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五首
《词五首》课文资料
【课文资料】什么是词?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的分类方法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分。
宋词发展历程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
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该派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
苏轼词五首
苏轼词五首1. 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有余。
黄州赤壁矶是当地的名胜,他常来此地游览,触景生情,借古抒怀,表达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自己坎坷身世的感慨。
3. 赏析- 意境雄浑壮阔: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长江的浩瀚气势起笔,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展现出来,为全词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地势和汹涌澎湃的江水,画面感极强。
- 人物形象鲜明:在描写周瑜形象时,“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通过描写周瑜的年轻有为、风度翩翩和军事才能,与自己的“早生华发”形成鲜明对比。
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从容不迫,以少胜多,更衬托出苏轼对英雄的崇敬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 情感复杂深沉:既有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之情,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年华老去的悲叹。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将这种复杂的情感归结为一种对人生的旷达态度,在感慨之余,又有一种超脱。
1. 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苏轼与弟弟苏辙分别已经七年之久,他政治上不得意,又与亲人不得团聚,心情抑郁惆怅,于是借中秋明月抒发思念亲人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美好祝愿。
上课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5课《词五首》
风住尘香花已尽,
由 交待季节特征—— 说明已是暮春鲜花凋零的时节。 景 自己年老株黄,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 到 暗指: 人
日晚倦梳头。
此句是什么描写? 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 通过具体的外在行为展现人物的什么心理?表 达什么情感? 心灰意懒 浓重的哀愁
这两句是通过描写景物、描写典型动作节来抒发情感。 (采用含蓄间接抒情。)
解题: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 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 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 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 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 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 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 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千 帆 过 尽 皆 不 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夕阳余晖斜照江面, 江水悠悠无语默默 逝去。
叠音词
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 不见老地点的恋人,怎不寸断 肝肠!
肠断白蘋洲
这首词写法上有什么艺术特色?
(从早到晚)
时间
跨度大
清晨
黄昏
含蓄 细腻
景物
(动景静 景相结合)
楼头
江水
千帆 斜晖
白蘋洲
感情(复 希望
1.写的是何地何时的景色?哪个字统 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描写塞下(边塞)秋景 用一个“异”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 点。 2.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 A、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秋一 到大雁迁徙到湖南衡阳过冬,一起飞不 回头,无留恋之情,这里的奇寒与内地 的暖有“异” 。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渔 家 傲
25词五首.
“闻说”“也拟”“只恐” 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 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 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 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 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 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1、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关于温庭筠和花间词派 温庭筠,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县人。他
精通音乐,文思敏捷,传说他作诗,八叉手 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他年轻时 行无检束,生活放荡,长期出入歌楼妓馆。 不为统治者所喜。他屡试不第,却常替人作 文。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 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 样式在文坛上的地位。他的词“多写闺情”, 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花间 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范 仲 淹
衡阳雁去
上阕写景 边声连起
千嶂孤城
异
长烟落日
借
渲染荒凉 萧瑟气氛
景
抒
家万里- 归无计
情
抒发思乡
下阕抒情 羌管悠-霜满地 报国之情
泪
燕然未勒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小结
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 出帅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同样也 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 悲怆的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 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其 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 不相同。
赏析
上片极言眼前 景物之不堪, 心情之凄苦。
首句: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 地,而这又反衬出风之狂暴。
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 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 。
三四句:直抒胸臆,美好东西已尽 皆丧失,无一留存 ,欲哭泪先流。
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六单元_《词五首》
想一想: 1.你能概括上阙的内容吗?
2.“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 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1.描绘打猎的威武场面。 2.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 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要抵御 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 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 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 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 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 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词,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 《望江南》清新明快,《武陵春》直率凄婉。其次,写作 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最后抒发的感情相近, 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两首词都写闺 情,都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武陵春》还包括国家之恨、 故国之思.情感较为深广。两首词都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女 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宛转起伏,富于变化。《望江南》反 映了思妇喜悦、急切、兴奋、失望、伤心、哀怨的心理变 化。《武陵春》从愁思满怀写起。经历片刻的轻松,终于 忧愁难遣。大家一定要多体会。
想一想:
(1)“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 明了什么?
