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O基因转染小鼠树突状细胞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合集下载

SOCS1沉默的树突状细胞治疗中晚期原发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SOCS1沉默的树突状细胞治疗中晚期原发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SOCS1沉默的树突状细胞治疗中晚期原发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咸阳 712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3.湖北十堰东风汽车总医院细胞生物实验室湖北十堰 442000)(4.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细胞生物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00)【摘要】目的:分析使用SOCS1沉默的树突细胞过继免疫治疗中晚期肝癌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入组209例接受SOCS1沉默的树突细胞细胞治疗的肝癌患者,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将诱导培养后的SOCS1沉默的树突细胞于细胞培养后第8 天、第15 天回输给肝癌患者,每次细胞回输量为1*108。

随访3-24个月患者生存率;对照组105例为无免疫细胞干预患者,随访3-24个月患者生存率。

结果:SOCS1沉默的树突细胞疫苗过继免疫治疗肝癌患者治疗后3个月生存率为99.50%,6个月生存率为99.50%,12个月生存率为91.30%,18个月生存率为87.10%,24个月生存率为85.60%;对照组患者3个月生存率为98.20%,6个月生存率为97.30%,12个月生存率为84.60%,18个月生存率为70.30%,24个月生存率为59.10%,;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各组,结果第18个月(X2值11.380,P值0.001)、24个月(X2值20.162,P值0.000)。

结论:用SOCS1沉默的树突细胞疫苗过继免疫回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18-24个月生存率。

【关键词】肝癌;SOCS1;树突细胞;免疫治疗;生存率;【中图分类号】R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311-02肝细胞癌是临床上死亡率极高的原发性肝癌,它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严重的危及了人们的健康与生活[1]。

目前,临床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为手术切除治疗,但由于大部分的患者肝硬化程度较严重、不同的叶段出现多发病灶、病灶的部位接近大血管等因素不能进行手术的治疗。

色氨酸2,3-双加氧酶调控炎症免疫反应在疾病中的作用

色氨酸2,3-双加氧酶调控炎症免疫反应在疾病中的作用

色氨酸2,3 双加氧酶调控炎症免疫反应在疾病中的作用李素素 常 艳△ 魏 伟△(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抗炎免疫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抗炎免疫药物安徽省协同创新中心,合肥230032)摘要 犬尿氨酸代谢通路(kynureninepathway,KP)是色氨酸代谢的主要途径,参与机体多个病理生理过程。

色氨酸2,3 双加氧酶(tryptophan2,3 dioxygenase,TDO2)是KP的初始限速酶之一,能够催化色氨酸(tryptophan,Trp)使其转化为犬尿氨酸(kynurenine,Kyn)及下游代谢产物。

多项研究表明,TDO2介导的KP代谢异常参与的炎症免疫反应调控在炎症免疫相关性疾病、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综述了TDO2在炎症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及其介导的KP紊乱参与多种疾病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和药物研究现状。

关键词 色氨酸 2,3 双加氧酶;炎症;免疫;色氨酸;犬尿氨酸中图分类号 R332;R341;R345;R364;R392;R977;R59 色氨酸(tryptophan,Trp)是机体的必需氨基酸之一,主要参与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和产生活性代谢产物,介导多种生理功能。

Trp主要有两条代谢途径:犬尿氨酸(kynurenine,Kyn)和5 羟色胺(5 hydroxytryptpamine,5 HT)途径,其中95%Trp通过Kyn途径代谢,称为犬尿氨酸代谢通路(kynureninepathway,KP)[1]。

Trp在吲哚胺 2,3 双加氧酶1(indoleamine2,3 dioxygenase1,IDO1)、色氨酸 2,3 双加氧酶2(tryptophan 2,3 dioxygenase2,TDO2)和吲哚胺 2,3 双加氧酶2(indoleamine2,3 dioxyge nase2,IDO2)三个限速酶的催化下生成重要中间代谢产物Kyn和一系列下游代谢产物,包括3 羟基犬尿氨酸(3 Hydroxykynurenine,3 HK)、3 羟邻氨苯甲酸(3 hydroxyanthranilicacid,3 HAA)、犬尿喹啉酸(kynyrenicacid,KYNA)、邻氨基苯甲酸(anthra nilicacid,AA)等。

