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第4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
一、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形成独
特的风貌。

它不仅是记录了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载体,也
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历程
1. 先秦文学:先秦时期的文学主要有诗经、楚辞等,其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而著名。

2.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以辞章和赋为主要
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是《文选》和《文魏赋》。

3. 唐代文学: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诗歌成为当时
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白日依山尽》等。

4. 宋代文学:宋代兴起了文言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出现了多种新的文学流派。

5. 元明清文学:元代的传奇文学、明代的戏曲文学、清代的小
说文学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代表作品
1. 《诗经》:收集了一千多年间的民间诗歌,以其真实感人的描述方式,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2. 《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品,以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3. 《西游记》:明代作家吴承恩的杰作,通过讲述孙悟空等主要角色的冒险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个体的成长。

四、影响与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艺术享受,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它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和人民,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第4讲 李白参军之谜

第4讲 李白参军之谜

第4讲李白参军之谜第4讲李白参军之谜我们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李白参军之谜》。

这个名字听上去,好像非常新鲜和刺激。

但是我们要清楚一点,李白参军,肯定不是去当一等兵、二等兵。

也不是去当中尉,或者上尉。

他是在军队里边,在军队的幕府里边,做文职的幕僚。

但是不管怎么讲,就他的行为本身,他是参军了。

那我们就要弄明白一件事情,就是李白他离开长安之后,他怎么就去参军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他最后,参加了军队。

为什么他要参加军队?参军,因为它只是一个什么呢?一个结果。

一个动作。

但是,参军的原因,对我们来说其实是更重要的。

要讲好李白参军,就得回顾一下,李白从天宝三载,一直到天宝十五载,这十几年的中间,他基本上人生的历程和思想,是怎么发展的。

【画外音】公元744年,即天宝三年。

李白怀着失意的痛苦离开了长安。

他浪漫的政治理想,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此时的李白只好选择了漫游。

就在他的这次漫游中,李白结识了两位重要的朋友。

这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康震:天宝三载,当时的李白已经44岁了。

他离开长安之后,往东走。

他去的第一个地方是洛阳。

他在洛阳受到了当地的官员的热烈的欢迎。

因为李白当时名气已经非常大。

天下人都知道他是大诗人。

大文学家。

又是刚从皇帝身边,不管怎么出来的吧。

不管是让皇上赶出来的,还是给请走的。

总而言之,他从皇帝身边出来的。

这么一位翰林。

所以他名气很大。

他名气大,他出来是心情很坏。

所以他在诗里边说,“儿戏不足蹈,五噫出西京。

”就是叹着气离开了长安。

长安是西京。

洛阳是东都。

他到了洛阳之后,对李白来讲,洛阳并不意味着对他更重要的意义。

但是对研究文学的人来讲,特别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人来讲,意义非同寻常。

因为什么呢?他在这儿和杜甫相遇。

我们说这太好了,正好两个伟大的文学家相会了。

当时并不能这么看。

李白当时44岁,而当时杜甫也就是才三十二三岁。

文学青年。

名气不大。

但李白当时不但诗文的名气非常大,而且在政治上有一点资本了。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一)(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Ⅰ)课程编号:182132总学时数:48学时讲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先修课程:古代汉语教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参考书目:章培恒、骆玉明编著,《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通过系统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汉乐府民歌、《史记》、《汉书》等,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发端及此期文学的基本发展状况,了解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化遗产。

并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增强古代文学修养,提高鉴赏和利用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的深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学功底的中文人才的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必要的古代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鉴赏与评论的方法,为今后从事文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求必须了解先秦两汉文学史上的主要文学现象,能够通过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勾勒出文学史发展的脉络。

能够将文学现象放在文学史中加以关照,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能够在课本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中国古代文学(一)》授课课时分配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

第一章:总绪论主要内容是: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中国文学的演进。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重点、难点:文学史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方法,中国文学宏观演进的特点。

