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
国家公园体制下的风景区管理模式探讨
国家公园体制下的风景区管理模式探讨作者:张舒云孙海岸王名名游祖勇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年第10期摘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这是党中央关于国土空间分功能使用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管理思路的重大创新。
目前,武夷山国家公园已被列入全国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之一,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也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
文章通过借鉴国外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对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发展中的问题,如管理混乱、立法滞后、缺少公众参与等,给出相应的建议,并从中得出适于国情发展的风景区管理方法和经验,优化国家公园体制。
关键词:国家公园体制;管理模式;遗产地;武夷山国家公园一、研究背景2015年初,国家部署开展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福建省武夷山被选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1]。
国家公园是一个体系,而不是融合所有公园,主要目的是为保护区域内现存的自然资源,向公众开放,也可修建公共设施,但禁止开采或占有。
西方国家对于国家公园的理念要早于国内近百年的时间。
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后期形成了一种较为成功的国家公园体制,保护了大量自然文化资源,后被世界其他国家效仿。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于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标准为:以人为本、国家主导、因地制宜[2]。
引导社会各阶层人民参与其中,在满足其观赏性的同时,也保护了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基本的思路,但完全照搬照抄国外较成功的管理制度是不可行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遗产地管理混乱,民众公益性较低。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国情建立一个中国化的国家公园机制,由试点开始,不断探索和学习,同时,国家进行正确的政策引导,只有对自然保护地进行长期、科学的管理,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最新-旅游风景区管委会2019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思
旅游风景区管委会2019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思路2019年工作总结2019年,是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取得突破的一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某工委、管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文化管理效益年建设,大力开展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活动,资源保护、综合整治、基础建设、文化研究、宣传促销、卫生管理等各个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全年重点工作目标全面完成。
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25万余人次,实现非贸易收入9200多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实现稳步增长。
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先进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山东省服务业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已进行了公示。
回顾全年工作,主要取得以下新进展资源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景区可持续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积极构筑规划约束屏障,《景区总体规划修编纲要》通过专家评审,为修编工作继续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认证,标志着景区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扎实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落实,相关调研和资料整理上报工作顺利完成,为构建依法保护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资源保护、规划前置审批、环境因素监测评估及应急处置预案等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上报的三及时管理方式顺利实施。
景区信息监管系统和电子版景区边界拐点坐标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资源保护规范化、科技化水平显著提升。
采石场坑关停和恢复计划初步实施,景区内遗留采石坑、被破坏山体等自然景观的治理工作逐步展开。
资源保护宣传月活动和爱山护山人家评选活动顺利开展,社会各界及景区内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联合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共查处各类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30余起,拆除违法违规建筑及设施60余处,有效制止了各类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
生态崂山建设顺利推进,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固。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名胜风景区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风景名胜区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其管理和保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如何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的方向。
一、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现状1. 管理机构设置多数风景名胜区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如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负责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
2. 法律法规支撑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风景名胜区条例》等,为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3. 管理模式目前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社区参与型和市场运作型等。
二、存在的问题1. 管理体制不健全部分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职能交叉,权责不清,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2. 法律法规执行不力一些风景名胜区的法律法规未能得到有效执行,违法建设、破坏资源等现象时有发生。
3. 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有效保护风景名胜资源,成为风景名胜区管理的一大难题。
4. 社区参与度不高当地社区居民在风景名胜区管理中的参与度不高,利益诉求得不到充分体现。
三、管理体制创新的方向1. 明确管理机构职能进一步明确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职能定位,理顺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提高管理效率。