树突状细胞的特性及应用

树突状细胞的特性及应用

树突状细胞的特性及应用172河北医药2004年2月第26卷第—HebeiMedicalJo—urnal,Feb2004,—V ol26—,No.2树突状细胞的特性及应用张庆九李春晖焦保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I)C)是机体免疫系统中最强有力的一种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APC),在免疫应答的启动,调控上起着关键的作用LII.现代抗肿瘤免疫疗法利用Dc负载肿瘤相关抗原(T从)制成的肿瘤疫苗(瘤苗),在转移性前列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多发性骨髓瘤和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等几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上已取得喜人的效果.现对树突状细胞的生物特性,来源,抗瘤机制,肿瘤疫苗疗法等进行综述1Dc生物学特性IX;最初是Steirmlan和Cohn等1973年从小鼠脾组织中分离发现的,因其形态具有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命名.目前一致认为,凡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膜表面高表达MttCⅡ类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活化,并具有一些相对特异性表面标志的一类细胞,方能称之为DE,DE广泛分布于全身各脏器,数量极微,约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1%,DC的前体细胞由骨髓进入外周血,再分布到全身各组织.13t2主要分为髓系D(=(myeloiddrivedDC)和淋巴系DC(1ymphoidrelatedoc)两大类.成熟的DC表现出6个主要特征:(1)细胞形态不规则,表面有许多膜样或树突佯突起;(2)细胞表面具有丰富的有助于抗原提呈的分子,如持续,高水平的表达MItCI类,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cD帅(.)和cD86(13,:),细胞粘附分子CD(LFAI),CDm,C(ICA),C(ICAM.),co,8(LFA])和CD.∞(ICAM2),以及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LFA1,LFA1等.人血中的I)C前体开始表达c.:,但随着成熟渐渐失去表达,而粘附分子,共刺激分子,MHC抗原随着成熟而表达增加J.活化后,特别是cD柏L活化后,c,c上调.在成熟中,cD86出现早,而cD町出现晚,血中DC前体几乎不能检测到..(3)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既能激活MHC相同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又能激活MHC不同的同种反应性T细胞,而其最大特点是能够显着刺激初始型T细胞(NaiveTcel1)增殖并建立初级免疫应答.(4)具有向局部淋巴细胞T细胞区迁移的能力.(5)DC激发T细胞增殖及抗原提呈能力是巨噬细胞和B细胞的100~1000倍b1.(6)新近发现的D(:SIGN(DCslx~cificICAM3grabbingnoninten)分子在启动静息T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引起人们的注意,Dc SIGN是DC特异表达的,第一个被鉴定的DC限制性分子,介导Dc与静息T细胞的强烈粘附从而发挥I)C诱导的T细胞增殖作用.另外,在体内外,J)C具有与其他APC不同的功能特征,可递呈抗原给静息T细胞的能力是I)(: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其能力是其他APc的10—100倍.正是由于DC的上述特征使作者单位:050000~aI_lgN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其成为体内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AP【=,也是唯一一类可直接活化静息T细胞的APE.2树突状细胞的来源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在DC的起源,分类,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机制以及引起DC迁移和成熟的信号传导等领域研究的深入,有关人DC大量培养和扩增的方法日益成熟.目前,树突状细胞有三个来源:骨髓,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从骨髓中分离获得树突状细胞的CD互的祖系细胞,或从外周血或新生儿脐带血于体外经14d培养分化(在GMCSF和TNFa存在的情况下)成为成熟的CD,C跽,HIADR的树突状细胞;或者用外周血纯化的CD;单核细胞或粘附单核细胞在二种细胞因子(GMCSF和IL4或ILl3)的培养刺激下成为CD,c聪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再经TNFa或(和)CL刺激形成成熟的树突状细胞.3树突状细胞抗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证明J,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以下密切关系.(1)以肿瘤抗原体外专一性地冲击致敏,激活功能最强的APC树突状细胞,可保证肿瘤抗原被有效摄取.(2)树突状细胞通过细胞表面高水平的MHCI,Ⅱ类分子呈递了丰富的肿瘤抗原肽,使相应的T细胞受体(TCR)被充分占据;同时,树突状细胞提供高水平的协同刺激分子B7..(cD),B7.:(cD86),cD的分子等,使T细胞被充分激活.(3)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结合后,可以大量分泌:,激发T细胞增殖,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生成,主导了TH,型的免疫应答,有利于肿瘤细胞的清除.(4)树突状细胞还能分泌趋化因子(DCCCK),专一性地趋化初始型T细胞,通过促进T细胞聚集,增强对T细胞的激发.另外,肿瘤病人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检测到T淋巴细胞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采用细胞因子修饰的肿瘤细胞瘤苗能够产生抗中枢神经肿瘤的免疫反应,因此免疫反应可以介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4关于各种类型的树突状细胞疫苗'目前已研究了各种形式肿瘤抗原体外冲击致敏树突状细胞制备的疫苗.(1)细胞性肿瘤抗原:经放射线照射灭活的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反复冻融上清或肿瘤细胞冻融后膜碎片或超声破碎方法制备肿瘤细胞的蛋白提取物直接体内免疫后都只产生极弱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已极少作为肿瘤疫苗单独用于临床.(2)肿瘤抗原多肽:应用经弱酸洗脱肿瘤细胞表面的MHCI类抗原多肽冲击树突状细胞,其靶向性更好,肿瘤抗原浓度更高,可产生"冲击致敏"的效应,促进T细胞有效激活.(3)肿瘤抗原基因:将肿瘤抗原基因转移进树突状细胞,体内诱发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功能.其方式有多种:用脂质体介导单纯疱疹病毒(Hsv)蛋白抗原编码基因冲击树突状细胞,或脂质体介导河北医2004年2月第26卷第2期HebeiMedicalJournal一,Feb2004,V ol26,No.2 酪氨酸酶基因转移入树突状细胞;用肿瘤细胞的RNA作为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或用低免疫原性肿瘤的RNA(总RNA或polyA+RNA)冲击树突状细胞,免疫接种后可诱导出强烈抗肿瘤免疫力;用腺病毒载体介导肿瘤抗原基因对成熟树突状细胞的转染;用黑色素瘤抗原基因质粒通过基因枪技术转染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等.(4)抗独特型抗体:抗独特型抗体是肿瘤抗原的内影像,可模拟肿瘤抗原被机体识别,激发针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功能.临床首例应用树突状细胞治疗肿瘤就是应用抗独特型抗体致敏树突状细胞来做为瘤苗.(5)与细胞因子联合使用:是体内介导TH.型应答的细胞因子,与抗原冲击的树突状细胞瘤苗联合应用于肿瘤治疗,收到更佳的抗癌效果.某些情况下甚至逆转由树突状细咆诱导的耐受.(6)肿瘤相关抗原和肿瘤特异性抗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可以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维持树突状细胞的存活.将GMCSF基因经腺病毒载体介导转入树突状细胞,具有更强的体内激发肿瘤特异性CTL的能力.用腺病毒将I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也可协同增强T细胞功能,促进机体的抗肿瘤效应.Fms样酪氨酸激酶Ⅲ(肿,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Ⅲ成员之一)配体(n凡L)也是一种细胞因子,能与树突状细胞或B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故也有人应用肿L联合树突状细胞瘤苗增强抗肿瘤疗效".此外,曹雪涛等还将重组腺病毒介导的GMCSF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经肿瘤抗原冲击致敏后,与肿瘤细胞融合制备出免疫原性更强的新型瘤苗,他们还报道了肿瘤抗原多肽致敏的,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实验结果.法国与意大利合作小组"发现,肿瘤抗原冲击的树突状细胞胞浆内形成许多包含抗原多肽的小体(exoc~omes或dexosomes).实际上,树突状细胞除了细胞间直接接触和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起作用外,人和小鼠的树突状细胞均能分泌或外排exo~ome.s,这种小体中不含凋亡小体,胞浆膜或内质网组组等,表达MHCI,Ⅱ类分子和cDIi6,具抗原呈递能力,能在体外刺激抗原特异性cT细胞的增殖,因而有诱导T细胞免疫反应的功能.从树突状细胞上清分离和纯化这些小体给荷瘤小鼠皮下注射(5/*gexo—sor-麟)也诱导了极强的抗肿瘤效应,在体内诱导出高水平的cT1J,并能治愈荷瘤小鼠,提示作为无细胞体系诱导体内免疫功能的应用途径,eXOC~OIIIeS也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亚细胞成分的树突状细胞瘤苗.(7)直接应用Dc:将Dc在体外进行扩增后再回输体内,以求获得更多的CTL,这本身就是一种过继性免疫治疗,而且大多数肿瘤组织内浸润Dc的数量与肿瘤患者的预后直接相关,浸润DC多则预后好.5DC的输注途径和剂量输注途径早期D(=的输注途径多采用静脉注射.近年来,采用皮下,皮内,淋巴管内,瘤体内注射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皮内,瘤体内注射可能更有利于DC发挥其生物学功能.DC发挥其抗肿瘤免疫效应的基础是D(=负载肿瘤抗原后,能够迁移至T淋巴细胞富集的二级淋巴器官,从而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因此,DC的输注途径与其能否更好地发挥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1)静脉及淋巴管内注射:l73Mackensen等对七HC的静脉及淋巴管内注射进行了比较,作者用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外周血cD五造血干细胞来源的DC 经放射性标记后,静脉或淋巴管内注射,丫照相机全身拍照观察.发现DC经静脉注射后在肺内作短暂停留,最后定位于脾和肝脏7d以上:DC注入足背淋巴管内后,可迅速迁移至引流淋巴结并停留24h以上,实验说明淋巴管内注射与静脉注射相比,更有利于DC发挥其抗肿瘤作用.(2)真皮内注射:Thomas等则比较了多种DC的输注形式后,发现真皮内注射DC后,10min内就可见标记的DC迁移入引流淋巴结,4h后引流淋巴结显象最明显,证实真皮内注射可以使DC快速迁移至引流淋巴结且可以滞留较长时间,说明真皮内注射可能是DC疫苗抗肿瘤治疗的另一较佳输注途径.(3)瘤体内注射:目前,I)C疫苗抗肿瘤治疗临床试验,大都采用肿瘤细胞抗原肽,肿瘤细胞溶解物或凋亡的肿瘤细胞先体外致敏DE,然后回输体内.6树突细胞瘤苗的剂量和用法一般用的方案是:致敏树突状细胞制成1×1个细胞/0.5n1l,注射用细胞悬液,每次剂量为1×1个细胞,每周1次,连续用4周,然后间隔2周,再次接种以增强免疫,总接种量为5×1个树突状细胞.研究认为DC注射的细胞数量与肿瘤缓解的时间成正比.但是否细胞数量越高,治疗效果越好,有无平台效应,细胞数量多少为最佳尚需进一步研究.7展望树突状细胞加肿瘤抗原将会成为有效的肿瘤免疫基因治疗手段.由于DC疫苗能促进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特性及其强大的抗原提呈功能,不仅能将抗原提呈给M/-ICⅡ类分子促进cDT细胞增殖,又能提呈给MHCI类分子促进c聪T细胞增殖,诱发机体强烈的细胞免疫应答;同时研究还发现,DC在体液免疫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可直接参与调节B细胞的成熟和分化,刺激B细胞增殖产生大量的IsA和IgM,全面调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在机体抵御恶性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DC疫苗的初步临床试用也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该疗法可望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又一新兴手段.参考文献】gl,En~emanEG.Dendriticcellsincancerimmunotherapy.AnnReviro—munol,2000,18:245—273.●2TakamizawaM,RivasA,FagnoniF,eta1.Dendriticcellsthatprocessandpr一~-,entnominalantigenstonaiveTlymphoeytesalederivedfromCD2pre—cursol~.Jlnmaunol,1997,158:2134-2142.3ShortmanK.|]umetoration:dendriticcells:multiplesubLypes,multipleori—gins,multiplefunctic~ns.1nmaunolCellBoil,2000,78:161—165.4BarmhemauJ,BriereJ,CauxC,etaI.Immunologyofdendn'ticcells.A/lnul~.evlnrnunol,2OO0,18:767.8l1.5LevinD,ConstantS,PasqualiniT,eta】.Roleofdendriticcellsinthepriming ofCITlymphocytestopeptideantigeninvivo.Jlmmund,1993.151:6742.6St~rmtan.DC—SIGN:Aguidetos0fT1emysteriesofdentin'ticceils.Cells.2000,100:491494.7GeijtenbeekTBH,TorensmaR,V anVlletSJ,eta1.IdentificatonofDC.SIGN, anoveldendriticcellspecificICAMsreceptorthatsupportsprimaryimmuneres.Cell,2000,100:575-585.8ChenSR,AkSMF.TanimotoK,eta1.AbsenceofCPositivematureand activateddendriticcellsatc锄cernodulesfrompatients山bepatocellular carcinomarelevancetohepatocarcinogenesis.CancerLe~em,2000,148:49.174河~t,lN药2004年2月第26趁第—2lt~J—Hebe—iMedicalJo—urnal,Feb2004,V ol26,No.2,.9曹雪涛.树突状细胞基础与临床研究新进展.中国免疫学杂志,1998,14:161—167.1O孙劲旅,张锦.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研究进展.tf1国肿瘤I临床与康复,1998,5:80—82.11叶闻斐,秦慧莲,何球藻.兀与FI-1]及其在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增殖的作用.闷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8,21:74-76.12曹雪涛,叶天星.树突状细胞研究在免疫学中的意义及发展趋势.困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8,21:281,285.13QuahB,O'NeillliC.Review:the)p】ieationofdendriticcell—derivedexo—s(m1esintumourimmunotherapy.CancerBiotherRadiopharm,21300,159 185,194.14M~tckensenA.KrauseT,BlumU,eta1.Homingofintravenouslyandinira—lymphatica]lyinjectedhumandendriticcellsgeneratedinvitroncoilhe—matopoieticprogenitorcells.Cancerlmmunollmmunother,lI9,48:1l8一l】2.15l!aonmsR,ChambersM,BoytarR,eta1.Metastaticlesionsinthejoint一elatedthacuteinflammatoryarthritisafterdendriticcellimmunotherapyfor metastaticmelanoma.MelanomaRes.l999.9:474.481.树突状细胞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李春晖张庆九焦保华胶质瘤的主动免疫治疗(activeimmtmotherapy)一直是胶质瘤治疗研究的热点,然而有关肿瘤的免疫逃避,肿瘤特异性抗原以及肿瘤治疗中免疫的合适方法,路径等都是研究者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s,DEs)是摄取,加工,递呈抗原的最重要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 APC),它递呈抗原的能力最强.1DEs的获得1.1DEs的来源Ronani描述了将从化疗病人骨髓抑制期间的外周血中获取的单核细胞进行培养,得到大量的树突状细胞.从这种状态下获取的单核细胞其造血干细胞的比例较稳定状态下获取的单核细胞造血干细胞的比例高.Koch等…发现培养从外周血中纯化的人CD;造血干细胞可诱导细胞表型和功能特异性DEs,是DEs个体发育和成熟理论的主要突破.Caux等的报道与此有明显争议(是否DEs直接生成于早期造血干细胞或衍生于血单核细胞?)他们阐述了DCs两种不同的发展途径.当CD;造血=F细胞(来自于人脐带血)在GMCSF+TNF-a中培养5~7d后,:两种DEs前体出现:第一种前体由表达CD..和CD.缺失而确认,将成熟为DCs,并带有表皮郎罕氏细胞的特点(表达Birbeck颗粒滞后抗原和粘滞素).第二种前体,CD..一CD将成熟为CD+DEs(缺乏Birbeck颗粒滞后抗原和B粘滞素).而cD前体代表双潜能细胞,在有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时可有不同的反应,成为类巨噬细胞.1.2D【的培养实验中应用的DEs主要通过培养骨髓细胞获得.骨髓细胞自股骨,胫骨中获得,在GM.CSF+II厂4或GM, CSF+a中培养,在第8天可见到大量具有DCs形态学特点的细胞集合体增生.每只小鼠培养DCs的产量大约为10×1 (GM—CSF+IL广4),6×1(GM—CSF+TNF—a)和5×lo'(GM—CSF). 流式细胞技术评价这些DEs的抗原表达,包括c,C,CD.(Mac一1),CDt8,cD-Io,cD8【】(B7),cI(B7.2),并指细胞抗原NLIX;.45和MT1C—I型,U型抗原.在GM—CSF+IIJ_4中培养的细作者单位:O5OOOO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胞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molecules)岛_l,岛.2 的水平最高,而且是更加有效的同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刺激物.人DCs主要将从外周血中分离的单核细胞进行培养,其DEs培养结果与上述相同.2DEs的功能DCs是最有效的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刺激物.DEs可传递抗原给T,B淋巴细胞,DEs对外生抗原有吞饮作用.在细胞内,抗原被加工成短肽,递呈到DEs细胞表面的MHC分子上.作为初级淋巴细胞基本要求的共刺激分子在DEs上有高水平表达,这些共刺激分子包括cD町(.)cD龉(岛.)和cD舶….在共刺激分子存在的条件下,已致敏的淋巴细胞被递呈给免疫系统,这提供了一种对抗自身免疫的保护作用.侵入抗原被摄取后,可能在TNF-ct的影响下,DCs转变为成熟树突状细胞,迁移到局部淋巴结,将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DEs再成熟前摄取,加工抗原的能力较强,抗原递呈功能较弱,而成熟后抗原递呈功能较强,摄取,加工抗原的能力较弱.3DEs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中枢神经系统很长时间内被认为免疫豁免区,免疫活性在颅内受限制的机制还不能被完全理解,但好象包括明显解剖学特点,如淋巴引流的缺如,血脑屏障的存在,并且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存在的情况下,小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可递呈抗原.但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豁免不是绝对的,Esther等将小鼠脑组织与GM-CSF共同培养,得到了具有良好抗原递呈功能的DCs,Stao发现小鼠的垂体问质细胞中主要成分为DEs.在实验性过敏性脑脊髓炎中,对髓磷脂基础蛋白的外周免疫引出的特异性抗原诱导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介导的脱髓鞘作用,暗示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免疫反应来自于合适的靶抗原的递呈和有效的诱导免疫反应….4DEs疫苗的制备多种应用DEs诱导免疫反应的方法已得到研究:提取肿瘤细胞蛋白或肽致敏DEs,将转录肿瘤相关抗原的基因转导入DEs,DEs与肿瘤细胞共同培养,DEs与肿瘤细胞融合等.。

