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集群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

合集下载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也逐渐成为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这一进程中,中小城市的发展也备受关注,因为中小城市在全国城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进行详细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增加,城市面积扩大,城市化率提高的过程。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包括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市化特色发展等。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国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方向,如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城市群发展不平衡,一些大城市的吸引力较强,而一些中小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是城市规划建设存在问题,乱建乱占、破坏生态环境等现象仍然存在。

再者是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程度较低,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够灵活。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如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等。

二、中小城市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中小城市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小城市既有着丰富的资源,又能发挥着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在现实中,中小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外部环境不利,大城市的吸引力较强,中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

其次是发展动力不足,中小城市在产业结构、经济基础等方面相对薄弱,难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再者是城市规划建设滞后,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中小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我国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方向,如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

在实际操作中,中小城市也需要注重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三、中小城市的发展路径探索在中小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重点发展大中城市是当前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重点发展大中城市是当前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由 之 路
展 质 量 的提高 , 城市 将长 期滞 留于 小而 散 、 以传 统产
业 为主 的 阶段 , 中国 的现代化 也将 难 以实 现 。
实 践 已 经 证 明 了 我 国 现 行城 市 发 展 方 针 有 偏
差, 不适 应 当前 城市 化发展 的需 要 , 们必 须摆脱 计 我
划经济 思维 方式 的束 缚 ,把大 中城市 作 为发展 的重
个 方 面 的问题 :
首 先 ,方 针只涉 及城 市规 模 ,而忽 略了城市 质 量, 不利 于促 进城 市深层 次 的发展 。 真正 推进 中 国 要
正 是 由于发 展方 针 的偏差 ,过分 强调 乡村城 市
化, 限制 了大城 市 的发展 . 大城 市很 难发 挥应 有 的 使 集 聚辐射 作 用 川、 城镇 由于 自身 实力 弱 、 础 差 , 基 布 局分 散 , 城市 功 能 发 挥不 充分 , 乏生 机 和 活力 , 缺 无 法提供 较 多可供 选 择 的就业机 会和 谋 生形式 ; 同时 , 分 散 的小 城镇对 自然 资源和生 态环 境缺 乏有 效 的保 护 利用 ,将 可能 导致 资源 的破坏 和环境 的恶化 。结
缺 乏规范 。 由于缺 乏规 范 的管理 , 再加上认 识 上 的偏 差, 把小 城镇 作 为发展 重 点 , 为发展 小城镇 既 可 以 认
解 决 中 国人 口多 、 地少 的矛盾 , 可以缓解 当前 我 耕 叉 国农村 剩余 劳 动力转 移 与 大城市 吸 纳能力有 限的 矛 盾, 同时可 以避 免 “ 大城 市病 ” 因此全 国掀 起 了一场 ,
民进 城 即可实 现。而 是需 要为 进入城 市 的农 民创 造 就 业 岗位 , 提供 固定住所 和基本 生 活保 障 , 以及就业 前 必 要 的劳动 技能 培训 。 农村 人 口进入 城 市 . 别是 特 进 入 小城 镇 , 只是城 市化 的第一 步 。 如果 没 有城市 发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特征(详细)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特征(详细)

二、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主要特征与以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相比,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同时推进的城市化道路中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既不能是中国过去走过的滞后型城市化道路,也不能是部分发展中国家所走过的过度型城市化道路,而应是一条城市化与工业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适度同步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同时,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又处于信息化的启动和起步时期,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

也就是说,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任务。

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先进的大城市和科技城市,信息产业已处于重要的、突出的地位,成为城市发展的增长点,是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发展到什么程度。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还是一条城市化与现代化同时推进的城市化道路。

现代化(modmeziatoin)这个术语开始被学者们广泛使用始于1958年丹尼尔·勒纳发表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一书。

勒纳提出了相互对立的两种社会系统,一是传统社会,一是现代社会。

所谓传统社会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生产力较低的前工业社会;而现代社会则指市场经济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进,生产力较高的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

