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源性眩晕

合集下载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胡希恕,字令宫,别号范亭,是中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医学家。

他擅长眩晕的治疗,多次以自己独特的眩晕医案获得医学界的赏识。

以下是胡希恕治疗眩晕的相关参考内容。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四肢无力、恶心甚至呕吐等不适感。

眩晕的原因往往与中枢神经系统、内耳、视觉系统、血管系统等有关。

根据不同的病因,胡希恕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他治疗眩晕的一些常见医案:1. 脑血管性眩晕:方药:茯苓、神曲、制半夏、青黛、红花、细辛、香附、天冬、生甘草。

功效:祛风活血、开窍化痰。

案例:患者男性,50岁,头晕欲仆,伴有恶心、呕吐,以及头部刺痛感。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上述方药,加减治疗十天左右,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头晕明显减少,能够正常行走。

2. 内耳源性眩晕:方药:天麻、白芷、制半夏、细辛、元胡、延胡索、木香、生姜、生甘草。

功效:祛风定志、消痰散结。

案例:患者女性,60岁,头晕伴有耳鸣和耳聋,长时间站立或转头时症状加重。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上述方药,加减治疗两个疗程,患者耳鸣和耳聋减轻,头晕明显减少。

3. 颈动脉源性眩晕:方药:川芎、白芷、制半夏、木香、龙骨、撒木香、生姜、玄参、细辛、生甘草。

功效:疏风行气、消痰止痛。

案例:患者女性,45岁,头晕伴有颈痛和颈部僵硬感。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上述方药,加减治疗一个疗程,患者颈痛明显减轻,头晕症状消失。

除了中药治疗,胡希恕还提倡结合针灸疗法对眩晕进行治疗。

他认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身体的机能状态,进而缓解眩晕的症状。

例如,对于脑血管性眩晕,他常使用足三里、百会、太阳穴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加强祛风活血的疗效。

需要说明的是,治疗眩晕应根据具体病因和个体情况来制定方案,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以上提及的参考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具体治疗方案。

202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指由血管病变引起的头晕或眩晕症状,其中脑卒中是其最常见的病因。

国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约占急性头晕/眩晕病因的3%~5%,最常见于由后循环供血的小脑或脑干卒中,少数为前循环供血的前庭皮层区病变。

上述部位卒中所致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缺乏特异性,是造成临床漏诊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引起孤立性眩晕的病因分类中,中枢性病变所占比例约为0.6%~10.4%,其中80%以上归因于血管源性病因,因缺少神经系统症状与定位体征,极易被误诊为外周性前庭病变,导致延误治疗时机,增加预后不良风险;此外,大量良性前庭疾病患者常易被误诊为后循环卒中,并接受相关检查、药物及有创性治疗,增加医疗风险,并造成公共医疗资源浪费。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有必要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病因机制、功能解剖相关临床特征及诊疗原则等进行多学科专家交流形成共识,以便提高临床医师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早期识别与规范诊疗能力。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血管源性头晕/眩晕主要病因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

其中缺血性卒中包括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常见病因包括心源性栓塞、动脉粥样硬化与夹层,少见病因包括椎甚底动脉延长扩张、血管炎等。

出血性卒中包括自发性颅内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高血压是自发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病因,其他病因还包括脑淀粉样变性、梗死后出血转化、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畸形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

急性前庭综合征(A V S)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 V S)是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主要的前庭综合征类型。

其中表现为A V S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常见病因包括后循环梗死与小脑出血,少见病因则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椎动脉夹层;而表现为E V S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病因以后循环TI A最为多见,少见病因包括表现为短暂性前庭症状的小梗死灶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第四脑室邻近部位卒中所致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

眩晕

眩晕

• 垂直性眼震、非共轭性眼震仅见于中枢性病变,无疲劳的位置性眼震
常提示中枢性病变。
(一)中枢性眩晕
1.血管源性:
• 发病急骤,多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变的结果。 • 诊断及治疗均需遵照脑血管诊疗指南。 1)椎-基底动脉的TIA: • 症状刻板样反复发作,表现为:持续数分钟的眩晕,脑神经、脑干、 小脑或枕叶损害的症状全部或部分出现,发作间期无神经系统损害体
征;
• 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扫描无新鲜梗死病灶。超声、TCD、CT 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等检查可确定椎-基底动脉有无狭窄。
后循环缺血(PCI): • 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 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 • 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 、构音/ 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ner综合征等。出现一侧脑神 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 5D: dizziness(头晕), diplopia(复视), dysphasia(构音障碍), drop attack(跌倒发作), dystaxia(共济失调)
2015-06-09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2.头晕:
• 主要是以在行立起坐卧等运动或视物之中间歇性地出现自身摇晃不稳 的一种感觉。受损靶器官分别(或同时)是本体觉、视觉、耳石觉( 主管静态和直线运动中的平衡功能)等相关(主要是神经)系统。 • 发病主要是由本体觉、视觉或耳石觉的单一或组合病变,导致外周感 觉神经的单一或多系统的各自信息传入失真,且不能协调一致和大脑 调节失控所引起的一种直线运动或视物中的摇晃不稳感。头晕仅在运 动或视物之中出现或加剧,一旦活动或视物停止、静坐、静卧或闭眼 后症状可自动减轻或消失。当本体觉和/或耳石觉发生功能障碍,只要 视觉功能正常,睁眼时可不出现症状,但一旦闭眼或进入暗处即可出 现头晕和平衡障碍,提示视觉代偿功能在机体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 主要是分别通过本体觉、视觉、耳石觉的临床检查,以及感觉神经传 导速度、视觉生理仪、耳石平衡仪、四柱秋千仪和升降仪等多种实验 室检查方法进行的,并可协助病灶的定位和定侧。

