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二子说

合集下载

名二子说(苏洵)原文译文心得体会

名二子说(苏洵)原文译文心得体会

【讀古文拾珠璣】名二子說(蘇洵)【白話試譯】車輻、車輪、車蓋、車軫,在一輛車上都各有作用,不可或缺,而車軾卻看似一點都不實用。

雖然如此,如果去掉車軾,車子也就不完整了。

軾呀!我擔心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飾而鋒芒畢露啊!天下之車,無不循轍而行,凡走過都留下輪跡,久了,即成「車道」。

但談論車子的功用時,卻沒有「轍」的份、從來不會提到車道如何。

縱使如此,就算車翻了,馬死了,輪跡也不會遭受指責與任何禍患,這是由於輪跡擅長處於禍福之間,又能勉力向前。

轍呀!我知道你終究能夠免於災患。

【原文】輪輻(車輪中連接車轂和輪圈的直木)蓋(有覆蓋功能的東西,亦即車篷)軫(古代車箱底部的橫木。

軸也),皆有職乎車,而軾(「軾」是車前的橫木,即扶手板,古人立乘車上,以手扶軾,以表致敬,有裝飾性作用。

)獨無所為者。

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

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不知掩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車輪碾過所留下的痕跡,久之即成車道;途徑,路數;法則、原則),而言車之功,轍不與(沒份兒)焉。

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不及轍。

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

轍乎,吾知免(通「勉」,勉力、盡力)矣。

【心得體會】慶歷六年(西元1046),蘇洵赴京應制舉。

儘管他才學可為「帝王師」,結果還是落榜了。

他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轉而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身上。

次年返鄉,寫了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說》。

時軾十一歲,轍八歲。

蘇洵對兩個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和他們一起讀書,討論古今成敗得失,教導他們:「士生於世,治氣養心,無惡於身。

推是以施於人,不為茍生;不幸不用,猶當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聞焉。

(歷代論)」進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垂文。

正因為如此,他又對他們的起居生活關懷備至。

《名二子說》正式通過闡釋為二子命名的深義,表達他對愛子的勸戒與勉勵。

鼓勵兒子,要作車前橫木「軾」,可供憑靠、依附、了望之用,論重要性,自然不比輪、輻、蓋、軫,但缺少它,就不是一輛完整而方便好用的車子。

名二子说

名二子说

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 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 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我们沉醉留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 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 自己:“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名字受之于父母,或者其他长辈,它是伴你 一生的文字。每个名字都包含着命名者美好 的祝愿。请说说你名字的含义和故事。
作业一 : 我们在一个名的世界里,学校、商店、楼堂馆所, 皆有其名,来历不同,各有妙处。如‚楚水‛、 ‚文正‛、‚养和园‛、‚得月楼 ‛、‚西香 记‛……商品的命名也很重要,一个好的名字甚 至能救活一个企业,如‚今世缘‛。取名艺术博 大精深,建议大家就此做一个调查,研究一下我 们身边的取名艺术。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 作业二: 历史上许多名人的名字来历值得我们探究,如: 蒲松龄、施耐庵、周树人、钱钟书、张学良、陶 行知、张恨水……他们的名字与性情、人生间有 什么样的联系呢?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
写作背景 庆历六年 (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 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 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 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 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决心不“使 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和他们一起读书,讨论 古今成败得失,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 。《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 ,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

《苏洵名二子说》(苏洵)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苏洵名二子说》(苏洵)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苏洵名二子说》(苏洵)全文翻译注释赏析苏洵名二子说注:《苏洵名二子说》是北宋文学家苏洵所著的一篇议论文。

以下为全文的翻译注释和赏析。

翻译注释:苏洵名二子说这是苏洵写的一篇文章。

文章内容涉及到苏洵自己的两个儿子。

《苏洵名二子说》Title: Su Xun’s Words on his Two Sons文字如其人,人如其言。

这是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所体现的智慧。

在这篇《苏洵名二子说》中,苏洵探讨了一个人的名字与他的品德之间的关系。

翻开《论语》,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儒家经典中的诸多人物都具有代表性的名字,这样的名字几乎成为了这些人的缩影。

