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最终稿)
高校老师课程设计讲稿
高校老师课程设计讲稿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XXX概念、XXX原理以及XXX方法,能够对XXX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决。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XXX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具备XXX技能,提高XXX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XXX领域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XXX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X、XXX和XXX三个方面。
1.XXX:介绍XXX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XXX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XXX:深入讲解XXX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XXX解决实际问题。
3.XXX: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XXX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1.讲授法:通过讲解XXX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掌握XXX的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XXX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运用XXX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XXX》作为主教材,系统介绍XXX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2.参考书:推荐《XXX》等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阅读和学习。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XXX的原理和实例。
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材料,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记录学生的平时表现,占总评的30%。
开滦吕家坨2.4Mt/a课程设计说明书最终稿_-_副本
开滦吕家坨2.4Mt/a课程设计说明书最终稿_-_副本《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姓名:张志伟学号:201010014219班级:采矿B10-2 题目:开滦吕家坨2.4Mt/a课程设计评语:指导教师:赵启峰职称:讲师2013年 07月 11日设计感受在三个星期的课程设计过程中,让我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更让我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做了系统的复习和总结,并且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让我掌握了矿井设计的基本步骤,也能够熟练的使用工具书来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更能使自己对设计进行比较周全的考虑。
本设计矿区的煤层平均倾角在5.4°左右,煤层厚度大,煤层及地质赋存条件好,于是我采用了带区综合机械化开采,通过具体的技术比较和经济比较,选择了单斜井的开拓方式,并根据煤层赋存特点及经济条件,选择了胶带运煤、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系统。
本设计的任务重,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和绘制大量的CAD工程图,并且对一些内容需要进行反复的修改。
在短短的三个星期时间内,可能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细致。
尽管如此,却能使我更加细心的进行设计。
在本设计的制作中,我一直都细心的编写说明书的每一部分,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来进行设计,对于计算就更加严格计算每一个数据,对于每一部分设计自己都亲手完成。
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我顺利完成了城郊井工矿的设计。
最后,再次向我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表示深深的谢意,他们给予我的教育、理解、关心和支持使我不断进步。
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目录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31.1 矿区概况 ------------------------------------------------- 31.1.1 井田位置、范围、地形特点和交通位置--------------- 31.1.2 工农业生产和原料及电力供应----------------------- 41.1.3 矿区气候条件------------------------------------- 41.1.4 矿区水文情况------------------------------------- 41.2 井田地质特征 --------------------------------------------- 41.2.1 煤系地层概述、勘探程度--------------------------- 41.2.2 井田地质构造和地质变动--------------------------- 51.2.3 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51.2.4 地温--------------------------------------------- 71.3 煤层特征 ------------------------------------------------- 71.3.1 煤层埋藏条件------------------------------------- 71.3.2 煤层群特征--------------------------------------- 8表1-3 煤层肉眼鉴别特征和结构特征一览表----------------- 81.3.3 煤层的围岩性质----------------------------------- 91.3.4 煤的特征---------------------------------------- 122.1 境界----------------------------------------------------- 12.2 工业储量 ------------------------------------------------- 12.2.1井田勘探类型 ------------------------------------- 12.2.2 矿井地质资源量----------------------------------- 12.2.3矿井工业储量 ------------------------------------- 12.3 可采储量 ------------------------------------------------- 22.3.1矿井设计资源/储量 -------------------------------- 22.3.2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23.