第二章:先秦文学绪论主要内容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先秦文学的形态。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重点、难点:重点是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汇总【完整版】第一章上古传奇文学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先秦散文第四章屈原与楚辞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第七章两汉辞赋第八章两汉诗歌第九章建安诗歌第十章正始诗歌第十一章两晋诗歌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讲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第十八章李白第十九章杜甫第二十章大历诗坛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第二十四章唐传说与俗说、变文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第一章上古传奇文学第一节初民得歌谣☆☆☆☆☆☆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脚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算是一具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唱歌与舞蹈便算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3、或求雨,或祈年,算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

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能够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惟独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二节上古神话传奇☆☆☆☆☆知识点一神话释义神话得基本特性:(1)神话都算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算是远古人类对所观看或记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讲明,只算是它通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日子(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制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算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得解释之时代得产物。

汉语言文学 古代文学4 明清两代名词解释

汉语言文学 古代文学4 明清两代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

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

但是七子以复古入手来改变文学现状的态度也包含着某些弊端,他们过多地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了他们的创作手脚,影响了作品中作家情感自由充分地流露,难免要暴露出“守古而尺尺寸寸之”的毛病。

前七子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出以汉魏古诗和盛唐律诗为取法对象,矛头主要指向茶陵派和性气诗派,希望借复古达到反映现实及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目的2、后七子: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

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

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但后七子成员之间主张和创作风格差异较大,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而且与前七子相类似的是,后七子创作的弊病也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同时,后七子曾对当时在文坛上具有相当影响的唐宋派文人“惮于修辞,理胜相掩”(李攀龙《送王元美序》)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击中了唐宋派一些作品理气过重的弱点。

)3、唐宋派:1、“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

2、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3、王慎中和唐顺之是地道的宗宋派,茅坤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重“情”,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的儒教,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唐宋派虽说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而各人的趣味则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课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课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的第四章“诗歌的繁荣与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先秦诗歌的起源,汉魏六朝诗歌的演变,唐诗的鼎盛时期,宋词的发展与创新,元明清诗歌的传承与变革。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诗歌的特点。

2. 学会欣赏和分析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激发创作热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各个时期诗歌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选集》、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先秦诗歌的起源,分析《诗经》的艺术特点,阐述汉魏六朝诗歌的演变过程。

3. 示例:讲解唐诗的鼎盛时期,以杜甫《春望》为例,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4. 互动:分组讨论宋词的发展与创新,每组推荐一首代表作品进行分析。

5.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元明清诗歌的特点,创作一首诗歌。

六、板书设计1. 先秦诗歌:《诗经》起源:民间口头创作艺术特点:赋、比、兴2. 汉魏六朝诗歌:建安七子、陶渊明演变:文人诗歌的兴起创新:山水田园诗、豪放派3. 唐诗:杜甫、李白、白居易鼎盛: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代表作:杜甫《春望》4. 宋词: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创新:词牌、豪放派与婉约派代表作: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5. 元明清诗歌:关汉卿、唐伯虎、纳兰性德传承与变革:戏曲、小说与诗歌的结合代表作:关汉卿《马丹阳三度任风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中古时期诗歌,阐述其艺术特点。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涉及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各个时期诗歌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4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4讲

实写照。
(4)主天籁

庄子崇尚天然美,提倡返朴归真,故于《齐物论》 中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天籁”、“地籁”、“人 籁” 。所谓“天籁”,是指一个纯乎自然而非借助 外物之力而发出的声音;“地籁”是风吹自然界的各 种孔窍而发出的声音,它借助于风的大小与孔窍之异 才能形成,因而不能把声音之美完全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籁”是纯用丝竹管弦等乐器而演奏出来的声音。 庄子认为“天籁”是最美妙的,由天籁所构成的乐曲, 就是“天乐”。庄子的这种音乐美学思想,是对老子 “大音希声”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庄子自然无为的 审美观念。
庄子的自由是人类学本体意义上的自由,即从人的 生存的本体现象出发,从人的精神需要出发,作出的 特殊规定的“自由”,只停留在“无为而无不为”的 自然哲学层面上,去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认为 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如果牺 牲这一目的而去追求外在的目的,如功名、富贵、利 禄、权势等,即是愚蠢的、错误的。这就是庄子所提 倡的人的生活准则“自然无为”的真正含义。所谓以 自然无为为生活准则,也就是以人的生命发展为生活 的准则。因此,庄子以自然无为为美,实质上就是以 个体人格的自由的实现为美。这就是庄子美学的实质 和核心。
老子哲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之影响最显著者,有四:
一曰“道”。老子重“道”, 视“道”为世界万物之本。“道” 有几个特点: (1)道是原始物质,“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道是永恒运动的规律; (3)大道“无名”,犹如“大象无 形”; (4)道是玄妙恍惚的,“道可道, 非常道”。 中国文学理论之重道,文学批评之 尚“道”,莫不源于此。
庄子的文学批评

