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耦合网络传播综述_刘权辉

合集下载

媒体传播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媒体传播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媒体传播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媒体传播作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媒体传播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本文将对近年来关于媒体传播研究的一些重要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 一、媒体传播理论研究在媒体传播研究领域,理论构建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关于媒体传播理论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和前沿性的特点。

例如,某些学者提出了新的传播模型,试图解释当今数字化时代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规律;还有一些学者对传统传播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

这些研究不仅拓展了传播理论的边界,也为媒体传播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二、媒体融合与跨媒体传播研究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融合和跨媒体传播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学者们致力于探讨不同媒体形式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跨平台传播对信息传递和社会影响的作用。

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观点,如跨媒体叙事、媒体融合创新等,为媒体产业的发展和媒体内容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

### 三、媒体传播与社会变迁研究媒体传播与社会变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一些研究致力于探讨媒体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

他们关注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引导作用,研究媒体在社会事件中的表现和反应。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也为媒体传播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新的思考。

### 四、媒体传播与文化认同研究文化认同是当今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而媒体传播在文化认同建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者们通过研究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同建构过程。

他们关注媒体对文化认同的塑造和影响,研究媒体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这些研究丰富了我们对文化认同的理解,也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

### 五、媒体传播技术与创新研究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媒体传播技术与创新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外文参考文献译文及原文下一代信息共享网络结构

外文参考文献译文及原文下一代信息共享网络结构

下一代信息共享网络结构涂古芳张灿张毅刘德荣摘要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介绍下一代信息共享网络结构,这通过建立访问网络协议栈和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MPLS)的IP服务质量(QoS)模型去实现异机种网络交互操作,可能被不同操作者或在各种领域中运行的。

这个网络结构是纯IP基准的。

通过在现存网的顶部增加建立一个覆盖网络层,它合并了各种类型网络,有线的或无线电的,固定的或移动的,支柱,本地区的或个人的。

它被称为知识管理层。

知识管理层是由存在于IP边缘路由器或媒体网关型网点顶端的新硬件和软件组成的端对端网络设备。

这个结构提供纯IP基准信息共享。

通过以最优化方法来管理和控制网络状态、行为和资源,它增强了服务质量支持、安全性和灵活性,以及网络构成。

在这里,我们给出各种网络结构的概述,趋向纯IP基准灵活信息共享网络的网络结构演化,然后介绍下一代网络结构,使下一代网络概念成为可能的主要特征和访问网络协议栈。

将详细介绍下一代网络控制的可扩展译码和服务质量。

关键词:下一代,共享,网络,MPLS,QoS。

目录1 引言 (1)2 NGN结构的演化 (3)因特网结构 (3)趋向UMTS全IP结构的GSM/GPRS网络演化 (3)WLAN/3G整合结构 (4)3信息共享NGN结构 (5)4 访问网络协议栈结构和下一代网络MPLS模式服务质量 (7)访问下一代网络网络协议栈结构 (7)下一代网络中MPLS模式上的IP服务质量 (7)5 可扩展代码和NGN服务质量控制 (9)结论 (10)致谢 (10)附录原文 (12)1 引言信息共享的下一代网络(简称为NGN)是以纯IP基准为基础的移动网络,那是合并了固定的、移动的、有线的、无线电网络以及增加了建立在现存网顶端的覆盖网络层。

覆盖网络层是由在一些IP边缘路由器或媒体网关型网点顶端的新软件和新硬件调度的端对端网络。

它能实现信息共享和合作性工作,以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的通信请求。

传统电信网总是利用由基于线路转接的存储程序控制(SPC,Stored Program Control)交换机组成的电话网络,但是下一代网络电信网是以封装交换为基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45 刘雅辉,等.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 J] .
京容 馆员 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 刘 慧 副
46 杜静,等.智能教育时代下人工智能伦理的内
级工程师 上海市网络技术综合应用研究所)
涵与建构原则[ J] . 电化教育研究,2019( 7) :
收稿日期:2020-07-09
21-29.

