天地相交、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就是一种美的形态。
至此可知,一部《红楼梦》,主旨为的是给女儿传神写照,阐发幽光,而其所传,不离“才”“善”两端。即此一条主旨要义,亦足以可晓悟,这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名实相副,当之无愧,何用谦虚。
1. 下面对文中“小才微善”的“才”的概念的理解,切合文意的一项是( )

专题一质量检测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质量检测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质量检测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样论述类文章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简化是歧路吗苏培成读古文不一定必须读繁体字,简化字同样能够用来写古文。

如果讲古书本来是用繁体字写的,一旦改为简化字就变了样,不再是古书了,这话不合乎事实。

我们明白,《论语》这部书大约是在春秋末期开始编写,到了战国初期才写定。

那时连楷书都还没有呢,更谈不到繁体字了。

按照《汉书·艺文志》:汉武帝末年,鲁恭王为扩大自己的宫室,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发觉秦始皇焚书时藏起来的《尚书》、《论语》、《礼记》等。

这是战国时人用“古文”写在竹简上的,汉代的一样人差不多不认识了。

后来通过汉代的专家把“古文”改为汉代的隶书,这叫“隶古定”。

后来的人又把隶书改为楷书,才流传下来,今天看到的繁体字本《论语》,早已不是古时的模样。

如果要回到古代,就应该用战国“古文”,但是那样一来还有谁能认得呢?事实上,现代人读古书遇到的困难,不在于用简化字依旧繁体字,难在古书用的是古代汉语。

要能读懂古书不但要认识汉字,不管是繁体依旧简体,更重要的是要懂古代汉语,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版本、名目,还包括古代文化知识等一大套学咨询,而这些学咨询绝非三五日就能学会的。

《尚书·尧典》开头是“曰若稽古”,这四个字没有繁简体的分别,但是认识了这四个字还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若”,顺序,规律;“稽”,考。

意思确实是按着一定的规律考察历史,不是古人滑稽的意思。

《诗经·豳风·七月》里有一句是“七月流火”,意思是讲到了夏历七月大火星就偏了西,暑气将要退去,但是有的人却误解为七月的天气下了火似的十分炎热。

魏晋以来有个俗语词叫“宁馨”,意思是“如此”、“如此”,但是有的人却误解为宁静温馨。

这不是古书无情,有意与我们为难,而是因为语言文字是进展变化的,只知今而不知古,自然无法直截了当与古人沟通。

可见能读懂古书是道高门槛,这道高门槛是在语言,不在文字。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始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始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此村,名曰犯庄。
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其实不然。
日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逼他们交出“凶犯”。否则,将统统杀死。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谎言
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走到跟前,透过河堤上茂密的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
A项,“中国学术史上最早的论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专著”表述错误,依据原文“鲁迅历时十余年完成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中国学术史上较早的古代小说专门史之一”可知,《史略》应该是“是中国学术史上较早的古代小说专门史之一。”
B项,“标志着古代小说从萌芽走向成熟”是错误的。依据原文“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可知,鲁迅是通过对比得出唐传奇真正具备了小说“有意识地讲故事”的特征,并未将魏晋六朝小说视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期,曲解文意。
首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鲁迅重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尝试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的某些现象。对于《世说新语》,鲁迅认为“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正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世说新语》才会“成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关于宋传奇与唐传奇的不同,鲁迅认为前者“大抵托之古事,不敢及近”,因为“宋好劝惩,摭实而泥,飞动之致,眇不可期,传奇命脉,至斯以绝”。正是由于宋朝较唐朝重理念,尚说教,好教训,所以宋传奇必然立论“高尚”,强求劝诫,缺少世俗气和人情味,缺少唐传奇的生气和活力。

2024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数据监测语文试卷 (原卷版)

2024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数据监测语文试卷 (原卷版)

2024年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数据监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

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都通常大多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都通常大多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都通常大多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

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要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

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

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之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之中去,我们才能真正去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

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了。

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些什么?而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且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质量检测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老子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而“无”在老子又是“道”,即生命的节奏。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

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这是皇帝的园林。

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

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

“望”最重要。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

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

窗子并不单是为了透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

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

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

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

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

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

左思《三都赋》中的“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中的“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