苏洵在本篇文章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苏氏是北宋文化名门,家族世代相传儒学。

文章中提到苏洵两个儿子的名字,“文”,也是为了传承家族的文化底蕴。

他注重起名的原因是因为他深信一个人的名字能够预示着他的未来。

这一点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苏洵的两个儿子都被他取名为“文”,这源自于对家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展现出了他对儿子美好未来的期望。

所以,一个人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标识,更是对一个人的期望与祝福。

不过,苏洵在文章中也提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现如今的一些人起名字只追求新颖与奇特,却忽略了名字的内涵与意义。

他呼吁人们要重新审视起名的意义,遵循传统文化的智慧。

苏洵的文章给我们带来了深入思考。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名字的重视似乎正在淡化,越来越多的人更关注生活快节奏中的物质追求,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却不甚关心。

苏洵的文章提醒我们,一个人的名字应该是他的骄傲和荣耀,它是对一个人身份和品德的准确描述。

赏析:苏洵的《名二子说》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娓娓道来,寓意深远。

首先,苏洵对名字的重视非常突出。

他以自身及其子辈的名字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名字的重要性。

在中国文化中,名字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命运和品德。

苏洵通过起名字的过程,向读者传达了他对儿子们的期望和祝福。

其次,苏洵在文章中批判了现代社会中只追求新奇名字的现象。

名二子说

名二子说

苏洵对苏轼的期望、担忧和勉励
学 而 不 思 则 罔 , 思 而 不 学 则 殆
1.车辙有什么特点? 车辆循辙而行,而功祸与辙无关。处 祸福之间。 2从车辙能够看出苏辙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性格平和淡泊,深沉不露,谨慎持重,相 对内敛。 3从中看出苏洵对苏辙寄予了怎样 的期望? 苏洵希望他像车辙一样甘居人后,由辙 而行, 深沉持重,安度一生。
洗儿诗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过一生
蔡国庆
郭冬临
易中天
白岩松
1、表示父母的祝福、希望
2、表示志向、性格、爱好 3、与时代相联系
4、有历史典故
作业: 父母给我姓名, 自己打造品牌!
侧重通过自 我努力,实现 人生价值



轮 辐

轮辐 盖 轸 轼 辙
“轼”和“辙”的作用和地位?
学 而 不 思 则 罔 , 思 而 不 学 则 殆
1.苏洵为什么给苏轼起名为轼? 个性豪放,锋芒毕露,苏轼从不知掩饰 自己的观点 2.借助车轼对苏轼提出怎样的希望? 苏洵希望他要像车轼那样处于要位,放低身段, 甘为人扶,劝诫他多加外饰,瞻前顾后,以免遭祸 3.从中看出苏洵对苏轼怀有怎样的感情?
轮 , 、 独 辐 若 、 无 盖 、 所 轸 为 。 者 皆 。 有 虽 职 然 乎 , 车 去 ,
而 轼
名 二 子 说
------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 盖:车盖,用以遮阳防雨。 轸:车厢底部的横木。 职: 职务。 若: 好像。 轼:车厢前露在外面的扶手横木。 辙: 车轮碾出的印迹。 与: 参与。 免: 避免。
写作背景: 苏洵这篇《名二子说》写于他参加科举考 试失败后,绝意于功名,把希望全都寄托 在儿子身上。文章对二子的名字加以解说, 针对二子不同的性格特点,对二子进行 告诫、勉励,表达了父母爱护、关心子 女的一片深情。

苏洵《名二子说》原文及译文

苏洵《名二子说》原文及译文

苏洵《名二子说》原文及译文赏析名二子说苏洵原文轮.辐.盖.轸①,皆有职(13)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⑤者②。

虽然,去⑦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⑧汝之不外⑨饰⑩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③,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④。

虽然⑥,车仆马毙,而患⑪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⑫矣。

(出自宋苏洵《嘉祐集·名二子说》卷十五·杂文二十一首)阅读练习一,解释加点的词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2.而轼独若无所为者()3.天下之车莫不由辙()4.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5.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二,翻译1.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2.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3.辙乎!吾知免矣.三,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有二子,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据文意;轼,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辙,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对车本身有其专用2.车厢前的横木3.车轮压的迹道4.在其中5.这二,1.即使这样,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2.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3.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三,不要过于外露要善于避祸为福译文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四周横木,都对车上有其职责,但作扶手的横木,唯独好像是没有用处的。