专家笔谈:血管源性眩晕的识别和诊治5页word

专家笔谈:血管源性眩晕的识别和诊治5页word

中国卒中杂志2019-09-12分享血管源性眩晕是指主要由脑血管疾病引发的一类眩晕,占各种眩晕的50%以上。

血管源性眩晕可来自前循环,但大多数来自于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要分支有:①大脑后动脉;②小脑上动脉;③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④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⑤内听动脉,大多起源于AICA (85%),少数起源于基底动脉(15%),个别起源于PICA (2%~4%)。

其中发生眩晕频率最高的为内听动脉、AICA、PICA。

经典的血管源性眩晕,伴有神经系统体征,诊断一般不难。

而非经典的血管源性眩晕多不伴神经系统体征,这类患者大多就诊于眩晕门诊,作出诊断较为困难。

如何在早期抓住先机,及时识别这类血管源性眩晕,降低恶性眩晕的严重后果,近年来引起了眩晕界学者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如下。

血管源性眩晕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vertebrobasilar artery-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VA-TIA)①TIA性单纯眩晕发作。

单纯孤立的眩晕发作可以是VA-TIA的唯一症状,62%就诊于眩晕门诊的患者表现为单纯眩晕发作且不伴其他体征,其中19%患者是TIA的首发形式。

TIA性单纯眩晕发作,可非常短暂,一分钟到数分钟不等,一天可有数次发作。

若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不难作出诊断,但不伴体征时,是很难区分中枢源性与外周源性眩晕。

频繁TIA性单纯眩晕发作的影像学研究发现,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未见异常的患者中,7例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的病变(6例动脉硬化性狭窄闭塞,1例梭形血管瘤样管壁改变),6例同时伴有椎动脉硬化形成的狭窄,导致基底动脉血流很少或没有,靠侧支循环供血。

急诊眩晕疾病分类、鉴别要点、诊断流程、临床急诊眩晕诊断流程及急性前庭综合征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疾病表现

急诊眩晕疾病分类、鉴别要点、诊断流程、临床急诊眩晕诊断流程及急性前庭综合征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疾病表现

急诊眩晕常见原因、疾病分类、处理步骤、鉴别要点、诊断流程、急诊科和神经耳科临床急诊眩晕诊断流程及急性前庭综合征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疾病临床表现急性眩晕最常见的原因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但在年轻人中,前庭性偏头痛可能更常见。

眩晕患者可能被误诊为良性内耳疾病,如迷路炎或梅尼埃病,远远超过应该诊断的BPPV和前庭性偏头痛。

良好的病史和检查是达到正确诊断的关键,并确保卒中或其他危险的病变不被漏诊。

急性眩晕的中枢性(脑)病因比外周(内耳)病因更有可能需要紧急分诊和处理。

急诊眩晕分类根据目前前庭疾病国际分类,前庭疾病可分为急性前庭综合征(AVS)、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VS)和慢性前庭综合征。

急诊眩晕主要包括所有的急性前庭综合征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首次及病程早期的部分发作;发作性前庭综合征在其病程的中后期,由症状的反复发作性,患者已部分适应并了解眩晕的规律,恐慌程度多显著低于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

急性前庭综合征是:①急性发作的前庭症状,常持续数十分钟以上乃至数天;②前庭功能检查常可见到前庭功能障碍的证据(自发性或诱发性眼震、视眼动障碍、前庭-眼反射(VOR)障碍及姿势或步态障碍);③常需要首先确定有无急性脑血管病,其次完善其他中枢性和外周前庭疾病的鉴别。

发作性前庭综合征指的是:①反复发作的前庭症状,常持续数秒~数小时;②发作间期的前庭功能检查或可见前庭功能障碍的证据;③需要完善外周与中枢性眩晕的鉴别。

急性眩晕急诊全科处理步骤:①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呼吸、脉搏等;②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③瞳孔和眼动检查;④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肌力与肌张力;⑤其他有关的颅神经检查: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及迷走神经、舌下神经等。

异常者可先行头颅CT或者头颅MRI检查。

如果是神经耳科医生接诊,由于专业知识、检查手段的便利,更快进入眩晕鉴别诊断流程。

急诊眩晕鉴别要点根据眩晕症状的特征,可以基本确认是急性前庭综合征还是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然后酌情配合专科检查,如:在急性发作期可以选择进行自发性眼震、位置性眼震和头脉冲试验(vHIT),前庭双温、转椅试验等需要急性期过后择期进行。