并且他认为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学者英·克尔斯给现代化下了一般定义的同时,还给出10项指标来明确现代化的状态和发展水平,它们分别是①人均GDP3O00美元以上;②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至12%一巧%;③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上升至45%;④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超过45%;⑤成人识字率超过80%;⑥大学生占20一24岁年龄人口比重10%一巧%;⑦城市化率50%;⑧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为2人以上;⑨平均预期寿命70岁;⑩人口自然增长率1%以下。

《新型城镇化总论》在线考试 2014公需课答案 造福大家

《新型城镇化总论》在线考试 2014公需课答案 造福大家

测验说明《新型城镇化总论》在线考试考核作业第 1 题17世纪中叶之后,“商业和工场手工业地集中于( )国家。

(5分)∙A. 英国∙B. 雅典∙C. 美国∙D. 德国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解析: 17世纪中叶之后,“商业和工场手工业地集中于一个国家——英国。

本题共5分 你获得:5 分第 2 题 收藏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5分)∙A.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B. 将全省城镇化的重心转移珠三角地区∙C. 将城市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D. 以上表述都正确答题情况: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近日公布的《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提出,要按照“绿色、智慧、包容、人本、特色”的理念,全面提高我省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提高我省的城镇化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第二,将全省城镇化的重心转移粤东西北地区;第三,将城乡一体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本题共5分你获得:5分第 3 题收藏中心城区环境保护“退二还一”强调的“一”指:()。

(5分)∙A. 农业为主的退耕还林, ∙B. 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C.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 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解析: 中心城区的环境选择,这里强调的“一”,是指以适度恢复和发展都市区型的、现代的农业为承载的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再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中心城区发展传统农业或谋求农业增加值的提升。

本题共5分 你获得: 5 分第 4 题以下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支撑表述正确的是( )。

(5分)∙A.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B. 与“传统城镇化”本质区别而言∙C. 以第三产业为支柱∙D. 借鉴欧洲国家大都市的实践经验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支撑,所谓“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界的发展 进程 。
要从低生 产力水平 的农村转 移到
高生产力 水平 的城 市 中来 。推进
城 镇 化 不 单 纯 是 人 口 向城 市 集
中, 单纯是搞城市 建设 、 高楼 不 建
以分为顶级 城市和 低级城市 。大
城 市 即顶 级 城市 , 能赚 取 经济 链
大厦 。当前 , 非洲 有些 国家城 镇 化率很高 , 但一边 是高楼大厦 , 一 边是贫 民窟 。印度 的农村 经济时
并逐渐扩大 。
生 活方式逐步 转 向城 市的历 史过 程, 表现为城镇 人 口不 断增加 , 城 镇 体 系和 城 市 建 设 不 断 发 展 完 善 。城镇化是 一个经 济社会结 构
的重 大转型过 程 。我 们研究城 市
业 转移 的规 律也是这样 。城市 的 辐 射和带动对 区域经 济社会 发展 具有重要 的意义 。 ( ) 二 城镇化的 内涵和实质
广 移槭 辘圣『 殳
城镇化是农 村的人 口、 产业 、
技含量最 高的利润 。低级城市 没 有 转移资产 的能力 。我 国改革 开
放 3 年来 , 进外 资就 是从南 到 O 引 北、 从沿海 到 内地 的逐 次递进 , 产
代, 以及 城 市 的繁 荣造 成 了大批 的失 地农 民进 入 城市 , 首都 新 在 德 里 的外 围, 民窟几 十年不变 , 贫
上、 城镇化 水 平达 到 3 % 0 以上 时 ,
城镇化就进人 快速 发展 时期 。当 前 , 些 经 济学 家 、 会学 家认 一 社 为 ,1 2 世纪 影响 世界最 大 的有两 件事, 是西方 的技术革命 , 是 一 一
中国的城镇化 。2 0 年 以来全 国 03 每 年转移 10 万农村人 口, 70 目前, 中国农村仍 有 4 多剩 余劳动 力 亿

