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汉语常用字释义谈古汉语释义技巧
浅谈从古汉语常用字释义谈古汉语释义技巧
浅谈从古汉语常用字释义谈古汉语释义技巧作者:戴顺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42期【摘要】了解古汉语常用字的释义,掌握了古汉语常用字释义的技巧,会有助于阅读古汉语典籍和理解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精髓,会有助于提高阅读、翻译古汉语的能力和文学素养,拓宽视野。
【关键词】浅谈古代汉语释义技巧古汉语常用字是古汉语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是学习古汉语的基础。
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典籍,都是用古汉语来书写的,因而,掌握古汉语的常用字,是学习古汉语的一个重要途径。
古汉语的常用字使用频率很高,其中有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了,有一些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古今词义却存在较大差异。
不掌握古汉语的常用字,阅读古书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本文所写古汉语常用字释义及其释义技巧,可供读者阅读古书时参考。
一、古汉语常用字释义1、“之”字的用法(1)用作指示代词。
如《左传》:“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中的前一个“之”指代处所,是“那里”的意思、后一个“之”指代人,是“他”的意思。
又如《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指代动物(蜩和鸴鸠),是“这”的意思。
(2)用作动词。
“之”作动词,是“到、往、去”等的意思,如《史记?商君列传》中的“商君欲之他国。
”的意思是“商鞅想要到别国去。
”里面的“之”就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司马光?李愬雪夜入蔡州》中的“诸将请所之。
”的意思是“各位将领请问(李愬)要去什么地方。
”里面的“之”就是“去……”的意思。
(3)用作助词。
“之”字比较复杂的用法就是用作助词。
因为根据句式及语境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和作用。
最常见的是用作结构助词,是“的”的意思。
如《礼记》:“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中的“之”是“的”的意思。
另外,“之”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连接主语和谓语成一词组,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中的“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只是连接主语“医”和谓语“治”成一词组,用来取消其句子独立性。
文言文的字词解读如何理解古代词汇的意义与用法
文言文的字词解读如何理解古代词汇的意义与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词汇,这些词汇的意义与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习惯用法存在着差异。
因此,对于古代词汇的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是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就文言文的字词解读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古代词汇的意义与用法进行探讨。
一、文言文的字词解读方法1. 考察上下文文言文中的字词通常与其他字词、语句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解读时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思考。
通过分析其他的句子,可以推断出古代词汇的意义与用法。
2. 研究注释与辅助工具文言文的注释是我们理解古代词汇的重要依据,注释中会对生僻字词、用法进行解释。
因此,我们应该仔细研究注释,对于一些不熟悉的字词,可以借助辅助工具,如词典、古代文献等进行查阅。
3. 对比现代用法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词汇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因此,在解读古代词汇时,我们需要将其与现代用法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并进行理解。
二、古代词汇的意义与用法1. 借义古代词汇常常具有多义性,一个词汇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解读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合理的猜测,并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例如,古代词汇“才”在文言文中除了表示人才的意义外,还经常用于表示时间的长短,如“日中不言而休,则才反乱矣。
”在这句话中,“才”表示时间的短暂,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所不同。
2. 字义转换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字词具有与其字面意义不符的用法,需要我们进行字义转换。
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时要去探究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用词习惯。
例如,古代词汇“举”在文言文中不仅表示举起的动作,还可以表示推荐、引用等意义,如“举贤任能”。
而在现代汉语中,“举”通常只表示具体的动作。
3. 古代用法的研究古代词汇的用法通常受到古代社会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我们需要通过研究古代文化和文献来理解古代词汇的具体用法。
例如,古代词汇“兄弟”在文言文中除了表示兄弟姐妹的关系外,还可以表示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如“兄弟之国”。
古代文言翻译技巧与方法
古代文言翻译技巧与方法古代文言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广大读者。
然而,由于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许多人在阅读古代文言时遇到了困难。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文言翻译的技巧与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言作品。
一、了解古代文言的特点古代文言与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例如词语用法、词序、语法结构等。