血管源性眩晕v ppt课件

血管源性眩晕v ppt课件

1 血管源性眩晕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②单纯孤立性眩晕
以单纯眩晕发作为特征,缺乏明确伴随体征,称其为血管源性 单纯孤立眩晕发作。 病源不明确的单纯孤立性眩晕患者中,大约52%有后循环异常情 况,持续存在超过24h,成为急性眩晕综合征。 梗死后缺乏其他体征,临床表现很像前庭神经元炎或者迷路炎, 常见于小脑梗死、脑干梗死、AICA梗死、PICA梗死,实为假神 经元炎或假迷路炎,需要注意鉴别诊断。 48小时内,MRI可为阴性。
不是只要在变位实验出现发作性位置性眼震,就可诊断BPPV,也许是CPPV。
前垂直 半规管
后垂直 半规管
水平 半规管
兴奋
同侧上直肌 对侧下斜肌
同侧上斜肌 对侧下直肌
同侧内直肌 对肌
同侧下斜肌 对侧上直肌
同侧外直肌 对侧内直肌
眼震方向 下旋眼震 上旋眼震 水平眼震
CPPV?
椎动脉筛查检测:当把颈椎被动置于后伸 位置时,出现眩晕症状,直到恢复正中位, 持续大约60秒。重复时,症状相同,伴视 觉症状(Asavasopon et al.2005)。
结果:病人转回至初诊医生做进一步检查。MRI正常。MRA发现左侧颈内动脉近端90% 狭窄,而行手术治疗。
1 血管源性眩晕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查体:电测听发现非对称听力减退,但认为仍 在正常范围。5月前感到颈部有些发紧僵直
诊断:BPPV。转给康复师进行耳石复位治疗。
病程:康复师在评估病人时发现:病人有高血 压高血脂病史,向右转颈时眩晕发作持续1分 钟,同时有视觉症状,持续约半小时,偶有右 额-枕部头痛。主动颈部转动不受限,在正常 转动范围。进一步做椎动脉筛查检测。
案例: 男,75岁。主诉:反复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病史:发作时有旋转感,与体位改 变有关,大多数由平卧位起来时, 持续数秒。

血管迷走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低血糖、急性缺血等晕厥疾病发病机制、疾病特点及诊断标准

血管迷走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低血糖、急性缺血等晕厥疾病发病机制、疾病特点及诊断标准

血管迷走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心律失常性晕厥、情境性晕厥、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脑源性晕厥、颈动脉过敏综合征、低血糖、急性缺血等晕厥疾病发病机制、疾病特点及诊断标准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特点为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

晕厥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临床上导致晕厥的病因很多,机制较为复杂,下面对其常见的病因进行介绍。

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是晕厥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而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导致心率减慢和外周血容量下降,心输出量下降,当患者处于直立位时,大脑缺乏足够血供,导致患者意识丧失。

晕厥后身体平卧或下肢相对抬高,可使回心血量增加,意识恢复。

直立倾斜试验可以诱发晕厥发作,有助于此类患者的诊断。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常见特点:①在年轻人群中多见,一般无心脏病史;②常由长时间站立或情绪紧张诱发;③常见临床表现包括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④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持续约30-120秒,在此期间可出现短暂的肌阵挛。

心源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性晕厥,为晕厥原因的第二位,是危险性最高、预后较差的一类晕厥。

心律失常性晕厥心律失常是心源性晕厥的最常见原因。

心律失常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和脑血流明显下降。

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心率、心律失常的类型、左心室功能、体位和血管代偿能力。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窦房结自主功能异常或窦房传导异常。

这种情况下,晕厥是由于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导致长间歇所致。

该病初期可出现疲劳、心悸、肌肉疼痛、轻微性格改变,进一步发展可使语言含糊、判断错误、头晕目眩,甚至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严重时可发生心脏停跳危及生命。

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中的莫氏Ⅱ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与晕厥相关。

这种情况下,心脏节律依赖低位起搏点起搏或逸搏。

这些起搏点开始起搏的时间较晚,因此容易发生晕厥。

另外,这些低位起搏点的频率相对较慢(25-40次/min),心动过缓使复极延长,容易引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血管性眩晕和头晕诊断标准:Bárány_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共识文件

血管性眩晕和头晕诊断标准:Bárány_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共识文件

【编者按】在韩国首尔大学Ji-Soo Kim教授等多国专家的参与下,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历时10年之久制定的《血管性眩晕和头晕诊断标准》终于在2022年3月的前庭研究杂志(J Ves Res)发表。

该诊断标准强调:①血管性眩晕/头晕患者通常表现为急性前庭综合征(acute vestibular syndrome,A VS),可能为持续性(≥24h,急性持续性眩晕/头晕)或短暂性(<24h,急性短暂性眩晕/头晕)。

其中,急性持续性、短暂性血管性眩晕/头晕的确诊诊断是依赖于与症状、体征或其他检查的脑/内耳的缺血/出血影像学证据;而很可能的急性持续性、很可能的短暂性及进展性急性血管性眩晕/头晕的诊断强调应具备中枢受损证据或者有发生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

目前,孤立性迷路梗死尚缺乏确诊依据,但在那些具有卒中风险的患者中,若发生外周前庭功能受损的同时伴有或在随访的30d内出现脑卒中事件,则可以推测其发生了孤立性迷路梗死。

②对于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常需要典型的临床症状(由持续偏心的颈部姿势引起的眩晕)、发作期间出现相应的眼震体征及诱发头部运动期间出现血管受压的影像学或超声证据支持。

③对于血管性孤立性眩晕/头晕的诊断问题,由于目前主要基于个案或小样本报道,其相关的发病率、所涉及的结构及相关标准,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及总结。

临床上,在进行血管性眩晕/头晕诊断时,应注意:①系统的病史采集应包括A VS患者的血管事件风险(ABCD2≥4分或房颤)、判断发作性眩晕是否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新发颅颈部疼痛等病史的获取;②进一步评估如眼球反向偏斜的眼位一致性、自发性/凝视诱发性眼震、中枢性眼动体征、头脉冲试验、步态和平衡以及双温试验等,寻找中枢受损的证据;③注意影像学检查的假阴性问题及动态评估的必要性,进一步有的放矢地进行灌注成像/血管评价以获取脑灌注不足、椎-基底动脉的局灶性狭窄或发育不全的证据。

