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专题三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40)
在根 什据 么上 问述 题材
材料二 改革开放之前,国企婆婆多,管得严。拿一个省 级工厂来说,从厂长到车间主任的任命听主管厅的,…… 工人群体由劳工局负责,作为企业的具体负责人厂长,却 没有任何权力,企业买套设备,甚至盖间厕所都要上级部 门批准。
——杜进兴《请把管理企业的权利还给我》
(二)第二阶段:14沿海港口城市(扩大)
1、设立: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
等14个城市。
2、意义: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 福(州)音(烟)连(云)南(通)北(海), 湛江到(秦皇岛)浙江(宁波温州)。
(三)第三阶段:经济开放区(进一步扩大)
2何、,现对状国:民中经国济是和一社个会农的业发大展国关,系农极村大人。口多,农村生 材产料力二水:平到低1,97农8民年的还生有活2贫亿困多。农业民是没改有变解中决国温落饱后问 题面…貌…的19关77键年。,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1978 3年、,体全制国:有人将民近公3社0%的的弊生端产。队(年高人度均集分中配的在经50济元体以制下下。, 材广料大三农:民农的村的实生行产“积一极大性二受公到”压为抑特,征农的业人生民产公发社展体缓 制慢…,…农高民度的行收政入化和,生经活营水管平理徘过徊于不集前中。,)农民缺少自主 权,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 性。
感受改革开放成就,体会改革开放路线、 方针、政策正确性。
(一)背景:1976-1978 徘徊时期 1、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逾地遵循!
2、“19真78理年标5月准1问0日题,讨《论光”奠明定日思报想》基上础刊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共46张PPT)
一、思路决定出路——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 思想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一 路线 届
文革: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泛滥
三 政治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回归八大)
中 路线
文革:“阶级斗争为纲”
全 会
组织 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文革: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国家权力
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和劳动力。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过程
经营方式:高度集中统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 管理方式: 人民公社、生产大队
村 分配方式:平均分配
按劳分配
乡、镇、村 居委会
经济管理:统购派购制度 市场机制
影响
产业结构:单一型
多样型,大力发展
城市
乡镇企业
中心
对国有企业 进行改革
当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如同农村经济体制没有解决 农民致富的问题一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在效率上 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远没有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和社会 公平的问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还拉大贫富之间的差距, 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需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易错知识提示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 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 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起动改革先洗脑:开会解决思想问题
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历史性转折)―-十一 届三中全会―-改革方针的制定
1、会议召开的背景:
前提:“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提供了前提
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邓小平在1978年的中央工 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讲话, 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 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2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程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概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
3.历史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开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正式开辟;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农村经济体制问题严重。
(2)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过程:①自发尝试: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②中央支持: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③推广全国: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④配套改革: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4)意义: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农村改革突破性进展的推动。
(2)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主要内容: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共30张PPT)
推进新课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请回答:
问
(1)各段花鼓词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背景?
题 情
(2)风阳“三年跨了三大步”说明了什么问题?
境 (3)上述图文反映出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发
生这种变化?
上下退
推进新课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 (21)说材明料的一问反题映:了人封民建公统社治体者制对阻农碍民了的农剥村削生和产压
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
自 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主 学
➢的失内误容,:在在农农村村中实的行危家害庭远联远产大承于包城责市任,制它。已关系到农
习 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开始改革;③一些农民
和地方领导已在一些地区大胆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
出现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
主 “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
学 习
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 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由此揭开序幕,它是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上下退
推进新课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材料一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
人民版
专题三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上下退
课堂导入
十一届三中全会 会场
他们在讨论什么呢?这次会议对中国社会将产生怎 样的影响呢?我们将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找出历史的 答案。
上下退
推进新课
工作重点的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背景: ➢ “文革”结束,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但党的主要 自 领导人继续犯“左”的错误,出现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主 ➢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 学 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习 ➢ 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 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必修二专题三.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复习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背景? 文革结束,左倾继续,徘徊二年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 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2、标志? 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 1978-12 3、怎样转移?
