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一个文献的综述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引言数字普惠金融一直以来都是国际金融界的研究热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全面了解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测度方法以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和发展现状数字普惠金融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模式。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一直致力于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目前,中国数字普惠金融领域主要有支付、借贷、理财、保险等多个方面的应用,其中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平台。
二、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方法为了科学评估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学界提出了一系列测度方法。
首先,应用普及率是评估数字普惠金融普及程度的重要指标,它可以通过统计数据获得。
此外,金融深化指数和金融便利指数也被广泛应用于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中。
这些指标从不同维度反映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程度和服务效能。
三、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研究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便利性,缩小了城乡金融服务差距,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其次,数字普惠金融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提供了融资渠道,促进了创新创业和经济增长。
另外,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助推了消费升级,促进了消费者信贷市场的发展。
然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风险管理问题,数字普惠金融需加强对借贷与违约风险等方面的监管和控制。
其次,数字鸿沟问题也需要解决,包括网络覆盖差异、信息安全以及数字技术使用能力不足等。
此外,中国数字普惠金融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与传统金融的融合,提升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能力。
结论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测度方法的进步和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综述与展望
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综述与展望摘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已成为全球普惠金融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家发展重要战略。
首先,阐述数字普惠金融概念界定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其次,围绕数字普惠金融与宏观经济效应、产业结构优化、居民活动三个研究主题进行述评;最后,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宏观经济效应产业结构优化居民活动1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并要求“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商业模式变革提供了新路径。
二、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概念与测度2.1数字普惠金融概念界定国务院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 2020 年)》中普惠金融定义是:依据商业可持续和机会平等原则,以相对较低、可承担的成本,给小微企业主、广大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及时、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2]。
Honohan等认为普惠金融应实现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消除贫困和实现包容性社会四大功能[3]。
Aditi Kapoor提出金融服务应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所有公民从经济发展中受益[4]。
董玉峰等人指出,传统金融机构应顺应金融科技浪潮,向轻资产、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5]。
2.2 数字普惠金融测度Beck等人选取八个指标对金融服务水平现状做评价[6]。
Sarma ,Jesim Pais从产品接触性、使用效用性和地理渗透性构建体系[7]。
焦瑾璞等人结合中国国情,从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使用情况和服务质量构建了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首次对全国各地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评估[8]。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集团共同编制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构建体系用于描述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概况[1]。
《国有银行普惠金融实践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000字》
国有银行普惠金融实践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Lenka等(2018)表明,普惠金融是以可承受的成本向贫困和低收入家庭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例如存款和信贷服务、支票服务、移动/互联网银行和保险设施,并且认为,普惠金融使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和缺少银行服务的人有机会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和其他服务。
Mohan(2018)表明,普惠金融是指使得社会不同层级,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享受优质、合理、安全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过程。
Germana与Luisa(2017)表明,普惠金融旨在促进银行服务最广泛的社会群体,在这部分群体可承受的条件范围内。
对比金融排斥则意味着,对于特殊群体无法或者有困难获取,或者使用主流的金融服务来满足需求,并帮助他们在社会中正常生活。
Meghana等(2015)认为普惠金融有多种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缺少银行服务的人提供可使用、便宜且安全的金融服务。
而且认为阻碍普惠金融的因素包含多方面:地理位置较远、交易成本较高、企业缺乏对金融的理解、贷款高利率、有抵押要求和繁琐的文书工作等。
Luiz、Mateus 等(2016)有研究得出,商业银行可以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主要使用的是完善风险控制以规避风险、借助掉期工具迁移风险等手段,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手段需要不断升级。
就海外分析而言,有关普惠金融作用因素的分析方面,大多聚焦于某一项具体调研而获取,同时这项调研大多集中于欠发达国家,分析的侧重则是分析各种作用因素在普惠金融中发挥的效应及其具体的传输机理,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某一作用因素在普惠金融中发挥的影响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同时这些作用是如何产生并不断推进的。
通常情况下,政策的设计与推行、金融知识的推广程度、手机银行与信息科技的运用、人们的基本信息等存在着较为关键的作用。
Michael 等(2019)借助于抽样调研的方式就某些国家展开分析得出,普惠金融的推进和金融组织的政策支持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从业技能存在着正向的关联,同时表明居民金融知识与学习经历是普惠金融的关键影响因素。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普惠金融是一种以促进金融包容和提供金融服务为目标的金融模式。