新概念疫苗考试重点

新概念疫苗考试重点

新概念疫苗一、名词解释1.新概念疫苗:与传统疫苗成分,机制,作用不同,且能激发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新型疫苗。

(1.成分不同:传统疫苗多为死疫苗/减毒活疫苗或重组亚单位疫苗,新概念疫苗则为编码无毒力抗原蛋白的病毒核酸或能激发特异性机体免疫应答的细胞疫苗2.机制不同:传统疫苗主要靠病毒的抗原蛋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性保护抗体,新型疫苗不仅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性保护抗体,而且能激发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3.作用不同:传统疫苗只能起一定预防作用,新型疫苗不仅能预防疾病,且更能起到特异性治疗作用)2.核酸疫苗:把编码外源蛋白基因的质粒DNA直接导入到动物体内, 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3.T细胞疫苗:将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或导致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反应性T细胞活化并灭活后作为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致病性T细胞或同种反应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消除或减轻这些细胞的致病作用.称为T细胞疫苗4.T细胞表位:抗原经过抗原递呈细胞(APC)加工后,由MHC分子递呈给T细胞受体(TCR)的短肽。

5.树突状细胞(DC)疫苗:荷载抗原的DC具有疫苗的功能,故称~6.抗原提呈细胞(APC):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也称辅佐细胞7.专职APC:能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抗原递呈能力强,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8.内源性抗原:APC内合成的,如被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9.外源性抗原: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胞或细菌等10.交叉递呈:有些APC的MHC-I类分子具有提呈外源性抗原给CD8+细胞的能力。

