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4)明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四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四](https://img.taocdn.com/s3/m/2b20114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9.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四一、明代文学的分期及各期概况前期: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其文学突变的准备。
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
1、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2、精神解放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3、作家的忧患意识;4、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编著,南戏的中兴,宋濂、刘基、高启等的诗文;5、经济复苏又使士人的忧患意识消蚀,文化专制使创作产生不安全感,文学创作贵族化。
(二)后期:明代中叶,文学变革突飞猛进。
进入近古文学。
1、城市及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统治阶级的腐朽、思想控制的松动、王阳明心学的流行;2、章回体小说编著的热潮——《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刊行,《西游记》、《金瓶梅》的问世;3、戏曲传奇体制的定型和变革——三大传奇、临川四梦;4、诗文的复古和革新——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5、短篇小说的繁荣——三言二拍;6、社会危机使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二、为什么人们常把小说作为明代最具时代特征的文学样式?在明代各类文学体裁的发展中:(一)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是明代对中国文学作出的最为宝贵的贡献。
是中国古代长篇大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白话短篇小说的兴起。
如:三言、二拍。
《三国志演义》一、成书过程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一)历史的真实:三国的历史,《三国志》及注提供了素材。
(二)民间从晚唐到元末一直流传和丰富着三国的故事,并有“尊刘贬曹”的倾向。
(三)金元时期大量的三国戏.(四)罗贯中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创作了《三国志演义》。
三、分析《三国志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A传统:中国古代的通俗文艺有“正”与“邪”的传统,《三国志演义》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C 历史背景:正统史学一般都奉蜀汉为正统,民间故事也有尊刘贬曹的倾向。
D思想背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正是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把既是“汉室宗亲”又是“仁君”的刘备奉为正统,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和美好愿望。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诗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16d25e27d3240c8447ef9a.png)
诗中境界开阔,气势宏伟,感慨深沉,声 韵铿锵,句式参差,直有李白七言歌行惊风 泣雨、波卷澜翻之势。
三、台阁体与茶陵派
1、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
宋濂主张“以道为文”,作品多道学气。 传记文《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 《记李歌》等,写壮士、文人、市井平民, 却生动传神,呼之欲出。《送东阳马生序》 围绕劝学中心,寓道理于事实描绘之中,语 言质朴,笔调流畅,为传世名作。
2、刘基 元末进士,明朝开国功臣,明 初著名诗文家。
寓言体散文最具影响,《买柑者言》是传 世名作。文中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 辣,语言犀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 18章,195篇,写于元末。《狙公》章较为 著名。
“启天才高逸,实据名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 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 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 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 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 (《四库全书 总目大全集提要》 )
高启诗歌创作:众体兼长,歌行、律诗无 不运用自如。
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 “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 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 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 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 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2、于谦 是台阁颓风中一枝独秀的诗
人,其《石灰吟》《咏煤炭》借物言志,清 新刚劲,质朴无华,明白如话。
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论学上篇》)。
“真诗乃在民间”,“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 学子之作“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诗集自 序》)。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第四卷笔记整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第四卷笔记整编](https://img.taocdn.com/s3/m/cae61966852458fb770b565e.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编第四卷明清文学绪论一、明代文学两个主要特征1、雅俗互动:雅与俗的相互靠近、相互影响,形成互动之势。
A雅文艺与俗文艺之区别创作队伍:士大夫文人与民间下层文人地位:正统与小道末技作品风格上讲:典雅精工与浅近俚俗B明代文学雅俗互动的具体表现首先,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向雅的靠近:四大奇书、三言二拍、传奇戏曲品格的提升,文化历史内涵的深化其次,正统诗文创作向俗的靠近:真诗在民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
2、个性解放思潮与文学主情思潮的流行。