普惠金融的概念最早于2005年被国际金融机构提出,它旨在解决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金融不平等问题,使更多的人能够获得金融服务,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受益。
普惠金融研究的范围涉及到普惠金融的定义、意义、影响因素、发展路径以及政策和制度的设计等方面。
首先,普惠金融的定义和意义是普惠金融研究的基础。
普惠金融的定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传统金融服务扩展到传统金融服务未能覆盖到的人群,如低收入人群、农村人群等,二是提供符合这部分人群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
普惠金融的意义在于促进金融包容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贫困人群的金融能力,推动金融创新和发展。
其次,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是普惠金融研究的重要内容。
普惠金融的实施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政策、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和风险评估机制、技术进步等。
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是普惠金融的重要推动力量,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和风险评估机制则影响着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行性和效果,技术进步则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工具。
第三,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是普惠金融研究的重点。
在普惠金融发展的初期,主要关注的是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数量,通过扩展金融服务网络和推出低门槛产品来实现普惠金融。
随着发展的深入,普惠金融的关注重点逐渐转向如何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例如,推出适合低收入人群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金融教育和培训,改善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等。
最后,普惠金融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是普惠金融研究的实践方向。
政策和制度设计是普惠金融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包括金融监管政策、金融创新和发展政策、金融教育和培训政策等。
普惠金融政策和制度的设计需要考虑到金融包容的目标和实际需求,促进金融创新和发展,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影响力。
总之,普惠金融研究旨在解决金融不平等问题,促进金融包容和经济社会发展。
普惠金融研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普惠金融的定义和意义、影响因素、发展路径以及政策和制度设计等方面。
普惠金融论文范例论文
普惠金融论文范例论文标题:普惠金融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摘要:普惠金融是指为那些被传统金融机构忽视的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
本论文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普惠金融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研究表明,普惠金融可以促进低收入人群的经济融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并推动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然而,普惠金融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问题等。
为了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相关监管政策和建立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
关键词:普惠金融,低收入群体,经济融入,包容性增长,风险管理引言:在发展中国家,很多低收入人群往往无法获得传统金融服务,这限制了他们融入正规经济和改善生活的机会。
普惠金融作为一种以低收入群体为目标的金融模式,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金融机会,推动他们的经济融入。
本论文旨在探讨普惠金融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应对其中的挑战。
一、普惠金融促进低收入人群的经济融入普惠金融通过提供小额贷款、储蓄和保险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地帮助低收入人群克服贫困陷阱,实现经济融入。
举个例子,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通过“小额信贷”模式,为妇女和农民提供贷款以创业,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
同样,肯尼亚的移动支付服务M-Pesa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了安全、便捷的支付和储蓄工具,促进了金融包容和经济增长。
二、普惠金融提升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通过普惠金融,低收入人群可以更好地投资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基本需求,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比如,印度微型金融机构Sarvajal通过提供廉价的饮用水服务帮助农村地区改善饮水条件,提高健康水平。
在中国,蚂蚁金服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平台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了更多选择,方便了他们的日常交易和消费,提升了其社会地位。
三、普惠金融推动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包容性增长,降低贫富差距,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的最新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是科技赋能金融,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
数字普惠金融降低了普惠金融服务的门槛,拓展了普惠金融服务的边界,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通过系统地梳理国内外有关数字普惠金融的文献研究,从数字普惠金融的消费促进效应、乡村减贫效应、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效应、创新创业效应、经济增长效应、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和风险七个方面进行归纳评述,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现状,总结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一个展望。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城乡收入差距;乡村减贫;创新创业;消费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3)05-0102-07曲晓东,李苹绣(广东东软学院,广东佛山528225)收稿日期:2022-08-01基金项目:2020年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人文社科类)(2020W Q N C X 081);2020年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人文社科类)(2020W T SC X 112);2020年广东东软学院2020年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20X K Y T D 01)作者简介:曲晓东(1984-),男,吉林梅河口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科技;李苹绣(1983-),女,湖南郴州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数字经济。