左倾错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伟大决策: 改革开 放
4.“它们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充分引进了投资项目和外资;它们是全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它们是中国全面 对外开放的‘突破口’,使人们解放了思想, 更新了观念。”这一评价是针对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经济特区 C.乡镇企业 D.沿海经济开发区
5.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 “决策高明,计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 的一大奇迹。”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 的根本问题是 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浦东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生产力 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6.2001年,曾有一首词写道:“四海五洲举 杯、华夏入世喜同醉。千年佳酿,万国友邦, 歌舞盛会!”这首词吟诵的是 A.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 B.中国开始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C.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D.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企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利国民经济 稳定和发展。
材料:到1988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 变化: 14,015亿元,国民收入11,770亿元,平均年增长 ⑴所有制: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 9.9%,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世界第八位。
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又具有这样的经 ⑵比重:国有、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 济意义呢? 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 ⑶生活:城市经济生活出现活跃,生活水平 显著提高,现代化建设成就瞩目。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三第二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共19张PPT)
【扩展】:城市
1、开始 1984年 十二届三中全会 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内容 (1)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2)分配制度:平均主义转变为按劳分配方式。
(3)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按 照政企分开、 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的原则,改变统收统支
的经营方式,扩大 生产经营自主权 ;实行各种形式承包经营责任
1980年 经济特区
浦东
1984年 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 最后
沿海经济开放区 珠海
内地
海南
厦门 汕头
深圳
三 课堂小结: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一是邓小平在中国推行的改革开放 深受人民爱戴,世界1/4人口的生活, 因此得到改善;
二是世界1/4人口生活的改善,将 有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
三是中国的经济政策,正在发生彻 底的转变;
人民公社 体制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土地 所有制
公有 公有
生产方式 集体
个体家庭
分配 方式
平均 主义 多劳 多得
生产 积极性
低
高
安徽凤 人口 阳小岗 数量 生产队
19户 1976年 110
多人
20户 1979年 115
人
粮食 产量
35000 斤
132300
斤
人均 口粮
230 斤
800 斤
人均分 还贷 交售 配收入 款额 粮食
32 —— —— 元
200 800 30000 多元 元 斤
•3、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从根本 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最重要的进步作用在于 A.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局面 B.消灭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C.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三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共46张
(2) 依据材料二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 否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 不是。 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不是从根本上改变
社会主义制度 ,不是要取消集体经济 ,而是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集
三、当堂训练
【巩固单】
1
2
3
4
5
6
7
8
1、材料 ①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
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 ,实行畜耕和人耕 ,而农业现代化的
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 ,人少地多 ,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
愿意分田到户。“②从机耕到人耕 ,确实让人感到可笑 ,但农民的生产积极
革各个历史时期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始终高 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 ,为“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20世纪 50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 三年跨了三大步 , 如今飞出金凤凰。( 1979 年)
中国农村走上了富裕路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经济形势和农民贫困的社会面貌
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意义 :
( 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 2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经济形势和农民贫困的社会面貌。 (3)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向着 专业化 、商品化、现代化 的方向发展; (4)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 的改革;
高一历史课件:必修二专题三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4)成效:城市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补充国企的改革问题(经济改革的重点) (1)由来: 没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新建 (2)地位 经济的支柱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 (3)存在问题: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市场机 (4)措施 制,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股分制,先进技术、科学管理, 分流转换等
归纳党在历史上的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时期 内容 标志意义
第一次
1927~1937 城市转到农村
土地革命时期 第二次 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
农村转回城市
第三次
1978~ 改革开放时期 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
凡是毛主席作 出的决策,我 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作 出的指示,我 们都始终不渝 地遵循。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 12月于北京) 1、召开的背景: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及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基本内容 (1)指导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 (2)转移: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决定:改革开放、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 建筑、权力下放、精简机构等。
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 有何不同?