在翻译古代文言时,首先要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熟悉常用的文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言作品和相关的语言学研究资料来积累知识。
二、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古代文言作品常常使用典故、典型角色和传统文化象征等元素,因此,阅读时要注重理解上下文的内涵和意义。
有时候,同一个词汇或短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理解和翻译。
三、运用语境翻译法语境翻译法是一种常用的翻译技巧,适用于翻译古代文言作品。
它强调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和结构,选择最符合整体语境的翻译。
有时候,准确地翻译每个字或词语可能会导致表达不通顺或不自然,因此在翻译时应注重整体的语义和语感。
四、运用释义翻译法当遇到生僻或难以准确理解的古代文词汇时,可以运用释义翻译法。
该方法涉及到广泛的知识面和文化背景的了解,并将其应用到翻译过程中。
通过查阅字典、考察相关研究和资料,找到最贴切的解释,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保持句子的韵律与格律古代文言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句式和韵律是诗意和美感的重要体现。
在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著的韵律和格律,使译文与原文在语音和语调上保持一致。
这对于传达古代文言作品的情感与意境至关重要。
六、注重修辞手法的翻译古代文言作品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比喻、夸张、对仗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将这些修辞手法转化为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力求保持原著的意境与感染力。
这需要译者具备对修辞手法的敏感度和熟悉程度。
七、寻求专业意见与讨论在进行古代文言翻译时,如遇到困难或疑惑,可以寻求专业人士或同行的意见与讨论。
古诗词学习的技巧如何理解古代用词
古诗词学习的技巧如何理解古代用词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它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然而,古代用词的含义与我们现代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来正确理解古代用词的含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理解古代用词的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词。
一、了解古代用词的上下文语境古诗词往往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因此,了解古代社会文化背景对于正确理解古代用词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用词的含义。
二、查阅古代词典和注释古代用词的意义与今天的用法常常有所差异,因此,查阅古代词典和注释是理解古代用词的重要途径。
比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文解字》等都是很好的工具书,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古代用词的含义。
三、掌握古代用词的多义性古代用词往往具有丰富的意义,一个词可能有多种解释。
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要善于抓住上下文的线索,从整个句子或者诗篇的意境中去理解古代用词的具体含义。
通过多思考、多比较、多解读,可以逐渐掌握古代用词的多义性,并且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四、注重修辞手法的应用古代用词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意象,如夸张、比喻、拟人等。
因此,理解古代用词需要关注作者在修辞手法上的运用。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修辞手法和意象等,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情感表达。
五、通过阅读古诗词积累经验学习古诗词需要时间和积累,通过大量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逐渐熟悉古代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注意古代用词的特点、常见搭配和韵律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用词的含义。
六、借助现代语言的解释有时候,古代用词的确难以理解,无法找到准确的解释。
这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语言的解释来辅助理解。
通过对照现代用词的含义和古代用词的上下文语境,可以得出更准确的理解。
综上所述,理解古代用词是学习古诗词的关键,通过了解古代社会文化背景、查阅古代词典和注释、把握古代用词的多义性以及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用词的含义。
浅谈掌握古代汉语词义的方法
浅谈掌握古代汉语词义的⽅法2019-08-28摘要: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应该掌握⼀些简单实⽤、⾏之有效的⽅法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词义。
如可以运⽤字形分析法推断本义,并分析多义词内部的词义系统,掌握词义演变规律;辨析同义词,掌握词义;沟通古今汉语,由成语、俗语、典故等推断古义等。
关键词:古代汉语词义⽅法词汇是语⾔中最活跃的要素,随着⽣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们对于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变化等,词义也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
在古代汉语词汇中,单⾳词占多数,⽽⼀词多义同时⼜是古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特征,这种现象⼀⽅⾯体现了词的功能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给学习带来了许多困难。
因此,在古代汉语学习和阅读过程中,有必要掌握⼀些简单实⽤、⾏之有效的⽅法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词义。
⼀、运⽤字形分析法推断本义,并分析多义词内部词义系统,掌握词义演变规律汉字是表意⽂字,字形与意义具有密切的关系,具有因形⽰义、义寓于形的特征。
