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1岳麓版必修2
2015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2
岳麓版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要求学生从农作物的栽培、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事业的发展和耕作方式的进步等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理解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起来决定作用。
本单元讲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而本课作为开篇第一课,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具有奠基作用,它既是学习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基础,又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变革,同时也为学习下一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运用图片材料,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业起源;图说历史,形象感知了解古代农业工具的变革和古代水利工程;运用表格,学生归纳并深入剖析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运用史料,史论结合,理解小农经济特点;读图并归纳总结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以“时间”为主题线索,从“话起源—揭秘原始农业、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献计策—掌舵现代农业”三个层次,整合课本。
图片、表格和丰富史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认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驳斥中华文明外来说。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体验先民伟大勤劳、智慧奋发的历史;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学为所用,以史为鉴,为今天现在农业的发展掌舵助航,献言献策。
同时,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珍爱粮食,尊重劳动,践行光盘行动。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自耕农经济难点:自耕农经济的特点和评价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政治文明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阐释能力。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二
曹县一中高一历史科导学案(一)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设计:赵丹审核:陶国华时间:2015-3-6 班级:_______小组: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课标导航】(本课重点)1、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温故知新】回顾初中相关知识,了解古代中国生产工具和水利设施兴修的基本史实;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堂导学】一、农业的起源1.起源:采集经济向经济发展而来。
2.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和形成规模。
3.种植格局:南北4.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从耒耜到曲辕犁)1.生产工具的改进(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使用石斧、、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是主要耕作方式。
(2)商周时期:耒、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人们掌握了冶铁的技术,出现了农具及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4)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5)唐朝:长江下游一带出现的,是我国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造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灌溉工具:翻车(曹魏)、(唐朝)。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著名水利工程春秋战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汉:_______、________。
2.地方特色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
四、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千耦其耘到自耕农经济):(一)、大规模简单协作(集体耕作):商周时期原因:商周时期,由于,多采用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二)、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此知识点要求背诵)1、产生:时间:___________。
2.、原因:由于和以及。
3、特点:①分散性:以为单位;②封闭性:与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落后性和脆弱性: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难于扩大再生产,且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具有较强的落后性和脆弱性。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3岳麓版必修2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2015年高一历史精品教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构成了中国驻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教材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叙述了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发展的基本线索。
犁壁的发明、牛耕的广泛推广以及唐代曲辕犁的出现,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一大特色。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表明国家政权在经济建设上的巨大作用,突出例子是都江堰的建成和对黄河的智力。
伴随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农业与手工业相济,耕织结合的小农家庭生产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本课强调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几个特色,即以种植业为主,借用牛力耕田,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及水利灌溉工程的兴建,这些构成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师用教材来教,而不是单纯的教教材,本课可以充分地落实这一理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相关传说及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而学习本课有一定的知识基础,鉴于此,本课以神话传说探究为切入点着手设计。
同时学生通过必修一政治专题史的学习,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有一定的感受,但对经济史内容相对陌生,本课时本册书第一课,所以如何实现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及过渡性,对今后的教学至关重要。
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起源。
2.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从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到铁农具的使用)及其历史作用。
3.通过对刀耕火种、铁农具的使用以及曲辕犁等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的学习,理解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4.掌握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5.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6.掌握中国小农经济的艰难发展及其原因。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6岳麓版必修2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老伟大的农业文明,了解今天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环境
R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分四个小组分别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四个传说资料(神农氏的传说、十二生肖、
2、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文明的相关传说及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而本节课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基于此,本节课以神话传说探究为契入点着手设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了解中国农业起源的时间、标志、形成的格局及结构特点;
归纳理解: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方式的形成及特点;