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

“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

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1.下面对“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的理论原则和实现的条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符合中国艺术表现里“虚”和“实”的辩证统一的原则。

B.园林建筑上开窗子的唯一作用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C.园林建筑中的“空”和“无”实际是另一种“实”和“有”,借助“望”建起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D.颐和园乐寿堂的四边和周围粉墙上开着那么多窗子,就是为了实现“望”,使“画”的境界无限地增多。

解析:B项中的“唯一作用”太绝对,窗子还有透气的作用。

答案:B2.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山色湖光共一楼”与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样,都深得空间景致的神韵。

B.民间的老式房子之所以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是因为其天井和院子等体现了对空间美感的追求。

C.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只能靠窗户来完成,因为只有窗户才能把内外联系起来。

D.为了得到和丰富对空间的美的感受,园林中的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

解析:C项,“只能靠窗户来完成”的说法不全面,从原文看还有楼、台、亭、阁走廊等。

答案:C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无”在老子又是“道”,即生命的节奏,这就说明了中国园林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从而使人获得美的感受的特征。

B.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C.明代人的这首小诗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来欣赏,可见,塞尚的画也追求一种园林式的空间美感。

D.“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可见中国园林空间美感追求一种大气象,力图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

解析:C项中,“明代人的这首小诗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来欣赏”的说法不正确。

作者是把这首诗比作静物画。

答案:C二、(2010·嘉积中学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界上最坚强的动物是什么?最近,欧洲空间局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利用无人太空舱所获得的航天实验数据显示,世界上最坚强的动物是一种我们肉眼看不清楚的水熊虫。

这种小虫子能在太空的真空、超低温和强太阳辐射等多重极端恶劣环境条件下生存10天之久!2007年9月,一批水熊虫搭载欧洲空间局发射的“光子——M3”无人飞船进入太空,接受严峻的生存考验。

“光子——M3”飞船在距离地球表面258千米的高空绕地球运行,其主要任务是搭载一些生物进行太空实验。

科学家希望用一些容易生存的物种来测定在太空严苛环境下的生物反应。

科学家认为,如果要选择地球动物到太空的恶劣环境下生存,缓步类动物当是首选。

科学家选择了两种水熊虫——大黄水熊虫和小斑水熊虫——进入太空舱,接受为期10天的暴露在辐射、真空和低温下的考验。

结果,虽然所有的大黄水熊虫和大部分小斑水熊虫未能经受住考验,“献身”茫茫太空之中,但仍然有10%的小斑水熊虫存活了下来,尽管它们停止了一切生物活动。

其实,对于许多可以休眠的生物来说,太空的真空和低温也许算不了什么,它们真正受不了的是太空中的超强辐射,比如太空中的紫外线辐射强度是地表的1000倍!紫外线含有能够对活组织造成重大损伤的高能光粒子,晒伤和皮肤癌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太空强烈紫外线的照射下,大黄水熊虫的一些细胞遭受紫外线灼伤而坏死,从而导致大黄水熊虫死亡。

在完全开放的太空,紫外线还可以轻易地破坏生物体的染色体,导致生物不育。

让科学家喜出望外的是,小斑水熊虫在结束太空之旅后仍具有良好的繁殖能力,产下了一些水熊虫宝宝。

这也让他们困惑不解:小斑水熊虫为何在受到太空强烈辐射之后仍然可以生儿育女?由于缺乏实验数据,科学家不知道在此次太空之旅中,太阳辐射对小斑水熊虫的伤害到底有多大,也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修复这些伤害的。

他们猜测,同某些耐辐射的细菌一样,水熊虫也拥有其独特的细胞修复机制,可以修复辐射造成的伤害,或者它们有办法直接抵御太阳辐射。

如果有一天科学家能够揭示水熊虫抗辐射之谜,那么抗辐射的药物和技术装备将会有大的发展,人类有望告别皮肤癌和辐射不育症的困扰,并能有效抵御在太空旅行中的辐射骚扰。

水熊虫为什么能够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生存?有科学家认为这与它们的身体可自动进行脱水有很大的关系。