A明初文化政策及对文艺的影响三部《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五经大全》),程朱理学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八股文、道学体诗、教化派戏曲产生。
B阳明心学对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王阳明(守仁)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个体主体意识的解放,对理学之冲击;王学后人,即泰州学派王艮等人怀疑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传统观念,宣称“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之条理处。
”(王艮《心斋先生全集》卷三《语录》。
)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卷一《答邓石阳书》),大胆肯定人的私心私欲:“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藏书》卷三二《德业儒臣后论》),从而将人的私欲价值推向了极端。
C 个性解放思潮内涵在泰州学派和李贽等人的影响下,肯定人的私心私欲、追求个性自由、张扬世俗享乐成为明代中后期一股主要文化社会思潮,后人称之为个性解放思潮。
正面影响:反叛传统,张扬个性,负面影响:放纵过度,纵情声色,色情文学的流行D李贽“童心说”与文坛主情思潮“童心者,最初一念之本心”,“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焚书》卷三《童心说》)。
童心,即赤子之心,未受后天污染的自然纯真之情。
“童心说”视自然之情为文学产生的直接动因,影响到了一大批文学家:如徐渭主张“古人之诗本乎情”(《徐文长三集》卷一九《肖甫诗序》)。
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cea33d61a37f111f1855bf0.png)
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1、白话小说就题材内容而言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
2、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是(《三国志演义》),取材于(《三国志》),最早刊本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年间吴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240回合并成120回。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做了详细的评点,这就是毛本《三国》。
现存最早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
清代章学诚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
3、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另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
4、历史演义在明清还包括(列国系)、(隋唐系)和时事小说三类,鲁迅称之为(元明以来之讲史)。
5、余邵鱼《列国志传》: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
这部小说在《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讲史话本基础上,据正史,采杂说,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叙述了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800年的历史。
明末冯梦龙将其增补改写成《新列国志》,成为一部东周列国的演义小说。
清代乾隆时,杨庸将其删并,名为《列国志辑要》,同时蔡元放将《新列国志》略作删改润色后,加入一些夹注和评点,易名为《东周列国志》,共23卷108回,成为最后通行本。
6、《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与《隋唐两朝志传》是明代较早的两部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
稍后文学性较强的还有《隋炀帝艳史》(根据《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散步小说以及正史和其他史料编写而成)《隋史遗文》两书。
清代康熙年间。
禇人获将《隋唐两朝志传》《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以及唐代卢肇所撰的《逸史》等剪裁连缀成《隋唐演义》一书。
稍后的《说唐演义全传》虽也取材隋唐故事,但实质上已经属于英雄传奇小说一类了。
中国古代文学史4复习笔记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4复习笔记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c67c21ea216147917112860.png)
明代文学一:复杂的社会环境二:文人思想的禁锢(程朱理学,八股文,文字狱)三:明代文学的发展:前期:衰微冷落,短期繁荣诗歌: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台阁体(三杨:杨浦,杨士奇,杨荣)茶陵派:李东阳散文: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章回体小说)戏曲:宫廷派杂剧,朱权《卓文君私奔相如》,曲纶《太和正音谱》朱有燉的喜庆剧,神仙剧,苍义道德剧传奇:邱睿《五伦金备记》邵璨《香囊记》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中期:沉寂,肃杀,小说空白,诗歌粉绝现实,戏曲宣扬礼教诗文:吴中四大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微明,周文宾)唐宋派: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杂剧:王九思、康海的《中山狼》——东郭先生和狼三大传奇:《宝剑记》(李开先),《浣纱记》(梁辰鱼)《鸣凤记》(王世贞)后期:高度繁荣诗文:李贽童心说,公安派(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竟陵派:钟惺,谭元春小品文的兴盛,张岱《西游七月半》小说:长篇《西游记》、《金瓶梅》白话短篇“三言,二拍”: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
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能。
“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都程度不同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
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
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戏剧;杂剧徐渭的“四声猿”:《渔阳三弄》、《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
沈汤之争: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54e4c3452d380eb62946d4f.png)
明代文学绪论第一节明代文学概述一、明代社会概况(1368—1644)1、政治概况:(1)明初中央集权加强:废除丞相制;大兴党狱。
造成前期文坛沉闷。
(2)明中叶社会矛盾加深: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荒淫。
小说戏曲中涌现大量色情描写。
2、经济概况(1)明初重农抑末,破坏城市经济的发展。