首先,庄周梦蝶与孔子梦周公共同构成中国梦文化的渊源。 自此,中国历代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与“梦”结下不解之缘,诗、 词、曲、小说、戏剧无一不注重写梦、纪梦、叹梦。 • 其次,是庄周的蝴蝶之梦,注重人与自然的“物化”,始终 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所追求的理想完美人格与最高的审美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论境界,有所谓“有我之境”与“无我之 境”之分,盖源于庄周的“物化”之境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4一、填空题(20分)1.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红楼梦》最终确定了八言回目的完整体例。

2.元末明初,罗贯中排比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补注的史料,又吸收民间传说和杂剧、话本的故事,编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清康熙年间,毛宗岗本成为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本子,书名为《三国志演义》,通行本作《三国演义》。

3.《水浒传》是与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同期出现的一部长篇小说。

根据有关记载《水浒传》的编着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

《水浒传》在中国小说史上开创了英雄传奇型小说。

4.宋濂、刘基、高启是明初作家的代表。

其中,宋濂被朱元璋誉之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以传记文和写景散文最为出色;刘基诗文兼长,其寓言体散文最为突出;高启的诗歌多取法前人,兼师众长,而且清新超拔,富于才情。

5.在明代,高启的诗歌成就最高,影响也较大。

和他同时的诗人杨基、张羽、徐贲,与之号称“四杰”。

6.在“三杨”和于谦之后,出现了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

因李东阳是茶陵人,因此这一派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茶陵诗派”。

主要诗人有谢铎、张泰、彭民望等。

7.梁辰鱼的《浣纱记》是首先用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传奇,为昆曲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在《浣纱记》前后出现的着名传奇有李开先的《宝剑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

“明三大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李开先《宝剑记》、无名氏《鸣凤记》。

8.沈璟是“吴江派”又称“格律派”的代表人物,他精研曲律,着有《南词全谱》。

汤显祖是“临川派”的代表人物。

9.明代戏剧家的杰出代表是汤显祖,他也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伟大作家之一。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汤显祖戏剧创作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成就,也成为明代戏曲最杰出的代表。

10.除《牡丹亭》外,汤显祖还写了《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汤显祖的书斋名玉茗堂,这四部传奇都有梦境的描写,故合称《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

《中国古代文学史》--4二.第三节建安诗风与正始之音

《中国古代文学史》--4二.第三节建安诗风与正始之音
• 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山东教育出版 社,1986 • 《世说新语》
一、三曹、七子与女诗人蔡琰 三曹、
• 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之杰) • 孔融、陈琳、王粲(七子之冠冕)、徐干、 阮瑀、应阳、刘桢 • 蔡琰(建安唯一的女诗人)
建安风骨与三曹
• 建安风骨 :建安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鲜明 爽朗、刚健有力的文学界,有慷慨饱满的 思想感情为基础而呈现的一种艺术风貌, 多能反映现实生活,古朴自然。 • 曹操: 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安徽 亳州人。 • 曹丕:187-226,字子恒,曹操次子。 • 曹植(192--232) 字子建
• 《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 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汉末实录” • 《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 哺,天下归心。” • 其他推荐阅读: • 步出夏门行 • 观沧海 • 蒿里行等。
明人绘曹操像采自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古代文学元明清

