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同步训练) 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同步训练) 含答案

必修二第1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1. “兵兴以来,地荒民逃……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各州县以劝民耕之多寡,……岁终抚按考核以闻。

”反映清朝初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有A、鼓励垦荒,扩大可耕地面积B、清政府不再向人们征收赋税C、重农抑商”D、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2。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中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A、重文轻武B、重本轻末C、“闭关锁国”政策D、避战自保3。

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其影响是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

《旧唐书•郑注传》记载:“上(文宗)访以富人之术,(郑注)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

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

"材料直接反映A、唐朝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B、封建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C、唐朝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唐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5。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6。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7。

古代广州曾开设了市舶使和十三行来管理中国的对外贸易,分别是哪两个朝代开设的A、汉朝、唐朝B、唐朝、明朝C、唐朝、清朝D、汉朝、清朝8。

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课后强化作业: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课后强化作业: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4 古代的经济政策1.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管仲为安徽颍上人。

他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市也者,劝也(促进),所以起本事(农事)”等。

对这些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劝告统治者要以农为本B.商业兴旺带动农业发展C.提出重农抑商经济政策D.认识到物质的决定作用2.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瓦解B.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3.《汉书·食货志》中写道:“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段话( ) A.反映了秦时税赋过重的情况B.描述了秦朝商鞅变法的情况C.肯定了土地私有的积极意义D.指出了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4.《汉书》记载:“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

”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社会贫富悬殊 D.地主残酷剥削农民5.汉代民谣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

”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A.重农抑商的现象 B.纺织刺绣的兴盛C.追商逐利的风气 D.农民生活的艰辛6.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隶加倍。

这一规定( )A.体现了轻徭薄赋的税收原则B.有利于促进人口的增长C.不利于商业的发展D.从政治、经济地位上打压商业7.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

这主要说明(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C.重农抑商观念影响深远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8.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模拟训练题单元一: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模拟训练题单元一: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1.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

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C.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D.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答案:A。

“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与工商业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故A项正确2.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

这反映了唐代( )A.田制已遭到破坏 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C.官吏的腐败贪污 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答案:A。

均田制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建立,隋唐沿袭,从材料看实际授田远远小于应授田,A项正确。

3.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

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土地贵族掌握政权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业经营方式落后答案:B。

当时中国与英国都是土地贵族把持政权,B项正确。

4.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xie,疏通)。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目的是为提高商人地位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C.意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答案:C。

材料中“欲民务农,在于贵粟;……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主要讲述的是要重视农业的作用,以粟为赏罚,奖励农耕生产,因此材料意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项正确。

5.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

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

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4课现代的经济政策讲堂常识练习训练我国现代地皮轨制发作严重变更。

答复1~3题。

1.“井田〞与“私田〞比拟,最要紧的区不是( )A.所有权C.运用权【剖析】B.耕耘方法D.钱粮方法井田制是一种仆从社会的地皮国有制,而私田制是封建性子的地皮公有制,两者的最年夜区不是所有权差别。

【谜底】 A2.唐朝中期,均田制无奈履行的要紧缘故是A.钱粮繁重招致农夫流亡,地皮荒凉B.安史之乱形成农业消费毁坏( )C.国度把地皮调配给皇室跟权要田主D.地皮交易跟吞并之风风行【剖析】此题考察了解咨询题的才能。

跟着地皮吞并的严峻与地皮交易的频仍,均田制无奈接着履行而逐步崩溃。

【谜底】 D3.明朝当局屡次在天下测量地皮,体例“鱼鳞图册〞,其目标不包含( )A.断定地皮所有权B.控制天下的耕地数量D.限度地皮吞并C.保障田赋足额征收【剖析】测量全疆地皮,追查地皮的实有亩数,但并不限度地皮占无数,因此不是为了限度地皮吞并,只是为了避免地皮占领者瞒哄地产,保障国度的税收。

【谜底】 D“重农抑商〞的经济思维贯串于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直,它在差别汗青阶段对社会开展起着差别的感化。