工作制度和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3.1矿井工作制度---------------------------------------------- 1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参照大型矿井服务年限的下限(大于50a)要求,T取60a,储量备用系数取1.4,则矿井设计生产能力A为:---------------------- 1 4.矿井开拓方式------------------------------------------------------ 14.1确定工业广场位置------------------------------------------ 14.2确定井田开拓方式------------------------------------------ 14.3确定开采水平位置、标高及水平垂高-------------------------- 24.4确定运输大巷布置及位置------------------------------------ 2 5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 15.1煤层的地质特征 -------------------------------------------------- 15.1.1可采煤层的基本概况 ------------------------------- 15.1.2煤层顶底板地质条件 ------------------------------- 25.2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25.2.1带区斜长的确定 ----------------------------------- 25.2.2带区上山位置及布置方式 --------------------------- 25.2.3带区内工作面的接替顺序 --------------------------- 25.2.4带区内各种巷道的掘进方法 ------------------------- 25.2.5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 25.3带区下部车场选型设计-------------------------------------- 35.4带区主要硐室的布置---------------------------------------- 35.4.1带区煤仓----------------------------------------- 45.4.2带区运料系统 ------------------------------------- 45.4.3带区变电所 --------------------------------------- 5 6采煤方法 ---------------------------------------------------------- 16.1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6.1.1带区地质条件和煤层赋存条件------------------------ 16.1.2采煤工艺的确定 ----------------------------------- 16.1.3回采工作面长度和推进度以及推进方向---------------- 26.1.4回采工作面的破装运煤方式 ------------------------- 36.1.5劳动组织表 --------------------------------------- 36.2回采巷道布置---------------------------------------------- 46.2.1确定回采巷道布置形式 ----------------------------- 46.2.2回采巷道支护 ------------------------------------- 66.2.3煤壁管理措施 ------------------------------------- 86.2.4确定回采巷道断面及其具体施工技术要求-------------- 9 7设计矿井基本的技术经济指标----------------------------------------- 1表7-1 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1参考文献--------------------------------------------------------- 3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况1.1.1 井田位置、范围、地形特点和交通位置开滦吕家坨矿业公司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境内,西距唐山18 km ,北距古冶9 km 。
综合课程设计稿范文模板
综合课程设计稿范文模板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如XXX(根据实际学科填写),并能够准确运用相关术语表达。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XXX(根据实际学科内容,如某一物理现象、历史事件等)的基本原理或过程。
3. 学生能总结并复述教材中关于XXX(学科知识点)的主要内容。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操作(或数据分析、文献查阅等),提高解决问题和探究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或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形成具体的成果展示。
3.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互动,提升表达、沟通和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学科知识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
3.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知识对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围绕以下核心教学内容展开:1. 教材第一章“XXX基本概念”,涵盖XXX的定义、特点及分类,通过案例分析和图示,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框架。
2. 教材第二章“XXX原理与应用”,详细讲解XXX的运作原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结合实验和视频资料,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理解。
3. 教材第三章“XXX发展历程”,追溯XXX的历史演变,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学科历史的兴趣。