11.Th1:特征性分泌IL-2、IFN-γ、LT等细胞因子,主要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和巨噬细胞活化等细胞免疫反应。

12.Th2:特征分泌IL-4、IL-5、IL-6、IL-10、IL-13等细胞因子,主要促成B细胞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

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体外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

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体外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

用最 强 的 抗 原 提 呈 细 胞 ( ni n pee t g cl, a t e rsni e g n l
A C) 能够 刺 激并 致 敏 T淋 巴细胞 , 生 细胞 毒 性 P , 产
T淋 巴细胞 , 从而启动人体 的早期免疫反应¨ 。但
是, 在慢性 乙型肝炎 ( H ) C B 患者 中 D C的功能却是 低下的 , J因此 ,C功能 的异常可能导致抗原提呈 D
[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 因转染 , 基 脂质体 ; T淋巴细胞 , 细胞毒性
[ 中图分类号] R 4 .4 3 9 6 [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 ] 17 -7 X(0 1 0 -4 1 4 6 22 1 2 1 )60 8 - 0
The pr l i a y s u n t e i e i n r t dy o h mmune f nc i n o h e e m u to f t e g n mo fe d nd ii e l n diid e rtc c ls i
e da dtevc n ypami ru P<0 0 .Co cu in Ge eial df dDC vc iec ns c esu— c n h aa c ls dgo p( . 5) n lso n t l mo ie acn a u c sfl c y i
l e p e a e y l o o , n th s a sg i c n f c n t g e n f s e i c C L a a n t He G2 2 1 y b r p r d b i s me a d i a i nf a t e e t o r g r g o p cf T g i s p . . 5 p i i i i
(15 50 % , 8. . ) 与空转组 、 - 4 未转组 比较 , 均有统计学差异( P< .5 。结论 均 00 )

Semaphorins分子与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

Semaphorins分子与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

Semaphorins分子与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于秀石;田菊霞【摘要】Semaphorins是一大类具有保守Seam结构域的信号蛋白,除了在神经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外,在肿瘤生长、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免疫反应等方面也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在免疫应答的首要环节抗原提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目前公认的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文章主要阐述了Semaphorins与DCs的结构、分型、功能等,以及他们之间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期刊名称】《健康研究》【年(卷),期】2011(031)006【总页数】4页(P469-472)【关键词】Semaphorins;免疫;树突状细胞【作者】于秀石;田菊霞【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部,浙江杭州310036;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部,浙江杭州3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1Semaphorins是一大类具有保守Sema结构域的信号蛋白,属于四种重要的导向分子家族:Netrins、Semaphorins、Slits和Ephrins之一。

它们都能形成一定的浓度梯度,引导轴突生长锥的生长[1]。

最初对Semaphorin分子的研究是关于其在神经系统轴突导向中所发挥的作用,发现Semaphorins分子可以抑制或促进轴突的生长。

近期研究表明,Semaphorins分子在肿瘤生长、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免疫反等方面也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一类与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和功都不同的白细胞,1973年Steiman等[2]首次从脾脏中分离获得,因其细胞膜向外伸出,形成与神经细胞轴突相似的膜性树状突起,故而命名为DCs。

研究发现DCs在免疫应答的首要环节-抗原提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目前公认的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

脂质体介导的IDO基因转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其成熟性及功能的影响

脂质体介导的IDO基因转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其成熟性及功能的影响
L O W iA Xa— n QA u—hn Z A ogMi . eat etfP d tc Xni o i l T i la I e,N i r g, I G i eg, H O C n - n Dp r n o ei rs i a H s t , h dMitr A oi N S m a i q o p a r iy
导的IO基因转染术成熟树突状绁地 基 塾丝 D
di 1 .9 9 jis .0 04 4 2 1 1 .0 o:0 3 6 / .sn 10 —8 X.0 0.2 0 3


脂 质体 介 导 的 I O 基 因转 染 未成 熟树 突 状 细胞 对 其成 熟性 及 功 能 的 影 响① D
Th a ur to h r c e ite n u to f i m a u e d n ii el r n f c e e m t a i n c a a t rs is a d f nc i n o m t r e drtc c ls t a se t d
b p smemeitdid l mie2 3doy e ae(DO)gn yl oo - dae oe n ,-ix g n s I i n a ee
f co fm a r dnri cH ( D s . to sID s e l rdrm bn a o A B e os.h es e et e u tnoim t e edi es i C) Me d : C r c t e o oe r wo B L / ueT e l r i nf d y ni u t c m h m w e uu f m r f m c lw e d i b i
廖 伟 安 晓静② 钱 桂 生② 赵聪 敏
R 9 . 32 9 文献 标 识 码

运用Volocity软件分析T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的动态相互作用

运用Volocity软件分析T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的动态相互作用

运用Volocity软件分析T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的动态相互作用程雪莲;李文文;孙志娜;梁昊岳;杨晚竹;冯晓明【摘要】目的:使用高灵敏图像处理软件Volocity分析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动态相互作用。

方法:将磁珠分选后的CD3+T细胞和流式细胞仪分选后CD11c+MHCⅡ+的树突状细胞进行荧光标记,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二维和三维水平成像后,使用Volocity软件分析两种细胞的动态相互作用。

结果:使用Volocity软件分析了视野内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形态、接触体积和运动轨迹的变化趋势,统计了细胞接触时间,并比较手动分析和软件分析细胞运动轨迹的差异,显示两种细胞在30 min内发生了明显接触,促进后续免疫反应发生。

结论:使用Volocity系统分析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动态相互作用,建立了两种细胞动态相互作用的方法。

%Objective: To analyze dynamic interaction of T cells and dendritic cells by using Volocity high performance image analysis software. Methods: The CD3+T cells were isolated via MACS,CD11c+MHCⅡ+dendritic cells w ere purified by flow cytometry, Then the two cells were labeled and analyzed using the PerkinElmer laser confocal microscopy imaging in 2D and 3D level.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cells was analyzed by Volocity image analysis software. Results:Analysis of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parametersinclude:morphological changes, cell tracking, the contact time, the contact area, classification of contacts and so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nual and software analysis of cell tracking were counted. In this experiment,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endritic cell and T cells have been visualized in real time. The contact leads to formation of immunologicalsynapse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cells. The synapse is divided into close contact and loose contac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ell morphology, cell became more irregular. In addition, the tracking of manual and volocity software analysis of cells has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cells promote that an immune response is launched. Conclusion:This method to study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 cells and dendritic cell using Volocity software were built successfully.【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装备》【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1-4,5)【关键词】Volocity软件;细胞图像处理;树突状细胞;定量分析;运动轨迹【作者】程雪莲;李文文;孙志娜;梁昊岳;杨晚竹;冯晓明【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20;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天津 300052;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20;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20;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20;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9.28细胞图像处理技术是采用数字图像处理和计算机模式识别进行的显微图像定性和定量分析,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1-2]。