答复4~6题。

4.《覆园丛话·产业》中记录明清时代,“凡置产业,自当以地步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反应的实质咨询题是( )A.封建地租重B.当局履行“重农抑商〞政策C.商品经济昌盛D.当局履行闭关政策【剖析】捉住题干中的“实质〞,C项表述的内容,与题干内容意思相反,A、D两项那么是B项的表示。

【谜底】 B5.对现代“重农抑商〞政策评估过错的选项是A.有利于农业消费的开展( )B.倒霉于资源主义抽芽的开展C.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履行D.使小农经济崩溃【剖析】【谜底】“重农抑商〞有利于农业开展,故D项过错。

D6.清朝时,田主贩子“以末敛财,以本守之〞所形成的直截了当结果是A.农夫贫穷,缺少购置力( )B.手产业扩展再消费缺少资金C.手工工厂范围遭到限度D.商品经济掉掉敏捷开展【剖析】【谜底】田主贩子将赚取的钞票财用来买房置地,使手产业扩展再消费缺少资金。

人教版必修二高一历史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基础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必修二高一历史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基础同步练习题
6.苏辙在《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中说:“城廓之户虽号兼并,然而缓急之际郡县所赖;饥馑之岁将劝之分以助民,盗贼之岁将借其力以捍敌。故财之在城廓者,与在官府无异也。”其言论旨在
A.反对“不抑兼并”的政策B.强调缓和社会矛盾
C.向国家提供征税的依据D.为土地兼并辩护
7.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的徽商。最初他只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2)均田制分配的是无主荒地,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未规定拥有土地数量的最高限额,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唐朝土地买卖逐渐放宽,为土地兼并创造便利条件;人口数量增长较大,而耕地开拓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增长有限,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供还授;授田农民的力量具有脆弱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赋役沉重等情况,农民就会被迫变卖土地并流亡。
人教版必修二高一历史第二学期第一单元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基础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有四个选项,把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里)
1.统一后的秦,除皇室以外,明显有军功地主和宗法性地主两类,前者主要来源于秦国,后者是原六国依靠宗法家血缘关系的地主、贵族,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这表明( )
A.宗法制度顽强存续B.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导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贡贸易体制的含义,分析朝贡贸易瓦解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明朝开放海禁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朝贡贸易和海禁的关系。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参考答案
1.B2.D3.A4.B5.D6.D7.D8.C9.D10.B11.C12.A13.B14.A15.B

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习题:第4课 古代经济政策 含答案 精品

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习题:第4课 古代经济政策 含答案 精品

第4课古代经济政策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期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制,自唐代开始实行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均田制B.井田制C.地主土地所有制D.小农土地所有制3.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太湖流域开发较早B.统治者“不抑兼并”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4.《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5.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

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

”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D.“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6.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重农抑商”的根本目的是( )A.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B.保护本国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C.保护本国手工工场D.巩固封建统治7.从西汉初年开始,汉政府常常把一些豪强和富人迁徙到长安诸陵。

其主要是为了( )A.扩大统治阶层,巩固统治B.实现黄老思想,安抚人心C.借用豪强和富人的经济力量D.抑制豪强和富人的势力8.清初实行抑商、“海禁”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①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使封建经济长期延续,阻碍了社会的进步③成为中国与世界隔绝,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④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9.政府的决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4【同步练习】《古代的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4【同步练习】《古代的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同步练习1.明朝洪武年间,政府允许商人用粮食换取盐引(一种取盐的凭证),商人可以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获取利润。

这一举措目的是()A. 扶植盐商发展B. 活跃商品流通C. 发展区域贸易D. 加强商业管控2.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C. 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D. 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3.当代学者陈勇指出,根据均田制规定,百姓迁移和“家贫无以供葬者”,可卖永业田;由狭乡迁往宽乡者以及卖充住宅、邸店者,可卖口分田官僚地主的永业田和赐田也可出卖。

这些规定()A. 为土地兼并提供了合法依据B. 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 解除了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D. 致使大量自由劳动力涌入市场4.乾隆年间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特许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此种情况反映了这个时期清朝()A.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 被迫开放五口通商C. 坚持重商轻农政策D. 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5.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