(2)明中叶经济恢复,农工商业都得到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文人市民化,印刷业的发展促进了小说戏曲的传播。
3、文化思想领域(1)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又打又拉的政策:大兴文字狱的高压政策,塑造文人的奴性品格兴办学校,重视科举,确立了八股取士的人才选拔制度编书:《永乐大典》(2)思想领域:理学与反理学的斗争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理学的学说:王守仁“良知说”;李费“童心说”二、明代文学概况1、前期(1)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章回小说(2)戏曲:以时文为南曲,宣扬理学和封建伦理道德,杂剧集有朱有嫩《诚斋乐府》。
比较有价值的是戏曲研究资料:朱权《太和正音谱》和贾仲明《录鬼簿续编》(3)诗文:明初三大家:宋潇,刘基,高启;台阁体作家:杨溥、杨荣、杨士奇(三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茶陵诗派:李东阳2、后期(繁荣期)(1)小说:长篇:神魔《西游记》《封神演义》历史《新列国志》世情《金瓶梅》短篇:白话拟话本:三言二拍文言短篇集:“三灯从话(前期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后期邵景詹《觅灯因话》)(2)戏曲: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无名氏《鸣凤记》(一说作者王世贞)杂剧:徐渭《四声猿》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汤显祖“临川四梦”,重文采,沈躁重格律(3)诗文(流派纷呈)拟古派: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宋派:宗唐宋古文,代表人物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独抒性灵”竟陵派:钟惺,谭元春三、明代文学总体特征1、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不断提高,各类创作呈百花争艳、全面繁荣的局面2、文学流派纷呈,论争不断3、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跻身文坛,雅文学与俗文学呈现空前的融合4、追求文学的独立性与主体性,要求文学表达真情,肯定自我,实现对个体意识和欲望的表达本节重点1、明代社会概况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2、明代文学概况尤其是小说戏曲的发展情况3、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第二节中国古代小说概论一、小说的概念及其地位1、琐屑的言谈,浅显的道理《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悬)令,其于大达亦远矣”2、形式短小零碎的言谈西汉末桓谭《新论》”若其小说家,合从残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其身家,有可观之辞。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考试复习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考试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f726bedba45177232f60a2c5.png)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复习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第一节:明初诗歌和散文高启(诗歌)53页1、明代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所谓“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2、代表作《青丘子歌》,直接表达了他的生活志趣宋濂(散文)57页明朝的开国文臣之首刘基(散文)58页在散文创作上,与宋濂相并称,代表作《郁离子》。
第二节:台阁体与茶陵派台阁体60页: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名词解释)茶陵派61页: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
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文风已不容不变,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
(名词解释)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第一节: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前七子67页: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名词解释)第二节: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后七子70页: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名词解释或简答)第四节:归有光与唐宋派唐宋派75页: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理论成就)、茅坤和归有光(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四之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四之明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b175f9ff0242a8956bece45a.png)
作者:施耐庵 版本复杂:
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腰斩《水浒传》,由120回斩至70回
思想内涵
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 渔人,屠儿刽子 《忠义水浒传》
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
官逼民反 替天行道
忠义的悲歌
酷吏赃官都杀尽, 忠心报答赵官家
宋江
最早刊本:明嘉靖壬午(1522)《三国志通俗演义》
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句小目 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 嘉靖壬午(1522)修髯子(张尚德)《引》 120回,双句回目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 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 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
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
以其无真气也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 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 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 有痴似相公者。”
设立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
古代文学四明代文学
![古代文学四明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c6918e1e4b35eefdc8d3337e.png)
