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失地农民社区认同状况探究——以鲁东南X社区为例

合集下载

农民失地现状及社会影响调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农民失地现状及社会影响调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1 4 . 6 3 %) , 少数 来 源 于农 业 、 多 数 来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于 非农 业 的减 少 了
2人 ( 仅 下降 O . 2 O %) ,出现 了没有 收入 来源 的农 民 6人 ( 占5 . 3 6 %) 。 这 说 明征地使 农 民的 收入来 源改 变较 大 , 征 地后 , 农 民 的收入来 源多 元化 , 同时失业 率 提高 。 ( 二) 农 民失地 现状 及土 地用 途
表2 : 征 用 土 地 主 要 用 途
调 查结 果显 示 , l 7人 ( 占1 5 . 0 4 %) 非常 愿意 土地 被征
用, 2 5人 ( 占2 2 . 1 2 %) 表 示 比较愿 意 , 3 7人 ( 占3 2 . 7 4 %) 表
示一 般 情 况 , 2 4人 ( 占2 1 . 2 4 %) 表 示不 太 愿 意 , l 0人 ( 占
2 3 . 5 8 %。
力、 资 金 等 生 产 要 素 的优 化 配 置 , 发挥 了极 为重 要 的作
用 。 同时 , 企业 占用农 村土 地 。 许 多 农 民耕地 减 少 , 对 他 们再 就 业 、 家庭 经 济 收入 和 日常生 活 乃 至精 神 生 活必 然 产生 或积 极 或 消极 的影 响 。另 外 , 由于工 厂增 多 , 排 放废 气、 废水 , 污染 大气 、 土壤 、 水源 , 导 致 了环境 恶化 、 粮食 减 产 和 品质 下 降 。有人 探 讨 了我 国农村 生态 环 境恶 化 的原 因, 认 为 乡镇 企 业 化 学 需 氧 量 、 粉 尘 和 固体 废 物 排 放 量

而 我 国是 一 个 人 多地 少 的 国 家 , 农 用耕 地 资 源有 限 。如

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xx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进一步摸清失地农民的有关情况,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根据上级有关精神,近期,我局组织有关人员,对我县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征收和失地农民基本情况(一)1999年1月1日以来,我县在城市规划区内,经依法批准,由国土资源局统一征收了771.6亩耕地。

(二)按照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2亩统计,自1999年1月1日以来,我县目前共有失地农民617人。

1、自1999年1月1日新《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至2021年省政府[2021]115号文件下发之日以前,我县共有失地农民272人。

其中18周岁以下75人;18—男59、女54周岁的105人;男60、女55周岁以上的92人。

2、自2021年省政府[2021]115号文件下发之日至2021年5月31日,我县共有失地农民345人。

其中18周岁以下111人;18—男59、女54周岁的156人;男60、女55周岁以上的78人。

(三)我县失地农民失地后就业的或有其他固定收入的335人,生活水平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86人。

二、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情况(一)根据省政府[2021]115号文,我县对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初步拟订了有关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保障对象。

在城市规划区内,经依法批准,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施统一征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失地时享有第二轮土地承包权、且失地后人均农业用地较少的在册人员,均列入保障对象。

具体保障人员,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准后确定,并予以公示。

2、保障形式。

一是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人员的养老保险。

建立个人专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

个人专户由集体和个人缴费组成,记帐利率按不低于1年期银行同期利率确定。

政府出资部分全部记入县级社会统筹帐户用于调剂。

坚守与抗衡:“城中村”拆迁居民主体意愿调研-基于济南市市中区XH村的实证分析

坚守与抗衡:“城中村”拆迁居民主体意愿调研-基于济南市市中区XH村的实证分析

坚守与抗衡:“城中村”拆迁居民主体意愿调研-基于济南市市中区XH村的实证分析邱珊【摘要】The demolition of village-in-city is prone to problems in the urban house demolition, which induced sensitive part of the contradiction. Because of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advantage, village-in-city demolition often encounters more resistance. On the basis of the field research in XH Village, Shizhong District,Jinan C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village-in-city demolition, the research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asons of the problem combined with the field research from the angle of sociology. The purpose is to seek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and breakthrough.%“城中村”拆迁改造是城市房屋拆迁中容易产生问题、诱发矛盾的敏感部分。

