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课后达标检测6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通史滚动检测(含14最新题)
通史滚动检测(三)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 )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②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③D.②④2.《马关条约》签订后,梁启超等人在呈光绪帝的上书中指出,割台湾的严重后果是:“外夷久存觊觎之心,而吾又以台鼓舞之,诱召之……是吾割肉而自毙也。
欲割台以全内地、保都城而地更瓦裂,都亦必惊。
”梁启超等人的观点( )A.虽有夸张,但对国人有惊醒作用B.被以后列强侵略事实所证明C.认识到了台湾对国防的重要作用D.意在谴责清政府的腐朽无能3.(2014·金陵中学质检)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
……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
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A.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B.经济重心的南移C.清朝统治中心在北方D.南方交通发达4.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
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
”这主要表明中国共产党( )A.决定发动土地革命,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B.对农民所受的各种痛苦的表示深切同情C.已充分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大作用D.决定开辟农村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5.(2014·深圳一模)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
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宋元时期(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宋元时期一.选择题(共22小题)1.(2023•佛山模拟)据史料记载:“殿庐幕次(宋代政治活动中的等待场所),三司官为一幕,枢密院为一幕,两省官为一幕……御史中丞则独设椅子坐于隔门之内”。
这表明()A.御史台是最高行政机构B.武将参政权力被彻底剥夺C.空间分割体现事权分化D.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浓厚2.(2023•深圳模拟)在元代纂修宋辽金三史过程中,撰述诸臣围绕三个政权的“正统性”问题争论不绝,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最后,丞相脱脱采纳了第三种意见。
这一决定()意见一独尊宋统,仿照《晋书》以宋为正统,以辽金为《载记》。
意见二以辽金为《北史》,两宋为《宋史》,实际上以宋和辽金为南北朝。
意见三三国各为正统,三史各自成书。
A.强调了传统的华夷之辨B.造成了国家的长期分裂C.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D.反映了汉法治国的策略3.(2023•湖南模拟)宋代,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
该现象反映()A.民族融合冲击传统礼制B.经济繁荣推动观念变化C.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习俗D.儒学复兴促进思想解放4.(2023春•焦作期中)从元代开始,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钱穆认为其内在精神是“军事控制”“使全国各省,都成支离破碎,既不能统一反抗,而任何一区域也很难单独反抗”。
据此可知,元代实行行省制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B.提升行政效率C.增强边境防御D.平衡区域力量5.(2023春•湖南期中)隋唐五代时期,镇逐渐发展成同时具有经济、军事性质的辖区。
北宋政权建立后,汲取唐末五代以来军阀割据混乱的历史教训,收回地方军权,瓜分了镇将的权力并且罢撤军镇,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宋代的政策,客观上()第1页(共28页)。
2020届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课件 1.4.1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
1.古代回避制度: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从东汉时代建立,南 北朝时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在一千八 百余年的吏制建设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是我国古代一项很有 特色的官吏制度。官员回避制度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 不大一样,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地区回避,即官员的籍 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二)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缘关系和 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 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 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有利于巩固政权, 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 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高考总复习 第一部分
第四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 熟—宋元时期
第6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
历史通史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第 6 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
[考纲解读] 1.从宋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宋元时期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史料一 《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 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第1讲__宋元时期的政治与经济-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中国通史大串讲
【小结】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宋代:二府三司 2.元代: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2.元朝:行省制度
二、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北宋的二府三司制
三司: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
【知识拓展】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
1. “官”“职”的含义: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 “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 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 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 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 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雪夜访普图
太祖数微行过功 臣家,普每退朝, 不敢便衣冠。一 日,大雪问夜, 普意帝不出。久 之,闻叩门声, 普亟出,帝立风 雪中,普惶惧迎 拜,帝曰:‘已 约晋王矣。'已而 太宗至,设重裀 地坐堂中,炽炭 烧肉,普妻行酒, 帝以嫂呼之。因 与普计下太原。 ——《宋史·赵 普本传》
等名号,执行相职,削弱相权 。
(3)唐玄宗以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六部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 (4)宋代:中书门下体制发展为二府体制。 “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负
责行政和军政,三司负责财政。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 州、知府),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 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转运使)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通史复习测试卷:第4单元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word
第4单元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选择题:(共25题,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宋史。
职官志》提到:“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有利于()A. 平稳实现人事权力的转移B. 奠定重文轻武的政治局面C. 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D. 建立精干有效的行政体系2、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卷3记载,北宋曹州(今山东菏泽)商人于令仪的子侄多人考中进士。
书中还记载了朝廷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密封和誊录等方法。