4. 教材第四章“XXX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安排和进度如下:第一周:介绍教材第一章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
第二周:深入学习教材第二章,配合实验操作,加深理解。
第三周:学习教材第三章,组织小组讨论,探讨XXX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四周:结合教材第四章,开展案例分析和成果展示。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对于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理论。
数控课程设计稿
数控课程设计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控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熟练使用数控机床进行零件加工。
具体分为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了解数控编程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控机床的分类、数控编程的步骤和方法、常用的数控指令等。
2.技能目标:学生需要能够使用数控编程软件进行编程,并能够独立操作数控机床进行零件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控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数控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控编程的基本原理、数控机床的分类和结构、数控编程软件的使用、数控机床的操作和维护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数控技术概述,介绍数控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第二章:数控机床,介绍数控机床的分类、结构和特点。
3.第三章:数控编程基础,介绍数控编程的步骤、方法和常用指令。
4.第四章:数控编程软件的使用,介绍数控编程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5.第五章:数控机床的操作和维护,介绍数控机床的操作步骤和维护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用于讲解数控编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常用的数控指令。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数控技术的应用和实际操作。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数控编程案例,让学生掌握数控编程的实际应用。
4.实验法: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数控机床的操作和维护,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数控编程与操作》。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数控技术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
3.多媒体资料:制作数控编程操作的演示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控技术的实际应用。
4.实验设备:准备数控机床和相关的实验设备,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维护。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出租车计价器的设计(最终稿)
设计题目:出租车计价器的设计
系别: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组别:第十组
学生姓名:000000学号:00000013
起止日期:2008年05月25日~2008年06月15日
指导教师:
教研室主任:
第一章
1.1
设计要求:
1.3Km起计价,起始价5元,每公里1元;
2.传感器输出脉冲为2个/m;
3.每0.5Km改变一次显示,且提前显示(现实里程数和钱数);
五个模块中:脉冲产生模块由CP电源构成,先是模块用7447N驱动芯片和SEVEN_SEG_COM_A显示器构成,计数模块中千进制计数器由4块74LS290D组成。需重点设计为计数和逻辑比较模块。
第三章
3.1
方案一:
采用数字电路控制。其原理方框图如图3-1所示。采用传感器件,输出脉冲信号,经过放大整形作为移位寄存器的脉冲,实现计价。
4.画出电路原理图。
设计要求:
1.先进行方案论证,画出功能图;
2.分析要用到的电路模块;
3.使用EWB软件仿真。
1.2
设计思想:
首先,作为计价器电路必须具备里程数显示计价显示自动更新功能,初步计划用千进制计数器配合四位显示器实现;其次,电路中的计价显示应具备判断功能,计划用四位比较器实现;最后,计价器外部机械传感脉冲用cp电源模拟。(本设计题目旨在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数字逻辑课程中涉及的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初步应用它们基本功能的技能。故本课题的设计应做到所有功能的实现都必须用逻辑门电路、逻辑芯片等非可编程逻辑器件来实现。)
夹具课程设计评议及评分表_最终稿)1
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程综合设计评分及评议表 2011 一 2012 学年第一学期
学生姓名填学号填班级2008制造
指导教师填职称成绩
设计课题填
“指导教师评分表”:由指导教师填写,在对应空格打√,主要考核学生完成课题情况。
(占最终成绩50%)项目优良中及不及备注
1、整体构思 (20%)
2、技术方法和工艺路线是否合理、经济 (20%)
3、设计图纸(20%)图纸绘制的规范性
尺寸、公差和配合标注合理性技术要求和标题栏正确性
4、说明书(20%)设计计算正确格式的规范性
5、所掌握的知识水平、独立工作能力(20%)
累计得分(百分制)指导老师签名
“答辩分统计表”由答辩老师填写,在对应空格打√,并给出百分制成绩。
(占最终成绩50%)项目优良中及不及备注
1、论文
宣读(50%)答辩准备情况
基本观点是否阐述清楚
语言的逻辑性,叙述是否重点突出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有无概念错误
2、回答
问题(50%)利用所学知识回答讨论问题的能力
有针对性、重点突出地回答问题
有无概念错误
累计得分(百分制)答辩组长签名
院系审查意见
同意
系主任签名:
2011年10月25日
同意
教学副院长(签章)
2011年10月25日
*备注:最终成绩为以上两部分成绩平均。
田园课程设计稿
田园课程设计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田园生活的特点和魅力,掌握田园诗词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田园生活的历史背景、特点和现状,熟悉田园诗词的题材、结构和表现手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创作出具有田园特色的诗词作品,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生活观,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田园生活的历史背景、特点和现状,包括田园农业、田园风光、田园文化等。