因此,可以通过对汉字形体构造的分析来探求词的本义。
通过古字形就可以⾮常直观地判断出来字的意义了,⽽这⼀意义正是它的本义。
纯表意字,尤其是象形字,推断本义直接明了,但数量极为有限。
汉代以后汉字中的形声字已发展到80%以上。
⽽形声字“以事为名”,形符表⽰词义范畴,这⼀点为判断词义提供了思考的线索。
要注意的是,形声字的形符所表⽰的词义范畴虽然是就字的本义⽽⾔,但通过它推断出来的本义却并不像纯表意字表⽰得那么明显直接。
因此,通过形符来判断词义,具有粗疏性和模糊性。
在利⽤这⼀⽅法时,最好同时运⽤词义演变规律对本义进⾏归纳,并有⽂献作为参证。
在确定本义的基础上,要进⽽对引申义进⾏分析。
词语的义项往往有很多,要根据从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般、由部分到整体的规律,认真细致考察各义项之间关系。
如:举1.《韩⾮⼦·五蠹》:“举⾏如此,治强不可得也。
”(举动)2.《⽑遂⾃荐》:“⼀战⽽举鄢、郢。
”(攻下、占领)3.《孟⼦·梁惠王上》:“吾⼒⾜以举百钧。
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为了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汉语而编写的工具书。
古汉语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古代思想和古代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包含了一些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常用古汉字和其释义。
爱(ài):喜欢、关心、照顾。
天(tiān):天空。
地(dì):地面、土地。
人(rén):人类。
心(xīn):感情、思维。
生(shēng):产生、出生。
死(sǐ):失去生命。
水(shuǐ):液体。
火(huǒ):燃烧、热量。
风(fēng):自然界的气流。
山(shān):地面上的高地。
木(mù):植物的根、干、枝、叶。
日(rì):太阳。
月(yuè):地球的卫星。
金(jīn):黄金、金属。
玉(yù):美丽、贵重的石头。
土(tǔ):土地、土壤。
白(bái):颜色。
黑(hēi):颜色。
红(hóng):颜色。
青(qīng):颜色。
落(luò):从高处掉下。
成(chéng):变为、完成。
而(ér):表示转折、承接关系。
乃(nǎi):表示原因、结果。
三(sān):数字。
四(sì):数字。
五(wǔ):数字。
六(liù):数字。
七(qī):数字。
八(bā):数字。
九(jiǔ):数字。
十(shí):数字。
百(bǎi):数字。
千(qiān):数字。
万(wàn):数字。
此(cǐ):代词,指示特定的人或物。
彼(bǐ):代词,指示与说话人或所指时空无关的人或物。
若(ruò):连词,表示假设、比喻。
何(hé):疑问词,表示疑问。
从(cóng):表示起点、方向。
以(yǐ):表示手段、目的。
至(zhì):表示时间、空间的限定。
尔(ěr):代词,表示对特定人词的称谓。
我(wǒ):人称代词,代替说话者自己。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汉语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古汉语中有一些常用字至今仍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
了解并掌握这些古汉语常用字的含义和用法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并提供一些关于其中几个字的详细解释。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一本收集整理了古代汉字的使用频率较高的字词的词典。
它不仅帮助人们了解古代文献中使用的特定字词的意义,还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字词在古代社会中的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
这本字典的编纂工作耗费了大量的研究和整理工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本详尽且易于学习的工具书。
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每个字词都会给出其基本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字典中会详细解释字义、字音、字形以及字义的引申义等相关内容。
此外,字典还提供了一些古代文献中出现该字的例句,以及一些与该字相关的典故和成语。
这些例句和典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字词的使用和含义,有助于读者在学习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出现的字词。
首先是“仁”。
在古代汉语中,“仁”通常指的是人们对他人的善意、慈爱和关心。
字典中详细解释了“仁”字的基本义项和用法,并引用了一些古代文献中关于“仁”的例句,如《礼记》中的“始于仁”和《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例句展示了“仁”字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古人追求仁爱和互助的思想。
另一个字是“孝”。
在古代汉语中,“孝”代表着对父母的敬爱和尊重。
字典中详细解释了“孝”字的基本含义和用法,并列举了一些古代文献中关于“孝”的例句,如《论语》中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和《史记》中的“孝子之行,靡圣阿之”。
通过这些例句,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孝”字的深层含义,以及中国古代社会对孝道的重视。
最后一个字是“道”。
在古代汉语中,“道”既指道路、途径,也代表着理念、准则和法则。
字典中详细解释了“道”字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举例说明了古代文献中对于“道”的描述,如《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和《荀子》中的“道义所以信者,非绳墨系之所也”。
古文字句解析技巧
古文字句解析技巧古文字句解析是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古代文字句的解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然而,由于古代文字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解析古文字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文字句解析的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
一、正确认识古代文字的特点古代文字具有专门化、象形化和典型化的特点,因此在解析古文字句时,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这些特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文字的基本结构和构成要素,掌握重要的象形、指事和会意等基本形式。
