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大意的把握。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内容,如:“课文中的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等。
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课文《最苦与最乐》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语气和节奏。
3. 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结构,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
3. 通过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理解责任与苦乐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最苦与最乐》中的核心论点和论据的分析。
2. 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结构分析。
(二)教学难点1. 学生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理解与内化。
2. 议论文论证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情感共鸣(1)提问互动:"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人生中最苦的事情是什么呢?是贫穷、失败、还是老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梁启超先生给出了他的答案,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他的观点。
"(2)情感引导:"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苦乐的感受也不同。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责任与快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 背景介绍与课文概览(1)作者简介:"梁启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文章常常饱含哲理,影响深远。
《最苦与最乐》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选入了我们的教材,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启超的思想世界。
"(2)课文概览:"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人生最苦与最乐的事?他通过自己的见解,引导我们思考责任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理解它的内容,还要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面对,传达了“苦尽甘来”的人生哲理。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启发性,适合初一学生阅读。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苦乐循环,培养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困难与挑战的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对人生有更强烈的探索。
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
因此,他们对本文的主题会有较强的共鸣,也更容易理解课文中的人生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并接受课文中的人生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课文注释及解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结合注释和解析,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三篇】【篇一】一、导入谈话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
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在“最”字上加点)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提示: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
(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
(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
(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
(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5、“苦中真乐”--苦乐观。
(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 优质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优质课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通过讲述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事情,让学生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理解人生的真谛。
教材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对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但有时候又容易片面地看待人生。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苦与乐,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勇敢面对人生的苦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正确的人生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产生共鸣。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文章、视频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3.课堂练习: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作者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课文。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延伸出去,谈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苦与乐,以及如何看待人生的苦与乐。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生的苦与乐是并存的,我们要学会珍惜生活中的快乐,勇敢面对人生的苦难。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感受本文说理的清晰透彻、语言庄重又灵活的特点。
3.结合生活经验,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讨论,感受本文说理的清晰透彻、语言庄重又灵活的特点。
【教学方法】略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查预习情况:【动手自学一】1.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了解作者;2.课本空白处补充重点字词的音、形、义;【展示分享一】组织形式:教师指名学生班级展示,其余同学补充。
三、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动手自学二】这单元要求同学们学会略读,我们在《驿路梨花》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都尝试过。
《最苦与最乐》也需要同学们进行略读,完成下列内容框架图。
方法指导:请学生在3分钟内读完文章,边读边理清文章内容。
【展示分享二】分享形式:每组派代表在班级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动手自学三】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能直接从文章中提取么?教师补充相关知识:论点即作者所持观点、看法。
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论点有时有明确的语句,有时需读者去提取、概括。
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展示分享三】组织形式:教师指名学生班级展示,其余同学补充。
预设:尽责任方能得苦中真乐四、感受本文说理特点。
【动手自学四】在梁启超看来,尽责任方能得苦中真乐。
大家认同这个观点么?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观点表达得入情入理,让读者看完后就心悦诚服呢?我们可以想想,作者是怎么写的?找找文章的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展示分享四】组织形式:各小组合作探究,每组派代表在班级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预设:①排比设问开头,引起读者思考。
②举例论证:易于读者接受。
③引用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
五、结合生活经验,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尽与未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他们大多追求个性,较自我,不愿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缺乏对集体的关心,而本文则能给他们一次思想上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同时,本班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因此除了达到对他们进行一次思想教育目标外,还要掌握基本知识。
三、核心素养目标1.掌握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
2.学习本文流畅而凝练的语言,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与工具合作探究法讲解法希沃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学生齐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2.背景介绍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这方面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解题“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三)新知讲述1.文体知识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论点: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文章中的核心知识:最苦与最乐。
2.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及其用法。
3.能阅读和理解较复杂的文章。
2.能力目标1.能够听取和表述最苦与最乐的相关经验。
2.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语言中使用所学的词汇。
3.能够将自己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发现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2.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探索并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3.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最苦与最乐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文章中生字的掌握。
2.教学难点1.较复杂的文章阅读和理解。
2.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1.导入话题:请学生谈谈自己最苦或最乐的经历。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交流自己的经验及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从中提取“最苦”和“最乐”的主题,引导学生转移对个人经历的感受和思考。
3.审题预览:请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简单预览问题,了解文章的主题和要求,从而更好的完成后续的学习任务。
2.阅读和解析1.全体阅读:导读课文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
2.生词解释:确定生词含义,并巩固掌握生字在句中的运用。
3.阅读理解: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细节。
