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精选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

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
记者李志高黄兴伟
在上个世纪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有人
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失败,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灭亡,而且在全球化的浪
潮中获得了新生,对马克思学说感兴趣的人越
来越多“, 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
伦敦是马克思生命的最后停歇点,他在这
里曾侨居了34 年,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透彻研
新华每日电讯/ 2002 年/ 07 月/ 20 日/ 第001 版/
在上个世纪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失败,
这是不符合事实的。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灭亡,而且在全球化的浪潮
中获得了新生,对马克思学说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马克思主义论坛
组织者约翰·里斯坚信
“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全球化与帝国主义、反
资本主义运动、反对战争以及英国新工党的危
机等议题交流看法,尝试用马克思的思想观来
解释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里斯说,在上个世纪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后,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失败,这是不符合
事实的。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灭亡,而且在全
球化的浪潮中获得了新生,对马克思学说感兴
坛的影响力。
里斯说,英国是马克思、恩格斯长期从事工
作和生活的地方。他指着他寓所外的广场自豪
地说:“看! 革命导师列宁在英国从事革命活动
时就曾到过这里。”
话题就此转到了英国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
情况,里斯说:“英国的工人运动有悠久历史,目
前仍有800 万名工会成员,再加上他们的家庭
成员,就有2000 多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三
问世。(记者李志高黄兴伟)
新华社伦敦7 月19 日电

国外马克思主义参考书目

国外马克思主义参考书目

国外马克思主义参考书目一、参考教材类1.陈学明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俞吾金陈学明著《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3.张一兵胡大平著《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衣俊卿等著,《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5.曾枝盛主编《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衣俊卿等著,《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5月7.张一兵著《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一卷,第二卷,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2008年8.曾枝盛著《20世纪末国外马克思主义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9.鲁克俭著《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10.王东著《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11.俞吾金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 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12.陈学明著《“西方马克思主义”命题辞典》东方出版社,2004年13.陈学明编《苏联东欧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趋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14.徐崇温著《当代外国主要思潮流派的社会主义观》人民出版社,2008年二、徐崇温主编《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33种重庆出版社第一批书目:1,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美)悉尼·胡克著徐崇温翻译2,历史与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匈)卢卡奇著张西平翻译3,交往与社会进化(德)哈贝马斯著张博树翻译4,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美)威廉姆·肖著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翻译5,处在21世纪前夜的社会主义(南)尼科利奇编赵培杰冯瑞梅孙春晨翻译6,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法)列菲弗尔著李青宜等翻译7,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美)马尔库塞著张峰吕世平翻译8,批判理论(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著李小兵等翻译9,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三点水是)荣新海翻译10,柯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英) G.A. 柯亨著岳长龄翻译11,“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徐崇温第二批书目:12,实践哲学(意)葛兰西著徐崇温翻译13,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德)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阿多尔诺著洪佩郁蔺月峰翻译14,日常生活(匈)阿格妮丝·赫勒著衣俊卿翻译15,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奥)威尔海姆·赖希著张峰翻译16,“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美)罗伯特·戈尔曼编赵培杰李菱邓玉庄等翻译17,法兰克福学派研究欧力同张伟著18,“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李青宜著19,用马克思主义评析西方思潮徐崇温著20,社会民主与未来(德)维·勃兰特(奥)布·克赖斯基(瑞典)欧·帕尔梅著丁冬红白伟翻译第三批书目:21,卢梭和马克思(意)德拉·沃尔佩著赵培杰翻译22,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美)马尔库塞著程志民等翻译23,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德)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蔺青翻译24,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论功能主义理性批判(德)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蔺青翻译25,否定的辩证法(德)特奥多·阿多尔诺著张峰翻译26,自然的控制(加)威廉·莱斯著岳长龄李建华翻译27,历史和结构——论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历史学说(德)施密特著张伟翻译28,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南)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编郑一明曲跃厚翻译29,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社会存在本体论引论(匈)卢卡奇著(德)本泽勒编白锡(上双方下土)张西平李秋零翻译30,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若干最重要的综合问题(匈)卢卡奇著(德)本泽勒编白锡(上双方下土)张西平李秋零翻译31,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余文烈著32,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陈学明著33,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德)卡尔·柯尔施著熊子云翁廷真翻译三、原著类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1923)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1971)审美特征(1963)青年黑格尔(1948)葛兰西:实践哲学狱中札记(1929-1935)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卡尔·马克思(1938)布洛赫:希望的原理乌托邦的精神霍克海默:批判理论工具理性批判(196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独裁国家(1940)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1947)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本杰明: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636)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事实与规范认识与旨趣理论与实践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文化与批判交往行动理论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1964)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1932)苏联马克思主义(1958)理性与革命(1941)爱欲与文明(1955)反革命和造反(1972)工业社会与新左派斯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1962)历史与结构(1971)萨特:辩证理性批判(1960)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5)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1965)阅读资本论(1965)列宁和哲学(1969)自我批评材料(1974)弗洛姆:为自己的人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人心超越幻想的锁链(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人类的破坏性剖析赖希:性格分析(1928)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1933)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1928)性革命(1930)列菲弗尔: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日常生活批判(1946)辩证唯物主义(1938)资本主义的幸存(1973)梅洛·庞蒂:人道主义与恐怖(1947)辩证法的历险(1955)意义和无意义(1948)德拉·沃尔佩:卢梭和马克思(1957)科莱蒂: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1969)意识形态和社会(1969)普兰查斯: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1974)科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1978)历史唯物主义的再探讨(1988)威廉·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1978)罗默: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1982)共产主义后的社会主义可能存在吗?(1992)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1985)马克思主义和个体主义(1989)四、评述类1,(英)P.安德森;余文烈译:《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2,(英)P.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苏)B.H.别索诺夫:《在“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反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4,(德)H..霍尔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若干倾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5,(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问题(上)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问题(上)