掌握:了解中国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的形成及特点,了解古代水利工程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课前自主通过完成课前预习案及自主检测题的学习,提出疑难。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直观体验历史。
课上质疑、探究重难点,学生合作学习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史实分析和历史特征归纳概括能力,在历史评价方法指导下尝试运用,形成初步合作探究及史料搜集整理能力、初步的历史评价能力并展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牛郎织女、大禹治水),并从中分析得出有效的历史信息,在课堂展示探究。
2.微课程《精讲小农经济》,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质疑并提交,为课堂小组交流做好准备,为教师二次备课提供素材,学生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提高。
3.引导学生小组运用思维导图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建构能力。
4.运用问卷调查,进行小组总体评价,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求知欲、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优秀作业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教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9
通过视频播放,学生观看,理解小农经济,并进行评价。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微视频《幸福泉》
观看视频
神入历史
姓名
程莲
单位
山东省章丘市第四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经济是世界上典型的农耕经济,并且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相应的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和独特的文化,其形成的系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辉煌,创造了中国古代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地位,故本节课承载了古代文明的基础,是经济史中重要的内容。
(3)体会古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是技术创新,其教训是过度垦殖破坏生态环境,走创新、和谐之路才是农业的根本发展之路。
(4)四个学习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培养自信、团结意识。与其他小组分享成果,学习欣赏别人,培养欣赏他人也是一种美德的意识。
(5)联系家乡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拓展思维,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感受历史的呼吸。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古代农业5000年发展史的主要内容,复述古代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灌溉工具和重要的水利设施。
(2)理解农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和个体农耕耕作方式的出现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2)知道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个体农耕。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评价。
制作微视频
农业的起源
出示图片、对联、史料
学生研习史料,分析文字总结结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案设计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由此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结构: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出现:采集经济→种植经济2、分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粟麦水稻二、生产工具的改进1、从石制农具到铁制农具2、牛耕的发展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重要水利工程2、黄河的治理3、坎儿井四、耕作方式的进步1、简单协作方式2、自耕农经济的形成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那么你们知道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有多少吗?9、3亿。
全国13亿人,农民就有9亿多。
由此看来,农业的发展情况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那么,我国的农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农业的起源[设问]:上节课已经讲过,我们的祖先并不是天生就知道种田的,那么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以什么为生呢?[提示]:讲到原始人的生活,我们会联想到一个词:茹毛饮血,他们主要靠采集野果,渔猎一些不是很凶猛的野生动物为生。
可是,并不是每天都能采到野果,抓到野兽,所以当时人们经常过着居无定所,饥寒交迫的生活。
后来,炎帝神农氏被推选为南方各部落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他遍游天下,终于发现黍、稷、麻、麦、豆五谷,种植之后可以定期收获,于是向人们广传五谷种植技术。
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1、原始农业的出现[补充]:虽然这只是传说,但其中所反映的正是我国原始农业出现的过程,是由简单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原始农业。
[过渡]:了解了农业的起源之后,请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看看我国原始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而且具有什么特点?2、分布:[提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其中,北方以半坡遗址为代表,主要种植粟麦,南方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主要种植水稻。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农业的起源,黄河和长江两大农耕系统的形成、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加深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事实概括出一般特点和特征的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实际讨论问题,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归纳我国古代生产工具变化和农耕方式的逐渐成熟,利用史料,分析想象,学会论丛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历史概况,并体验先民的伟大和中国人民勤劳、奋发的历史、引导学生去关注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教学重难点】小农经济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1)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多个农业中心(多元)的出现。
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3)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1)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以种植业为主,是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2)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小结: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以种植农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相结合。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1 岳麓版必修2
教学主题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和自耕农经济的形成。
本课的标题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这里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相对于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比如刀耕火种,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二是生产模式,指的是具有较普遍特点的具体耕作模式,以避免与比较抽象的、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和的生产方式的概念相混淆。
二、学生分析1、鉴于学生已经经过第一模块政治专题史的复习,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感受,同时又是初次涉及到本专题学习,相对陌生。
因而,如何实现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及过渡性至关重要。