其次,我们需要意识到古代文字的多义性和歧义性,同一个字可能有多个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和解释。
此外,由于古代文献的保存不完整和演变过程中的变异,部分文字的词义可能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对这些变化有所了解。
二、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和分析在解析古文字句时,上下文的理解和分析非常重要。
上下文包括前后句子、段落和整篇文章等。
通过对上下文的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推测古文字句的具体含义和隐含信息。
在进行上下文分析时,我们要注重古代文献的背景和语境,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等,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字句的意义和用法。
三、运用类比和推理推测句意古代文字句中有些句子可能出现了字的遗漏、错位或其他错误,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类比和推理来推测句意。
类比是指根据已知的类似例子和规律,推测未知的情况。
通过对类似文字句的对比和比较,我们可以推测出可能的句意。
而推理是根据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和语法结构,来推测句子的含义。
在进行推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古代文献的特殊性和个别用法,避免陷入现代语言的固定模式和思维框架。
四、善于利用相关工具和资料在解析古文字句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工具和资料来辅助我们的研究。
例如,古代字典、古文阅读教材和研究资料等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参考。
另外,现代技术的进步也为古文字句的解析提供了便利,我们可以利用电子文献、在线平台和数字化工具等,方便地查找和比对相关资料,提高解析效率和准确度。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读后感
首先,从结构角度来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编排非常合理。作者将常用字按照拼音字母顺序进行排列,使得读者在查找时更加方便快捷。此外,每个字都配有详细的解释,包括基本含义、引申义、假借义等,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每个字的意义。这种结构安排,使得字典内容条理清晰,易于读者学习和使用。然而,有些字的解释过于复杂,导致读者在查找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因此,我认为作者可以在保持结构清晰的同时,适当简化一些解释,以提高读者的使用体验。
第四篇范文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读后感——分析与评论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一本经典之作,无论是在写作风格、人物塑造,还是主题深度上,都展现出了作者的高超技艺和深厚功底。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被其吸引,更是对作品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了自己的评论。
首先,从写作风格角度来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其简洁明了而著称。作者在解释每个字时,都力求简洁明了,使得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每个字的意义。这种写作风格,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古汉语。然而,有些地方过于简洁,导致读者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认为作者在保持简洁的同时,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然而,虽然我深爱这本书,但我也有一些不喜欢的部分。例如,有些字的解释过于复杂,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困惑。此外,有些例子过于古老,让我难以理解其含义。这些缺点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有时会感到有些挫折。
尽管如此,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我对古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更加热爱中华文化。通过学习古汉语,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提升了我的文化自信。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1.“前代圣君,博思咨诹。
”(《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咨询。
2.“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后汉书·王梁传》)“宥”与“宽”同义,宽恕。
3.“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孟子·滕文公下》)“囿”与“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
4.“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
”(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怨恨。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李密《陈情表》) “擢”与“拔”同义,提拔。
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论语·宪问》)“尤”与“怨”同义,责备。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1.“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范仲淹《润州谢上表》)“治”与“乱”反义,治,安定;乱,动乱。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
“臧”与“否”反义,臧,善;否,恶。
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尚书·舜典》)“黜”与“陟”反义,黜,贬退,陟,提拔。
“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细,小的;大,大的。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傅”与“咻”反义,傅,教导;咻,喧闹。