该材料反映出( ) A.商人子弟开始有了科举考试的权利 B.考试内容在《四书》之内C.宋代开始打破世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D.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公正3、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
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
由此可知当时()A. 边境战乱日趋减少B. 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C. 科举取士日渐盛行D. 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4、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A.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B. 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C. 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D. 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5、“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又别置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悉隶三司。
”材料表明宋代的中央机构设置()A. 在唐朝的基础上有所精简B. 不再设立宰相这一官职C. 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 分化事权以强化君权6、宋神宗元丰年间对职官制度进行了一次重要改革,三省、六部、诸寺监行政体系职权回归,改变了北宋初年三省职司尽归政事堂,六部诸寺监尽为闲职,官、职、差遣交杂的局面。
这一改革有助于()A. 加强中央集权B. 提高决策效率C. 加强宰相权力D. 规范政务运作7、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解析版)
专题04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母题来源】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母题题文】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答案】A【试题解析】题目围绕宋代官职“通判”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等进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目的。
为了削弱藩镇的行政权力,政府除了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等措施外,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并在“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以此分散地方官员权力,与地方知州(府)共同管理地方,起到制衡知州(府),规范地方行政的目的,故A项正确。
B项不符合题意,地方州府的长官不全是武人,“防止武人干政”并不是通判的全部职责,属于以偏概全,也不符合逻辑,“干政”是指干预朝政,而北宋设置通判主要是防范地方势力的割据坐大,与干预朝政无关。
C项不符合逻辑和史实,通判和知州(府)由文官担任,且相互制约,不利于提高军事能力。
D项主体不一致,不符合题意,宋朝在府州设通判,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并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共同构成地方州府的行政班子,一起行使地方州府权力,通判权力也属于州府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削弱州府机构权力,故D项错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宋朝地方行政,属于目的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分析解读题文材料信息的能力。
【命题方向】本题考查宋代政治——中央集权的加强。
【得分要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㈠背景1.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宋初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6课时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课后达标检测6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课后达标检测6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xx·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月考)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来,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其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C.设置通判,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D.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解析:选D。
A项反映的是削弱地方权力;B项反映的是分割相权;C项反映的是分割地方官的行政权,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
A、B、C均未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
D项反映的是把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最后集中于皇帝手中,最为“全面”,故选D项。
2.(xx·乐山一中检测)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①行省制②州郡县制③郡县制④道州县制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③④②①D.②④①③解析:选B。
根据所学,元朝实行行省制,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秦朝和西汉实行郡县制,道州县制实行于唐代,按照时间顺序排列,B项正确。
3.(xx·成都七中模拟)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 A.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B.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解析:选B。
汉代到宋代中央集权程度是依次加大的,这不能成为评判地方行政好坏的标准,因此A项错误;C项是从军事角度分析的,与材料不符;D项从维护封建统治本身而言,三者没有本质区别。
宋代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集权于中央,使地方没有自主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选B项。
4.(xx·浙江温州平阳中学模拟)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通史复习测试卷:第4单元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4单元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选择题:(共25题,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宋史。
职官志》提到:“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有利于()A. 平稳实现人事权力的转移B. 奠定重文轻武的政治局面C. 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D. 建立精干有效的行政体系2、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卷3记载,北宋曹州(今山东菏泽)商人于令仪的子侄多人考中进士。
书中还记载了朝廷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密封和誊录等方法。
该材料反映出( )A.商人子弟开始有了科举考试的权利B.考试内容在《四书》之内C.宋代开始打破世族垄断官场的局面D.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公正3、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
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
由此可知当时()A. 边境战乱日趋减少B. 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C. 科举取士日渐盛行D. 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4、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A.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B. 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C. 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D. 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5、“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又别置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悉隶三司。
”材料表明宋代的中央机构设置()A. 在唐朝的基础上有所精简B. 不再设立宰相这一官职C. 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 分化事权以强化君权6、宋神宗元丰年间对职官制度进行了一次重要改革,三省、六部、诸寺监行政体系职权回归,改变了北宋初年三省职司尽归政事堂,六部诸寺监尽为闲职,官、职、差遣交杂的局面。