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时 , 做好 城市设 计 , 自己的城 市风 貌 。 要 树
1 城 市化 率 不 宜 太 高
有 一度 全 国 各 地 对 城 市化 的 热 情 很 高 , 市 、 各
2 中 国 的 城 市 化 要 有 全 民的 观 点
城 市化 不 应 只 指城 市人 口的增 长 和城 市 生 活
制 总人 口 1 人 时 , 留一 部 分 (— 6亿 ) 民 , 6亿 保 5 农 充 分 利用 七 山 、 一水 、 分 田的土 地 资 源 , 事 基 本 农 二 从 田和林牧 业 以及 就 地 加 工 的农 、 、 产 品 生 产 , 林 牧 无 论对 生产 还是 生活 都是适 宜 的 。
来 , 国城市人 口从 1 %多 , 全 0 提高 到 4 . %(0 4年 18 20 统 计 ) 目前 正准 备进 一步 的发 展部 署 。对于 今后 城 , 市 发展 的估计 可 能 有 种 种研 究 、 测 。但 有 一 点 可 预 能 是共 同 的 , 就是 我 们 必 须 根 据 自 己的社 会 、 济 、 经 历史 、 文化 等情 况 , 自己的城 市化 之 路 。参 考学 习 走 他人 、 国是 必要 的 , 抄袭 克 隆别 国 、 地 是 不 妥 他 但 别
1 %就 可 以 了。至 22 0 0年 达 6 %多一 点 。同时在 控 0
市化 率不 必太 高 , 也不 能太 高 , 到 6 %多一 点 , 达 0 大 体 就可 以 了 ;2 对 中 和农 村 的提 高也是 城市 化 的重要 内容 ;3 城 市 () 化 要 面 向未 来 , 要 尊 重 自己 的 历史 ; 4 要 做 好 城 也 () 市规划 , 别 是 地 区性 的 规 划 和 城 市 群 的 规 划 ; 特 同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复兴之路》是一部讲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社会变革的纪录片,第三集主要讲述的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新型城镇化。

作为人工智能助手的我,虽然无法亲身经历这一历史过程,但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脉搏。

城市化,一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社会讨论的热点。

《复兴之路》第三集中,纪录片从中国农村的底层居民开始,介绍了现代城市化进程对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变。

在纪录片中,镜头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开始,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城市化对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可以理解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像这样的小故事,在纪录片中随处可见。

无论是像孟繁华一样的工人、还是藏族小镇的“切茶人”,他们都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推动了中国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城市的发展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在纪录片中,镜头还描绘了那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养老问题等等。

究其根本,这些问题都源于城市的快速扩张,而城市化本身也需要绿色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这也引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我们该怎么样在城市化进程中做得更好?对此,任正非先生在纪录片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可持续发展。

他提出,中国城市化不应该和美国或欧洲城市化一样,而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注重成本、注重设计、注重满足人民的需求,做到“科技让城市更美好”。

换而言之,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模式,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寻求适合自己国情的解决方案。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集思广益,需要减少盲目投资,需要注重人民的利益。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方案,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复兴之路》第三集交织了许多不同的主题,比如城市化、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等。

通过这样一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从起点到现在的发展历程,了解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可以看到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公需课标准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公需课标准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公需课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作者:————————————————————————————————日期:2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新型城镇化总论(仅适合于2014年公需课)1、中心城区环境保护“退二还一”强调的“一”指:()。

A、农业为主的退耕还林,B、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C、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2、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A、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B、将全省城镇化的重心转移珠三角地区C、将城市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D、以上表述都正确3、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例证证明,()是任何人口集聚的物质前提。

A、生产的集聚B、交通的集聚C、市场的集聚D、产业的集聚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的集聚与扩散。