2、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相关传说及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而本节课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3学生注意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是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因此最终的落脚点要回归到了解农业的基本特点,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好三农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农业的起源、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2)能力目标:史实分析和历史特征归纳概括能力,初步合作探究及史料搜集整理能力、初步的历史评价能力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加深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事实概括出一般特点和特征的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历史概况,并体验先民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勤劳、奋发的历史,引导学生去关注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利用神话传说进行探究教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设计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其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法从农作物的裁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拼作方式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等不同角度分析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对耕作方式以及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分析,培养比较及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认识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内容分析】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是古代世界文明的典型代表,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要求学生从农作物的栽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进步和水利事业的发展等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理解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学生认知分析】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原始社会,对农业的起源有一定认识,但古代农耕经济的各要素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及兴趣相去甚远,调动学习积极性成为这节课的难点。
因此教学中,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大量的实物、图片、影视片、模型等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置换时空,感受历史的变迁,帮助对教材的理解。
【重点难点】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难点:小农经济成为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特点,利弊【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概括讲述必修二第一单元内容。
大家知道古希腊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分别代表的是海洋文明和黄土文明,这两种文明前者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后者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是农耕文明。
中国的小农经济一个突出特点是典型的精耕细作,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种生产模式的形成。
高一历史 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岳麓版必修2
岳麓版必修2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远古);▲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春秋战国:铁农具日益普遍,牛耕开始;▲汉代:安装犁壁,牛耕普遍,出现耧车和代田法;▲唐代:曲辕犁的发明;▲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等。
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农业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多元交汇的农业起源▲从耒耜到曲辕犁的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具有以下特点: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和狭隘性:脆弱性:【教学过程】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1)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多个农业中心(多元)的出现。
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3)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1)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以种植业为主,是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2)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小结: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以种植农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相结合。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5岳麓版必修2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岳麓版必修2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时应从生产力角度提纲挈领地分析概况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促进了生产组织的小型化,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PPT展示本课小结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教师结合相关的历史教学素材如时事新闻、图片、史料等,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学习内容;结合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2、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多次采纳表格形式,将比较凌乱的知识进行整合,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有效而省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使用的技术:PPT制作技术、音频等。
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优秀作业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教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4
当今学生既使农村来的学生对农业的了结很有限,古代农业方面的农作物、农业生产工具学生们更是陌生,这就需要搜集实物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展示出来,对于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等概念要讲清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生产技术、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在古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和文字等资料的展示,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感受古代农业发展的概况。
(2)讲清重要历史概念,注意用确切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解释以便学生突破难点。
(3)通过分小组讨论,使学生合作交流,培养自学能力。鼓励学生独立四考、大胆回答问题,让学生自我展示。
探究小农经济的特点,认识其优确点
白居易和李绅的诗共三首
建构
补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二者关系的有关知识
听讲、理解、掌握。
训练
展示巩固知识的题目,待学生完成后捡查、究错。
细心做题
U盘内存题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中国古代农业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2)通过经济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认类社会存在和发放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教案1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系统的形成教学设计1岳麓版必修2【学习目标】一.掌握基础知识:中国农业的发源及其特点,主要农作物名称、古代主要农具、重要的水利设备。
二.理解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特点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原由。
水利浇灌设备的进步与农业生产发展之间的亲密关系。
三.理解自耕农经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启迪。
【教材剖析】一.要点难点与疑点1.要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农耕区及其栽种的主要农作物和饲养的牲畜。
原始社会后期到隋唐期间基本定型的主要农业生产工具和浇灌工具。
水利设备的发展与完美概略,及其与农业发展亲密关系。
2.难点:理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差异于西方封建社会的重要特点。