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

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

“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A. 徽商唯利是图的本性B. 走官商结合之路C. 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D. 微商虚伪的反映6.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引发了()A. 小农经济的解体B. “重商”政策确立C. 农村经济结构变化D. 手工业成为主导产业7.秦朝“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实行垄断经营。

2021-2022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同步练习: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同步练习: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其措施被史学界称为“初税亩”。

“初税亩”的含义是()A.最先转变了按亩纳税的惯例B.最先实行按亩纳税的方法C.是古代中国征收土地税的开端D.是古代中国税收制度的开端解析:“初”是最早,“税亩”就是按亩纳税。

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B2.下列表述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的是()A.“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B.“商人大量买田置地,购置产业”C.“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D.“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解析:C项反映了在商品经济富强的基础上消灭了自由劳动力市场,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

而A、B、D三项分别反映了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缘由、影响和措施。

答案:C3.宋代有“榜下捉婿”的习俗,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商大贾争相挑登第士子做女婿,其情景近乎是抢,这说明()A.宋代商人地位的提高B.“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C.资本主义萌芽的消灭D.科举制度庸俗化解析:“榜下捉婿”说明商人地位的提高,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消灭、科举制度庸俗化。

故选A 项。

答案:A4.李贽驳斥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指出:“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赀,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

”更有甚者,商人“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

这反映出当时()A.官商勾结,贿赂成风B.商业资本力气雄厚,商品经济发达C.封建制度严峻阻碍商品经济的进展D.商业进展严峻依靠于封建官府解析:由材料可知,商人受制于官吏,受其剥削,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D项并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封建制度下关卡林立,官府盘剥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展,故选C项。

答案:C5.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

这表明北宋()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的执行有所松动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解析:从材料看出,在北宋时商人从政府购置通行证,凭证支盐、销售,由此可直接排解A项;B项表述与材料信息相反;材料反映盐业专卖必需征得政府同意,可排解D项。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难题在宋代基本得到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政策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10.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宋代商业政策的特点。
参考答案
1.D
【解析】由材料中“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可知,民间土地私自买卖,政府的职能已从过去的直接以政治权力配置土地转而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保护,说明政府是维护地权的流转的,故D准确。材料中没有提及重农抑商政策,故A错误。佃农没有土地的所有权,因而佃农之间是不能进行土地买卖的,故B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政府对地权流转的维护,而没有体现出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与否,故C项错误。
B.国家授予勋戚大量良田
C.封建社会实施土地私有制
D.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6.“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制度与材料中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8.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A.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
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习: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习: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

本卷共10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者韩养民认为,秦统一六国后,原来六国贵族的后裔成为豪强地主,到西汉中期以后,汉政权培植起来的地方大姓也逐渐加入进来。

该说法能够成为一家之言的制度因素在于A.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分封制B.宗法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C.井田制与土地私有制并存D.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并发展【答案】D2.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

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的条文。

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

据此可知A.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B.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D.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答案】B3.宋人袁采在《袁氏世范》中告诫子弟说:“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子弟之流荡,至于为乞丐、盗窃,此最辱先之甚。

”这反映出A.工商业者的社会价值观B.传统抑商思想影响深远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D.宋代商业政策较为宽松【答案】B4.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

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商业环境的艰难使经营者重视经商技巧B.重义轻利的观念被社会各阶层全面认可C.重农抑商政策致使商人的地位相对低下D.封建经济日益繁荣使商业竞争更趋激烈【答案】C5.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这表明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答案】C6.《水浒传》第二回这样描写史家庄,“前通官道,后靠溪冈。

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堂知识演练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回答1~3题。

1.“井田”与“私田”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A.所有权B.耕作方式C.使用权D.赋税形式【解析】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而私田制是封建性质的土地私有制,两者的最大区别是所有权不同。

【答案】 A2.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是()A.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土地荒芜B.安史之乱造成农业生产破坏C.国家把土地分配给皇室和官僚地主D.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

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而逐渐瓦解。

【答案】 D3.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其目的不包括()A.确定土地所有权 B.掌握全国的耕地数目C.保证田赋足额征收D.限制土地兼并【解析】丈量全国土地,清查土地的实有亩数,但并不限制土地占有数,所以不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只是为了防止土地占有者隐瞒地产,保证国家的税收。