A、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人口B、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商业C、商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D、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5、“大都市区”是在()时期出现在美国、英国。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6、马克思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以“交往”的起源和扩大为主线,全景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

A、马恩B、凯文·林奇C、塞尔D、恩格斯7、田园城市理论是由()提出。

A、柯布西耶B、简·雅各布斯C、埃比尼泽·霍华德D、奥姆斯特德二、多选题(共6 小题,每题5 分)1、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一书描述了产生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动因”,其主要观点是()。

A、不同专业化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易,必然产生交易成本B、如果交易效率很低,也就是交易成本很高,人们就不进行交易,人们就不进行交易,因而只能选择自给自足,此时没有市场,也没有城市C、分工是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D、分工网络的扩大与交易费用成倍增加之间权衡的结果,导致交易活动的地理集中,这种狭小的地理范围就是城市2、13至14世纪出现于德国沿莱茵河各城市的“莱茵同盟”以及后来的“汉萨同盟”,出现于中世纪晚期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市国家,都是这一时期城市复兴和发展的典型标志,这些重新复兴的城市里,城市生活包括那些要素()。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而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城镇化是我国政府愿景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城市的面貌和规模正在发生变化,如今,“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这篇文章将讨论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

新型城镇化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呈现出了爆炸式增长,这种发展方式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的出现旨在解决这些问题,包括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其中提到了要推进农村改革,加强城乡一体化合作,并促进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平衡。

今天,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在努力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1.建设新城镇。

通过建设新城市来吸引人口和产业,旨在缓解核心城市的过度拥堵。

2.实施城市扩张。

提高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标准,将城市建设向外扩展,突破原有的城市规划范围。

3.推进城市化进程。

提高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的城市中心端地位。

1.优先发展特色经济。

通过培育和发展有特色的产业,比如高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为城市经济的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优先发展区域城市。

加强协同发展和互相配合,特别是开发省内和百姓空间,逐步缓解一二三线城市的集聚压力。

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中小城市的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中小城市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此,解决中小城市发展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1.培育特色产业。

中小城市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和特色,发展相应的产业,比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

2.拓宽基础设施。

中小城市应该尽快改善其基础设施,以吸引资本、人才和业务。

3.增强城市文化。

中小城市应该注重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城市文化,以吸引人才和资本。

在发展中小城市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平衡发展。

中国为什么要走城乡统筹之路?

中国为什么要走城乡统筹之路?

《改造中国农业》——中国城镇化的根本出路作者:周双文中国为什么要走城乡统筹之路?◆高度的竞争使得整个产业面临升级,但这个升级并非上升到了技术升级,而是演变成了产业转移。

◆中国走向城市化的道路是城乡统筹之路,也就是城镇化,这是由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决定的。

西方有200多年的市场经济,而我国只有30多年的改革开放,很多人说中国用了30年走完了西方用了200多年的市场经济,真是这样吗?最近几年中国提得最多的词是“产业升级”,说中国的制造业必须面临产业升级,提出了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OEM加工到自主品牌,要从传统产业转型到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各地风起水涌,大力发展所谓的高新技术产业,尤其以光伏产业为代表新兴产业更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如江西的赛维,其发展速度可谓是“超英赶美”。

说产业升级是对的,正如人的消费一样,没钱的时候喝啤酒,有钱的时候就想喝红酒,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所致,如同一个人有饭吃才会去注重品牌消费,才会购买品牌服饰,才会注重形象消费,才会去游山玩水。

任何一个国家,当它的产业高度发展之后,就必然面临产业升级,像美国现在主要以高科技,信息化产业为主,大部分的制造业都转移到其它国家去了。

说中国的产业面临升级是对的,但那只是局部的升级,而中国目前来说更多的则是产业转移。

近些年,中国产业升级却并没有大规模的发生,相应的产业转移在这几年却是来势汹涌。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高度的竞争使得整个产业面临升级,但这个升级并非上升到了技术升级,而是演变成了产业转移,所以这几年大部分的沿海企业不断将工厂迁移到了内地,尤其是08年金融危机后愈演愈烈。

