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后作业
2020—2021年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2同步练习(精品试卷).doc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习题阅读理解(一)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不住惊讶地说的一个样。
这时大家明白,原来像晋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1、填空。
(1)试验地点:。
(2)试验过程:。
(3)试验结果:。
(4)伽利略的这个试验证明了铁球往下落的跟铁球的没关系。
2、围观的人惊讶的原因是:(1)原以为两个铁球,但看到的却是。
(2)原以为胜利者是,但事实证明却是。
(3)原以为无情的事实会,现在无情的事实说明。
3、“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二)勤学好问的伽利略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
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
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
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
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
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对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
”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
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1、写出反义词。
强壮——()认真——()符合——()喜欢——()2、你能从文中找出伽利略成为科学巨匠的原因吗?3、连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设计 附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难点: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用具媒体资源:动画课件《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审题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科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
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2.在学生朗读基础上听范读,纠正字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寻常:平常。
5.根据课文内容,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真理,不容许更改”。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讲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而伽利略却表示了怀疑。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教学要求: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地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物体从高处落下来有什么规律吗?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二、检查预习: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课文着重讲的是什么人?3、他对谁的话提出了疑问?4、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做了哪些工作?5、实验的结果怎样?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想想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2、提问:你怎么分段:讲讲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四、人物介绍: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思考:该段怎样向我们介绍伽利略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寻常”是什么意思?“很不寻常”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伽利略“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常常使老师都很难解答,这说明他善于发现问题,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1、亚里士多德是什么人?“信奉”是什么意思?当时的人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为什么要提到这个人物,他与下文有什么联系?(对这样的人提出疑问,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
公开实验时,才会有那么多人嘲笑伽利略,对伽利略敢于怀疑,勇于实验的行动更加赞赏。
)七、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启发谈话,激趣:师: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一大一小两个铁球,如果我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有什么结果?生: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是谁得到的这个结论?今天,我们通过这课书的学习,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得出这个结论的。
二、默读课文引路: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包括哪些自然段?三、回忆复习:第1,2自然段讲了什么?四、读第三段:1、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读出亚里士多德的话,教师出示,学生理解这句话:如果10磅重的铁球是1秒落地的话,1磅重的铁球就会10秒钟落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及反思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主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感受伽利略追求真理,不懈努力的品质。
两翼目标:1、正确朗读《名人名言》和《捞铁牛》。
2、通过阅读,学习文章所塑造的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教学时间】两个课时【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名人名言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
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自读自悟、提出问题1、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些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2、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同时”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3、自读要求(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习给生字组词。
(4)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4、自读交流(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人物伽利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案(通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重力”。
具体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大小以及重力的方向。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重力的概念及其特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重量的秤、地球仪。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重量的秤)、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苹果,感受重力的作用。
2. 概念讲解:通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3. 重力的方向:通过地球仪,展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重力的大小:让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探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5. 例题讲解:运用重力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答相关习题。
六、板书设计重力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与质量有关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点。
答案: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2. 请说明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答案: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 一个小球的质量为0.1kg,求其在地球上的重力。
答案:重力G=mg=0.1kg×9.8N/kg=0.98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讲解重力的概念、大小和方向,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学生是否掌握这些知识点?2. 拓展延伸:让学生探讨在其他星球上,重力的概念和大小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力概念的深入理解在本节课中,重力的概念是核心内容之一。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公开课教案
两个铁球着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3. 两个铁球着地的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2. 教学难点:两个铁球着地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3. 分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个铁球着地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兴趣和思考。
2. 理论讲解: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特点和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3. 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设计两个铁球着地的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两个铁球的落地时间。
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利用数据分析两个铁球着地的情况,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6.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反思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7. 拓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落体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出创新性的问题。
8.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和掌握。
10.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的作文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的作文
在生活中,我们会做许多有趣的小实验。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好铁球、酒精灯、小蜡烛、一盒水和一盆水。
我们先将酒精灯点燃,然后把一根小蜡烛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当它燃烧到一半的时候,我们就将铁球放入水中,用手把两个铁球分开,如果你不小心碰到了其中一个铁球,它就会被弹到空中。
你瞧!在它掉到地上之前,它已经被弹到空中了。
接着,我们就要做这个实验了。
我先把一根小蜡烛放在铁球的上方,当它烧完的时候就说明实验成功了。
接下来就是最有趣的时刻了!我把两个铁球分别放在水池里。
然后再将两个铁球分别放在小蜡烛的上方,只见小蜡烛燃烧得越来越旺了,这说明我们成功了!