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风景名胜区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3. 探索多方参与的管理模式鼓励政府、市场、社区等多方参与风景名胜区管理,形成共治共享的管理模式。
4. 强化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在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5.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风景名胜区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四、案例分析1. 黄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实行特许经营,有效解决了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XXXX年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可编辑).doc
XXXX年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可编辑)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
它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设立的特殊区域,风景资源的科学教育价值、观光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的丰富程度。
这个地区是独一无二的、公益、生态环境、展示和传承。
如何对待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如何促进生产、居住在该区域的企事业单位与原有居民的协调发展?实践风景名胜区“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工作方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经过近20年的探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找到了因地制宜的办法。
I 、历史回顾(I)初始阶段(* *月、年和月*)。
四面山风景区是今年1月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早在* *年前,江津县政府就有在四面山林区实施禁伐的远大愿景,并提出了“保护、利用、开发、管理”的八字发展方针,为后来四面山风景区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年成立了四面山管理委员会,为建立风景名胜区、发展旅游业和建立区级城镇做准备。
2006年,在头道河乡(区级乡)建立的四面山镇(区级镇)被取消,以承担景点管理、发展旅游业和农村经济的多重任务。
但是,在四面山管理之初,涉及的单位和部门很多,如四面山镇政府、农业、水利、旅游、四面山森林管理研究所、四面山收获场等。
由于职权重叠,管理系统非常“混乱”。
(2)开发阶段(* *月/年*)。
* *江津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并于年实施“旅游驱动”战略。
成立了江津市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以市长为组织部部长,主管旅游的副市长为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后来,市委书记为市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分管领导、市组织部长为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
在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之下,办公室主任、市旅游局局长、四面山镇委员会秘书同时担任旅游局和四面山镇之间的统一协调关系。
然而,多头管理片面追求发展,仍然影响着四面山风景区的科学保护和利用。
2019年风景区旅游管理体制的控索与创新
风景区旅游管理体制的控索与创新——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旅游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旅游管理体制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一、在探索中创新(一)起步阶段(20**年8月——20**年1月)。
20**年8月,**林区实行封刀禁伐令,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保护、利用、开发、管理”八字方针,以此作为**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20**年9月,**管理委员会成立,为开发旅游和建立区级镇做准备;20**年10月,撤头道河乡(区辖乡),设**镇(区级镇),肩负起开发旅游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双重任务。
**旅游起步阶段体制“管理混乱”:**森林经营所和林区采育场、农业、旅游等多个行业和政府部门都有权对**进行管理,**镇政府也有权进行管理,形成管理政出多门、职权交叉的局面。
(二)发展阶段(20**年2月——20**年5月)。
20**年,江津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实施“旅游驱动”战略;随即,江津市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组织部长和分管旅游的副市长为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江津市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后来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分管领导、市委组织部长任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市旅游局局长、**镇委书记由同一人兼任,这就便于协调市旅游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旅游局与**镇之间的关系。
**旅游在发展阶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制“管理不顺”:**景区内有市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镇政府、两个林业企业、XX德鸿实业公司等多家利益主体,多头管理,严重影响了**旅游的开发。
许多投资者对**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看好,就是担心管理体制不顺,影响投资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投资回报,不敢前来投资。
(三)规范阶段(20**年6月至20**年7月)。
20**年6月1日,江津撤消**镇,成立市政府直属正局级单位――**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问题分析
# 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问题分析1. 引言国家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具有重要的科学、教育、文化、艺术价值,以及旅游和休闲价值的地区。
这些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是保护和传承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存在一些管理体制问题,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本文将对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2. 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特点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通常由国家、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组成,其中国家扮演着主导角色,地方政府负责具体的管理和运营,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但是,目前存在一些问题:•重视度不够:在一些地方,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管理水平不高、保护措施不到位;•权责不清:由于管理体制中各方责任边界不清晰,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责任推诿现象也时有发生;•协作机制不健全:不同部门之间协作不够紧密,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不够顺畅,影响了管理效率和效果;•缺乏技术支持:一些地方对于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科学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不足。
