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文论”走向“现代文论”-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文学理论批评的书写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而批评文本作为创造的结果,理应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和独特的魅力。

格式化已经是对生命的戕贼和阉割,工具化则是对生命的彻底窒息,最终的结果是导致批评文体的平面化。

批评文体的“体”字,古汉语写为“髓”,本义为身体、生命之总属。

当“体”之原始义延伸至文学理论批评时,其相关术语如体性、体貌、体格、体势等彰显出生命感和个性化。

《文心雕龙》论“体”,既讲“风清骨峻”之生命感,又讲“才性异区”之独创性。

古代文论即便是在比喻的意义上讲“体”,也是有生命意味的。

《池北偶谈》卷十八引林光朝《艾轩集》将苏轼与黄庭坚作品的体貌之别,比喻为丈夫与女子之接客:“譬如丈夫见客,大踏步便出去,若女子便有许多妆裹,此坡谷之别也。

”一个是豪放旷达,一个是犹抱琵琶。

这一段批评文字,其语体语式灌注着生机和灵气,含蕴着个性和神韵;而它所评论的对象(苏黄)更是各有其灵性各有其神韵的。

中国文论批评文体之演变的总体趋向,是由古代的“无体”走向了现当代的“有体”,但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无体之体”的影响,至少在上一个世纪还有流风余韵:比如鲁迅杂文批评的卓吾体貌,周作人小品文批评的晚明韵味,钱钟书谈艺管锥的诗话体制,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李健吾的“印象批评”,李长之的“传记体批评”,沈从文的那些可与《边城》和《湘行散记》相比美的评论文字等等,均在不同程度上承续了古代文论“无体之体”的文体传统。

庄子将自己的文章称为“无端涯之辞”,柳中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告诫后学“参之庄、老而肆其端”。

端者,边界也。

庄子的文体没有边界,正如庄子的思想没有边界。

可见批评文体不仅仅是一个言说方式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言说内容,影响到批评思想的创生和传播。

认真清理中国文学批评“无体之体”的文体传统并揭示其演变规律,对于“破”当下文学理论批评写作的格式化、工具化、平面化之弊,对于针砭当下流行的种种文体病症,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7200字

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7200字

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7200字讨论中国古代文论遗产如何“古为今用”实际上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就已开始,当时,周扬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一贯思想,提出了“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建议,其中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如何批判继承中国古典文艺理论遗产的问题。

当时的《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增刊》以及一些文艺刊物都开辟栏目讨论古代文论,围绕着“风骨”、“文气”等古代文论中的某些重要命题与概念还展开过争鸣与商讨。

十年“文革”,在全盘否定中外文化遗产的极左思潮干扰下,“古为今用”被歪曲,古文论研究与其他正常学术活动一样被迫中止。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思想解放的到来,古代文论研究掀起热潮,经过近十五年来的建设,古文论研究在广度与深度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

但是,回过头来巡视古文论研究所走过的历程,我们觉得在如何做到“古为今用”且与当代文论有机融合上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原因何在?我以为关键还在于没有真正做到“今用”。

从古代文论研究者来说,这些年来虽然做了大量的概念、术语、范畴的释义以及命题理论意义的阐发工作,但由于较少了解当代文学创作实际,不敢轻易涉足当代文学批评,于是很难把自己的研究心得与当代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结合起来。

固然,术业有专攻,要求古代文论研究者都能参与到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建设中去是不现实的,但要求他们更多地关注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并能从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的角度去从事古代文论的研究并不算苛求。

因为做到这一点,古代文论研究才更具现实意义,更具建设价值。

就从事当代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工作者而言,他们在批评实践与理论研究中更多的是使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方法、术语。

四十至六十年代是别、车、杜,八十年代以后则是西方20世纪的各种文学批评与批评理论和方法的流行,新批评、结构主义、心理分析批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等,潮流一浪接一浪。

西方理论与话语的大量涌入反而造成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理论的“失语”,这正是当代批评界忽视中国古代文论传统的继承,不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论的理论、方法与术语的后果。

《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现代转型

《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现代转型

《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现代转型【摘要】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教学也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急需进行现代转型。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历史演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以及现代转型的必要性等方面的探讨,提出了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运用技术手段等措施。

通过对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论的精髓。

值得期待的是,这种现代转型不仅可以推动《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发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文学素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现代转型,历史演变,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技术手段,转型效果,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文艺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进行现代转型和更新。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现代转型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提升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和理解深度。

对《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现代转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经典著作,对于理解中国文论传统、加深对古代文学审美观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掌握古代文学批评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论,从而丰富对中国文学史的认识。

古代文论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还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