名词解释一.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二.台阁体所谓“台阁体”,指在明代永乐(1403~1424)至成化(1465~1487)年间形成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内容大多为歌功颂德、歌舞升平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
其主要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先后都官至大学士,为台阁大臣,故称“台阁体”。
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归属这一流派。
三.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诗歌流派。
其论诗强调宗法汉唐,重视诗歌的声律、法度等艺术表现,对当时文坛产生较多影响,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yì)、邵宝等人。
四.前七子:所谓“前七子”,是指明中叶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成员有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人组成的一个文学群体。
他们主张复古,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希望借助复古手段达到文学变革的目的。
五.后七子:明代嘉靖中期以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七位文人再次举起文学复古的大旗,形成一个较大的文学群体,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后人称为“后七子”。
成员除李攀龙、王世贞而外,尚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六.唐宋派:(必考)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该派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注重文以明道的传统。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
七.“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
八.“二拍”:是凌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
九.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四卷 详细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四卷 详细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8cc6e7384b73f242336c5fc9.png)
第七编明代文学:1. 明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对文学的影响①明代文学家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
朱元璋屡兴文字狱,明初隆庆之前的文坛一片沉寂。
由于集权政治空前强化,文字狱大兴,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制度有效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直接导致了文学上的封建教化主义、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倾向,歌功颂德的“台阁体”诗歌、鼓吹神仙道化的戏剧泛滥成灾,把文学创作引向了贵族化、御用化的轨道。
明代中期以后的几个皇帝因二百年的稳定统治放松了警觉,因此代表文人个人人格精神的公安派文学得以面世。
②由于统治者的提倡,理学思想继续成为社会统治思想。
理学自身的变化决定了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的相应迭替。
表现封建纲常思想、宣扬复古思想成为明代前期文学的主流。
而理学演变到后期,则成为进步文学思潮的旗帜。
嘉靖以后,城市商业经济日趋繁荣,强有力地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文学创作无论主体还是客体都发生了迅猛的变化。
王阳明提倡“心即理”论和“致良知”说,实际上具有冲决封建网罗的文化意义,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
特别是王门后学的左派,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离经叛道的倾向,他们公开肯定人类的正常情欲,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掀起了明代文坛复苏人欲、张扬个性的解放思潮。
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文学创作越来越趋向世俗化,传统的诗文日渐没落,通俗小说、戏剧登上了大雅之堂并取得明代文学主流的地位。
《西游记》、《金瓶梅》的问世,使长篇章回体小说蔚为大观;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则促进了白话短篇小说的全面繁荣;《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三大传奇”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使明代戏剧成为继元代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嘉靖、万历年间,“后七子”继续高举复古旗号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也从不同的角度为推进中国文学的变革作出了努力。
明末多事之秋,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文人们或投笔从戎血洒疆场,或结社集会品评时政,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ce73a47804d2b160b4ec0ed.png)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
(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明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明代诗文](https://img.taocdn.com/s3/m/0cebc6d8a76e58fafab003dc.png)
? 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 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 人。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 (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唐宋派还 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 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 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唐宋派中散文成就 最高的当推归有光。但他们受道学影响,把 道看成是文的源泉,认为道盛则文盛。这种 观点束缚了创作,同时也削弱了他们文学主 张的影响力。
明代诗文
第十讲
? 台阁体: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的文学流 派。代表人物为杨士奇、杨荣、杨溥, 号称“三杨”。 “三杨”历事成祖、仁 宗、宣宗、英宗四朝,都是当时的台阁 重臣,故他们的诗文有“台阁体”之称。 其诗歌内容多为粉饰太平、歌功颂德、 “应制”和应酬之作,饱含富贵福泽之 气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 声”
