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但缺乏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对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头脑中未形成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课时2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可分为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3.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现象。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放一块喷过香水的手绢在讲台上。
读古诗,品自然: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梅》【提出问题】1.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什么?2.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3.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新课引入】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等。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养学生将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艰
难曲折的,并体会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统一性。
(分析学生在本课中所需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学
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与习惯、合作学习氛围、学生认知障
碍等) 学生学习能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 力分析
化和物理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得到它们的概念。然 择与设计
后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分组实验,利用小西红柿、葡萄
等水果和牙签,拼凑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
氧分子等模型,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这些道具演示水电解
和水蒸发的过程,使学生对化学变化的本质做到理解和
掌握。
(请您选择本课中最关注的一个学生学习活动,详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
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发展、原子
的概念。
(根据您的教学思路,以及您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说明您采用何种教学实施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怎么样培
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课堂有效甚至高效)
本节课我准备先通过对分子原子特点的复习回忆,
进入新课学习,先用电子白板和动画、图片等对化学变 教学策略选
中指出分子的构成以及得出原子的概念。该节课使我们
对宏观世界的认识延伸到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我们
研究微观世界的基础,对后面学习原子和离子打下基
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按最新版《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维度)
1、通过电子白板、flash 动画、投影图片、拖动
原子模型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原子的概念以及了解分子
的构成。 教学目标
细描述这个学习活动如何开展,并描述您针对上述学生 教学过程
《分子与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与原子》教学反思
本课一开始就以魔术“桃花朵朵开”来进行课题导入,并
辅以古诗《题都城南庄》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
激思,发现问题“梨花如何变桃花”;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考,确立本课主题《分子和原子》的特性是什么?教师在课堂中能
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给学插上知识
的风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接着再以演示实验品红的扩散来进行课题的延伸,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
并以IBM公司所拍的影片《一个男
孩和它的原子》来证实原子是真实存在的物质。
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体验分子的有关特性。
并及时地发现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进一步巩固之前所
学过的知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同时教师课堂语言精炼、导语精准,教学环节过渡自然,
让本课教学过程流畅,思路清晰,深入浅出,通过简单易操作
的实验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理解接受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1) 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 方法的教育 教法分析分子、 初中生物、 样的粒子, 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 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主要采取情境教学, 联想推理, 实验与多媒 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1、知识与技能(1)(2)(3) 子。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原子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 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教学策略分析1、本课题首次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 创设好教 学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可触摸,因此,一方面可以借 助生动的比喻、 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 另一方面, 在进行探究 活动时, 可以改变探究的步骤,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并在分析现象的 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等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观赏图片 1、遥知不是雪, 2、酒香不怕巷子深。
(激发新知)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变少?(学生 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是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开端,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到微观领域的开始。
粒子因为看不到、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于理解。
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被分割而推理得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如物质的热胀冷缩、扩散现象)推理得出构成物质的的分子(或原子)的性质,并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演示:如何让瘪的乒乓球复原?问:物理学上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化学课上又如何解释?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从宏观世界引入微观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第48页和第49页第一段,分组完成第48页的实验3-1,回答以下问题:(1)实验3-1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2)物质是由( )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课本第49页图3-2和48页最后一段所列举的数据,说明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质?三、分组完成第49页“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回答以下问题:1.向蒸馏水中滴加酚酞,观察溶液呈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2.向酚酞溶液中加浓氨水,观察溶液呈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3.瓶盖A和瓶盖B中的溶液各呈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4.讨论:把湿衣服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阴凉处,哪种情况下容易晾干?为什么?四、“1+1<2”学生观察老师演示分子间隔实验“1+1<2”,阅读教材第49页最后一段,解释“1+1<2”的原因。
(完整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C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如图)
什么现象呢?3.分子间有间隔
答:
(1)该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和与反应后生成的的各粒子间的个数比为
_________;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反应中的生成物____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属于氧化物。
(课外作业)
1、家庭小实验“1+1是否一定等于2”。
2、教材P53-54中习题2、
3、4。
3、预习课题3。
板书设计: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的运动
3、分子间有间隔
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7.教学反思:
本课题的教学,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的设计,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作为化学科目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分子和原子》在化学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教授这个话题时,老师们需要通过清晰明了的讲解、引人入胜的实验和生动有趣的事例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和作用。