这一改革有助于()A. 加强中央集权 B. 提高决策效率C. 加强宰相权力D. 规范政务运作7、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课件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史观连线] 以唯物史观看待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史观理论】 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的科学。科 学的社 会历史观 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 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 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 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
五代宋元时期(公元907年朱温废掉唐哀 帝—公元1368年 元朝 灭亡)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由民族政权对峙到国
家统一和科技文化繁荣时期。
时期
政治 总体上,国家由分裂割 据逐步走向统一 (1)宋代积贫积弱,汉族 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 立,最终元朝实现了大 统一,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 固。另一方面,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 展和完善。宋朝中央设 立“二府”、参知政事 和三司使,削弱宰相的 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2)元朝创立行省制度,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影响
(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
收田赋和租税以 及维护地 方的治安 秩 序方面发挥了良好 的 作用。
(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
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 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
经济
第6课时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考纲要求] 1.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
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 3.宋明时 期儒 学的
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发展;科技成就;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文学成就
考点一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第6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精练(含解析)
第6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一、选择题1.(2017课标Ⅲ)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 B 本题以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辨析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这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
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呈现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呈现方式,A项错误;有的历史叙述也可以客观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C项错误;历史事实的确认需要经过多种手段的验证,如古迹考证、史书辨伪等,综合多种历史叙述是确认历史事实的可能条件,D项错误。
2.(2019山东青岛模拟)宋代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据此可推知宋代( )A.政治源于立国传统B.官员均是文臣出身C.地方基本没有自主权D.冗官源于文官制度答案 A 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国策为重文轻武,材料“宋代用人,大率以文词进”符合重文轻武主旨,故A项正确;材料中“大率”为大多数之意,与B项中“均是”相矛盾,故B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代官员大多是文臣,与地方有无自主权无关,故C项错误;冗官源于文官制度,此结论错误,宋代冗官根源应为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错误。
3.(2018课标Ⅲ)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出身于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减少,出自无官职记录家庭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说明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选B项。
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7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变动及文化
课时作业7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变动及文化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天津部分区期中]下表是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搜集的关于宋代经济的文献资料。
对表中内容解释合理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废除C.民族交融加强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山东泰安期中]宋代一部分士大夫提倡日用之学、治生之术,积极参与以往被士大夫讥为“堕落”行为的诸如土地兼并、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民价值观念的转变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3.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
”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的商业( ) A.江南经济的繁荣B.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C.城市的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D.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严格管理4.[山东德州期末]在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汴京城外“脚店”(供人临时歇脚的小型客栈)以及城内的“孙羊正店”(高规格的豪华酒店)门口都竖立着书写店铺名称的“灯箱”。
由此可知,宋代( ) A.都城夜生活活跃B.商业广告形式多样C.城市化进程加快D.坊市分区制度瓦解5.[浙江省G2嘉兴一中、湖州中学期中考试]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榷场的历史叙述,据此能被认定的事实为 ( )A.北宋榷场贸易受契丹控制,北宋处于被动地位B.南宋时榷场贸易获利很少,主要向金国赠送物品C.宋朝与少数民族互相交换战俘的地方,不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D.两宋与少数民族进行商业贸易的市场,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6.宋代民间体育花样繁多,市井平民对蹴鞠和相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为满足蹴鞠比赛和表演的需要,人们结成蹴鞠社,称为“齐云社”“圆社”等,还建有相扑社团,叫作“角抵社”,设有全国性的相扑比赛,还常常举办商业性的相扑表演。
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体育项目观赏性较强C.市民队伍的壮大D.少数民族习俗的传入7.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8:宋元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课时检测(八)宋元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代宗最初设置的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只是在禁中掌管军机文书。
宋代枢密院成为主管军事事务的最高机关,其长官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称为“宰执”,共同负责军国政要。
这表明宋代()A.枢密院地位明升暗降B.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C.统治者治国重文轻武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解析:选B宋代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代枢密使和中书省职责,体现了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故B项正确;宋代枢密院地位大大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削弱相权,体现不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尖锐,故D项错误。
2.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
这一变化()A.避免了决策失误B.有利于权力制衡C.削弱了宰相职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解析:选D从唐代三省程序分工到宋代前期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可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材料的做法可以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避免,A项错误;“决策、执行一体化”,不利于权力制衡,也做不到削弱宰相职权,排除B、C两项。