㊀㊀2019年4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㊀术㊀交㊀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pr.,2019总第301期㊀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cademicExchang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01㊀No.4㊀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①㊀本文来源:JohannP.Arnason,PerspectivesandProblemsofCriticalMarxisminEasternEurope(PartOne),ThesisEleven,v4n1(2/1982):68-95㊂本文是对东欧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两部分研究的第一部分㊂第二部分将集中探讨布拉格之春㊁布达佩斯学派和新列宁主义的思想语境以及传统中倒置的列宁主义的(巴罗,等等)印记㊂ 中译者注[收稿日期]2019-02-2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社会主义理论在东欧的发展与演变研究 (17CKS025)[作者简介]约翰㊃P.安纳森(JohannP.Arnason)(1940-),男,澳大利亚墨尔本拉筹伯大学的社会学名誉教授,布拉格查理斯大学客座教授㊂[译者简介]杜红艳(1983-),女,黑龙江林甸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㊂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问题(上)[冰岛]约翰㊃P.安纳森(JohannP.Arnason)①杜红艳㊀译(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86)[摘㊀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家们在评价马克思主义时存在着不同观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属于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反对派,他们从自身所处的社会秩序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评价和阐释㊂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通过表达自己与改革的共产主义的政治活动的不同,与列宁主义的差异以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前提的批判性反思,确立了自己的独特性㊂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始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危机,苏联马克思主义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进行了教条化理解,由此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的危机㊂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中产生的,他们提出了不同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替代性方案,尽管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内部也存在着差异,但由于都是出于改良现实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人类学的解释而具有了内在的一致性㊂其中,以科拉科夫斯基为代表的波兰新马克思主义要建立一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但最后其马克思主义的成分消失了;南斯拉夫实践派提出了自治社会主义的理论,但这一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社会政治化的衰退㊂[关键词]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苏联马克思主义;波兰新马克思主义;南斯拉夫实践派㊃31㊃[中图分类号]B505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4-0013-21许多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家都将无力发展一种 现实的社会主义 理论作为其致命的缺陷:从这一点来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制度化及其在一种新的政治体制中的体现已经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论障碍而非对其有效性的确证㊂不可否认这个观点乍看起来似乎有道理㊂无论是对苏联社会还是对或多或少存在差异的东欧复制品的解释都不能忽视意识形态因素和政治因素的重要作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还原论方面(浓缩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模式中)妨碍了对这些维度的充分理解,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自身卷入到这一现象的产生之中,缺少对这一现象的分析空间而加深了这种困难㊂这种批判是有根据的,但是不应该被转变成一种早产的诊断㊂我将尝试着揭示出,确实存在很多各式各样的作品可以证明马克思主义者关于 现实的社会主义 (realsocial⁃ism)批判的概念具有毋庸置疑的中肯性㊂马克思主义内部反对派①关于后革命社会新体验的理论已经揭示出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缺陷和自我转变的可能性,他们的理论正是吸收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方面㊂下面的分析将论述东欧一些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作品,特别是关于他们试图阐明和解释他们所处的社会秩序方面的作品;其他主题 如非教条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社会学取向上的更普遍的问题 将一笔带过,即使它们有时也被相同的作者广泛讨论过㊂另一方面,一些更大范围的流派和背景发展也将被简略讨论,尤其是考虑到那些矛盾心态和幻想心理在某些情况下会损害反对运动的理论生产力㊂在东欧的背景下,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出现经历了不同的三步达到了理论自主权:(1)脱离 改革的共产主义 (reformcommunism)的政治活动,改革的共产主义,即由苏联斯大林主义危机所激发并被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所碾压的各种政党内部的改革流派;(2)与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列宁主义分支划清界限(更准确地说:与马克思主义遗产的列宁主义变形的决裂);(3)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假定的批判性反思,尤其是关于它们对于现代性不完整形象的依赖㊂尽管这三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逻辑连贯的,但也不必然会反映出它们的历史顺序;这样改革的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变体,捷克斯洛伐克20世纪60年代的运动,在抛弃了列宁模式的许多原理的同时残留了列宁主义很多观点的遗迹,这种现象有时可以在那些对改革的共产主义的策略丧失了信念的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反对者中发现㊂第三方面也是最根本的调整是允许存在众多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但是任何一种 新正统 的建议,类似于被一些西方左派拼命维护的海市蜃楼的东西,都被宣布为不可能㊂在东欧,对马克思的再发现自始至终比西方更具批判性的精神㊂很容易确定研究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界限㊂除了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对于前者来说,意识形态改革是1948年与苏联决裂的直接后果;对于后者来说,改革的共产主义的方案,连同学术争论,在1953 1955年间已经形成),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反对思潮被认为是对苏共㊃41㊃①OppositionalMarxist这里译为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反对派,在文中作者用这个词语指代的是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并非指代的是外部的反对者㊂ 中译者注二十大所形成的新状况及其或多或少延迟的影响的反应㊂如果说1956年是东欧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的话,1980 1981年的波兰事件则可以被看作堪比前者的又一事件,尽管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型,无论它们短期疗效如何,它们无疑代表了这一地区社会冲突发展演变的一个新阶段㊂在这两段重要的日期之间,布拉格之春及其失败筑造了最显著的里程碑㊂从地域上看,这篇文章的观点将主要限制在分析南斯拉夫和苏联统治区中更为激进的部分(主要是波兰㊁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㊂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历史 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和具有挑战性的现象 