3. 问题分析3.1 重视度不够的原因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可能会选择将资源放在其他经济发展项目上,忽视了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管理。
此外,由于风景名胜区的盈利性不如其他旅游项目,有些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其潜在经济价值。
3.2 权责不清的影响由于国家、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之间权责不明确,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
例如,一些环境破坏和违法行为可能因为责任边界不清晰而被推诿,直到问题变得严重才得到重视。
此外,不明确的权责分配也会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决策和执行环节存在摩擦和耗时。
3.3 协作机制不健全的挑战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管理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合作,但是现实情况是,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机制不够健全。
关于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思考
关于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思考作者:何明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01期中国的风景名胜区事业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勿庸讳言,在这段历程中,经验与教训并存,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风景名胜区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建设的矛盾,日显突出。
如何解决这两对矛盾,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就这一问题,本文拟从三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和特点要研究风景名胜区的体制,首先就要对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和特点有个准确的认识。
这是做好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的思想基础。
(一)对风景名胜区的性质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关于风景名胜区的性质,从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可以概括为:风景名胜区是经政府审定命名的地域综合体;风景名胜区对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有着特殊的要求;风景名胜区本身具有多种价值和功能,需要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以下两点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一是风景名胜资源不同于一般的资源,风景名胜资源是经过长期自然积淀和人类智慧创造形成的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与其它类型资源的共同点是国家所有和全民所有,不同点是风景名胜资源具有原真性、珍稀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
首先,风景名胜资源具有存在价值、当代经济价值和潜在经济价值,在这三重价值中,存在价值是风景名胜资源区别于其它资源的独特价值,风景名胜资源存在的年代越久其价值越高,而风景名胜资源的使用价值在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增值;一般资源只能在使用的消耗中逐渐贬值。
风景名胜资源蕴含的价值难以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量化评估。
因此,风景名胜资源是遗产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产,任何一点随意性和盲目性的开发利用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其次,风景名胜资源具有珍稀性,又十分脆弱,一旦破坏,无法再生。
第三,风景名胜资源不管是风景名胜资源所在地还是其他地区,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任何一个国民都有享受的权利,也都有保护的义务,带有明显的公共物品性质。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探索中创新创新中发展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地域概念,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以风景名胜资源的科学教育价值、观赏游览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的富集度的设立的一个特殊区域。
这个区域具有独特性、公益性、生态环境性、展示性和传世性。
如何处理好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合理利用,并促进该区域内生产、生活的企事业单位与原著居民的协调发展,践行好风景名胜区“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通过近二十年的探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之路。
一、历史的回顾(一)起步阶段(年月——年月)。
四面山风景名胜区是年元月,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早在年,当时的江津县委、县府高瞻远瞩,在四面山林区实行封刀禁伐,同时提出“保护、利用、开发、管理”八字发展方针,为后来的四面山风景名胜区设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年,四面山管理委员会成立,为设立风景名胜区和开发旅游产业,建立区级镇做了前期准备;年,撤销头道河乡(区辖乡),设四面山镇(区级镇),肩负起风景名胜区管理、发展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多重任务。
然而,四面山起步之初,管理经营上涉及有四面山镇政府、农业、水利、旅游、四面山森林经营所、四面山采育场等多个单位和部门。
管理政出多门、职权交叉重叠,管理体制非常“混乱”。
(二)发展阶段(年月——××年月)。
年,江津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实施“旅游驱动”战略。
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报告总结组织部长和分管旅游的副市长为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江津市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后来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分管领导、市委组织部长任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市旅游局局长、四面山镇委书记由同一人兼任,统一协调旅游局与四面山镇之间的关系。
对完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思考
对完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思考最近几年,旅游景区保护范围以内市场发生一些不和谐现象,对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直接的消极影响,而管理体制不完善是最集中的表现。