4.理解文章主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探究活动1.团队讨论:为什么“最苦”和“最乐”是主题,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2.分组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就文章的主题和题目进行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注意分析问题的语境和前后关系。
3.思考问题:请学生思考:“最苦”和“最乐”对我们有何启示,随后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对自己历程的应用。
4.课后扩展1.书写活动:请学生写一篇关于个人经历的文章,并与课文做比较,从中发现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续写活动:请续写一篇关于“最苦”或“最乐”的个人经历,并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文章内容概述。
重点词汇和短语。
问题讨论和思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隐喻。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将文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老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老师引导讨论,提供指导和建议。
3.4 应用与拓展学生小组活动,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能力和观点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4.2 评价方法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学生小组活动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课文《最苦与最乐》。
相关阅读材料。
5.2 教学工具PPT幻灯片。
白板和markers。
投影仪。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阐述文章背景、主题及深层含义。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表达个人观点。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6.2 教学技巧利用问题引导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性。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章主题。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活动一: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文章中描述的“最苦”与“最乐”的情景。
分析两种情景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
7.2 活动二: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鼓励学生从角色的角度出发,体会角色的心情与抉择。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理解课文的基本意义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苦与乐,培养学生挑战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难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引入课文:你认为什么是最苦的事情?你认为什么是最乐的事情?请举例说明。
Step 2 阅读课文(25分钟)1. 教师放映教学课件,让学生跟读课文。
2. 分组朗读:将课文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分组朗读。
3.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 班级活动:读一读,告诉同学们主人公经历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 小组活动:为什么说最苦和最乐是相互联系的?Step 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文理解题目。
1. 阅读下面的故事,回答问题。
- 主人公在家庭中遇到了哪些苦和乐?- 为什么说苦和乐是相互联系的?2. 学生尝试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写一篇文章概括。
Step 4 情感交流(10分钟)学生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苦和乐?- 你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的?- 你有什么乐观向上的心态和方法?Step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和复习,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学习内容。
- 本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节课你做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五、板书设计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家庭苦与乐相互联系让苦带来力量,让乐带来希望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阅读课文和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2、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一、导入新课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作:《饮冰室合集》。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分段落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四、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一)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
(二)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明确: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第2题: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第3题: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4题: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 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 课《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6课,本课是一篇议论文,阐述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得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
文章逻辑严谨,论述深刻,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责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议论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本文中所阐述的责任意识,部分学生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责任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会分析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明白尽责任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
2.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责任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联系文章观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案例素材:准备一些生活中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本文的标题《最苦与最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生的最苦?什么是人生的最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关键词句,提出自己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联系文章观点。
例如: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责任,如何尽到这些责任。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责任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履行责任。
七年级统编版《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七年级统编版《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积累“契约、达观、如释重负”等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精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责任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最苦”与“最乐”的内涵,明确作者的观点。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掌握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责任与苦乐的关系。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责任对于人生的意义,培养学生对责任的主动担当意识。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苦乐观的深刻内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内容、论证思路和作者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责任在生活中的体现以及苦乐的感受,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1.展示一些人们在生活中承担责任或逃避责任的图片(如医生救死扶伤、消防员灭火救灾、学生逃避作业等),提问学生:“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情况,有些事情做起来会让我们感觉很辛苦,而有些事情完成后我们会感到快乐。
你们觉得什么事情让你觉得最苦,什么事情又让你觉得最乐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引出课题《最苦与最乐》。
2.简单介绍作者梁启超,强调他是一位思想启蒙家,其作品往往蕴含深刻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下册15课最苦与最乐新教材优秀教案何老师15.最苦与最乐
7. 任重而道远: 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语出《论 语·泰伯》。例句:河北省要实现全面的空气质量 改善,任重而道远。
8.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 语出《论语·泰伯》。
9.悲天悯人: 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 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例句:像曼德拉这样一位有着伟大人格精神,同时 又是那样悲天悯人,充满着人性化关怀的人,值得 世人永远敬仰、怀念。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最苦与最乐》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1.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认为人生最大 的快乐又是什么?
永远没有苦了吗?”用回答问题的方式否定了一些人 产生的消极逃避思想。作者指出长大成人手“责任自 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避”?即责任是逃 避不了的,只要生活在社会上,就必须尽责任。这些 句子虽然如话家常,但读来却使人感到句句教诲,字 字叮咛,很愿意接受。这两个自然段阐述了“人生应 当勇于负责任,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这两个方面 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2.【难点探究】本文的语言风格凝重却并不呆滞,而是轻捷 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语言的灵动表现为句式、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的灵活 运用。如文中排比句的大量运用,读起来就非常流畅自然。另 外,文章还引用了古语、俗语、名人名言等,而且每次引用的 表述都不一样。如:“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表述非常自然。又如:“曾子 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 个“哩”字,轻灵之气何其足也!