古代文学元明清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元明清部分)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China Ancient literatur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y)课程编号:0111009课程学时:102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议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三、四卷元朝、明朝、清朝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一、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开课单位:皖江学院中文系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是汉语言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课程任务:元明清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本课程以继承和弘扬这一宝贵遗产为己任,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从元代到明代至清代的发展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系统地学习元明清时期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六编元代文学史第一章元代文学绪论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节元代社会概述一、疆域广阔,国力强盛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深重三、思想多元化,文化政策宽松四、科举废止,儒生地位低下第二节元代文学概述一、元代文学的特点二、元代文学的成就第三节元杂剧一、杂剧的形成和基本体制二、元杂剧兴盛的原因课程的重点、难点:元曲概念内涵,元杂剧的形成、基本体制和兴盛的原因。

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元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及其学习的意义,掌握元曲、元杂剧等重要术语的涵义及其区别,认识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

思考题:1.名词:元曲,元杂剧,旦本,末本。

2.元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主要有哪些?5.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二章关汉卿及其杂剧创作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与个性一、生平二、个性第二节关汉卿的创作一、历史剧二、爱情风月剧三、公案剧四、关汉卿作品选讲:1.《窦娥冤》:(1)题材溯源;(2)《窦娥冤》的戏剧冲突;(3)窦娥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4)《窦娥冤》的悲剧审美风格。

第4课《窦娥冤(节选)》-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名师精讲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4课《窦娥冤(节选)》-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名师精讲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
宫调是表示声音高低的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曲子分许多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如课文中的[正宫][端正好],[正宫]
是宫调名,[端正好]是曲牌名。
(3)角色 在角色分工上,杂剧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
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 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窦娥冤》的剧本结构就是典型的四折一楔子。
楔子(序幕):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第一折(开端):父子威逼,窦娥拒婚 第二折(发展):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第三折(高潮):窦娥怨恨,死前发誓
第四折(结局):窦父巡查,冤情昭雪
【第三折结构】
窦娥冤
赴法场 见蔡婆 遭典刑
叫屈 指天斥地 遗言 负屈含冤 血溅白练 发愿 感天动地 六月飞雪
10、你知道的还有哪些文学作品中有哪些也用到了类似的手法?
《罗密欧与朱丽叶》 《孔雀东南飞》 《促织》
11.“大团圆”式结局的民族审美心理与悲剧审美心理。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 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 活着。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 《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 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 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 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 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 “ 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 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第4讲 李白参军之谜

第4讲 李白参军之谜

第4讲李白参军之谜第4讲李白参军之谜我们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李白参军之谜》。

这个名字听上去,好像非常新鲜和刺激。

但是我们要清楚一点,李白参军,肯定不是去当一等兵、二等兵。

也不是去当中尉,或者上尉。

他是在军队里边,在军队的幕府里边,做文职的幕僚。

但是不管怎么讲,就他的行为本身,他是参军了。

那我们就要弄明白一件事情,就是李白他离开长安之后,他怎么就去参军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他最后,参加了军队。