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年来中西部崛起如此快的原因,尤其是以重庆和成都为代表,大批沿海制造业纷纷迁移到该地,包括富士康这样的巨头都纷纷内迁。

为什么中国的制造业面临更多的是产业转移而非产业升级呢?在我看来,是因为中国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所致。

中国用30年时间把沿海一带建设起来了,但中国的内地差距还非常大,许多地方还依然很落后。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一、引言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不断加快的态势,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对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1.城市化的进程加速2011年前后,我国城镇化率突破了50%的关口。

此后,城镇化率持续攀升,迅速超过60%。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5%。

这意味着,全国范围内有6.5亿人口居住在城镇地区,这个数字比2000年时增长了5亿人口。

2.城市经济发展良好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

目前,我国的城市经济发展良好,其中一线城市和部分二三线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同时,较强的城市经济发展也持续推动了国家的经济转型和升级。

3.城市群发展迅猛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城市群建设不断加强。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截至2019年,我国已经建立了11个城市群,分布在全国范围内。

城市群发展的目标是将周边城市的经济和人口引入到主城区,并减缓一线城市承担的压力。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1.城市化进程将继续推进尽管当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接近65%,但是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此,中国政府仍将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以提高城镇化率和采取适当措施保障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发展将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将城市化提升至高质量发展上升到更为重要的地位。

从经济发展方式角度来看,“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3.城市群建设将加速推进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在未来,中国的城市群建设将会更加加速推进,建立更多更大的城市群。

城市群建设的目标是将周边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引入到主城区,提高主城区的经济和人口密度,同时减缓一线城市的压力。

四、总结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以加速,尤其是在21世纪初期,城市化进程取得了质的飞跃。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综合题专题训练 (26)(含答案解析)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综合题专题训练 (26)(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综合题专题训练 (26)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山北坡经济区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是新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资源禀赋好,区位条件优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面向中亚和欧洲的重要枢纽。

2017年,新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实现棉花产业集群发展,棉花种植面积、产量、质量较以往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如图示意天山北坡经济区城市分布。

(1)与天山北坡相比,简述天山南侧种植棉花的自然优势。

(2)分析气候变化对天山北坡棉花生产带来的有利影响。

(3)分析天山北坡经济区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

(4)说明天山北坡经济区发展的优势条件。

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绿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它多呈带状分布在河流或井、泉、附近,以及有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绿洲往往是干旱地区农牧业发达的地方,在我国多分布于新疆。

如图为我国新疆某绿洲示意图。

(1)据图描述该区域乡镇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分析该区域选择上游修建水库的原因。

(3)除修建水库外,还有哪些可行性工程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4)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该区域省会城市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向西对外开放的前沿。

简述该城市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定陶城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华北平原上,地势低平,平均海拔50米以下。

这里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和瓜果,尤以小麦的优质高产久负盛名。

定陶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辗转至定陶,遂在此定居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

自春秋至西汉800多年间,定陶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和全国性经济都会,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

材料二:山东省地形图及定陶城位置(甲)和定陶城空间形态分布示意图(乙)。

(1)简述山东省的地形特征。

(2)说明定陶城的城市空间形态,并分析其原因。

(3)指出历史上定陶城市兴盛的区位因素。

咨询师-中国城市化创新之路-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参考答案

咨询师-中国城市化创新之路-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参考答案

中国城市化创新之路--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一、判断题1、李光耀1993年在达沃斯论说:中国最大的挑战是城市化,10亿人口的城市化足以改变世界,但是你们的压力将是史无前例的。

【Y】2、破解“房地产暴雷、债务暴雷和公共服务暴雷”,关键在于持续推进以轨道交通为代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高低端人口、产业、生态等领域的协同广度和深度,形成更加紧密协同的轨道上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新格局。

