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政治文化经济

合集下载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中国在先秦至秦朝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现象,该时期的大一统内容也比较复杂,从政治形式到文化形式,都有深层次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主要从政治形式、社会形式、宗教信仰、文化形式以及经济形式几方面来分析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政治形式方面,先秦至秦朝大一统是由君权制度支配的,君主在政治上拥有最高绝对的权利,但君权的实施也受到宪政制度所制约。

先秦至秦朝时期,君权的实行大体等于奴隶制,由君主拥有奴隶。

另一方面,秦朝是百家制度,以百家统治,以开国君为最高统治者。

国家的统治由县官监督,每县有官府,下辖乡里,由乡里官和乡长管理,比先秦时期的政治结构更加统一和科学。

社会形式方面,先秦至秦朝时期的社会结构以家长制为主,主要出现了分配制和货币制,家长制最基本的原则是家长拥有最高权力,他们有责任管理家庭,为子女安排工作和婚姻。

另一方面,秦朝实行了土地法,把土地归司马氏,实行地主制度,把这种阶级分开了,他们在政治和文化上形成了明显的对立。

宗教信仰方面,先秦时期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太古宗教,人们以尊奉天地为主要的信仰,认为神的存在是实体的,并认为神的力量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

另一方面,秦朝时期宗教信仰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认为人们可以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犹太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也相继出现。

文化形式方面,先秦时期的文化大多采用原始创作方式,以诗、词、歌等口头文学为主,它也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另一方面,秦朝时期文化大大改变,书写文学、史学、哲学、医学等科学文化最为显著,书籍出现大量的发表,像《诗经》、《易经》、《论语》等经典文学也相继出现。

经济形式方面,先秦至秦朝时期的经济形式以农业经济为主,货币制开始出现。

另一方面,秦朝时期经济形式已经开始转型,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主要支柱,收费也出现,像关税、营税等都是秦朝时期的主要税收。

以上就是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它的影响渗透到政治、社会、宗教信仰、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史—先秦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古代史—先秦政治经济文化
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 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世卿世禄)
(2014年广东卷)12.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
中,宗字作“
可能表示( A. 祖先牌位 )
”,“
” 象宫室屋宇之形,
B. 皇帝宝座
A
C. 青铜兵器

D. 铁制农具
Hale Waihona Puke 宗(本义):宗庙,祖庙 宗,尊祖庙也。 ——《说文》
③宗族关系成为基本政治关系。
2.商朝:
(1)王位世袭制: 基本方式: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行政管理制度:(内外服制度) 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 征伐。 (3)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 具有神权色彩 商朝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②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鸣”
经济逐步确立。
2 、手工业:官营、 私营和家庭手工 业 3、商业:私商,商 业都会、重农抑 商
2 、文艺:《诗经》、
法),初步确
立中央集权体 制
楚辞;
练一练
(2012广一模)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男孩)为 大”。 (1)简述材料一中孟子这一思想出现的社会背 景,并指出该思想的历史影响。(8分)
影响: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 封建社会中由嫡长子继承皇位等原则的形成。
(2)民间的修“家谱”、“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重视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 制的历史遗存
(3)宗法制对今天而言,a.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 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b.但是过分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 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 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中国:先秦时期含解析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中国:先秦时期含解析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一、夏、商、西周的“三代圣世”1.政治国家的政治设计:中央:中央官制机构相当完备,国家统一措施有诸多设计;政治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地方:分封制与君民体制。

选官:世官制(贵族政治)。

宗法制:宗法伦理,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家国同构特征,解决权力继承问题和政治亲疏关系问题。

总体特征:从原始社会到国家形态的过渡,体现为地方分权模式和贵族政治的设计。

2.经济(1)农业: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然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周有了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商周实行井田制,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作。

(2)手工业:夏商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西周晚期已有铁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朝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国家的文化设计:礼乐制:辅助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化的文化等级制度,具有重视教化和文化,为政治服务的自觉设计特征。

天命观:从重天命到重人事、德政。

雅文化与俗文化并存:《诗经》。

天下观与夷夏观。

文化区域性特征明显:面临文化多元统一命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卿大夫夺位;各国纷纷变法改革(商鞅变法);秦国发动兼并六国的统一战争。

2.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自耕农在春秋时期出现,“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开始成为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手工业: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私营手工业勃兴。