与我们当下的研究目的无关㊂除更自由和更保守的倾向之外,其马克思主义成分与我们下面讨论的思潮一道降到只占无关紧要的比重㊂在苏联历史上的斯大林主义和后斯大林主义时期,持不同政见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 我们将提及最著名的例子 在梅德韦杰夫(RoyMedvedev)的著作中得到展现,但是他们的解释框架均没有超过正统的界限㊂①另一方面,对于来自外围的更明确的批判来说参考苏联这个中心仍旧是必要的:它所要争夺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和力图打败的统治制度都有它们自身的来源且它们的最终根基在苏联㊂㊀㊀一、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一些分析者将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描绘为最卓越的(parexcellence)意识形态制度;其他人选择了一种相对狭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并质疑这个概念在苏联官方学说中的应用,至少在其当下这个阶段上㊂②因为这里不是全面阐释概念的地方,我将只简要说明我的术语预设:意识形态概念指涉文化取向,主要在于它们是:(1)统治形式的直接要素;(2)明确产生对统治形式或多或少的理性辩护㊂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轨迹标记了这两个方面的极不平衡的发展㊂不受赫鲁晓夫插曲及其续篇的影响,潜在的系统连续性保证了第一个方面的生存,然而第二个方面经历了一个临时强化和合理化的阶段,紧接着极速衰落并实质上破产㊂官方学说的危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内部反对派的发展:因此对这个背景的简短概括是逻辑的起点㊂苏联马克思主义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毫无创造性的和扭曲的版本归属于 辩证唯物主义 学说,并使其呈现为一种系统宇宙论和一种普遍的科学方法㊂在对这种制度的详细阐释中出现的不同发起者不是我们这里关心的问题㊂其特殊功能和一般的适应机制这样更为重要的问题可以通过对于两个基本原理的分析得出,也就是唯物主义和辩证㊃51㊃①②在苏联流亡者中,瓦蒂姆㊃彼洛斯托科维奇(VadimBelotserkovsky)和列昂尼德㊃普柳西(Leo⁃nidPlyushch)或许可以被看作是新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代言人㊂对于第一种方法,参见阿兰㊃柏桑松(AlainBesancon)的作品,尤其是‘列宁主义的知识来源“(lesoriginesintellectuellesduleninisme,Paris1977),以及‘当下的苏联和过去的俄罗斯“(presentsoviet⁃iqueandpasserusse,Paris1980)㊂第二种方法被科内利乌斯㊃卡斯托里亚迪斯(CorneliusCastoriadis)所辩护: 只有在正当的理由下才有意识形态 ,使团体和阶级的目标合理化(这是为了保护现有的国家,或者改变它㊂)[C.Castoriadis,Devantlaguerre,(Vol.1,Paris1981)]㊂根据这个标准,当代苏联整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修辞不再是一种意识形态㊂卡斯托里亚迪斯诊断出的这种转变 辩护作用的萎缩 是无可争辩的,然而在更为普遍的意义上它仍旧在意识形态的界限内,如上所说㊂法㊂比较低劣且讽刺的是,斯大林主义的辩证法概念仍旧保持着与黑格尔体系的秘密联系(因此,斯大林逝世后黑格尔的 复兴 根本不需要较多的重新调整)㊂在这两种情形下,特殊视角的相对化都包含着对于绝对知识的要求,但是两个原理的特征和综合的程序完全不同㊂在斯大林主义背景下,表面的反差和不协调的相对化具有双重论据:它有助于协调革命传统的残留物与后革命国家的实践之间的不和谐(因此斯大林运用辩证法的逻辑去支撑这样一个观点,即 国家消亡 只能通过国家的不断加强才能实现),而且有助于为突然变化的国内和国外政策作辩护,这些政策是对根本一致的目的的表达㊂(这里一定要区别不同的层次:系统的目标,也就是控制的扩大化和最大化,潜伏在一种普遍主义的意识形态语言中,因此使得其不容易受与特殊策略混淆的影响;意识形态反过来需要斯大林主义版的辩证法来调节其与统治机构的无原则的现实政治之间的共存㊂)因此,使辩证法的面貌相对化变成了统治的工具㊂这需要其绝对方面的状态发生相应的转变㊂这就是 辩证唯物主义 命题的真实意义:由于被列宁和之后的列宁主义者所定义,客观知识和绝对真理扎根于 反映论 ,也就是意识是对外在现实的复制㊂允许存在扭曲㊁不完全的反映,但是绝对充分的可能性成为意识和现实之间关系的一般模式,而且成为 辩证法规律 的普遍有效性的法典㊂一个科学 世界观 的神圣形象,一种对于自然和社会现实的充分反映,摧毁了辩证法的对话性要素并以一系列的虚假法则取代了它㊂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的制度不需要不断面对其他思潮,它只承认解蔽的战略任务并对其进行评判㊂另一方面,党的领导阶层的认知垄断定期地被重申,通过谴责修正主义者的过度偏离和过度自由的方式来进行㊂在斯大林时代终结前后,这种措施似乎越来越纯粹地出于自身的利益而进行㊂我们难以将斯大林的最后的意识形态干预(对于语言和 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问题 的干预)与这个时代的真正趋势和真正问题联系起来;它们的作用似乎主要在于对科学权威的一种总体确认㊂除了单纯的镇压式解决策略外,对于战后的问题无力提出其他解决办法,导致要求在理论上(inabstracto)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的基础㊂随意且武断地建立理论与一种自我持存的镇压制度的结合,构成了1953年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背景㊂自斯大林逝世开始的危机在1956年进入了一个敏感期,并带来了赫鲁晓夫主义的复杂且矛盾的现象;在1964年后进入到了一个倒退的稳定期㊂起初,可供选择的范围受斯大林主义的简单延续之不可能性,以及不可想象的对政党垄断权的一系列挑战所限制㊂即使 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讨论完全停止,对于在局部空间内发生的冲突,意识形态的考量也不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㊂但是只要一种支配性的趋势 以赫鲁晓夫为代表 出现了,新的定向就需要一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印记㊂为此,辩证唯物主义的适应机制被激活了㊂反映论和辩证法概论可以被用来证明某项改革的正当性,同时避免走向另一目标而与过去彻底决裂以及变相批评过去㊂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副产品,斯大林主义的愈演愈烈的阶级斗争原则,以前被认为是一种强化的辩证矛盾规律,现在被谴责为是这一规律的机械运用的典型;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的 非对抗的 矛盾的全新强调,部分地是为了给批判强加一种先验限制,部分地有助于削弱 现实的社会主义 的神秘化形象㊂在一定程度上,更大的文化自治的情况可以被搁置于 现实的审美反映 的独特特征上,但是只要反映论仍旧未受损害,意识形态监督的最终合法性就不会受到质疑㊂㊃61㊃一句话,基本原则及其派生原理的某种弹性,确保了制度的意识形态优势不会被耗尽,但是相应也允许朝着更为激进的以半官方的语言来表达不满的方向(后者在前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共产主义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迈出了第一步㊂辩证唯物主义的矫正版本与过去的 教条主义 版本形成鲜明对比㊂这个标签 某种程度上被最初的马克思主义内部反对者所接受 极具误导性:斯大林主义的意识形态成分不是基于教条主义原则,而是建立在一种制度的绝对权威基础上的,因而天生具有教条化阐释问题和校订一切的力量㊂除了这种一般的调整适应战略,后斯大林主义阶段的苏联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些更为具体的应对这场危机的策略:将它们描述为 反应-形态 似乎很恰当,因为它们的功能在获得可能的批判的优先权方面,与积极的指导方针相比并不少㊂这些发展集中在三个主题上,所有这些主题在苏联赫鲁晓夫的第二阶段(1961 1964年)涌现出来,但是在波兰㊁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则得到更为详尽的解读: 人民的国家 的概念正在替代无产阶级专政并对应着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新的 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 (布鲁斯[W.Brus])涉及对市场的局部恢复;而且 科学和技术革命 的设想,被看作生产力的真正转变㊂很明显,第二个主题具有更为可靠的经验基础且比其他两个主题更具实践相关性,但是在这里我们关心的只是将计划与某些特定的市场规则结合起来的尝试,这种尝试引发了关于潜在的社会结构的理论问题的探讨㊂尽管处于不平等的概念层次上,这三个主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易受不同的解释的影响,从纯粹的辩护到温和的批判㊂ 人民的国家 的口号正式被用来重申社会主义国家模式的永久有效性,但是阶级和国家的局部分离为政治理论的一种不那么还原主义的方案开辟了道路,并渐渐动摇了源于斯大林时代的司法虚无主义㊂经济改革广泛地提出了差异合理性㊂为他们辩解的最为保守的方式是设想集权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要求比早前大规模工业化的管理形式更复杂;另一方面,它们被看作对仍在苏联模式制度中盛行的社会所有权的不完整的且矛盾的形式的迟来的调整㊂同理,科学技术革命被描述为将在党的指引下完成的一个任务并要求加强其指导作用,但是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的理念也将 尤其是与其他论证相结合 被用来质疑在一种绝对的物质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社会主义传统模式㊂①最后,一种更边缘化的调整手段应该被提及:尝试构建一个更为灵活的正统模式,能够采用和吸收各种 资产阶级 理论的因素,而不削弱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连贯性㊂这种方式以其发起者相对于政治发起者的相对自律性为前提条件㊂一些波兰官方的或非官方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言人,尤其是在1968年以前运用这种策略,广为人知的是哲学家亚当㊃沙夫的多部著作,后来波兰社会学家也努力证明历史唯物主义和一种适合被理解为㊃71㊃①这三个主题在捷克斯洛伐克都被最广泛地讨论了㊂从赫鲁晓夫 人民的国家 的概念向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方法的转变在茨迪纳克㊃米尔纳(ZdenekMylnar)20世纪60年代的各部作品中被详细记录㊂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的最有影响力的分析是由奥塔㊃锡克(OtaSik)作出的㊂对于 科学和技术革命 理论的系统展示[cf.CivilisattonattheCrossroadsbyRadovanRichta.et.al.firstpublishedinPraguein1967(Englishtranslation,NewYork1969)]㊂结构-功能理论之间的趋同㊂①㊀㊀二、批判性的替代方案1.