?“以利锥锥入两耳,深入寸许, 竟不得死”。
?跣而濯,宛如昨,罗鞋四钩闲不 着。棠梨花下踏黄泥,行踪不到 栖鸳阁。
?元稹的《离思五首》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 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 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 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其文 学主张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 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前七子的文学 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 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 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
?《南词叙录》一书,是第一部研究 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4)明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4)明代诗文](https://img.taocdn.com/s3/m/e4b2bb0680eb6294dc886c73.png)
❖ 3、高启 长州人。元末隐居不仕,入明任翰林 院编修。性情疏放,39岁被朱元璋腰斩。有《青丘 高季迪诗文集》。
高启“诗才雄富”,“为一代巨擘” (《四库 全书总目·凫藻集提要》)。与杨基、张羽、徐贲 并称“吴中四杰”。
“启天才高逸,实据名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 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 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 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 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 (《四库全书 总目大全集提要》 )
❖ 高启诗歌创作:众体兼长,歌行、律诗无 不运用自如。
❖ 宋濂主张“以道为文”,作品多道学气。 传记文《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 《记李歌》等,写壮士、文人、市井平民, 却生动传神,呼之欲出。《送东阳马生序》 围绕劝学中心,寓道理于事实描绘之中,语 言质朴,笔调流畅,为传世名作。
❖ 2、刘基 元末进士,明朝开国功臣,明 初著名诗文家。
❖ 寓言体散文最具影响,《买柑者言》是传 世名作。文中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 辣,语言犀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 18章,195篇,写于元末。《狙公》章较为 著名。
❖ 歌行诗《石将军战歌》《林良画两角鹰 歌》,讲究结构章法,描议结合,笔力雄健。 散文《游庐山记》《梅先生墓志铭》,或写景 状物,或刻画商人,清新生动,是较好之作。
❖ 3、何景明:“前七子”领袖,提倡复古与李一致,
言论偏激:
李梦阳说:“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模临 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 欲自立一门户邪?”(《再与何氏书》)
❖ 李梦阳诗文创作:总体成就不高。
古代文学4元明清诗文
![古代文学4元明清诗文](https://img.taocdn.com/s3/m/e69c0ad17f1922791688e895.png)
明王朝( 1368 — 1644 )历 16 帝,有国 277 年。可以嘉靖 ( 1522 - 1561 )为界分前 后两期。
从明初到嘉靖年间( 1368 — 1522 ) 的一百多年为明代文学的前期。
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始于戊申1368年 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始于己卯1399年 成祖朱 棣永乐元年始于癸未1403年 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始于乙巳1425年 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始于丙午1426年 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始于丙辰1436年 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始于庚午1450年 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始于丁丑1457年 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始于乙酉1465年 孝宗朱祐樘弘治元年始于戊申1488年 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始于丙寅1506年
属浙江)人。元末进士,至正二十年(1360) 与宋濂同为朱元璋所召,后成为开国功臣,封诚 意伯,官至御史中丞。有《诚意伯文集》二十卷 传世。 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18章,195篇, 写于元末。《狙公》章较为著名。 刘基注重诗歌的教化作用,所创作的诗歌中 有相当数量的讽谕诗,还有感慨人世沧桑,咏叹 怀才不遇的篇章。诗歌形式多样,以乐府、古体 诗为优。风格追逐杜、韩,沉著顿宕。长篇神话 诗《二鬼》想象奇谲,风格雄浑,语言瑰丽。汪 端《明三十家诗选》认为刘基是杜甫之后少见的 具有‚沉郁‛风格的诗人。
高启一生只想做一个诗人,他吟诗成癖, ‚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不问龙虎苦 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是一位完全献身 于诗歌艺术的人。 ‚启天才高逸,实据名一代诗人之上。其 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 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 振元末纤秾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 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 化,自为一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明代诗文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代诗文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bb9d30559b6648d7c1c7467b.png)
明代诗文整理笔记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时间:明初,明太祖洪武元年至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368—1487)概况:明代前期指洪武元年至宪宗成化年间,共一百多年。
明初诗坛上活跃着以高启、杨基、袁凯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大都生活在元明交替的时期,经历元末动荡的战乱与明初整饬政策下的高压统治,不少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创伤与个人遭际,以及诗人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忧郁彷徨的心态,格调凝重悲怆;在散文创作领域,宋濂、刘基是两位较有影响的作家。