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为了 加速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旧中国的开 放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为了 向中国输出商品、掠夺中国而提出的。 3、结果不同。今天的开放有利于我国引进外 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旧中国的开放是有利于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 发展。
人民历史必修2专题三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共31张PPT)
为了解决温 饱问题,农 民自发尝试
这是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 的“包产到户”契约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 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 内容和立足点。
1979年4月,邓小平与广东省委书记习仲 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 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 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 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思考三: 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哪里开始呢?
1979 年决定 对粤闽 两省实 行特殊 优惠政
策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珠海 海南
浦东
厦门 汕 头
深圳Biblioteka 第一步 经济特区第二步 沿海开放城市
第三步 沿海经济开放区
浦东
第四步 内地
海南
多层次
有重点
浦东
点面结合
海南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 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 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历史回眸:
建国后农村土地制度的四次变化?
时间 1952土地改革
内容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1953-1956年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合作化道路 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人民版必修2
内
容 义
意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是党的历史上具 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1、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的拨乱反正,开始了改革开放。 2、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 期。 3、形成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 4、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 集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 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揭开 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那么中国共产 党历史上的工作重心转移经历了哪几次? 我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些?
背景不同: 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 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近代的开 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的 被动开放。
目的不同: 当今的开放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本国 经济;近代的开放是列强为了满足其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结果不同: 当今的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高了国际地位;近代的开放使中华 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思考: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呢?
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高度集中的 经济体制中,农民积极性受到压制.
2.经过: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向全国;
抉择 ——18 个红手
印的生死文书 : ……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 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 的小孩养到18岁。
第一次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后,工作重心由城 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 道路。
第二次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农 村转入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国时期。
第三次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 阶级斗争为纲逐步转入经济建设上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成为党的 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最根本 的一点是 (B ) A、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决定纠正重大冤假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三第二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共36张PPT)
(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 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降温措施很简单,主 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
也部1没门、有的背主 审景动 批权 ,:。 要政盖要十经企一过不个层图层分章报,,批企等,最当业后时没的经图过有章十自盖一完个主 ,权夏,天不已经能过发去了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 了大沈量阳有的两浪个厂费,,一个影是响铜了厂,生一产个是力电的缆厂发,展。
民族陷速入发苦难展的深渊。
难点释疑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切含义是( ) A.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农具,自主经营 B.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分散自主经营 C.农民个体经营和乡村联合经营相结合 D.在乡镇企业中建立严格的责任制
2.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交够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余下的全是自己的
D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形势和社会面貌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
C 以能在全国普遍推行。根本原因是( A. 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
B. 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 符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
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 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 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 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 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 是不行。
(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的情况如何?有何弊端?
政企不分,吃大锅饭
背景不同: 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 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近代的开 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的 被动开放。
人民历史必修2专题三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共27张PPT)
方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浦东
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
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 B.长期积累的经济基础
C.浦东的开放开发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2345
4.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
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 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 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
地发吃调展“高进横大度,向锅集造联饭中成合”了,的运通经,输过济企上签管业的定理失大合体量同去浪就制活费可,力,以没时解有间决生上,产的但浪是经费不营,行的本。自来主两权个厂,
主要原因: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广大农民的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 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
抉择 ——18个红
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果村干部坐 牢杀头,其他农户 保证把他们的小孩 养到18岁。
含义: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个体农户 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承包一定数量的土地和 相应的生产责任(“包干到户”、“包产到 户”)施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责任 制。 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农村生 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XX年幼儿园安全应急工作实践计划
新学期来临,工作计划如何写呢以下是 XXXX为 大家精 心整理 的“”, 欢迎大 家阅读 , 供您参考。更多详请关注XX!