一、引言2016年9月G 20杭州峰会上,“数字普惠金融”(di gi t ali ncl usi ve f i nance )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数字普惠金融的前身是“普惠金融”(i ncl us i ve f i nance ),由联合国在2005年的国际小额信贷年上首次提出,倡导金融服务的公平性和包容性,所以普惠金融又被称为“包容性金融”。
普惠金融的宗旨是以可负担的成本,持续地为社会经济体中那些被排斥在传统金融服务以外的贫困人口、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满足他们的资金需求,体现金融服务广泛的包容性和公平性。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摘要】普惠金融研究综述旨在系统总结和分析普惠金融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介绍了普惠金融研究的历史发展,包括起源、演变和影响因素。
其次探讨了普惠金融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如金融包容性、贫困减缓和金融创新等。
然后对普惠金融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讨论,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选择及运用。
接着分析了普惠金融研究的理论框架,并总结了实证研究的成果和启示。
最后展望了普惠金融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研究对于促进金融包容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和实证分析。
【关键词】普惠金融、研究综述、历史发展、主要研究方向、方法论、理论框架、实证研究、成果、启示、展望1. 引言1.1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概述普惠金融是指通过创新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使更多的人群能够获得金融服务,特别是那些传统金融体系难以覆盖的低收入群体。
普惠金融旨在解决金融排斥和金融短缺问题,促进社会的经济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是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工作。
随着普惠金融概念的日益普及和发展,相关研究也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旨在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方法论、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进行深入剖析,为普惠金融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实践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通过对普惠金融研究综述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普惠金融的概念内涵、发展路径和实践效果,为促进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金融包容和减少贫困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2. 正文2.1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的历史发展普惠金融研究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贫困问题的日益凸显和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如何通过金融工具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普惠金融最早是由孟加拉国的格莱班克村的著名案例所引发的,该村的合作银行实践证明,小额贷款能够有效地帮助贫困家庭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这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案例支持。
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综述和展望
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综述和展望林玲(福州工商学院,福州350715)摘要:本文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支持开篇,随后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基本内涵、水平测度、效用和对策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据此提出数字普惠金融领域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希望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综述;展望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1)06-0097-03收稿日期:2021-01-12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9484);福建省本科高校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FBJG20190172)作者简介:林玲(1988-),女,福建莆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
在数字普惠金融提出之前,普惠金融已经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发展,普惠金融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国际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国政学界陆陆续续展开普惠金融相关政策研究,我国也不例外。
2013年,发展普惠金融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被正式列出。
2016年1月,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又将数字化新兴技术的应用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指引。
2016年3月,多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新兴电子支付方式填补基础金融服务空白,鼓励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建设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业务。
2016年6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应运而生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利用大数据以及各类信息资源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
在推动实体经济和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数字技术正在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
2016年9月,鉴于数字化在普惠金融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及其良好的发展势头,孵化出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并在G20国际峰会上通过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以此来指导其在各国的具体行为。
在全球化浪潮的带动下,数字普惠金融必将打破重重壁垒,引领世界范围内各阶层和群体平等共享金融服务。
关于普惠金融的文献综述