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庄子·秋水》)“消”与“息”反义,消,衰微;息,滋长。
三、借助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
100个古汉语词汇整理
100个古汉语词汇整理zhìpū【踬仆】【释义】跌倒。
【例句】柳宗元《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zhuózhuó【濯濯】【释义】清新、明净。
【例句】韩愈《南山诗》:春阳潜沮洳,濯濯吐深秀。
lǐ【醴】【释义】一种甜酒。
【例句】《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guītà【闺闼】【释义】指家门、家庭。
【例句】《文选·与侍郎曹长思书》:悲风起于闺闼,红尘蔽于机榻。
bēi zōu【卑陬】【释义】惭愧的样子。
【例句】《庄子·天地》: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tuān lài【湍濑】【释义】水流疾速【例句】曹植《洛神赋》: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bùhuáng【不遑】【释义】无暇,没有闲暇。
【例句】《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cǎn lǐn【憯懔】【释义】又忧又惧【例句】嵇康《琴赋》:是故怀戚者闻之,莫不憯懔惨凄。
yániè【芽蘖】【释义】植物刚长出的枝芽。
【例句】陈亮《上光宗皇帝鉴成箴》:勿谓微过,当绝芽蘖;勿谓小患,当窒孔穴。
hàn dàn【菡萏】【释义】荷花【例句】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qīchí【栖迟】【释义】漂泊失意。
【例句】李贺《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miǎn shì【眄视】【释义】斜着眼看【例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bǐkāng【秕糠】【释义】秕子和糠,均属糟粕。
指没有价值的东西。
【例句】元·萨都剌《雪米》:风流灞上寻诗客,千古无人说秕糠。
yán chī【妍蚩】【释义】美好和丑陋【例句】欧阳修《洛阳牡丹图》诗:今花虽新我未识,未信与旧谁妍媸。
关于从古汉语常用字释义谈古汉语释义技巧
关于从古汉语常用字释义谈古汉语释义技巧一、古汉语常用释义1、“之”字的用(1)作指示代词。
如《左传》:“请,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中前一个“之”指代处所,是那里”的意思、后一个“之”指人,是“他”的意思。
又如《庄?逍遥游》:“之虫又何知?”中的“之”指代动物蜩和鸴鸠),是“这的意思。
(2)用作词。
“之”作动词,“到、往、去”等的意思如《史记?商君列传》中“商君欲之他国。
”的意思是“鞅想要到别国去。
”里的“之”就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司马光?李愬雪夜蔡州》中的“诸将请所之。
”的意是“各位将领请问(李)要去什么地方。
”里面的“”就是“去……”的意思(3)作助词。
“之”字比较复杂的法就是用作助词。
因为根据句及语境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和作。
最常见的是用作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如《礼记》:“士不饮盗泉之水,者不受嗟来之食”中“之”是“的”的思。
另外,“之”可用在语和谓语之间,连接语和谓语成一词组,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韩非?扁鹊见蔡桓公》:“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功!’”中的“之”在这里有实在意义,只是连接主语“医”谓语“治”成一词组,用来消其句子独立性。
2、“而”字的用法(1)用作连词。
“而”用作连词:表承接关系,如《语?为政》:“温故知新”中的“而”是就、然后、便”等的意。
可表转折关系,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青于蓝”中的“而”是“却”的意。
可表假设关系,如《徐珂?冯婉》:“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中的“而”是“如果”的意。
还可表选择关系,和“则差不多,常同“非”前后呼,表示非此即彼的选关系,如《史记?张义列传》:“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发征,其势不两立。
”里的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中的“而”“不是……就是…”的意思。
(2)词,对称代词。
音义“尔”,译为“你。
如《战策?赵策三》:“威王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
’”的“而母婢也”中的“而”是“”的意思。
又如《史记?项羽本》:“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doc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古汉语学习者的必备工具,值得深入研究。
该词典包含了2500多个古汉语常用字,收录的字都是有历史价值的,可以从中看出古汉语的发展史和历史变迁。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收录的词语不仅是汉字,还有许多同源词、异形词和异体字,如“十二”有“十拾”、“十廿”、“十叱”等形式,具有不同的读音和拼写。
这些字都是古汉语语法的宝贵素材,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研究古汉语。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内容主要分为汉字部分和词义部分。
汉字部分包括古汉语字的基本信息,如拼音、笔画数、字形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学习者正确拼写字词。
词义部分主要包含古汉语常用字的意义,包括同义词、反义词、例句等,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和使用字词。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充实了古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且丰富了学习者的学习内容。
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加熟练的掌握古汉语的拼写规则,理解古汉语的词义和使用规则,进而更好地学习和运用古汉语。
古汉语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有大量的古汉语文献资源,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所收录的字词为基础,可以作为古汉语研究学者的研究工具,为古汉语学研究提供有力的参考。
总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学习古汉语的重要工具,其研究价值也非常高,值得古汉语学习者和学者们认真研究、发掘其中的精髓。