【答案】 D“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贯穿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它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回答4~6题。

4.《覆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封建地租重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商品经济繁荣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实质”,C项表述的内容,与题干内容意义相反,A、D两项则是B项的表现。

【答案】 B5.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评价错误的是()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D.使小农经济解体【解析】“重农抑商”有利于农业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D6.清朝时,地主商人“以末敛财,以本守之”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A.农民贫困,缺乏购买力B.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C.手工工场规模受到限制D.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解析】地主商人将赚取的钱财用来买房置地,使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 4 课古代的经济政策1.《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拥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应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崩溃C.小农经济发展完美D.土地吞并严重答案B2.北宋期间,国家对私有土地的买卖几乎完整不加限制,仅要求买卖两方到当地官府执行必定的登记手续,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

这一政策()A.推进了农产品商品化B.有益于促使人口流动C.使国家财政收入增添D.使雇用关系得以确定答案B3.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来源因是 ()A.太湖流域开发较早B.统治者“不抑吞并”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答案C4.《汉书·食货志》记录:“贾人有市籍,及家眷,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入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添赋税收入C.增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小答案D5.(2019 南·昌高一期中 )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兴起,“徽州朝奉”成了徽籍富豪和当掌柜的称,徽商挂着官从事商活(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其并无)。

“徽州朝奉” 种象本上了然()A .徽商弃商从政B.徽商追求虚荣C.政府行抑商D.政府放弃抑商答案C6.清初两淮和两浙的商家庭共不及 1 000 家,而到乾隆末年,商家庭却已生了 280 余名士,占全国士数的 1.88%。

一象反应了 ()A.商人求社会地位B.商力快速提升C.士商念已被打破D.商人获得政府厚遇遇答案A7.明朝政府命令:禁止建筑洋船只,禁止保存超两根以上的桅杆风帆。

此后,船只得在内陆小船受骗雇工,和的大船因置而掉。

以下资料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明朝鼓舞民易B.明朝禁朝易C.明朝行海禁政策D.明朝造船技落伍答案C8. (2019 德·州高一 )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季,他能够住在广州的十三行⋯⋯ 他在十三行住的候,照法律也不可以随意出游。

【人民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同步测试

【人民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同步测试

【人民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同步测试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同步测试1.有史料记载:“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只保留粤海关一口贸易到五口通商开放的80年间,更总括了全国的进出口贸易,广州的对外贸易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称。

”这表明()A.统治者不再推行海禁政策B.清政府十分重视对外贸易C.一口商业是官方垄断D.一口贸易体现出清政府的适当开放政策2.以下哪些言论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①“市井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②“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③“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乱④“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④3.古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B.端正民心民志C.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D.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4.下列关于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评述正确的是()A.“闭关锁国”是中国历代的传统政策 B.它是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C.主要起抵御西方侵略的积极作用 D.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5.清顺治十八年(1662),清廷强迫云台、高公岛、东西连岛等地的居民内迁,规定“片帆不许人海”。

这反映当时清政府实行()A.“工商皆本”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C.“海禁”政策 D.盐铁官营政策6.下列哪一项最能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A.“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C.“得业则生,失业则死”D.“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7.导致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1 / 8①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②清初东南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③日益严重的东南沿海倭患④害怕沿海居民同外国人来往危及清朝统治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8.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只允许一个城市对外通商,这个城市是()A. 北京 B. 广州C. 上海D. 泉州9.明中后期,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堂知识演练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回答1~3题。

1.“井田”与“私田”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A.所有权B.耕作方式
C.使用权D.赋税形式
【解析】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而私田制是封建性质的土地私有制,两者的最大区别是所有权不同。

【答案】 A
2.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是()
A.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土地荒芜
B.安史之乱造成农业生产破坏
C.国家把土地分配给皇室和官僚地主
D.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

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而逐渐瓦解。

【答案】 D
3.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其目的不包括()
A.确定土地所有权 B.掌握全国的耕地数目
C.保证田赋足额征收D.限制土地兼并
【解析】丈量全国土地,清查土地的实有亩数,但并不限制土地占有数,所以不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只是为了防止土地占有者隐瞒地产,保证国家的税收。

