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阿Q
阿Q
阿Q人物形象分析《阿Q正传》写于1921年,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鲁迅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迫害的农民的典型。
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同时又表现了他的性格里其它许多复杂的因素。
阿Q质朴愚味但又圆滑无赖。
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
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作者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不朽的艺术典型。
阿Q是一个封闭落后农村的流浪雇农,有农民的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地具有偏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
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思想艺术特点《阿Q正传》(写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间,最初分章刊登于北京《晨报副刊》,以后收入1923年8月出版的小说集《呐喊》。
)的思想艺术特点之一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塑造了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
阿Q既是一个被剥夺殆尽的贫苦农民,又是一个深受封建正统观念影响,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品性的不觉悟的农民。
他身上有“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更有不少符合“圣经贤传”的思想。
阿Q的不觉悟,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阿Q最初“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深恶而痛绝之”。
但当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在直感中产生了革命的愿望。
但是,他的革命并不是政治上的真正觉醒,在他看来革命就是反清复明、改朝换代而已;他神往革命是夺取属于赵太爷、钱太爷们的“威福、子女、玉帛”;而且,阿Q还幻想着自己革命后可以奴役同样生活在底层的小D、王胡们。
阿Q这种革命观,是封建传统观念和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意识合成的产物。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论文
浅谈《阿Q正传》之阿Q精神摘要:《阿Q正传》是不朽的文学名著,其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很值得我们当代人反思及研究的,我认为国家发展的先进与落后的表现在于国民精神,而国民精神的本质反映的却是人性,可以说,阿Q精神就是当时的“国民精神”,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国民精神是腐朽的,恶臭的!然而,当今的许多人会对阿Q精神辩驳,认为人应该有阿Q精神,那么,对于当今同样需要国民精神的我们,应不应该有阿Q精神,什么才是国民精神,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关键词:阿Q精神人性国民精神《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政治腐败,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浴血奋战,拯救危亡的中国,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但是革命是成功了,民主却没能深入人心,对于当时大多数中国国民来说,依然没有摆脱封建束缚,思想仍没有解放,所以,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不平等,还在侵蚀着人民的思想,人民大众的奴性与劣根还未泯灭。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鲁迅以其犀利的文笔,通过《阿Q正传》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所谓的国民精神——阿Q精神。
我们看《阿Q正传》可以了解到,精神胜利法并非阿Q个人专有,文章中每个人物或多或少的都有“阿Q精神”,那么,什么是阿Q精神,学者概括为:一种自慰精神,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狂妄自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事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陶醉或即刻忘掉。
下面我将文章中每个人物所表现的“阿Q精神”逐一分析探究。
阿Q的“精神”:1,阿Q与别人口角时,就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是什么东西!”(狂妄自大,自欺欺人)2,凡是和阿Q开玩笑的人都知道他的精神胜利法,所以每逢揪住他的黄辫子时就让阿Q自己说——人打畜生!得胜之后,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走了,因为他认为“状元不也是第一吗?”(自轻自贱)3,在恋爱的悲剧中有这样一段:他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时,一定是想勾引男人;一男一女在那讲话时,一定有勾当了;为惩治他们起见,所以它往往怒目而视,或者从后面掷一个小石头。