他们尤以传记和寓言散文的创作成就著称。
与明初创作态势相比,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学的发展步入了低潮,文坛风行的是“台阁体”。
它的盛行,与作家的生活遭际和当时相对安定繁荣的时局等因素有关。
成化至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体”的创作风气。
明初诗文作家大多由元入明,经历了元末大动乱,对民生疾苦、社会疮痍有着较深的感触,写了一些揭露黑暗、抨击暴政的作品。
如宋濂、刘基的作品即是这样。
但他们在入明之后,文风都趋于保守,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反映大为削弱,而更关心文学如何为巩固新王朝服务,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
宋濂、刘基和高启都是一代宗师,他们的创作对明代诗文的影响甚大。
线索整理:诗吴中四杰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他们在明初都遭受到惨重的打击,四人都因为政治原因而死,造成了吴中文学的急速凋零,而且使得许多幸存者心怀恐惧,竭力压制自我以适应新的政治环境。
高启——书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生平概况】吴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高启,他也是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不少作品烙上了某些鲜明的时代特征,诗歌风格多种多样。
【作品内容及特征】高启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
高启的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歌都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学特点。
如他的《青丘子歌》直接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体现了脱离伦理的羁绊、自由发展的个性化要求,体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bd1359bfe4733687f21aaa6.png)
古代文学史4复习资料一.填空1.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2.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徐渭《四声猿》3.吕天成、王骥德的代表作吕天成的《曲品》: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
王骥德的《曲律》: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音韵、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的理论著作。
4.“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
5“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7“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8“三灯”: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邵景瞻《觅灯因话》9四大说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三、名词解释1.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
多歌颂升平,是盛世之文。
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其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其诗文内容大多较为贫乏,多力应制、题赠、酬应之作。
2.茶陵诗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其诗歌形式典雅工丽,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3.前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他们反对“台阁体”的文章,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文学主张具有现实意义。
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4.后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浩大,把明代复古倾向推向了高潮。
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5.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库--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库--明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f7e1212059eef8c75fbfb3bb.png)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一、解释:1、《三国志演义》2、历史演义二、填空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化的典型,有、、“三绝”之称。
3、《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是。
4、《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是。
5、继《三国志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著的,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以的名义刊印,更名为。
6.标志着说唐故事由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
三、简答1、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四、论述1、以曹操、诸葛亮、关羽为例分析《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
2、分析《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3、《三国志演义》为什么被称为“全景式战争小说”?第二章《水浒传》一、解释:1、《水浒传》2、英雄传奇二、填空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
2、宋元之际画家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绰号。
3、《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回、回、回三种。
腰斩《水浒传》,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是。
三、简答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与招安结局?四、论述1、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2、以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为例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方法。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一、解释:1、“吴中四杰”2、《郁离子》3、台阁体4、茶陵派5、八股文二、填空1、“吴中四杰”是指、、和四位诗人,他们在明初诗坛上颇具代表性。