通过研究古代文论,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审美情趣和批评能力。

古代文论也为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参考依据,有助于促进文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推动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和更新。

试论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

试论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

论文关键词:当代文论传统文论转化价值重建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新时期以来西方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文论现状的考察,指出未完成状态下的当代文论建设所面临的困境,着力探讨传统文论现代性转化的可能途径,并对当代文论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思考。

中国当代文论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构成:从时问之维审视,它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从地域区分而言,它同时包含西方理论和本土话语;而从理论结构来看,立场各异的观点更是比比皆是……这种杂语化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当代不少文论读本中,包括由童庆炳先生主编、影响广泛的《文学理论教程》。

细加考量,会发现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来自于文论书写传统,因为可供当代文论书写者选用的理论传统本身就具有多重性:既有中国古代文论①传统,又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文论传统(以苏俄文论为主要理论资源),加之西方文论传统,共有三种理论渊源。

以三种理论资源为不同的坐标参照系,可以衍生出大量互相交织、形态纷呈的文论作品。

虽然当代文论资源丰富,理论著作亦浩如烟海,但总体而言,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仍处在进行时中,尚未形成严整有序的理论形态。

对当代文论的全面梳理并非本文可以胜任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仅在于,为何在中国文论的当代话语系统中随处都不难发现对西方文论资源的借用,而中国传统文论资源的丰富内涵却未得到足够体现?因此,本文力图探究的是: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论如何在他者的强大影响下获得本土特质,从而实现价值重建与风范再铸。

1当代文论建设面临的困境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社会形态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转型,由此带来的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深刻变化,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也不同于以往的时代。

有学者在论及当代文艺的切身处境时曾意味深长地指出,“在文学走向杂语和杂体的过程中,中心意识形态话语失去了权威性,民族语言失去了神圣性,审美话语不再雄踞于其他语言之上,艺术也不再有固定的法则,等级制语言关系在走向解体,生活与艺术既有的联结和界限在断裂。

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论文

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论文

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论文摘要:海外华人批评家黄维睴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与实践。

其研究重点主要围绕《文心雕龙》展开,主要有二:中国文论的体系建设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应用;其研究方法——中西比较由于难以摆脱西方的思维框架,走的实际上是以西释中的路子,而其思维方式则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倾向。

这些都凸显了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中的古今结合与中西结合的难题,以及黄维睴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的重大失误所在。

关键词:黄维睴;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刘勰为解“文心”、析文采而写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体系严密、“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而今,亦有一人竭力“让雕龙成为飞龙”[1],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做了大量实际的工作。

此人正是黄维睴。

黄维睴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以及中国本土文论的体系建设方面具有高度自觉意识。

其所做努力在文论严重“西化”的今天让人印象深刻,其所雕之龙正是“中国”文论之龙。

到目前为止,就笔者所见的材料,对黄维睴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及实践之考察,除了在论述其文学研究中的中西比较方法时有所涉及之外[2],还没有专论对此做过较为系统、全面的探讨。

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学界兴起的那场几可谓“旷日持久”的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理论探讨,笔者认为黄维睴的相关探索和实践实为难能可贵,对其所做探索的得失经验进行研究总结也应为必要之举,而从研究重点、研究方法、思维倾向三个方面探讨成为可能。

《文心雕龙》研究:中国文论的体系建设黄维睴认为“体大虑周、高明而中庸的《文心雕龙》公认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杰构,最宜优先成为重新诠释、现代应用、向外输出的文学理论”[3],其近年研究可概括为以《文心雕龙》为中心的三个“尝试”:“尝试通过与西方文论的比较,重新诠释它;尝试以中西文论合璧的方式,以《文心雕龙》为基础,建立一具中国特色的文论体系”;“尝试把它的理论,用于对古今中外的实际批评”[4],重新诠释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必要的基础工作。

从古代到现代我对中国文学发展的研究与思考

从古代到现代我对中国文学发展的研究与思考

从古代到现代我对中国文学发展的研究与思考中国文学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丰富的文学之一,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变革。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本文将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进行研究和思考,探讨其历史变迁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文学的繁荣时期在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鼎盛时期,诗、书、禅、剧等各类文学形式相继兴起,为后世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如《诗经》、《楚辞》等,以其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后来的文人墨客。

二、经典作品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中国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经典作品的影响。

诸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追求艺术的完美,更深入探讨了人性、社会以及民族精神等核心议题,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三、现代文学的多元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革,中国文学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到今天的当代文学,中国文学已经形成了多元的面貌。

作家们开始敢于挑战传统文学形式和审美观念,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思路,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

四、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中国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丰富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使得其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古代文学的诗词音韵、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哲学思辨,吸引了许多西方文学家的借鉴和赞美。