现在你一定会问:“为什么铁球会同时落地呢?”我来告诉
你吧!原来是因为水对铁有一定的重量,所以铁是浮在水面上的。
而水对铁有浮力,所以铁不会下沉。
实验结束了!
—— 1 —1 —。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
3.创设情境,再现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学生质疑,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讨论明确思维过程:
10+1〈10(把这两个铁球栓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2.很多人想做,但是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这句话。(出示)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从书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并理解“信奉”一词。信奉到什么程度?(连研究科学的人都认为是真理)你们怎样看待这种现象?(一是尊重权威,二是不盲目迷信权威)
10+1〉10(如果把栓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铁球快。)
(伽利略决不是轻率地怀疑,而是科学思维,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用“有的……有的……”说话。
再读课文,完成作业
作业巩固
1.体会伽利略的科学思维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果伽利略没有科学思维,结果会怎样?(边读边体会)
2.作业:作业本1——3
课后作业: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丰士小学教学任务单
年级四(4)学科语文设计者顾新峰
课题
2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在阅读中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一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1.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违.背(wéi wěi)的.确(de dí) 着.地(zhuózháo) 更.正(gēng gèng)下落.(luòlà) 试.验(Shíshì) 一磅.(bàng páng) 固执.(zhi zi)2.让生字走进语境。
在xìn fèng( )亚里士多德的人看来,jiāIìlüè( )是一个dǎn dàwàng wéi( )、wéi bèi( )真理、gùzhí( )己见的人。
但在观看了bǐsà( )斜塔的试验及听了他的jiěshì( )后,才明白了所谓真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3.读拼音,写同音字。
Shì解( ) 装( ) 考( ) ( )察( )世Biàn ( )别( )论小( )子( )化方( )Zhí( )日( )行( )责正( ) ( )儿Wàng ( )记观( ) 兴( ) 轻举( )动4.给下列句子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因为……所以……尽管……还是……不是……而是……(1)( )有人说伽利略胆大妄为,骂他固执,但伽利略( )毫不动摇,坚持要进行公开试验。
(2)伽利略通过试验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 )一先一后,( )同时着地了。
5.词语理解及运用。
(1)“固执”和“坚持”是一对_____词,但感情色彩不同,“固执”是____(褒义词贬义词)。
小明做错了事还不改正,我们说他“____己见”;小红每天锻炼,我们说她“____不懈”。
(2)“胆大妄为”的意思是____。
人们说伽利略“胆大妄为”的原因一是____,二是敢公开做试验;我们现在说伽利略“不妄为”,是因为伽利略试验前____推理、反复____,做到了胸有成竹。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两个铁球着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规律。
2. 实验法:进行两个铁球着地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面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规律。
3. 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两个铁球着地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定义和特点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数据记录能力和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物理专家进行讲座,介绍自由落体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了解先进的物理实验设备和技术。
3. 推荐学生阅读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科普书籍,拓宽知识面。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反思教学方法,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思考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规律。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2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通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四章《运动和力》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1. 动力学基本原理:牛顿第二定律;2. 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 自由落体运动及其特点;4.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现象及解释。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能运用其解释物体运动现象;2. 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3. 通过实验,观察并解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难点: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两个铁球,尺子,计时器,实验平台;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现象,两个物体同时从高处落下,却同时着地?2. 例题讲解:(1)讲解牛顿第二定律;(2)分析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3. 随堂练习:(1)请同学们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一个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2)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可能性。
4. 实验演示:(1)教师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3)教师引导学生解释实验现象。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牛顿第二定律和自由落体运动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二定律:F=ma;2. 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 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4.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实验现象及解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一个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2)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可能性。
2. 答案:(1)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加速度为g,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g,所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两个铁球在相同高度自由落体,由于重力对它们的加速度相同,所以它们同时着地。
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两个铁球着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成果。
2.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两个相同大小的铁球。
3. 计时器。
4. 实验器材(如尺子、桌子等)。