肿瘤的基因治疗

肿瘤的基因治疗

Shalev等对治疗失败或发生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用此方法
进行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五、耐药基因治疗
多药耐药(Mulitiple Drug Resistance,MDR)是 指肿瘤细胞接触某一种抗癌药物产生耐药的同时, 也对其它结构和功能不同的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 MDR是影响肿瘤化疗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 此,如何消除MDR的影响,提高化疗药的药效 就成了人们研究的热点。而耐药基因治疗就是针 对此产生的,即将一些细胞毒药物的基因转移至 造血干细胞, 以降低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毒性,这 样就可能用高剂量的药物杀死肿瘤细胞而不破坏 骨髓细胞。
常用的耐药基因包括:MDR-1(Multidrug resistance 1)gene等。
人类基因组中含有两个MDR基因,即MDR1和 MDR2,二者有高度的同源性,但是MDR2不参与 MDR的产生过程。MDR1基因组编码1280个氨基酸多 肽(P-glycoprotein, P-gp,p糖蛋白)。现已证明,P-gp 与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 MRP)密切相关。P-gp与ATP结合,利用ATP水解产生 的能量进行跨膜转运,对疏水性抗肿瘤药(如 actinomycin D等)有较强的外排作用。当P-gp与抗肿瘤 药物结合后,通过ATP提供的能量,将药物从细胞内
三.免疫基因治疗
1. 针对免疫应答细胞:常用的免疫细胞有 两种:免疫效应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2. 针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基因治疗
免疫效应细胞介导的基因治疗
将细胞因子导入抗肿瘤效应细胞中以增强抗肿瘤作用,
并以免疫效应细胞为载体将细胞因子基因携带至体内靶细胞, 使细胞因子局部浓度提高,从而更有效地激活肿瘤局部及周 围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常用的免疫效应细胞有TIL、LAK、 Mφ、NK等,可供选择的目的基因有白介素、干扰素、肿瘤 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等。在这些目的基因中, 早期尤以IL-2的研究最多。Tam等根据NK细胞的杀伤活性及 扩增能力等依赖于IL-2的特点,将IL-2基因转染至一株对多 种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的人NK细胞株NK-92(依赖外源IL2),构建了不再依赖外源IL-2的新型NK细胞株NK-92MI(高 表达IL-2)及 NK-92CI(低表达IL-2),发现NK-92MI及NK92CI对肿瘤细胞株(K562、Raji等)的杀伤活性与NK-92相比 无显著差异,也不影响正常的造血前体细胞的功能。

树突状细胞在器官移植中诱导移植耐受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在器官移植中诱导移植耐受的研究进展
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其本质是受 者的免疫细胞对供者体内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有 直接识别(direct recognition)和问接识别(indirect recognition)两种方式。前者可简单表示为:受者T 细胞+供者APC+供者APC表面MHC或抗原肽或 MHC一抗原肽复合物;后者可简单表示为:受者T细 胞+受者APC+供者MHC或MHC一抗原肽复合物。
[Abstract】Dendritic cells,as professional antigen presenting ceils in vivo,can activate T cells,participate in allograft rejec-
tion,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ducing immune tolerance.7I'hey have drawn wide attention from medical researchers,particularly in the field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7l'his review updates the researches on dendritic cell—induced transplantation tolerance and looks in— to the prosp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in organ transplantation.
万方数据
匡堂婴究生堂邀垫!Q生!旦箜垫鲞箜!翅』丛鲴坠!鲤§:!尘:垫:丛竺:!:』垫坚兰翌。垫!Q
·83·
器官移植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排斥反应的防 治。在器官移植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阻断 或调控直接识别或间接识别的通路,避免移植排斥 反应的发生,才能建立良好的移植耐受。两种途径 都是由APC介导完成。所以,对APC的调控决定 全部反应的进程。对DC作为专职APC诱导的移植 耐受,正在进行深入研究。

树突状细胞在膀胱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树突状细胞在膀胱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鉴于 D C在抗 肿 瘤 免 疫 中有 重 要 作 用 , 而其 功 能缺 陷是 泌尿 系肿瘤 发 生 的主 要原 因之 一 , 因而 临
D C处 于未成 熟状 态 。未 成熟 D C具有 很强 的摄取 、
加 工抗 原 和 迁移 能 力 , 取 抗 原后 的 D 摄 C通 过 淋 巴
床 上可 以通过使 用 D C疫苗 或 者其 他手 段 增加 肿 瘤 内成熟 D C数量 与活性 , 而有 效地 递 呈 肿瘤 抗 原 , 从 提 高机体 对肿 瘤 的免疫 杀 伤 力 , 成 为 膀胱 肿 瘤 免 这
下 逐渐 成 熟 , 这 个过 程 中 D 在 C呈 递 抗 原 的能 力 逐 渐 加强 。成 熟 D C将 处 理 过 的抗 原 肽一 MHC I类 复 合 物 和抗 原 肽 MH 类 复合 物 递 呈 至 细 胞 表 面供 CI I T细胞 识别 , 启动 MHCI 限制 性 细胞 毒性 T淋 巴 类 细胞 ( T ) 应 和 MH CL 反 CⅡ类 限制 性辅 助 性 T细胞 ( h 反 应 , 导 产 生抗 原 特 异 性 C L 从 而 启 动 免 T) 诱 T,
明膀 胱癌 患者 外周血 中 D C发 现 , C数 量 少且 多 数 D
处 于不 成熟状 态 。这 些研 究提 示 荷瘤 宿 主 D C的异
抗 原多 肽并提 供共 刺激信 号 , 中树 突状 细胞 ( C 其 D )
是机体 内功 能最 强 的抗 原递 呈 细 胞 , 够 激 活初 能
常破坏 了机体 的局 部免疫 监视 系统 与泌 尿系肿 瘤 的 发 生有 密 切 关 系 , 由于 D C数量 少 及 功 能缺 陷使 得
疫应答 引。 2 膀胱 肿瘤 可能 的免疫 逃逸 机制
经培养 1 后 , 周 即可获得 大量 成熟 D C疫 苗 , 表 面 其

2023年《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含答案(B卷)

2023年《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含答案(B卷)

2023年《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含答案(B卷)单选题1.CTL细胞的分化抗原是A、CD3B、CD4C、CD8D、CD28E、CTLA-4正确答案:C2.能与MHCⅠ类分子结合的是A、CD3B、CD4C、CD8D、CD28E、CTLA-4正确答案:C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A、去除引起免疫耐受异常的因素B、补充免疫分子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C、抑制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D、重建对自身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E、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正确答案:B4.可通过内分泌形式作用于远处靶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IL-5B、IL-2C、IL-3D、IL-4E、TNF-α正确答案:E5.海伦,女,6月龄,患有肺炎,伴严重咳嗽、高烧,血液和痰培养显示细菌阴性,但气管呼出物培养显示大量耶氏肺孢子虫,经过用潘他米丁抗肺孢子虫治疗后痊愈。

海伦的肺炎是由于机会性肺孢子虫感染所致,医生怀疑其患有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

取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发现T细胞增殖反应正常。

海伦2个月龄曾接受过百白破和小儿麻痹症糖丸(口服)疫苗,但其T细胞体外培养时对破伤风毒素刺激没有反应,而对同种B细胞刺激反应正常。

进一步检查发现海伦血清中IgG、IgM和IgA含量均低于正常值;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而B 细胞在淋巴细胞中比例相对增高,T细胞比例相对降低。

因此,患者患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的诊断不成立。

随后,进一步检查发现海伦外周血白细胞不表达HLA-DR、HLA-DQ等分子,因此,医生最终诊断海伦患有HLA-Ⅱ类分子缺陷病,即裸淋巴细胞综合征。

请问采用下列哪种是治疗裸淋巴细胞综合征的最佳方案A、长期用抗细菌、抗病毒药物B、补充丙种免疫球蛋白C、服用胸腺素等免疫增强剂D、常用抗真菌药物E、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正确答案:E6.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A、Ⅰ、Ⅱ、Ⅳ型超敏反应B、Ⅰ、Ⅱ、Ⅲ型超敏反应C、Ⅰ、Ⅲ、Ⅳ型超敏反应D、Ⅱ、Ⅲ、Ⅳ型超敏反应E、Ⅱ、Ⅲ型超敏反应正确答案:B7.采用皮试方法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时常用的抗原是A、青霉素B、脂多糖C、结核菌素D、PHAE、PWM正确答案:C8.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免疫球蛋白是A、IgMB、IgGC、IgED、sIgAE、mIgD正确答案:C9.关于肿瘤免疫的描述,错误的是A、实验证实在某些肿瘤细胞表面存在肿瘤特异性抗原B、血清癌胚抗原升高见于多种肿瘤C、人乳头瘤病毒与人宫颈癌发生有关D、血清甲胎蛋白抗体水平升高可以辅助诊断原发性肝癌E、抗EB病毒抗体阳性可以辅助诊断鼻咽癌正确答案:A10.免疫佐剂是A、增强半抗原免疫原性的物质B、增强对抗原免疫应答的物质C、减少免疫原毒性的物质D、增强免疫交叉反应性的物质E、增强造血作用的物质正确答案:B11.由病毒编码的肿瘤抗原是A、CEAB、MAGE-1C、E1A抗原D、AFPE、P53蛋白正确答案:C12.天然状态下负责肠道免疫保护的抗体是A、IgAB、IgMC、IgGD、IgEE、IgD正确答案:A13.影响自身免疫病发生的因素不包括A、年龄和性别B、体重和身高C、免疫系统功能D、激素的影响E、遗传因素正确答案:B14.下列不属于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的是A、应用IFN-γ诱导抗原提呈细胞上调MHCⅡ类分子表达B、静脉注射抗原C、应用自身抗原肽拮抗肽D、阻断共刺激信号E、过继输入抑制性免疫细胞正确答案:A15.CTL细胞杀伤靶细胞的特点是A、可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杀伤靶细胞B、受MHCⅡ类分子限制C、无抗原特异性D、可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E、可通过分泌IL-10杀伤靶细胞正确答案:A16.DC摄取凋亡的肿瘤细胞后,其肿瘤抗原自吞噬体逸出至胞浆。

ai-tdtomato小鼠cre原理

ai-tdtomato小鼠cre原理

ai-tdtomato小鼠cre原理AI-TdTomato小鼠CRE原理引言:在生物学研究中,基因编辑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Cre-LoxP系统是一种常用的遗传工具,用于特定细胞类型或时间窗口的基因特异性激活或沉默。