下面主要思考完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措施,希望对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改革及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在开发和包括旅游景区资源的过程中,管理体制有重要影响,但当前旅游景区管理体制面临着多头管理、各机构责权利划分不清等问题,导致旅游景区资源被闲置甚至破坏,制约景区发展。
因此,完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已迫在眉睫。
一、明晰产权,确定监督管理主体的责权利完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第一项工作就在于产权的明晰。
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明确旅游景区的管理、经营与监督主体,将各自的责权利范围划分清楚。
旅游景区的管理主体需要明确,不能同时将监管旅游景区的权利赋予多个部门,解决多头管理问题,避免发生相互推卸责任、争权夺利的现象。
笔者认为,一是要成立旅游景区协调规划管理局,它直属国务院,避免建设部门继续主持旅游景区的管理、监督,其他部门也不能参与管理景区;各省也要成立地方级的协调规划管理局,对当地旅游景区的经营事务进行管理;二是明确旅游景区的真实属性,被定性成风景名胜区的景区、公园等不能同时被称作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也就是旅游景区务必要确立身份,由协调规划管理局全权负责落实管理、监督等事务;三是协调规划管理局按照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选择经营主体并授权;在保证投入足够的资金保护旅游景区资源的前提下,经营者拥有对旅游景区的收益权,且经营者拥有旅游景区内的经营性项目,享有相关权利;协调规划管理局要负责依据法律法规管理并监督旅游景区的经营情况。
二、管制票价,统一旅游景区票价制定标准旅游景区具备让当代人享受服务的社会价值,这决定了它的公益性质。
近年以来,很多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快速上涨,为预防经营者通过其垄断地位谋取超额的垄断利润,务必要加强对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管制。
一方面,通过管制门票价格确保旅游景区让公众享受普遍性服务,政府部门可采取低定价、优惠甚至免费等方式鼓励更多游客进入旅游景区,把旅游变成一种经常性的国民社会活动,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提高社会总体福利;另一方面,通过管制门票价格弱化对旅游景区所在地政府的经济激励,这对经营者更新旅游景区经营理念、拓展旅游服务领域等有利,从而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更多样化的服务,避免过度开发和使用旅游景区。
最新-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 精品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1探索中创新创新中发展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地域概念,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以风景名胜资源的科学教育价值、观赏游览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的富集度的设立的一个特殊区域。
这个区域具有独特性、公益性、生态环境性、展示性和传世性。
如何处理好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合理利用,并促进该区域内生产、生活的企事业单位与原著居民的协调发展,践行好风景名胜区“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通过近二十年的探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之路。
一、历史的回顾(一)起步阶段(年月——年月)。
四面山风景名胜区是年元月,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早在年,当时的江津县委、县府高瞻远瞩,在四面山林区实行封刀禁伐,同时提出“保护、利用、开发、管理”八字发展方针,为后来的四面山风景名胜区设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年,四面山管理委员会成立,为设立风景名胜区和开发旅游产业,建立区级镇做了前期准备;年,撤销头道河乡(区辖乡),设四面山镇(区级镇),肩负起风景名胜区管理、发展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多重任务。
然而,四面山起步之初,管理经营上涉及有四面山镇政府、农业、水利、旅游、四面山森林经营所、四面山采育场等多个单位和部门。
管理政出多门、职权交叉重叠,管理体制非常“混乱”。
(二)发展阶段(年月——××年月)。
年,江津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实施“旅游驱动”战略。
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报告总结组织部长和分管旅游的副市长为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江津市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后来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分管领导、市委组织部长任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市旅游局局长、四面山镇委书记由同一人兼任,统一协调旅游局与四面山镇之间的关系。
关于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探讨
关于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探讨作者:王蕾来源:《现代园艺》2011年第24期摘要:风景名胜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知名度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风景名胜区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与政策的改革目前在我国是一个有争议而且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科学合理地选择管理体制与政策,规避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是风景名胜区发展的关键。
笔者结合弥勒白龙洞风景名胜区实际情况,提出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对策。
关键词:管理体制;问题;对策1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环境管理体制是规定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它的核心是管理机构的设置。
各管理机构职权的分配以及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在整个环境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 弥勒白龙洞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现存的问题弥勒白龙洞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省省弥勒县,由白龙洞主景区、孙髯翁墓、弥勒寺、熊庆来故居、大树龙潭、热水塘、梅花温泉、三代一品封典坊组成,总面积约30km2。
主景区白龙洞被誉为“滇中一绝”,洞内奇景荟萃,洞中有洞,洞中见天,步步有景,中外岩溶专家赞誉不绝。
其它景点也各具特色。
这是一个融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2.1 多头管理,条块分割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政出多门,分别隶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如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旅游局等,他们代表国家,既是管理者又是开发经营者,既制定、审批和监督旅游景区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又组织景区的开发利用,发展经济。
弥勒白龙洞风景名胜区的几个景区分属同的政府职能部门。
在纵向上要受到中央、省、市、县、乡等上级管理部门的控制,即条条管理;在横向上要受到建设、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的制约,即块块管理,因而导致资源配置和保护低效率、机构设置臃肿重叠、分配制度不公等问题。
2.2 缺乏规划,盲目开发本弥勒白龙洞风景名胜区虽在同一县域范围内,但由于分属不同职能部门管理,难以形成整个景区的综合性规划,多数旅游规划没有形成若干子系统与总系统规划的有机结合,且与其他功能设计结合得不够紧密。