阿Q形象分析
阿Q形象分析姓名:陈梦云班级:11会本1班学号:02阿Q这一人物形象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残害的农民的典型。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流浪雇农形象,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阿Q受到惨重的剥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独立生活的依凭,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
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让手下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
阿Q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所谓“精神胜利法”是指用虚幻的精神胜利来掩饰或替代事实上的失败。
这是一种病态心理,主要症状是妄自尊大、欺弱怕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等等。
开始,阿Q很“自尊”。
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他忌讳别人提他头上生的痛疮疤。
碰到“犯讳”时,他便“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
结果,他屡屡失败。
当实力较量失败后,只得改换策略,变为“怒目而视”,想以此来补救实力较量中的失败。
当“怒目主义”又遭到对手的回敬时,他又只好以自欺欺人的自骄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你还不配!”然而,对手也不服气,阿Q“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他又成了事实上的失败者。
这时,阿Q便又改变策略,无师自通地给自己找出“胜利”的借口——“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阿Q的“精神胜利法”至此由外在的行为转向纯粹的“精神”实质。
但是,这种方式又被对手察觉,并且因此招来更大的侮辱。
阿Q 不得不公开承认欺凌者行为的合理性,承认别人打自己是“人打畜牲”。
这时,他又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于是乎,他又转败为胜了。
这种以“自虐”为特征的“精神胜利法”,再发展一步便是“忘却”了。
“忘却”成了阿Q赖以生存的法宝。
作者就这样一步步展示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发展过程,在淡淡的讽刺中,融进了鲁迅对中国历史以及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融进了鲁迅对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从《阿Q正传》看阿Q形象的典型性
从《阿Q正传》看阿Q形象的典型性摘要:阿Q形象不仅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辛亥革命时期贫困落后、麻木不仁又缺乏起码觉醒意识民众的典型共性,而且深刻地体现了作者对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探索和思考。
阿Q形象是超时代的、永恒的现实主义文学典型。
关键词:典型;阿Q;形象《阿Q正传》这部由鲁迅先生创作于1921年的中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阿Q形象是不朽的艺术典型。
有人说:“阿Q是劳动人民中的一种消极典型”;“一个落后的不觉醒的农民”。
也有人认为他是思想或社会的典型,称之为“沉默的国人灵魂”。
我们认为,任何典型既是历史具体性又是社会一般性的对立统一,同时又是作家主观意识的真实反映。
本文试从文学典型的特殊规律对阿Q形象的典型性作简要分析。
并以此纪念伟大的革命家、新文化的先驱者——鲁迅先生。
一、阿Q形象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贫穷落后而又麻木不仁、缺乏起码阶级觉悟民众的真实反映。
1、复杂丰富的个性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既有农民品质的积极因素,同时又有别于其他典型的落后因素。
一方面,他和大多数农民一样具有质朴的共性,另一方面又有无业流氓无产者的圆滑无赖性;既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小人物,又是思想落后顽固并有严重性格缺陷的可恶典型,是辛亥革命前后贫穷且思想落后民众的代表。
在作品里,阿Q没有姓,没有家,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是一个地位低于普通农民的无业流浪者。
虽然贫穷,但处事乐观,是阿Q性格中唯一值得肯定的地方。
然而,阿Q性格更多体现出的是愚蠢麻木,它构成了阿Q性格的落后因素。
生活中,阿Q又总是个失败者,常被未庄的人们当做取笑奴役的对象,但阿Q偏偏缺乏自尊自知意识,甚至表现出沾沾自喜,自我陶醉。
阿Q瞧不起城里人,因为城里人叫长凳叫条凳,也瞧不起乡下人,认为乡下人少见识。
在画押一段中,本该是生死攸关的一件大事,阿Q并不想追究画圆圈的含义,却盘算着如何能把圆圈画得标准些,并最终为画得不圆而自责。
可见他的愚蠢是何等的不可救药。
阿Q的形象分析
阿Q的人物形象分析《阿Q正传》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创作方面都显示出无以类比的魅力,而《阿Q正传》电影中的主人公阿O,他不仅是中国影视史上,也是世界影视史上的一个不朽的典型。
首先,阿0是一个赤贫的农民。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上受剥削。
二是政治上受压迫。