由于其特有的先天地理优势,“城中村”在拆迁中往往遇到更多的阻力。

以济南市市中区XH村的实地调研为依据,通过分析讨论以XH村为代表的“城中村”拆迁改造中村民的主体意愿与利益诉求,结合实地调研资料,从社会学的角度归纳了问题产生的特点及原因,以寻求问题的解决与突破。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问题

浅析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问题摘要:“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群体,一方面城市化让他们终于有机会在城市生活,实现了祖祖辈辈做“城里人”的梦想,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永久性地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不可能再回到农村,融入城市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面对生活剧烈的变化,他们无所适从。

将围绕“失地农民身份认同问题”展开,着力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问题的界定,二是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95-02一、背景与问题的提出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城市化过程不仅在客观上带来了环境问题、资源开发问题、人口问题和犯罪问题等等,而且作为城市化的主体之——农民也面临着自身身份认同的问题。

城市化使农民失去了土地,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陌生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于自己是“农民”还是“城里人”他们自己也看不明白,笔者认为关于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问题必须站在失地农民的角度,从心理和社会两个层面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二、失地农民身份认同问题界定身份认同是建立在“自我”主体性基础上生成自我概念,通过个体自我与他人的相似性与相异性进行比较,旨在表达自己是哪类社会成员和属于某个社会群体,回答“我是谁”、“我属于哪个群体”等问题,而这种身份认同是通过个体自我心理认知来完成的。

换言之,身份认同既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个体以及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处理彼此关系的充分条件,没有身份认同,个体很难如意地展开正常的社会生活。

失地农民群体是国家因城市化需要而征用其土地使其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生活,在国家制度规定的身份上他们拥有城市居民户口,属于“城里人”,但是突然的身份转变使很多农民感到不适应,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遇到了身份认同问题。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失地农民是指因为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原因而失去耕地或居住地的农民。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问题日益突出。

失地农民聚集形成的社区治理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挑战,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1.社区组织缺乏失地农民聚集的社区中,多数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没有形成稳定的社区组织。

由于失地农民缺乏组织,他们在面对一些问题时往往无法形成有效的协作和抗议。

2.社会经济状况差失地农民普遍处于社会经济底层,失地后的生计问题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环节。

由于缺乏土地或者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社区中存在着很多贫困和社会安全隐患。

3.社区治理混乱在失地农民社区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规范,社区治理常常陷入混乱状态。

一些不法分子和不法行为在其中找到可乘之机,给社区治理带来不小的困扰。

二、失地农民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挑战1.缺乏有效的社区组织失地农民的流动性较大,缺乏有效的社区组织,社区治理难以得到保障。

没有稳定的社区组织,无法长期有效地参与社区治理,无法形成有力的合作和抗争。

1.建立失地农民社区组织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组织失地农民建立稳定的社区组织,推动他们自发地参与社区事务和治理。

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自治机制,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培养失地农民的自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2.提高失地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帮扶力度,通过提高就业机会、发放社会救助和扶贫政策等方式,提高失地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解决他们在生计上的困难。

只有提高社会经济地位,才能够让失地农民有更多的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3.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失地农民社区的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的社区治理体系。

加大社区治理的力度,增强社区治理的规范性和公正性,以保障失地农民社区的稳定和安全。

四、结语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调查与研究

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调查与研究

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调查与研究近年来,我国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备受关注。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居民失去土地,转而进入城市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

他们面临着住房、医疗、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保障需求,但由于各种原因,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待遇并不理想。

本文将对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进行调查与研究,以期为如何改善其社会保障状况提供参考。

一、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城中村失地农民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耕地或房屋的农民。

他们来自农村,却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因此他们既不属于城市居民,也不属于农村居民,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因此而显得复杂。

失地农民通常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他们的工资水平低、工作稳定性差,经常面临生计压力。