论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的过 缆道、公路,以及环境整治,安全保障等。政府的支持是保
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妥善的处理对旅游业日 证旅游景区能够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旅游景区其
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业所面临的 重要性与核心地位的体现。
问题就必须得在旅游景区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随着我国
京就会想到故宫、长城。旅游景区知名度的扩大使得更多的游 的管理部门应该如何应对,怎样才能在泰山的管理上对不同的
客来当地游玩,不仅增加了区域经济收入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认 部门进行合理的分配?孰轻孰重?当出现问题时,哪个部门是
知到这些文化传承,不至于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消失殆尽。秦 最终决策者?如果不能合理的分配不同部门管理权限,就会出
捷也相应的增加了旅游景区的吸引力。目前,全球县级以上自 这些参差不齐的部门配对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国家历史文化
然景观、人造景观与人文景观这些旅游景区总共有 16 万家, 名城归属建设部门,国家地质公园归属国土资源部门,国家森
比全国的旅游社总量还要多,所以旅游景区的收入在旅游业中 林公园归属林业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属国家文物局,
我国目前旅游景区管理体制进行研究,分析其不足之处,并对 漏。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虽然我国的旅游景区名义上是国家
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所有,但是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旅游景区的管理分配却并不明确,
关键词 :旅游景区 ;管理体制 ;改革创新
导致了各级政府都可以出面干涉管理旅游景区。没有一个权威
景点等都有助于我国旅游业的国家化发展。
产业结构出现不平衡。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了旅游景区经营
(四)政府的支持
旅游景区运营管理的创新与改进
旅游景区运营管理的创新与改进一、引言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各地旅游景区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加。
旅游景区运营管理的创新与改进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旅游景区运营管理的创新与改进的策略和方法。
二、景区营销策略的创新与改进旅游景区的营销策略是吸引游客的关键。
传统的营销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需求,需要创新和改进。
以下是几种创新的景区营销策略:1.大数据营销采取大数据技术分析游客需求和购买行为,为景区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推荐个性化旅游线路、个性化接送服务等。
2.智慧景区利用物联网技术,让景区设施之间互相协作,在提高游客游玩质量的同时,降低景区运营成本。
3.营销合作与其他旅游企业合作,如酒店、短租平台、交通公司等,打造全方位的旅游配套服务,增加游客的就餐、住宿和交通等需求的满足。
三、景区服务提升的创新与改进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游客满意度,是景区运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下是几种创新的景区服务提升策略:1.以人为本培训员工服务技能,并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激发其工作热情和责任心,提高服务质量。
2.数字化服务建设电子导游系统、电子电子地图、语音导览等,方便游客了解景区信息。
3.全程陪游式服务提供私人定制化的全程陪游式服务,让游客在全方面感受到贴身且专业的服务。
四、景区运营管理的创新与改进景区运营管理是旅游景区的重要环节,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以下是几种创新的景区运营管理策略:1.基于物联网的运营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景区游人和车辆流量进行实时监控,防止人员拥挤、车辆拥堵等情况,同时做到实时运营管控。
2.基于人工智能的运营管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景区内部运营进行自动化管理,如自动售卖机、智能餐饮系统等。
3.协同管理与其他旅游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如交通、酒店、景区等,共同协作,实现一站式游览服务,提供全面的旅游信息。
五、景区管理的品牌建设景区的品牌建设是景区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提高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游客满意度。
关于新时代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浙江林业一家之言YIJIAZHIYAN2019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9〕42号);同年12月,浙江省委办、省政府办印发了《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包括风景名胜区在内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无疑,风景名胜区已成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类型。
发展历程通过浙江省几代“风景人”的不懈追求、艰苦努力,多年以来,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的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可以说亮点纷呈、成效巨大,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难以估量的历史性贡献!法规政策制度不断健全。
2011年7月29日,省人大颁布《浙江省风景名胜区条例》,并在2014年进行了修订。
2010年以来,省政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意见》《浙江省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评估办法》及导则、《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设立审查办法》《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评价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这些法规政策制度的出台,为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风景名胜区体系不断完善。
人杰地灵的浙江,孕育了一大批得天独厚的名山秀水、幽林奇洞、碧海美岛,这些品质优异的自然风景资源与悠久灿烂的古村、古道、古寺、古树等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浙江省丰富多彩的风景名胜区体系。
自1979年国家建委在杭州西湖首次提出“风景名胜区”概念以来,浙江省风景名胜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现有2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4处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其中2处以风景名胜区为基础),涉及61个县(市、区),总面积逾6000平方公里。
保护管理成效不断呈现。
多年以来,浙江省“风景人”坚持“资源保护为本,文化内涵为魂,旅游发展为用,依法管理为要”的建设发展理念,充分体现风景名胜区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生态性、包容性、公益性、开放性,让资源环境优势更多地惠及百姓和政府。
统筹融合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文态、业态和形态,让风景名胜区成为“美丽浙江”的示范、公众“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地。