经济上表现在于:阿Q没有一份正当、固定的职业,只能靠短工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他没有自己的家,阿Q与父亲住在祠堂。
在政治上:阿Q被剥削自己的籍贯,姓氏。
赵大爷的儿子高中,阿Q说:“他也姓赵。
”但却被赵大爷打一个耳光,说:“以后不许姓赵。
”其次,阿Q对强者逆来顺受,不敢有丝毫的张扬,不敢反抗。
他因对赵大爷家的厨娘说出爱意,触犯了封建礼教而遭到了赵大爷父子两的凶恶追打,不但受到了挨打,而且还连最后的一点家当也榨甘,同时还被所有人揍骂,名声恶极,断绝了最后的活路。
而面对着这一切的阿Q只能默默的承受。
但是,阿Q对弱者凶残极恶,如同一代暴君,体现广大人民的自卑。
阿Q去尼姑庵偷萝卜,但却被尼姑发现了而教育阿Q,可是阿Q还死赖皮不承认,还说:“你能叫得它答应吗。
”阿Q受欺负愤愤不平,对压迫他的权势者赵太爷之流心怀怨恨,只要有反抗报复的机会,他就会狠狠报复,因此看到赵太爷们在革命浪潮到来之际慌张的神情,他便十分快意。
然后,阿Q他虽然卑微到连别人都不愿意瞧一下,但他却从未把其他人放在眼里,他向吴妈求爱,赵太爷趁机敲榨,剥夺了他的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他也没有反抗的表示。
同时他还遭到了乡镇里其他姑娘的辱骂和姑娘对他躲避。
阿Q对自己的弱点神经过敏,那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因而犯了禁忌症,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却又麻木健忘。
求爱之后,刚刚挨了赵秀才小竹杠的痛打,却很快就忘了,反倒跑去看热闹。
阿Q又很能自轻自贱,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贱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最后,“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阿Q正传》里就具特色的。
阿Q很“自尊”。
浅谈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
浅谈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内容摘要:作为世界文学画廊中的一个不朽典型,阿Q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最突出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它在人们的洚作学习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阿Q 精神名誉快乐满足意义一、对阿Q及阿Q精神的认识阿Q事实上已经成了众多人的口头禅,用来形容某些人和他们的行为。
什么叫“阿Q”? 你也许会说:你跟我打麻雀输了,说是因为知道我急着用钱而故意输给我之类的,这便是阿Q;提起阿Q,人们就会想起他的形象:一个不允许别人说自己身上缺点的人,一个非常忌讳别人说头上有疤癞的人,一个被别人欺负了说这是“儿子打老子”聊以自慰的人,一个与强者说句话就狂妄高傲的人,一个喜欢欺负弱者的人,一个我头上有疤、但是他头上有癞、他还不如我、于是就心满意足的人......什么叫“阿Q精神”?大概就是自我陶醉、自我欺骗和自我麻醉式的精神吧?挨了打叫“儿子打老子”,受到欺负时暗暗骂几句,得意时则“我手持钢鞭将你打”地自我发泄一下。
所谓阿Q精神,究竟是怎样呢?一句话说来,主要就是:精神胜利法、自欺自骗以求自慰、自尊癖、欺弱怕强、性幻想狂、泼皮耍赖、善于投机、自欺欺人和奴隶性等等。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阿Q精神无处不在:当我们事业失败时,我们常会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当我们受人欺侮时,我们会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当我们失恋时,我们会说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些安慰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因为只有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我们才能赢得最后的......二、阿Q精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1、让我们的名誉不受到诋毁有很多人认为,阿Q精神早已不适应了今天社会的发展,它早已成为了过去的历史,在学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我们不必要过于强求阿Q的精神,不要让阿Q的精神束缚我们的思想,不要让它成为我们生活学习中的绊脚石。
阿Q艺术形象的分析
阿Q艺术形象分析内容摘要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人物形象,是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的重大贡献之一。
阿Q的性格特点,可以概括为“精神胜利法”。
这是近代新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特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精神胜利法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封建思想对人们灵魂的腐蚀与特殊时代下的中国农民的经济地位,农民的自身经济要素,这些都在很大的程度上迫使了这种精神的形成,阿Q不仅有着典型的意义,同时对现代社会同样有着重大意义和警醒作用。
关键词:鲁迅阿Q 艺术形象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社会思潮辛亥革命麻木健忘保守愚昧《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的形式构成全篇。