- 1 -。
古汉语常用字词句例释(七)——文言实词例释
古汉语常用字词句例释七、文言实词活用例释实词活用是古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
所谓实词活用,是指一些文言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其本来的词性和词义而灵活运用的一种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活用做动词,名词活用做状语,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动词活用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数词活用做动词等数种情况。
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一)、名词活用做动词包括普通名词活用做动词和方位名词活用做动词两类。
1、普通名词活用做动词先看下面一些例子:①、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②、或曰可染也,名.之以其能。
(唐·柳宗元:《愚溪诗序》)③、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三年》)例①“烛之”意思是“用火炬照看它”,“烛”本是名词“火炬”,活用为动词“用火炬照亮”;例②“名之”意思是“给它命名”,“名”本是名词“名称”,活用为动词“命名”、“取名”;例③“肘之”意思是“用肘触碰它”,“肘”本是名词,指人体上下臂交接处,活用为动词“用肘触撞”。
由上三例可知:在古汉语中,代词“之”前面的名词一般要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之”是不接受名词修饰的。
再如: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史记·项羽本纪》)⑤、故姓.是溪为冉。
(唐·柳宗元:《愚溪诗序》)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西汉·贾谊:《过秦论》)⑦、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例④“籍吏民”意思是“登记官吏和百姓户口”,“籍”本是名词“册籍”、“户口册”,活用为动词“登记户籍”;例⑤“姓是溪”意思是“为这条溪取姓名”,“姓”本来是名词“姓氏”,活用为动词“取姓名”;例⑥“子孙帝王”意思是“子孙称帝称王”,“帝王”本是名词“皇帝、国王”,活用为动词“称帝称王”;例⑦“陈胜王”意思是“陈胜做帝王”,“王”本是名词“帝王”,活用为动词“做帝王”。
由上四例可知:古汉语中,两个名词相连,如果既非并列关系(如“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中“剖符丹书”),又非主从关系(修饰关系)或同位关系(如“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缪贤舍人”是修饰关系,“宦者令缪贤”是同位关系),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考求词语古义的方法)
通论八考求词语古义的方法8.1 复习笔记掌握古汉语常用词的常用义要求大量阅读古代文献,增强语感,遇到意思模糊或难以理解的地方,要勤于查检工具书,另外还应掌握一些推求词语古义的方法,自觉的推测,求索和发现词语古义。
常用的推求词语古义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古义在造字之初,汉字的形体跟它所表示的词义之间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正确的字形分析,探求造字之初汉字所反映的古义;例如:“诛”从言而不从刀,可知它本义是以言语批评谴责,而不是杀戮。
二、通观上下文意推求古义词义总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得以显现,因此,在推求词语古义时,一定要细揣词语出现的上下文,注意事理联系和言语背景;例如:“从容”的古今义不同,今形容不慌不忙、镇静沉着的情态;古义却是“随便、不经意”义。
三、从并列式复合词的语素义推求词语古义1.现代汉语中有不少复合词是由古代的“同义连用”凝固而成;2.古代连用的两个同义词,其中可能有一个保留着原来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3.通过并列式复合词中一个已知语素的意义去发现另一个语素(在古代是词)的意义。
四、利用对文分析古义古人行文讲求整齐对称,常常使用结构相同的对句;在对句相应的位置上,多出现成对的同义词或反义词,这种表达方式也给我们提供了考求古义的便利条件;例如:“不党父兄,不偏富贵。
”“偏”指偏向、偏袒;“党”和“偏”有同义关系,可知“党”也为此义。
五、通过成语和谚语推求古义大多数成语形成年代久远,有的谚语也经历了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这些成语和谚语中保留了不少古词和古义,使我们有条件通过成语和谚语分析探求某些词语的古义。
六、通过词语的同族关系推求古义源自辐射式分化的一组同族词,多有相同的基因型义素,这种基因型义素常可为推求词语古义提供线索。
8.2 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填空题選詞填空,並辨析下列各組近義詞[中国传媒大学2012研]1.言、語(1)吾________女至道。
(《莊子•在宥》)(2)豈敢________病?吾子忍之。
从古汉语常用字释义谈古汉语释义技巧
从古汉语常用字释义谈古汉语释义技巧古汉语常用字是古汉语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是学习古汉语的基础。
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典籍,都是用古汉语来书写的,因而,掌握古汉语的常用字,是学习古汉语的一个重要途径。
古汉语的常用字使用频率很高,其中有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了,有一些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古今词义却存在较大差异。
不掌握古汉语的常用字,阅读古书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本文所写古汉语常用字释义及其释义技巧,可供读者阅读古书时参考。
一、古汉语常用字释义1、“之”字的用法(1)用作指示代词。
如《左传》:“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中的前一个“之”指代处所,是“那里”的意思、后一个“之”指代人,是“他”的意思。
又如《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指代动物(蜩和鸴鸠),是“这”的意思。
(2)用作动词。
“之”作动词,是“到、往、去”等的意思,如《史记?商君列传》中的“商君欲之他国。
”的意思是“商鞅想要到别国去。
”里面的“之”就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司马光?李愬雪夜入蔡州》中的“诸将请所之。
”的意思是“各位将领请问(李愬)要去什么地方。
”里面的“之”就是“去……”的意思。
(3)用作助词。
“之”字比较复杂的用法就是用作助词。
