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_建筑大师贝聿铭谈香山饭店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根——建筑大师贝聿铭谈香山饭店设计

关 晟采访

孙 捷译 孙凤岐校

作者单位:美国哈佛大学

译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校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收稿日期:1997年7月 本篇是哈佛的《亚太评论》杂志对贝聿

铭就香山饭店设计的专访,经作者同意,在

此献给读者。

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

是中国经济改革之初所建造的一批最新的

旅馆建筑之一。那是一次对“第三种方式”

的尝试,一种为中国在不久之后发生的转

变所尝试的新本土建筑风格。它地处北京

郊区香山,这里曾是皇家狩猎场,以秋天满

山的红叶而闻名。

贝最终的设计是一幢谦虚的与逐渐倾

斜的山坡结合在一起的建筑,它淹没在了

香山的枫树和松树之中。白粉墙,灰瓦顶,

还有几何形状的窗子,这很容易使人联想

起儒家文人的古典园林,而贝氏家族本身

就曾拥有这么一座被誉为典范的园林——

苏州的狮子林。

在设计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和肯

尼迪图书馆,确立了他的现代主义大师的

领衔地位之后,贝又回到了这个他17岁时

就离开了的国家,并试图重新发现他自己

的根。香山饭店对贝聿铭来说正是这样一

个寻根的作品,但从那时起,它显然已不仅

仅是一个个人作品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对

中国年轻建筑师是个极大的鼓励。

关:1979年,你接受了中国政府委托,在香

山设计一座饭店,这项业务最吸引你的是

什么?

贝:是中国。实际上在1974年,大约在我离

开中国40年后,我随一个美国建筑师小组

回到了中国,对我来说她完全是一个新的

国家了。毛泽东是当时的领导人,我家的园

林已经成了公园。1978年我应谷牧副总理

的邀请再次访华,并在清华大学做了学术

报告,我对听众们说:你们要更考虑周到

些。那时,他们还没有建造什么,只有一些

小规模的工程在进行,当然这不包括北京

饭店,它太高了,而且我认为它的形式也不

恰当。他们应该考虑一下总体的影响,考虑

一下象紫禁城这样的因素,而它给传统的

和谐硬加上了某些东西。对一个建筑师来

说,周围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我想我的话

是起了作用,对此我一直十分自豪,那以

后,在紫禁城附近的区域再也不允许建造

高层建筑了。我想这是我最大的贡献。

他们邀请我在长安街上设计一座建

筑,我表示很荣幸并说我会考虑的,但当他

们告诉我是要建一座高层建筑时,我变得

不太感兴趣。我觉得在那儿建高层不合适,

他们问我想设计什么,我说我想另选一址

以便我可以设计一座很传统的建筑。他们

提供了一些场地让我选择,我看中了香山。

关:你想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中实现什么想

法?

贝:或许我这么说不够谦虚,但我的确想寻

找一种与香港和新加坡的建筑风格完全不

同的形式。在60年代末,我设计了新加坡

的华侨银行大厦,但我认为那种风格不适

合中国。我想要寻找一种新的中国本土建

筑语言,在那次访问中,我去了许多城市,

当时天气非常冷。我又重游了我家在苏州

的园林,我发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东西,一

些能使这种本土建筑语言成为可能的东

西,从某些方面说,它们已经在那儿了。这

些50年前,100年前建造的东西,至今仍

是站得住脚的。

建筑与人的生活休憩相关,人们的生

活没有改变。1978年,当时人们的生活与

我在那儿生活的时候没有什么变化,建筑

没有改变,有些仍被沿用。于是我打算按照

这一信念去设计香山饭店,你会发现这个

设计的某些地方能使人联想起我在苏州、

扬州看到的一些建筑。

当然,1978年后,中国的生活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那么,今天我是否还会用同样

的方式去设计香山饭店呢?或许我仍会这

么做的。自香山饭店后,在其他地方建造的

类似的饭店如西安的唐华酒店、苏州的竹

辉宾馆证实了这样做是成功的。

关:同样的本土建筑的尝试曾在60年代的

伊朗和70年代的沙特兴起过,你如何看待

它们的影响?