先秦部分知识点总结

先秦部分知识点总结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1. 分封制先秦时期,中国的政治组织是以封建制为基础的。

在当时,国家主要是通过对领土的分封来进行统治。

各个封地的领主(诸侯)在享有封地的同时也要向中央政府纳贡。

2. 诸侯争霸在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存在着不断的争斗和战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这段时间内,诸侯国相互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形成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

3. 法家与儒家的政治观点先秦时期,有两种主要的政治思想,一种是法家,另一种是儒家。

法家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来约束统治,以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则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以实现社会和谐。

二、先秦时期的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它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个人修炼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道家思想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兼爱思想,主张“兼爱”和“非攻”。

墨家思想对社会和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来统治社会,强调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法治。

法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法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农家思想农家思想主张农本主义,强调发展农业经济,提倡节俭和劳动。

农家思想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语言文字先秦时期,中国的语言文字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这些文字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文学艺术在先秦时期,有不少重要的文学作品问世,如《尚书》、《诗经》、《论语》等,这些作品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器物工艺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器物工艺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如青铜器、玉器等,这些器物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先秦时期的经济1. 农业先秦时期,中国的农业已经比较发达,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些都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
式。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
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的重要标志。
栏目
导引
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
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 规模宏大,其余
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 方六
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
明显。这表明( )
C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3.思想观念:宗法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
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宗法
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
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促使中华民族形
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
批批忠孝之士;
,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
“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 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C.陕西
B.河北
C
D.山东
解析:“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
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题
选择C项。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
田制发展到土地私有制;文
都江堰工程建成
(2)《诗经》、
(2)手工业和商业:西 楚辞代表了当时
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 的文学成就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课件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课件
货币制度
先秦时期的货币制度逐渐完善,如 布币、刀币、蚁鼻钱等,方便了商 品交换,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经济思想
重农思想
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以重农为主,认为农业是国家经济的根基, 强调发展农业、稳定农村。
轻重之辩
先秦时期的经济学家如管仲等提出了轻重之辩,主张国家应调控市 场、掌握经济命脉,以维护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展。
水利建设
先秦时期重视水利建设,如春秋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等水 利工程,提高了农田灌溉能力,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与商业
手工业发展
先秦时期的手工业以青铜器铸 造、陶器制作、玉器加工等为 主,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
商业繁荣
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业逐渐繁荣起 来,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和集市, 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官僚制度的初创
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度逐渐向官僚制度过渡。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始任用贤能之士担 任官职,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为后世科举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经济观念与政策的传承与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
先秦时期,各国为了增强国力,普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这种政策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限制商业活动,对后世 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
儒家思想:孔子提倡仁爱、礼义,主张恢复周礼 ,强调君主的道德责任。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 思想,提出性善论和仁政说。
道家思想:老子倡导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强调 顺应自然规律,反对过度干预。庄子进一步发展 了道家思想,主张逍遥自在,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思想:商鞅、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主张法 治、重刑,强调国家权力和法律的重要性,提倡 变法图强。
THANKS
感谢观看
礼乐制度

第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_图文

第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_图文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 儒、法、道、墨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学派及代表 道家(老子)
儒家(孔子)
儒家 (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
主张 无为、小国寡民
“仁”、克己复礼
特点
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
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 的统治
“仁政”“仁义”
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
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
破坏力量。
强调宗族及宗族观念的负面影响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
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
“兼爱”、“非攻”“尚贤”
主张改革、“君主集权”、 法治
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 望社会安定
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和加强中 央集权的愿望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阶段特征
(2)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以小农 经济为主体的、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度确立。
(3)思想上:“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奠定了中国古 代文化的基础。
课堂训练 考点识记
王出,曰:“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体现深深的宗法观念

中国古代史主要特征1

中国古代史主要特征1

中国古代史主要特征一、先秦时期1、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制。

经济特点:刀耕火种。

2、奴隶社会夏、商、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形成和确立时期。

经济:井田制形成与确立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时期政治:有分裂到统一,由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确立文化、科技繁荣;百家争鸣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经济:封建经济迅速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对外交往开始。

文化:出现封建文化的初步繁荣;思想上“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取代“百家争鸣”边疆地区得以开发,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秦朝最重点的特点是统一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政治:民族融合造成分裂局面的持续。