2.田园诗词的题材、结构和表现手法,包括田园诗、田园田园诗、山水田园诗等。
3.田园诗词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包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达情感等。
4.分析欣赏经典的田园诗词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讲解田园生活的历史背景、特点和现状,以及田园诗词的题材、结构和表现手法。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田园诗词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3.案例分析法:分析欣赏经典的田园诗词作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灵感,提高文学素养。
4.实验法: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田园风光,激发创作灵感。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的田园诗词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经典的田园诗词作品,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3.多媒体资料: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田园风光和诗词创作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户外写生的必备设备,如画板、画笔、颜料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田园风光。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课程设计方案范文(通用8篇)
课程设计方案范文(通用8篇)一、指导思想:本课以“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程资源的开发,设计了“武术基本功组合”一课。
,通过激趣引导、体验探究、释疑验证,师生共同评价的教学程序,采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教学组织方法有效地将感知、思维、实践活动和能力的提高紧密结合,努力达成本课主要学习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特点:1、正确进行武术的教育,学生在电视里看见的武打动作都是被加工和夸大的,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都形成不正确的武术观念,本课通过基本功的逐步深入教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武术素养,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一系列的身体练习,发展综合能力。
2、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创编武术基本功动作组合,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拓展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团体协作精神。
3、尊重学生兴趣差异,学习方式多样独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创设相对开放的教学环境。
根据学生素质能力和兴趣差异,采用自主选择性学习、合作研究性学习、创新拓展性学习等方式,充分体现“人人受益”的体育新课程理念,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发展、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培养。
三、课的流程:1、活跃身心阶段:通过古代故事“闻鸡起舞”的情景设置,在中国功夫的伴奏下,学生散点、自主或两人组合模仿电影中的武打动作,导入本课课题。
2、学习技能阶段:通过教师表演、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武术基本功河基本功组合的学习,采用层层推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习和掌握武术基本功动作组合,发展其能力。
3、拓展能力阶段:通过学生分组创编武术基本功组合动作的练习,进一步启迪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学以致用满足学生求新、求异、求成功的欲望。
4、身心恢复阶段:在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中,师生互动翩翩起舞,乐曲、舞姿令人陶醉,达到调节身心之目的。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精馏塔的设计 终稿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操强何艺青郝青丽马蕴莉彭宇绪论 (3)第一节概述 (7)1.1精馏操作对塔设备的要求 (7)1.2板式塔类型 (7)1.2.1筛板塔 (7)1.2.2浮阀塔 (8)1.3精馏塔的设计步骤 (8)第二节设计方案的确定 (8)2.1操作条件的确定 (8)2.1.1操作压力 (8)2.1.2 进料状态 (9)2.1.3加热方式 (9)2.1.4冷却剂与出口温度 (9)2.1.5热能的利用 (9)2.2确定设计方案的原则 (10)第三节板式精馏塔的工艺计算 (10)3.1 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 (10)3.1.1 常规塔 (11)3.1.2 直接蒸汽加热 (12)第四节板式塔主要尺寸的设计计算 (12)4.1塔的有效高度和板间距的初选 (13)4.1.1塔的有效高度 (13)4.1.2板间距的初选 (13)4.2 塔径 (13)4.2.1初步计算塔径 (14)4.2.2塔径的圆整 (14)4.2.3 塔径的核算 (15)第五节板式塔的结构 (15)5.1塔的总体结构 (15)5.2 塔体总高度 (16)5.2.1塔顶空间H D (16)5.2.2人孔数目 (16)5.2.3塔底空间H B (17)5.3塔板结构 (18)5.3.1整块式塔板结构 (18)绪论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课程设计是《化工原理》课程的一个总结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程及有关选修课程的基本知识去解决某一设计任务的一次训练。
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它也起着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作用。
课程设计不同于平时的作业,在设计中需要学生自己做出决策,即自己确定方案,选择流程,查取资料,进行过程和设备计算,并要对自己的选择做出论证和核算,经过反复的分析比较,择优选定最理想的方案和合理的设计。