眩晕

眩晕

五、门诊如何诊断眩晕患者
1. 根据有无伴视物旋转或自身晃动确定是眩晕 还是头昏、头晕。 2. 眩晕根据有无听力损害及其他特点确定是中 枢性还是周围性。 3. 若中枢性眩晕进一步确定中枢性病因:血管 性或后颅窝病变。 4. 若周围性眩晕进一步确定周围性病因:内耳 眩晕病或内耳眩晕征。 5. 排除器质性原因,考虑功能性眩晕。

二、前庭性眩晕的分类 (定位诊断)
1、周围性眩晕:前庭感受器至前庭神 经颅外段(未出内听道)病变引起。
2、中枢性眩晕:前庭神经颅内段(出内听 道)、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和皮层 前庭代表区病变引起。
周围性
突然发作,性质剧烈,持续 眩晕 时间短,头部或体位改变眩 晕加剧。 发作与眩晕相平行,方向多 眼震 水平或水平加旋转,决无垂 直向。 植物 严重的恶心、呕吐、出汗 神经 前庭 冷热水试验无反应或反应弱 功能
前庭神经镇静剂
地西泮(安定)
–机制:可抑制前庭神经核的活性,有抗焦虑及
肌肉松弛作用。 –剂量:2.5 ~ 5.0mg口服,1~2次/日,若呕 吐严重可改用10mg肌注或静滴。
利多卡因
–机制:静滴能阻滞神经冲动,作用于脑干及前
庭终器。 –剂量:可按1~2mg/kg加入5%葡萄糖100— 200ml静滴或缓推,减轻眩晕,也可减轻耳鸣, 注意心脏问题。
中枢性
性质较周围性轻,持续时 间长,头部或体位改变眩 晕加剧不明显。 持续时间长,方向为水平、 垂直和旋转。垂直性眼震 为前庭神经核损害。 植物神经症状不明显 冷热水试验正常
脑干、小脑和颞、顶叶体征
伴随 症状
听力障碍
四、眩晕的病因(定性)诊断
1、血管性眩晕:
1)椎基动脉供血不足,2)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3)迷路卒中,4)颈性眩晕。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疾病分类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病因复杂,常见的疾病包括: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 功能缺损,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头晕、眩晕和肢体麻木无力等。
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CI):由于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脑 干、小脑和枕叶等区域供血不足,表现为眩晕、平衡障碍、耳鸣和复视等症状。
3、物理治疗:包括针灸、按摩和前庭康复训练等,有助于改善症状和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在治疗方案中,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盲目用药和过度治疗。同时,患者应 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以降低复发风险。
注意事项
在诊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对于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患者,应积极寻找病因,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
2、避免盲目用药:在未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切勿随意使用药物,以免加重 病情。
3、避免过度治疗:在明确病因后,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 过度治疗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谢谢观看
诊断方法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诊断方法包括:
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2、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患者的 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3、影像学检查:如头颅庭功能检查:包括眼球震颤检查、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等,以评估前 庭功能受损情况。
5、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糖、血脂等,以了解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
根据上述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以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做出诊断。需要注意的是,诊断时应避免过度诊断和盲目用药。
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的病因,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治疗方案包括:
1、药物治疗:根据病因及病情,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血小板聚 集、改善脑循环、降压药和降糖药等。

头晕眩晕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头晕眩晕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neuronitis, VN) 有听力障碍的周围性眩晕 ➢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 ➢迷路炎(labyrinthitis)
二、头晕/眩晕概述
1.眩晕是患者到医院看病的第二大常见症状
2.以眩晕为主诉的病人占老年门诊的51-71%, 耳鼻喉科的15%,内科的5%
3.不同专科大夫对同一头晕/眩晕患者的诊断常 常不同,相异较大.
为仰卧位, 头稍伸出床沿做30度半悬垂 位, 患耳向下; 然后缓慢向健侧转头45度, 使健耳向下; 患者身体由仰卧位转换为向健侧卧位; 缓慢向健侧转头45度,保持此头位回到坐位, 头转向正中同时头前倾30度。
Epley耳石复位法
A: 从起始坐位改变为平 卧位
B: 头伸出做悬垂位, 向 患侧转头45度
表现
国内某院神经内科门诊605例头晕病因 分析
后循环缺血(PCI)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神经症 高血压病 偏头痛 其他:
142例(23.47%) 138例(22.81%) 120例(19.83%) 120例(19.83%)
29例(4.79%) 56例
三、常见的头晕/眩晕病因及临床
表现
一、头晕/眩晕的概念及症候
“头晕 [dizziness] ”的相关概念
头昏 [light-headedness]
头晕 [狭义,非眩晕]
眩晕 [vertigo] 晕厥前状态
头晕[广义]
[presyncope]
晕厥 [syncope] 不稳 [unsteadiness] 跌倒 [falling]
三、常见的头晕/眩晕病因及临床 表现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BPPV [临床特点]: BPPV好发于中年人,男女之
比为1:2 平均年龄54岁 头位变化时发作眩晕,少伴恶心呕吐; 每次发作时间特点: 以秒来计,多在10s以内 发作时是眩晕,不发作时可为头晕或昏沉