经济:江南经济开始发展。

文化:科技文化有突出成就。

《齐民要术》四、隋唐时期特征:繁荣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文化:全面辉煌。

科技文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形成“中华文化圈”。

五、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特征:从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逐渐走向统一;政治: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逐渐走向统一;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经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并超过北方(南宋)。

文化: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市民文化的出现;科技文化的高度繁荣、继续领先。

六、元、明、清时期特征:再次形成大一统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进而到达空前水平,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政治:再次形成大一统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进而到达空前水平,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文化:文学艺术高度繁荣;反封建思想产生,出现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思想家。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2015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 文综卷Ⅰ第 24 题
2017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 文综卷Ⅱ第 24 题
2018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 文综卷Ⅲ第 24 题
用原始史料考查战国时 期农业收益增加的影响
图文结合考查春秋战国 时期的商业发展
墓葬考古发现折射文明 发展
科技文化
( 1) 诸子百家的代 表人物及其思想; “百家 争 鸣”的 历 史地位 ( 2) 《石氏星表》; 夏小正 ( 3) 甲骨文; 金文; 帛画 ( 4) 《诗经》; 屈原 《离骚》
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早在远古时代,活跃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就已经初具国家规模。随着中 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王位世袭 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 度的主要特点。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复习的重点内容,同学们要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目的、 内容、作用进行深刻理解。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山东省日照海曲高级中学 牟敦霞
先秦时期,是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全国这段时间,是中华文明 的源头和奠基时期。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关于此时期的命题一直不吝笔墨, 尤其是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趋势日益明显。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强 调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立意,呼应现实热点问题,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 导,这一趋势在今后的高考中将会延续。同学们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重视 文本阅读,加强对宗法制、分封制、小农经济、百家争鸣、先秦时期科技发展和文 学成就的认识,深刻理解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 意义。
2. 先秦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延 绵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 经济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土地制度经历了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 发展过程; 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 业、商业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又受到其制约。 3.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先秦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春秋 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带来了思想界的空前活跃,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纷 纷登场,提出各种各样的治国方案; 与之相适应,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也得到了 很大的发展。这些都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历史通史时间轴中国古代史升级版

历史通史时间轴中国古代史升级版

政治上:扩大尚书台权力;刺史在东汉末年发展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东汉末年,地方行政郡州县三级制形成
经济: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生产出青瓷;曹操推行屯田制
文化科技:浑天仪至迟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已经出现;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蔡伦改进造纸术; 张衡制作地动仪;华佗发明麻沸散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剂。
经济:生产方式日趋成熟,土地制度 转变,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
05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学,科学领域也有所建树,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先秦时期的历史阶段性特征
先秦时期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历史概念阐述
国家机器: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其含义是,统治阶级必须建立一整套法律、制度、执行机构,并依赖于这些法律、制度和执行机构才能实现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专政机关都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通史时间轴——中国古代史部分
添加副标题
升级版
中国古代史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时间轴梳理
公元前221年
这张图建议放大看
原始社会 史前时期距今约 万年——约公元前 年 距今七八千年,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耒耜。我国农业进入石器锄耕时代。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作,平均消费。
思想文化: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04
秦汉时期 (前221年—220年)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 使学生掌握先秦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如哲学、文学、艺术等。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制等。

2. 先秦时期的经济基础: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

3.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4. 先秦时期的文学艺术:诗歌、散文、楚辞、书法、绘画等。

5. 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科学技术、教育、宗教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文化成就。

2. 教学难点: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成就。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先秦时期的典型文化现象和人物。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价值。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先秦时期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先秦时期的好奇心。

2. 讲解政治制度:阐述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制等政治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3. 讲解经济基础:分析先秦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特点和发展。

4. 讲解哲学思想: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哲学流派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5. 讲解文学艺术:阐述先秦时期的诗歌、散文、楚辞、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成就。

6. 讲解文化成就:介绍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教育、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和贡献。

7. 案例分析:选取先秦时期的典型文化现象和人物,进行分析讨论。

8.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价值,分享讨论成果。

10.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先秦时期的文化内涵。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先秦时期与其他历史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特点,分析其差异和联系。

2. 探讨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

先秦知识点总结历史

先秦知识点总结历史

先秦知识点总结历史一、先秦历史概述先秦时期是指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之前的时代,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