教学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重力的知识,如重力的定义、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等。
2. 提问:你们认为,如果我们在同一高度释放两个不同质量的铁球,它们会着地吗?二、实验演示(10分钟)1. 准备两个相同大小的铁球,一个较重,一个较轻。
2. 将两个铁球释放,观察并记录它们着地的时间。
3. 重复实验几次,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三、讨论与分析(10分钟)1. 提问:实验结果如何?与你们的预期一致吗?2. 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实验结果,解释为什么两个铁球会着地。
3. 介绍伽利略的实验和他的结论:在真空中,所有物体不论质量大小,都会以相同的加速度自由下落。
四、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1. 提问:伽利略的实验结论是否完全正确?为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可能存在的实验误差和局限性。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实验结果。
2. 强调实验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思维,不断探索和质疑。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介绍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和对后世的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其他与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的问题,如竖直上抛运动等。
3. 开展科学实验竞赛,鼓励学生设计并实施自己的实验项目。
教案《两个铁球着地》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与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2. 各组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见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问和解答其他组的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一、在正确的字下面画“”。
省(格略)争(辩辨)英(傍镑)(拴栓)住(施拖)肥
(格略)外分(辩辨)(傍镑)晚门(拴栓)(拖施)拉
解(择释)(妄忘)想(违伟)反
选(择释)(妄忘)记(违伟)大
二、查字典填空。
1.“奉”是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
“奉”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给;献给;
②接受;③尊重;④信仰;⑤侍候;⑥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时。
在“崇奉”一词中应选择义;
在“信奉”一词中应选释义,易和“奉”相混淆的字有、。
2.“执”是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的部首,再查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
母,再查音节。
“执”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拿着;②执掌;③坚持;④执行;施行;
⑤捉行;⑥凭单。
在“执政”一词中应选释义;在“固执”一词中应选择义;在“执法”
一词中应选释义。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改为陈述句:。
2.他向学生宣布了实验的结果。
改为“把”字句:。
3.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缩句:。
四、把词语朋友送回家。
违背违反
1.这种()纪律的行为是错误的。
2.难道要()人类的真理吗?
信任信奉信服
3.这些论据令人()。
4.同学们非常()王小红,所以都同意她当班长。
5.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五、理解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答案。
1.谁要是怀疑是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A、这句话用假设关系的复句和连续两个问句,充分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奉为不容
置疑的真理。
B、这句话用假设关系的复句和连续两个设问,充分反映了当时的人已经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怀疑。
2.他向学生们宣布了度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
A、伽利略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彰显自己的伟大,让人们永远记住他的创举。
B、伽利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人们面对事实而折服,要打破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成科学的态度。
六、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你能根据提示摘抄经典语句吗?
1.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
2.有的人是怎样嘲讽伽利略的?
3.伽利略公开试验的结果是怎样的?
七、排列句序。
()年轻的伽利略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怀疑。
()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那时候,研究科学家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做的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八、阅读理解。
(一)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
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不住惊讶地说的一个样。
这时大家明白,原来像
晋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1.填空。
(1)试验地点:。
(2)试验过程:。
(3)试验结果:。
(4)伽利略的这个试验证明了铁球往下落的跟铁球的没关系。
2.围观的人惊讶的原因是:
(1)原以为两个铁球,但看到的却是。
(2)原以为胜利者是,但事实证明却是。
(3)原以为无情的事实会,现在无情的事实说明。
3.“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二)勤学好问的伽利略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
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
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
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
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
我的
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
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
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对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
就不是真正的科学。
”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
有改变。
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1.写出反义词。
强壮——()认真——()符合——()喜欢——()
2.你能从文中找出伽利略成为科学巨匠的原因吗?
3.连线。
伽利略俄国软件设计专家
比尔·盖茨中国革命家
齐白石意大利画家
列宁美国科学家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胡思乱想:
(2)水落石出:
5.抄写下面一句话。
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和证明了它。
九、布鲁诺是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和伽利略一样,敢于挑战权威。
为了坚持科学真理,
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600年2月17日,被绑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
请你读一读有关布鲁诺
的故事,再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读后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