心血管内科晕厥诊疗常规

心血管内科晕厥诊疗常规

心血管内科晕厥诊疗常规晕厥(syncope)是指突然发生短暂意识丧失的一种综合征。

其特点为突然发作、意识丧失时间短、常不能保持原有姿势而昏到、在短时间内迅速苏醒和少有后遗症。

近乎晕厥(near-syncope或pre-syncope)是指一过性黑蒙,伴体张力丧失或降低,但不伴意识丧失。

引起晕厥的疾病很多,根据病因可分为五种类型:1.心源性晕厥(1)心室流出道梗阻性疾病: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等。

(2)心室流入道梗阻性疾病:重度二尖瓣狭窄、心房粘液瘤、心房巨大血栓或感染性心内膜炎巨大赘生物等。

(3)心律失常: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心动过速、快速型房颤或房扑、室颤或室扑)和过缓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传导阻滞、三分支传导阻滞、心室停搏等)。

(4)心脏泵功能衰竭: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暴发型心肌炎等。

(5)急性心脏压塞:心脏外伤、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主动脉夹层破裂等。

2.血管反射性晕厥(1)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混合型。

(2)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药物性、特发性等。

(3)迷走反射性晕厥:排尿、排便、咳嗽、吞咽等动作所致。

(4)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心脏抑制型、血管抑制型、脑型。

3.血源性晕厥(1)低血糖性晕厥:疾病性(胰岛细胞瘤等)、代谢性(垂体功能不全等)、药物性(胰岛素等)。

(2)重度贫血性晕厥:造血不良、红细胞过度破坏、急慢性出血等。

(3)血气异常性晕厥:低氧血症、过度换气综合征等。

4.脑源性晕厥(1)神经源性晕厥:脑血管病、颅脑损伤后、慢性铅中毒性脑病等。

(2)精神源性晕厥:重度抑郁症、恐惧症等。

5.药源性晕厥(1)心血管药物: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硝酸盐、抗心律失常药等。

(2)抗精神失常药:吩噻嗪类、抗抑郁药、中枢神经抑制药等。

(3)其他药物:长春新碱、乙醇、可卡因等。

【临床主要表现】突然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多无手足抽搐及大小便失禁。

眩晕症概述

眩晕症概述

Ⅲ、耳蜗: 形似蜗牛壳,以蜗轴为中心,自底向 顶盘绕两周半。
2、膜迷路
膜质管腔系统,自成一密闭系统,称 内淋巴系统。
膜迷路分为:
椭园囊 球囊 半规管 耳蜗
膜迷路各部相互沟通,包括司平衡和听 觉的主要结构,即位觉斑、壶腹嵴、耳 蜗和内淋巴囊,
三个半规管中的壶腹嵴由于内淋巴液的 流动接受角加速度的刺激,椭园囊、球 囊的位置斑接受直线加速度的刺激,耳 蜗接受声音刺激。
一、定义
眩晕( Vertigo)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多 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主观症状,
是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 定向感觉障碍 或 平衡 感觉障碍, 是一种运动幻觉(错觉),病人感外境(外物) 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摇晃、翻滚、浮沉等,常 伴有眼球震颤、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指物偏向、 倾倒)、 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及脉搏、 血压的改变,而成为一症候群。
曾有作者对 3116 例眩晕患者作了分析, 其中神经系统周围性病变者为 77% ,中 枢性病变者为 23% ,梅尼埃病( Meniere disease)占 10~30%,良性阵发性位置性 眩晕(BPPV)占18%。
在多发性硬化(MS)的患者中,眩晕作 为首发症状者占 5~10% ,而病程中有眩 晕症状者则为30~50%,眩晕性癫痫在癫 痫患者中占17%。 欧洲已出现眩晕症诊疗中心,国内眩晕 病人散落在不同科室,由各科单独诊治, 难免有片面及互相推诿现象,疗效不甚 满意。
2、眩晕轻而平衡障碍重: 见于中枢性眩晕,如桥小脑角之听神 经瘤、颅颈结合部畸形(颅底凹陷症 等),平衡功能障碍明显,而眩晕不重。 本体感觉障碍如脊髓空洞症,走路蹒跚, 闭眼无法站立,却有轻微眩晕。(病变 越接近前庭终器,眩晕越重,反之亦 然。)

眩晕应该怎么治

眩晕应该怎么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眩晕应该怎么治
导语:经常出现眩晕,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人际交往等问题,都会造成影响,但是很多人在生活当中最容易发现这样的一个状况,所以当然要注重科学有
经常出现眩晕,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人际交往等问题,都会造成影响,但是很多人在生活当中最容易发现这样的一个状况,所以当然要注重科学有效的治疗,而下面我们就为大家推荐一下,关于眩晕症的一些有效治疗方法,尽可能地帮助自己减少它,带来的一些不良危害。

脑血管性眩晕
夏冬季节由于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发生各种脑血管意外,导致脑血管性眩晕的发生。

应注意多饮水,不要突然改变体位,如夜晚上厕所时猛起,都容易引发脑血管性眩晕。

一旦发生,应尽快到医院就诊,经确诊后可以适当给以扩血管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抗凝药物等。

脑肿瘤性眩晕
此类眩晕发病多较缓慢,初期症状较轻,不易发现。

对于逐渐出现的轻度眩晕,若伴有单侧耳鸣、耳聋等症状,或其他邻近脑神经受损的体征,如病侧面部麻木及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等,应尽早到医院诊治,明确诊断,早期手术治疗。

颈源性眩晕
应注意平时工作学习的体位,在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应适当活动颈部。