由于城市居住成本高昂,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住房、医疗、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保障需求。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失地农民的工资水平一般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很难有积蓄用于医疗和养老。

而且在城市找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也导致了失地农民的工作不稳定。

在医疗、住房等方面也面临不少问题,这为他们的生活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

失地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也备受关注。

由于他们在城市中工作,子女需要就读城市的学校,这也为他们增加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主要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住房保障和教育保障。

在医疗保障方面,一方面失地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较重,另一方面他们在城市的医疗保障待遇也相对较低。

在养老保障方面,失地农民大多数无法在城市建立稳定的养老金制度,导致了老年生活的不稳定。

在住房和教育方面,失地农民也面临较大的难题,由于城市的高房价和高学费,使得他们在这两方面也面临较大的经济负担。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并不理想,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改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需要政府、社会和失地农民本身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完善失地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降低其医疗费用负担。

应该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为他们的老年生活提供保障。

社会调研,社会综合实践调研报告,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社区的调查与反思1

社会调研,社会综合实践调研报告,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社区的调查与反思1

谁在承受城市化的代价?——关于M市“强制性”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社区的调查与反思【摘要】:我国刚步入快速城市化进程,对于城市的盲目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缺乏合理的控制机制,由此产生的失地农民问题,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对于如何改善失地农民生活现状,优化其生存环境,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通过对位于西部的M市城市边缘失地农民社区的调查,分析失地农民生存现状,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在过去,国内学者从问题的社会根源和农民的安置政策这两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就事论事,忽视失地农民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社会保障、失业、老龄化、关注度)的关联度和相互作用程度,缺乏对社会大背景考虑。

此外,社区的规划、建设方面忽视失地农民的主观意愿。

我们对失地农民问题研究,基于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和规划、建设的人性化问题两方面,直接接触社区,探讨问题,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强制性”城市化的概念,以求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与成果。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区;“强制性”城市化;社会关注度;调查报告1 问题的提出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时期。

城市个数的增加,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扩张,无疑是一次空前的突破。

城市化为城市经济的发展,积聚了大量资本,但无序扩张的背后,却是城市建设空间的恶化,以及大量的失地农民。

由于政策、经济、管理和建设等方面的漏洞,使失地农民问题成为严重阻碍城市化进程、妨碍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问题。

目前,就失地农民的现状研究,存在许多盲区,使得我们无法完整解读问题的本质。

我们这次调查的目的在于,希望通过对失地农民社区的走访调查,从问题根源探究问题的出路。

2 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2.1 调查范围及样本选择M市的城市化加速进程开始于九十年代初,我们将快速城市化之前的建成区图与目前的建城区图进行叠加对比(图1),确定城市的大致扩展区域,按照不同的开发性质和开发时间,将区域划分为5个主图1 调查社区分布示意要片区。

失地农民的住房搬迁安置形式主要有:自主购房、统建购房、集中自建住房、租赁公房。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失地农民是指因国家建设需要或其他原因而失去自己土地的农民,他们通常面临着生计困难,社会融入困难等问题。

而在城市中,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更加突出,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

本文将重点探讨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及对策。

1. 社会融入困难失地农民通常来自农村,他们由于失去土地,无法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社会融入问题。

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也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城市社区中很难融入,难以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2. 就业和生计困难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原本靠土地耕种维持生计的方式也消失了,他们需要在城市中重新谋生。

但是由于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的限制,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可能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导致生计困难。

3. 社区环境问题由于失地农民来自农村,他们在城市中的居住环境和卫生习惯可能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

在城市社区中,可能会出现环境脏乱差、卫生条件差等问题,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了社区的整体治理。

二、失地农民社区治理对策1. 提高教育水平和就业技能针对失地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低下问题,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提供各种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提高融入城市社区的机会。

2. 加强社会关爱和帮扶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关爱和帮扶力度,包括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住房保障、医疗保障等各方面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减少他们的生存压力。

针对失地农民社区里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政府和社会应加强社区治理,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可以通过加强环境整治、设立环保设施等措施来改善社区环境。