尽管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了。

苏轼啊,我担心的是你因不会装饰自己的外表,而让别人不知道你的作用啊。

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参与其中。

尽管这样,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车轮印。

这车轮印,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

苏辙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

注释1.轮、辐、盖、轸:轮,车轮。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及答案之名二子说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及答案之名二子说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及答案之名二子说名二子说轮、辐、盖、轸①。

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②,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③,而患亦不及辙④。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导读: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给儿子命名。

这是告诫苏轼不要过于外露,告诫苏辙要善于避祸为福,实际上是要他们加强自身修养。

此文言简意丰,令人三思。

注释:①辐:辐条,车轮。

内周的短棍,用以支撑车轮。

盖:车上用以遮日、遮雨的伞状物。

轸(zhn):车厢底四周的横木。

②天下之车莫不由辙: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

由,顺从。

辙,车轮压的迹道。

③车仆马毙:(一旦)车翻了,马死了。

仆,倒,这里指翻。

④而患亦不及辙:车辙却也受不到灾祸。

意思是车会摔坏,马会死,唯有车辙安然无恙。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2.而轼独若无所为者()3.天下之车莫不由辙()4.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5.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二、翻译1.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辙乎!吾知免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

有二子,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据文意;轼,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辙,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二子说》

《名二子说》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 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 辙:车轮碾出的印迹。 ➢ 与焉:在其中。 与,参加,参与。 ➢ 仆:倒下。 毙:死。
天下的车莫不循辙而行,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 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这车轮印,是能够处在祸福之间的。 辙儿啊,我知道你能免于祸福超然物外啊。

由父亲正式为之命「名」。这大概是从前医卫条件差,出生
字 的
满三月,确定能存活,长辈才帮小孩正式取「名」。「名」

是幼时在家供亲长称呼之用,通常称「小名」,或叫「乳

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
晋成公名黑臀,鲁成公名黑肱,齐桓公名小白……
➢ 「名」与「字」,通常「字」由「名」衍生而来,意义上,
文的好材料。
➢ 三曰文体“杂”。写作杂文,是叙述、描写、抒情、
议论以至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Blue
Saturday
研读文本
疏通文意 问题探究
第一段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 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 轮、辐、盖、轸:轮,车轮。辐,辐条,插入轮毂gǔ以支撑 轮圈的细条。盖,车上的伞盖。轸,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 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 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写为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命名的缘由,并介绍 了二子的性格,表达了对儿子的告诫和勉励。
这解 篇决 小问 文题 章: 讲 了 什 么 ?
Blue
Saturday
知人论世
了解苏洵生平 了解写作背景

长春版名二子说课件

长春版名二子说课件

主旨
这篇文章通过阐释苏洵为二子命 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鼓励, 是拳拳父爱的真实表露,体现了一个父 亲的良苦用心。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车轼车辙 特点
性情 特点
突出在前 豪放不羁
苏轼 使车完整 锋芒毕露
情感
担心 劝诫
苏洵 希望
韬光养晦 善于外饰
祸亦无关 平和淡泊 鼓励
苏辙 福亦无关 沉寂内敛 祝福
名二子说
苏洵
解题:
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 如《爱莲说 》《马说》。
本文的题目——论说二子 取名轼和辙的缘由。
知人——苏洵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 号老泉。四川眉山人。长于 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 笔势雄健。有《嘉祐集》, 代表作《六国论》。
子女六人,长子和三个 女儿均早卒,只剩下苏轼苏 辙二子。(一女苏小妹后经 考证,实为讹传)。
再读——明其意 虽然:即使这样。 不外饰——宾语前置,即“不饰 外”,意思是不装饰外表。 由:按照。 与yù:参与。 患:忧患,灾祸。 免:避免。
研读——通其旨
• 小组交流探讨: • 1、苏轼得名由来及其深意。
• 2、苏辙得名由来及其深意。
• 3、在为二子取名的蕴意中体现了父亲苏洵 怎样的情感?
超然祸福 尽力王事
借物喻人
品读——举一而反三
墨菲定律
பைடு நூலகம்
我们越去坚持 一件事时,这 件事也越会梦 想成真。 ——库伯 《星 际穿越》
苏辙
苏辙字子由
仁宗嘉佑二年(18岁)与苏轼一起 中进士。 元丰二年(40岁),其兄苏轼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 上书要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 ,不准,牵连被贬。 元丰八年 (46岁)旧党当政,他 被召回,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 郎。 哲宗元佑四年(50岁)权吏部尚书 ,后任御史中丞。 元佑六年(52岁)拜尚书右丞, 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 崇宁三年(65岁),苏辙在颍川定 居,过田园隐逸生活。