亿,占网民整体的 87 0%。
•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 5 62 亿,占网民整体的 59 8%。
•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 7 73 亿,占网民整体的 82 2%;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达 1 26 亿
人,总计访问人数 10 02 亿人,总浏览量 58 91 亿次。
•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 3 81 亿,占网民整体的 40 5%;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 3 77 亿,占手机
网民规模为 2 85 亿,城镇网民规模为 6 54 亿。
•手机网民规模达 9 32 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 99 2%;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笔记本电脑上
网、平板电脑上网、电视上网的比例分别为 37 3%、31 8%、27 5%、28 6%。
•网络视频( 含短视频) 用户规模达 8 88 亿,占网民整体的 94 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 8 18
2020. 6
总第132期
43 2020 北京 AI 治理论坛 | 旷视对话大咖:全球
共建可持续发展 AI[ EB / OL].[2020-10-24].

https: / / www sohu com / a / 403727165_153054.
44 2019 年 度 中 国 图 情 档 学 界 十 大 学 术 热 点
网民的 40 4%。
•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 4 67 亿,占网民整体的 49 7%;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 4 65 亿,占手机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九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九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 (2)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 (2)1.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 (2)2.网络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 (3)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 (3)1.“议程设置”与“议程融合”理论 (3)2.网络中是否存在议程设置 (4)3.网络议程设置的特点 (4)4.网络“议程设置”的基础作用机 (5)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 (6)1.“沉默的螺旋”假说简介 (6)2.网络中是否存在“沉默的螺旋” (6)3.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的形成机制 (7)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1.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1)传播效应与作用效果A. 传播效应传播效应,衡量的是特定对象的传播范围与影响面。

仅看单一传播对象时,网络传播的效应包括放大、削弱、催化和裂变等。

a) 放大效应网络传播可能将一件小事或一个小话题的影响不断放大,最后在整个网络甚至是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b) 削弱效应有些对象本来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面,但网络可能对它产生一种削弱效应。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通常说明媒体的选择判断与网络受众的选择判断发生了偏离。

c) 催化效应在网络传播中,它不仅意味着广泛的传播面,同时意味着事物的属性在人们眼中会发生变化。

d) 裂变效应一个话题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分解,衍生出大量新的话题,从而产生强大的传播能量。

对于多个传播对象,网络传播的效应常常体现为两种,即聚变效应和正反馈效应。

a) 聚变效应网络传播可以将一些弱小的话题或声音聚集起来,将它们汇聚成一种强大的声音。

通过这一过程,每一个弱小的声音的能量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b) 正反馈效应当几个对象同时传播时,网络传播会产生一种使强者更强、使弱者更弱的正反馈效应。

B. 作用效果传播效应,只是反映了传播活动本身是否引起关注。

作用效果,则是指所传播的事物在受众那端引起的反应。

作用效果包括以下几种。

a) 引起受众注意的程度在网络中,这种注意程度可以通过页面访问量、点击率、转发量等来衡量。

湖南地区图书馆联盟的共建共享机制

湖南地区图书馆联盟的共建共享机制

湖南地区图书馆联盟的共建共享机制刘文青 鄢朝晖【摘 要】地区图书馆联盟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要结合本地区的文献信息需求环境、文献资源发展条件、合作组织成员的特点等因素。

湖南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在发展中建立了有效的管理机构,制定了必要的规章制度,引入了发展动力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业务协调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组织管理模式和共建共享机制,推动了本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图书馆联盟 文献信息资源 共建共享 机制Abstract:The document information re source sharing a ctivitie s of re gional library consortium should ba se on loc al specific document information dema nds,document information re source building conditions a nd the chara ct eristic s of the members of the orga nization a nd some other f a ctors1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na n Document s Information Re source Cooperation Net(H DIRCN),it e st a blished effective ma na gement institution,a nd developed nece ssary rule s a nd regulations,a nd intro duced some of mecha nisms such a s dyna mic mecha nism,re source sharing mecha nism,co2op eration mecha nism a nd int ere st bala ncing mecha nism,Which help s to develop self chara ct eristic s of orga nizational a nd ma na gement mo dels a nd document information sharing mecha nisms,a nd to effectively a nd continuously promote regional document information re source sharing a ctivitie s1K ey w ords:library consortium document information re source co2construction a nd sharing mecha nism 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已在图书情报界的不同层次和范围广泛开展,但共享联合体的多样性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使共建共享模式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特点。

5G通信的宽带功率放大器设计

5G通信的宽带功率放大器设计

2020年9月第20卷第3期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Langfa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Sep.2020Vol.20No.3 5G通信的宽带功率放大器设计轩雪飞[,王杨打刘国华彳,权循忠打全桂英'(1.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232038;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310018)【摘要】采用GaN HEMT裸管芯片TGF2023-2-02,设计了一款工作于5G频段的宽带功率放大器。

首先,在HFSS 中合理设置键合线的结构参数并建立模型进行仿真,以实现晶体管与外围的微带电路连接;其次,利用ADS对功率管的大信号模型进行负载牵引,进而获得可以实现高性能的最佳负载阻抗,通过使用多频点阻抗匹配方法有效拓展了以率放大器的带宽。