二.教材解读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源地之1.我国国农业生产系统形成的条件有哪些?其形成一。
跟着生产工具精益求精、生产技过程体现什么特点?术日趋完美和水利工程的兴建,精耕答:条件:生产工具精益求精、生产技术日趋完美和细作的农业生产系统分别在中国的水利工程的兴建。
特点:精耕细作,在分别南方和北北方和南方形成,并日臻成熟。
自耕方形成。
农出现此后,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2.古代我国乡村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什么?其形成的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前提是什么?概括这一世产方式的特点。
农经济成为中国乡村的主要生产方答:小农经济是我国乡村的主要生产方式。
前提:自式。
耕农出现。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农业的发源1.联合课文谈谈我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发源的?南北原始农业是从收集经济向栽种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原由是什么?经济发展而来的。
中国的原始农业并答:我国古代农业是由收集经济向栽种经济发展而非发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此中心来;发源于多此中心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
我国古代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北方黄河流域以旱地的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麦生产为主,南方的长江流域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示课本关于耕作方式变化的示意,分析归纳在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春秋战国耕作方式的不同。详细叙述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引用天仙配的歌词“寒窑虽破能避风雨,你耕田来我织布”,形象说明中国人的理想社会,小农式的自给自足经济。
图片展示
与地理学科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归纳演绎的能力
课堂回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生写知识体系
培养概括的能力
课堂小结
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众多文明古国中,很早就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中国农耕文明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既得益于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也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兴建有关。从耕作方式上看,自春秋自耕农经济出现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鉴古知今。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必将有助于实现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问题探究:阅读下面两段材料,从中分析自耕农经济有何特点,你如何评价?
1明白中国的原始农业来源于采集经济
2同学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
3学生明白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4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题回答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学生明白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和灌溉工具的不断演进,农业的生产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4、利用相关资料及、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超过75%,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是国家建设不可忽视的基本问题,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国力的增强具有重大意义,农村的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今天,让我们翻开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篇章,了解中国古代农业走过的历程,关注农业发展的现状,一起构想中国农业健康美好的未来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通过展示春秋战国以及西汉和唐宋农业生产的基本工具,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命脉
1展示关于大禹治水的资料,
2展示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的兴修状况
3图例展示都江堰的重要功能:排洪灌溉的综合性工程,
4、黄河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的经济命脉。
5、除了以上叙述,大禹治水的精神不断扩展和流传。
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如——西域坎儿井。补充史实:中国古代370种农书的记载包含了大量水利兴修的记载。展示潘季驯《河防一览图》
教师总结从春秋到明清水利设施的兴修情况,明确水利兴修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加深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事实概括出一般特点和特征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历史概况,并体验先民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勤劳、奋发的历史,引导学生去关注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学生分析
1、鉴于学生已经经过第一模块政治专题史的复习,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感受,同时又是初次涉及到本专题学习,相对陌生。因而,如何实现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及过渡性至关重要。
2、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相关传说及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而本节课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3学生注意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是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因此最终的落脚点要回归到了解农业的基本特点,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好三农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教学主题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和自耕农经济的形成。本课的标题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这里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相对于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比如刀耕火种,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二是生产模式,指的是具有较普遍特点的具体耕作模式,以避免与比较抽象的、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和的生产方式的概念相混淆。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利用神话传说进行探究教学。
2、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性的直观体验和教学。
3、利用网络搜集大量的相关史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归纳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农业的起源、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2)能力目标:史实分析和历史特征归纳概括能力,初步合作探究及史料搜集整理能力、初步的历史评价能力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命脉
学生简要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可以联系2008年汶川地震也没损坏认识到它的坚固
结合地理课的知识回答西域坎儿井
学生听音乐
<天仙配>
学生朗读白居易诗《朱陈村》和[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讨论自耕农经济有何特点
分析归纳自耕农经济的特点、优点、弊端
课件史料来源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了解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学生了解课标要求
知道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课件展示
讲授新课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1原始社会渔猎和采集经济
2图例与遗迹探究
3动脑思考“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
4问题探究:展示十二生肖的资料(1)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它们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2)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归纳中国古代农业起源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