《名二子说》原文、译文及注释

《名二子说》原文、译文及注释

《名二子说》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庆历六年(1046年),苏洵赴京赶考。

尽管苏洵的才学可以成为“帝王师”,可在朝廷腐败、官场黑暗的环境下还是落榜了。

他由此对科举、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

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

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

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后,送二子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间密窥。

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

辙有疑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

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

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出自《瑞桂堂暇录》)原文:名二子说宋代-苏洵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对照翻译: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四周横木,都对车上有其职责,唯独作为扶手的横木,却好像是没有用处的。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即使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了。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轼儿啊,我担心的是你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参与其中。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即使这样,车毁马亡,也不会责难到车轮印上。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这车轮印,是能够处在祸福之间的。

辙乎,吾知免矣。

辙儿啊,我知道你是能让我放心的。

注释:〔轮辐盖轸〕轮,车轮。

辐,辐条,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

盖,车上的伞盖。

轸,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一说为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

〔轼〕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辙〕车轮碾出的印迹。

〔与焉〕在其中。

《名二子说》苏洵,及感悟

《名二子说》苏洵,及感悟

学 而 不 思 则 罔 , 死 而 不 学 则 殆
1.苏洵的两个儿Biblioteka 叫什么名字? 苏轼 苏辙2.苏洵给给儿子取名轼和辙的缘由是什么?
苏轼起名原因:苏轼从小性格豪放,锋芒 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洵希望 苏轼要像车轼那样处于要位,放低身段, 甘为人扶,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 苏辙起名原因:苏辙性格平和淡泊,深 沉不露,左右逢源,尽力王事;苏洵希 望他像车辙一样甘居人后,仿效依循, 深沉持重
读书百遍, zhěn 轸 zhé 辙
shì 轼 yù 与
jù 惧 pū 仆
皆: 都。 若:好像。 好记性不 虽然如此。 虽然: 如烂笔头 与: 参与。

轼 轸

轮 辐
其义自见
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它们) 在车上都有用途,可是这轼,惟独好象没 有什么用处。虽然如此,去掉轼,那么我 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轼啊, 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 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 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 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 车辙。这车辙啊,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 间。 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祸了!
名二子说
苏 洵
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重点文言词句,熟练诵读通译全 篇古文。 2、理解文学大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 和期望。 3、结合文章深意及“三苏”生平要事,启示 自我人生。
解题
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记叙事 物、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 都是为了阐明道理给人启示或给自己 明志。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后来 统称论说文,如《爱莲说》。 本文的题目可以理解为论说二子取名
品味他人,思考人生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眉山人,晚年自号颍 (yǐng)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 仁宗嘉佑二年(18岁)与苏轼一起中进士。 熙宁五年(31岁),出任河南推官。 元丰二年(40岁),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 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 酒税。 元丰八(46岁)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 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哲宗元佑四年(50岁)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 丞。 元佑六年(52岁)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崇宁 三年(65岁),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

高中语文杂说第2课名二子说课件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高中选修语文课件

高中语文杂说第2课名二子说课件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高中选修语文课件
12/11/2021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 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 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 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 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 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为秘 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 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12/11/2021
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 岌然无阿的精神。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 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 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 “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这些说法都 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 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 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 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 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
12/11/2021
2.写作背景 苏洵有子女六人,长子景先和三个女儿均早卒,“唯轼与辙,仅 存不亡”(《祭亡妻文》)。苏洵对二人性格有深切的了解。本 文是苏洵以父亲的口吻,向两个儿子解说取名的原因,以车的 部件入手,饱含了自己的一片深情。
12/11/2021
3.相关知识 (1)苏洵教子的故事。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自小十分顽皮, 在多次说服教育不见成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 从此,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 便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 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 时,把书“偷”出来并认真地读起来,从此逐渐养成读书的习 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终成一代名家。