浅谈改革与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
同一个景区产生了数个管理主体,不仅破坏了景 力上的缺乏,必然给我们的旅游业及其它各项事
其次,要加大景区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柳河
区资源管理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在规划、建设、开 业的发展带来障碍,这就需要我们要发掘出旅游 农场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达 200 多人,这些人员大
发、保护等方面很难统一思想和行动,而且相互之 景区资源所能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切实推进 部分文化层次不高,素质较低。在改革创新管理体
展变化的需要。
完全实行市场运作。
柳河以旅游立场,离不开农场休闲山庄的诞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高度发
a.成立柳河旅游景区统一的管理机构。 成立
生。2000 年,农场第一个休闲度假山庄—— —华龙 达的物质文化生活,让一些人在室内有空调、电 具有行政执法权力的“柳河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山庄建设完成并接待游客。华龙山庄美丽的欧式 视、电脑,出门坐汽车,室外高楼耸立、空气污浊, 管委会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
饮、畜牧业观光、农业采摘、垂钓等项目为一体的 康的状态,特别是城市人这种情况越来越多。这就 要接待、执法、营销策划等。
休闲度假山庄,依水而建占地 240 平方米的阳光 是所谓的“亚健康现象”。因此很多人闲暇的时候
b.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在成立“柳河风景区
餐厅 ,游客络绎不绝。随着当地旅游不断升温,风 愿意选择走进大自然放松心情、呼吸新鲜空气、回 管理委员会”的同时,组建柳河旅游开发公司。通
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旅游 设、国土资源、环保等主管部门;改革创新这一管
因为柳河风景名胜区就座落在农场,管理部 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获得自身 理体制,要充分征求他们的意见,协调处理好他们
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也是重要的旅游景区。
近年来,五台山景区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游客数量过多,环境破坏严重,管理体制滞后等。
研究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创新对于提升景区的管理水平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创新的必要性,探讨创新的方向和措施,为五台山景区提供可行的管理体制创新建议。
一、问题分析1. 游客数量过多:五台山由于其宗教性质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游客数量过多导致景区承载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景区的游览质量。
2. 环境破坏严重: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五台山景区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游客乱丢垃圾,破坏自然植被,使得景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3. 管理体制滞后:五台山景区的管理体制相对滞后,无法适应当今旅游业的发展需求。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手段落后,导致景区管理不善。
二、创新的必要性1. 适应旅游发展潮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景区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
只有创新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推动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 提升景区管理水平:通过创新管理体制,能够吸引更多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加入到景区管理工作中,提升景区的管理水平。
3. 保护环境:创新管理体制可以更好地规范游客行为,在保护好景区环境的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三、创新的方向和措施1. 改善游客流量控制:通过引入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实现游客的实名制管理和预约制度,以合理控制游客流量,保证景区游览质量。
2. 加强环境保护与整治: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和处理系统,加强对游客的环境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便形成有效的环境保护机制。
3. 拓宽管理人员的视野和素质:加大对景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
通过引进有经验的管理团队和专业顾问,为景区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持。
4. 推动科技与旅游的融合: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升景区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主要满足人对大自然精神文化与科教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
经过20余年的广泛实践与探索,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一些地方仍存在诸多问题与矛盾,管理好风景名胜区对促进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利用和旅游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管理,问题,对策现代管理科学认为“管理”是指通过行使某种职能来协调各种社会资源,达到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生产力。
旅游风景名胜区管理系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日常经营与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等多个系统,任何方面的管理不到位,都会影响到其旅游竞争力。
经过20余年的广泛实践与探索,我国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基于其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产生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困扰着当前旅游景区的管理。
一、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科学发展观风景名胜区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政策方针和管理制度真正建立在依法治区的基础上,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在尊重自然生态法则的基础上,形成对风景名胜资源进行严格保护下的合理利用模式,使风景名胜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典范。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风景名胜区完成了由粗放管理向法制化、制度化管理的转变,实现了风景资源由保洁管护向科学化系统保护的转变,建立了国家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保护和监测机制,实践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风景名胜区不仅对发展我国旅游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毫无疑问,国家风景名胜区已成为发展我国旅游业的主要载体。
基于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振兴区域经济、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促进对外交流以及转变当地人思想观念、提高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旅游景区管理的创新与改革