(2)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 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 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 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 作者的心。 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 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了解背景: 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 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词。 时年53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 、 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 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 片断和思想情感。
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古诗文原文及翻译
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古诗文原文及翻译2、《词五首》【1】《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原文: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蒴洲。
译文:梳洗化妆已罢,独自倚靠在望江楼上。
过完了上千只船儿都不是,只有日落前的余辉含情凝睇着悠悠江水,愁肠寸断于白蒴洲头。
【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原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
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4】《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原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语文九年级上册《词五首》优秀实用课件:65页
筠( ) 嶂( ) 羌( )
寐( ) 擎( ) 骑( )
鬓( ) 麾( ) 炙( )
舴艋(
)
读准字音与节奏: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
江楼。过尽千帆皆 不是,斜晖脉脉水 悠悠。肠断白频洲 。
作者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 人,晚唐诗人、词人。是“花间派”的重要 作家,被誉为“花间鼻祖”。他精通音律, 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其词多写女 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其诗 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 称“温韦”。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这两句紧承上句叙述了什么内容? 叙述了哀伤的原因、程度。
“人非”具体指词人的什么遭遇? 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 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 因此,这两句是词人直抒胸臆,再次借 助神态和外在行为表达出自己浓重的哀愁。 其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结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 辞。“愁”与“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 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取夸 张性的比喻,使其物质化。 “愁”与“恨”,通过视 觉艺术形象,化为可感的实体。
以春水喻之,如李煜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以春草喻之, 如李煜之“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 平乐》);此皆状其迢迢不断,绵绵无绝。言其深 广者,如秦观之“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 岁》)。更有甚者,如贺铸之“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 案》),连用三喻,使“愁”有弥天盖地之势。苏 轼已有“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虞美人》), 张元干《谒金门》中也说:“艇子相呼相语,载取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转入写景,夕阳余晖斜拂江面, 绿水悠悠而去,人不见,景依旧 “肠断白蘋 洲”一句,只见水边一片白蘋 洲,令人愁思 满
25.词五首(确定)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 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 绮丽。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
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 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 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 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 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 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 用 ‚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 ‚豪放‛评词的是苏轼(《答陈季常 书》),他还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颇引人注 意。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
羌管悠悠霜满地。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 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点词 结词 演和 流两 拨牌 构的 唱乐 派大
婉约派
豪放派
婉约派: 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 派‛‚豪放词派‛两大派。因明人张延有 ‚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 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形成‚词 人之词‛之正宗。风格委婉、绮丽。此派 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 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 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 北望,射天狼。
译文
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疯狂,左手牵黄狗, 右手举苍鹰,戴锦帽,披貂裘,千骑驰骋, 犹如疾风席卷山冈.为了报酬满城的人跟 随太守观的盛情,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像 三国的孙郎那样. 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 壮.鬓间虽已染白霜,那又有何妨!手持 符节前往云中,何时朝廷才能再谴冯唐? (召我奔赴战场)(到那时)我定将手中 的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朝着西北方,射 杀犯界的天狼.
九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词五首》课件(人教新课标)
诗词把握
渔 家 傲
范 仲 淹
上阕写景 异
借景 抒情
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
千嶂孤城
渲染荒凉 萧瑟气氛
长烟落日
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抒发思乡 报国之情
下阙抒情
泪
燕然未勒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主题把握
《渔家傲 秋思》通过写边塞的战地 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 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 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 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学习小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 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 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 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认知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 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 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 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 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导入新课
江城子 密州出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眉州 眉山(今属四 川)人。 诗、词、文、书、 画均卓然大家。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 苏辙合称“三苏”。在词学 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 作家之一。本文写于他密州 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研讨诗词
• 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 见了什么? • 2. 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 了什么? •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
写作背景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 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 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 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 是寄给陈亮的。 “壮词”,雄壮的词.即内容、情感、 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诵读
破阵子
【宋】辛弃疾
战事紧张 戒备森严
下阕抒情
抒发思乡 报国之情
泪
燕然未勒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主题
这首词是作者在西北边塞军 中所作。词中表现了他决心守 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 反映了作者及战士们的思乡忧 国之情。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 家”
这首词的结构:
实 写 醉态— — 虚 梦境— 写 —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实 现实— 写 —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主题
通过作者梦想中经历的 描述,抒发作者渴望建功立 业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 沉痛和悲愤。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 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 休,欲语泪先流。
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 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 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 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 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 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 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 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 先流。
词五首(婉约派)
“婉约”“豪放”两大词派,因明张延“ 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 蓄,情思波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 表人物:秦观、李清照、温庭筠。
豪放派内容上多抒发强烈旳政治热情,豪 爽旳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 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 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 向高峰。
两首词情景交融,有独特旳意 境美。夕阳有情,流水有意,是心 灵旳抚慰;风停花谢尘留香,是伤 春,更是伤己。人景情水乳交融。
两首词都属于婉约词。《望江 南》清新明快;《武陵春》直率凄 婉。
课外拓展
你还能记起哪些体 现“愁”旳诗句呢?