如埃兹拉·庞德在《岳阳楼记》、巴金在《李双江》中都对中国文学表达了由衷的喜爱和敬意。

五、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思考1. 保护传统文化:尽管现代社会正在急速发展,但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对于推动文学的发展和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 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中国文学需要与时俱进,吸收外来文化,创造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学作品。

在创作上,应该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语言表达和创作方式。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界, 诗 人 和读 者既 重 视人 生世 相 , 又 重视 形 式美 感 。
汁液 。 带有浓浓 的抒情意味。与之相应 , “ 中 国古代
文论 是 建立 在 深厚 的 民族 文 化 基 础 上 的 , 有 她 自己
鲜 明 的特 点 。具 体 的样 式 有 评 注 、 评点 、 批注、 序 跋
收 稿 日期 : 2 0 1 4—1 2— 0 r 7
暂 时 绝 缘 。这 时 一 点 觉 心 , 静 观万物 , 万 象 如 在 镜
中, 光明莹洁 , 而各得其所 , 呈现着他们各 自的充 实 的、 内在的 、 自由的生命 , 所谓万物静 观皆 自得 。 ” J 作者通过诗一般的语言 , 将对艺术 的感想与体悟形 象地传达给读者。
NO.1 2 0l 5
Ge ne r a I No. 97
试论 中 国古 代文论 的现 代转换
刘 永 成
( 铁道警察 学院 , 河南 郑州 4 5 0 0 5 3 )
摘 要: 二十世纪九 十年 代以来, 中国古代 文论 的现代转换 作为 一剂医治 中国文论“ 失语 症” 的 良药被广泛 的热议 与研 讨 中
2 0 1 5 年第 1 期 辽 宁 师 专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 总9 7期 ) J O U R N A L O F L I A O N I N G T E A C H E R S(  ̄ O L L E G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现 代经 典 文论
美学家兼诗人 的宗 白华 , 其代表作《 美学散步》
同样是 中西融 会 、 古 今 贯 通 的 杰 作 。 他 以诗 人 的 敏 感 与激 情 探讨 了中 国 古 代 的 绘 画 美 学 思 想 、 音 乐 美 学 思想 、 园林 建筑 美 学思 想 、 书法 美 学思 想 以及 艺 术 的境 界 问题 , 将古代 文论 中的神韵 、 风骨 、 意境 , 禅

古文论现代转换

古文论现代转换

古文论现代转换的涵义作了界定,着重探讨了转换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比较、分解与综合,并就转换后所形成的民族文化的新形态与新格局予以初步的预测。

关心中国文化命运的人,面临着一个如何对待文化传统,特别是古代文化传统的问题。

保守传统、扬弃传统、更新传统,构成了当代文化思想潮流分野的标志。

我个人更感兴趣于如何“激活”传统,只有激活了传统,它才有保持、发扬和创新的馀地。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认为古代传统在今天已经全然死去。

传统作为过去时代的产物,在产生它的那个时代里是具有充分生命力的。

但随着世道的转移,它自身也起了分化:其中一部分确已死去,不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有的因子依然活着,且被吸收、融入了新文化的机体;还有一些成分表面看来缺乏活力,如能解除其原有的意义纠葛,投入新的组合关系之中,亦有可能重新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来。

所谓“激活”传统,正是要改变这种新陈纠葛、“死的拖住活的”的现象,让传统中一切尚有生机的因素真正活跃起来,实际地参加到民族新文化乃至人类未来文明的建构中去。

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

当前大陆学界有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的探讨,便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的。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在回顾和反思这一百年来中国文艺学发展道路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大家知道,二十世纪以来,相对于古代文论的传统,我们有了一个现代文论的建构,它来自三方面的组合:一是引进外来文论,主要是西方文论(包括马列文论);二是吸收古代文论;三是将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实践经验提升、总结为理论。

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当能造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而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理论形态,以自列于世界民族之林。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个局面并未能形成。

翻开今人编写的各种文艺理论专著或教科书,我们总能看到,外来文论占据着中国现代文论的主干部位,从当代文艺创作和批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某些观念多属于方针、政策性的补充说明,而古文论的传统往往只摄取了个别的因子,甚或单纯用以为西方理论的调料和佐证。

高中语文古代文论的现代解读与应用

高中语文古代文论的现代解读与应用

高中语文古代文论的现代解读与应用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古代文论是一个重要且富有深度的领域。

它承载着古人对于文学创作、鉴赏和批评的智慧结晶,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乃至指导现代文学的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古代文论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观点。

比如“诗言志”这一理论,强调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志向和情感的。

这一观点在古代诗歌创作中影响深远,从《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无不是作者情感与志向的抒发。