科学家发现,水熊虫在自行脱水后,身体体积可比正常情况下缩小一半,同时,它的腿也会收缩,从而进入一种静止的蛰伏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水熊虫可撑过各种极端条件。

来自“光子—M3”飞船的研究成果还为那些支持外星生命的科学家提供了新的证据——水熊虫的坚强经历表明,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外星球也可能有生命存在。

(选自《大自然探索》2009年第2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水熊虫”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A.在太空的真空、超低温和强太阳辐射等多重极端恶劣环境条件下,少数小斑水熊虫竟然能生存10天之久。

B.在太空强烈紫外线的照射下,大黄水熊虫的一些细胞遭受紫外线灼伤而坏死,从而导致其死亡。

C.小斑水熊虫拥有独特的细胞修复机制,可以修复辐射造成的伤害,或者它们有办法直接抵御太阳辐射。

D.小斑水熊虫能够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生存,这可能与它们的身体可自动进行脱水有很大的关系。

解析:这只不过是科学家的“猜测”,不一定是科学事实。

答案:C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世界上最坚强的动物是一种肉眼看不清楚的水熊虫,科学家们利用航天实验数据对此进行了证实。

B.有些科学家认为,如果要选择地球动物到太空的恶劣环境下生存,缓步类动物一定是唯一选择。

C.紫外线是一种能够对活组织造成重大损伤的高能光粒子,人们被晒伤或患皮肤癌就是由紫外线造成的。

D.许多可以休眠的生物并不怕太空的真空和低温,它们最怕的是太空中的超强辐射,比如太空中超强的紫外线辐射。

解析:B项,“缓步类动物一定是唯一选择”有误,原文是说“缓步类动物当是首选”。

C项,原文是说“紫外线含有能够对活组织造成重大损伤的高能光粒子”,而不是说紫外线就是一种高能光粒子。

D项,对于太空的真空和低温,原文说的是“也许算不了什么”,说“不怕”程度过深。

答案:A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上最坚强的动物是小斑水熊虫,这是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证明了的,现在已经成为科学界的共识。

B.因为紫外线可以轻易地破坏生物体的染色体,导致生物不育,因此孕妇最好呆在室内,不要轻易在阳光下活动。

C.将身体体积尽可能缩小,甚至停止一切生物活动,进入蛰伏状态,这是某些动物熬过极端条件的方法。

D.水熊虫的坚强经历表明,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外星球也有生命存在,甚至有外星人也不是不可能的。

解析:A项,虽然是“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证明”,但不一定是“现在已经成为科学界的共识”。

B项,原文的意思是“在完全开放的太空”,超强的紫外线辐射会对生物的孕育产生致命性的影响,而在地球表面,这种影响没那么恐怖。

B项不顾环境不同而胡乱得出“孕妇最好呆在室内,不要轻易在阳光下活动”的结论,这种推理是错误和可笑的。

D项,“水熊虫的坚强经历”只能推出“可能也有生命存在”,绝不能说“有”,原文表达得很有分寸。

答案:C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中国六十大寿调动起普遍的爱国热情。

举国上下在喜庆的气氛中除了回顾和总结,还有祝福和愿想,形成一道别有深意的文化景观。

共和国的脚步,体现了文化的进步、文化的力量。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历史告诉我们:文化能维系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引出了后来中国文化史上最活跃、最富创造力的百家争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一统的秦汉文化;唐代文化充实丰盈、生气勃勃,成就了封建时代的又一个文化高峰,哺育了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段繁荣鼎盛。

强势的济世文化,可以治愈历史造成的伤口。

以往的60年,无论中国还是外国,争争斗斗的事情很多,然而最终称王称霸者力不从心,“暴发户文化”昙花一现——文化有品位高低之分,有真假、优劣之别。

自以为能“横扫一切”的“文化大革命”,打着文化的名号反文化,最终毁了它所谓的“革命”。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却有着另一种命运。

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倒孔和尊孔的记录,每次“倒孔”运动过后,都会带来一场新的“孔子热”和“国学热”。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纵然被围困,依然能激荡出一种更有力量的文化。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都呈现出一种不可阻遏的文化态势。

在经济至上和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靠文化召唤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