【Y】3、乡村振兴的第一个客观规律:要把城做大,把乡做小。

乡村不是创造GDP的地方。

城市才是创造GDP的地方,创造财富的地方。

【Y】4、习近平在中财委会议指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持源头防治,调整产业、能源、运输和农业投入结构。

【Y】5、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只会让城市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

【N】6、制约中国互联网未来10年发展最大的瓶颈是广深高速公路。

【N】7、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Y】8、农业现代化依赖于非农产业部门所提供的肥料、机械、物流、仓储设备乃至金融服务;制造业的高端化和竞争力提升取决于能否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

【Y】9、经济繁荣只是房地产升值之后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Y】10、我国地方城市的债务风险与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效率相关度不高。

【N】二、单选题11、美国新经济地理学家()说:“哪里更宜居,知识分子就选择在哪里居住;知识分子选择在哪里居住,人类的智慧就在哪里聚集;人类的智慧在哪里聚集,最终人类的财富也会在哪里汇聚。

A、雅格·布斯B、格拉泽C、乔尔·科特金D、贝聿铭【C】12、在城市化创新发展中,这不仅取决于理念和技术的创新,更决定于制度创新,如何让()在创新发展行动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A、政府B、公众C、智库D、市场【A】13、我国城市化与现代化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建立一套有利于()和生成新想法的制度乃至生态,相关的辞令已经存在,但还未能成为现实。

中国城市转型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中国城市转型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中国城市转型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策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转型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发展不仅是城市自身的问题,也事关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转型的发展路径和策略不仅影响着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的质量和效率,也关系到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如何实现中国城市转型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专家学者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城市转型的内涵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城市进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转型指的是城市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治理等方面的转型,是城市从传统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

城市转型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口号和理念,更是城市治理的有效举措。

城市转型要求城市从物质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单一视角转变为注重人民福祉、文化态度、生态环保和社会公平的复合视角。

城市转型还要求城市从单一的政府治理模式转变为社会治理和多元化治理的模式。

城市转型的实现需要政府、社会、市民、企业等多种主体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城市转型的难点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实现城市转型并不容易。

城市转型面临多重难点,例如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社会矛盾等问题。

城市发展模式的单一化、城市公共服务与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城市治理的不规范化等因素,也是城市转型面临的难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度有所提高。

城市转型要求城市以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这就要求城市要更加注重环保、文化建设、社会公平,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市民的生活舒适、健康、文化和福利。

这对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需要注重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更加注重社会公众的参与和治理的民主化。

城市治理的转型也是城市转型面临的难点之一。

传统模式的政府治理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治理需要更加加强社会治理和多元化治理的模式。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并且明确指出了出现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和路径,并且对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状况进行了科学预测。

关键字: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城市化作为一个静态性概念,其涵义是指城市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城市生活方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的各种状态。

城市化作为一个动态性概念,包含四个方面的转换过程:一是人口的转换,即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二是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即生产要素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换、第二和第三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三是地域的转换,即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规模上的扩大、功能和设施上逐步完善的过程。

四是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转换,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向城市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

以世界城市化的大趋势来看,城市化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城市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但是具体到中国城化的发展历程而言,并不能简单的概括位以上四个阶段,这也体现出了不同国家所具有的自身发展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起伏波动是最显著的特点。

一般说来,中国大陆的城市化起点定在1949年。

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具体可分为六个阶段:1.起步阶段(1949-1957年)1949-1952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基本上得到恢复和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12.5﹪,这是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短暂,但是却是城市化规律得到正常显示的时期。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放在重工业部门上,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至1957年达到15.4﹪。

2.波动阶段(1958-1965年)1958年的“大跃进”,使大批劳动力涌向城市,出现了一次城市化高峰,城市人口的年递增率竟达10.5﹪,196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19.75﹪。

当然,这与当时急转而下的经济形势相比,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现象。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在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

从那时起,中国的面貌开始改变。

这项政策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延续至今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为中国奠定了一个更加稳定和繁荣的未来。