枕头高度适宜,不能垫枕过高,以导致颈源性眩晕的发生。

治疗上多采用康复方法,如颈椎颌枕吊带牵引、推拿手法治疗、针灸等,严重的需要手术治疗。

神经耳科相关常见血管源性眩晕症护理

神经耳科相关常见血管源性眩晕症护理
疗 环境 稳定 前 提下 保证 证 紧急患 者能 得到 及时 有效 的救 治 。 护 士应 该 对患 者有 责任 感 和同情 感 ,做到 真正 地尊 重患 者 , 建 立 良好 的护 患关 系 ,使 患 者将 医护 人员 看 待 如 自己的 亲 人 ,非 常 愿 意 与 护 士 谈 心 ,讲 出 自己 内心 的痛 苦 和 忧 虑 , 护 士 从 与患 者 的 交谈 中对疾 病 得 到 全面 的本 原 理 。看到 患者 的 紧急 问题状 态 ,首先 为危 险 , 危 急 的 患 者准 备 ,这 是 门诊 医 生 护士 为 多数 病 人服 务 基 本 原 则 的 。而 且 要对 其 他 等 待就 医 的患 者 进行 心 理 疏 导 ,减 少 导 致 急切 心 情 不 良因素 ,过 于 急切 会 影 响患 者 的病 情 恶 化 ,给予 待 诊 的患 者 合 理 的理 解 和有 效 地支 持 。在 维 护 医
O 引言
血管 源性 眩晕症 寻找其 中 的致 病 因素不 明确 ,有 些人 士 认 为这 与 老 年患 者的 血 液循 环 障 碍 ,血 管 痉挛 ,病 毒 感染 以 及血 液 的 粘度 发 生 改变 有 密 切 的关 系 ,这 些 原 因都 会 导 致 内耳微循 环功 能发 生障碍 f 1 ] 。因此治疗 血管 源性 眩晕症 基 础是 对微 循环 改 善治 疗 的重要 措施 。 临床 常规应 用 扩血 管 、 营 养神 经 、脱 水 等 药 物联 合 治疗 ,并运 用 全 自动 s R M— I V型前 庭 功 能诊 断 治疗 系统 及手 动 复 位 等方 法 治疗 。笔 者现将 7 5例 突发性 耳聋 患者 的临床护 理汇报 如下 。
世界 最新 医学信息 文摘 2 0 1 4年第 1 4卷 第 3 期

眩晕症吃什么药效果好

眩晕症吃什么药效果好

眩晕症吃什么药效果好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眩晕的症状,眩晕可能是由于自己脑供血不足而导致的。

但眩晕,也分好多种。

如果经常头昏目眩,那么就应该去医院进行检查了,不同的眩晕症使用的药物也是有所差别的,所以就应该到医院检查后确定眩晕症的类型再进行治疗。

那么眩晕症究竟吃什么药效果好呢?    对症下药才会让病症好得快,患者应该了解清楚自己得的眩晕症属于哪种类型的,才能对症下药,使药物发挥最佳效果。

那么,眩晕症吃什么药好得快?★以下是眩晕症的几种类型的症状表现,即:★ (1)脑血管性眩晕:突然发生剧烈旋转性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10-20天后逐渐减轻,多伴有耳鸣、耳聋,而神志清晰。

★ (2)脑肿瘤性眩晕:早期常出现轻度眩晕,可呈摇摆感、不稳感,而旋转性眩晕少见,常有单侧耳鸣、耳聋等症状,随着病变发展可出现邻近脑神经受损的体征,如病侧面部麻木及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等。

★ (3)颈源性眩晕: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眩晕,伴头昏、晃动、站立不稳、沉浮感等多种感觉。

眩晕反复发作,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即多在颈部运动时发生,有时呈现坐起或躺卧时的变位性眩晕。

一般发作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亦有持续时间较长者。

晨起时可发生颈项或后枕部疼痛。

★ (4)内耳眩晕病:这个是眩晕的最常见病因之一,病因不明。

其典型症状是突发性剧烈的旋转性眩晕,伴有耳鸣,波动性或渐进性听力减退或耳聋。

患侧耳部胀满感、压迫感,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自主神经症状。

常反复发作,听力损害随着发作增多而加重,至完全耳聋时眩晕发作也停止。

根据以上内容对眩晕症的症状描述,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有病就得医,不可一拖再拖,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就不好了。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指由血管病变引起的头晕或眩晕症状,其中脑卒中是其最常见的病因。

国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约占急性头晕/眩晕病因的3%-5%,最常见于由后循环供血的小脑或脑干卒中,少数为前循环供血的前庭皮层区病变。

上述部位卒中所致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缺乏特异性,是造成临床漏诊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引起孤立性眩晕的病因分类中,中枢性病变所占比例约为0.6%-10.4%,其中80%以上归因于血管源性病因,因缺少神经系统症状与定位体征,极易被误诊为外周性前庭病变,导致延误治疗时机,增加预后不良风险;此外,大量良性前庭疾病患者常易被误诊为后循环卒中,并接受相关检查、药物及有创性治疗,增加医疗风险,并造成公共医疗资源浪费。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有必要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病因机制、功能解剖相关临床特征及诊疗原则等进行多学科专家交流形成共识,以便提高临床医师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早期识别与规范诊疗能力。

1.病因与机制血管源性头晕/眩晕主要病因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

其中缺血性卒中包括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常见病因包括心源性栓塞、动脉粥样硬化与夹层,少见病因包括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血管炎等。