旅游景区管理的创新与改革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景区也成为了人们热衷的旅游方式之一。
因此,旅游景区的管理也变得愈加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景区管理也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
管理体制创新是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核心。
在过去,景区管理是由政府机关所掌控,管理者往往没有从业经验,因此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和技能,导致管理方面的问题不断出现。
当前,很多景区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大力修缮和改革体制,将管理的主导权交给专业企业或者民间社团,以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先进技术的运用是旅游景区管理另一个重要创新方式。
例如,智能化技术是当前景区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在景区内安装传感器和摄像头等智能设备,可以实现对游客的实时监控和数据收集,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实时调整和优化,以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管理,景区管理者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的热点,提前制定管理策略来应对可能的挑战。
此外,其他先进的技术,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也可以增加游客在旅游中的乐趣和参与感。
景区的服务创新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游客对服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景区服务人员需要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景区服务创新的基础是深度挖掘游客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
比如,可以在游客进入景区时,根据游客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信息,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迎合不同游客的需求和心理。
同时,通过在线营销手段,提前与游客进行互动,并提供个性化的建议,以更好地引导游客、增加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诸如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
因此,景区的管理也需要推动可持续发展,包括保护生态环境、优化旅游资源利用模式、保障行业从业人员权益、稳定旅游市场等多方面。
此外,景区还需要精简运作成本,优化管理机制,降低对社会的影响和负担。
关于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探索
关于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探索在旅游景区营管理创新当中,管理创新是指通汁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职能的创新,对旅游景区内部进行新组织与安排,以求在新经营环境下,提高区的工作生产效率。
游景区内项目的运行好坏与管理是不可分的。
景区管理者所执的决策、组织、协调、控制职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点项的成功机会。
因此管理创新是旅游景区创新保障,其关键是根据需求层理论和现代管理科学成果,建立景的战略管理和运行管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和监督机制。
二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原则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从空间上考,一个景区新产品要历从概念信息到具体投入运行,产品到产品链或群等多个层次;从间上考察,产品创新要经市场研究、功能规划、成本设计市场开发等多个阶。
因此,景区经营管理创新也必须用新的方式与手段,从象到具体,从简单复杂,逐层分析,层层建立评、优化、决策的创新制。
的性与开放性原则游景区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始终围绕区发展的目标,并为其务。
景区在各个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如大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和美度、提高景区利润、消除竞争手等,针对不同的标,景区推出的服务产品是不的,所以景区管理创新的方法与段也是不同。
三、旅游景区管理新的内容在体旅游的时代,景区管理必须从系统角度出发,兼顾游客、社区、府、开发商、环境、生态多方利益,从各个方面共同构筑体验旅游时代的景区管理式。
1.总体理旅游景区要长期划、总体控制,实行从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
政府要鼓励公众参与规,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制定行业规范,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对游客进行教育与通,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推行“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2.资源与环境管理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鲜感的基础。
没有了生态多样性,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鲜感,必须在满足经济、社会和美需要的同时,保证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文物保护采取“有效保护、合利用、加强管理”指导针,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等方法保证资源与与环境的可持利用,防止“吃祖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3.社区参与和游扶贫社是塑造游客体验的要道具,社区参与的原因主要有个:一是社区居民对景区开的影响感受最深;二是社区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的必要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
探索中创新创新中发展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地域概念,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以风景名胜资源的科学教育价值、观赏游览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的富集度的设立的一个特殊区域。
这个区域具有独特性、公益性、生态环境性、展示性和传世性。
如何处理好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合理利用,并促进该区域内生产、生活的企事业单位与原著居民的协调发展,践行好风景名胜区“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通过近二十年的探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之路。
一、历史的回顾
(一)起步阶段(20**年8月——20**年1月)。
四面山风景名胜区是20**年元月,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早在20**年,当时的江津县委、县府高瞻远瞩,在四面山林区实行封刀禁伐,同时提出“保护、利用、开发、管理”八字发展方针,为后来的四面山风景名胜区设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年,四面山管理委员会成立,为设立风景名胜区和开发旅游产业,建立区级镇做了前期准备;20**年,撤销头道河乡(区辖乡),设四面山镇(区级镇),肩负起风景名胜区管理、发展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多重任务。
然而,四面山起步之初,管理经营上涉及有四面山镇政府、农业、水利、旅游、四面山森林经营所、四面山采育场等多个单位和部门。
管理政出多门、职权交叉重叠,管理体制非常“混乱”。