高中语《名二子说》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选读》

高中语《名二子说》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选读》
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 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
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
教师导入 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桃花 红。2009年北国的春天,比以 往来得更缠绵,黄昏吹着风的软、 细雨飘洒在花前,也许你因繁忙 的学业不能驰往不能远足,但我 相信你莺歌燕语的心,早已随着 近日酷似江南的一抹雨烟,去踏
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 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 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马 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 车辙啊,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 间。 辙啊,我料知(你)能免
除灾祸了!
名字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姓名文化,它包括 “姓、名、字”三部分,各有各的性能和作 用。古人因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 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古时婴儿出 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 早的名是夏商代两代人的名如夏桀商汤;到 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 命名,如屈原;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注 重玄学,讲究高雅,盛行以“之”命名,如

望他像车辙一样甘居人后,仿效依循,

深沉持重

3.苏轼和苏辙两人的名字有什么共

同之处,其寓意是通过什么来体

现的?这种写法叫什么?
思 则
都带车子旁,和车有关;通过说明其 构造在车上的功用来体现的;托物引

喻。









苏辙字: 子由 苏轼字: 子瞻
分析课文
1、第一段,“轼”名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 为者”。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 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 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 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 有装饰车子的作用。所以,“去轼,则吾未

名二子说__精品课件

名二子说__精品课件

• 取轼为外饰
•取轼为外饰 • 命辙祝无折
父心良苦
作业
1、试着以父母的口吻写一篇《名子说》 或《名女说》。 2、听过父母在你名字中寄寓的期望后,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感受。题目自拟。 (以上两项任选一项写在日记本上)
1
2 5 6 4 3

善 处 祸 福 泰 然 有 轮 成

不可或缺 锋芒毕露 易遭妒忌

辐 轸
二子
苏轼 苏辙
车轼车辙 特点
性格 特点
苏洵 希望
情感
二子
车轼车辙 特点
性格 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苏洵 希望
情感
苏轼
位置在前 豪放不羁 韬光养晦 作用内在 锋芒毕露 善于外饰
警诫
苏辙
祸亦无关 平和淡泊 甘居人后 福亦无关 含蓄深沉 平安一生
• 李白名字:这年的春天,风和日丽,百花 争妍。父亲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吟出 两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 来。”下两句让李白母子二人各添一句。 母亲想了一阵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不等母亲说完便随口吟出:“李花怒 放一树白。”父亲一听拍案叫绝,觉得李 白的一句清丽自然,超脱不俗,远胜他们 夫妻的三句。称道赞赏中,心为之一动: 李白诗句的第一字与末一字合起来“李白 ”天成自然,做我儿的名字还有比这更好 的吗?李白的名字就这样定下来了。
古人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 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二子说
苏洵
作者简介
• 苏洵(1009年-1066年), 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人,北 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 辙合称“三苏”,同列于“唐 宋八大家”之中。
说:古代一种议论文 体,可以记叙事物、 可以说明事物,可以 发表议论,都是为了 阐明道理给人启示或 给自己明志。跟现代 的杂文大体相似,后 来统称论说文,如 《马说》《爱莲说》。

(七十七)名二子说

(七十七)名二子说

(七十七)名二子说苏洵[制作人:张新华王芳]轮、辐、盖、轸①,皆有职乎车,而轼②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③,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④。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注】①轮、辐、盖、轸:轮,车轮。

辐,辐条,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

盖,车上的伞盖。

轸,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说文解字》);一说为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考工记图》)。

②轼: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车箱,车中用来载人或装东西的部分。

)③辙:车轮碾过的痕迹,也指车行的一定路线。

④与焉:在其中。

与,参加,参与。

【学习任务】1.请将加点字词的意思写在原文中。

2.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

有二子,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据文意,说说其用意。

轼,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辙,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四周横木,都对车上有其职责,但作扶手的横木,唯独好像是没有用处的。

尽管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了。

苏轼啊,我担心的是你因不会装饰自己的外表,而让别人不知道你的作用啊。

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参与其中。

尽管这样,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车轮印。

这车轮印,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

苏辙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

注释1、轮、辐、盖、轸:轮,车轮。

辐,辐条,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

盖,车上的伞盖。

轸,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一说为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

2、轼: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3、辙:车轮行迹,也指车行的一定路线。

名二子说教案一等奖3篇

名二子说教案一等奖3篇

1、名二子说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3、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学过程:一、介绍文章的写作的背景: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