出血性卒中包括自发性颅内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高血压是自发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病因,其他病因还包括脑淀粉样变性、梗死后出血转化、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畸形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

急性前庭综合征(acute vestibular syndrome,AVS)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pisodic vestibular syndrome,EVS)是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主要的前庭综合征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源性眩晕【关键词】 眩晕;卒中;椎基底动脉;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田军茹作者单位加州90095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通信作者田军茹jrt@血管源性眩晕是指主要由脑血管疾病引发的一类眩晕,占各种眩晕的50%以上[1]。

血管源性眩晕可来自前循环,但大多数来自于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2]。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要分支有:①大脑后动脉;②小脑上动脉;③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④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⑤内听动脉,大多起源于AICA (85%),少数起源于基底动脉(15%),个别起源于PICA (2%~4%)。

其中发生眩晕频率最高的为内听动脉、AICA、PICA。

经典的血管源性眩晕,伴有神经系统体征,诊断一般不难。

而非经典的血管源性眩晕多不伴神经系统体征,这类患者大多就诊于眩晕门诊,作出诊断较为困难。

如何在早期抓住先机,及时识别这类血管源性眩晕,降低恶性眩晕的严重后果,近年来引起了眩晕界学者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如下。

1 血管源性眩晕的主要类型及特点1.1 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ertebrobasilar artery-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VA-TIA) ①TIA性单纯眩晕发作。

单纯孤立的眩晕发作可以是VA-TIA的唯一症状[2],62%就诊于眩晕门诊的患者表现为单纯眩晕发作且不伴其他体征,其中19%患者是TIA 的首发形式[3]。

TIA性单纯眩晕发作,可非常短暂,一分钟到数分钟不等,一天可有数次发作。

若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不难作出诊断,但不伴体征时,很难区分是中枢源性与外周源性眩晕。

频繁TIA性单纯眩晕发作的影像学研究发现,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未见异常的患者中,7例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的病变(6例动脉硬化性狭窄闭塞,1例梭形血管瘤样管壁改变),6例同时伴有椎动脉硬化形成的狭窄,导致基底动脉血流很少或没有,靠侧支循环供血。

该研究认为虽然MRI未见梗死灶,但血管壁硬化狭窄造成低灌注,高凝状态促进栓子生成,使闭塞血管的灌注压进一步降低,呈典型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状态[2]。

在某些诱因下(如过度转颈[4]),最终导致迷路、脑干、小脑等眩晕敏感结构的缺血,引起短暂眩晕发作[2]。

内听动脉受累的缺血性发作也是导致眩晕的原因之一。

②TIA 性单纯眩晕发作是脑梗死发作的先兆。

Braun 等[5]报告了12例误诊为外周性前庭疾患的脑梗死,这些患者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诉,没有神经系统体征,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无异常,仅9例有自发性眼震,初诊考虑外周性疾患,发病后1~10 d逐渐出现神经系统体征,1~7 d颅脑MRI检查可见梗死灶。

类似研究发现,42%反复发作的VA-TIA性单纯眩晕发作最终发生脑梗死,但时间不等,短者1~10 d后出现脑梗死,长者2年后发生脑梗死。

因此,TIA性单纯眩晕发作是脑梗死的预警,若能在这段时间及时诊治,可有效减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1.2 无体征卒中(silent brain stroke) 约79%无体征卒中为缺血性卒中;约4%为小量出·专题综述·血[6]。

无体征卒中大多发生在椎基底动脉分支的远端或末梢,以眩晕发作为主,没有明显神经系统缺损体征。

很像外周性前庭疾患,常见以下表现形式:①位置性眩晕可以是椎基底动脉卒中的唯一症状[7-8],可见于四脑室背外侧急性梗死[9]、小脑绒球小结叶梗死[10]、小脑蚓部少量出血[11]患者。

症状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类似,表现为与体位有关的反复性短暂眩晕发作,Dix-Hallpike检测时出现位置性眼震。

区别在于,BPPV是由于脱落的耳石对某半规管形成刺激,其眼震方向须与受刺激半规管所支配的眼肌一致。

而中枢源性的位置性眼震则不同,可诱发出不能由某个特定半规管支配的眼震,如旋转性眼震或垂直性眼震[12-13]。

②单纯孤立性眩晕以单纯眩晕发作为特征,缺乏明确的体征,称其为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发作[8]。

近年来,临床有大量相关报告,引起关注。

病源不明确的单纯孤立性眩晕患者中,大约52%有后循环异常情况[14],持续存在超过24 h,成为急性眩晕综合征。

梗死后缺乏其他体征,临床表现与前庭神经元炎或者迷路炎[6]类似,常见于小脑梗死[10]、脑干梗死[5]、AICA 梗死、PICA梗死[15],需要注意鉴别诊断。

③迷路缺血性梗死。

迷路的血液供应来自内听动脉,由于内听动脉是终末动脉,缺乏侧支循环,一旦有缺血发作极易受累。

迷路缺血性梗死多引发良性外周性眩晕或突发性听力障碍,颅脑MRI 检查无异常发现,无神经系统缺损体征。

但很多时候缺血发作并不仅限于内听动脉,常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其他分支,数天后,MRI检查可发现梗死灶。

因此,内听动脉缺血性发作或迷路梗死,可能是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的前兆或预警。