针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针对 幼儿园 儿单的 袭击行 为,给广 大儿单 在肉体 与 心灵上都造成了损害,同时也在社会上 造成了 不良影 响,为了 吸取这 些惨痛 教训, 按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3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国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改善中 不断加强
材料: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 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 1978-12 材料: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 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 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 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的谈话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生产经营方式)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 包给农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最基本的形式是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
①包产到户。以户为单位承包,包工、包产、包 费用。按合同规定在限定的生产费用范围内
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实现承包合同指标受
奖,达不到承包指标受罚。②包干到户。又
难点释疑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切含义是( ) A.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农具,自主经营 B.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分散自主经营 C.农民个体经营和乡村联合经营相结合 D.在乡镇企业中建立严格的责任制
2.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形势和社会面貌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1、背景 2、召开:
3、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内容 4、历史意义: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原因:
2、过程: 3、格局: 4、特点: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1、背景:
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哪里开始呢?
人民历史必修2专题三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③ 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广大农民的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 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什么?
政社合一, 经营管理高 度集中 (集体经营) 农民经营没 有自主权
人民公社
弊端
?
分配中实行 平均主义 (吃大锅饭) 挫伤了农民 生产积极性
②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 展新时期 。
③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
1978年的中国与世界
如果现在再不 由于“左”的思潮干扰经济建设,使我们的经济总量和人
均水平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上不断后移。到了1978年中国人
实行改革,我 均GDP在世界上排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 们的现代化事 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1977年全国有1.4亿人处于半
印:“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
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 每户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在向国家伸 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牢 杀头也干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 的孩子养活到18岁。”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形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含义:在不改变生产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土地的经营方式,采取分散经 营、自负盈亏,实质上是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生产关系的调整)。
(2)“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奠定思想基础
1978年5月,《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 大讨论。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12
2、内容: (1)思想上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政治上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 纲”的错误口号,工作中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5)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9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出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出版社)必修二专题三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本专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人民版教科书将这段历史分三课,分别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所以本课的地位非常重要。
同时改革开放这一节是连接中国经济从“左”倾到找到正确道路的一条线,也是连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条线,更是我们今天发展经济的一条主线。
二、学情分析这段历史距离现在很近,而本课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出生于20世纪末,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并且对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状况也略有所耳闻。
同时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成熟性,有自己的见解,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他们想通过独立的思考甚至是亲自体验来佐证历史,这种探究的需求和独立的意识就能够为感知历史、追求真理的实践创造条件。
二、教学设计与策略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枯燥的讲一些政策、理论,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尽量地把历史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同时精选一些历史细节穿叉其中,即增强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宏观历史与微观人事相结合,使学生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体验中生成知识,感悟中内化情态。
教材从改革开放的过程入手,大致地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内容和过程,但是关于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的影响,教材涉及很少。
而我们所在的地区虽在改革开放中没有走在前列,却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变化比较快的地区之一。
同时也伴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对于这段历史,如果让学生通过去跟自己的父母或者祖辈交谈来了解这段历史或者通过走出校门去用自己的社会实践去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民生变迁”。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共50张PPT)
198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 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 干规定》,企业拥有生产计划 权、产品购销权、定价权、资 金使用权、工资奖金分配权、 劳动人事权等。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厂长(经理)负责制
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全国第一张生产资料广告
1979年6月25日四川灌县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刊登 广告,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广告一登,情况大变,产 品积压变产品畅销,产销脱节变双方满意。薄一波同志后 来称赞说:“这则广告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立了一功。”
A 土地公有 B 农民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C 家庭为单位,责任承包,自负盈亏
“孟德斯鸠说:‘土地出产之少 主要不在于土地肥沃程度,而在 于居民是否享有自由。’”(托 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984年 国庆35 周年庆 典农民 游行队 伍的口 号
中国第一村----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县)
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 “一分五统”,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 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 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 (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 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 民自治、选举。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 二是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 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 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 2005年,全村实现 销售超3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最低100万元 。
1976
0.77
1980
5.02
1981
6.7
1982
7.15
小岗村村民的做法对 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打破农业集体化 的束缚,提高农 民积极性,极大 促进农业生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47)