3.(2019·永州模拟)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
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
此规定()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解析:选D材料意在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项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A、C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并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B项。
课标通史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第6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精练含解析
第6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一、选择题1.(2017课标Ⅲ)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答案 B 本题以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辨析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这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
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呈现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呈现方式,A项错误;有的历史叙述也可以客观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C项错误;历史事实的确认需要经过多种手段的验证,如古迹考证、史书辨伪等,综合多种历史叙述是确认历史事实的可能条件,D项错误。
2.(2019山东青岛模拟)宋代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据此可推知宋代( )答案 A 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国策为重文轻武,材料“宋代用人,大率以文词进”符合重文轻武主旨,故A项正确;材料中“大率”为大多数之意,与B项中“均是”相矛盾,故B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代官员大多是文臣,与地方有无自主权无关,故C项错误;冗官源于文官制度,此结论错误,宋代冗官根源应为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错误。
3.(2018课标Ⅲ)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 南宋(62)高级官员20 8中级官员15 10低级官员12 8无官职记录24 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出身于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减少,出自无官职记录家庭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说明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选B项。
从材料信息看,出身于高级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明显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力下降,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宰相权力的变化,排除C 项;许多寒门子弟是通过科举制选拔出来担任高官的,因此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宋元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政府支出
将兵法 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军器监 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
保证了武器的质量
③取士之法:教育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改革科举
废除明经设明法科
治者选拔人才
整顿太学
按儒家经典重编教科书;太学中考试优秀 者,可直接做官;设武学等专门学校,培 学校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 养专门人才
答案:D。
2、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⑥ 和 ⑦ 的形成,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 ①统一,②辽夏金,③元朝,④民族融合,⑤经济重心,⑥理学,⑦心学。
考点聚焦
考点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政权更替简况
唐朝
五代十国
北宋、辽、西夏并立 南宋、金、西夏并立 元朝统一
北宋、辽、西夏的对峙局面
南宋、金、西夏的对峙局面
(二)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君主专制的强化 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 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2.中央集权的加强 目的: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措施: (1)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强干弱枝)。 (2)行政上,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3)财政上,赋税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都由中央掌控。 3.影响 积极: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政权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财政危机:三冗严重;岁币沉重。 边防危机:辽、西夏的威胁。 庆历新政:1043 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实行改革。主要措施有:严格官吏升迁;限制“恩荫”; 加强官吏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政令。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宋元 3 第3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3讲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
这种变化反映出( )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到“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可得出宋代儒学的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汉武帝时期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学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出现佛教、道教的信息,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发展演变,并未走向封闭和停滞,故D项错误。
2.(2019·唐山期末)北宋程颐认为,秦失政于暴,西汉“宽德崇经”,东汉尚“名节”,却不知道表现“名节”的礼,魏晋“尚浮虚而亡礼法”,唐“伦理不正”,宋“则大纲甚正”。
程颐意在( )A.借古讽今B.取法汉唐C.重建纲常D.贬抑佛道解析:选C。
A项表述与题目中“宋‘则大纲甚正’”不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东汉尚‘名节’,却不知道表现‘名节’的礼”“唐‘伦理不正’”不符,故B 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程颐对于前代弊端的批判意在重建纲常,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佛道,故D项错误。
3.(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周敦颐说:“自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即道,性与命依道而行。
”这表明( )A.儒学发展到哲学高度B.道教吸收阴阳学发展C.汉学在宋代的新发展D.理学体系的构架成熟解析:选A。
材料周敦颐利用太极与无极论述世界的本原,这表明儒学发展到哲学高度,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学吸收阴阳学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学在宋代的新发展,汉学的表述过于宽泛,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理学体系的构架成熟”,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5·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月考)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来,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其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C.设置通判,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D.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解析:选D。
A项反映的是削弱地方权力;B项反映的是分割相权;C项反映的是分割地方官的行政权,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
A、B、C均未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
D项反映的是把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最后集中于皇帝手中,最为“全面”,故选D项。