仿真结果表明:在3-6GHz频带范围内大信号增益大于&6dB,增益平坦度维持在±0.7dB,输出功率为3&6-40dBm,效率为35%-47%o【关键词】功率放大器;宽带;多频点匹配;5G;GaNHEMTDesign of Wideband Power Amplifier for5G CommunicationXuan Xuefei1,Wang Yang1,Liu Guohu(i,Quan Xunzhong1,Quan Guiying1(1.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232038,China;2.Hangzhou Diana University,Hangzhou310018,China)[Abstract]A wideband power amplifier(PA)that can work5G band is proposed.The GaN HEMT bare-tube chip TGF2023-2-02is used in the design.First,to reali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ransistor and the peripheral microstrip cir­cuit,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the bonding wire are reasonably set in HFSS and a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simulation.Sec­ondly,the ADS is used to load pull the large signal model of the PA to obtain the optimal load impedance that can achieve good performance,and then the bandwidth of the PA is effectively expanded by using a multiple frequencies matching meth­od.From3to6GHz,the sim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rge signal gain is greater than8.6dB,the gain flatness is main­tained at±0.7dB,the output power is38.6-40dBm,and the efficiency is35-47%,with large signal gain larger than8dB. [Keywords]power amplifier;wideband;multiple frequency points matching;5G;GaN HEMT〔中图分类号〕TN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229(2020)03-0024-040引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不断追求更高通信速率[T。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一、网络传播的概念和特点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分享的一种形式。

其特点包括:全球性、即时性、互动性、多样性和社交性。

1. 全球性:网络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使信息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2. 即时性:网络传播实时传递信息,使人们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消息和资讯。

3. 互动性:网络传播提供了双向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使信息接收者也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4. 多样性:网络传播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5. 社交性:网络传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社交,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

二、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网络传播的内容包括新闻、娱乐、教育、商业等多个领域。

在形式上,网络传播主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1. 新闻传播:网络新闻传播成为重要的新闻报道媒介,通过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进行即时报道。

2. 娱乐传播:网络娱乐内容包括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通过在线视频网站、音乐平台、游戏平台等进行传播。

3. 教育传播:网络教育成为重要的教育传播途径,包括在线教育平台、远程教育等形式。

4. 商业传播:网络商业传播涉及电子商务、网络广告等领域,在线购物、电子支付等成为主要形式。

三、网络传播的影响和挑战网络传播对社会生活和传媒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1. 信息获取与选择:网络传播扩大了信息获取的途径,但也增加了信息量和真实性的挑战,人们需要辨别信息真伪和选择可信信息。

2. 社交网络影响:网络传播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但也可能导致信息泛滥、网络暴力和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

3. 媒体生态变革:网络传播改变了传媒行业的格局,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和挑战,需要适应网络传播的形式和需求。

4. 网络安全威胁:网络传播面临网络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威胁,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保护机制。

《网络传播的结构》课件

《网络传播的结构》课件
网络传播的结构
网络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它对信息传播和社交关系的影响。
网络传播的分类
垂直传播
通过官方媒体和垂直社交网络进行的传播。
水平传播
通过开放式社交网络和消费者媒体进行的传播。
网络传播的影响因素
网络技术
网络传播受到技术发 展的影响,如互联网 的普及和网络速度的 提升。
观众的接受能力
观众的接受能力影响 着网络传播的效果和 效果的实现。
混合联系人网络
由强联系人和弱联系人组成,信 息传播具有混合性。
网络传播的未来发展
1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
2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提升网络传播的
个性化和自动化水平。
3
VR/AR技术的应用
4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为网络传播 带来更丰富和沉浸式的体验。
用户生成内容的影响
用户生成内容的增加将更深刻地改变网 络传播的形式和方式。
内容提供者和网 络平台之间的关 系
内容提供者和网络平
台的关系会影响网络
传播的形式和规模。
社交媒体算法
社交媒体算法对网络 传播中的用户参与、 信息过滤和推荐起着 重要作用。
网络传播的网络结构
强联系人网络

弱联系人网络
由亲友、同事和密切关系人组成, 信息传播更迅速。
由熟人、朋友的朋友和社交媒体 关注者组成,信息传播更广泛。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提高网络传播的可 信度和信息安全。
总结
网络传播的结构对信息传播和社交关系的影响巨大。未来,用户生成内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区块链以及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将推动网络传播的发展。