金融观察Һ㊀关于普惠金融的文献综述游㊀涛摘㊀要:普惠金融于2005年由联合国首次提出ꎬ此后逐渐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ꎬ关于普惠金融的研究也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热点ꎮ为更好了解普惠金融的内涵ꎬ本文将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必要性㊁测度情况㊁政策绩效研究㊁发展的影响因素四个方面阐述相关的研究ꎮ关键词:普惠金融ꎻ文献综述ꎻ研究一㊁普惠金融相关文献综述(一)普惠金融发展的必要性杜晓山(2006)从战略性㊁前瞻性和全局性的角度看ꎬ要建立完整农村金融体系㊁推动农村金融改革ꎬ发展普惠金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ꎮ焦瑾璞(2010)认为普惠金融实质上是小额信贷的延伸和发展ꎬ是金融公平的体现ꎬ能够让全体人员平等享受金融服务ꎮ王曙光(2011)基于11省14县市的田野调查数据发现普惠金融可以提高农民的信贷可及性ꎬ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入ꎬ对于重建农村金融体系㊁阻断双重二元金融结构都有重要意义ꎮ马彧菲(2017)通过测算中国各省普惠金融指数并实证检验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的作用机制发现ꎬ普惠金融能够减少收入分配差距ꎬ从而减缓贫困ꎮ(二)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测度傅巧灵在借鉴萨玛的基础上ꎬ基于地理渗透性㊁服务可获得性和使用情况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测算京津冀13个城市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ꎮ与此同时ꎬ部分国内学者则对普惠金融指数的测算内容和模型进行了改进或创新ꎮ于晓虹(2016)在国内外首次采用基于决策者偏好的投影寻踪模型对省际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㊁排序和分类ꎮ葛和平(2018)根据2011-2015年我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ꎬ从覆盖广度㊁使用深度和数字服务支持三个维度选取16个指标构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ꎬ实证分析了我国各省市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ꎮ(三)普惠金融政策绩效研究杜晓山(2006)在宏观层面提出普惠金融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适宜的法规和政策框架ꎮ焦瑾璞(2010)认为在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ꎬ政府需要担当一个重要角色ꎬ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给金融服务机构给予创新空间ꎬ二是制定规章制度㊁监管机制保证生存空间ꎬ三是通过财政激励㊁宏观金融政策等手段引导和鼓励金融服务机构ꎮ杨宜(2018)从政策协同的角度出发ꎬ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引入地理空间因素ꎬ研究了普惠金融政策中科技金融政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ꎬ发现科技金融政策的发展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作用ꎬ且政策的发展对区域创新具有空间溢出效应ꎮ谢世清通过校准Dabla-Norris的异质性一般均衡模型ꎬ进一步改变参数定量分析针对准入㊁深度和效率三个维度的普惠金融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ꎬ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政策可以通过放宽中小企业信贷抵押限制和提高金融中介效率促进经济增长ꎮ(四)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张世春(2010)基于粤赣地区农信社的实地调研发现ꎬ促进贫困地区普惠金融的商业化发展最好是国家成立政策性小额信贷银行ꎮ王婧㊁胡国晖(2013)将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宏观经济㊁收入差距㊁接触便利㊁金融调控四类ꎬ并从中选取六个指标对其进行回归分析ꎬ指出要实现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ꎬ既需要金融体系的发展ꎬ也要发挥经济㊁社会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ꎮ陆凤芝等(2017)在考虑普惠金融发展积累效应的基础上ꎬ从经济㊁社会㊁文化㊁地理4个维度选取适当指标对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证分析ꎮ二㊁结论与展望综上所述可以发现ꎬ首先ꎬ现有研究对普惠金融的基本理论㊁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分析ꎬ并获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ꎻ其次ꎬ我国研究普惠金融的起步时间较国外要晚ꎬ借鉴了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ꎬ但我国的研究发展成就却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ꎬ如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㊁普惠金融测度方法的拓展等更是硕果累累ꎬ因此研究内容㊁研究思路等得到了极大丰富ꎻ最后ꎬ有些学者对不同类型的普惠金融政策绩效进行初步探索ꎬ进一步说明了普惠金融政策的重要性ꎮ参考文献:[1]杜晓山.普惠性金融体系理念与农村金融改革[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ꎬ2006(10):23-24.[2]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金融ꎬ2010(10):12-13.[3]王曙光ꎬ王东宾.双重二元金融结构㊁农户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改革:基于11省14县市的田野调查[J].财贸经济ꎬ2011(5):38-44+136.[4]傅巧灵ꎬ赵睿ꎬ杨泽云.京津冀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比较研究:基于13个城市的测算[J].经济纵横ꎬ2019(4):111-120.[5]马彧菲ꎬ杜朝运.普惠金融指数测度及减贫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ꎬ2017ꎬ38(5):45-53.[6]于晓虹ꎬ楼文高.中国省际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ꎬ2016ꎬ21(5):18-32. [7]葛和平.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新金融ꎬ2018(2):47-53.[8]杨宜.科技金融政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地区的空间计量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ꎬ2018ꎬ16(4):40-50.[9]谢世清ꎬ刘宇璠.普惠金融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ꎬ2019(4):13-21+40.[10]王婧ꎬ胡国晖.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论坛ꎬ2013ꎬ18(6):31-36.作者简介:游涛ꎬ北京联合大学ꎮ111。
《普惠金融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文献综述3000字》
普惠金融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进行了丰富的研究。
通过整理和归纳文献,本文将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因素分为两类: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
其中,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主观因素;外部影响因素是指外部环境发展带来的影响,如保险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普惠金融的发展等。
(一)内部因素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从个体因素角度来看,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金融素养等因素。
沈淘淘和史桂芬(2020)研究发现老年人口占比较高的家庭定期存款较多而股票资产较少[1]。
魏下海和万江滔(2020)发现养育男孩的家庭购置不动产进行投资的概率更大,配置高风险金融资产的概率更小[2]。
史代敏等(2005)、卢亚娟和张菁晶(2018)认为受教育水平越高的户主越有可能配置家庭风险资产[3][4]。
刘环宇等(2020)研究得到结论: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越高,家庭持有的风险资产比重就越大[5]。
吴卫星等(2006)认为金融素养较高的家庭能够基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本市场的参与率[6]。
贾宪军(2020)做了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素养与家庭参与银行理财市场呈现显著的倒U形关系[7]。
从家庭因素角度来看,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社会资本、家庭经济资本等因素。
关于家庭社会资本,现有的文献多从家庭的社会网络互动机制来开展研究。
张博等(2015)认为家庭的礼金支出能反映家庭参与社会互动的程度,礼金支出高的家庭倾向于配置更多的风险资产[8]。
朱卫国等(2020)研究发现线上社会互动同线下社会互动一样,也对家庭风险资产配置有正的促进作用。
关于家庭经济资本,家庭经济资本是家庭拥有财富水平的体现[9]。