2.(2015·乐山一中检测)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①行省制②州郡县制③郡县制④道州县制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③④②①D.②④①③解析:选B。
根据所学,元朝实行行省制,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秦朝和西汉实行郡县制,道州县制实行于唐代,按照时间顺序排列,B项正确。
3.(2015·成都七中模拟)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B.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解析:选B。
汉代到宋代中央集权程度是依次加大的,这不能成为评判地方行政好坏的标准,因此A项错误;C项是从军事角度分析的,与材料不符;D项从维护封建统治本身而言,三者没有本质区别。
宋代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集权于中央,使地方没有自主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选B项。
4.(2015·浙江温州平阳中学模拟)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解析:选D。
元代行省的设置打破原来依据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的原则,目的在于通过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划打破原有依据有利地理区划而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从而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秩序,故答案为D项。
5.(2015·湖北八校联考)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解析:选D。
“取其直”即收税,由题干中“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说明宋代统治者为了收税,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故D项正确;题干说的是土地买卖,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故A项错误;佃农是租佃地主的土地,不是土地的所有者,故B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官府从土地买卖中收税,故C项错误。
6.(2015·浙江温州八校联考)“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关于这首古诗,下列表达最准确的是( )A.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B.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C.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D.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解析:选D。
古诗描写的是当时贫富悬殊,但是没涉及到土地兼并,所以排除A项;由“苗疏税多不得食”可知,当时的赋税沉重,但是不能反映出徭役的沉重,所以排除B项;C 项说法绝对,排除。
通过诗的描写,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情况,所以答案为D项。
7.(2015·河南偃师高中模拟)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 )A. 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表格等历史素材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
“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不能表明丝织业发达的程度高低,排除B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南朝,D项表述错误,而且D项表述与题干“宋代各地贡绢州数量”无关,排除;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8.(2015·南京摸底)《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B.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D.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解析:选B。
依据材料中“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的信息说明纸币在民间发行出现弊端,故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C、D均不符合史实。
9.(2015·绵阳南山中学月考)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上述材料反映了( )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D.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只是放宽了对从事工商业者参加科举这一方面的限制,不能认为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A项可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社会重学风气,B项可排除;C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工商业者可以有条件地参加科举考试,说明了其社会地位有一定的提高,故D项符合题意。
10.(2015·成都高三摸底)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进行分析,A项说的是“理”的第一性,与此无关;B项是心学的观点,C项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均不能体现社会责任感。
D项符合题意。
11.(2015·福州质检)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解析:选C。
唐朝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在此之后的五代后唐时期的人不可能发明雕版印刷术,故A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提到活字印刷,材料也不能反映出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故B项错误;雕版印刷从官方的“剧增”“大量刻书”到“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C项正确;“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不仅仅限用于官方刻书,故D项错误。
12.(2015·河北邯郸馆陶一中调研)史家认为,“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一个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
“别有一种文化形态”是指( )A.科学技术B.佛道文化C.市井文化D.外来文化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的能力。
由题干“构成一个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可知,另一种文化形态是平民文化,即市民文化也叫市井文化,所以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32分,第14题20分,共52分)13.(2015·广东湛江模拟)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二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人们惊喜地发现,宋代根本不是积贫积弱……的时代。
有些学者甚至还将中华文化复兴、中国现代化……有意无意地寄托于宋朝的经验传统……也有学者认为宋代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吴铮强《宋朝国运真相》材料三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里克利(1)材料一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10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文化的角度举例说明“宋代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
并简析宋代并没有因创新而把中国带进近代化的原因。
(15分)(3)谈谈制度创新对国家发展的认识。
(7分)解析:第(1)问,“制度”根据材料一中的“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可知是科举制,根据“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可知是三省六部制。
然后从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后代基本沿袭等回答原因。
第(2)问,文化创新从科技方面答出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和运用以及沈括和《梦溪笔谈》;思想方面答出理学的兴盛;文学方面答出宋词的创立和繁荣;艺术方面则是人文山水画的繁荣和风俗画的出现。
然后结合史实和封建制度的本质分析原因。
第(3)问从要不要制度创新和怎样进行制度创新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如制度创新应符合国情,国家不断发展需要制度不断创新改革。
答案:(1)制度: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原因: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后代基本沿袭。
(2)文化创新:科技方面,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和运用;沈括和《梦溪笔谈》;思想方面,理学的兴盛;文学方面,宋词的创立和繁荣;艺术方面,人文山水画的繁荣和风俗画的出现。
原因:政治上,封建专制巩固,缺乏制度创新;经济上,小农经济的阻碍,土地兼并严重;思想上,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重文轻武思想盛行。
(言之有理即可)(3)制度创新应符合国情;国家不断发展需要创新改革。
(言之有理即可)14.(2015·山东潍坊四县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