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艺术形象,特别是阿Q的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包含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说:“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
”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颗璀璨瑰丽的奇葩。
小说塑造的主人公——阿Q,更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最富有最丰满的文学形象之一。
正如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所说:“这部讽刺的写实小说是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的形象家喻户晓,以至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流行的口头禅:“阿Q相。
”鲁迅先生用不朽之笔,为阿Q立下了不朽之作传,以巨大浑厚的艺术功力,成功地塑造了这么一个让人觉得可爱、可恨、可叹的艺术典型,让我们在嬉笑中去品味其艺术的震撼力。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笔下的阿Q形象。
阿Q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
《阿Q正传》艺术手法分析
《阿Q正传》艺术手法分析《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杰作,作品创造了不朽的典型阿Q,概括了那个时代国民精神某些方面的本质;描写了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反映了辛亥革命妥协、不彻底的历史悲剧。
《阿Q正传》之所以赢得了高度的评价,不仅在于其深刻的思想,还与其完美的艺术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就其艺术手法谈几点看法。
一.细致的心理描写鲁迅在为《阿Q正传》俄文译本写的序言中申明自己的创作是“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
他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就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目的。
他非常重视刻画人物的心灵世界,巧妙地运用直接或间接的心理描写去刻画人物的内心状态,或是把两种心理描写方法结合使用,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活动。
在《阿Q正传》里,作者或直接描写阿Q心里所思所想,展示他心中缠绕不已的问题,或是描绘阿Q在某种心理支配下产生的具体行动,从他那可笑可悲,可怒可哀的外部言行中去显示他的心理状态。
有时则把这两种心理描写方法结合使用,既写阿Q自欺自慰的内心细致的思想活动,又写他的外表举动。
当阿Q得知革命党进了城,使城里的举人老爷和未庄的人们都惊恐慌乱时,就决心“要投革命党”,大喊“造反了,造反了”,兴奋地“昂了头”且走且唱,傲然不理赵大爷“老Q”的尊称,回到土谷祠大做“革命”梦。
这一段文字,使直接的和间接的心理描写融合交织在一起。
二.典型的性格描写鲁迅小说不是依靠故事情节的惊险和传奇取胜,而是善于精心的选择典型细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性格和促进情节的发展。
《阿Q正传》正是通过一个接一个令人发笑或促人深思的生动细节,准确地表现了作品的思想和人物的性格。
阿Q捉虱子就是一个典型的细节:春日里,在阳光和煦的墙根下,阿Q看见王胡赤膊捉虱子而非常眼红,“忽然觉得身上也痒起来了”,向来认为自己都比别人强的阿Q,决心在捉虱子上赛过被他藐视的王胡。
但是,不管阿Q怎样努力,捉的虱子总没有王胡那么多,咬得总没有王胡那样响,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呀!阿Q由嫉妒、失望而激动得癞疮疤块通红了,进而就向王胡挑战,结果黄辫子被抓住了,按照惯例拉到墙壁上碰了五下响头,又被用力一推,使阿Q跌出六尺多远。
《阿Q正传》PPT下载
任务三 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本文在写法方面,有哪些特色?
(1)夸张、漫画式手法。 儿子打老子,自己打自己嘴巴,这样的行为,倘若孤立地看,
似乎都不太真实,显然是经过了作者的夸张处理。再譬如假洋鬼 子这个人物,他的言行也明显是用了漫画式的笔法描绘出来的, 因为鲁迅也同时想把他当作一个象征,要用他来揭露当时的许多 投机的革命党人。
任务二 探究阿Q的形象和意蕴
1.结合第二、三章阿Q的表现,说说阿 Q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造成阿Q病苦的根源在哪里?阿Q的 “精神胜利法”是不是农民身上独有 的?鲁迅塑造阿Q的形象,用意何在?
1.结合第二、三章阿Q的表现,说说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形象。
阿Q受着深重的剥削和压迫,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个落后、 不觉悟的贫苦农民典型。精神胜利法是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征, 这也是阿Q落后不觉悟的重要原因。节选部分体现了他的主要 性格特征: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 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悲怯,敏感禁忌又麻木 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2.造成阿Q病苦的根源在哪里?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不是农 民身上独有的?鲁迅塑造阿Q的形象,用意何在?