先秦时期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诸侯争霸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都出现了,如大禹治水、商汤建立商朝、周武王灭商、孔子等。

二、先秦政治和社会1.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夏朝的政治制度是以封建制为主。

商朝时期,王权逐渐强大,形成了类似封建制的统治体系。

西周时期,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并奠定了周天子封建诸侯的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春秋战国时期,中央政权开始衰弱,导致诸侯相互争霸、战争不断。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分裂、混乱的局面,同时也促进了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 社会制度和文化风貌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是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农民、工匠、商人、奴隶等阶层为主。

在文化风貌方面,先秦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繁荣,如楚辞、诸子百家等。

三、先秦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想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仁政。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他们提出了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教育理念等许多观点,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另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其核心理念是道。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他们提出了相对主义、自然无为等观点,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墨家、法家、农家等除了儒家和道家之外,先秦时期还有许多其他的思想体系,如墨家的兼爱、法家的法治、农家的务实等。

这些思想体系也对中国古代的文化、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先秦文化1. 文学艺术先秦时期的文学艺术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如楚辞、诸子百家等。

在音乐、舞蹈、建筑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2. 科技发展先秦时期的科技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农业生产技术、冶炼技术、工艺制作等方面都有所进步。

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时间轴梳理

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时间轴梳理

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时间轴梳理一、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时间轴梳理?1、先秦时期政治:从夏朝时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王位世袭制和宗法制决定了中央政权的平稳交接,而分封制则是这一时期地方政治的制度,地方分权比较大。

经济:1、农业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是由于青铜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农具的使用依然很普遍;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之中。

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被称为“官营手工业”。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商朝时,人们已经能够烧制出原始瓷器,也有了织机,能够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铁器出现;春秋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

3、商业:商朝时商业就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贝成为了一种实物货币;西周时,在较大的城邑都出现了市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金属铸币的技术,此时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业发展繁荣。

文化:1、文学春秋末年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战国时,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楚辞这种新的诗歌体裁;这一时期还有诸子百家的散文值得称道2、科学西周时发明了“圭表测影”的天文观测方法;春秋时出现了九九乘法口诀;此时的名医“医和”奠定了中医病源学的基础;战国时制成了司南,《黄帝内经》在此时问世。

3、绘画远古主要以彩陶画为主,春秋战国则以帛画为主。

2、秦汉时期1、政治秦朝时创建了以皇帝制度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西汉时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实行了“内朝制”,以皇帝的亲信为侍中、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继续发展,西汉时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2)手工业:在冶铸业方面,两汉时发明了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在制瓷业方面,东汉时已经能烧制出成熟的青瓷;纺织业方面,西汉的丝织业发达,此外还有麻织技术。

2020高考历史复习高频考点: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020高考历史复习高频考点: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全国II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3.(2019·全国Ⅲ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 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通常而言,先秦时期的历史,可以分为先秦两晋时期和秦朝以及其后的两晋秦汉时期。

在这一大一统时期,从先秦到秦朝,两个时期有着巨大的变化和发展,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政体变迁、制度和制度的改革、文化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等等。

一、政体变迁从先秦到秦朝,政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封建制发展到中央集权制,是一个重要的变迁。

先秦时期基本呈现的是各诸侯国的分立模式,政权由诸侯统治,有着较大的权力自由和权利行使的自由,有许多的实行联盟共治和重要互助的政治形式。

而秦朝时期则实行封建制改成了中央集权制,诸侯国被统一,秦始皇建立封建王位,整个中国被秦朝统一,中央政权集权,秦朝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政治,将当时各诸侯国统一成中国一个大帝国。

二、制度及制度改革从先秦到秦朝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先秦时期的制度基本上是依附封建王位的封建制度,有贵族、王族、士百姓等阶层,实行分封、分岗、分地的制度,政治制度以诸侯的封建政治为主,民众的权利比较受限,实行封建制的大一统政治。

而秦朝则基本上是以中央集权为主的,实行拔封、设置郡县,以及“九藩”制度和“三藩”制度等,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政治为主,而且实行了“公元制”和“诸侯制”等管理制度,使中央政治获得了更大的权力,赋税和科税也出现了,民众的权利有了一定的改善,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