徐佳和谭娅(2016)研究得到结论:随着家庭财富的提高,家庭会先增加间接参与股票市场的行为,如购买金融产品,随后增加直接参与股票市场的行为,如直接持有股票[10]。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探究:一个文献综述一、引言数字普惠金融是指通过利用信息科技与金融服务相结合,将金融服务延伸到原本难以接触到的群体并满足其金融需求的一种形式。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浩繁且地域分布不均衡的国家中,数字普惠金融被看作是解决金融宽容性问题、增进金融稳定和经济进步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对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方法以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梳理和总结,以期为该领域的探究提供参考。
二、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方法1. 数字金融普及率数字金融普及率是衡量数字普惠金融遮盖程度的一个关键指标。
该指标主要通过统计金融服务使用状况、金融设施分布以及金融服务满足度等数据来计算。
在中国,这些数据主要来自央行、银保监会等相关机构的统计报告,包括银行账户保有量、挪动支付用户数、互联网金融服务使用状况等。
2. 金融消费者保卫指数金融消费者保卫指数是评估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质量和用户权益保卫程度的一个重要评判指标。
该指标主要从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便利性等方面进行测度。
衡量指标可以包括金融服务的纠纷处理能力、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用户满足度等,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测量和分析。
3. 金融教育普及率金融教育普及率是评估数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和用户金融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指标主要通过统计金融教育遮盖范围、金融知识普及状况等数据来进行测度。
在中国,可以通过统计金融教育活动参与人数、金融知识测试得分等来评估金融教育普及率。
三、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探究1. 经济进步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有望增进贫困地区的经济进步和缩减贫困人口。
探究表明,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农村居民的信用,增进新兴产业的进步,并刺激消费和投资。
2. 社会对等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可以缩小城乡居民金融服务的差距,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从而推动农村经济进步和社会稳定。
探究还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援助农村地区的女性和弱势群体获得更对等的金融服务机会,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独立性。
银行业市场结构视域下的普惠金融发展文献综述
银行业市场结构视域下的普惠金融发展文献综述孟娜娜1,2粟勤1(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北京100029;2.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培训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23)摘要:作为普惠金融实践的主要参与者,一国(地区)银行业市场结构优化,即银行业集中度下降,能够促进各类银行业机构的发展,使得私有部门可以以公平的价格获得可持续性的正规金融服务,进而促进一国(地区)普惠金融发展。
银行业市场结构内不同类型银行业机构会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发挥其必要的积极作用,而且通过不断地调整与优化,形成适合地区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特点的银行业市场结构,通过金融业务与模式创新、金融基础设施布局优化等途径促进普惠金融的可持续稳健发展。
关键词:银行业市场结构;普惠金融;银行业集中度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8)07-0062-06DOI :10.19647/ki.37-1462/f.2018.07.009收稿日期:2018-04-25修回日期:2018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金融地理视角下的法制环境、银行业结构与小微企业集群融资结构优化”(HB17YJ100)。
作者简介:孟娜娜,女,河北沧州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小金融机构、金融包容、中小企业融资等;粟勤,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小金融机构、金融包容、中小企业融资等。
普惠金融自2005年被提出就迅速引起了全球关注,成为近年来全球金融实践的重要内容。
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普惠金融可以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健可持续发展,力求以公平的价格为社会经济体中的所有成员提供可获得性的正规金融服务,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福利的有效增进。
银行业机构是践行普惠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尤其是在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体系中,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优化调整能够有效地推动一国(地区)普惠金融可持续稳健发展。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探究_一个文献综述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以及全球范围内成为探究热点。
数字普惠金融是指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为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系统地介绍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方法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探究。
一、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方法1.1 科技设施的普及程度科技设施的普及程度是数字普惠金融测度的重要指标。
包括互联网遮盖率、挪动互联网普及程度、电子支付使用率等因素。
通过测量这些指标,可以了解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地区的普及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2 金融服务普及率金融服务普及率是另一个重要的测度指标。
包括银行账户普及率、金融知识普及程度、金融机构与客户互动频率等。
数字普惠金融的目标是为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因此,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遮盖面。
1.3 金融创新水平金融创新水平是数字普惠金融测度的重要维度。
包括挪动支付、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创新模式的应用程度。
通过测量金融创新水平,可以了解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驱动力和进步前景。
二、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探究2.1 经济进步与减贫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进步和减贫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增进小微企业的进步和创新,激发经济增长潜力。
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融资便利,推动贫困地区贫困缩减和脱贫。
2.2 社会生活与消费方式变革数字普惠金融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消费方式。
通过挪动支付、电子商务等创新手段,人们可以更便利、高效地进行来往和消费。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增进城乡居民的信息对称,拉近城乡进步差距,提升生活质量。
2.3 金融风险与监管挑战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进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金融风险与监管挑战。