(1)阿Q之所以不能反抗,而又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这是封建 的反动统治阶级对阿Q政治上的迫害和思想上毒害的结果。 (2)阿Q的身份虽是农民,但这个形象所表现出的性格弱点却并不 只是农民才有的,它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阿Q是整个国民劣根性 的集大成者。“精神胜利法”成了那个时代国民的“普遍弱点”。 (3)《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 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关于阿q正传的诗歌
关于阿q正传的诗歌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阿Q 的普通人在民国时期的种种遭遇。
以下是一首关于阿Q正传的诗歌:阿Q正传歌
曲:未知
词:鲁迅
(一)
阿Q,阿Q,天下第一英雄,
受尽苦难,受尽苦难,从未屈服。
(二)
世道无常,命运如飘萍,
阿Q,阿Q,永远不平。
(三)
自尊自信,自强不息,
阿Q,阿Q,精神胜利。
(四)
苍天有眼,终见黎明,
阿Q,阿Q,含笑九泉。
这首诗歌表达了阿Q在面对世事无常和命运坎坷时,始终保持着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
虽然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描绘了阿Q的悲剧人生,但诗歌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勇敢面对困境,始终追求胜利的阿Q形象。
探究阿 Q 精神的深层意义
探究阿 Q 精神的深层意义《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阿Q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自其诞生以来,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概念,更是深入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与国民心理,对我们理解人性、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阿Q精神的内涵、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及其在不同时代的意义与影响。
阿Q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精神,学者将其概括为:阿Q的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
其核心是精神胜利法,即在面对挫折、失败、屈辱等困境时,不是通过实际的行动去改变现状、争取胜利,而是通过在精神层面上的自我调节、自我麻痹来获得一种虚假的心理满足,从而使自己在看似不利的处境中找到一种“胜利”的感觉。
这种精神胜利法具有多方面的表现。
例如,阿Q常常以“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来自我安慰,尽管他实际上生活穷困潦倒,但通过这种对过去的虚幻美化,在心理上获得了一种优越感。
他在被别人打时,会用“儿子打老子”这样的想法来为自己开脱,将失败转化为一种“胜利”。
而且,阿Q 还善于通过自轻自贱来达到精神上的平衡,比如当他被要求承认自己是“虫豸”时,他不但不反抗,反而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如此“自轻自贱”的人,仿佛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才能”,从而在精神上获得了一种奇特的“胜利感”。
阿Q是一个极卑微的人物,但他却有着强烈的自尊自大心理。
他对未庄人全不放在眼里,甚至认为赵太爷进了学也没什么了不起,还幻想自己的儿子将来会比别人阔得多。
然而,当他面对强势的对手或遭受挫折时,又会立刻表现出自轻自贱的一面。
比如在被闲人揪住辫子在墙上碰头,要他自认为“人打畜生”时,他就马上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这种自尊自大与自轻自贱的极端表现,在阿Q身上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看似荒谬却又真实存在的精神状态。
阿Q在与人打架吃亏时,心里会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然后便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阿Q的危害
阿Q是贫苦农民,属于革命阶级,但他却承受着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期的阶级压迫、民族压迫所强加给劳动人民的各种精神枷锁。
因此,他的性格是复杂的,矛盾的,多元化的,被扭曲的。
在他身上,凝聚着劳动人民与非劳动人民的性格和品质,交织着压迫阶级与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意识,表现出本质与非本质的矛盾和统一,体现了二、三十年代落后的中国国民的灵魂。
这就是鲁迅先生依了自己的觉察,所写出的在他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见《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一句话,阿Q形象,是作者笔下中国国民性的综合写照。
阿Q是不朽的典型,阿Q性格,是中国国民的一面镜子。
如今,阿Q生活的时代虽然已经一去不再复返,但阿Q形象表现出的国民弱点,至今仍有普遍意义。
鲁迅曾经说过,在写《阿Q正传》以前,阿Q的形象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好多年了。
他所以从事文学,就是要唤醒昏睡的大众,因此,向读者描画出我们“沉默的国人的魂灵”,以此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的麻木,就自然会成为他的夙愿。