因为根据句式及语境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和作用。
最常见的是用作结构助词,是“的”的意思。
如《礼记》:“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中的“之”是“的”的意思。
另外,“之”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连接主语和谓语成一词组,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中的“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只是连接主语“医”和谓语“治”成一词组,用来取消其句子独立性。
2、“而”字的用法(1)用作连词。
“而”用作连词:可表承接关系,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中的“而”是“就、然后、便”等的意思。
可表转折关系,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而”是“却”的意思。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简明古汉语字典》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简明古汉语字典》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简明古汉语字典》比较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汉语已渐渐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古汉语仍然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对于学习、研究和理解古代文化,掌握古汉语的基本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现代汉语字典中,对于古汉语的词汇解释和使用范围并不十分详尽,因此,古汉语字典的编纂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简明古汉语字典》是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古汉语字典,它们在编纂原理、内容组织、词汇选择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通过比较研究这两部字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汉语的特点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促进古汉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两部字典进行比较研究:1.编纂原理的比较:探讨两部字典编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何反映古汉语和古代文化。
2.内容组织的比较:分析两部字典的章节、篇目、词条等内容的组织方式,并比较其利弊之处。
3.选词精度的比较:比较两部字典的词汇选择和解释精度,分析其中差异的原因。
4.对古汉语文化的反映:比较两部字典对于古汉语文化的反映,如何体现古汉语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
本研究将采取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总结、分类、对比、归纳两部字典的异同,并分析其中所体现的古汉语文化特点。
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对两部字典的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古汉语的特点和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同时,在今后的古汉语教学、文化传承和研究中,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将在学术研究领域和古汉语文化传承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谈古汉语字典的释形释音释义--《王力古汉语字典)编后
谈古汉语字典的释形释音释义--《王力古汉语字典)编后
刘尚慈
【期刊名称】《辞书研究》
【年(卷),期】2002(000)006
【摘要】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记录的是音义结合的词,而词的发展变化的本质常常不依托于字形而依托于声音,其间情况极其复杂.在编写古汉语字典时,必须重视这些客观事实,遵循汉语字词发展的历史规律,吸收古今传统训诂学研究的成果,运用文字学、词汇学、语义学以及语法学理论去讨论字形与词义、字音与词义、词义与词义及语法与词义的关系.新编古汉语字典应该体现这些有关汉语字词的理论和实际情况,并能客观地、历史地、有机地反映出字词的音、形、义.在释义上要特别强调词义的概括性,注意词义的时代性.
【总页数】7页(P87-93)
【作者】刘尚慈
【作者单位】中华书局,北京,10007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王力古汉语字典》“琳琅”释义商榷 [J], 戴雅萍
2.《王力古汉语字典·序》解释的“联绵字” [J], 沈怀兴;黄爱芳
3.《王力古汉语字典》“部首总论”读后 [J], 徐山
4.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义中的几个问题 [J], 徐峰
5.两部有特色而实用的古汉语字典──评《简明古汉语字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修订版) [J], 史建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汉语常用字释义谈古汉语释义技巧
古汉语常用字是古汉语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是学习古汉语的基础。
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典籍,都是用古汉语来书写的,因而,掌握古汉语的常用字,是学习古汉语的一个重要途径。
古汉
语的常用字使用频率很高,其中有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了,有一些虽然在现代汉
语中仍然使用,但古今词义却存在较大差异。
不掌握古汉语的常用字,阅读古书就会遇到很
大的困难。
本文所写古汉语常用字释义及其释义技巧,可供读者阅读古书时参考。
一、古汉语常用字释义
1、“之”字的用法
(1)用作指示代词。
如《左传》:“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中的前一个“之”指代处所,是“那里”的意思、后一个“之”指代人,是“他”的意思。
又如《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指代动物(蜩和鸴鸠),是“这”的意思。
(2)用作动词。
“之”作动词,是“到、往、去”等的意思,如《史记?商君列传》中的“商君欲
之他国。
”的意思是“商鞅想要到别国去。
”里面的“之”就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司马光?