虚假信息、网络安全风险、资金洗白等问题亟待解决。
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其背后的风险与挑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效应:一个文献综述
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效应:一个文献综述作者:宋承杰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3期摘要:囿于传统金融的缺陷,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数字普惠金融旨在利用数字技术和传统金融的融合为社会各阶层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
文章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效应进行文献梳理,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多方面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数字普惠金融能通过创新效应、减贫效应、消费效应等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助力城乡包容性增长。
因此,未来应该给予数字金融以足够的重视,以期发挥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在效用。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效应;减贫效应;消费效应一、引言普惠金融,又称为包容性金融,最早是在2005年的联合国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发展大会上提出的,旨在减少金融排斥,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便捷、有效、全方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而后,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参与到普惠金融的项目建设中。
我国于2006年正式引入“普惠金融”概念,此后,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都给与普惠金融足够的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普惠金融”概念,将普惠金融理念提升到国家层面。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又鼓励传统金融与数字技术融合,数字普惠金融的雏形应运而生,近些年,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数字普惠金融日趋丰富和成熟。
数字普惠金融是在成本可控、模式可持续的条件下,通过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的融合,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各类产品和服务。
与传统金融相比,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能突破地域限制和财富门槛,扩大金融服务覆盖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能通过数字支持服务,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并降低服务成本。
2006年中国推动并参与制定《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鼓励世界各国利用数字技术支持金融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国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学术界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也给予足够的重视,但鲜有文献全面、系统的阐述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效应。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成为了全球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
作为对传统金融方式改善和补充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贫困人群脱贫、满足群众金融服务需求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基于文献综述的方法,从数字普惠金融的定义、测度、运营模式和影响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深入理解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1.定义数字普惠金融,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金融工具,提供灵活、普及、高效、自主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
数字普惠金融以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和个性化服务门槛为目标,以小微企业、农村贫困人口和新型城镇化人员等薄弱群体为服务对象,促进可持续城乡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等为使命。
2.测度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测度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情况,二是测度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
目前,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根据数字普惠金融的特点,分别提出了多种测度方法和指标体系,如伊利诺伊大学指数法、卢森堡金融市场发展指数等。
在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测度方面,可采用以下指标进行综合考量:数字金融服务受益人数、数字金融拓展程度、客户获得的金融服务种类和数量、数字金融服务成本、数字金融服务便捷性和数字金融服务质量等。
3.运营模式数字普惠金融的运营模式分为两种:一是以互联网金融平台为核心的模式,二是以传统金融机构为核心的模式。
以互联网金融平台为核心的数字普惠金融运营模式主要包括P2P网络借贷、众筹、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以传统金融机构为核心的数字普惠金融运营模式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与数字科技公司的合作。
两种运营模式各具特点,互补共存发展是数字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及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及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1. 引言1.1 概述数字普惠金融模式是指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和其他信息技术手段,为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人们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创新型金融模式。
它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时空限制,为更多的人提供了便捷、安全、可持续的金融工具和机会。
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在解决贫困、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引言、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策略研究、实施效果评估以及结论和展望。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研究背景进行介绍,并明确文章结构和目标。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探讨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情况,包括其定义与背景、重要性以及分类和特点。
然后,我们将深入研究相关策略,其中包括政策与法规支持、技术创新与应用以及用户教育与培训。
随后,我们将对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分析其在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和展望部分,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综述相关文献,全面了解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其所涉及的策略研究。