2、明初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是,最能体现其诗风的代表作是。
3.明初文名最著的作家是,最擅长创作散文。
5、有明一代最擅长八股制义的作家,前数、,后推、胡友信。
三、简答1、《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鉴赏。
2、概述《卖柑者言》的讽喻特色。
3、分析八股文对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梦阳诗文创作:总体成就不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梦阳“其诗才 力富健,实足以笼罩一时。而古体必汉魏,近 体必盛唐,句拟字摹,食古不化,亦往往有之。 所谓武库之兵,利钝杂陈者也。其文则故作聱 牙,以艰深文其浅易。明人与其诗并重,未免 怵于盛名。” 歌行诗《石将军战歌》《林良画两角鹰 歌》,讲究结构章法,描议结合,笔力雄健。 散文《游庐山记》《梅先生墓志铭》,或写景 状物,或刻画商人,清新生动,是较好之作。
归有光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黄
宗羲《明文综序》)。 记叙往事、哀悼亲人之文如《项脊 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最 为人传诵。这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从 一些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素材,加以锤 炼,以简淡之笔,传人物之神,表真挚 之情。
《项脊轩志》 :题虽写轩,实则怀人。借一轩以
记归家三代妇女。睹物思人,悼亡念存,虽笔触很 清淡,却感情极真挚。 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归震川直接八 家。姚惜抱谓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 自风韵疏淡,是与太史公深有会处 ,不可不知此 旨。” 王锡爵《明太仆寺丞归公墓志铭》:“如清庙 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 溢于言语之外。” 王世贞《归太仆赞并序》:归文“不事雕饰, 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
王世贞文学影响极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自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 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 王世贞《四部稿》有《艺苑卮言》12卷,全面 反映他的文学主张。 王世贞也是个复古主义者,他继承前七子“文 必秦汉,诗必盛唐”理论,曾说:“诗必盛唐,大 历以后诗勿读。” (《艺苑卮言》卷3) 又说:“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 矣。六朝之文浮,离实矣。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 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元无文。”(同上)
王世贞诗歌: 早期多模拟《诗经》《乐府》
以及李、杜,佳篇不多。中后期始不满于死 板模拟,表现出才力雄健、学识富赡的特点。 但过于贪多求博,锤炼不够,不免泥沙俱下。 五律《登太白楼》写得天空海阔,气势豪 迈,体现出与太白精神相接的自我意识; 《袁江流钤山冈当庐江小吏行》模拟《孔 雀东南飞》之体表现严嵩专权误国,嬉笑怒 骂溢于言表,拟古并非亦步亦趋,时代气息 浓烈。
1、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 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 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 人。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 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 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李东阳著有《怀麓堂诗话》一卷。
3、茶陵派
第二节
明中期诗文
第四章 明代诗文
第一节
明前期诗文
一、明代前期诗文概况 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和永乐至成 化阶段。 1、明初作家大多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大动乱,因此他们的作品蕴涵 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 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启则在诗坛 独领风骚。他们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宗师,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 2、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长期把持文坛,诗文创作呈现出沉寂 和衰退的格局,台阁体雍容典雅,粉饰升平,体现出上层官僚的精神面 貌和审美意趣,但内容空虚,缺乏生气。在此之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 陵派起而思变,虽未能完全冲出台阁体的藩篱,但对台阁体的弊端也有 所匡救,其转捩诗风、导流七子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此外,明初诗人中,还有一些因地域及政治联系或学术渊源关系而 联结成的诗人群体,如越诗派、吴中四杰、闽中十才子等。他们的诗歌 既保存着元代纤弱的诗风,也呈现出易代的文化状态以及新兴王朝的文 化心理。但还没有形成鲜明的格调。
3、何景明:“前七子”领袖,提倡复古与李一致,
言论偏激: 《杂言十首》说:“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 宋无诗”。 《与李空同论诗书》说:“近诗以盛唐为尚。宋 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 在学古途径、方法上,何不像李那样“尺寸古 法”,而主张“领会神情”、“不仿形迹”,提出学 古要“舍筏登岸”,“不相因袭,而相发明”,从而 达到“自创一堂室,一户镛,成一家之言”的目的。
2 、刘基 元末进士,明朝开国功臣,明 初著名诗文家。 寓言体散文最具影响,《买柑者言》是传 世名作。文中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 辣,语言犀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 18 章, 195 篇,写于元末。《狙公》章较为 著名。 长篇神话诗《二鬼》,隐喻自己和宋濂 遭遇,曲折表现壮志难酬的苦闷,想象丰富, 风格雄浑,颇具浪漫色彩。
第三节 明后期诗文