4. 促进社区融合和多元共享在治理失地农民社区问题时,应注重促进社区融合和多元共享。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组织社区义工队伍、促进邻里相互帮助等方式,加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和互动活动,提高社区的整体治理水平。

5.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政府应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中村失地居民就业问题的研究

城中村失地居民就业问题的研究

城中村失地居民就业问题的研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因此我们给其一个特殊称谓——失地农民。

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具有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双重功能。

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依靠,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仅靠征地补偿费用是远不能维持长久生活的。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它不仅仅是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失地农民各类问题中的重中之重,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标签:就业现状困境对策1 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失地农民的大多数人就业安置困难,计划内安置率低,而且岗位大多为一般管理人员、工人和杂工,所以,被征地农民必须自谋职业,由于失地农民自身无资金、无技能、无技术、就业理念落后,加上社会用工单位的户籍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性别歧视,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下,国有企业排放冗员的问题不可避免,产生了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和富余职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都使得城镇劳动者本身已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没有足够的余地吸纳失地农民就业。

所以,失地农民很难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导致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率低、就业难,即使找到了工作,在就业过程中也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劳动权得不到保障,当企业改革时他们常常被列为首批精简对象,所从事的工作也大多稳定性差,未来生活很难得到保证。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解决其就业问题,使他们的长远生活有保障,否则就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2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性思考2.1 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改变农民弱势群体地位的根本办法就是使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建立失地农民的培训和就业、创业新机制。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南俊康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南俊康

五、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3/4)
(二)、确保实行“以土地换保障”政策,建立 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以地换保障”是指从 土地征用款中确定一定数额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养 老保障制度。土地征用款是农民失去土地后维持可 持续生计的唯一资本,政府在这种时候积极引导农 民投资于养老保障,是维护他们切身利益的重要举 措。
五、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2/4)
(一)、抓住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惠及全体 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框架。从土地被征用的角度看,农 村居民大体可以被分成两类人群:已经失地的农民和可能面 临失地的农民。虽然有研究表明,目前全国失地农民的总数 估计在4 300万人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如何抓住 目前能够“以土地换保障”这一历史机遇期,从战略高度认 识并开始着手探索惠及全体农民、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 障制度,是政府应尽早筹谋的大事。
二、造成失地农民的原因(2/3)
(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加快推进工业化、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 途径。然而工业化进程加速,城市建设进入新一轮的快速扩 张期,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必定向农民征地。 (二)、耕地产权不明晰。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缺 陷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涵尚不够充分和明确,土地产 权主体不清,农民通过承包获得的土地权益尚缺乏有效的法 律保障。在操作中,政府拥有分配土地的绝对权利,土地归 集体所有是虚的,集体最多不过是土地的经营者、管理者, 征用土地缺乏刚性约束
浅析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小组成员:南俊康、李丹、崔岩、 胥文斌、范仔健
目录
1、农民失地问题背景及现状 2、造成农民失地的原因分析
3、失地把农民面临的两大难题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失地农民是一个群体,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但又无法完全融入城市社会。

他们在城市中形成了许多社区,这些社区的治理问题凸显。

以下将从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区域性失地农民社区一般往往集中在城市远郊或外围的地区,造成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空隙。

这也意味着政府难以直接管理这些社区,导致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的出现。

2. 市民意识由于失地农民社区缺乏城市市民意识,很少关注公共利益,对环境和卫生等方面的问题也不重视。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社区的品质,也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形象。

3. 治理难度在失地农民社区中,存在着黑社会、涉黑涉恶等违法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稳定。

由于缺乏治理手段和机制,政府难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1. 改善社区环境政府可加大社区环境清理力度,通过提供公共设施和增加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城市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2. 加强安全管理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范涉黑涉恶的违法犯罪行为,并增加对社区警卫的投入。

这样可以提高居民的安全保障水平,增强社区管理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3. 合理利用社区人才失地农民社区中存在许多有才华、有能力的居民,政府应该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支持和投资措施,促进社区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为社区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4.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失地农民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良好的文明素质和法制意识,引导居民树立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同时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