改革开放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并且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的经济成长也因此得到了推动,在全球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让我们看看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1. 经济改革改革开放政策的主要原则是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

首先,中国的国有企业通过改革,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竞争性并提高了效率。

此外,中国也大力吸引了国外的投资,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增长。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的GDP已经从400亿美元增长到14万亿美元以及巨额的外汇储备,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大国之一。

2. 教育改革改革开放的政策也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带来了变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大幅增加了教育的预算,并且大力鼓励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此外,中国也大幅增加了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促进了农村地区教育的普及,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目前,中国的教育经验成为了全球其他国家效仿的模式,如分层教育等制度。

3. 科技创新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中国也大幅增加了对人才的培训和引进,以加速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科技创新还包括大量的研究和创新产业的投资。

这些措施使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快的高铁系统、绿色科技,并且在纳米技术和太空技术等领域有所突破。

4. 巨大的城市化转变改革开放也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化国家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百姓从乡村流向了城市并建造了超级城市和大都市。

东江和珠江三角洲的两个超级城市集群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经济和工业中心之一。

近年来,中国又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之一,证明了中国特色城市化模式的成功。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城市贫困,环境污染以及交通拥堵。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本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村落、集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包含了“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四个子目。

主要说明了近代以来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进步意义。

另一方面,也直述了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辩证地分析城市化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积极思考问题的解决之道,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理念。

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在初中教材和《中外历史纲要》虽有所涉及,但课文的时间跨度较大,知识体系庞杂。

高中生基于本单元第10课和《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学习,对城市的发展及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通过两本必修教材的学习,史料分析、历史解释、时空定位等能力有了一定提升。

但受限于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对问题的理性认识还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1.借助相关材料,站在历史解释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理清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

2.借助相关中外城市化图片,立足于时空观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3.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能力,借助材料,概括总结近代以来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4. 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能力辩证地分析城市化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生活理念。

四、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以来城市化的演进及积极影响难点:近代以来城市化的特点、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史料研习;问题引导。

七、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教师讲述:深圳自1979年3月建市以来,40余年间发展迅速。

请对比两张不同时期的深圳城市规划图,指出从图一到图二深圳的城市区域发生了什么变化?图一:《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1986-2000)》图二:《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预设: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原本的农村地区变成了城市地区。

重庆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大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大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市区进行企业外迁,市区产业升级是海市省内迁出率高的主要原因,A正确;市内中心区房价高,生活压力较大,市区土地资源紧张,政策鼓励外迁,国家战略统筹需要,设立了新城区均未在材料中体现,排除BCD。故选A。
【8题详解】
城镇化水平差异依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东北三省的城镇化水平相较于东部地区较低,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广州和深圳的市内人口迁移数据,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最好,城镇化水平最高,C正确;中西部省份城镇化水平均低于东部说法太过绝对,在西部地区,由于适宜生存的地区较少,导致人口集中,城镇化水平反而较高,排除D。故选C。
B.城镇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和城市集群是城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C.目前发达国家出现逆城镇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出现郊区城镇化
D.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是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答案】14. A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由图可知,我国城镇化起步较晚,速度较快,①②正确;由图可知,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较高,③错误;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接近70%,处于中期阶段,未到达后期阶段,④错误。综合上述分析,①②正确,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生活消费水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国内人口迁移有省内迁移和省际迁移两种类型。下图为2010~2020年我国按照城镇化率降序排列的省份城市人口迁移率统计图(港澳台数据暂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省份中,省际人口迁移量基本保持平衡的是()
A.山东B.江苏C.吉林D.河南
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3.经济发达程度: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城市群协同发展问题分析

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城市群协同发展问题分析

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城市群协同发展问题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发展也日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同时,中国不断探索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中城市群发展模式成为了新的趋势。