1.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 断肠处。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3.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 在心头。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体现了她失望和怅惘旳情怀。
归纳总结
本词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 景物描写渗透情感,情景交融,起了烘托人物, 深化主题旳作用。语言清新含蓄,耐人寻味。文 笔洗练,无雕琢之痕。短短27字容纳了诸多内容 :时间,从上午到傍晚;景物,从楼头、千帆写 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情感,从希望到 失望以至最终旳“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 凝练旳特点。另外,还多用白描、直叙旳手法却 又含蓄、细腻。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眸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五首整合
语文学科教案整合——《词五首》教学整合整合思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由五首词组成,分别是: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如果按照教材上所安排的诗人所处年代的顺序教学,显得比较散乱。
可以以诗中的“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综合赏析五首诗词从不同角度抒写的不同作者、不同人物心中之愁,以主题为“问君能有几多愁”进行整合教学。
核心环节有四:(1)自由朗读五首词,说一说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可以怎样为这五首词简单分类。
(2)细读《望江南》和《武陵春》,比较两位古代女子的愁,讨论她们各自在为何而愁?哪个女子更愁?(3)细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比较这三位诗人,谁的愁最重,谁的愁稍轻?(4)比较两位女子笔下的愁和三位男儿笔下的愁表现方法有何不同。
《望江南》和《武陵春》整合教案:一、介绍文体,明确流派,导入新课当王菲用轻灵的声音唱起《但愿人长久》,当周杰伦动情地演绎《东风破》的离情别绪,当岳飞《满江红》的豪壮之词被雄浑豪迈的声音唱响,我们顿时感到,唐诗宋词千年的美丽如影随形,至今犹存耳畔。
今天,让我们步入词作的精美殿堂,领略它“诗苑奇葩”的独特魅力。
二、描绘画面,花间寻美,品读《望江南》说到婉约派,不能不提到它的前身——以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为创作主题的“花间派”,而花间派的鼻祖温庭筠被清代评论家王国维评价是“惊艳绝人”,这倒不是说他本人如何美艳,而是评他绮丽的闺情词作,评他笔下一个个娇美含情的佳人倩女。
把镜头定格在《望江南》,看看这首小词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精美的画面。
1.多媒体出示《望江南》,教师配乐诵读两遍,学生听后描述所想见的画面。
2.优美的词作还要美美地读,请大家想像着刚才所述的画面,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小词。
3.温庭筠明明一字未写这位女子的容貌,何以见得卿本佳人呢?①妆容美——“梳洗罢”,不正面写女子容貌而言其梳洗装扮停当,既写出了“女为悦己者容”的女性心理,又留给读者想像其美貌的空间,美得有余地。
《词五首》PPT课件
1.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 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 首词的内容。 2.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 握作者的感情。 3.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 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感 情。
望 江 南
作者简介
本 名歧,字飞卿。唐诗人,词人,太 原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 李”。词风艳丽华美,有《花间 集》。
约1151),号易安居士。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 (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 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 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 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 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 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 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 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 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 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 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 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 的地位。他的词“多写闺 情”,较少政治内容,极 尽“艳丽”之能事,花间 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温庭筠(约812~866)
诗歌诵读
望江南
温庭筠
清晨刚刚梳洗完毕, 就独自一人登上望江 楼,凭栏眺望。 大江之上,千帆驶过, 但哪一条船都不是我 所思念的人的归舟, 斜阳夕晖脉脉无言, 江水悠悠不尽。 看看那当年同爱人分 手的白频洲,不由得 愁肠寸断。
的是季节特征, 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 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 春时节。
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 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 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 心态?