所以,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益实践。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应该注重以下几个能力的训练和培养:1. 查阅资料,选用公式和搜集数据(包括从已发表的文献中和从生产现场中搜集)的能力;2. 树立既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与可行性,又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并注意到操作时的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的正确设计思想,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迅速准确的进行工程计算的能力;4. 用简洁的文字,清晰的图表来表达自己设计思想的能力。
课程设计范文
课程设计范文
《课程设计》
在教育教学方面,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涉及到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因此,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成为了教师们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
首先,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应该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们首先需要确定学生在这堂课上应该学到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
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效指导教学过程。
其次,课程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因此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最后,一个好的课程设计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
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因此,教师们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应该明确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高效,提高教学质量。
希望全体教师都能够加强课程设
计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设计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缠绕成型机构传动系的设计(终稿)
一、设备概述及设计任务1.1 缠绕成型机构及传动系概述缠绕成型工艺是将浸过树脂胶液的连续纤维(或布带、预浸纱)按照一定规律缠绕到芯模上,然后经固化、脱模,获得制品。
缠绕机是实现缠绕成型工艺的主要设备,对缠绕机的要求是:①能够实现制品设计的缠绕规律和排纱准确;②操作简便;③生产效率高;④设备成本低。
缠绕机主要由芯模驱动和绕丝嘴驱动两大部分组成。
为了消除绕丝嘴反向运动时纤维松线,保持张力稳定及在封头或锥形缠绕制品纱带布置精确,实现小缠绕角(0°~15°)缠绕,在缠绕机上设计有垂直芯轴方向的横向进给(伸臂)机构。
为防止绕丝嘴反向运动时纱带转拧,伸臂上设有能使绕丝嘴翻志的机构。
我国60年代研制成功链条式缠绕机,70年代引进德国WE-250数控缠绕机,改进后实现国产化生产,80年代后我国引进了各种型式缠绕机40多台,经过改进后,自己设计制造成功微机控制缠绕机,并进入国际市场。
1.2 设计任务在缠绕成型机构中传动系统作为主要动力来源,为了实现预期的运动和传递动力,本次课程设计我们从卧式缠绕机出发设计其传动系统.这种缠绕机是由齿轮带动小车(绕丝嘴)作往复运动,并在封头端有瞬时停歇,芯模绕自身轴作等速旋转,调整两者速度可以实现平面缠绕、环向缠绕和螺旋缠绕,这种缠绕机构造简单,用途广泛,适宜于缠绕细长的管和容器。
其中传动系统的设计步骤大体为以下五个部分:1、根据机器的生产任务拟定实现工作过程的运动方案。
2、确定各执行构件的运动参数和生产阻力,并选择电动机,确定其类型、转速和功率。
3、合理选择机构类型、拟定机构的组合方案,绘制机械传动系统的机构运动简图。
4、根据执行构件和原动机的运动参数以及各执行构件的运动协调要求,确定各机构的运动参数。
5、根据机器的生产阻力或原动机的额定转矩计算各零件承受的载荷(包括轴所传递的扭矩)。
二、总体设计2.1 材料选择螺纹柱、芯模柱采用45号钢,这种钢的机械性能很好。
课程设计报告(最新6篇)
课程设计报告(最新6篇)课程设计报告篇一一、实习内容:(1)学习识别简单的电子元件与电子线路;(2)学习并掌握收音机的工作原理;(3)按照图纸焊接元件,组装一台收音机,并掌握其调试方法。
二、实习器材介绍:(1)电烙铁:由于焊接的元件多,所以使用的是外热式电烙铁,功率为30 w,烙铁头是铜制。
(2)螺丝刀、镊子等必备工具。
(3)松香和锡,由于锡它的熔点低,焊接时,焊锡能迅速散步在金属表面焊接牢固,焊点光亮美观。
(4)两节5号电池。
三、实习目的:电子技术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同金工实习的意义是一样的,金工实习要求我们都日常的机械车床,劳动工具能够熟练使用,能够自己动手做出一个像样的东西来。
而电子技术实习就要我们对电子元器件识别,相应工具的操作,相关仪器的使用,电子设备制作、装调的全过程,掌握查找及排除电子电路故障的常用方法有个更加详实的体验,不能在面对这样的东西时还像以前那样一筹莫展。
有助于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我们学习专业知识。
使我们对电子元件及收音机的装机与调试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打好日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基础。
同时实习使我获得了收音机的实际生产知识和装配技能,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共同探讨、共同前进的精神。
具体目的1、熟悉手工焊锡的常用工具的使用及其维护与修理。
2、基本掌握手工电烙铁的焊接技术,能够独立的完成简单电子产品的安装与焊接。
熟悉电子产品的安装工艺的生产流程。
3、熟悉印制电路板设计的步骤和方法,熟悉手工制作印制电板的工艺流程,能够根据电路原理图,元器件实物设计并制作印制电路板。
4、熟悉常用电子器件的类别、型号、规格、性能及其使用范围,能查阅有关的电子器件图书。
5、能够正确识别和选用常用的电子器件,并且能够熟练使用普通万用表和数字万用表。
6、了解电子产品的焊接、调试与维修方法。
四、原理(1)调幅收音机用来接收调幅制广播节目。
课程设计成果汇报稿范文
课程设计成果汇报稿范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如XXX(具体概念),并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
2. 加深对学科知识体系中的XXXX(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形成知识网络。