第十四届全国复杂网络大会日程

第十四届全国复杂网络大会日程
16:20 - 18:00
18:30 8:30-10:10 10:10 - 10:40 10:40-12:20 12:20 - 13:30 14 日 13:30 - 14:50
14:50 - 15:10
15:10 - 16:40
16:40 - 17:00
主持人 贾韬
陈关荣 吕金虎 汪小帆 蒋国平 曹进德
尔积
Modeling the complex 质大学(北京) multidimensional information time series to
characterize the volatility pattern evolution
16:40-17:00 黄昌巍 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 Persistence paves the way for cooperation in evolutionary games
Predicting Human Contacts Through 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
分组报告 A1:网络中的传播 (主持人:许小可)
201 会议厅(二楼)
时间
报告人
单位
题目
14:00-14:20 刘宗华 华东师范大学
复杂网络上的热传递进展
10 月 13 日
最佳学生论文答辩 I (主持人:方锦清)
时间 报告人
单位
401 会议厅(四楼) 题目
14:00-14:20 孙孟锋
上海大学
An Exploration and Simulation of Epidemic Spread and its Control in Multiplex
Networks

新媒体传播学文献综述

新媒体传播学文献综述

新媒体传播学文献综述近年来,新媒体的兴起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以及娱乐休闲的主要途径。

本文将对近几年来关于新媒体传播学的文献进行综述,探讨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新媒体是指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社交媒体等为基础的,具有交互性和实时性的媒体形态。

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低门槛、多样性等特点,一方面扩大了信息获取的范围和渠道,另一方面也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进一步促进了信息的流通和传播。

二、新媒体传播学的研究现状新媒体传播学是研究新媒体对人类社会传播活动的影响和作用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新媒体现象的出现、传播途径与方式、文化和价值观的变迁等方面。

近年来,新媒体传播学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不断拓展,如社会网络分析、数据挖掘等。

2. 文化、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于新媒体传播学研究。

3. 平台、内容和用户是新媒体传播研究的三大重点方向。

三、新媒体传播学的未来发展方向1. 整合各类数据资源,运用算法和模型对新媒体传播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和预测。

2. 更深入地探究新媒体传播的心理和文化因素,探索新媒体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及其价值。

3. 探索新媒体平台、内容和用户的互动关系,多角度分析新媒体传播模式及其变化趋势。

四、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1. 新媒体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对广告营销、舆情管理、政治宣传等领域的决策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新媒体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新媒体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了解新媒体传播学能够提升其对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媒体传播学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和新媒体应用出现,新媒体传播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严谨和有效,为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益处。

多网络融合传输方法、传输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发明专利]

多网络融合传输方法、传输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多网络融合传输方法、传输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吴伟民,刘明全,喻洪涛
申请号:CN202010686655.4
申请日:20200716
公开号:CN111901075A
公开日:
2020110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多网络融合传输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多网络融合传输方法、传输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发送方根据各条链路的带宽比例,轮流给各条链路分配一定数量的LLC帧;接收方在多个链路上冗余发送相同的LLC接收状态控制帧;发送方根据接收到的LLC接收状态控制帧的序号字段对LLC接收状态控制帧进行去重,同时判断反馈的LLC接收状态控制帧中的否定确认是否有效。

本发明提供的多网络融合传输ARQ方法,融合了各个网络的带宽,实现了大带宽传输,在个别个别链路的丢包情况下进行准确重传减少丢包,减少了由于各条链路时延不同而导致的不必要的重传。

申请人:华中科技大学
地址: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珞瑜路1037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杨采良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共情传播视域下主流媒体的传播策略研究——以北京冬奥会为例

共情传播视域下主流媒体的传播策略研究——以北京冬奥会为例

2023.07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间举办的北京冬奥会,使北京成为著名的“双奥之城”。

这样全球瞩目的大事件,很难不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

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就曾发表过这样的论断:“媒体是一次奥运会是否取得成功的终极评判者。

”对内而言,主流媒体的冬奥会传播目标旨在普及冬季运动常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民族凝聚力,“带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对外而言,意在展示我国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绿色发展的大国形象,通过冬奥会这一重要对外传播契机讲述中国的故事。

在此背景下,综观冬奥会期间的主流媒体报道内容,不难发现各种情感性话语被大量使用的痕迹。

当下,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冲击传统新闻写作方式,“情感性话语”正在逐渐从主流新闻从业者视线的边缘向中心靠近,日益成为主流新闻报道的方式之一。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受众日益有限、破碎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在选择性地接触新闻过程中,受众往往更容易对情感性的内容产生共鸣,而不是对理性的解读作出反应。