AI-TdTomato小鼠CRE(Cyclization Recombination Enzyme)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它的原理和应用将在本文中详细介绍。

1. CRE原理及基本概念CRE是一种重组酶,由细菌噬菌体P1产生,能够介导DNA的重组。

而LoxP是CRE酶作用下噬菌体P1基因组中的特定DNA序列。

当CRE酶与LoxP序列结合时,它会催化LoxP序列之间的DNA重组,使得DNA序列发生剪切、重排或拼接。

这一特性使得CRE-LoxP系统成为基因编辑领域中的重要工具。

2. AI-TdTomato小鼠CRE的构建及原理AI-TdTomato小鼠CRE是一种转基因小鼠模型,用于研究特定细胞类型的功能和活动。

它的构建基于Cre-LoxP系统,通过将AI-TdTomato基因植入小鼠基因组中,实现特定细胞类型中AI-TdTomato基因的表达。

具体实验操作如下:(1) 设计LoxP位点:在小鼠基因组中选择合适的位点,设计LoxP 序列插入位点,以实现对目标基因的特异性表达。

(2) 构建载体:将含有AI-TdTomato基因的质粒与Cre酶表达载体进行连接,构建Cre酶表达的载体。

(3) 转基因小鼠构建:通过基因转染技术将构建好的载体导入小鼠胚胎干细胞中,再通过胚胎干细胞移植到小鼠胚胎中,最终获得具有AI-TdTomato基因的转基因小鼠。

(4) 表达AI-TdTomato基因:在特定细胞类型中,当Cre酶与LoxP 位点结合时,它会催化AI-TdTomato基因的表达,使细胞呈现红色荧光。

3. AI-TdTomato小鼠CRE的应用AI-TdTomato小鼠CRE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研究特定细胞类型的功能、分布及活动情况。

DsDNA使用TBK1-IRF3信号通路

DsDNA使用TBK1-IRF3信号通路

DsDNA使用TBK1-IRF3信号通路在我们对DNA免疫刺激效应理解上的下一步飞跃始于意识到当被直接导入细胞质时非病原菌来源的DNA也是有免疫刺激性的。

在我们实验室的调查中揭示dsDNA,当用胞质转染法转染时是一个IFN-Ⅰ和趋化因子基因如Cxd10,Cd5和Cd2潜在的诱导物在小鼠和人的树突细胞以及间质细胞。

关于免疫原性的条件在添加的CpGDNA和转染的dsDNA之间是不同的。

如果不考虑这些序列,胞质dsDNA仍然是有刺激性的并且可以诱导IFN-Ⅰ即使当它是甲基化的。

这不只限于病原来源的DNA,因为当转染时那些缺乏CpG岛的小牛胸腺和人造DNA和E.coli以及HSV-1有相同的刺激性。

此外,之前被证明由于缺乏TLR9表达而对CpG无反应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当用DNA转染时表现出IFN-Ⅰ的诱导效应。

这种dsDNA的IFN-Ⅰ刺激效应依赖于它的长度。

长的dsDNA诱导更强的IFN-Ⅰ反应。

只有dsDNA是有刺激性的;ssDNA如互补DNA(cDNA)被发现是免疫惰性的。

这种刺激效应也只限于B型(B-DNA)的dsDNA 而非Z型(Z-DNA)构象。

B-DNA是一种dsDNA结构普遍出现的低能状态采用右手螺旋构象。

相反,Z-DNA采用高能的左手螺旋结构在生理状态下出现较少。

人造由AT重复聚(dA–dT).聚(dT–dA)(聚(dA.dT)将来)dsDNA倾向于采用B型构象并且当转染入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时可以诱导潜在的IFN-Ⅰ反应。

另一方面,由GC重复组成的人造dsDNA,聚(dG-dC)聚(dC-dG)聚(dG-dC)将来),采用Z型构象,当转染入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时没有刺激性。

这些DNA的第二结构仍然是完整的即使和基于脂质体的转染试剂混合时。

我们也通过研究在那时已知的其他的核酸感受器和信号分子是否参与B-DNA诱导IFN-Ⅰ的反应来探究机制。

在胞质内感受dsRNA的TLR通路和RIG-Ⅰ通路没有参与,基于在缺乏MyD88/TRIF和RIG-Ⅰ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上的试验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吲哚胺2,3双加氧酶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8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吲哚胺2,3双加氧酶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803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2011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免疫耐受 4 吲哚胺2 3 色氨酸 2 树突细胞 2 吲哚胺2,3双加氧酶 2 tsa 2 stat1 2 ido 2 3-双加氧酶 2 髓系来源抑制细胞 1 调节性t细胞 1 色胺酰-trna合成酶 1 脱噬作用 1 脂多糖 1 胆囊癌 1 肺肿瘤 1 肝移植 1 肝癌 1 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b 1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1 糖皮质激素诱导的tnf受体配体 1 类风湿关节炎 1 核转位 1 树突状细胞 1 急性排斥 1 地塞米松 1 吲哚胺2,3-双加氧酶 1 吲哚胺-2,3-双加氧酶 1 人肺腺癌细胞a549 1 乳腺癌 1 t细胞增殖 1 kupffer细胞 1 ido酶 1 cd33+细胞 1 3双加氧酶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3 24 25 26 27
科研热词 吲哚胺2,3-双加氧酶 树突状细胞 免疫耐受 调节性t细胞 肿瘤免疫疗法 肿瘤 移植耐受 磷酸化 父源性皮肤移植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活性检测 母胎耐受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小鼠 存活时间 妊娠 吲哚胺2,3双加氧酶 吲哚胺-2,3双加氧酶 免疫逃逸 乳腺癌 丁酸钠 vav1 t细胞 treg细胞 il-2 ido抑制剂 1-甲基色氨酸