3、过程: (1)1978,安徽、四川等地在农村推行包产到户、 包产到组的责任制——试点 (2)1980,四川广汉向阳公社率先取消人民公社, 改社建乡,政社分开——配套 (3)1980,中共中央: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 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安徽、四川
全国
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三 1978,陈云:“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 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 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摆稳了大多数, 七亿多人口就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
材料四 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民公 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 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 在激励机制。
组织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路线 文革: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国家权力
伟大 实行改革开放 决策 文革:体制僵化、社会封闭
(三)意义:
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完成了党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到来。
(四)升华:党的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 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6、升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调整 时间 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解放了生产
封建土地所有 废除封建土地所
土地 1950-
力,为农业发
制严重阻碍生 有制,实行农民土
改革 1952
展开辟了道
产力发展
地所有制
路
把土地等主要生
农业
小农经济难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务
推翻了清朝的封 辛亥革命 建统治,建立了 维护共和制度发展 第一次 资本主义经济 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华人民 第二次 共和国的 成立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 结束了中国的半 政权,迅速恢复国民 殖民地半封建的 经济,建立社会主义 社会历史 制度。
十一届三 我国进入社会主 第三次 中全会的 义现代化建设的 新时期 召开
四大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8年:海南
美丽的深圳夜景
昔日深圳
深 圳
珠 海
汕头
厦门
海南
1、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深圳、 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 特区;
厦门 珠海
汕头
深圳
海南
2、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十四 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3、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在长江三 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 区开辟经济特区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
景
内
容
秋收起义进攻城市失败 第一次 后,文家市决策。
开辟农村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 移到城市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 重心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 第二次 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 七届二中全会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三次 上
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小结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经济体 制改革
农村:实行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 革(国有企业)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对外开放 沿海开放区
内地
推 动 了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企业没自主权, 职工积极性不高
国 企 改 革
管理体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政 企分开 ,扩大企业自主权 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 分配制度 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形式
影响: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极 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 迅速发展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自主阅读)
1、对外开放的开端:经济特区的建立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学习目标: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
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现代化 建设的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 革的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3.概述对外开放的史实,分析对外开 放格局形成的特点。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伟大的历史转折
土地改革 农业生产 合作社
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标志: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 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城市为重点的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内容 基本任务: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国有企业的情况如何?有何弊端? 政企不分,吃大锅饭
“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 有摆脱贫困。”
——《邓小平文选》第3卷
(一)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改革前的农村状况怎样?
中国农业集体化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 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 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什么?
1990年4月18日, 党中央、国务院向全 世界宣布开发开放浦 东的决定,从此沉寂 的浦东成为20世纪90 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 标志。
10年间,浦东累计投入固 定资产3105亿元,加速了城 市化的进程和城区面貌的巨 变 。一个外向型、多功能、 现代化新城区的已初步形成。 浦东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发展 的重要增长区域。
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的原因: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什么?有何弊端?
集中劳动,吃大锅饭
缺少自主权 积极性不高
2、过程:
①尝试:1978年12月,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 产到户.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②中央 支持: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 ③ 全面推广:1983年
1、召开: 1978年12月,北京
2、基本内容:
(1)思想路线: (前提)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政治路线: (关键)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 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 (3)组织路线:(保证) 拨乱反正,健全民主法制,形成以邓 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4、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 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对外开放格局 沿 海 经 开 济 放 特 城 区 市 特点: 点
线
沿 海 经 济 开 放 区
内 地
面
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 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 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历史意义:
两大转折 体制
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 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三个标志
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 展新时期
想一想:
改革是不是什么都要改变?
改革到底要改什么?
含义:
3、意义: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 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式和社会面貌;有力地 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
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农民使用。 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 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使用权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 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 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 三条路线的拔 乱反正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新中国历史的 伟大转折 新道路 新时期 新领导
发展生产力实现 四个现代化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想一想:
中国的经济体 制改革为什么首先 在农村兴起?
1、中国农村人口多。
“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呢? 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 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人口的生 活问题,社会就不会安定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
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 的生活贫困。农业是改变 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