理论研究紧随实践之后。

近些年,共情传播研究已经逐渐起步,成为新闻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不论是自媒体还是主流媒体,不论是个人还是传媒组织,通览其传播内容,不难看出情感性话语作为一种激活受众共情的因素,为增强其传播效果与宣传效能而被日益频繁地使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运用共情传播策略进行更有效的新闻报道和议程设置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新媒体时代,为何一些自媒体对于冰雪项目的传播效果有时甚至强过主流媒体,以及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某些取得明显效果的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因何能够成功,也值得深度挖掘,进而总结共情传播的规律方法,为以后的体育传播、健康传播乃至任何使用情感因素提升传播效果的新闻实践做准备。

一、共情传播当前研究进展所谓的共情(empathy),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作出反应的能力。

共情这一概念与传播学相结合,诞生了新的研究视域——共情传播。

对于“共情传播”这一概念的研究在最近几年刚刚起步,共情传播在近几年实践中的成功又推进了理论的研究。

基于三网融合的高校全业务综合通信实验室的设计与业务展望

基于三网融合的高校全业务综合通信实验室的设计与业务展望
!.(\<DG>@=C& ;*),bCGO>iCGO& '0,=DGO>KFC # &AEE=GCMDJCAG \GCTFL?CJPAI&@CGD& )DGcCGO& !###7!&&@CGDJLCHNFHNDPCG &@CGD$ >?'("$&(';CJ@ J@FCGJLAQ=MJCAG AIJ@FJKAOLA=H?AIJLCHNFHNDPHCNAJMCJCF?& JLCHNFHNDPCG &@CGDQFTFNAH?LDHCQ> NP4*GQ J@F?AMCFJPCGMLFD?CGONP=LOFGJQFEDGQ IALJ@F@CO@ NFTFNAIEFQCDDGQ JFM@GCMDNHFL?AGGFN& :A=J@ &DG> JAG &ANNFOFCG ALQFLJADQDHJJAJ@FQFTFNAHEFGJAIEFQCDJFM@GANAOPCGQ=?JLP& =?F?CJ?AKGLF?A=LMF?DGQ R=CNQ> CGODK@ANFR=?CGF??CGJFOLDJFQ MAEE=GCMDJCAG>RD?FQ JLCHNFHNDPNDRALDJALP& MAERCGFQ KCJ@ J@FMAGMFHJAI MNA=Q MAEH=JCGOI=J=LFNDRALDJALPR=?CGF??HLF?FGJ?4 :.; 2#"%''JLCHNF>HNDP(GFWJOFGFLDJCAG RLADQMD?JCGO# ),/$ (NDRALDJALP(R=?CGF??
! 中国有线电视"!"#$#"%$ &'()*+(,(-*.&*/.0-1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重构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重构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重构
卢海君;骆嘉鹏
【期刊名称】《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27)001
【摘要】随着基础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三网融合已经从一个技术概念走向实施阶段.三网融合的发展,导致作品传播途径的巨大改变,也将对现有的网络传播制度产生重大影响.由于立法的局限,现行网络传播权在三网融合初步实施的环境下已经出现了重大漏洞,即:互联网上的“非交互式”传播手段无法律来规制.在未来的立法之中应当通过扩充并完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定义而实现对现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重构.【总页数】8页(P30-37)
【作者】卢海君;骆嘉鹏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029;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3.4
【相关文献】
1.权利弱化与利益分享:重构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图书馆信息共享利益平衡新理论 [J], 庄善洁
2.我国《著作权法》中"广播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重构 [J], 王迁
3.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重构 [J], 卢海君;骆嘉鹏;
4.论我国《著作权法》中“信息网络传播权”和“广播权”的重构——以“非交互
式”网络传播为视角 [J], 汤辰敏
5.论三网融合下对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重构方案的选择 [J], 张照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层耦合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模型研究

双层耦合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模型研究

双层耦合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模型研究目前,互联网及社交网络迅猛发展,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如舆情等快速频繁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线下网络(社会接触网络)及其与线上网络(在线社会网络)的融合。

如何通过分析层间耦合机制从而调节线上网络与线下网络之间的耦合关系,使得正面信息能够快速高效地传播、不良恶意的信息传播得到控制或遏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双层耦合网络模型(BCNM)的构建及其上的信息传播模型和结点传播影响力及传播控制策略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研究了BCNN上信息传播的理论框架。

针对目前国内外学者多是从单一网络结构角度研究信息传播问题,尚未有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双层网络上的信息传播研究的现状,本文从社会网络上信息传播模型的基础理论、BCNM的基础理论和BCNM上信息传播模型的基础理论等角度,系统构建了BCNM上信息传播模型的理论框架。

(2)研究了BCNM的构建方法。

针对现实世界中舆情等信息同时在双层甚至多层网络中传播扩散的现象,构建了两类BCNM,即结构网络-功能网络BCNM和线上网络-线下网络BCNM,而多层网络模型可由双层模型叠加构成。