城市群作为一种高效的城市集群,通过优化区域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协同发展等多种方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中国区域发展中,城市群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当前,中国的城市群不断扩大,其中的核心城市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到中西部城市群,不同地区的城市群正在逐渐形成。

城市群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也成为了必然趋势。

城市群协同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因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不仅对于本地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和统一市场。

但是,在城市群协同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分工和协同发展不顺畅,造成资源浪费;城市群之间的经济依存度不够强,无法实现互利互惠的合作。

下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解决方案。

一、城市群间分工不明确,资源利用不合理城市群中的城市数量较多,城市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合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同时,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分工不明确会造成企业的重复投资。

解决方案:1、全面进行城市规划,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实现城市协同发展。

2、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分配城市群内资源,实现资源优化利用。

3、促进城市间合作,加强城市之间产业交流和技术交流。

4、制定城市群间共同发展的计划和政策,推动城市群内“一体化”发展。

二、城市群之间的经济依存度不够强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障碍。

城市群之间互相依存程度的差异会影响到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经济发展。

往往一些城市依赖主城市的资源和市场,因此当主城市发生经济危机时,这些城市的经济也会受到影响。

解决方案:1、加强城市群内部交流和合作,建立稳定的经济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集群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
2015-04-11 02:35:00 环球时报诸大建
继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之后,最近国务院又批准通过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据说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规划也将很快通过并且公布。

值此机会正好强调一下,中国城市化要走以特大城市超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依次围绕的城市集群发展的道路问题。

按照国家规划,到2030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目标是实现65%的真正城市化率(即人口不但进城而且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届时城市人口总量大约在10亿左右。

长期以来国内有关城市化道路问题,一直存在着不是中小城市就是大城市的非此即彼争论。

笔者的看法是,两者均不应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导方向。

单纯发展游离于大城市的小城镇和中小城市化,属于分散导向的发展模式。

就此而言,极端地说,如果我们的城市平均只有10万人的规模,那么10亿人的城镇化,就需要有1
万个分散发展的中小城市;如果是发展更小规模的小城镇,那么中国国土上就会有更多星罗棋布的空间单位。

显然,这样的发展与城市化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本意是南辕北辙的。

这样的发展模式既没有好的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也没有紧凑高效的资源环境利用,不具有城市发展的成本有效性,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在发展模式的另一端,强调单纯发展特大城市超大城市,这种过于集中的发展模式,也不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中国这么大的城市发展规模,也许可以通过发展20多个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来解决,可以通过发展10多个1000万人口的巨型城市来解决。

但是事实证明,单中心地发展巨型城市,超过一定规模是边际收益递减的。

城市集群发展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解决其他两种发展模式的困境。

一方面,可以克服中小城市与小城镇脱离大城市依托在城市功能上的缺陷,解决可就业性、可服务性等问题,同时可以克服分散化发展导致的资源环境过度消耗;另一方面,可以克服巨型城市中心城区单中心的无限扩展,把过度集中的城市功能化解到周围的二级城市和中小城市中去,保留了城市功能混合、土地空间紧凑、人口密度合理的优点。

2010年麦肯锡曾经做过一个中国到2025年城镇化发展的多情景研究。

麦肯锡用土地开发、交通拥堵、人口就业、资金投入、水资源消耗、污染、能源等多个压力点,衡量四种情景下的中国城市发展。

情景分析证明,压力点最少和适宜性最大的发展路径,既不是分散化、
孤立性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模式,也不是过度集中化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发展模式,而是围绕500万-1000万的中心大城市、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分层次抱团发展的城市集群模式。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约束是人多地少,我们既没有条件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人少地广国家的城市横向发展道路,也没有条件走欧洲国家中小城市为主导的分散化发展道路。

因此,围绕特大超大城市发展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抱团的城市集群,是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城市化之路。

按照这个模式,可以预期,到2030年我国有可能形成由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地区等五个国家级城市群组成的中国城市发展基本格局,初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导向的中国新型城镇化。

(作者是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主任、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