沉默免疫负调控基因技术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后T淋巴亚群分析

沉默免疫负调控基因技术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后T淋巴亚群分析

沉默免疫负调控基因技术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后T淋巴亚群分析徐献毅;任锋;陈德喜;李宁;谢棒祥;朴正福【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7(026)011【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ell therapy of inhibition of antigen-presentation attenuators ( iAPA ) to T-lymphocyte subset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Methods In this study, 12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ere selected in the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iAPA cell therapy twice. The lymphocyte subset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flow cytometry. Results The general condition of patients were improved obsious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iAPA cell therapy, the percentages of CD3 +T, and the sum of CD3 +CD4 +T and CD3 +CD8 +T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an before the treatment, respectively ( P <0 . 05 ) . Conclusion iAPA cell therapy improve can immunosuppressive status and T-lymphocytes response in liver cancer patients. iAPA cell therapy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biological technology.%目的探究使用沉默免疫负调控基因(iAPA)细胞疗法对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2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37~73岁.术前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60 ml,贴壁分离培养树突状细胞(DC),iAPA 因子(含抑制SOCS1的siRNA等)转染DC.第7天将成熟的DC回输至患者体内.患者治疗两个疗程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患者一般情况普遍得到明显改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表明:CD3+T淋巴细胞高于治疗前,CD3+CD4+T+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之和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APA-DC疗法可以改善原发性肝癌免疫抑制状态,提高T淋巴细胞抗肿瘤效应,是有效的生物细胞技术之一.【总页数】4页(P1218-1221)【作者】徐献毅;任锋;陈德喜;李宁;谢棒祥;朴正福【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免疫学系,江苏南京21116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市肝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市肝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市肝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市肝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市肝病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MHC I类抗原多肽致敏IL-2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对小鼠rn引流淋巴结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其免疫保护作用 [J], 孙黎飞;曹雪涛;刘海军2.抑制免疫负调控基因技术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 [J], 秦舒眉;夏冰;顾枫琳;徐公林3.经沉默免疫负调控基因技术处理的树突状细胞联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HepG2细胞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J], 付海峰;周文波;丁佑铭;汪斌;徐军辉;徐彦哲4.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联合沙利度胺对VEGF、bFGF水平及红细胞免疫功能、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 [J], 金灵莉;杜致远;卢光新;吕飞;尚瑞5.化疗联合沉默免疫负调控基因技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 [J], 柴枫;潘宏铭;孙辉;万宇;张菡;周建刚;吕桂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FasL转染小鼠树突状细胞诱导异系T淋巴细胞凋亡的研究

FasL转染小鼠树突状细胞诱导异系T淋巴细胞凋亡的研究

a it f mp o yea did cn s p po i w r b ev dtr u hmie mp oyec l r ML . s l : eod blyo l h c t n u igi o tss eeo sre o g x dl h c t ut e( C) Re ut My li i Ty n ta h y u s
维普资讯
2D 8
பைடு நூலகம்
Taj d J Ma 0 8 V l3 o3 i i Me , r2 0 , o 6N nn
Fs aL转染小 鼠树 突状细胞诱导异 系 T淋 巴细胞凋亡 的研究
付蔚华
摘要
杨志强 赵
娜 邱宇杰
朱理玮
目的 : 制备稳定表达 F s 白的小 鼠骨髓源 树突状细胞 ( C 并探讨其 体外诱导异 系 T淋 巴细胞 凋亡 aL蛋 D )
的机制 。方法 : 采用培养基选择法体外培养小 鼠骨髓源 D 脂质体法转染 Fs C, aL基 因至小 鼠成熟 D , C 流式细胞仪检 测 转染前后 F s 白的表达 。混合淋 巴细胞 培养 , aL蛋 四甲基偶氮唑蓝 ( T) MT 法检测 D C对异 系 T淋 巴细胞 增殖 的影 响, 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异系 T淋 巴细胞凋亡的能力。 结果 : 体外培养可获得成熟的小 鼠骨髓 源 D 转染 F s 因 C, aL基 的D C较未转染 D aL蛋 白表达明显升高 , 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显示 ,aL转染后 D CF s 混 Fs C对异 系 T淋 巴细胞刺激 指数 明显下降 ( P<00 )且诱导 T淋 巴细胞凋亡的能力 明显增J ( .1 , J P<00 ) I .1 。结论 : 培养基选择法可收获 大量骨髓 源 D 具有 典型形态 , C, 高表达 MH CⅡ和共刺激 分子 , 所获骨髓源 D C能激 活初始型 T细胞免疫应答 。脂质体转染 F s 因至小 鼠骨髓源 D 可 以使 D aL基 C, C高表达 F s aL蛋白。 转染 Fs aL的 D C体外刺激异系 T淋 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下 降, 且能 明显诱导 T淋 巴细胞凋亡 。 关键词 抗原 , D 5 脂 质体 C9 转染 树 突细胞 T淋 巴细胞 细胞凋亡 小 鼠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T细胞的效应因子活性取决于 DCs产生的细胞因子,包 括白介素 -12(IL-12)和Ⅰ型干扰素[17]。尽管 MoDCs在受 到抗原刺激后 可 产 生 IL-12[18],但 IL-12主 要 由 DCs产 生,并促进Ⅰ型辅助性 T细胞(TH1细胞)和 CD8+T细胞活 化[19]。CD141+cDC1s和 CD1c+cDC2s均 可 在 Toll样 受 体 (TLR)刺激后产生 IL-12[20-21],并且肿瘤中的 IL-12水平 升高与 cDC1s浸润增加有关[22]。临床上已经使用Ⅰ型干扰 素治疗肿瘤患者[23],并且通过 cGAS-STING途径促进抗肿 瘤免疫中 DCs的激活和 Ⅰ 型干扰素的产生[24-25]。在 TME 中,DCs可以产生招募 T细胞的趋化因子。例如,肿 瘤 浸 润 的 cDC1s主 要 产 生 CXC趋 化 因 子 配 体 9(CXCL9)和 CXCL10,促进 CD8+T细胞向 TME募集[25]。总之,DCs通过 可溶性因子调节 TME,以及募集 T细胞和介导抗肿瘤 T细胞 的激活,在抗肿瘤免疫中起着核心作用。 1.2 DCs促进肿瘤免疫耐受
ModernOncology2021,29(14):2543-2547
【指示性摘要】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是一类特殊的抗原呈递细胞,在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 动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了解 DCs的功能以及肿瘤微环境对 DCs的影响,有助于开发新的癌症治疗策略。 通过调节 DCs的功能改善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表明,靶向肿瘤微环境中的 DCs 是癌症治疗极具前景的方法。本文重点讨论 DCs在肿瘤免疫中的主要功能及靶向 DCs在癌症中的治疗潜 力。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肿瘤微环境;免疫应答;免疫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0.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4992.2021.14.032 【文章编号】1672-4992-(2021)14-2543-05

树突状细胞相关疫苗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相关疫苗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的1 %。 目前 通 过 体 外 扩 增 的 方 法 可 以 解 决 这 一 问 题 。
分 离 外 周 血 单 核 细胞 ( B ) 经 体 外 培 养 制 备 D , 养 P MC , C培 时加 入 粒 一 巨细 胞 集 落 刺 激 因 子 ( M—S ) 白 细 胞 介 素 一 G CF、 4 (L 4 能 刺激 培 养 细胞 增 殖 和 分 化 。而 T F aC 0配 I~ ) N —、 D 4 体 及 Ft l3配 体等 可 促 进 D C进 一 步 分 化 成 熟 [ 2。Ft l3 _ J
年 的进 展 综 述 如 下 。
3 D C与 肿 瘤 的 关 系 近 几年 研 究 认 为 , C在 肿 瘤 的 发 生 及 发 展 过 程 中起 D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许 多 研 究 已证 实 , 瘤 病 人 外 周 血 D 肿 C功 能 减 退 肿 瘤病 灶 局 部 的 D 3, C数 量及 功 能 与 肿 瘤 的 复 发 和 转 移 有 关 【 。肿 瘤 病 人 的 D 4 J C表 面 MHC抗 原 和 B 7分 子 表 达 降 低 , 瘤 细 胞 表 面 MHC I抗 原 下 降 , 致 肿 瘤 肿 - 导 病 人体 内 D C提 呈 抗 原 的 能 力 降 低 , 瘤 细 胞 分 泌 I一O 肿 L1、 TG — 转 化 生 长 因 子 , 抑 制 D 活 化 细 胞 毒 性 T 细 胞 FB 可 C