第一类模型构建中,融合了结构网络的关系信息进行功能网络的时间序列预测,并融合了功能网络的时间序列信息进行结构网络的链路预测。

第二类模型构建中,提出了线下网络的局域世界结点批量生长机制,以病毒式激活机制、大众媒体效应机制为主的线上网络的生长机制及模型。

仿真试验结果很好地复现了线上实证网络Pokec的动态生长过程。

(3)研究了BCNM上信息传播模型的构建方法。

针对舆情等信息在现实多层网络模型中传播的条件、速度及扩散范围等问题,构建了基于社团结构的BCNM上的信息传播模型。

首先提出了结构-功能网络BCNM和线上-线下网络BCNM的信息传播模型。

其次,将社团检测方法中的Speaker-listener标签传递算法(SLPA)引入到了线上网络结构-功能BCNM中,研究了重叠社团结构中的性能指标对用户行为传播的影响。

LEO卫星网络中TCP协议性能研究

LEO卫星网络中TCP协议性能研究

LEO卫星网络中TCP协议性能研究
刘光华;王辉
【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
【年(卷),期】2010(036)014
【摘要】在低地球轨道卫星网络中,星地切换会造成数据包丢失,导致应用于地面有线网络中的TCP协议产生盲目快速重传,从而削弱TCP协议性能.针对该问题,在异构网络边界处加入性能增强代理模型,通过阈值调节发送速率,屏蔽切换对源端的影响.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在不同误码率情况下,该方法的平均吞吐量优于常规TCP,可避免短时间内由连续切换和误码造成的TCP性能下降.
【总页数】3页(P96-98)
【作者】刘光华;王辉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洛阳,471003;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洛阳,4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LEO/MEO双层卫星网络层间星际链路建立策略的性能研究 [J], 吴廷勇;吴诗其
2.TCP协议在卫星网络中的问题研究 [J], 张健
3.LEO卫星网络中星间切换的安全机制研究 [J], 黎海燕;王利明;徐震;宋晨
4.分层卫星网络研究及MEO-LEO卫星网络覆盖性能分析 [J], 李田;赵尚弘;李勇军;
吴继礼;郭钦朋
5.LEO卫星网络中TCP协议性能及路由策略研究 [J], 王平;顾学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播电视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策略

广播电视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策略

广播电视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策略
刘辉
【期刊名称】《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年(卷),期】2024()5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民众思维与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我国广播电视领域实现创新与变革,可在有效扩大广播电视覆盖、受众范围的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增大效益创造。

如何促进广播电视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然成为广播电视媒体的关注重点。

本文从广播电视与互联网技术融合优势的分析入手,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二者深度融合的具体路径。

【总页数】3页(P64-66)
【作者】刘辉
【作者单位】三门峡广播电视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49
【相关文献】
1.广播电视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优势分析
2.广播电视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优势分析
3.互联网背景下中医药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研究
4.“互联网+”时代推动医院档案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载波聚合技术在TD-LTE网络中的应用实例

双载波聚合技术在TD-LTE网络中的应用实例

双载波聚合技术在TD-LTE网络中的应用实例
刘均
【期刊名称】《信息通信》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双载波聚合技术是LTE标准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它在TD-LTE网络中的运用,不仅可以以非常灵活的方式实现系统的带宽扩展,而且可以有效解决网络中的频谱问题,实现频谱利用率和数据传输速率的大幅提升.文章首先对双载波聚合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TD-LTE网络中的载波聚合技术及其在TD-LTE网络中的应用实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总页数】2页(P247-248)
【作者】刘均
【作者单位】公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29.5
【相关文献】
1.TD-LTE网络载波聚合技术应用研究 [J], 胡君;何明刚;顾静军;
2.TD-LTE网络载波聚合技术应用研究 [J], 陈捷
3.载波聚合特性在TD-LTE商用网络中的应用研究 [J], 王洋;刘曾怡;左成华;李华木
4.TD-LTE网络载波聚合技术应用研究 [J], 胡君;何明刚;顾静军
5.TD-LTE载波聚合技术对网络容量性能的提升研究 [J], 丁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OFDM的通信技术

浅析OFDM的通信技术

浅析OFDM的通信技术刘巧平【期刊名称】《电子测试》【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传输技术。