在现代社会,“诗言志”的观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启示我们,文学作品应当具有真情实感,能够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又如“文以载道”的理论,主张文章要承载一定的道理和思想。

古代的许多散文作品,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都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和分析,传达了作者对于道德、伦理、政治等方面的思考。

在现代,这一理论提醒我们,文学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审美,还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启发人们思考,传递积极的价值观。

对于古代文论的现代解读,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而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

例如,古代文论中对于“意境”的追求,强调通过意象的组合和营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现代文学中,虽然表达方式和文学体裁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营造意境仍然是许多优秀作品的重要特点。

比如现代诗歌中,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等,都通过独特的意象运用,创造出了富有感染力的意境。

同时,古代文论中的“风骨”之说,提倡作品要有刚健有力的风格和精神内涵。

在现代社会,面对各种复杂的思潮和文化现象,我们更需要具有“风骨”的文学作品,能够坚守正义、弘扬正气,给予人们精神上的鼓舞和引领。

那么,如何将古代文论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呢?在教学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文论观点。

比如在讲解杜甫的诗歌时,让学生体会他“沉郁顿挫”的风格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从而加深对“文以载道”的理解。

从《〈红楼梦〉评论》看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变

从《〈红楼梦〉评论》看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变
[!] ( "!%&) 也。 ” 认 为 它“ 可 谓 悲 剧 中 之 悲 剧 [!] ( "!%’) 也。 ” 《红 楼 梦 》 的结局虽然带有稍许的
, 人生 既 不 能 摆 脱 欲 望, 也无法脱离
苦 痛, “ 故 欲 与 生 活 与 苦 痛,三 者 一 而 已
[!] ( "!#$) 矣。 ” 而要超越这一切利害关 系 则 只有 用
莫其逊, 李 凡
#(%""() (广西师范大学 中文系, 广西 桂林
[摘
要] 虽然 《红楼梦评论》 浸染了过多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色彩, 主观唯心 思 想 浓 厚, 但却是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国第一篇用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深刻分析本国作品 的 批 评 著 作, 它为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型 做出了贡献, 其理论构思和框架是全新的, 反映了中 国 古 典 文 论 向 现 代 文 论 的 转 变, 代表着当时中国文 论的最高水平。 [关键词] 王国维; 《 ? 红楼梦 @ 评论》 ; 文论转向 [中图分类号] 5" $ "! [文献标识码] 0
“大团圆” 痕迹 (如 它 把 贾 府 的 结 局 写 成 了 家 道 复初之象) , 但其总特征依然是普通人的悲欢离 合。 “彼示人 生 最 大 之 不 幸, 非 例 外 之 事, 而人
[!] ( "!%&) 生之所固有。 ” 并由于根本的 问题人 欲之
解脱不 能 实 现 (宝 玉、 惜 春、 紫 鹃 除 外) , 所 以, “ 《红 楼 梦》 一 书, 与 一 切 喜 剧 相 反, 彻头彻尾之
显然是站不 住 脚 的。 因 此, 无论是把贾宝玉比 作纳兰性德, 或把贾宝玉比作曹雪芹自己, 这些 都 不 重 要, 关键在于曹雪芹塑造了贾宝玉这个 具有 全 人 类 性 质 的 生 命 个 体 和 艺 术 符 号, 代表 了 《红楼梦》 所 特 有 的 美 学 价 值。 “故 《红 楼 梦》 之主人 公, 谓 之 贾 宝 玉 可, 谓之子虚乌有先生 可, 即 谓 之 纳 兰 容 若、 谓之曹雪芹亦无不可

浅析西方古典文论向后现代理论的范型转换

浅析西方古典文论向后现代理论的范型转换

浅析西方古典文论向后现代理论的范型转换一、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主导的西方古典文论西方文论的源头是古希腊的文艺理论,而真正形成思想体系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则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的“摹仿论”代表了西方几千年的文论传统。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起源于他的哲学思想,即客观唯心主义,其详细的文论思想见诸与他的《文艺对话集》。

在这部著作中,他谈到了文艺的本质问题,继承了古希腊传统的“摹仿说”同时又用理式对其做了新的阐发。

他把世界划分为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三种。

理式世界有一系列理式构成,他们永恒不变,绝对同一,是唯一真实、接近真理的本体。

而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式世界的一种摹仿,一种影子,而艺术世界只是“摹仿的摹仿”。

在他的《文艺对话集》中他举床为例: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本然的床”,就是床的“理式”,第二种是现实世界中的床,即木匠按照理式所制作出的适合睡眠的床。