在《阿Q正传》之前鲁迅写下的一些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像是在给《阿Q正传》作准备。
譬如《药》,就是用一种极为尖锐的方式,揭露了农村中一般民众的麻木相,而这正是《阿Q正传》中未庄和县城里居民的普遍特征。
至于《风波》中的那位赵七爷,更活脱脱就是一个未庄里的赵太爷。
所以,阿Q这个人物是和鲁迅笔下的其他农民形象,譬如《风波》里的七斤和《故乡》中的闰土,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产生于那种想要描绘某个具体人物的冲动,也不是作者为了制造某种氛围而虚设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可以说,它其实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性的全部感受的结晶,鲁迅是要用它来显示“愚民的专制”的真相,在鲁迅心目中,阿Q正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表。
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
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
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里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别人的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佛是在打别人一样。
阿Q精神之我见
阿Q精神之我见作者:马新征“阿Q精神”源于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 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不朽的艺术形象。
阿Q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他愚昧,贫穷。
精神胜利法是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征,这也是阿Q落后不觉悟的重要原因。
阿Q不满别人的压迫,想反抗又不得力,便用精神上的胜利掩盖实质上的失败。
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来时虽一时反对,但低下的社会地位使他本能地倾向革命。
他对革命的理解是错误而可笑的,行动是迟钝而软弱的,最后在假洋鬼子的棒喝下革命美梦彻底破灭。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阿Q也是一个无法替代的“典型形象”。
阿Q头上的“光”,照出了中国人心灵上的黑洞。
关于“阿Q精神”,学术界有很多权威论述过。
黄修已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称这种病态特征是精神胜利病,其中有一段非常透彻又简明的论述:“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
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
例如,他挨了人家的打,便用‘儿子打老子’来安慰自己,并自认为是胜利了。
由于这种病态精神的支配,他便永难振作起来以求自强,并永在屈辱中苟活。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
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
”“阿Q精神”通常是被那些需要胜利而又无法得到胜利的人用来维持自己精神上的平衡的一种药方,也可以称为一种自欺欺人的骗术,常常表现在走向没落的统治阶级的精神状态中。
其实它是一种生活中的弱者的典型思想和精神,更严重地存在于被帝国主义欺侮的半殖民地的封建统治阶级之中,不只是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
浅论鲁迅作品中“阿Q”的人物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阿Q”的人物形象摘要:从时局的环境因素对当时的小人物代表阿Q谈起,指出他对革命的目的、革命的对象、革命的任务始终没有正确的认识。
认为具有强烈的革命愿望而又始终不觉悟是阿Q思想性格的核心。
关键词:阿Q 心理环境革命背景人物形象一、突出时局对人物思想的影响从最后三章看,时局是构成《阿Q正传》典型环境的主要因素。
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上,作者突出了时局对人物思想的影响Q平时有一种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而当举人老爷的船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
人心摇动,时局发生了急剧变化,他的思想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对革命党由深恶痛绝而转为“神往”,并要“投降革命党”。
而当他公开宣布造反,未庄人都用惊惧的眼光看他,这情景,“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得意地飘飘然起来,因而思想更加兴奋,喜不自胜,于是就产生了要在政治、经济以及婚配问题上获得翻身的一系列“革命思想”。
而当“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政权仍然被“原官”把持,也就是说,革命形势趋于低潮的时候,阿Q就变得“很容易闹脾气”,“总觉得自己太失意”,特别是当他到静修庵去革命碰了钉子,去“结识”假洋鬼子遭到了挫折以后,其情绪更是一落千丈,觉得“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
甚至由忧愁转为恼怒,产生了一种强烈而奇特的报复心理。
阿Q思想的每一个变化无不深受时局变化的影响。
作者正是在阿Q思想变化的过程中生动而形象地刻画了阿Q迫切要求“革命”而又始终不觉悟这一基本的性格特点。
同样,小说中的反动人物也因时局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心态。