通过对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分类和特点进行详尽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和潜力。
同时,我们将着重探讨政策与法规支持、技术创新与应用以及用户教育与培训等策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指导。
此外,本文还将对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在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总结其中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最后,我们将通过整合已有研究成果,提出未来进一步开展研究所需关注的方向,为学术界和实践者提供指导建议。
2. 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2.1 定义与背景:数字普惠金融是指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和金融创新,为低收入人群、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地区提供可负担的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模式。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模式逐渐成为解决全球金融排除问题的重要途径。
2.2 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性:数字普惠金融在实现包容性金融发展、减少贫困、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普惠金融的效用与实现综述及启示
普惠金融的效用与实现综述及启示一、本文概述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理念和实践,其核心在于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使金融资源能够更广泛地覆盖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特别是那些被传统金融体系所忽视或排斥的弱势群体。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普惠金融的效用及其实现路径,以期能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启示。
文章首先将对普惠金融的概念和特征进行界定,阐述其与传统金融的主要区别;接着,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普惠金融的效用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对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金融稳定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文章将探讨实现普惠金融的有效途径和政策建议,以期推动普惠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入发展。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启示,我们期望能够为促进金融包容性、实现金融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普惠金融的效用分析普惠金融作为一种金融理念和实践,其效用体现在多个层面,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也对金融体系的完善和金融服务的普及有重要作用。
普惠金融有助于推动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增长。
通过提供广泛、便捷、可负担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使得更多人能够享受到金融发展的成果,打破了金融排斥的现象。
这不仅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还能激发社会底层群体的创业创新活力,推动经济包容性增长。
普惠金融对于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效率也有显著作用。
普惠金融的发展促进了金融服务的普及,使得金融体系更加完善,降低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同时,普惠金融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效率。
普惠金融还有助于推动金融创新和科技进步。
在普惠金融的推动下,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这不仅推动了金融业的创新发展,也为科技进步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和发展动力。
普惠金融的效用体现在推动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增长、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效率以及推动金融创新和科技进步等多个方面。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为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稳定和高效的金融体系做出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惠金融:一个文献的综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普惠金融开始受到国际社会普遍重视,相关国际机构开始积极推行普惠金融理念。
理论研究表明,普惠金融有助于消除社会排斥和金融排斥,提高金融可获得性,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和金融稳定。
金融消费者保护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际上正积极建立普惠金融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各国针对普惠金融发展做出明确承诺。
一、金融排斥现象与普惠金融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与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金融排斥揭示了普惠金融问题产生的根源,普惠金融则从正面阐述如何消除金融排斥现象。
(一)金融排斥现实中的金融排斥现象以美国历史上发生的“划红线”拒贷为典型代表。
1930年代,美国房主贷款公司(Home Owners’Loan Corporation)在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委员会的指示下,对美国较大城市及周边地区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
那些被视为风险大的社区在地图上会被红线圈示出来,私人银行则根据这样的地图做出是否贷款的决定。
当时,白人社区一般不允许其他种族的或具有非主流宗教信仰的家庭入住,因此“红线区”就意味着是少数族裔以及穷人的聚居地。
对于那些居住在“红线区”的家庭来说,他们能否获得住房抵押贷款与他们的收入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其居住地。
一些研究认为,尽管在抵押贷款业务中存在一定的特殊化,但是就像公用事业公司不能只为部分地区提供服务一样,贷款机构仅选择特定地区作为服务对象,显然不符合公共利益,最终导致了《社区再投资法》的出台。
1993年,金融排斥首次作为理论研究的专门术语,当时由莱申和思里夫特两位地理学家提出,特指银行关闭分支机构影响了民众对银行服务的可获得性。
19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某些特定社会阶层无法获得现代支付服务及其他金融服务的情况。
其中,很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界定、描述了金融排斥。
史蒂芬(Stephen,2001)认为,金融排斥是指无法以合适的形式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这些金融服务包括汇款、信贷、保险、债务救助、长期储蓄和金融扫盲教育等。
有关机构(Chant Link and Associate,2004)认为,金融排斥是指低收入消费者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低成本、公平、安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这些金融产品或服务包括存款账户、直接投资、购房贷款、信用卡、个人贷款以及房屋保险。
康纳罗伊(Conoroy,2005)认为,金融排斥是指阻止穷人和弱势社会阶层进入国家正规金融系统。
乌沙(Usha,2007)则将消费者自我排斥(self exclusion)也纳入金融排斥的范畴,认为金融排斥是指由于资格、条件、价格、市场或自我排斥等而不能以合适的形式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
麦基洛普和威尔逊(McKillop and Wilson,2007)认为,金融排斥是指特定群体不能或难以获取主流金融服务。