政府应该加强与居民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工作。

综上所述,针对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政府应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社区服务,增强居民的管理意识和社区参与,改善社区治理状况,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社区社会工作介入失地农民就业的研究

社区社会工作介入失地农民就业的研究

社区社会工作介入失地农民就业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建设等原因失去农地而转为城市居民的农民,他们面临着失地无产业、无业无收入的困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失地农民数量已经超过2亿人,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的生计,也给社会稳定和谐带来了压力。

如何有效地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就业,成为当前社会工作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社区社会工作如何有效地介入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促进他们融入城市社会,实现可持续就业。

通过分析失地农民就业现状,揭示社区社会工作介入失地农民就业的理论基础,探讨社区社会工作在失地农民就业中的具体作用,提出可行的实施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旨在为改善失地农民就业状况提供参考和借鉴,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为社区社会工作者提供指导,同时也为学术界在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观点。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促进农村转型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作出一定的贡献。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社区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失地农民就业,寻找适合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策略。

通过对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的分析,探讨社区社会工作在这一领域中的作用,为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可行的政策建议。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有效的社区社会工作介入失地农民就业的经验和启示,为未来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正文2.1 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分析失地农民是指因城镇建设或其他原因而失去耕地的农民。

面对失地的农民,就业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之一。

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分析是社区社会工作介入失地农民就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失地农民就业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

由于缺乏土地和专业技能,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上常常陷入就业压力大、收入低、风险高等困境。

最新-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精品

最新-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精品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1近年来,我区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和空间迅速扩张,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产生了一块特殊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

为掌握我区失地农民的生活、就业情况,进一步妥善处理好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矛盾,解决好失地农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近日,我们从有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专门的调研组,深入城区6个街道、3个城郊乡镇的22个社区(村)进行了走访调研。

一、现状及问题自1990年以来,随着市委、市政府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的实施,我区征地项目迅速增加,失地农民迅速增多。

据统计,全区现有失地农民5万余人,其中2000—2019年,因修建洛湛铁路、太洲电站、农民文化公园等征用农村集体用地1431亩;因长丰配套工业园、火车新站等建设征收城郊结合部土地754662亩,仅此两项即涉及农民21万人。

随着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预计今后五年我区将会征用土地5000余亩,新增失地农民6000余人。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全区失地农民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失地农民就业艰难。

据调查,全区劳动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大多数只有初中文化,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文化,95%以上的没有技术特长,从而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长期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

目前全区赋闲在家的失地农民占失地农民总数的252%,阶段性就业的占失地劳动力的653%,其中大部分失地农民只能靠从事装卸、建筑等重体力劳动来维持家里的生活开支。

(二)失地农民生活堪忧。

一方面,生活消费迅速增加。

由于失去了土地的生活保障功能,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失地农民的生活消费增加较快。

与此同时,失地农民的收入却没有得到相应增长。

据对20户失地农民家庭的调查显示,失地前人均年消费支出为2800元,失地后为4000元左右,比失地前增长425%。

部分失地农民因此成为困难群体。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存在缺位。

按照现行政策,失地农民不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同时,大部分村集体又没有预提留安置款为村民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对今后生活普遍感(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到担忧。

农村失地农民问题分析

农村失地农民问题分析

农村失地农民问题分析第一篇:农村失地农民问题分析农村失地农民问题分析摘要:失地失业农民不断增多,对我国城乡社会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其原因在于征地补偿理论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本文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在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着力构建失地农民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

「关键词」失地农民/城市化/征地制度/保障机制一、失地失业农民增多对城乡社会的影响最近,笔者对西部地区一些城市进行了调查,有的地方在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情况令人堪忧。

据调查,目前被征地农民对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反映较为强烈:一是普遍反映补偿标准偏低,难以维持长远生计。

从西部地区一些城市的情况看,根据征地补偿安置办法,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最高标准为1.8万元/人(不含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

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仅相当于2002年当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倍。

按目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只能维持7年左右的生活;按目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计算,仅能维持2年多的生活。