3. 了解XXXX(学科历史或背景)的基本情况,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XXXX(具体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2. 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升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探究学科知识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特点分析:针对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课程内容设计力求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知识点讲解:- 章节一:XXXX(具体知识点1)的基础知识- 章节二:XXXX(具体知识点2)的应用与实践- 章节三:XXXX(具体知识点3)的发展与拓展2. 技能训练:- 技能一:XXXX(具体技能1)的操作方法- 技能二:XXXX(具体技能2)的实际应用- 技能三:XXXX(具体技能3)的实践演练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主题一:XXXX(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1)的教育- 主题二:XXXX(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2)的引导- 主题三:XXXX(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3)的探讨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章节一、技能一的学习与实践,主题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第二周:章节二、技能二的学习与实践,主题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第三周:章节三、技能三的学习与实践,主题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探讨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章节进行有序安排,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素养。
综合课程设计稿范文
综合课程设计稿范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如×××(具体学科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学生能够理解×××(学科理论)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解释与之相关的实际现象。
3. 学生能够总结出×××(知识点)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学科工具)进行问题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科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科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学科领域)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 学生能够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见解。
3. 学生能够认识到×××(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学科的综合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领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科素养。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课程内容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
2.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 教学评估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材,科学系统地组织以下内容:1. ×××知识点的引入与探究:包括教材第×章的××节,重点讲解×××概念、×××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供变电课程设计(终稿)
课程设计题目某牵引变电所供变电工程设计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09电气三班学号20091794姓名陈仪霖指导教师陈金强电气工程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初始条件(已知技术参数)包含有A、B两牵引变电所的供电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牵引供电系统示意图图1中,牵引变电所中的两台牵引变压器为一台工作,另一台备用。
电力系统1、2均为火电厂,选取基准容量S j为750MVA,在最大运行方式下,电力系统1、2的综合电抗标幺值分别为0.10和0.12;在最小运行方式下,电力系统1、2的综合电抗标幺值分别为0.11和0.14。
对每个牵引变电所而言,110kV线路为一主一备。
图1中,L1、L2、L3长度分别30km、50km、20km。
线路平均正序电抗X1为0.4Ω/km, 平均零序电抗X0为1.2Ω/km。
基本设计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牵引变电所基本设计数据项目A牵引变电所B牵引变电所左臂负荷全日有效值(A)560 500右臂负荷全日有效值(A)780 730左臂短时最大负荷(A)[注] 720 700右臂短时最大负荷(A)1050 980牵引负荷功率因数0.85(感性) 0.85(感性)10kV地区负荷容量(kVA)2×1000 2×1000继电保护课程设计—110kV 降压变压器继电保护及其二次回路设计1 概述1.1设计方案简述本设计系统的阐明了牵引变电所B 主接线的设计。
包括对牵引变压器容量的计算、运行技术指标的计算,牵引变电所电压不平衡度计算,短路电流的计算;牵引变压器的选择,开关设备选型及稳定性校验,室内外母线选型及校验。
从多个角度合理准确的进行了牵引变电所供变电变压器的选型和整个供变电系统的设计,并从有效的进行了验证,使得整个设计完整、可靠。
1.2 设计初始条件包含有A 、B 两牵引变电所的供电系统示意图如图1-1所示:图1-1 牵引供电系统示意图图1-1 牵引变电所中的两台牵引变压器为一台工作,另一台备用。
课程设计汇报稿范文
课程设计汇报稿范文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熟练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例如,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具体安排如下:1.学科的基本概念:介绍学科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学科的理论框架。