但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我的教学精益求精,并不如我所期望的那样有效。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一、案例学习的引入在教授分子和原子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和概率性的知识应该很少。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化学现象,引入案例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实际案例的呈现,将抽象的概念引入到具体的环境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应用化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介绍烤面包时面包的气味是如何扩散的,或者水在各种容器中的热扩散现象等。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当我教授分子和原子时,我发现授课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使用的教学工具。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
学生可以通过PPT、视频、模拟器等形式的多媒体资料更好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和运动,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现象和化学变化的本质。
我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疑问。
三、实验环节的重视在教授化学的任何一部分,实验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分子和原子时,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分子和原子运动的过程,可以从根本上理解化学现象和化学变化的本质。
比如,我将有机化学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们亲身体验Bunsen燃气灯的使用方法,获得对分子和原子的构成、运动以及化学反应的最初印象。
四、教师的角色我认为教师的角色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许多技能,比如说,掌握幽默、理智、耐心和有用的视觉语言技巧。
这种多边形的角色可以通过强大的定期培训和专业化课程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教师应该确定自己的目标、任务和学习方式。
课题 2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的一些现象。
4.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两者的联系及区别。
2.利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两者的联系及区别。
2.利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物质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特点:(1)分子和原子的____和____都很小;(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___;(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一定的_______。
4.敞口容器中的水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加热会减少更快。
你知道是为什么吗?5.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P49-51页,合作完成P49页【实验3-2】和P50页活动与探究中相应合作交流1.这两个实验说明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1)分子的_________ 和__________都很小,肉眼根本看不见;(2)分子总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__________,外界_______越高,分子______越快。
(3)分子之间都有一定的____________,外界_______越高,________越大。
2.试用分子的观点对下述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1)墙内开花墙外香。
(2)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的微观理解。
(3)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实验完毕忘记盖上酒精灯的灯帽,结果下一次使用时很难点燃。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范文
本人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在进行《分子、原子》的教学过程中,深深地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年轻的学生们需要更具有启发性的教育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本身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在这里,我将以我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分享我对《分子、原子》课程的教学反思。
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化学知识时,需要更多的实践。
在教学中我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例如,当我介绍电子运动时,我会让学生们通过实验了解电荷、电压和电流的概念。
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更细致地理解化学理论,并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意识到学生们在学习化学时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实际操作。
在我发现学生们在某些理论概念上产生困惑时,我安排他们小组进行相关实验让他们亲自操作,这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某些化学实验和应用。
在实验中,学生们互相协作,交流思路,发扬团队精神,增强自己的沟通能力,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非常有益。
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学习化学时需要一个清晰的理解框架。
在教学中,我使用草图和实例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帮助学生们建立起自己的理解框架。
例如,在介绍原子结构时,我会先让学生看图解原子的构成,再让他们分组去设计自己的模型来构建一个模拟原子的研究实验,这种互动性更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我认为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反馈。
在课堂中,我经常通过教学问答的方式,了解学生们在学习上的困惑,在给他们提供解答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课堂的互动。
我会在课后进行教学评估,根据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
在进行《分子、原子》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们需要更加实践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而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希望我的教学反思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和帮助。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
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
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
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水,作为第三章学习内容的知识承载物,它是自然界广泛存在,学生能经常感触的物质。
与水有关的自然、实验现象为学生所熟悉。
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
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
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 “清水”映红桃花,研究性课题《汽车加水也奔驰》等,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之一,也是初中化学理论性知识最集中的一个主题。
其中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是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
不仅可以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的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让学生能从学科的微粒观来认识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这“三重表征”的学习模式。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理解分子的构成和特征。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归纳、想象、类比、推理等方法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并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通过微观粒子的探究,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分子的特征②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发生的两类变化上述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是学习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进而学会运用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去解决实际问题。
对概念的学习,遵循从对熟悉物质的性质、具体化学反应实例的微观动画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分子性质的学习从展示的数据和实验入手,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难点:①分子、原子是真实客观地存在的;②分子的构成;③形成分子和原子概念,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两种变化。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第一初级中学彭美玲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够成的奥秘》的第一课题。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