为什么他要参加军队?参军,因为它只是一个什么呢?一个结果。

一个动作。

但是,参军的原因,对我们来说其实是更重要的。

要讲好李白参军,就得回顾一下,李白从天宝三载,一直到天宝十五载,这十几年的中间,他基本上人生的历程和思想,是怎么发展的。

【画外音】公元744年,即天宝三年。

李白怀着失意的痛苦离开了长安。

他浪漫的政治理想,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此时的李白只好选择了漫游。

就在他的这次漫游中,李白结识了两位重要的朋友。

这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康震:天宝三载,当时的李白已经44岁了。

他离开长安之后,往东走。

他去的第一个地方是洛阳。

他在洛阳受到了当地的官员的热烈的欢迎。

因为李白当时名气已经非常大。

天下人都知道他是大诗人。

大文学家。

又是刚从皇帝身边,不管怎么出来的吧。

不管是让皇上赶出来的,还是给请走的。

总而言之,他从皇帝身边出来的。

这么一位翰林。

所以他名气很大。

他名气大,他出来是心情很坏。

所以他在诗里边说,“儿戏不足蹈,五噫出西京。

”就是叹着气离开了长安。

长安是西京。

洛阳是东都。

他到了洛阳之后,对李白来讲,洛阳并不意味着对他更重要的意义。

但是对研究文学的人来讲,特别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人来讲,意义非同寻常。

因为什么呢?他在这儿和杜甫相遇。

我们说这太好了,正好两个伟大的文学家相会了。

当时并不能这么看。

李白当时44岁,而当时杜甫也就是才三十二三岁。

文学青年。

名气不大。

但李白当时不但诗文的名气非常大,而且在政治上有一点资本了。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诗经》内容4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诗经》内容4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 稼。黍稷重穋,禾麻菽 麦。嗟我农夫,我稼既 同,上入执宫功。昼尔 于茅,宵尔索綯,亟其 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 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 蚤,献羔祭韭。九月肃 霜,十月涤场。朋酒斯 飨,曰杀羔羊,跻彼公 堂,称彼兕觥,万寿无 疆!
《七月》的艺术特色
1、全诗以节序为经,以衣食为纬,层 次分明,主题突出。
思考题
1.《大雅·生民》的内容和文化内涵。 2.《豳风·七月》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 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 载缵武功。言私其豵, 献豣于公。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 葵及菽。八月剥枣,十 月获稻。为此春酒,以 介眉寿。七月食瓜,八 月断壶,九月叔苴。采 荼薪樗,食我农夫。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
《诗经》的内容(一)
先秦文学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讲
主要内容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一、祭祀诗与史诗《大雅·生民》 二、农事诗《七月》 (一)诗句讲析 (二)内容分析 (三)艺术特色
祭祀诗与史诗
祭祀诗又称郊庙歌,是宗教祭 祀活动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祖 先,祈福禳灾的诗歌。
2、对比手法的运用。(农夫与 豳公等部族首领)
3、既言物,又言情,使抒情与 记叙有机地结合起来。
4、语言朴实无华,凝炼生动, 有农家语特色。
《诗·周南·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语辞)采之;采采 芣苡,薄言有(收获)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拾取)之;采采 芣苡,薄言捋(捋取)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盛唐山水田园诗人明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说:“开元天宝年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这一段话大致概括了盛唐诗人及诗歌风格的总貌。

中国古典诗坛,无论是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形式的完备性与成熟性,唐代(特别是盛唐),都是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峰,以致鲁迅先生认为好诗到唐代已经写完了。

盛唐诗人当中,王维与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这群诗人还有崔国辅、储光羲、常建、裴迪等。

第一节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人。

他同王勃一样,是一个早熟的作家。

九岁就能写文章,很受到贵族社会赏识。

开元九年二十一岁,擢进士第,授太乐丞,不久因为伶人舞狮子,受到牵累,贬济州司仓参军。

后来,妻子也死了,没有再娶。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相,推荐王维,于二十三年(35岁)时用为右拾遗。

王维对张九龄很有知遇之感,并很佩服他的政治才能与见解。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起,王维时任给事中,安禄山攻取长安以后,王维未来得及逃走,而被俘虏。

他“服药下痢,伪称谙病”,被拘禁于古寺中,但还被迫任伪职。

并且写了一首诗抒发了感慨:“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一年之后,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凡授过伪职的官员,都要按六等抵罪,王维也入狱,从洛阳押送长安。

因为他写过上面一首诗,加上他的弟弟王缙平叛有功,请削官职与王维赎罪,因而得到肃宗的宽恕。

降职为太子中允。

王维本来就是一个好佛的人。

晚年更严重,光吃蔬食,不涉荤血,不衣文采,每天招待十几个和尚,以谈玄为乐。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并且得到宋之问的兰田别墅,在辋口,山水奇胜。

日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以此自乐。

这就是他的官成身退、优游林下的隐士生活。

最后死在这个小天地里。

终于尚书右丞。

王维是唐代诗坛上差可与李白、杜甫比美的大家。

我们研究王维,必须注意他的生活、思想变化的过程,和他创作道路的重要联系。

他的青少年时代,是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政治抱负的。

他到过边塞,写过一些景色与气概都很壮伟的表现边塞风物的诗,如《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大漠向无尽的远方伸展,视角广阔,情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