OFDM技术最突出的优点是频谱利用率高、抗干扰、抗信道衰落。

本文首先介绍了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接着分析了OFDM技术的优势以及需要克服的缺陷,最后讨论了OFDM的几种关键技术。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is a kind of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having huge potential.It has prominent advantages in high spectrum utilization,anti-jamming and anti-fading channel.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key techniques of OFDM and then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OFDM and the need to overcome the defects,and finally it focuses on studying several key techniques of OFDM.【总页数】3页(P102-104)【作者】刘巧平【作者单位】延安大学物电学院通信工程专业,陕西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4【相关文献】1.浅析OFDM技术在第四代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J], 石城;2.OFDM(正交频分复用)通信技术浅析 [J], 王志勇3.浅析基于OFDM的跳频通信技术 [J], 黄洁丽4.浅议扩频通信技术、OFDM通信技术在5.8GHz微波设备的应用 [J], 韩海霞5.OFDM移动通信技术原理与应用分析 [J], 李海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卷第1期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Vol.13No.12016年3月 COMPLEX SYSTEMS AND COMPLEXITY SCIENCE Mar.2016文章编号:1672-3813(2016)01-0048-10;DOI:10.13306/j.1672-3813.2016.01.003多层耦合网络传播综述刘权辉,王 伟,唐 明(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科学中心,成都611731)摘要:简要介绍多层耦合网络上传播动力学方面的阶段性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关注的内容:多层耦合网络上的生物传播、社会传播、生物-社会耦合传播及多层耦合网络面临的一些挑战性问题。

这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从多层耦合网络的新角度加深了我们对真实传播过程及其机制的理解。

能更好地控制疾病传播和减少它对人类的危害,深入探讨相关问题将有助于明确下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网络科学;多层耦合网络;传播动力学中图分类号:N94;N93文献标识码:AThe Review of Spreading Dynamics on Multilayer Coupled NetworksLIU Quanhui,WANG Wei,TANG Ming(Web Science Center,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611731,China)Abstract:For a long time,spreading dynamics is a very important subject in network science.Re-cent studies on the spreading dynamics on the multilayer coupled networks attract attention bothat home and abroad.This review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rogress of spreading dynamics on themultilayer coupled networks and some open questions,mainly focusing o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1)biological spreading on the multilayer coupled networks;(2)social contagion on themultilayer coupled networks;(3)biological-social coupling transmission on the multilayer cou-pled networks;and(4)some problems on multilayer coupled networks.These episodes of re-search from a new angle of multilayer coupled network deepen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propagations.The problems discussed here will help to clear the direction of next stage.Key words:network science;multilayer coupled networks;spreading dynamics收稿日期:2015-08-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575041)作者简介:刘权辉(1990-),男,湖南邵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

通信作者:唐明(1981-),四川资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科学理论,网络传播动力学。

0 引言自网络科学理论诞生以来,传播动力学是国内外主要关注的一个课题。

它可以分为生物传播[1-6]和社会传播[7-12],这两种动力学过程均是通过复制过程的方式传播。

在上述两种动力学过程中,如果每个个体平均能感染一个以上的个体,那么疾病将爆发。

生物传播可以抽象为一个网络上病毒的感染过程,每次接触导致感染成功的概率与之前的接触无关,是一种简单的传播过程,如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过程[2]。

社会传播可以描述社会创新[7]、宗教教义[8]、健康行为[9]、谣言[13]等社会行为或消息在人类社会网络中的扩散过程。

区别于生物传播,社会传播中的记忆性[11-12]、加强效应[14]等特性导致每次传播成功的概率与之前的接触相关,从而是一种复杂传播。

生物、社会两种传播过程广泛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对整个人类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在生物传播中,黑死病[15]在14世纪中叶肆虐了整个欧洲;12年前的SARS[16]突如其来,曾令整个中国措手不及;2009第13卷第1期 刘权辉,等:多层耦合网络传播综述年3至4月在墨西哥爆发的H1N1[17]疫潮,导致过百人感染而后传播到全世界,紧接着,世界卫生组织把全球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高到第五级;又如最近埃博拉病毒[18]在西非的再次爆发,至少已造成上万人的死亡等等。

面对生物疾病给人类造成如此大的威胁,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学者都致力于研究生物疾病的各种传播机制。

如在描述艾滋病和埃博拉病毒这类突然且尚缺有效治疗手段的流行病时,学者建立了易感态-感染态(SI)传播模型[1];对于水痘和麻疹这类患者能完全康复并获得终身免疫力的流行病采用易感态-感染态-恢复态(SIR)传播模型[6];用易感态-感染态-易感态(SIS)模型来描述季节性感冒和淋病这类即使健康患者仍可能再次被感染的传染病[2]等等。