贝:你现在提到了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你

不可能造一座现代化的商业大楼而又试图

84 世界建筑5 1997

去反映人们在沙漠中的生活方式,你不可能做到。当然,你可以从某些东西中得到启示,象太阳。你住在帐篷里还是住在高楼大厦里这无关紧要,但是你必须考虑太阳。用这种感觉一个人可以在世界的那个地区去发展一种本土建筑,而不是生活本身。在帐篷中的生活是不可能在利雅得的现代化办公室里重现的。你不应该这样尝试,在香港和新加坡我没有这样尝试,华侨银行大厦同沿着新加坡河的棚屋毫无关系。

关:你在设计日本的M i Ho美术馆时,为什么不试图使它更“日本化”呢?

贝:我认为日本建筑比中国建筑更多地来自于风景,这并不是说中国建筑忽视风景,但在许多城市里,自然风景很少,它们象纽约的那种人造品,到处是人、墙壁、庭院、自然风景不复存在,但是在日本的许多城市里并不是这种情况,因此,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重要,我希望M i Ho美术馆仍然显示出了与传统日本建筑的一些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来自于材料,我运用的是钢,他们用的是木头,我用的是玻璃,他们用纸张,但是我在外形、轮廊和山峦的关系上受到了日本风景的启发,我想你们能看到一些共同点。

关:当你着手设计香山饭店时,你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贝:噢,老实说,我做了大量的心灵探索。在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中国的概念与西方的完全不同,比如说凡尔赛宫与苏州园林,它们毫无共同之处,如果你问中国人他们觉得哪儿更象是在家的感觉,他们肯

定会说苏州园林,这种建筑与自然之间的

关系至今仍起作用。

如何看待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

苏州园林里的那些窗子,它们有时是花瓶

形状的,有时是竹子形状的,有时又象扇

形,而当我们从麦迪逊大街的办公室的窗

子向外望去,东河在我们的整个视线里。在

中国,土地没有这么充裕,人又很多,园林

不需要那么大,它们不是很大并且环绕四

周,那些窗子更象是一幅幅画框,如果你去

大都会博物馆,你会看到那种园林的一个

复制品,在窗子的一边是一些嫩竹,竹的后

面是一面白墙,在窗子和墙之间只有五、六

英尺远,我觉得它创造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一个人可以从这些想法中开始寻找地方特

色,我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关:中国是一个非常多样化的国家,每个地

区都有它自已独特的特点,然而你选择了

南方苏州的建筑形式,把它运用在北京的

郊区,这为什么?

贝:这一点我也有疑虑,北京气候与南方的

不同,这是事实,但北京住宅里的庭院布置

与南方住宅里的没有什么差别,家居生活

仍是以庭院为中心的,它们同样都是低层

建筑,尽管有气候因素的影响,但在某些方

面,它们之间的差别并不象想象的那么大。

最初对于是否应该把墙壁粉刷成白色我有

所保留。北京人对沙石的颜色会感觉更舒

服些。在北京,灰尘是个大问题,他们说,一

幢白色的建筑要不了多久就会变脏,但香

山是一个公园,灰尘要比城市里少些。

是的,从那时起我对这个问题考虑了

很多,苏州式的风格可能是来自于我童年

生活的残存记忆,但我还是考虑到许多别

的问题。于是我决定无论怎样,我要这么去

做。把墙的颜色刷成沙石色这并不难,那样

做可能也不会有很大不同,但在那样的特

殊环境里,我想只有白墙是最恰当的。

关:香山的地势适合于低层建筑,那么类似

的文化综合手法能否用于一幢建在上海或

北京的高层建筑上呢?

贝:风景和环境是我选择这块地的原因。沿

着长安街你只能设计高层建筑,回顾1978

年的中国,当时的基础设施还很有限,你只

能把建筑集中在市中心,建造“传统风格”

的高层建筑是不可能的,因为高层建筑中

的生活内容与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生活内

容截然不同,你怎么能把计算机放到一个

根本不需要它的地方去呢?你可以尝试这

样做,但你永远不会成功,你可以给它穿一

件中国长袍,但它只能是对中国建筑的拙

劣的模仿。

关:中国建筑代表了一种永恒,那么它的这

一特点能否使它自身与强调速度和变化的

现代性相调和呢?

贝:中国建筑要改变,我在香山所做的一部

分源自怀旧,一部分源自时代。在当时,中

国事实上还在原地不动。如今,我还会那样

做吗?或许我会用不同的方式,我会考虑到

变化的时代,考虑到期待中的变化。□

(图片由贝聿铭提供

)

94

世界建筑5 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