但这仅仅是平面的构图,下面一句接上“孤烟直”三字,才有了立体感。

孤烟,是指平沙远处急风旋上的狼烟。

“孤”字,显出人烟稀少;“直”字表现初到边塞时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都恰到好处。

“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之中,把画面分割成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

而“落日圆”又为这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孤烟本应给人以荒漠之感;落日在行人的眼中往往也有寂寞之思,但在这里,直的孤烟和圆的落日,衬以平旷的大漠和平远的长河,就显示出一种极为简洁的横直错落的几何图形式的画面。

这画面又正好表现出作者此时粗犷的情怀与开阔的胸襟。

在盛唐诗人中,将沙漠写得这样壮伟的,除王维外,就只有岑参了。

这首诗非常有名,我们读《红楼梦》的时候,可能注意到里边曾经提到这中间的两句诗。

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写到香菱跟黛玉学诗,谈到这首诗的时候,香菱发表了一段意见,她说:“想来烟如何直?白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似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当然这话是代表曹雪芹的看法。

这两句十个字很简单,可是把边塞沙漠上的景色写得非常鲜明。

《红楼梦》里特别讲到“直”和“圆”这两个字看起来的确是很浅俗的,可是仔细想一想,又确实用得非常好,找不到别的更恰当的字来代替它。

这里请大家注意:“大漠孤烟直”的“烟”并不是炊烟。

在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这部书里有这样的记载:“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边塞上举烽火的时候,是烧狼粪,因为狼粪的烟能够直上,不会散,很远就能够看到。

宋代的陆佃在《埤雅》里说:“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因为狼烟很浓很重,所以升上云的时候可以不散不斜,是很直的,可见“大漠孤烟直”的“直”字是有根据的。

有了这个“直”字,才把人的视线引向上去,让人想象到字句之外的苍天黄云。

有了“圆”字,才把人的视线引向远方,让人觉得落日象车轮似的滚入长河的尽头。

这样就通过启发读者的联想,在有限的字句里创造了无限寥阔的景象,完成了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应起的作用。

当然,孤烟,还有其他的解释,如认为是沙漠中急旋上去的烟沙,也有一定的道理。

与《使至塞上》格调相近的还有作于渭城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从打猎的高潮写起,接着展开一连串飞动的画面,集中地表现了猎骑的急速。

最后两句以平缓反衬,更加表现出刚才那种纵横驰骋的情形。

是千古传诵的佳句,同样表现出一种开阔壮伟的气概。

这首诗只有八句,把打猎的过程也写得非常精炼。

这里表现出王维叙事的技巧很高。

但王维到了后期,生活思想起了变化,政治上的挫折,妻子死去给他心灵上创伤,更重要的是佛教思想的影响,使他晚年趋于消极,而成为他主导思想与艺术精神的基础。

王维是封建社会某种官僚士大夫的典型。

他具备着内佛外儒,患得患失,官成身退,保全天年的这些特点。

他对于现实不满,也有不愿同流合污的心情。

但对于统治阶级的态度始终是妥协的,动摇的,缺少斗争的力量。

他不满意李林甫,还是要歌颂,不满意安禄山,还是要敷衍,变乱以后,还是留恋功名。

他既没有李白那种积极的浪漫精神,更没有杜甫那样的爱国爱民的热烈情怀和鲜明倾向。

最后只能进入佛门,退隐田园,避开人世的纷扰,用山水的美景来自我隐醉。

生活思想起了巨大的变化,作品内容与风格,必然也要发生变化。

他于是集中一切的艺术力量,追求和表现自然景色和静美境界,作为他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

正因为如此,王维在后期完全离开了现实,因而安史大乱的社会生活在他的作品中不能有所反映,而成为有名的隐居诗人了。

诗歌到盛唐已是众体皆备,王维于各种诗体无所不长,堪称全才。

他被人称为“五言宗匠”,今存数量也最多。

其中五古如《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渭川田家》等,五律如《山居秋暝》、《观猎》、《终南山》、《汉江临眺》等,五绝如《辋川集》二十首、《鸟鸣涧》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七言诗中,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和《伊州歌》为当时的梨园乐工广为传唱,七律《积雨辋川庄作》被后人誉为“得山林之精髓”、“空古准今”,取为唐人的压卷之作(《王右丞集笺注》引澹斋翁语),七言歌行也独树一帜,别开生面。