在革命风声高涨时,他们一方面感到惶恐不安,一方面机关算尽,施展阴谋,或讨好自认为是革命党的阿Q,或相互勾结投机革命。
时局趋于平稳时,他们一个个摇身一变,以革命者自居,“目空一切”,甚至挥动“哭丧棒”镇压革命。
作者正是通过心态的变化刻画他们奸狡、阴险的性格特点的。
在社会生活中,时局是最为敏感的问题。
《阿Q正传》中阿Q形象分析
《阿Q正传》中阿Q形象分析《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鲁迅先生用娴熟的笔法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形象,让阿Q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甚至家喻户晓的名字。
下面为大家带来《阿Q正传》中阿Q形象分析,快来看看吧。
《阿Q正传》以辛亥前后闭塞落后的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旧时代农民的典型。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只靠出卖自己力气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他倍受压迫和剥削,生活在社会的最地层,现实处境十分悲惨;但更令人可悲的是,长期畸形社会的挤压,促成了他独特的病态的灵魂,阿Q的悲剧实质上是旧中国农民的悲剧。
其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如下:(一)妄自尊大,畏强凌弱。
鲁迅先生曾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作为旧时代一个农民的代表,阿Q有其勤劳善良、率真朴实的优点,但由于长期遭受欺辱和打击,他也本能的带上了一些自尊自大、欺软怕硬的无赖特点。
虽然不名一钱,但他并不佩服有钱有势的赵太爷和钱太爷,还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他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很可笑,没见过城里的煎鱼,没见过杀头。
他畏强凌弱,对比自己弱的,蛮横霸道,被王胡打败,又遭遇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便迁怒别人,调戏小尼姑;受赵太爷迫害,丢了生计,又迁怒于小D;但对赵太爷和假洋鬼子则懦弱卑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二)自欺欺人,自轻自贱。
面对一次次的屈辱和失败,阿Q别无选择,只能靠一种自譬自解的方式进行解脱,得以在想象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他对自己的身世很渺茫,但却对别人炫耀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了!你算是什么东西!生活困窘,地位低下,老婆娶不上,却偏偏夸口:我的儿子会比你阔多了!忌讳头上的癞疮,当别人以此来取笑他时,他说:你还不配当被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后,他会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正是靠着这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啊Q总是在失败中寻求超脱,麻木地过着做奴隶而不得的生活。
“永垂不朽”的阿Q——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的四种解读
“永垂不朽”的阿Q——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的四
种解读
黄玉兵
【期刊名称】《读写月报:高中版》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境.忌讳一览无余.其实小说也是这样。
伟大的作家总是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一些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填充。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作品都具有多种解读可能性。
作品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品的创作永远都是“在路上”,因为读者是多样的和常新的。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黄玉兵
【作者单位】山东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7
【相关文献】
1.试析秦可卿形象在《红楼梦》主题解读中的寓示意义——兼论李国文对秦可卿形象的错误解读
2.精神胜利法集大成者——阿Q形象之探析
3.老调新弹——阿Q 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学解读
4.形象分析与意蕴解读——谈庖丁形象的多重性
5.小说化:“父亲”形象特有的文学特征——《台阶》中父亲形象的三次解读与感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阿Q艺术形象的分析综述
内容摘要: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人物形象,是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的重大贡献之一。
阿Q的性格特点,可以概括为“精神胜利法”。
这是近代新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特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精神胜利法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封建思想对人们灵魂的腐蚀与特殊时代下的中国农民的经济地位,农民的自身经济要素,这些都在很大的程度上迫使了这种精神的形成,阿Q不仅有着典型的意义,同时对现代社会同样有着重大意义和警醒作用。