七年级最苦与最乐教案(合集8篇)
七年级最苦与最乐教案(合集8篇)七年级最苦与最乐教案(1)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什么叫苦?什么叫快乐?说说你对苦与乐的认识吧! 板书课题《最苦与最乐》。
二、展示自我1、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维新派代表人物,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等。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如释(shì)重负契(qì)约悲天悯(mǐn)人3、理解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释,放下。
三、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1、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人生当___________ ,而不能____________。
3、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4、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点拨: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研读课文(一)谈苦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2、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有何作用?4、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二)论乐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3.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预习成果】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qì( 契 )约jiān( 监 )督排解.( jiě ) xún( 循 )环如shì( 释 )重负海kuò( 阔 )天空悲天悯.( mǐn )人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____如释重负____: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____海阔天空____: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____悲天悯人____: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作者是____梁启超____,字卓如,号任公,别号____饮冰室主人____,近代思想家、学者。
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写作背景链接:作者在1918年10月后在报上发表了一系列专栏讲辞。
其中《最苦与最乐》刊载于《时事新报》1919年1月8日的“星期讲坛”上。
当时的社会造就了一批特权阶级,他们只享有权利而不尽义务,作者批判了这种特权阶级,希望能建立一个人人独立自治的民主社会。
这篇文章渗透着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道出了作者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表现出深远的价值取向。
二、我的疑问【课文感知】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苦”和“乐”分别是什么?答案:最大的“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最大的“乐”是尽到责任。
2.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答案: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责任,因为这会让人受到良心的责备且无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责任,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尽责就能解除痛苦,就能苦中有乐。
结论:人应当尽责,而不应逃避责任。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难点: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设置疑问,激起好奇心,开启学习的思维。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
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
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预习展示[设计意图]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1、(1)积累字词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凡属()纵然()〔答案〕、huì、shì、qì、lǎn、mǐn、xiè、dū、fán、zòng2、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三、初读文章,感知内容[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是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下面是小编W为大家准备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一、导入谈话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在“最”字上加点)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提示: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5、“苦中真乐”--苦乐观.(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2、写一篇心得体会.【板书设计】最苦与最乐梁启超最苦最乐贫?失意?老、死? 知足、安分、达观(不苦) 现象欠钱没还如释重负负恩惠未报尽心安理得责得罪人没赔礼责吃苦--真乐任该做没做任(苦乐循环) 本质勇于责任,不逃避责任,能享受真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解作者生平,初步积累议论文相关知识,掌握文中“悲天悯人、任重道远”等词语意思.2.初读文章,理清课文论证思路,学习作者为人处世的态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明确目标三、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1889年中举人.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2.生字注音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 监督(dū) 凡属(fán)3.文体知识(1)论点(证明什么):作者对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不运用修辞和疑问句.(2)论据:作者用以证明观点的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3)论证方法: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四、自主学习1.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填空.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___________ ,而不能__________.2.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明确: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3.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明确: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五、合作探究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2.本文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含义?六、拓展练习1. 请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看法,说说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七、布置作业1.摘抄整理本文中的经典语句.2. 用“读读写写”中的四字词语写一段话.平凉十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第15课《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教学目标: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2.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三教学目标:⒈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⒉文章论证严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⒊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积累及训练.可通过句子仿写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⒋“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教学重点:⒈学习略读的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⒉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教学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准备:⒈积累字词音形义,课堂展示.⒉查找关于梁启超的资料.⒊查找议论文相关知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畅所欲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先说说自己的最苦与最乐吧!(学生发言)同学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无穷.(ppt显示课题)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个环节的学习.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ppt显示)出示任务:读准发音,解释词意,补充作者资料,朗诵《少年中国说》,第一组派代表完成.⒈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⒉读准字音.达(dá)观安分(fèn)恩惠(huì)赔(péi)礼纵(zòng)然契(qì)约循(xún)环悲天悯(mǐn)人⒊理解词义.契约: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契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三、深刻的立意之美:(ppt显示)(一)自由速读,整体感知:出示任务: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论述了什么?讨论明确:三个部分,第二组学生代表论述:(ppt显示)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反馈指导:本文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同时告诉人们,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而不应该逃避责任.(二)用心品读,筛选观点:出示任务: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许多有关最苦与最乐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或找出相应的事实对这些观点进行证明.