如我们所见,在某种环境下,官方意识形态的一些赘生物可能为真正的批判提供一个机会㊂但是将东欧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赫鲁晓夫主义及其变形后果的历史来书写或许会造成误解㊂马克思主义内部反抗流派的发展有其自己的历史;它始于对1953年之后危机的独立反应并走向了日益扩大的内部分歧㊂尽管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 合法性科学 中独立出来的过程既不顺利也不一致,但是非教条化的灵感来源从开始就是可以获得的㊂当马克思著作先前被忽视或拒斥的部分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时,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就被颠覆了㊂起初,这种重新发现聚焦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然而‘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重要性却没那么容易被承认;在东欧的语境中一贯根据晚期著作来系统解释马克思的理论仍旧保持着优势㊂在不那么墨守成规的传统分支中,对马克思主义原初意图的深入把握也激发着人们的兴趣㊂偏好和反对取决于东欧经验的最明显的教训: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斯大林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中,那些主张脱离无产阶级革命的传统模式来概括批判的和解放的原则的人,听起来更令人信服,与那些维护这种模式防止其被扭曲和背叛的左派反对者相比;战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更受重视,主要是因为其与其他传统之间只具有局部的和偶然的联系,而不是为其他正统奠定基础㊂因此,除此之外还不重视阿尔都塞的知识改革计划,因阿尔都塞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显著密切关系造成东欧的批判者低估了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主要版本的冲击㊂在哲学层面上,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些动态与其他思潮之间的趋同主要分为两种情况:马克思主义的遗产将应用于思考现象学或者思考那些当代科学哲学㊂这种分裂实质上与东欧最重要的分界线相吻合㊂事实上想要取代铁板一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多元主义从未正式被接受,而且只是在极其有利的环境中多元主义原则才能公开地被拥护;就讨论的问题而言,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学解释和科学解释之间的差别暗示着自身是最恰当的起点(宽泛地讲,现象学的和实证主义的标签可以被用来指涉亲缘关系而非各自的内容)㊂我们现在关心的是其在批判现实的社会主义的不同流派中的映像㊂对于那些首先将马克思主义的去意识形态化(de-ideologisation)看作对科学研究标准的适应的人,特别是研究后革命社会的人,社会学的复兴(之前被谴责为一种 资产阶级的伪科学 )是明显的结局㊂限于本文的篇幅,不会详细讨论1956年后东欧社会学的历史,㊃81㊃①PiotrSztompka,SystemandFunction TowardaTheoryofSociety,(NewYork1974);也参见 历史唯物主义的适应解释 ,由莱泽克㊃诺瓦克(LeszekNowak)和他人所辩护[诺瓦克, 作为一种适应理论的社会经济形式理论 (RevolutionaryWorld,Vol.15,Amsterdam1975); 时代与构造: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概括的尝试 (Wittgenstein,theViennaCircleandCriticalRationalism,Wien1979);布奇科维斯基(P.Buczkowski) 诺瓦克, 价值观和社会阶级 (Arbeit,Handlung,Normativital,Frank⁃furt1980);以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哲学中的波兹南研究“中的多篇文章(Vol.45ofPoznanStudiesinthePhilosophyoftheSciencesandtheHumanities)]㊂应该注意诺瓦克的解释不缺乏批判的底色:他关于极权社会的评论已经变为主要的整体目标,直指苏联模式㊂但是应该强调其一些共性特征㊂尽管批判性在促使重现一门作为独立学科的社会学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但随后其文化的和政治的作用已经发生广泛变化㊂在仍旧相对不受政治危机影响的国家(尤其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保加利亚),社会学的破坏性潜能大体上已经成功地被中和:在其他地方(在20世纪6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最显著),它在改良主义策略的理论准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代表其利益所作出的最激进的主张已经将其改写进一种半制度化的知识分子反对派的角色中㊂社会学越成功地将自身从直接的政治控制中解放出来,其发展就会越坦然地被设想为一种多重趋同:一种在方法论上提升的马克思主义将会促成其与当代西方社会学和民族社会学传统的联系(目前为止波兰的是最具活力的)㊂制定一种非教条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具体原则的尝试为更综合的方案所抵消,如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功能概括或者一种未能精确定义的批判的和人道主义的取向㊂①尽管自治的取向和程度不断变化,但东欧 社会学的启蒙运动 的长期趋势是明确的㊂它削弱并破坏了团结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形象㊂实证研究揭露了劳动力的等级划分和复杂的利益冲突,完全不同于官方宣称的非对抗阶级的协调合作㊂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按劳分配)背后的现实,原来是或多或少的制度化特权的网状系统㊂甚至旧秩序的清除在实践上比在理论上更不彻底:传统的不平等在新的背景下重现了㊂简言之,后革命社会的社会学分析揭露了各种形式的分裂㊁不平等和操控,显然与党的信条不相容,至少难以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解释㊂2.另一方面,一种对现实的社会主义的激进批判不能将自己限制在挪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上㊂这么做将回避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何种程度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传统的一些基本前提预设和共同局限性限制了它们对于东欧现实经历的中肯解释?这个问题已经更系统地被人类学流派的理论家所解决㊂因为后者给予了东欧马克思主义最具特色的贡献并最认真地作出了从内部超越马克思主义悬而未决的问题的尝试,对其主题的简短阐释将充当下述讨论的背景㊂人类学解释通过 家族相似性 连接在一起,而非通过一个共同的方案连接在一起,且其中一些人类学解释拒绝贴上具有种类相对主义暗示的标签㊂它们包括重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概念(主要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证非还原主义的人类个体概念及其与社会和历史的联系,并随着历史中的自我实现来论证 人类本质 的更为动态的模式且在历史进程中给予一种内在一致性;对于最野心勃勃的人类学解释变体来说, 人的本体论 ,主要的任务是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全面主题化,涉及重新界定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㊂这些人类学解释的一部分共同之处是反对马克思主义被认定为极端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历史哲学,并反对相应的毫无创造性的 主观因素 概念㊂希望重建平衡的 人的哲学 不得不提出概念化人的行动的替代方案,与传统将劳动和阶级斗争理解为直接或间接服从生产力规律的理解相决裂㊂对于宣称反对后革命建构代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那些批评者来说,最似乎可信且最吸引人的解决方案是复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㊂但是马克思更多的哲学文本的碎片化特征使得它们存在广泛多元解释的可能性㊂实践可①所有这些倾向在波兰社会学中都被最明确地进行例证了㊂㊃91㊃。