一、明代后期诗文概况: 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大都以中期的复古运动作为自己的反拨对象,提倡张扬个性、 抒发性灵,诗文创作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李贽同时也是一个文学革新理论家。他反对摹古复古,反对贵 古贱今,提出“童心说”,主张抒写自然的人性,其文学观念带有强烈的离经叛道色 彩,为公安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大张旗鼓地反对拟古主义,提倡“性灵说”,表现了思 想解放、个性解放的精神,其诗文创作清新流丽,但失之于浅俗浮滑。 在公安派锋芒渐退之际,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趁势而起,一方面其文 学主张与公安派十分接近,另一方面又欲通过幽深孤峭的追求来矫正公安派的流弊。 明末社会动荡不安,文风也开始转移,复社和几社等爱国团体重新举起七子的复 古旗帜,反对抒写性灵,力图挽救明王朝的危亡,其中最著名的是陈子龙与夏完淳。 不过他们在国难之际的创作伤时感事,慷慨悲凉,题材由狭小变得开阔,内容由空泛 变得充实,风格由纤弱变得雄放,已突破复古派的桎梏。 此期文坛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小品文渐趋盛行,晚明小品文极富文人化、个性化, 实际上体现着古代散文向现代方向的转变,代表作家有三袁、张岱、王思任等。
3、高启 长州人。元末隐居不仕,入明任翰林 院编修。性情疏放,39岁被朱元璋腰斩。有《青丘 高季迪诗文集》。 高启“诗才雄富”,“为一代巨擘” (《四库 全书总目〃凫藻集提要》)。与杨基、张羽、徐贲 并称“吴中四杰”。 “启天才高逸,实据名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 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 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 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 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 (,自幼苦读,但场屋不利, 60岁始中 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有《震川 集》。 归有光宗奉传统儒道,酷好司马迁, 爱讲“龙门家法”,对宋元文也不排斥。 他重抒情,认为“圣人者,能尽天下之 至情也”,这“至情”即“匹夫匹妇以 为当然”(《泰伯至德》),观点显异 于唐、王。
归有光,号震川,昆山人。家世寒
“后七子以李攀龙为冠,……今观其集, 故乐府割剥字句,诚不免剽窃之讥。诸 体诗亦亮节较多,微情差少。杂文更有 意诘屈其词,涂饰其字,诚不免如诸家 所讥。然攀笼资地本高,记诵亦博,其 才力富健,凌轹一时,实有不可磨灭 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李攀龙拟乐府《有所思》《陌上桑》 是字摹句拟的标本,七律《寄别元美》、 书札《与王元美》可以一读。
1、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
②主张模拟前人诗文格调: 《明史〃李梦阳传》:“梦阳才思雄鸷,卓 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 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 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 李梦阳说:“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模临 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 欲自立一门户邪?”(《再与何氏书》)
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 “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 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 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 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 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2、于谦 是台阁颓风中一枝独秀的诗 人,其《石灰吟》《咏煤炭》借物言志,清 新刚劲,质朴无华,明白如话。
四、归有光和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 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 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 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 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 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 “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 迪和影响。 唐宋派中真正能摆脱道学束缚并取得较高 成就的是著名散文家归有光。
3、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弇(yǎn )州山人,
江苏太仓人,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明史〃王世贞传》:“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 文盟,攀龙殁,独操柄 20年,才最高,地望最显, 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 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自古文集之富,未 有过于世贞者”。 王世贞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续稿》 207卷,《读书后》8卷,诗文集合计接近400卷。
二、公安派和竟陵派
1、公安派 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 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 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 名。 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 诘屈聱牙。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艺 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 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与李空同论诗书》)
三、后七子的复古诗文
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 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成员有谢 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其中谢榛被开除,梁有誉早死,余曰 德、张佳胤后来加盟)
1、后七子 也叫嘉靖七子,是嘉靖
2、李攀龙
总体继承“前七子”复古主张, “其持论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 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其 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 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 能终篇。”(《明史〃李攀龙传》)
高启诗歌创作:众体兼长,歌行、律诗无 不运用自如。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登临怀古名作。 描绘长烟落日的大江壮景,颂扬南京的江山 形胜,感慨历代成败兴亡,充溢着对国家统 一、民生安定的喜悦。 诗中境界开阔,气势宏伟,感慨深沉,声 韵铿锵,句式参差,直有李白七言歌行惊风 泣雨、波卷澜翻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