2.学科的方法:教授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观测法等,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实际应用案例: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了解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应用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实验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材料,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课程设计逐字稿范文
课程设计逐字稿范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如×××(学科概念),并能够准确运用相关术语进行描述。
2. 学生能够理解课程相关理论知识,如×××(学科理论),并能够举例说明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掌握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技能,如×××(学科技能),并能够运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学科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实践操作,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教材名称)的章节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
具体包括以下部分:1. ×××(章节名称):- ×××(知识点1):介绍×××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 ×××(知识点2):分析×××的原理、方法和实例。
fpga技术课程设计数字式竞赛抢答器终稿
西南科技大学《FPGA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设计名称:数字式竞赛抢答器姓名:学号:专业班级通信1301教师:徐锋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制设计任务书设计名称:数字式竞赛抢答器组长姓名:组员姓名(其他5人):组员(姓名)王翔的设计要求:组员(姓名)林静的设计要求:2015 年 4 月20 日一.设计步骤1、设计准备:根据设计需求,分析整个系统功能及设计任务,可知,系统需要四个模块来实现其功能。
分别为:设计抢答鉴别锁存模块、组别译码抢答模块、计分模块、组别分数动态扫描模块。
初步选定设计方案,然后根据功能分配任务。
2、设计输入:(1)设计编写抢答锁存模块代码。
(2)设计编写组别译码模块。
(3)设计编写计分模块(4)设计动态扫描模块(5)将以上四个模块组合,设计出这四个模块的顶层模块。
(6)加上消抖模块3、功能仿真:在每个模块设计完成后,对该模块设计仿真波形,进行仿真。
4、引脚约束:根据功能设计及FPGA外围电路设计,对引脚进行约束。
二.设计整体流程图三.设计方案(可包含主控制电路状态转换图) 1、 FPGA 的具体模块电路连接组合如下图所示:2、 各个模块的功能及设计方案;抢答信号(1)抢答锁存鉴别模块功能:reset为主持人复位信号(开始抢答信号),当reset 有一个低电平到来时(下降沿),该模块开始锁存输入端口的信号,当其中有一个发生变化时,将输入封锁。
然后将锁存到的信号按真值表输出。
(2)组别译码提醒模块功能:模块用于控制蜂鸣器及三个LED灯,其中beep 控制蜂鸣器,light控制组别信号灯。
当出现group信号从00变化到其它后,蜂鸣器发出1~2s声响,表示已经抢答到,对应抢答到组别的LED灯亮。
(3)计分模块功能:该模块用于对各个组进行计分,并将结果输出。
当right每来一个下降沿触发对应组别加分功能,当wrong每来一个下降沿触发对应组别扣分功能。
score1,score2,score3分别对应于组别1,组别2,组别3的计分结果。
工科类课程设计稿
工科类课程设计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工科类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工科类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了解相关工程领域的知识。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工科类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培养对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科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工程计算和分析的基础。
2.工程原理:介绍相关工程领域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如力学、电磁学、流体力学等。
3.工程设计:教授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4.实验操作: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亲自操作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工科基础知识和发展动态。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指导。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4.实验设备:提供实验所需的设备器材,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其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检验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理工大学(课程设计)
第一章 总体布置 1.1 上游连接段布置 铺盖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其顺水流方向长 8m,厚 0.5m。 铺盖上游为块石护底, 一直护至引水口。 上游翼墙为浆砌石重力式反翼墙,迎水面直立,圆弧半径为 3m。墙顶高程 为 147m。翼墙上游为干砌块石护坡。 1.2 闸室段布置 闸底板为钢筋混凝平底板,底板厚 1.2m,其顺水流方向长 6m。 闸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顺水流方向长和底板相等,中墩厚 1.0m,边墩厚 0.8m,边墩与岸墙结合布置,为重力式边墙,闸墩上设有工作门槽和检修门槽。 1.3 下游连接段布置 闸室下游采用挖深式消力池。其长为 7.0m,深为 0.5m。消力池的底板为钢筋 混凝土结构,其厚度为 0.2m。消力池与闸室连接处有 1m 宽的小平台,后以 1:4 的斜坡连接。消力池底板下按过滤的要求铺盖铺设厚 0.3m 的砂、碎石垫层。 海漫长 7m,起始段为 2 米长的浆砌石水平段,因为浆砌石的抗冲性能较好, 其顶面高程与护坦齐平。后 5 米做成坡度为 1:15 的干砌石段,以使水流均匀扩 散,调整流速分布,保护河床不受冲刷。海漫厚度为 0.2 米,下面铺设 15cm 的 砂垫层。 下游翼墙亦为浆砌石重力式反翼墙。下游翼墙采用铅直的八字形翼墙,直到 消力池末端采用悬臂式挡土墙来挡土。下游亦采用干砌块石护坡,护坡延伸至与 防冲槽下游端部齐平。
第 2 页 共 21 页
LiJianKang
昆明理工大学(课程设计)