新马克思主义

新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评论
发生型批评 :作家是社会的代言人 生活型评论:体现生活实践 过程型评论:反映时代特征 超验型评论:立足现实,指向未来 生产型评论:对生活原料进行加工 按照症候阅读型评论:把没说完的话说完 文化唯物论型评论:修正“历史唯物论” 政治分析型评论:干预政治
总体评价
多为一家之言,没有统一的纲领、团体、 宣言,具有交叉性和模糊性。 对问题的分析和论述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并引发了争论,这种争论在客观上推动了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传播。 在文论发展中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理 论体现了创新精神。 批评和创作在思想和方法方面给西方文论 以很大启发。
总体性
1、总体是世界的、社会的、人类的总体。 2、总体具有时间性。 3、总体具有空间性。 4、总体性在不同层次中展开。 5、总体性就是辩证法,或辩证法的核心。
文学与现实
1、文学与整个意识形态发生关系。 2、作品表现完整的人和完整的社会结构。 3、典型理论:运动性、发展性、矛盾性与统 一性。 4、文学的形式特色。
代表人物
3.英国新左派马克思主义者 雷蒙德· 威廉斯(1921-1988)英国马克主 义文化批评家,代表作《现代悲剧》《马 克思主义与文学》等。 特雷· 伊格尔顿(1943-),英国文论家和文 化批评家。代表作《批评与思想意识》 《文学理论概论》《批评的作用》等。
主要观点
第一、极为注重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 第二、高度重视现实主义问题。 第三、高度重视艺术特性和创作规律。
现实主义问题
1、承认文学表现现实的客观与主观的辨证关 系:再现客观和审美创造。 2、强调人民性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关系:要求 现实主义作家要做人民的儿子。
间离化效果
1、从作者角度说,作者要选取那些鲜为人知 的具有新奇感的事件。 2、从观众角度说,重视观众对作品的“旁观” 态度,观众与作品之间的“间离”。 3、间离化的最终பைடு நூலகம்的,是要达到更高层次的 “熟悉”和理解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绪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1、马哲史涉及的代表人物(1):中国传统的教科书中论述的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与毛泽东。

(2):改革开放时期,除了承认以上的人物还给予狄慈根、梅林、考茨基、拉法格与普列汉诺夫等人以一定的地位(3):社会主义国家之外的一些被称为“异端”的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指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以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异化理论为根据的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3):以现代科学主义为基础的反形而上学的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4):实践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化的基本格局1、 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时期涉及的问题有:(1):青年马克思与晚年马克思的问题(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区别(3):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2、 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1945年以前的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1):列宁主义(2):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3);以卢卡奇等人为代表的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1945年之后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分化的格局,主要分为这样的几个大的方面:(1):正统的马克思主义(2):西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3):西方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4):东欧新马克思主义(5):欧洲共产主义三中国近年哲学研究的热点1、第一时期:文革前(1):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争论(2):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争论(3):关于“经济综合基础论与单一经济基础论”的争论2、文化大革命时期:哲学的泛政治化3、改革开放以来(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关于异化与人道主义的争论(3):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的争论(4):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争论(5):关于哲学观念与哲学体系的争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836——1848)参考文献: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织部分》列宁:《卡尔·马克思》科拉柯夫斯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莱文:《辩证法内部对话》张一兵:《回到马克思》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历程》思考题:1、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形式的主要条件2、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主要条件中的不同因素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否有不同的影响3、如何把握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素质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一、社会条件:政治经济状况1、教科书中的基本论点(1):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产业革命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尖锐化和无产阶级的觉醒。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此 同时 , 大 林 主义也 带来 了国家 的强化 与专 制 主义 斯
的滋 生 。比如 , 大林 表面 上提 高 了工 人 阶级 的地位 , 斯
但实 际上 , 常 以 国家 的名 义 , 常 以革 命 的名 义来 牺 牲 人 民的利 益 、 自由甚 至生命 。权 力 的集 中也 带 来 了官 僚 制 的存在 , 使人 们 失 去 对 政 治 机构 的控 制 , 而反 过
0 0年 5月 第21 1 卷 第 3期 1
T e o ra o u n nPo南省委C mm t eSh o fh P h unl f n 中共云vn i o 学报 c o l eC C J Y a r ica 党校 i e l t ot
Ma, 1 y 00 2

1 ・ 4
汤 丽芳 : 东欧 新 马 克 思 主 义 思 想 的 当代 价 值
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 内涵与精神实质 , 并观照马克思著 作 中的观点 与 立场 , 们就 能厘 清 东欧新 马克 思 主义 我
的真实 面貌 。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 的思想传统出发 , 作 主义 批判 , 致 力 于从 总体 上 重 建人 道 主义 的马 克 思 主义 和 人 道 的民主 的社 会 主义 。
收稿 日期 :0 0 0 — 6 2 1— 4 2
我 国哲 学 界 一 直都 认 为 东 欧 新 马 克 思 主 义是 社 会主义阵营的蜕变。 如今 , 这种看法虽已有所缓和 , 但 还 处 于很难 定义 的状 态 。 果 我们深 入地 研究 东欧新 如
作者简 介 : 汤丽 芳(95 )女 , 江杭 州人 , 17 一 , 浙 东南 大学人 文 学院20 级 思想政 治教 育专 业博 士研 究生 。研 09 究方 向 : 马克 思主 义理论 与 思想政 治教 育 。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西方文明的产物。