三、文化的发展从先秦到秦朝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儒家文化领域,秦朝时期发展出了“五言”、“五调”、“七韵”、“八股文”等文体,开创了当时文学创作的新篇章,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文学创作;而墨家文化也发展出了“三言、三调”等文体,被定为“德行”制度中的主要文学体裁;而“礼、乐、射、御”等文化也出现了,影响了很多今天的文化形态。

四、经济的发展秦朝时期,从先秦到秦朝,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秦朝时期,秦朝采取垄断工业和采矿,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水利建设,建立了丝绸之路,打通了商业运输的通道,民间经济也出现了私商的势力,经济发展逐渐变得活跃。

中华文明发展的阶段

中华文明发展的阶段

中华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先秦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包括远古至公元前221年。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农耕经济开始兴起,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文化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基础。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这一时期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

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继续发展。

经济上,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文化上,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4.明清时期:这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

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上,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

5.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开始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政治上,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经济上,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生活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以上只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简要概述,实际上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同时,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它与世界各地的文明都有着密切的交流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史:
三朝先秦:一、政治:
1、王位世袭制: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内容: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子弟和功臣及亲周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

(分封对象),使其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贵族集团形成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血缘宗族关系仍是西周基本政治关系。

(3)诸侯的权利和义务:世袭统治权;定期朝贡、军赋、力役
(4)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蕴含分裂割据的危机
3、宗法制:(1)含义(实质):宗法即宗庙之法,宗族之法,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

(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作用(影响):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具体体现为分封制 (两者互为表里),强化王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春秋时期各种礼制崩溃
二、经济:
1、农业:(1)、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形成,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形成。

(2)、土地制度: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形成。

(3)、经营方式: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出现自耕农经济;战国时期出现租佃经营。

2、手工业:(1)、夏商西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3)、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4)、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冶铁业发展起来;丝织业发展较快。

3、商业:(1)、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鞅变法首创“重农抑商”。

三、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几个流派争奇斗妍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
1、在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在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奴隶制崩溃,封建制逐渐确立;社会动荡使思想活跃,人们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看法。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在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1、儒家思想:
(1)孔子:“仁”、“礼”,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为政以德
(2)孟子:仁政,民本思想,性善论,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提出“民贵君轻”
(3)荀子:性恶论,强调“仁义”“王道”,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
2、道家思想:
整体特点:
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1)老子:即顺其自然。

实际上就是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

(2)庄子: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

是战国中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

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观点:①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出“齐物”的观点。

“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就叫“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而觉,则蘧蘧qu然周也。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法治”:韩非子的“法治”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现代社会的“法治”是实现民主的手段。

(4)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重大作用。

汉代以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独立法家体系逐渐消失)。

注意:诸子百家中,春秋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并不是儒家思想,而是法家思想,因为法家思想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需要。

儒家思想是汉代以后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

4、墨家思想:
战国时期地位:成为显学但不受重视: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但战国之后,就不受重视了
(1)墨家学说的特点:据说墨家门人弟子结成的学术团体以纪律严密著称。

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赴火蹈刃”、“以自苦为极”的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⑵墨家学说的主张:
①政治主张:主旨:“兼相爱,交相利”
“兼相爱,交相利”,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是针锋相对的。

以此为核心,墨子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的主张。

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a.“兼爱”“非攻”:他既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兼并战争,又反对强凌弱、富侮贫、贵傲贱等阶级压迫,企图用“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作为救世药方。

这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平等,厌恶战争,希望安居乐业的愿望。

但是这种不分任何阶级的“统一的爱”是不存在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b.“尚贤”“尚同”:“尚贤”是要求国君不分等级,举用贤才,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的世卿世禄制,要求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对这些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这反映了小生产者阶层企图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要求。

“尚同”的思想是“尚贤”的进一步发展。

这反映了小生产者希望有一个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使自己的生活得到相对稳定。

c.“节用”“节葬”:他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浪费,要求节约开支,葬礼从俭。

这反映了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

墨子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

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

他们深
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

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破坏。

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

注意:
Ⅰ、诸子百家中相同的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政局动荡,诸子百家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对社会提出不同的主张,其中,道家、儒家、墨家的主张均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但道家主张“无为”,儒家重视“人为”。

儒墨两家均有“爱人”主张,但阶级属性不一样,儒家代表的是统治阶级,所主张的爱有阶级差别。

墨家代表的是平民阶层,所主张的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

Ⅱ、诸子百家中相反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庄子主张天与人“不相胜”。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变革。

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