但是按照柏拉图的观点,这种床只是按照床的“理式”所模仿出来的,并不是真实的“理式”的床,只具有个别性和相对性,不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它只能是对理式的一种“摹仿”。

第三种是画家或诗人所描绘出来的床,这种床只能存在于虚拟的世界,并不具有实体概念,因此只是对现实世界中的床的一种摹仿而已,也即“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

它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理式世界,而不具真实性。

根据这种观点,柏拉图排斥诗人等艺术家的地位,因为他们只是对“理式”世界的摹仿的再摹仿,他们所得到的只能是理式世界的一种影像,并不能真正得到真理。

他说:摹仿就像“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只能在现对象的外形,根本达不到真实性,即使摹仿得再好,也只能是一种欺骗。

这种观点倒了亚里士多德时代则发生了变化,他并不反对摹仿论的基本观点,而只是对诗人等艺术家的地位进行了正名。

他认为诗人、画家等的摹仿也能达到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在文艺本质问题上,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传统的“摹仿说”,不过他并没有沿袭其师柏拉图的思路,而是另辟蹊径,对摹仿说做了新的解释。

从中国古代文论的学科初创反思其现代转换

从中国古代文论的学科初创反思其现代转换

从中国古代文论的学科初创反思其现代转换摘要:中国古代的“诗文评”只有目录学的意义,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科门类。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产生得益于西方科学思想和20 世纪初期的“整理国故”运动,它是中西文化濡涵的结果,因此,学科必须坚持中西两个维度。

中国古代文论衍生于中国大文化的土壤,郭绍虞等学科奠基者从繁浩的经、史、文中梳理文论的脉络,而尔后的大学学科建制使得这门学科研究日益封闭于纯文学领域。

要想实现转换,我们有必要恢复“大文论”的传统,从文史哲的整体中进行研究,还原学科的真实面目,避免古代文论与传统文化的脱节。

中国古代文论体现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在治学方法上,郭绍虞等人“各照隅隙”的治学方法在当代仍然值得借鉴。

关键词:郭绍虞;古代文论;现代转换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3?A174?A6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西方文论大量引进,西方文论的各种概念、术语迅速登陆并占领中国文论市场,学界惊呼“名词爆炸”,国人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走完了西方近百年的理论历程。

西方文学思想的引入与解冻的中国文学不谋而合,共同导演了一场文学观念的大变革。

90 年代以后,文学理论学科自律性加强,面对西方理论的强势入侵,国内学者发现中国文论日益被西方文论捆绑,离开西方文论便无法言说,完全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患上了“失语症” 。

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一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1996 年在西安召开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将问题研究引向深入,《文学评论》等刊物纷纷开辟专栏进行研讨。

这一问题的争论跨越了两个世纪,至今仍然是古代文论研究的热点话题。

纵观这十多年的争论,我们不难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古代文论可不可以转换为中国当代文论?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性。

现代文化与文学具有现代性,古代的文化与文学有其古典性,两者有一定的渊源,也相互排斥,这正是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悖论所在。

《文论十笺》与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

《文论十笺》与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
于“ 文” 有两种解释 : “ 彰” 与“ 文章” 。 “ 夫命其形质 日文 , 状其
在中国古代文论 的发展 史上 ,该 书的编撰独具特色 : 首 先, 收录 的文章与笺注所引用 的不仅有古代文论 , 也有 近代文 论, 还涉及一些西方学者 的文学论说 。其次 , 所 收文章 的作者
华美 日踅 , 指其起止日章 , 道其素绚日彰。” 也就是说 , “ 文章” 事实上是 指有形质而 自成首尾 的篇制 , 而“ 踅彰” 只是特指其
坊 间所行 , 厥类 郅夥 , 然或稗贩西说 , 罔知本柢 ; 或出辞鄙倍 ,
难为讽诵 。 加 以议 论 偏 宕 , 援据疏阔 , 识 者 病 之 。” ① 文 学 作 品 创 作 的增 加 、 新 的文 学 形 式 的 出 现 , 以 及 东 西 思 想更 多 、 更频 繁 的交 流 , 中 国文 学 呈 现 出 复 杂 的形 态 ; 而 当时 的文 学 观 念 与
文 学 品 析
文艺 生活 L I T ER A T URE L I F E
2 0 1 3 — 0 5
《 文论十笺》 与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
林 成 文
( 厦 门大学 中文 系, 福建 厦 门 3 6 1 0 0 5 )
摘 要: 《 文论十笺》 是程千帆 于二十世纪三 、 四十年代选编的古代文论教 材 , 这本教材体例独特 , 所体现的文 学观念 也与时人不 同。在书 中, 程千帆沿 着“ 文的观 念一文类体 系一 文学理论体 系” 的思路 , 试 图在 中国古代 文章 学体 系内 部进行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 , 以适应新兴的文学现 象。程千帆先生的广阔视 角值得今人借鉴 , 但 同时 , 从文章学到现 代文学理论体 系的沟通也呈现 出诸多困境 , 有待深 思。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发展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发展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发展一、背景介绍中国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全球化浪潮下,中国文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本篇文档旨在探讨中国文学在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其如何应对并取得发展。