(依照三部分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⒈第二小组学生展示有关议论文基本知识:(ppt显示)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轮、结论⒉探讨交流,反馈结果(全文观点性的句子):⑴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⑵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⑶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⑷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⑸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⑹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⑺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⑻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⑼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请学生边筛选边在书上圈点勾画)⒊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梳理论证逻辑:(ppt显示)“人生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引论)“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本论)“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结论)⒋小结思想内容,领会立意之美:出示任务:⑴学生发言:畅谈拥有责任感和责任感缺失的种种表现.⑵发散思维活动:仿句“责任是灯下完成作业的坚持,……”学生答案:责任是在教室打扫卫生的坚守责任是为父母主动做事的孝心责任是学业上创造佳绩的心愿……⑶反馈总结:《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一个世纪过去了,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愈益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请同学们齐声诵读:(ppt显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节选自《少年中国说》(情感道德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朗诵,激发起学生昂扬少年情怀,增添一份神圣的责任感.)第二课时导入:前面我们通过对论题和论点的探究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及深刻主题,现在我们就从论据和论证方法出发,来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一、严密的论证之美(ppt显示)(一)用心研读,感受文气出示任务:在议论文中,论据是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是作者确立观点的理由,是议论的基础.那么论据可分为那几类?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呢?⑴学生交流,第三组展示准备的资料:(ppt显示)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反馈指导:意在使学生能分辨文中不同的论据类型,明晰常见的论证方法.⑵第三组学生展示:譬如我们论英雄的时候会举到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例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的实例就叫事实论据.除了事例外,很多议论文中往往会插入很多名人名言,科学理论等,一方面使文章显得有内涵,而另一方面也能支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类引用的理论在议论文中就叫理论论据.一顿佳肴需要有好的烹饪技术,一件漂亮衣服需要有精湛的缝纫工艺,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联系理论论据)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联系事实论据)对比论证: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⑶出示任务:请学生搜索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及论据类型.学生反馈:道理论证:引用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论证.(论据类型为事实论据)对比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教师小结:正是因为精心选择的论据和流转自如又充满书卷气的论述,使文章极具说服力.(二)返观全文,把握文脉:⑴出示任务:请同学们再次梳理全文的论述思维,讨论明确.(ppt显示)“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反馈总结: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这里“最苦与最乐”的所指“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或对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论点包含了两个分论点,作者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对于负责任的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所见的,这里主要渗透大量举例论证,易于被读者所理解接受.然后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归纳出“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课文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时,则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作者只增加“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这一论据,便水到渠成.至此,两个分论点已经证明,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读者的思想上还有一个结没有解开: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于是作者设立了第三个分论点:“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其正面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梁启超先生此文严密的论证之美令人叹服!二、精彩的语言之美(ppt显示)(一)再次研读三分钟,感受文章语言特点.出示任务: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不同句式和修辞使用有什么好处?反馈指导: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引用等.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第四组学生展示:⑴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设问句⑵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反问句⑶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感叹句⑷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被动句⑸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否定句⑹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排比⑺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引用⑻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引用学生讨论明确: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的变化,修辞方法的多样,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流畅之感.(二)再次品读精彩语段,进一步体会“语言平易亲切,如话家常”的特点.出示任务:⑴“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⑵“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反馈总结:本文的语言庄重不失灵动、流畅却不冗杂,平易亲切,如话家常,具有精彩的语言之美.这与作者的远见卓识,深厚学养,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是分不开的.(二)链接名文,再次感受梁任公语言之精彩.(ppt显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节选自《敬业与乐业》小结:庄重之心,恳切之意,亲切之态跃然纸上.梁启超先生用浅显流畅的文字阐述深刻道理,常带情感,极具感染力的语言风格不得不令人叹服!三、能力迁移:(一)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然后进行小组交流.(ppt显示)⑴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躬耕陇亩的陶渊明⑵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⑶曾子:任重而道远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⑷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字义: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⑸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二)学生交谈,发表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四、小结在人生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厌弃痛苦,但他们本是一对孪生,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学习知识亦是如此,为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呕心沥血,因那令人头痛的作文煞费苦心.这些表面上看确实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尽到责任之时,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板书设计最苦与最乐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分论点一:痛苦——负责任(自己、家庭、社会、国家)分论点二:快乐——尽责任(处处尽责,时时尽责)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不应逃避.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1.《最苦与最乐》教学反思2.部编版初中语文春天教案优秀范文3.部编版初中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优秀范文4.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优秀范文5.部编版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教案优秀范文6.三上语文园地五教案优秀范文7.语文文学喂——出来教案优秀范8.语文文学精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教学设计9.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池教案优秀范文10.七年级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优秀范文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