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过程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1.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2.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五、学情分析: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帮学生完成对分子基本性质的认识。
六、教法分析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七、教学准备:仪器:烧杯、药匙、试管、胶头滴管、滴瓶、注射器、量筒等。
药品:品红、冷水、热水、浓氨水、酚酞、蒸馏水等。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分子、原子的特征。
教学难点: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课时划分:1课时仪器药品:高锰酸钾、黄豆、沙子、冷水、热水,烧杯、注射器、100ml量筒、50ml量筒、10ml量筒教学过程:[引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开,桂花飘香人团圆。
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分子和原子。
[活动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教师活动]:用空气清新剂在教室里喷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闻见香味提出疑问,“是空气清新剂长脚了吗?”不是,是空气清新剂里有肉眼看不见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就是这些微粒聚集在一起构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这些微粒就是分子、原子。
[结论一]: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例: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
[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那这些微小粒子都有些什么样的特征(基本性质)呢?[活动探究二]:微粒的特征[设疑]:既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水也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能被看见,水分子为什么看不见?湿衣服晾干了,那上面的水去哪儿了?[猜想一]:分子很小[播放录像]:“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 1.67×1021个,我这么小,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一、教课方案思路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首次接触到的细小的粒子,在此以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
我在教课过程中依照新课程标准,联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纳多种教课手段来组织教课。
如演示实验、改良实验、增补分验、设计三维动画等。
我在教课方法上采纳了激趣──怀疑──驱动──反应四步程序教课法。
教课程序:创建问题情形,激趣──提出问题,怀疑──指引研究,驱动──指引剖析。
形成想象──稳固深入,反应沟通。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察看实验,记录现象──剖析现象,透析实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依据想象,形成看法──理解看法,迁徙运用,表达沟通。
二、教课方案课题教课目的《分子和原子》讲课人学校1.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切存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天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看法,会用分子、原子的看法来解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能力目标:经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实质间互相联系的剖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想能力;3.感情目标:经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说,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经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行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虑问题的方法。
教课重点教课难点分子、原子看法的成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成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领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一样。
教课方法教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研究、动画揭露微观的直观教课相联合。
仪器药品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切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着手实验,在衣服、纸创建情形、激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发兴趣。
察看现象。
精。
【发问】你察看到了什么现象?回答:酒精挥发了。
经过生活中的【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何吗?常有现象,启示思维。
【展现】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引导学生探【发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味,但看不见这类物质。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2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区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特征。
3. 能够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引入概念: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微粒,具有独特的性质。
3. 讲解原子的概念: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大小非常微小,无法直接观察到。
4. 比较分子和原子的不同:a. 组成: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组成,而原子是单个的微粒。
b. 特征:分子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而原子是稳定的,不会发生化学反应。
c. 大小:分子相对较大,原子非常微小。
5. 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a. 分子: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如水、二氧化碳等。
b. 原子:讲解原子在能源生产、医药、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如核能、放射治疗、材料研究等。
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探索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2. 实物展示:使用实物或图片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分子和原子的应用,并展示给全班。
4. 游戏互动:设计一些游戏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分子拼图游戏、原子模型拼装等。
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2.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给予回答和解释,帮助学生克服困惑。
3.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给予个体化的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2篇(二)主题:分子和原子目标:通过复习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使学生能够理解它们的关系并能正确应用在相关问题中。
教学流程:1. 引入(5分钟)- 向学生解释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并强调它们在化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实验学习法、问题解决法、课堂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经验学习法。
五、教学用具:烧杯、注射器、量筒、酒精、水、红墨水、食醋、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
六、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的内容就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就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与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就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与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就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与原子。
但就是,分子、原子究竟就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瞧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就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与认知环境,我们用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就是雪,为有暗香来(小学课文)]引出本课题,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就是何故?接着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暗香?在学生通过读古诗,品诗味,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
在此基础上讲解,许多物质就是由我们肉眼瞧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然后再展示出人们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就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人主题内容的学习。