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 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 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 无尽哀伤。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1 、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3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4、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5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1、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一、原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频洲。
二、解词1、选自《全唐五代词》。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2、脉脉(mòmò):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
这里形容阳光微弱3、白 (pín):一种水中浮草。
三、译文: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频洲上。
四、赏析:词中痴情女子对爱人的思念,真挚感人。
望江楼上悄然独立,只为能找寻心上人的归踪。
夕阳西下,万舟驶过,仍没有爱人的身影。
眼见那悠悠流水,缓缓东流。
心中的爱与恨,相思与失望交织一起,莫不令人黯然神伤!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一、原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解词1、选自《唐宋名家词选》。
渔家傲:词牌名。
2、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4、千嶂:崇山峻岭。
5、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三、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九年级语文上册25课《词五首》
1、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作者内心对故人的思念、浓郁的忧愁。
2作者内心浓重的愁绪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 提示: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
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 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 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自己的愁重得 连船都承载不动。作者用形象的说法形容愁苦之重。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住尘香花已尽,
由 交待季节特征—— 已是暮春时节。 景 暗指:自己年老株黄,寓寄词人漂泊 到 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 人
日晚倦梳头。
此句是什么描写? 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 通过具体的外在行为展现人物的什么心理? 表达什么情感? 心灰意懒 浓重的哀愁 由此,这两句是通过景色、典型细节 来抒情。(采用含蓄手法进行间接抒情。)
参考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 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 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 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 燕然还未刻上平定的功绩,归家之日无法 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将军和战士不能入寐,每日哀伤落泪,直 等到头发花白也难以回归。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 暗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再加上群 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 昏的苍凉景色。——这与内地的繁华 的景象迥然有“异”的。
4.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 语句可以读出? 哀伤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 夫们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 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 甘归退。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5课《词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
背景简介
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 ,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所作。时年53 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 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 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 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朗读 正音
juà n
xī