当迷路缺血作为后循环缺血的先兆出现时,很难靠MRI确诊[16]。

病理研究发现,内耳梗死后迷路和耳蜗发生坏死,纤维化后导致骨化。

迷路梗死常在VA-TIA反复发作后形成,有时仅表现为单纯眩晕发作。

1例典型病例的尸检病理报告发现[17]:椎基底动脉结合部有显著的动脉硬化,导致两侧的内听动脉分支苍白,右侧的前庭迷路支有纤维化瘢痕及多发性退变区,右侧耳蜗和前庭迷路有明显退行性变。

这类患者在急性期后的恢复期,常出现典型的BPPV式位置性眩晕发作,达数月或数年不等[18]。

这种位置性眩晕,源自椭圆囊囊斑的缺血性坏死,导致耳石脱落后释放,进入后半规管的长臂中[3]。

因此,血管病变造成的内耳终末器官缺血坏死,是引发BPPV的常见病因之一。

1.3 微小血管病变(microangiopathies) 脑白质病(white matter disease,WMD)是由高血压、糖尿病和老化等过程引发的微小动脉病变,因主要累及白质而得其名。

微小动脉的玻璃样变使其内径变小,组织缺血,轴突和髓鞘大量脱失而致胶质化。

由此造成血脑屏障破坏,导致血清蛋白进入细胞外液,激活星形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释放内皮素和其他血管活性肽,引起微小血管收缩,导致微梗死(microinfarcts)和血脑屏障进一步破坏。

脑组织深部大多由直径很小的微小动脉灌注,这些小直径动脉深穿支是微梗死最先发生的地方,即WMD发生在微小动脉灌流区的边界[19]。

WMD呈局灶性或弥散性分布,主要发生在侧脑室周边区域、皮层下以及脑干的白质,临床表现除认知功能障碍和情绪障碍外,还表现为平衡功能障碍,有较高跌倒风险[19],引起临床极大关注。

由于累及运动系统,步速明显迟缓,协调能力降低,应变能力减退。

由于累及脑干,导致明显的平衡失调,步态不稳。

这可能与脑干WMD累及了在脑干穿行的前庭脊髓束、皮层脊髓束、脊髓小脑束、内侧纵束以及前庭小脑和小脑前庭之间的传导通路有关。

特别是当累及前庭功能时,患者跌倒风险较没有前庭功能障碍者增加约8倍[20]。

WMD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多发生在高血压高风险人群以及小血管卒中的人群,是卒中复发预测指标之一,随着无跌倒联盟国家行动计划(National Action Plan of The Fall Free Coalition)大力推行跌倒风险筛查,WMD也成了防跌倒门诊的主要就诊原因之一[8]。

2 诊断治疗眩晕面临两大诊治任务:①及时识别恶性眩晕挽救生命;②诊治良性眩晕提高生活质量。

由于大多数恶性眩晕为中枢性疾患,而大多数良性眩晕为外周性疾患,如何区别中枢源性与外周源性眩晕成为诊疗的的关键。

2.1 早期诊断 眩晕病史-眩晕常规查体-眩晕筛查手段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流程。

对体征不明显或没有体征的血管源性眩晕,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注意:①识别某些不易察觉的中枢性体征。

例如,眼侧倾(ocular lateropulsion)征[21]、眼偏斜(skew deviation)征[22]以及一些中枢源性眼震的特征。

②缺乏规范的眩晕查体常规。

某些眩晕相关性特殊查体没有包括在现有查体常规中,不能在查体时及时发现某些异常体征,例如头脉冲-眼震-眼偏斜(head impulse nystagmus test of skew,HINTS)床边检查法[23]和床边前庭功能检查法[24]。

③血管源性眩晕风险因素筛查。

没有临床体征,病因不明确,但疑似血管源性眩晕的患者常有较高血管源性病变风险因素[3,7-8],及时筛查风险因素作为辅助诊断依据是一个实用办法。

风险因素通常包括以下内容:年龄、TIA、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高凝状态、高血脂、高体重指数、吸烟、不健康生活方式、情绪压力、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等。

研究发现,85.7%的单纯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发作患者具有3个或3个以上的危险因素,其阳性预测值达62%[7]。

④前庭自旋转试验(vestibular autorotational test,VAT)筛查。

神经反射弧的完整性和中枢抑制性是区别中枢与外周损害的一个重要方法,例如临床常用的腱反射。

前庭眼动反射(vestibular ocular reflex,VOR)与腱反射一样,也具有这种特性。

VAT 筛查简单方便,可定量测定VOR完整性和中枢抑制性:反射弧环路本身的损害造成反射低下是外周性损害指征;反射弧环路本身完整,但中枢抑制性减弱造成反射亢进,是中枢性损害指征[25]。

VAT是查体之外,可区别中枢与外周性损害的筛查方法之一。

60%~70%的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在VAT检测中呈中枢性异常[26-27]。

⑤影像学检查。

对没有明显体征或病源不明确患者都进行影像学检查,显然没有必要,也不实用。

但对TIA频繁发作且服用阿司匹林治疗无缓解者;对疑似血管源性眩晕且伴有≥3个危险因素者;对48 h后症状无缓解的急性眩晕综合征者应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3,5,7]。

对动脉硬化造成的狭窄,脑血管造影仍是金标准,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敏感性较高,达94%,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敏感性相对较低,为70%。

MRI有助于在症状持续存在时,及时检出梗死灶。

2.2 治疗措施 ①建立筛查常规,及时识别高风险人群。

对于疑似血管源性眩晕者,应实行常规危险因素筛查。

②早期防治危险因素和TI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