然而,它却在20世纪的东方引发了一场伟大的变革。

随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1949年中国革命的成功,马克思主义率先在东方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作为一种制度和世界体系的东方社会主义,引领了整个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潮流。

然而,对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百年来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巨大的争论和分歧,缺乏相互的沟通和理解。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它们之间分歧的线索,分析它们争论的理论焦点和主要根源,并基于此探讨21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反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对话与互动的可能性,以寻求世界社会主义在新世纪走出低谷、蓬勃发展的前景。

一、20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分歧和发展格局自20世纪始,马克思主义在东西方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在西方,由于伯恩施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社会民主主义在世纪初开始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轨道,通过改良主义制度化于资本主义。

而西方国家的共产党除了两次大战时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较为广泛的影响之外,在战后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其影响已日渐式微。

尤其是90年代以后,共产党在西方主要大国已成为非主流政党。

但是,191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卢卡奇、葛兰西等人对西方革命道路的思考,导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本文中加引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一个狭义的学派,而不是指西方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下文同。

--作者注。

)的崛起。

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二战后盛行一时、并在1968年“五月风暴”中达到巅峰之后,现已风光不再。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与“新社会运动”相关的、在“后现代主义”旗下的各种“新马克思主义”,目前在西方思想界有一席之地。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西方的这些变种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去甚远。

概言之,在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取得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也基本没有出现导致根本动摇资本主义制度的大规模群众性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在东方与西方的演绎

马克思主义在东方与西方的演绎

马克思主义在东方与西方的演绎在东方与西方地区,马克思主义的演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在东方地区,如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革和实践探索,其理论基础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运动中。

而在西方,尤其是欧洲和美洲国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加多样化,包括了对理论的批判和重新解读。

一、东方地区的马克思主义演绎马克思主义在东方地区的演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是由知识分子引入,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理论指导。

在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开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指导,包括农村土地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等方面。

与中国不同,其他亚洲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方式和实践经验存在差异。

例如,越南、朝鲜和古巴等国家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其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但在实践中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点。

这些国家普遍遵循社会主义道路,强调以工人阶级为主导的无产阶级专政,并致力于反帝斗争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

二、西方地区的马克思主义演绎在西方地区,马克思主义的演绎相较于东方地区更加多元和复杂。

在欧洲,尤其是东欧地区,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经历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如苏联的兴起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这些事件对该地区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西方地区,马克思主义受到更多的挑战和争议。

在20世纪后半叶,西方许多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反思,并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和观点。

例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哲学相结合,提出了“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等概念与理论。

此外,在西方国家,一些学者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新解读和重塑。

例如,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学者强调了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消费文化的批判,同时保持对于社会主义理想和民主平等的关注。

三、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方互动与融合尽管在东方和西方地区,马克思主义的演绎方式存在一定差异,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东西方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也变得愈发密切。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

1.20世纪20—30年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探索时期(未成为独立的社会思潮)主要流派: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布洛赫卢卡奇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和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主要观点:卢尔奇,柯尔施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卢尔奇曾为自己部分错误的观点道歉)小结:马克思主义在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误入歧途,我们所做的就是要加深理解,及时纠正。

2、20世纪30—60年代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鼎盛发展时期主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1)法兰克福学派(又称新马克思主义)起源:1923年2月3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成立的“社会研究所”,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始作俑者。

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塞库,哈贝马斯,施密特等主要观点:在求得人在精神方面的真正解放,现代社会中包括理性,科学和技术在内的所有意识形态都在批判之列,构建了自成体系的批判社会理论小结:a. 对大众文化以及文化工业的批判和排斥使其理论充满贵族式的颐指气使的气息,并使其丧失了客观的立场,未能认识到电视这一媒介及其文化的积极功能。

b.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研究媒介的视角。

(2)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威尔海姆·赖希,艾瑞克·弗洛姆,马尔库塞主要观点: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用弗洛伊德主义补充,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小结:a.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b. 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补充c. 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简单结合 d.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脱离了物产阶级革命实践13.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进入了转向时期主要流派:出现了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等(1)分析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埃尔斯特,罗默,布坎南主要观点:革命是一个团体中大多数成员一致性积极地参与集体行动的过程,从个体角度分析,每个个体都有“参加”和“不参加”革命的两种选择,但革命是否成行不仅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还要取决于群体中他人的选择。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布达佩斯学派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布达佩斯学派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 政治上的东欧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以苏联为楷模的原来的8个共产党 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保 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东德以及在地域上不 应属于东欧的阿尔巴尼亚。
• 从1948年“苏南冲突”到1968年“布拉格 之春”,这段历史进程是东欧社会的典型 的非斯大林化时期,它主要由“苏南冲突 ”、苏共二十大、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 件和“布拉格之春”几个重大的带有强烈 反斯大林主义色彩的历史事件构成,在这 些历史事件的背后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的 深刻历史进程,从主流看,在这些事件中 ,民主的和人道主义的方向越来越清晰。
• 第二,在此基础上,布达佩斯学派又 进一步揭示了激进民主的一些重要特 征或具体内涵,例如:自治社会、政 治多元化、对需要的同等承认,以自 由、公正、消除磨难为核心的伦理规 范,等等。 • 第三,布达佩斯学派认为,激进民主 只是人类解放的一种有限形式,它只 是把人从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之中解放 出来。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
• 青年马克思的思想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 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 • 西方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
•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是由严格限 定条件的,只有那些既有马克思的思 想理论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 克思关于人和世界的思想理论进行新 的解释和拓展,同时又具有马克思理 论和实践本性和批判维度,对当代社 会进程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理论流 派或学说,才能称得上“新马克思主义 ”。
• 第一,激进民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形式民 主的完成。其核心是个体自由和平等参与 社会决策的权力,即平等的自我决定;而 它的基础和前提是以非资本主义的市民社 会为核心的混合经济和民主国家。 • 在民主化的程度上,当代资本主义远远高 于现存社会主义,这是因为它发展了个体 自由与形式民主。资产阶级的形式民主并 非虚假的民主,而是不完全不彻底的民主, 因此,未来的历史进程不是否定它、抛弃 它,而是使之完成,使之进一步民主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东欧新马克思主义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东欧新马克思主义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类解放 个体解放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马尔库什 马克思思想 马克思主义 解释 科拉科夫斯基 理论来源 模式化 新自由主义 文化动机 揭露 批判 意识形态 基础与上层建筑 发展中国家 中等收入陷阱
推荐指数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科研热词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科拉科夫斯基 现代性 新文化观研究方法 新文化观理论原则 新文化观产生背景 新共产主义 文化动机 捷克左翼政党 总体性 异化 实践 发展阶段 历史观 历史哲学 人道主义美学 东欧共产党
2009年 序号 1 2 3 4
科研热词 金融危机 行动策略 理论纲领 俄共十三大
推荐指数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科研热词 救赎范式 布达佩斯学派 宏大叙事 历史哲学
推荐指数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科研热词 赫勒 卢卡奇 正义 马克思 误读 西方马克思主义 自由 自我批判 生活世界 现代性 晚期思想 早期思想 无产阶级革命 文化家园 文化危机 帝国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 个体解放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推荐指数 3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论点摘编——精选推荐