欧盟委员会(2008)将金融排斥定义为,人们难以获取或使用主流金融市场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而这些产品和服务是满足其需要并确保他们能够过上正常生活所必需的。
综上所述,金融排斥的界定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被排斥的主体,主要是指特定的社会阶层;二是排斥内容,主要是人们日常所必需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如信贷、储蓄、支付、保险等;三是排斥的原因,既包括外部排斥(如价格、资格),也包括自我排斥。
拉维尼娅(Lavinia,2008)总结了金融排斥的危害性:首先,无法获得可负担的贷款导致人们转而寻求高利贷,并产生连锁反应;第二,缺乏保险和储蓄导致家庭在金融危机面前十分脆弱,难以抵御意外事件侵扰;第三,缺乏银行账户限制了人们的支付方式。
某些情况下,公用事业提供者对其他支付方式收取更高价格,即所谓的“穷人在无现金经济中支付得更多”(Strelitz and Kober,2007);第四,金融排斥现象会带来社会排斥现象。
(二)普惠金融不同主体从不同维度对普惠金融进行阐述,导致普惠金融的内涵及其指代或强调的金融产品或服务也不尽一致。
亚洲开发银行(2000)认为,普惠金融是指向穷人、低收入家庭及微型企业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包括存款、贷款、支付、汇款及保险。
英国国会下议院财政委员会(2004)认为,普惠金融是指个人获得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些金融产品或服务主要是指各类人群可负担的信贷和储蓄。
2005年,联合国在推广“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提出“普惠金融部门”(inclusive financial sector)的概念,强调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向他们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同时,明确了普惠金融体系的四大目标:一是家庭和企业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较广泛的金融服务,包括开户、存款、支付、信贷、保险等;二是稳健的金融机构,要求内控严密、接受市场监督以及健全的审慎监管;三是金融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长期提供金融服务;四是增强金融服务的竞争性,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世界银行(2008)认为,普惠金融是指广泛获得金融服务且没有价格、非价格方面的障碍,其衡量指标是存款、信贷、支付、保险等金融服务的可获性。
印度普惠金融委员会(2008)认为,普惠金融是确保弱势群体和低收入阶层以低廉的成本获得金融服务和及时、足额的信贷。
世界银行扶贫咨询专家组(CGAP,2011)认为,普惠金融是指所有符合劳动年龄的成年人,包括目前被金融所排斥的那些人,都能够从正规机构有效获得以下基本金融服务:信贷、储蓄、支付和保险。
查卡拉瓦蒂(Chakaravathy,2011)认为,普惠金融泛指确保社会各群体获取所需要的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特指确保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以可负担的成本、公平和透明的方式得到主流金融机构提供的合适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普惠金融联盟(Alliance for Financial Inclusion,AFI)(①截至2014年6月末,AFI共有来自90多个国家的119个成员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均为AFI成员机构。
)的相关材料认为,普惠金融是将被金融体系排斥的人群纳入主流金融体系。
从普惠金融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看,其重点关注的是信贷可获得性,原因是银行业目前在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仍占绝对优势地位。
普惠金融概念有时将保险业纳入范畴,较少涉及证券基金业。
但是,国际上的最新发展趋势显示,普惠金融概念中的“金融”应当是“大金融”、“宽内涵”、“多维度”的概念,全面涵盖整个金融体系中的所有产品和服务。
普惠金融呼吁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度,但是,正如世界银行《全球金融发展报告2014:普惠金融》所述,普惠金融绝不意味着不惜一切成本和代价让所有人都获得贷款。
因此,普惠金融是指在金融机构成本可负担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竞争和创新,以保证受金融服务排斥的对象逐步获得其需要的相关服务。
普惠金融能够大幅度减少贫困现象。
贝克等人(Beck et al,2012)利用跨国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促进普惠金融能实现收入公平、减少贫困,且金融体系越发达,收入不公平下降和贫困减少越快。
研究发现,印度农村银行分支机构每增加1%,可以减少贫困率034%,增加产出055%,这主要归因于普惠金融使穷人更容易从事农业之外的工作。
也有学者从金融产品角度论证普惠金融对减贫的意义,如使用贷款或储蓄可以增加消费、抵御健康问题冲击,或者帮助家庭购买耐用品、改善居住条件、支付教育费用等,保险等金融产品则有助于帮助穷人管理风险(Collins et al,2009)。
普惠金融能够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增强社会包容性。
普惠金融使人们获得和持有以金融财富、不动产、人力资本和文化形态存在的资产。
资产效应通过保障经济稳定、提高受教育程度、改善卫生状况、降低压力、减少跨代贫穷的风险等,影响人们的生活(UK credit options conference report,2007)。
赫加德和罗什尼(Heggade and Roshini,2012)认为,普惠金融意味着以可负担的成本向那些受金融排斥的弱势群体和低收入阶层提供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不仅有助于经济发展,也助于实现社会整体的包容性。
普惠金融、金融消费者保护和金融稳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obert,2012)。
汉宁和詹森(Hannig and Jansen,2010)认为,普惠金融能提高金融效率与社会稳定。
普惠金融带来的风险主要是机构层面上的,而非系统性的。
机构风险处于金融市场风险底端,其特点是大量的弱势客户只有有限的余额且交易量小,尽管这些特征也可能给金融稳定带来风险,但总体上而言,普惠金融政策所带来的风险可以忽略不计。
普惠金融的潜在风险可以通过更深和更多元化的金融体系所带来的重要动态效益(如金融机构资产多元化)加以补偿。
罗伯特等人(Robert et al,2012)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解释了普惠金融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微观方面,普惠金融增加了个人和居民家庭的储蓄,有助于建立财务更加健康的家庭和小企业部门。
小额贷款损失与大额贷款损失相比具有更少的系统性风险。
宏观方面,普惠金融能够提高金融中介效率,如增加社会储蓄规模(但是两位作者也指出与普惠金融相联系的储蓄积累并不总能导致一个更加有效的中介化,其效应关键取决于金融基础设施、监管、规则的质量),普惠金融带来的客户多样化可以使经济更有弹性和稳定性。
金融发展和普惠金融还有助于减少居民收入差距,能够带来更大的社会和政治稳定,反过来更加有利于金融稳定。
金融排斥则会损害金融稳定。
柯林斯等人(Collins et al,2009)认为,金融排斥对金融稳定有负面作用,金融排斥现象严重的国家,家庭和小企业所依赖的非正规金融服务是正规金融服务的不良替代品。
金融消费者保护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
贝克等人(Beck、Demirg-Kunt and Honohan,2008)利用跨国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促进普惠金融能使小企业和穷人更好地利用投资机会,充分实现自我保护。
长期以来,人们对如何把金融消费者保护应用到面向贫困人口的金融服务中知之甚少(CGAP,2005)。
焦点问题之一是关于贷款利率上限的争论,支持者以保护弱势消费者的名义要求设定贷款利率上限,而反对者则认为此举无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反而导致信贷可获得性减少。
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和数字金融技术运用,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愈发复杂。
在金融消费者保护缺位的情况下,普惠金融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积极作用可能完全丧失或被严重削弱。
二、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受各种因素影响,大量人口被排斥在正规金融服务门槛之外。
据世界银行估计,目前全球70%大约27亿成年人得不到任何正规的金融服务(World Bank,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