二、从古典到现代:文学风格与主题变迁1. 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总结古代中国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等)的特点和贡献;•讨论古典文化对后世作家和读者的影响。

2. 进入现代时期:思想解放与新写作风格•分析近百年来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探讨新思潮对传统写作形式与主题的突破。

三、面临的挑战与困境1. 市场化大环境下的压力•讨论市场竞争对于优秀作品的选择和传播的影响;•分析商业利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 新媒体与阅读习惯的改变•分析互联网、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对于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的影响;•讨论传统出版行业面临的挑战。

四、应对之策与发展方向1. 激发创新精神:多元化题材与风格•探讨多元化文学题材与风格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强调创作者应积极探索各种创新写作手法。

2. 发展人才培养和教育•提倡加强相关专业教育,提高中国文学人才素质;•鼓励年轻作家举办文学活动以推动中国文学发展。

五、案例分析:当代中国文学成功故事本章将详细介绍一些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较大成功的当代中国作家及其作品,包括但不限于莫言、余华等。

六、结论本篇文档旨在全面了解中国文学在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机遇。

通过分析挑战与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与发展方向。

尽管中国文学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文学的需求和追求依然存在,我们相信中国文学会继续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大纲,在每一部分中可以进一步扩展和添加更多具体细节、案例分析和相关参考资料等内容,以丰富文章并满足字数要求。

从传统到现代我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贡献与思考

从传统到现代我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贡献与思考

从传统到现代我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贡献与思考中国文学是一座辉煌的文化丰碑,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作为一名中国文学史研究者,我深入探索中国文学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联系和变迁,也发现了其中我个人的贡献与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文学史的认知以及对传统与现代文学的思考。

一、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联系中国文学的传统是源远流长的,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典。

传统文学曾以诗、词、曲等形式盛行,承载了大量的历史、哲学和文化内涵。

这些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作为文学创作的基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文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新兴的文学形式如小说、散文等出现并迅速发展,扩展了文学的表达途径和内容领域。

现代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化、个体化的特点,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人性探讨和当代价值观的表达。

此外,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并非割裂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现代作家在创作中常常借鉴传统文学的元素和形式,将其融入到当代的文学创作中。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得中国文学保持了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二、我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贡献作为一名中国文学史研究者,我一直致力于对中国文学史的深入挖掘和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我所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通过广泛阅读和深入研究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扎实的了解。

这为我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其次,我通过细致研读文献资料,梳理整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我的研究成果包括编写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的专著,对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

此外,在参与学术研究项目期间,我还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了多篇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学术论文。

这些论文主要关注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联系与变革,拓宽了学术界对于中国文学的认知和理解。

三、传统与现代文学的思考在研究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我对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关系做出了一些思考。

从传统诗文到现代文学

从传统诗文到现代文学

3、“被压抑的现代性”
1)情欲主体的确立:《花月痕》、《海
上花列传》等狭邪小说的出现 2)传统正义观的颠覆:公案小说及革命 侠义小说的出现 3)传统价值观的颠覆:谴责小说的出现 4)科学知识观念的文学表现:科幻小说 的风靡一时
4、小说叙事的转换
1)叙事时间的转换:从基本采用连贯叙
生命(诗)的回归:作为生命内 在韵致之语言应和的诗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三者
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 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 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陆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戏剧
(王国维语)
“由演员扮演角色,为观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
戏:“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取其意而弃其形”
术。是以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 种成分的综合。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 正剧等,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等。在 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 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戏剧(英文drama)即指话 剧。”
从古代诗文到现代文学
——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换
1911年黄摩西著《普通百科新大 辞典》:文学与Literature 的切换
我国文学之名,始于孔门设科,然意平列。盖以六艺为文,笃物
为学。后世虽有文学之科目,然性质与今略殊。汉魏以下,始以 工辞者为文学家。见于史则称文苑,始与今日世界所称文学者相 合,叙艺文者,并容小说传奇(如《水浒》《琵琶》)。兹列欧 美各国文学界说于后,以供参考。以广义言,则能以言语表出思 想感情者,皆为文学。然注重在动读者之感情,必当使寻常皆可 会解,是名纯文学。而欲动人感情,其文词不可不美。期待文学 虽与人之知意上皆有关系,而大端在美,所以美文学亦为美术之 一。惟各国国民之性情思想,各因习惯,其语言之形式亦异于各 国文学,各有特色。以外形分,则有散文韵文之别,而抒情诗、 叙事诗、剧诗等(以上皆于我国风骚及传奇小说为近)。于希腊 时代,亦随外形为区别,而今则全从性质上分类。要之我国文学, 注重在体格辞藻,故所谓高文者,往往不易猝解,若稍通俗随时, 则不甚许以文学之价值,故文学之影响于社会者甚少,此则与欧 美诸国相异之点也。以源流研究文学者曰文学史。或以种族,或 以国俗,或以时代,种类甚多,颇有益于文学。而我国则仅有文 论、文评、及文苑传而已。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一些思考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一些思考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一些思考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一些思考21世纪的今天,文化已经是一个全球视野下的公共财产,为了求得它应有的一席之地,它必然要求适应时代的开展趋势,尤其在当下中国国力提升、经济快速开展、国际影响力日益深远的背景下,讨论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意义重大。