论点摘编——精选推荐

2015年1月学术交流Jan.,2015总第250期第1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50 No.1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选粹·论点摘编·文化哲学理解范式的理论前提陈树林在《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撰文指出,作为一种哲学理解范式,文化哲学显然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独特的学术价值。

所以有必要厘清文化哲学理解范式的几个理论前提,才能避免对文化哲学的误读误用乃至泛化。

第一,文化哲学理解范式合法性争论原因。

首先,文化哲学概念的提出者们所属的新康德主义流派缺乏合法性。

这个流派的基本哲学立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

它拒绝对文化世界的认识给出“绝对真理”,这显然与传统的具有合法性的苏联教科书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了冲突和对立。

其次,文化哲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缺乏合法性。

由于文化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界定起来十分困难,因此,作为部门哲学的文化哲学的理论边界就变得十分模糊。

文化哲学作为一种不同于思辨哲学、形而上学的哲学理解范式,存在的价值正是对传统哲学的超越。

第二,哲学面对的是自然物理世界,还是文化精神世界。

综合胡塞尔、康德等哲学家的论点,指出哲学面对的对象是与人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由人改变过和创造的世界,而不是纯粹的物理自然界。

并强调哲学应该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文化世界,并且以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为旨趣。

哲学家们自觉地认识到,应该在生活世界、文化世界中建构哲学,而不是把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在文化世界中进行简单应用。

第三,哲学是大写的理论哲学,还是小写的实践哲学。

哲学必须接受经验科学的易错论式自我理解和程序合理性,哲学不能拥有特殊的真理观,以及独有的方法和对象领域。

只有这样哲学才能在内部分工中发挥其最大效力,才能坚持其普遍性的问题和合理重建的操作方法。

第四,哲学的旨趣是获取规律,还是一种理性反思批判。

文化哲学承认人类社会存在某些共同性、共通性、普遍性、一致性等特征,但是更加注重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差异性、特殊性。

马克思的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的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的哲学经典著作导读先想说的话:⏹在当代,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一个思想家的著作有马克思的著作这么难读。

⏹这主要问题并非马克思本身的著作的写作方式、概念使用状况和理论的非体系化等特点决定的。

⏹而主要是,世界上没有哪部著作象马克思的著作这样被如此复杂地解释也允许被解释。

也没有那个人的思想被如此直接又如此误解地被成功地运用于现实并变成现实。

⏹也因此,在马克思的名字下,产生的众多解释的思想里,真理和谬误、阳光与迷雾、伟大与卑贱、真诚与欺骗、特殊与普遍、新颖与陈旧。

都或者以真理的名义或者以谬误的名义并存着。

⏹他的理论,既是弱者的解放的武器,也是强者压迫的工具(苏联曾经的极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是被压迫者真心向往的“乌托邦”,也是统治者虚幻诱惑人民的“宗教”。

抵抗与批判的马克思与建设的马克思,被双方各取所需地理解着,却又似乎并不矛盾。

⏹以马克思命名的理论研究领域,也许还有一个历史上绝无的状况:伟大崇高的人和卑鄙无耻的小人、伟大的心智与渺小的心思、绝顶聪明富有才华的人和绝对愚蠢的人。

他们并存着,并奇怪地都被社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需要着。

⏹我们是如此地知道以马克思命名的思想,我们又如此地不知道马克思的思想。

我们如此地不知道马克思的思想,我们却又如此地不想去知道马克思的思想。

⏹以上所有的情况,恕我直言,它们全都可能发生在我们大学教师的讲课与研究和学生的学习中间。

导言: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镜头之一: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风云人物”(1999年12月,千年交替之际))1,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的一次网上民意测验中,第一名卡尔。

马克思,第二名爱因斯坦,第三名牛顿,第四名达尔文。

评注:马克思(1818-1883)1848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迄今已200多种语言出版,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1867出版《资本论》。

马克思的伟大学说成了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并影响了其后世众多的思想的诞生。

⏹镜头之二:马克思被德国民众评为“最伟大的德国人”2003,9德国德意志电视二台进行了一项为期三个月名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的调查。

第四讲-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四讲-西方马克思主义

1.它把寻求终极实在、最高实体和事物的“最后 本质”或终极的超验本原作为人思维和生存的 最高宗旨和目标。
2.它把寻求单极统一性的“一元化原则”当作解 决思想和生存问题的基本原则。
3.它把寻求非时间、非语境的非历史的“永恒在 场”的“本真存在”作为思维和生存的最高支 撑。
(绝对主义、整体主义、非历史主义)

★ ★★
马当 问要西 的西 西
克今 题流方 理方 方
思在
派马 论马 马
主中
和克 背克 克
义国
探思 景思 思
的研
讨主
主主
意究
的义
义义
问 题 的 提 出
义西
主的
形界

要主
成说
卢卡奇
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是匈牙利著 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 重要的地位。1923年,他以著名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开启了西 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泰勒斯的最著名的哲学观点
泰勒斯的哲学观点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水生万 物,万物复归于水”,他认为世界本原是水。古希 腊七贤每人都有一句特别有名的格言,而他的格言 就是:“水是最好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规
定,所谓“本原”亦即万物从那里来,毁灭之后又回 到那里去,一切皆变惟它不变的“始基”,它是宇宙 最原始的开端和主宰。)
第一个时期:理论思想准备时期(19世纪末-20世 纪20年代)
第二个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端时期(20世纪 20年代至30年代)
第三个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人本主义倾向 深化和变异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历史伦理化的尝试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历史伦理化的尝试