武陵春· 李清照· 南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立功扬名的志愿未能实现, 而人却老了。表达了诗人 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 忧愤之情。
诗词翻译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南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 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 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醉意中把灯拨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 角响成一片。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 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 兵。 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箭发弦动响声如同 劈雷一般。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 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 报效朝廷。
探究: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 怎样的形象?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
《江城子》塑造了一个雄心 勃 勃,英武豪迈,弯弓劲射,保家 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即内容、情感、 破阵子 形象、语言诸方 面都豪放壮美的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品
辛弃疾
即陈亮,南宋词 人.主张北伐的 爱国志士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二十岁参加抗金义军,一生坚 决主张抗金,但遭到主和派的 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看宝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五首》的课堂花絮今天上《词五首》,一共有五个词人的作品:温庭筠、范仲淹、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
我先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选用这五个人,引导大家得出一个结论: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代表,这样,这五首词作的教学脉络就基本定下了思路,老师将主要从词的产生发展等的历史过程来组织教学。
一赵丽华与温庭筠为了教好第一首词《望江南》,我先展示了诗人赵丽华的作品。
《温庭筠》赵丽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萍洲。
我女儿说《忆江南》这个作者/叫温庭筠妈妈你喜欢他吗/他怎么这么娘娘腔啊/写这么个小女人/在那梳头打扮/这有什么意思啊/他肉麻不肉麻啊/他真的还是个男人吗这首梨花体的代表作逗得学生哈哈大笑,我没有把精力放在调侃上,而是借用里面几句话导入了诗歌教学。
1、他怎么这么娘娘腔啊温庭筠是晚唐人,这时候,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已经登堂入室。
而此前,诗人只是“兼职”偶尔为之。
他们写诗是“合为时而作”,要“诗言志”;所以,写男女情怀是为了以美人香草做君臣之喻.譬如《近试上张水部》的几句:“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看来香艳,其实写的是探问自己考试的情况如何(说实话有点恶心)。
而温庭筠与醉心功名的朱庆余不同,他能够或者说只能深入到“商女”中去一起唱《后庭花》,所以,以女子声口来写,这种“娘娘腔”是他们深入生活的表现,是温庭筠、韦庄、皇普松这些职业词人区别于玩票的诗人的地方,也是“花间词”的特色所在。
2、写这么个小女人/在那梳头打扮/这有什么意思啊/他还是个男人吗/他肉麻不肉麻啊写这么个小女人,意思在哪里?就在于当时的市井文化需要这些作品,歌女们不能老是在旗亭唱王之涣的“一片孤城万仞山”,杜工部的沉郁顿挫看来也是宜于吟诵而不适于檀板金樽。
直接为歌女创作,同时也适应了当时文化市场的需要。
这是个性解放的表现,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更重要的一点,是盛唐转向晚唐后,大唐帝国盛况不再,诗人们的志趣只好由开疆拓土转向闺阁柔情,不是连杜牧也只好“十年一觉扬州梦”了吗?于是,写“梳头打扮”的意思就在这儿,它可以表现人性的温存,可以刻画女性最细腻的生活与心理。
还有一点,这时候,词与诗也有了明确的分工,“诗庄词媚”也大致有了风格上的分野。
本来是"走错了房间"的诗人名正言顺地成为了词人.于是,也有很多“喜欢”他们了.二柳永入替范仲淹第二首词是范仲淹的《苏幕遮》。
在讲这首词之前,我和学生就《词五首》的选人原则做了一番讨论。
本文是按照各词派的发展以及其代表人物安排选录的,具体情况如下。
温庭筠:花间派鼻祖(晚唐812-约870)范仲淹:豪放词先驱—(989—1052年,和包拯同朝)苏轼:豪放派代表—(1037~1101 ,北宋)李清照:婉约派代表—(1084~约1155北宋末期与南宋初期的过渡时期)辛弃疾:豪放派最高成就(1140-1207,创作以南渡后为主)由于此前在初二我们曾经在校本课程中学习了唐宋词,学生对于词人的风格流派都比较熟悉。
结合以前的知识积累,我问学生对编选的这五位词人是否满意,可让大家从多方面来谈。
最后,学生对于这五个人能否代表他们所在的时代发表了看法,矛头对准的就是范仲淹。
大家认为本文编者选的豪放派词作太多,而豪放派虽然发出了“最强音”,是“主旋律”,但并不能代表所有词作的艺术水平,尤其是范仲淹的时代,虽然可以赞他为豪放派的先驱,但也只能说是一个“异数”。
不用范仲淹,那么该是谁呢?我本以为学生会有一番热烈的讨论乃至争论,没想到大家一致推举了一个人——柳永柳三变。
有意思的是,柳永几乎和范仲淹同时出生又同时逝世(约987-1053)。
而从词的发展历史来看,柳永是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人物,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过去有人评价陈子昂时说:“论功若按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其实,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也不遑多让。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人们都会同情柳永,因为他同情最下层的贫苦人,这也是他们作品千年传诵的原因。