通过观察分析与科学事实的呈现,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分子的概念①分子的性质分子就是一种瞧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粒子,可以通过想象、类比、模拟等方式,将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变化与现象与知识点的教学关联起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推理,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A、分子的体积与质量都很小问题思考:水就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瞧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瞧见?采用“水分子的自述”让学生感知分子的体积与质量都很小:嗨!同学们,我就是水分子,我的质量与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就是3 x 10 -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 x 1023个。
我这么小,当然您们人类用肉眼就是瞧不见我的。
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
我想请您们猜一猜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就是否会存在空隙呢?运用具体的数字与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与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顺利的过渡到分子的另一个性质—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之间有间隔问题思考:100 mL水十100 mL酒精=200 mL液体不?学生探究活动1:取一根细长玻璃管,一端封口,把酒精染成红色(其目的就是与水的颜色区别,使现象更明显),用胶头滴管分别将水与酒精大约各一半注人玻璃管中,用手指堵住玻璃管的另一端,来回倒转玻璃管几次,让两种液体混合均匀,再竖直玻璃管。
可以观察到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了,进而得出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的结论。
此时不失良机地问学生: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呢?难道1+1<2不?学生讨论后交流,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水与酒精发生了化学反应;可能就是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同造成的;可能就是物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一种物质的分子穿插到另一种物质分子空隙里去了……究竟哪种说法有道理呢?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再探究。
学生探究活动2:等体积的石子与沙子混合,观察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会观察到,混合时有些沙子进人到石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体积之与。
由此学生展开联想,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与此类似,进而得出: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在学生认识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基础上,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就是否可以改变呢?这样安排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
学生探究活动3:由两位同学各拿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活塞慢慢推压,然后交换做。
通过此实验学生可以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与此同时联想到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也就是因为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C·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本节教材中安排的“活动与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分子就是在不断的运动着,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一种研究间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
学生探究活动4:学生按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1,2。
我们对这个探究活动提出补充要求:实验时(图1)要观察酚酞溶液、浓氨水的颜色并扇闻它们的气味;要求边实验边分析;思考图2中,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学生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各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在学生对A烧杯中液体变红的现象感到好奇与不解时,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由这个探究活动得出:构成任何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
为了使理论结合实际,引举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如当您漫步于花园小道、走进火锅城、路过臭水沟时,您都能闻到别样的气味;湿衣服晾晒会变干;酒精自然挥发;以及在SARS病毒流行期间,大街上的人们戴着大口罩,以防止SARS病毒通过近距离的飞沫传染等等。
在学生明确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的运动后,再提出思考问题: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对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前面分别扇闻过氨水、酚酞溶液的气味,能闻到氨水有刺鼻的气味,表明氨分子的运动比较活跃,容易从烧杯中扩散到空气中。
由此懂得: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就是不相同的。
继续创设分子运动的问题情景: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探究活动5:把分别盛有冷水与热水的两个烧杯放在桌上,小心地在两个烧杯中投人少量的品红。
不要搅动烧杯中的水,观察两杯中品红的扩散过程。
由此实验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加快。
同时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把湿衣服凉在太阳下比凉在阴凉处干得快。
至此,有关“分子的体积与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不断地运动”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为了让学生对分子有更清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种分子的模型,帮助学生形成分子就是由原子构成的空间模型的表象,也为后面给分子下定义作铺垫。
②分子的定义:分子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水(水分子)水蒸气(水分子)水(水分子)氢气(氢气分子)+氧气(氧气分子)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分子的定义由水受热变成水蒸气与水通电分解两个变化的微观过程的分析与推理得出,从分子本身就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与发展,而且便于归纳出定义:分子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这部分内容就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计算机模拟出水分解生成氢气与氧气的过程,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瞧见”分子再分就不就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能较好的突破教学的难点。
(2)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就是建立在分子可分性的基础上的,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现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概念。
学生探究活动:动手做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并观察氧化汞分解成氧原子与汞原子、氧原子新汞原子重新组合成氧气与金属汞的动画模拟演示过程。
通过实验观察与模拟氧化汞分解的弈化过程,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就是进行了重新组合,由此得出:原子就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可以重新结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感知氧化汞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两种新物质氧气与汞,实验现象就是宏观的,但其原理就是微观的,从微观的原理过渡到宏观的现象就是化学实验能够解决的问题,但就是怎样用微观的反应原理解释宏观的实验现象,化学实验就难以解决了。
这里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模拟其变化的过程,使学生瞧到放大了的原子世界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有效地把教师头脑中正确的微观图像传递给学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3、练习反债,归纳小结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设计课堂练习及时投影反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迁移能力。
按图3所示装置,上瓶盛的就是空气,下瓶盛的就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当抽去中间玻璃片后,预测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若此现象能发生,说明什么问题?当学生回答出两瓶气体均匀混合后(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完全一致),启发学生讨论,分子运动就是否停止?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更能巩固、加深学生对分子运动的认识。
本节课小结:可安排同桌学生进行交流,各自说出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并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4、分层作业,巩固新知四、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力求反映知识结构的脉络,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五、教学设计反思鉴于本节课就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以下两个体现、两个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