中国古代文论,是世界三大文论体系(中国、印度、欧洲)之一,在数千年的文学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韵味独特的理论话语系统。

概言之,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即是使传统面向现代而开放其自身,这便是古文论向着中国文论的转换生成,亦即众说纷纭的古文论的现代转换所要到达的中心目标。

一、语境的缺失中国古代文论本身既自由(自然)又陈腐(陈旧)自由(自然)是指中国古代文论常常是文人诗论作品的一局部,有些那么直接是诗人、词人的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就常常是诗赋、骈散文合化。

至于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其文学批评思想的就更是俯拾即是:戴复古的?论诗十绝?,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等等。

它们既像随笔,又像札记,往往寓艺术的深刻见解于其中;陈腐(陈旧)那么指由于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我们的阐释绝大局部是以儒家经典(主要内容是要求积极入世,团结友爱、与人和蔼等等)为轴心,然而,它又未形成像西方文论那样有其缜密、完整的思维体系。

更重要的是,古今时空的隔离,往往导致对话的困难。

正如清代学者陈澧所云: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那么言语不通矣。

正因为它本身的语境体系,所以我们称之为古代文论,同时也说明我们已经成认这种文论的话语体系是古而非今的,是有别于我们今天的,甚至思维体系、思维模式也会有差异。

古话语作为我们优秀文化的载体,传承了一代代的民族精神,但我们今天已经生活在今的话语体系中,这样必然会给我们理解阅读古文论造成相当的困难,因为语言所传达的乃是事物特定的语言存在。

当然我们又不能生硬地强调复古,这样违背历史潮流。

《从古典文学到现代写作——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回溯》

《从古典文学到现代写作——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回溯》

从古典文学到现代写作——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回溯1. 引言中国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本篇文章将带您回顾中国文学从古代经典到现代写作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演变与影响。

2. 古代经典文学古代经典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诸多伟大的作品和思想。

这些古代经典不仅独具艺术之美,更凝结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本节将介绍一些代表性的古代经典作品,如《诗经》、《论语》、《红楼梦》等,并探讨它们对后世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3. 文言小说与戏剧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小说和戏剧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汉唐小说为起源、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传统小说,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长篇、短篇小说。

同时,戏剧也在民间艺术中得到了广泛发展,包括京剧、评剧等多种戏曲形式。

本节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文言小说和戏剧作品,并探讨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4. 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初期,中国经历了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新文化运动促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和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

众多知名作家如鲁迅、胡适、郁达夫等贡献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内心体验的著作,其中包括《狂人日记》、《呐喊》等。

本节将介绍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5. 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中国当代作家对于传统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思索也在不断深入。

后现代主义成为当代文学观念中重要的一环,并引发了众多想像力丰富、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本节将介绍一些当代文学作品,例如《红高粱家族》、《蛙》等,并分析其中表达出的思想和艺术形式。

6. 结语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延续,经历了古代经典和传统文化的积淀,也跨越了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型。

这个过程中,中国作家对于自身命运和社会境遇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表达。

我们应该铭记和珍视中国文学发展的辉煌历史,同时鼓励当代作家继续创作出更多富有创新和影响力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代文论”走向“现代文论”
?先秦到晚清两千多年间的古代文论思想,是中国文论发展不可缺少的古典根基。

20世纪传统文论出现转型,但也从中心地位走向边缘化。

1995年,四川大学教授曹顺庆提出中国古代文论存在“失语症”,引起人们对古代文论发展道路的探求。

从“古代文论”走向“现代文论”,是不可避免地历史趋势,在现代文论中,如何保持古代文论的特色,更加有利于现代人去做好文论研究,.笔者就中国古代传统文论的发展与继承做了几点思考。