D C的 体 外 扩 增 主 要 来 源 于 骨 髓 、 周 血 和 脾 脏 的造 外 血 干 细 胞 。通 过 外 周 血 获 取 D C对 病 人 损 伤 小 , 一 种 安 是
全 可 靠 的方 法 . 外 周 血 D 数 量 极 少 , 占 外 周 血 细胞 但 C 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A,5
[5]
Iqbal
K,Alon宴o
neum6bfilary
degenemtion
thempeutic
target8蜘d higll—thmu咖putⅫ呵s[J].MoI
d后便出现学习记忆障碍,尚可观察到tau蛋白
[6]
NeII㈣i,2003,20:425.
Gi蚰nakopoulos P。Hemn舳n FR。Bussie他J,“耐.T肌gle锄d n叫一 ∞n加mbers,but
23(6):708-7lO.
【作者简介]
高凤花(198l一),女,山西阳泉人,2006级山西医
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本文编辑:李夏
IDo基因转染小鼠树突状细胞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胡慧萍,苏丽萍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摘
要]
目的:观察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基因转染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改变。方法:分离培养小鼠Dc,以IDO
[4]
Hwang sL,chung
NP,ch锄JK,甜甜.Indoleamine
f打dendritic
cell actjvation
2,3一dioxygen卿
(IDO)is
siveness
10
e8sential
aIId chemotactic陀sp(m—
chemokines[J].ce¨R∞,2005,15(3):167一175.
山虿职工压学院学报
2009年5月第19卷第2期
3讨论 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是AD病理改变中重要的 标记性蛋白"J,是神经原纤维中一种主要的小分子微 管相关蛋白,其作用为促进微管组装和稳定微管,其促 微管活性与磷酸化状态密切相关两】。有研究发现tau 的磷酸化受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酯酶调节。 OA是一种蛋白磷酸酯酶抑制剂,可选择性地抑 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酯酶1A和2A的活性"J。 正常细胞内磷酸酯酶和磷酸激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OA通过抑制磷酸酯酶的活性,使激酶处于相对高的
[2]
[参考文献]
[I]王敏,张峰,李晓红,等.褪黑素对Akheimer病模型大鼠认知
功能和海马眦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7,20(5):374-376.
Be哺咖J,serpeu Lc,Oberg
Bt证n and f而m in
KA,d
0.7rau
m舢ents
fmm
hum锄
Alzlleime鸭disea∞[J].Neu“o舒,2003,60(9):1495一1500. [7]
chung s,HedIund Pit】【3
E,Hw锄g M,甜甜.r11Ie h啪eodomain
0f
t舢∞rip.
cen
ti蛐妣tw
ceu8
f如jljtat∞di雎renti毗ion
mou跎erIlbryonic毗锄
[作者简介]
胡慧萍(1982一),女,山西忻州人,2008年毕业于 本文编辑:李夏
d的DC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具有大垣的皱折和不规
山西医科大学,医学硕士。
则突起。
・23・
万方数据
重组腺病毒转染培养的Dc,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转染细胞的功能。结幂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转染细胞能明显地抑制混合淋巴 细胞反应。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基因转染;吲哚胺2,3双加氧酶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67lml26(2009)02狮22旬2
酸,影响淋巴细胞的功能,在肿瘤逃逸、母胎耐受、慢性感染、自 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耐受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鉴 于ID0在免疫系统中的特殊作用,我们设计从小鼠骨髓分离培
mine2,3
dioxygenase(ID0)a(:IiVity
dendritic ceU maturation
[J].B100d,2005,106(7):2375-2381. [2】
lnaba K,Inaba cells
M,Ro眦ni
N,甜甜.Genration
mmTow cuhures
of I锄翟e
P,charles
w.7rhe
mt
bmin
in
stereota)【ic
c00rdindL曲[J].
S卸Diego:Elsevier
Acad鲫ic Pr嘲,2004:98—1 16.
Ac El—Akkad
E. Alzheimer
活性状态,从而使t叫蛋白高度磷酸化并形成N胛样
改变心-。有研究显示,大鼠侧脑室微渗透泵慢性注射
Im枷nol,2004,4(10):762—
3.1体外培养DC生成及形态 培养第2天即呵见明显的细胞团形成;至第4天及第5天, 细胞团体积已相当大,可.见少量的悬浮细胞;培养至第6天及 第7天。细胞团解体,大部分细胞为悬浮细胞,光镜下观察可见 细胞形态不规则,有大量的突起,具典型的Dc形态。对培养

numI地腭of with
dend ritic
fbm mou∞bone
suppIemented Exp
7℃、5%CO:孵箱继续培养3 d。在培养结束前4 h每孔加入M7丌
舯nuloc”e/嘲crDph孵colony・stjmu㈨“g‰tor[J].J
1992,176(6):1693・1702.
Med,
2.1
3.2
DC表型的鉴定 FACs检测培养7 d的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cD80阳
性率为46.43%、cD86(聊.2)阳性率为36.1l%,MHc一Ⅱ阳性率 为42.43%。
3.3
ID0基因转染DC后mRNA的表达 结果表明,在DC中无ID0 mRNA的表达。而在ID0・DC中
则存在表达。ID0重组腺病毒载体成功转染Dc。 3.4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 结果显示将不同浓度Dc与T细胞一起培养能有效刺激T 细胞增殖,而将不同浓度ID0.DC与T细胞一起培养,不但不能 有效刺激T细胞增殖,甚至无法维持T细胞的存活,两组间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叭)。 4讨论 IDO是机体内色氨酸沿犬尿氨酸代谢途径的限速酶,主要 分布在胎盘滋养层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内。自1967年首先在
全细胞病变法检测。收集培养至第7天的Dc,少量无血清培养 基悬浮.按重复感染指数(MOI)100加入AdmID0进行基因转 染获得ID0-Dc,未经病毒转染的正常骨髓Dc为对照组DC的转染效果 取Dc、IDo—Dc各l×lO 7个细胞,用%zol试剂盒提取细胞
vit∞鹊卵mbly
NanAcad
of recombinant pr哦ein show
cr∞s bet
8tnIctIl陀[M].Proc
xci.usA,2003,100:9034踟38.
[3]张章,俞喜昌,高凌云,等.一种简易的实验性阿尔茨海默病大 鼠模型[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2,12(36):459461. [4]George
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锄ine2,3 Dioxygen嬲e,ID0)是
一种主要存在于抗原呈递细胞(APc)中的含血红素的细胞内 酶,是色氨酸代谢的限速酶。它可通过降解局部组织中的色氨
・22・
万方数据
胡慧萍等:IDo基因转染小鼠树突状细胞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2009年5月
第19卷第2期
养Dc,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表面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 面分子的表达。为了进一步检测IDO转染的DC对T淋巴细胞 的作用,本文用重组腺病毒为载体介导ID0基因转染Dc。发现 ID0转染的DC较对照组更明显地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l实验材料 c57BL/6小鼠,雄性,4~6周龄;BALB/c小鼠,雄性,3~5 周龄,购自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含ID0基因的重组腺 病毒载体购自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免疫研究所。 2实验方法
10灿,继续培养4 h。培养结束后用DG・3022型酶联免疫检测仪
于570 nm处测oD值,结果以3孔均值表示。 3结果
[3]
Me儿or AL,Munn
DH.IDO
exP嗍ion
ReV
by dendritic ceus:toleI_ance and
t聊t叩han
774.
ca浏)【'lism[J].Nat
总RNA。AMV逆转录合成cDNA,然后PcR扩增。上游引物5: GTACATCACCA7I'GGcGTATG.3:下游弓I物5:GC7ITrc(;T- CAAGTClTrCAlTrG・3:目的片断673 bp。50℃30
min
RT反应,
s,
94℃2 min逆转录酶失活,94℃30 s,60℃30 s,72℃60
小肠中发现ID(’的表达,人们认识到IDO可能通过降解色氨酸 来抑制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的生长。近年来人们发现表达ID0 的巨噬细胞可以通过降解色氨酸来抑制T细胞的增殖,并且 IDO在诱导母胎耐受方面也起到关键作用¨J J。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分离出的小鼠骨髓单核细胞,与珊GM— csF和mIL4共同培养l周后,获得了大量带有典型形态的细 胞,光镜、电镜观察及表型分析都表明这些细胞具有Dc的特 征。利用携带ID0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来转染Dc后,DC可高表 达ID0且有良好的活性。因而,我们认为ID0基因转染到DC 是可行的。观察Day.7-DC、ID0一DC对同种异体的T细胞增殖 反应的影响,发现lD0可明显抑制异基因T细胞的增殖。提示 IDO对免疫耐受可能起着特殊的作用。
Dc体外培养 DC培养参考Inaba【21的方法,BALB/C小鼠颈椎脱臼处死,
分离股骨,用PBs冲洗出骨髓细胞,以“s—NH。Cl去红细胞洗
两次后,用含册GM—CSF、册IL4的完全培养基培养,于第7天 收集悬浮细胞。扫描电镜观察,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表型分 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