明人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论五七古以王维为名家,五七律和五绝以王维为正宗,七绝以王维为羽翼。

此外,他所写的六言诗、杂言体乐府和楚辞体等,也莫不具有深厚的造诣。

就这一点而言,王维可说是盛唐时代表了各种诗体所达到的成就的一个全面的典型。

但就王维的诗歌艺术来说,真能代表他的特色的,还得推他后期的作品,王维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他后期的山水田园诗。

这些作品具有他鲜明的个性与独创的风格。

在他晚年,那样的生活环境里,对于自然美有深切的体会,以高度表现力的诗歌语言,在山水田园的描写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正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使他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同时代人殷璠评他的诗说:“词秀调雅,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杜甫称他“最传秀句寰宇满”。

沈德潜认为他的诗歌最见功力处是“正从不着力处得之”。

他的山水诗,往往在宁静明秀的境界中,表现一种平静的心境,把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

在自然的美的体验中,把精神升华到一个明净的境界,使人在其中得到巨大的享受与满足。

盛唐诗人中,有不少是以归隐作为入仕阶梯的。

历史上把这条由归隐求出仕的道路称为“终南捷径”,但更为普遍的士人的心理状态,是把追求自然美作为精神的享受,精神的追求。

他们在仕途不得意时,可以在自然的美中得到慰藉;在仕途得意时,以纵情山水、忘情山水自己的高洁。

自然的美,成了他们理想人格的象征。

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光是为了逃避生活而出入山林,而且是为了寻找一个人间的纯美天地。

王维就是表现这样一个天地的圣手。

他把山林写得很宁静、很美,但又不乏清新,充满生机。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于诗情画意当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了整个画面的基调。

雨后的山村、傍晚的秋暝。

用语平淡无奇,却点明了山居秋暝的主题。

“空山”的“空”字并不是荒芜的意思,这里有松有竹,有浣女,有渔舟,当然不是一座荒山。

“空山”只是说山上居住的人很少,和喧闹拥挤的城市相比显得空旷安闲,何况又是新雨之后的一个秋天的傍晚,更有一种幽静恬适之美。

同时,一个“空”字不仅描绘了山村的寂静与空旷,而且借“空”字抒发归隐的情怀(佛家所谓四大皆空)。

正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右丞却入禅宗。

……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次联,明亮的月色斑斑驳驳地照在秋林之间,月下有潺潺的山泉在流淌,清凉爽人有如秋气已降。

以上二联,给人的是一种月明如水那样的静谧的感觉,一切都沉寂安详在静谧里,仿佛清清流泉从心中流过。

就在这静谧之中,他忽然几笔染,竹林里出现了喧闹着归来的浣纱女,荷叶晃动处渔舟也已经归来,静谧中原来有欢快与热烈,有生的乐趣。

静谧是充满生机的静谧,而生活是静谧安详的生活。

这就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所要表现的那个自然与人融为一体的世界,一个宁静的美的世界。

而这样美好的生活图画,反映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衬托他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厌恶。

由上可以看出,山中秋天的景致是多么美好!春花虽然早已凋谢,那么谢就随它谢去吧(随意春芳歇),秋景也同样地迷人,还是留在山中过隐居的生活为好。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两句借用楚辞《招隐士》中刘安招隐之词:“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又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语,反其意而用之,说秋天也很好,王孙可以继续留在山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山居的喜爱和留恋。

暗寓王维自己的隐逸心情。

这是全诗的主题思想。

光阴荏苒,春芳消歇,无可奈何花落去,自己还是留在这优美空寂的山中吧。

此诗前六句一片纯清的雨后秋暝之景,明月之晚清泉之声交互成趣,人在水畔竹丛中,舟在莲蓬藕叶间,好一幅动静兼得,明暗相映的图画,令人隐隐感受到秋暝中按耐不住的点点浮动的图画与喜剧片。

如此生动的景物活力,岂不是融画入景的效果?再看他的《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