关键词:鲁迅阿Q 艺术形象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社会思潮辛亥革命麻木健忘保守愚昧对阿Q艺术形象的分析《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颗璀璨瑰丽的奇葩。
小说塑造的主人公——阿Q,更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最富有最丰满的文学形象之一。
正如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所说:“这部讽刺的写实小说是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的形象家喻户晓,以至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流行的口头禅:“阿Q相。
”鲁迅先生用不朽之笔,为阿Q立下了不朽之作传,以巨大浑厚的艺术功力,成功地塑造了这么一个让人觉得可爱、可恨、可叹的艺术典型,让我们在嬉笑中去品味其艺术的震撼力。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笔下的阿Q形象。
阿Q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几千年来封建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国民性格的弱点,体现了鲁迅先生“要画出这样的国民的魂灵来”的创作目的,显示了不朽的思想价值。
鲁迅先生通过阿Q这个艺术形象揭示国民的弱点。
用他的话说“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
阿Q的某些性格不仅仅是他的专利,作品中在未庄生活着的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阿Q相,尤其是阿Q被枪毙以后,未庄和县城的人们就充分表现出愚昧、麻木的阿Q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朽的阿Q
阿Q作为鲁迅笔下典型的人物形象,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长河里始终鲜活地存在于大众的脑海中。
阿Q作为“不觉悟群众的典型”,无论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还是他身上所反映出的国民劣根性,即使在现代社会,都是值得我们探究并深思的。
阿Q的生存状态及其悲剧命运隐射着中国底层农民的苦难史。
阿Q的身份是长工,给地主家临时做苦工的,别人只有在需要人干活的时候才会想起他来,身份地位比地主家的一个女仆——吴妈还要低下。
像阿Q这种身份的底层农民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多的,他们没有足够的钱来做佃户,只能凭力气挣口饭吃;也没有安家的能力,只能寄居在破庙里,更不用说娶妻生子了。
阿Q的苦难其实也是整个底层农民在地主和资本压榨下的苦难,但纵使是那样的贫穷困苦,他们也从未想过起来反抗,而是不断地用自创的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精神异化现象,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的整个心理进化史上。
精神胜利法在中国的根源有三点:一是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的落后导致了经济水平的低下,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但在当时多重压迫的环境下改变这种生存状况的可能性也是非常低的,既然物质上不能满足,他们就只有通过精神上的自我麻痹来缓解生产与需求的矛盾,这也就是精神胜利法的根源之一。
二是宗法社会的封建意识形态。
这种意识形态是禁锢的、封闭的、不能起来反抗的,用宗法思想来愚昧、麻痹民众,让他们从内而非向外寻求自我激励的源泉,在上千年封建思想的禁锢下,精神胜利法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是畸形的民族文化心理。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社会的变迁进程中,民族文化心理不可避免的会因为社会和历史等原因产生畸变。
尤其是底层农民,在苦难与贫穷的打压下他们的心理已经完全处于麻木和愚昧无知的状态,对于自身遭受的痛苦选择视而不见或者自轻自贱,同时嘲讽、欺侮更弱小者,只有从这种精神胜利法中他们才能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主要有这些表现形式:当挨了打的时候他选择闭眼睛和忘却,这无疑是逃避现实和自我慰藉。
同时他又有着极强的自尊心,总是说“我的儿子很阔的······”,这种“很自尊”恰恰表明他缺乏自信与自主,只能借助虚张声势来渴求别人的尊重。
在受到侮辱的时候一方面自轻自贱和自我惩罚,这种自虐的方式既是对现实不满的反抗,又是一种自嘲;另一方面他向更弱者泄愤,比如自己受了打之后转而去调戏小尼姑,在这个行为里他是承认自己的低贱并自得于所处的阶层的,把欺侮更弱者以转嫁屈辱视为理所当然是在他自身肯定这一社会规则的前提下发生的,别人能欺侮他,他自然也就能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
这种双重人格也是精神胜利法的主要体现。
总的来说,阿Q这一典型人物身上体现的是民众自我意识的缺乏,而这种自我意识的缺乏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缺乏欲望的自我意识,阿Q的欲望是建立在他人认同上的,别人对他的看法让他感到有自我价值他就去做,并不问是非黑白。
其次是缺乏差异的自我意识,阿Q是没有个体意识的,民众惧怕革命者他就大肆鼓吹自己要革命,最后被送去砍头他也没弄清楚到底是为什么。
最后是缺乏全体的自我意识,即道德的自我意识,在未庄的涎皮赖脸,以及进城后即使是做小偷也并不讳饰都可以看出阿Q身上道德自我意识的缺乏。
阿Q身上有着中国千千万万底层民众都具有的特性,而这也恰恰是阿Q这一人物形象不朽地存在于中国文学史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