(二)发展阶段(20**年2月——20**年5月)。
20**年,江津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实施“旅游驱动”战略。
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组织部长和分管旅游的副市长为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江津市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后来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分管领导、市委组织部长任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市旅游局局长、四面山镇委书记由同一人兼任,统一协调旅游局与四面山镇之间的关系。
但多头管理,片面追求发展的情况仍然影响了四面山风景名胜区的科学保护与利用。
(三)规范阶段(20**年6月至20**年7月)。
20**年6月1日,江津撤消四面山镇,设立市政府直属正局级单位――四面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风管委)。
风管委主任同时兼任市旅游局局长、市旅委会办公室主任;同年8月,江津撤销原来隶属林业局管辖的四面山林区采育场和森林经营所,设立四面山森林资源管理局,隶属风管委管辖的副局级事业管理机构,其局长由四面山风管委一名副主任兼任。
负责景区森林管护、森林防火等管理工作,市林业局只对其进行业务指导。
(四)创新阶段(20**年8月至今)。
20**年年初,江津市委十一届六次全委会提出了建设“两地一中心”的宏伟目标,把建设四面风景名胜区和旅游胜地作为江津市“两地一中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加大以四面山、中山古镇为主的风景资源保护性利用作为近期工作的重点; 8月,将原四面山管委会改为市政府正局级特设机构,由市委副书记兼任书记。
风管委专门设立了赋予政府职能,专职从事景区执法,整治旅游秩序、规范旅游市场,有16人的风景区综合执法大队和在规划的指导下,全面负责景区产品的包装、策划、宣传、促销的旅游发展科。
切实做到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加快发展与永续利用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匹配,规划、建设、管理相衔接的新模式。
二、创新中的探索
(一)解决“五对矛盾”。
一是解决“上下”矛盾。
全市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集中力量抓,党政合力抓以四面山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全市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是解决“条块”矛盾。
四面山风景名胜区是江津市众多旅游景区中“龙头”。
四面山风管委与市旅游局实行主要领导一肩挑的体制,四面山风管委对景区内的一切资源和事业发展行使政府职能,并直接对市政府负责,从体制上消除条块之间的矛盾。
三是解决“开发与保护”矛盾。
新的管理体制实现了职责、权力与义务的统一,使开发和保护都服从于整体规划,眼前利益服从于长远利
益,做到了开发与资源保护的有机结合,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
四是解决“发展与投入”矛盾。
四面山风管委成为对内、对外、对上、对下唯一的合法主体机构,也是唯一的法人。
风管委负责风景区内一切管理与建设,大大简化了办事程序,既符合《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又适应了新形势下不断发展的需要,也迎来了大量资金的投入。
五是解决“旅游与农村”矛盾。
新的管理体制建立后,将原纯粹的5个农业村划给周边的镇管辖,只保留风景区4个纯林业的村,解决了农村工作和保护、发展无从兼顾的难题。
(二)实现“三个统一”。
一是统一管理决策。
四面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参与江津旅游管理体制层决策,管理上实现了面与点、条条与块块的结合。
二是统一管理模式。
将四面山森林资源管理局归属风管委的二级机构,解决了风管委与市属部门单位的矛盾;管委会作为政府特设机构,增强了四面山保护和旅游发展与全市其它重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有利于市级各部门对四面山发展的支持。
三是统一管理机制。
风管委只对市政府负责,其它任何市级部门、单位都无权干涉,营造了宽松的旅游发展环境,有利于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集中打造品牌景区。
(三)“三个”效益同步发展。
20**年,四面山被定为XX市级风景名胜区,20**年,被定为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20**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年,江津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大四面山一条线”的发展思路。
20**年,四面山被评为XX市十佳景区;20**年,四面山被评为XX市最佳景区;20**年,四面山所在的“渝川黔生态旅游金三角”被国家列入西部旅游开发重点。
四面山旅游的人气逐年上升,基础设施在这个阶段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吸引投资6亿多,实现了资源和资本的良好结合。
20**年,四面山风景名胜区被纳入了XX十大旅游精品线近期开发的五条线之一;四面山景区科学定位为“千瀑千姿、赤壁丹峡、先巴文化、原始森林”;XX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加盟四面山旅游业;全市形成“人人都是四面山旅游形象,处处都是四面山旅游环境”的氛围;景区基础实施得到改善,景区接待能力增强;共接待游客20.24万人次,同比增长13.33%,旅游综合收入8498万元,同比增长15.2%。
三、创新中的体会
影响一个地方风景名胜区与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我们最关键的是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充分地解决了变“散”为“统”、变“死”为“活”、变“乱”为“顺”等问题。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
过去,四面山林区是公路修到哪里,树林就砍伐到哪里。
而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集中精力抓以四面山风景名胜区的为代表的全市风景旅游建设,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市委书记身体力行,坚持每半个月亲自督查全市风景名胜区与旅游工作;每1个月四大班子分管领导牵头组织召开一次全市旅游工作专题会。
(二)总体规划是依据。
总体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的依据,没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风景区的一切建设行为都是违法的。
在总规的指导下,科学地编制各个景区的详细规划将会使风景区的建设有章可行,有据可依。
(三)与时俱进是要求。
四面山的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从江津走向XX、从中国走向世界,是坚持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结果。
我们要不断保护好风景资源,优化旅游环境,真正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变产业优势为效益优势;抓住四面山风景名胜区被列入XX市十大旅游精品工程的契机,打造“渝川黔旅游金三角”旅游航母,把四面山建成集自然和生态观光、文化休闲度假功能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AAAA级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四)突出特色是方向。
四面山管理体制探索与创新经历了一个由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掣肘到条块结合、分工协作、职能集中、协调统一的发展过程。
这是一个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形成“四面山特色”的过程。
四、追求亮点,构建和谐景区
构建四面山和谐景区是我们今后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要构建和谐景区,我们认为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
二是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三是树立服务意识,为投资者提供宽松的环境。
四是加强对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