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

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

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

时苏轼11岁,苏辙8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

《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

二、分析课文:1、第一段,“轼”名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

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

所以,“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行文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

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

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

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

2、第二段,“辙”名说。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之祸。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

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

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

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八年级语文短文二篇解读

八年级语文短文二篇解读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直是中国 人特别津津乐道的场景,儒家更把“兄友 弟恭”纳入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伦理范畴。 然而,在男权社会,兄弟的情分常常因 为对权力和财产的争夺而受到严重伤害, 兄弟倪墙同室操戈的事情并不鲜见。否 则,中国人不会用永远见不了面的参、
商两个星宿来比喻兄弟失和。
兄弟共享文名的,中国历史上除了苏 家两兄弟,还有非常著名的一对,曹 丕曹植。可是,与他们的才华一样出 名的还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 太急”! 对继承权的争夺使相同的血缘恰恰成
天下的车莫不循辙而行,虽然论功劳,车辙是 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
苏轼字子瞻,“轼”是古代马车上的一个横 梁。其作用按照[左传]的说法,是“登轼而 望之”。 “瞻”者,远望也。和天下所有的 父亲一样,苏洵在为子弟的命名中寄予了 自己的希望,然而,知子莫若父,他对这 二子今后的人生走向似乎已经有一种隐隐 的担忧。果然,此二子一生的光荣与梦想、 坎坷和侮辱都被父亲不幸言中。
苏轼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对床定悠悠,今夜雨萧瑟”; “他年夜雨独伤神”; “夜雨何时听萧瑟”; 苏辙 “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 “射策当年偶一时,对床夜雨失前期”、 “对床贪听连宵雨,奏事惊同朔旦朝”、 “夜雨从来相对眠,兹行万里隔胡天”。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宦海沉浮, “夜雨对床”之约终成画饼。直到 东坡归天,苏辙遵遗嘱,把苏轼 葬在河南郏县小峨嵋山。苏辙命 子孙在其百年之后将自己的遗骨 安葬在兄长身边,兄弟二人才长 长久久地呆在了一起。
事实上,苏家兄弟投身仕途的“开局”简直 是好得不能再好。1056年,21岁的苏轼与 19岁的的苏辙都顺利通过了举人考试,次 年二月,他在礼部的考试,当时的主考官 是文坛巨擘欧阳修。苏轼一篇600多字的 《刑赏忠厚之至论》一下子让欧阳修“以 为异人”。他怀疑文章是自己的门人弟子 曾巩曾子固所为,为了怕别人说他偏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二子说
苏洵简介:北宋散文家。

汉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字明允,号老泉。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有《嘉祐集》。

亦有一女,名唤小妹,人称苏小妹。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3、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章的写作的背景: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

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

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

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

时苏轼11岁,苏辙8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

《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

二、分析课文:
1、第一段,“轼”名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

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

所以,“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行文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

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

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

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

2、第二段,“辙”名说。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之祸。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

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

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

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3、补充介绍: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后,送二子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问密窥。

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

辙有疑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

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

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4、拓展思考:苏轼兄弟处于北宋新旧党争、矛盾激烈的时代,而两人立身之术不同。

苏轼性格“不外饰”,论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宋史·苏轼传》)而外任,还差点被杀。

苏辙遇事能自持论,不依附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祸。

《宋史·苏辙传》说:“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

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韬戢”就是“外饰”。

确实,那种不可掩抑的英迈之气,正是苏轼之为苏轼的特点。

《苏辙传》论苏辙“寡言鲜欲”“君子不党”,这正是他能处于“祸福之间”“齿爵皆优于其兄”的原因。

知子莫如父,苏洵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切。

三、课堂讨论与归纳:
1.试摹拟作者的口气说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乎,吾知免矣”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谈谈作者对两个儿子不同的希望。

“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外表的修饰啊!”“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劝诫苏轼多加外饰以免遭祸;劝诫苏辙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

2.杨慎说作者“深知二子”,从这篇短文你能看出作者两个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

附译文:
车轮、辐条、车篷和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在车子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可是惟独这轼(车前横木)好像没有什么用处。

虽然如此,要是去掉这轼,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

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
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

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

这车辙呀,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

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