【答案】 D
“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贯穿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它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回答4~6题。

4.《覆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封建地租重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商品经济繁荣
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实质”,C项表述的内容,与题干内容意义相反,A、D两项则是B项的表现。

【答案】 B
5.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评价错误的是()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D.使小农经济解体
【解析】“重农抑商”有利于农业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D
6.清朝时,地主商人“以末敛财,以本守之”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农民贫困,缺乏购买力
B.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C.手工工场规模受到限制
D.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解析】地主商人将赚取的钱财用来买房臵地,使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答案】 B
7.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建立及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到了明清时期,这种
思想继续盛行()
①反映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②反映了小生产的要求③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明清时期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它的一些政治、经济政策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如重农抑商政策就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③不正确。

【答案】 C
8.最早下令实行海禁的是()
A.明太祖B.明成祖
C.清雍正帝D.清康熙帝
【解析】考查识记能力。

【答案】 A
9.清朝初年曾命令“无许片帆入海”;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其共同影响是()
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
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提取信息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富商巨贾买房臵地使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 D
10.对明清时期闭关政策共同点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其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B.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C.都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明清时期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而非禁绝对外交往。

【答案】 C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的好坏来决定征税的等级和轻重),则民不移……”
——《国语·齐语》材料三:“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

……”
——《汉书·食货志上》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土地制度施行于何时?
(2)材料三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土地制度?请依据材料说出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3)管子的“相地而衰征”在两种土地制度转变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夏、商、西周时期。

(2)封建土地私有制。

影响:土地兼并盛行,大量土地集中到地主手中。

(3)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

12.阅读下列材料: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

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

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

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压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
收买,住住“十不还一,无异空取”。

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

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

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

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请完成:
(1)依据材料,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参考材料信息,简要指出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答案】(1)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官局垄断,以低价强买;官府对民间工匠严格管制;严格限制出口。

(2)中国古代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封建政府往往对重要物资实行专卖制度,民营手工业发展空间有限;明清统治者采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课后巩固提高
1.(2010·福建莆田质量检测)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

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

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
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
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
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
【解析】从材料分析得出商人富裕后买田臵地,从中即可看出传统观念对其的影响。

【答案】 A
2.(2010·山东济南模拟)清代康熙帝曾经下令,南洋一带的商人须三年内回国,否则不得“复归故土”。

雍正帝更规定:“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

”以上政令体现的信息不包括()
A.“重农抑商”政策
B.中国有很多商人到东南亚贸易
C.闭关锁国政策
D.中国人口多,主张中国人移民海外
【解析】材料体现的清朝限制国人出海,D项明显错误。

【答案】 D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中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

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绘着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

材料二:1822年发生在十三行的一场大火持续七昼夜,大火中熔化的洋银满街流淌,竟流出一二里地,大火烧毁的财物价值4000万两白银。

——《清代广州十三行纪略》材料三:《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决定在十三行商行中就地筹措战争赔款……各商行被迫摊派的款项总计达300万银元,令不少行商破产。

条约还规定,广州行商不得垄断贸易,最终为十三行的特权画上了句号。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具有150年历史的商馆毁于炮火,
十三行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帝国商行》整理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概括十三行的有关信息(请从现象和本质两个层次概括,不得摘抄原文)。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十三行衰落的原因。

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1)现象:①十三行商馆前有许多船只;②商行附近有西式风格的建筑;③商行附近有中国传统宗教风格的建筑;④许多国家在十三行设有常驻商馆;⑤商馆存储的白银很多(或商行资金雄厚)。

本质:①十三行与许多国家有密切的商贸往来;②中外贸易数额大;③十三行所在地区非常繁华;④十三行成为中外文化交会的地区;⑤行商们多信仰中国传统宗教。

(2)原因:①清政府的压榨;②贸易特权的丧失;③战争的破坏。

认识:①十三行实质上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②十三行在一定程度上行使了维持中外商贸交流的使命;③十三行的对外贸易垄断权严重限制了中外贸易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