李愬雪夜入蔡州》中的“诸将请所之。
”的意思是“各位将领请问(李愬)要去什么地方。
”里
面的“之”就是“去……”的意思。
(3)用作助词。
“之”字比较复杂的用法就是用作助词。
因为根据句式及语境的不同有不同
的解释和作用。
最常见的是用作结构助词,是“的”的意思。
如《礼记》:“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中的“之”是“的”的意思。
另外,“之”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连接主语和
谓语成一词组,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桓侯曰:‘医之好
治不病以为功!’”中的“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只是连接主语“医”和谓语“治”成一词组,用
来取消其句子独立性。
2、“而”字的用法
(1)用作连词。
“而”用作连词:可表承接关系,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中的“而”
是“就、然后、便”等的意思。
可表转折关系,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中的“而”是“却”的意思。
可表假设关系,如《徐珂?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中的“而”是“如果”的意思。
还可表选择关系,和“则”差不多,常同“非”前后呼应,表示非此即
彼的选择关系,如《史记?张义列传》:“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发征,其
势不两立。
”里的“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中的“而”为“不是……就是……”的意思。
(2)代词,对称代词。
音义同“尔”,译为“你”。
如《战国策?赵策三》:“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
’”里的“而母婢也”中的“而”是“你”的意思。
又如《史记?项羽本记》:“吾翁即
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里的“必欲烹而翁”中的“而”是“你”的意思。
(2)副词,“尚且、都”的意思。
如《孟子?万章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
”
中的“而”是“都”的意思。
3、“乎”字的用法。
(1)用作语气助词。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如《史记?淮
阴侯列传》:“今予之生地。
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中的“乎”是“吗”的意思。
又如《史记?平原君列传》:“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中的“乎”是“呢”的意思。
以及用在句末表
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如《史记?吴起传》:“美哉乎,山河之固!”中的“乎”
是“啊”的意思。
又如《孙子兵法?虚实》:“微乎微乎,至于无形。
神乎神乎,至于无声。
故
能为敌之司命。
”中的“乎”是“呀”的意思。
(2)用作介词。
和介词“于”的用法相似,所不同的是:“于”字及其宾语既可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也可以放在其后,而“乎”字及其宾语只能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乎”字常常
介绍出处所、原因、或比较的对象等。
可译为“在、于、比”等,如《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中的“乎”是“于”的意思。
又如《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中的“乎”是“在于”的意思。
(3)作为词尾形容词、副词词尾。
如《庄子?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
刃必有余地矣!”中的“乎”表示“……地”的意思。
又如《左传?襄公29 年》:“美哉!泱泱乎大
风也哉!”中的“乎”表示“……的”的意思。
二、古汉语常用字释义的技巧
古汉语常用字的释义是有技巧的,简述如下:
1、通过古汉语实词的本意来分析词义。
古汉语虽然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较大,但古汉语毕竟
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故有些字意思是相同的。
可根据某些实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来结合语
境分析其在古汉语中的意思。
如《贾谊?论积贮疏》:“犹可哀痛。
”中“犹”是“还”的意思、“可”是“可以”的意思、“哀”是“悲哀伤心”的意思、“痛”是“痛苦”的意思。
2、借助成语来分析词义。
成语:有的来自民间口语经长久演变而习用,有的来自古代典故
经文人引用遂为成语,其中很多字词的用法都沿袭了本来的意思,跟古汉语中的解释是一致的。
例如成语“日薄西山”中“薄”是迫近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也常有这个用法。
3、通过通假关系来分析词义。
古汉语中经常用到通假字,可通过联想与之读音相同或相近
的字来分析其解释意义。
如《史记?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里用“蚤”代替
同音字“早”。
“蚤”本指“跳蚤”,这里借用来表示“早晨”,“早”便是“蚤”的通假字,这样就不难
理解句子的意思了。
了解了古汉语常用字的释义,掌握了古汉语常用字释义的技巧,会有助于阅读古汉语典籍和
理解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精髓,会有助于提高阅读、翻译古汉语的能力和文学素养,拓宽视野。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五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