第二章 水力计算 2.1 闸孔设计 2.1.1 堰型选择 由《水工建筑物》 (第五版)P275,水闸的堰型有宽顶堰、实用堰等,其中在 水闸的堰型当中,以宽顶堰应用较广,其有自由出流范围大,泄流能力较大而且 平稳的特点。所以本次设计中采用宽顶堰。 2.1.2 闸孔尺寸的设计条件 最大闸孔要满足泄洪要求,在校核流下,最高设计蓄水位下保证能泄出,即 Q 孔≥Q 泄。 基本资料: 上游水深 下游水深 设计流量 H=146.5-144.57=1.93m hs=H=1.93 m Q=20 m /s
B0 Q / m 2 g H 0
3 2
式(2.1)
P
式中:B0——闸孔总净宽;(m) Q——过闸流量;(m3/s) H0——计入行进流速水头的堰上水深;(m) m—堰流流量系数,取 m=0.385 ---堰流侧收系数,先假设为 1.0 ---堰流淹没系数,查《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 表 A.0.1-2 可 知当 hs/H0 =0.995 时, =0.28 带入数值计算结果为:
3
Q 加 =1.3Q 设=26m3/s
渠底宽:b=20m,边坡系数 m=3.0 2.1.3 闸孔总净宽的计算 《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 5.0.3 条规定:水闸闸孔总净宽应根据下游闸 槛型式和布置,上、下游水位衔接要求,泄流状态等因素计算确定。 明渠断面积 A (b mh)h =(20+3×1.93)×1.93=49.77 m2 上游行近流速 V0=Q/A=20/49.77=0.402 m/s 则上游行近水头 H0=H+α V02 /2g(取α =1.0) =1.93+1.0×0.4022/2×9.8 =1.94 m hs/H0 =1.93/1.95= 0.995>0.8,故属淹没出流。 由《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 (A.0.1-1)得:
Q AC Ri
A (b mh)h
(式 2-2)
式中: A----断面面积 C---谢才系数 R---水力半径 i----渠底坡度 根据(式 2-2)试算绘出 h-Q 曲线。 H(m) A(m2) X(m) 0 0 20 1 23.00 26.32 1.5 36.75 29.49 1.6 39.68 30.12 1.7 42.67 30.75 1.93 49.77 32.21 2.0 52.00 32.65 2.1 55.23 33.28 2.2 58.52 33.91 2.3 61.87 34.55 2.4 65.28 35.18 2.5 68.75 35.81 3 87.00 38.97 R(m) 0 0.87 1.25 1.32 1.39 1.55 1.59 1.66 1.73 1.79 1.86 1.92 2.23 C(m0.5/s) 0 48.89 51.87 52.35 52.81 53.76 54.03 54.40 54.76 55.10 55.43 55.74 57.16 Q(m3/s) 0.00 6.32 12.80 14.34 15.96 20.00 21.32 23.28 25.31 27.43 29.64 31.93 44.68
B0 Q / m 2 g H 0.28 1.0 0.385 2 9.8 1.94 2
第 3 页 共 21 页
LiJianKang
昆明理工大学(课程设计)
=15.5 m 2.1.4 闸孔孔数的确定 由《水工建筑物》 (第五版)P277 知闸室的总净宽要略大于计算值,且当孔 数 n<8 时,闸孔数宜采用单数,以便开闸过程中水流尽可能处于均称状态,所以 拟采用闸室总净宽 B0=16.0m,闸孔数为 3 孔 ,边孔净宽 5.0m,中孔净宽 6m。 2.5.5 闸墩厚度的选择 闸墩的作用是分隔闸门,同时也支承闸门、胸腔、工作桥、交通桥等上部结构, 闸墩的长度应满足上部结构布置等要求,闸墩外部形状应使水流平顺、减小侧收 缩影响,以提高闸孔过水能力,但也要求考虑施工方便、不易破坏等因素。上游 墩头采用半圆型半径为 d,根据《水工建筑物》 (第五版)P301,取闸墩的厚度 中墩为 1.0 m,边墩为 0.8m。则: 闸室总宽为: B=闸孔数×闸孔净宽+(n-1)×中墩=2×5+6+2×1.0=18 m 闸室底板总宽为:B=2×5+6+2×1.0+2×0.8=19.6m 2.1.5 过水能力校核 由于在校核流量 Q 加=26 m3/s 下的设计水位未知,以至入行进流速水头的堰上水 深 H0 未知,故无法进行校核,所以可先求得下游水深 h,根据水力学公式:
昆明理工大学(课程设计)
目录 第一章 总体布置 1.1 上游连接段布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2 闸室段布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3 下游连接段布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第二章 水力设计 2.1 闸孔设计 2.1.1 堰型选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2.1.2 闸孔尺寸的设计条件··················· 3 2.1.3 闸孔总净宽的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2.1.4 闸孔孔数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1.5 过水能力校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2 水闸消能防冲设计 2.2.1 消力池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2.2.2 海漫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2.2.3 防冲槽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第三章 地下轮廓设计 3.1 地下轮廓设计 3.1.1 铺盖的尺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3.1.2 底板的尺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3.1.3 闸基防渗长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3.1.4.渗流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4.1 闸室结构布置 4.1.1 底板··························16 4.1.2 闸墩··························16 4.1.3 启闭机的选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4.1.4 工作桥的尺寸及构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4.1.5 交通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4.2 闸室稳定计算 4.2.1 荷载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4.2.2 闸室基底应力、抗倾及抗滑稳定验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第五章 上下游连接建筑物设计 5.1 上游连接建筑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5.2 下游连接建筑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5.3 地基处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