?
一、中国文论发展
?(一)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个部分,从《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1]03到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2]P95再到传统文论中所强调气、神、韵、境、味。

纵观传统文论,儒释道三家思想始终贯穿始终。

儒家孔子重视文学(文化、学术),《论语》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11他认为诗歌有“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作用。

儒家的文论指向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功利主义的一面。

道家老子和庄子崇尚自然,强调自然美,反对雕琢堆砌,产生了一定的积
极作用。

《老子》中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 72即世界上万物都是由“道”所生,“道”是万物的根源。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尊重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

如果儒家是入世哲学,道家属于出世哲学。

释家即中国的禅宗,是在印度佛教传入之后与中国文化的互相磨合之中而形成的。

它的思想与道家思想相互融合和相互释放,几乎无法辨别,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文论充满感性的成分,缺少逻辑分析,文论思想融合于文学之中,强调文论只是文学活动实践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一种纯思辨的理论活动。

文论语言追求飘逸和意境。

如严羽《沧浪诗话》中“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致。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5]26这其中的“羚羊挂角”、“水中之月”等造成其语言的怪异和生僻,所表达的内容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二)
?20世纪前20年是中国传统文论转型的时期。

晚清统治摇摇欲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西方列强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灾难,也带来了新时期新思想和观念,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1902年梁启超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和1904年王国维
发表的《评论》是中国现代文论开始的重要标志。

它们打破了中国传统文论中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传统,开始走文学理论非政治化的道路。

“五四”运动以来,“反传统主义”成为近代文论最主要的标志之一,文论界普遍认为中国古代文论是封建主义的产物,必须彻底地消灭,而西方文论文论,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成为分析文本和解读文本的重要依据。

50年代,受苏联文论影响,大量翻译苏联文论,使中国近代文论出现文论的教条化和模式化。

80年代改革开放,西方思潮大量涌进,文论界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方理论,各种理论、术语不断地此消彼长,喧闹一时。

90年代,中国文论泛滥地吸收西方文论,而抛弃古代文论的根基,“失语症”的提出在文论界引起激烈争论。

?童庆炳曾明确指出:“中国传统文论作为一种文化,并没有完全死去,也没有完全失去。

”[7]的确,王国维、鲁迅、宗白华、钱钟书等为20世纪中国文论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西方文论的引入扰乱了中国文论发展的方向和过程,但新的思想注入为文论发展带来了一股新鲜血液,随之产生的中国古代文论被忽略被边缘化的现象是中国文论发展、是现代文论初步建设时不能避免地问题。

现代文论依然处于初步阶段,充满着各种冲突,继承发展传统文论,应该认清发展阶段,才能更好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
二、传统文论的继承与发展
?20世纪现代文论的转型中,更多地吸收了西方文论资源,回避和放弃传统文论,这带来了极严重的后果,传统文论出现断层,“失语症”的提出绝非偶然。

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传统文论,成为文论建设的关键所在。

?首先,必须树立“中国传统不能割裂和抛弃”的观念。

中国传统不仅包括文论还有文化。

几千年形成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其专制保守、愚昧无知的一面,又有温柔敦厚、和谐美好、独特精微的一面。

可以断定的是,某些独特的文化记忆, 只能是属于一个民族的。

如果本民族不珍惜,其他人是更不会珍惜的,面对全球化,西方文化逐渐成为强势文化,而我国文化虽曾经强势,但不得不承认现在很难影响别人。

弱势文化只能凭借自身力量才能取得生存机会。

?再次,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型中出现“失语”和断层,根本原因在于现今社会的人们对于古代文化产生了隔膜,越来越多的人对古代文化和古代文论敬而远之。

“五四”运动中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简体字代替繁体字、“反传统主义”思想的盛行,传统文化淡出课本淡出教育教学范围。

缺失古文基础的情况下学习和研究古代文论对于刚进入大学或者研究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而古文基础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必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因此,加大中小学古文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中国古代文
论并非生涩难懂语言形式必须在拥有一定古文基础下才能被继
承和理解。

?
三、结语
?从“古代文论”发展到今天的“现代传统”,童庆炳说过:“传统文化还是传统文化,传统没有变,变化了的是现实生活。

”[8] 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经济利益的追逐使得人们逐渐放弃对传统的秉承和发展,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从中心地位走向了边缘。

拯救中国传统文论,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现代文论建设初期所出现的一切问题都是正常现象,寻找根源,以便更好地完成现代文论的初步建设工作。

最后以李泽厚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的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的逻辑。

”[9] 21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