后来,我又给学生讲了几个候选人物,最突出的应该是欧阳修(1007-1072),他稍晚于范、柳二位。
杭州学生更应该熟悉他的写西湖的《采桑子》,欧公也是“诗庄词媚”的典型代表,从士大夫词的角度来说,也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当然,有一点我没有在上课时说明,那就是为什么豪放派受重视,而市井词人柳三变不上台面,在古代,是由于教化的因素,在今天,还是意识形态思维的结果。
总觉得豪放派是健康的甚至是“革命”的,而写闺阁之情则流于下乘,至于艺术水平,倒是退居其次了。
不过,既然连如此香艳的花间派我们都能重新成为教材,让柳永当一当“代表”也是实至名归的了。
所以,各方面综合来看,我还是赞成柳永入选代替范仲淹。
至于作品,和大家一样,我们认为还是《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最为合适。
三关于“少年”的话题第三首词是苏轼的《江城子》,对于苏轼,大家都不陌生。
我和同学们说,如果非要从中国文学史上建一个“全能排行榜”,苏轼可能应该居首位。
尽管老师认为曹雪芹也确实有实力,但毕竟他的诗歌大多失去了自己的署名权,归了宝哥哥或者林妹妹了。
然后,我又讲了老师备课时候的一点“花絮”。
年轻的语文老师笑着问我:“老师,是不是古代像你这样到了40岁就要做‘老夫’了?”我也笑着说:“是的,还可以称作什么‘翁’的,譬如欧阳修称‘醉翁’当时只有37岁。
不过,”我顿了一下,“不过,有时也可以称‘少年’,譬如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那年岳飞也38岁了。
”学生善意地笑了起来,这帮90后的孩子听了父母亲太多关于老呀少呀的话语,倒是挺善解人意的。
我借此展开话头,谈谈苏轼既然自称“老夫”,缘何又有“少年狂”。
写此词时还不是他最艰难的时候,他还可以做风流太守去倾城田猎,心中还有“西北望射天狼”的憧憬。
不过,投置闲散的愁苦,忧谗畏讥的恐惧,已经开始使得这颗伟大的心灵变老;但同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儒家特有的道义意识与担当精神,又无时无刻不在支撑着他。
这样,欧阳修的“醉翁”老境情怀和岳飞的“少年”功业心理就有机地统一在40岁的苏轼身上。
接着我们便读这首词,尤其是下阙的几个虚词,更有意味。
如“酒酣胸胆尚开张”的“尚”,“鬓微霜但何妨”的“微”和“但”,“何日遣冯唐”的“何日”,“会挽雕弓如满月”的“会”等,这些副词,准确地表达出那种分寸感和微妙心理,堪可玩味。
三李清照,女性的美丽教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浙江的学生就会非常亲切,北方女子李清照老年在浙江度过,词中提到的历史遗迹很多同学都曾经游历过。
不过,说到李清照,我主要从女性文学家的角度来说。
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一些女性诗人词人,如蔡文姬,如朱淑真,要么存世作品不多,要么写作题材过于狭窄,论创作的成就与艺术水平,无人能出李清照之右。
李清照是真正的女性诗人,使用女性的笔触写作,用女性的思维构思,同时也以女性为主要的写作对象,写女子的生活,写女子的思想,写女性世界里的一切的美。
第一点,李清照写的第一个美好的形象就是她自己。
她往往是通过对自己优美形象的描绘,显示对自我性别的认可和对自我形象的欣赏。
,如“绣面芙蓉一笑开”“素约小腰身”等。
如《庆清朝慢》:“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
”如《醉花阴》:“人比黄花瘦。
”如《减字木兰花》:“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些早期的词作,表现出她的自我欣赏的美感。
第二点,女性的情感成为了主要的内容,女性成了抒情主体。
李清照用词作倾吐自己身为女性的喜怒哀乐。
女性成为有血有肉有自己内心情感世界的活生生的人。
婚姻生活中的分分合合,如果不论文人们多少有点夸大其词的“悼亡”之作外,值得称道的也只有陆游曾经留下沈园的绝唱,和后代满洲小子纳兰容若的缠绵悱恻。
翻遍古人词作,我们很难读到士大夫们自己的深刻的心灵体验。
《武陵春》一词选的是李清照再次离异之后的心灵感觉,她一腔愁绪无处寄托,而这种只属于女性,尤其是她这种高傲的女性的心灵愁苦,这首词表达得恰如其分,尤其是最后一句“载不动许多愁”更是写愁的计量的巅峰名句。
所以,这首词,在唐宋几代词人的词作中,当属独树一帜。
易安居士的词作,也以其鲜明的女性特色和女性意识受到文人的长久关注。
五辛弃疾的醉与梦这首词,我和学生重点讨论是第一二两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醉梦”两字值得推敲。
古代文人,尤其是有抱负者,大多只能在“醉”中逃避,在“梦”里憧憬。
也许,只有“醉”才能逃避现实,只有梦才有理想境界。
所以,醉乡和梦境是诗人最爱逗留的地方。
我曾经和学生说起过如何欣赏一首诗歌,主要从“节奏、意象、情境、风格”四个方面来读。
虽然当时说的主要是现代诗,但用其于古代诗词,也是同一道理。
譬如辛词,节奏是古诗文词牌确定了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有成就的部分,不待多说。
而这“醉梦”,主要还是属于“情境”,就是说,诗词会有一个意境或者一个情节,以此勾连其诸多特定的意蕴丰厚的意象来。
醉与梦一旦成为“情境”的主体,就注定诗人必然是浪漫的、失意的乃至郁闷的。
辛弃疾的醉与梦,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梦想杀敌收复,却一次次失望而归,不得已沽酒买醉,慷慨悲歌。
然后我和学生谈到辛弃疾传奇的战斗经历:“一世之豪。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
”而在词史上,他“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这个评语很有意思,结合前面讲过的温庭筠与李清照,还有学生推崇的柳永,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辛弃疾其实是走词的另一条路。
这一点,前人同样写醉写梦,但是像他这样写出“大场面”的,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遗憾的是,作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最为词这种文学形式的最高峰,辛弃疾之后就难以为继了,面对这个戛然而止的主旋律,我们不能不抱以深深的遗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