社会传播主要探究社会基质(创新、行为、谣言等)等传播过程对人们正常生活中意见决策、行为采纳等影响。

如2011年日本东海岸的地震发生的核泄露事故,因其中一个网友发出“日本核电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等消息,而在中国产生了一场一定范围内的核辐射恐慌和抢盐事件。

再如2014年的马航事件短时间内就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等等。

为了防止社会传播中这种类似于谣言的社会基质的传播对人类正常生活的冲击,以及更大化地促进社会创新、健康行为等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传播过程,学者同样建立了类似于生物传播的模型来对社会传播过程进行描述。

例如在刻画个体的意见决策中,Granovetter提出线性阈值模型(LTM)来描述社会传播中群体意见的形成过程[11]。

Watts提出的确定性阈值模型则可被用来描述网络结构对信息扩散的影响[12]等。

在描述谣言传播过程时,Daley和Kendall建立了无知态-散布态-阻止态谣言传播模型[13]。

十几年来,国内外在单个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研究成果斐然[19]。

生物传播主要从网络结构的不同尺度出发,研究宏观结构(如度分布异质性[2,20])、中尺度结构(社区[21-22])、微观角度(节点度[23],边[5,24-25])等不同网络拓扑特性对生物传播速度[26-27]、传播可预测性[3]、最终感染范围[5]和爆发阈值[6,28-30]的影响,并确定影响传播的关键环节[31-35],进一步还原疾病传播路径,寻找疾病传播源[36-37]等。

研究影响疾病传播机制和网络拓扑特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疾病传播,减少疾病传播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不同的免疫策略如目标免疫[38-41]、熟人免疫[42]、基于信息驱动的免疫[43]以及自适应策略[44]等被提出用来控制疾病的传播。

社会传播在单个网络上的传播过程研究中,主要从网络的拓扑结构(比如聚集系数[45-46])、初始种子的比例和选取策略[47-48]、网络中节点的阈值分布[12,49-50]、时序网络[51]等角度出发分析它们对社会传播的阈值以及最终的传播范围的影响。

Wang等还考虑个体记忆的非冗余特性对行为采纳的影响[10],发现个体的记忆特性显著地影响最终的采纳比例。

在传统的传播动力学中,学者主要单独地研究上述其中一种动力学过程,而在实际生活中,上述两种动力学过程是相互交织且非对称影响。

比如疾病是否会大规模的爆发取决于关于疾病的消息是否传播开来等。

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如疾病意识的扩散[52-53]、基于局部信息的行为反应[54-55]等来研究社会传播对生物传播的影响等。

目前,已有大量关于传播动力学课题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单个网络上的研究。

而事实上单个网络仅仅是更大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子集,复杂系统是由许多具有不同结构与功能的多个网络耦合而成的[56-57]。

在多层耦合网络中,各层的节点具有截然不同的属性,并且层与层的节点之间存在耦合作用,如在电力网络与通信网络构成的双层多层耦合网络中,通信网络依赖于电力网络的持续供电得以正常运行,电力网络中节点间的正常通讯依赖于通信网络提供的通讯渠道,二者间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58-59]。

铁路网和航空网构成的双层多层耦合网络中,层间的相互协作保障了人们旅行方便快捷[60]。

通讯网络和社会接触网络组成的双层耦合网络中,它们在结构上存在相互依存关系的同时,还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61-62]等。

近几年来,多层耦合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研究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类同于单一网络上传播动力学的研究,学者们在多层耦合网络上研究传播过程是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真实的传播过程,以便能够预测、控制传播,最终达到造福于人类的目的。

以往在单一网络上传播动力学的研究中,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很多影响传播的因素,比如传播途径的多渠道性,如生物传播中基于人类出行方式(飞机、火车等)而导致疾病的多渠道传播,社会传播中基于不同交互平台[63](Facebook,Twitter,etc)、交互方式(短信,电话等)而导致信息的多路径传播等;再如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传播动力学分别在不同网络上相互交织地影响传播过程,如消息在通讯网络上传播和疾病在接触网络上传播构成的非对称耦合传播[51-52]等。

早期关于单一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研究,对多层耦合网络上可能发生的传播动力学过程很难进行解释。

多层耦合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研究是复杂网络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多层耦合网络这种全新的网络结构对于已有的传播动力学模型,比如生物传播中的SI,SIS,SIR以及社会传播中的阈值模型[11-12]是怎么影响的,以及对于传播动力学中的参量比如稳态、爆发阈值等有什么影响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课题。

此外,相比于单个网络,由于多层耦合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其中的动力学行为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单个网络上的动力学行为必定会影响其它层网络,与此同时,其它层网络的变化也将反作用于这个网络,产生交·94·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6年3月互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