历史是 人 的 力 量 的 外 化 和 展 开,是 人 的 活 动 的结果和产物。人与历史在本然的意义上是统一 的,换言之,人 就 是 历 史,历 史 也 是 人 的 历 史。 但 历史一旦外 化 出 来,便 有 可 能 转 化 为 一 种 与 人 相 独立的力量,在某些条件下,甚至会变为消灭人的 力量。依照马 克 思 的 观 点,历 史 在 特 定 条 件 下 会 成为一种 与 人 相 异 化 的 力 量。 在 这 种 情 况 下,人 与历史内 在 具 有 的 统 一 关 系 断 裂 了。 无 疑,文 明 与历史变得岌岌可危的 20世纪以一种极端的形 式表征了 人 与 历 史 相 断 裂 这 一 现 象。 于 是,如 何 跨越横亘于人与历史之间的鸿沟便成了东欧新马 克思主义理论家思考的基本问题之一。从逻辑上
·1·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2
二种方式 来 对 抗 和 纠 正 第 一 种 方 式。 换 言 之,东 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用人道主义范式重新审 视历史的过程中将人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拯救人 的历史性的 强 大 力 量 凸 显 出 来,并 以 个 人 的 道 德 实践为基点将外在于人的历史转化为根植于人的 道德责任 的 历 史,以 便 将 历 史 归 还 给 人 自 身。 这 一历史理解 围 绕 着 人 的 实 践 活 动,并 且 引 入 伦 理 和价值尺度,试 图 通 过 个 人 的 道 德 责 任 来 恢 复 人 与历史的统 一 性,因 而 在 一 定 意 义 上 是 一 种 将 历 史伦理化的把握历史的方式。这种将历史伦理化 的尝试和努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东欧社会主义 国家的改革,并 将 一 种 并 非 全 新 但 极 富 见 地 的 人 道主义观念传递给世界。透过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的历史哲学,我 们 不 仅 可 以 经 验 到 东 欧 新 马 克 思 主义理论家 精 神 世 界 的 焦 虑 与 渴 望,从 而 更 深 入 地把握整个 东 欧 新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理 论 精 神,也 可 以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节律中倾听整个世 界对人类良知的呼唤。

马克思在西方的发展

马克思在西方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金融4班学号:282008年中国的一份文献中说:目前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依然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激进政治经济学、市场社会主义、拉美社会主义、以及各种激进左翼思潮的异彩纷呈与相互激荡。

可见,西方学界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好象变成了“大杂烩”。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自由资本主义完成时期,但当帝国主义时代来临时,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进一步发展却走了歧途,导致了第二国际破产和西欧一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

那么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后来的发展状况究境如何呢?西方学界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其典型表现是有两方面,第一:19世纪20年代以卢卡奇、葛兰西、科尔施为代表的第一代“西方马克主义”(即“半马克思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物化、阶级意识理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市民社会与国家、党建与知识分子理论,科尔施的总体性与革命性理论等。

第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注重了西方社会特点,吸取了西方黑格尔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等的合理因素,如黑格尔的辩证法、韦伯的新教伦理等思想的合理因素。

另一方面他们偏离马克思主义原初形态的一些基本观点的倾向也是十分明显的。

例如他们并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社会性和客体性构成研究所得结论的必然性方面。

所以,他们当时至多算是一个“半马克思主义”者。

“法兰克福学派”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总的说来他们与马克思主义原初形态都相去甚远。

法兰克福学派所关注的,不再是作为整体的无产阶级的自由和解放,而是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他们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仅仅是体现在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上,而从其理论的具体内容上看,他们主要是用西方古典人道主义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以此作为批判当代西方社会总体异化的理论武器。

阿尔都塞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一种反主体性的哲学”,可见,仅仅因为他们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或解构(即某些人所说的“家族相似”点),而无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基本观点,就把它们归之于“西方马克民主义”,是完全错误的。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战后苏联与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曲折)【圣才出品】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战后苏联与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曲折)【圣才出品】

第7章战后苏联与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曲折一、名词解释1.斯大林答:斯大林是前苏联政治家,是在苏联执政实践最长的最高领导人,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者与继承者,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和语音学问题》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

他在自己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中,批判了无政府主义思潮,分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同托洛茨基等反对派的斗争中,他写了《论列宁主义基础》《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等著作,论证和捍卫了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和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发展历史观等,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2.新马克思主义答:新马克思主义是指西方马克思主义或者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有时也作为二者的合称,都以对马克思主义“重新进行探讨”为标志。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东欧社会主义各国出现的一种把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的思潮,以波兰沙夫、南斯拉夫马尔科维奇等为代表。

他们宣称“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质,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由此提出“回到真正的马克思那里去”。

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异化理论具有方法论的性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其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真正的人道社会。

3.布洛赫答:布洛赫是德国哲学家,早年曾受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和韦伯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乌托邦的精神》《主体—客体对黑格尔哲学的解释》和《天赋人权与人的尊严》等。

他于1918年在莱比锡大学开始其学术生涯,1933年去瑞士,1938年移居美国,1948年回到民主德国,1957年他的哲学受到当局的系统批判,1961年到联邦德国任教。

他认为沿着革命实践的方向对黑格尔的概念和方法进行改造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方面,因此他主张重新评价黑格尔遗产在马克思学说中的地位。

在《希望的原理》中提出“希望哲学”。

马克思主义原理精选案例

马克思主义原理精选案例

《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理想“《礼记·礼运》篇借孔子与其弟子子游的问答,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儒家向往、追求的理想社会——“大同”之世的蓝图。

“大同社会理想”,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千百年来成为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

《礼记》作者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向“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变迁的历史过程。

他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由大同之世向小康社会转化的突出标志,是帝位由禅让制的“天下为公”,变为传位于子的“天下为家”。

并由此而产生了私有制、私有观念、兵战、礼义制度等等阶级社会的特征。

《礼记·礼运》篇的作者天才地猜测到了人类社会由原始共产主义的公有制社会向阶级社会的私有制社会的历史演化,并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形态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一些很有理论价值的思想。

《礼记·礼运》篇里对“大同”之世的构想,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这种大同社会是建立在财产公有制基础之上的。

财产不必有一家一己之私藏,而归社会所共有。

其次,这种大同社会的观念形态是建立在“天下为公”的思想基础之上的。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术贡献与理论局限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术贡献与理论局限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术贡献与理论局限
刘少杰
【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
【年(卷),期】2024()1
【摘要】由卢卡奇开创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实践立场、辩证方法和唯物史观的基础理论,紧密联系东欧社会主义实践和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物化批判、异化批判、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以及意识形态批判中,揭示了难以列数的社会问题,分析了异常复杂的社会矛盾,提出了经过深入思考的对策建议,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重要战略策略。

但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也存在明显的理论局限:低估了商品价值,轻视了市场作用,没有把物质生活关系的作用、改善与发展置于根本地位去对待,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意义重大。

【总页数】6页(P123-128)
【作者】刘少杰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相关文献】
1.中东欧历史文化精神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基于历史文化社会学的视角
2.重建社会理论的批判维度——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科学的方法论
贡献3.试论威廉·莱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及其局限4.从批判现代性到现代化的多重反思性——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拓展5.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术地位与理论贡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