而相对于土地预期收益而言,郊区农民的年纯收入一般在4000元以上,按土地承包期30年计算,其预期收益约为12万元,扣除已承包年份,也在10万元左右。

如果将1.8万元全额直接代农民进入社保,按失地农民平均50岁、预期寿命72.6岁测算,每月只能领到60多元的养老金,远远低于当地近郊现行最低生活保障费180元和城市中档养老金500元的水平。

据报道,浙江省农村土地征用补偿采用一次性现金补偿的额度约为每亩3—12万元;南京市按市政和非市政项目类别补偿,安置标准为2.8—4.0万元。

总体上看,东部地区补偿标准要高于西部地区,加上东部地区市场经济相对发达,东部地区失地农民重新就业的渠道相对较多,而西部地区失地农民维持长远生计的压力则相当大,矛盾也尤为突出。

二是对征地安置方式和平调村民集体资产的行为不满。

西部地区一些城市从2000年开始,统一征地时不再留部分土地给农民。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边缘社区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的调查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边缘社区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的调查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边缘社区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的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给周边村民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他们被迫失去了土地,却获得了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他们的生活方式、收入来源都因失去土地在一夜间发生了改变。

由于大多数失地农民在生活习惯、就业观念、思维方式上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变。

掌握他们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杭州部分失地农民领补偿款后一夜暴富沉迷赌博字体: 小中大| 打印发表于: 2010-11-04 15:48 作者: 二号老丈人来源: 芜湖博客提起江干区的失地农民,城里的工薪一族都会心生羡慕。

现在,他们虽然失去了土地,但生活却越发的“滋润”了。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杭州城郊接合部的土地纷纷被征用,不少农民在拿到不菲的拆迁赔偿金的同时,还在市中心分到了一套甚至几套房子,就算不干活,也能过上不愁吃穿的富足生活。

每天吃吃荡荡,打打麻将。

久而久之,这群人被形容为“吃吃荡荡”的特殊“食租”群。

为了帮助和鼓励失地农民充分就业,近日,江干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帮扶政策,引导他们走上就业之路。

父母的工作是什么?打麻将!最近,江干区某小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在学校下发的“家庭情况调查表”的“父母工作”一栏上写下了:“打麻将”。

前几天,四季青某中学一名学生在课堂上不停打磕睡,他告诉老师:“爸爸妈妈经常白天睡觉,晚上通宵打麻将,吵得他睡不着。

” 几天来,记者在江干区各个社区随机走访发现,麻将扑克之风非常兴盛。

昨天下午,在四季青市场门口,商贩们正忙着进货,外来打工者不停地码货堆货,为生活忙碌着。

而离四季青市场不足百米处,在采荷支路附近的一条弄堂里,一张小木桌支在马路边,两名中年女子正在和两名中年男子打扑克,旁边还围着一群看客。

这对中年女子,一个染着黄头发扎着马尾辫,另一位剪着短头发、戴着金耳环,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

就在木桌斜对面的一个小弄堂深处,是一间棋牌室。

撩开发黄的塑料门帘,一阵浓烈的烟味扑面而来,让人头晕。

城中村失地农民社区认同状况探究——以鲁东南X社区为例

城中村失地农民社区认同状况探究——以鲁东南X社区为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归属 到一 个特 定 的群 体 中 , 群体 成 员身 份 的基 础上 在 所形 成 的一种 认 同 , 既包 括客 观 的一 些相 似或 相 同 的 特性 , 如相 同 的身份 、 同的表 现等 , 包括 心 理认 例 相 又 识上 的一致 性 及 由此 形 成 的关 系 。f 2 区认 同是 一 1 ㈤社 种建 立在 人们 对 其生 活环 境 、 生活 方 式 以及相 应 的符 号系统的共同理解 的基础之上形成 的邻里关系, 当人 们对 某 一 区域 , 一 方式 , 生 了强 烈 的认 同感 和 归 某 产 属感 时 , 里 的边 界 也 就形 成 了 , 个好 的社 区环 境 邻 一 所 能发 挥 的功 效也 在 于 此 。[7 文 认 为社 区认 同是 3) 1本 ( 2 居 民在 一 定 地域 范 围 内 因生活 互 动 而 产生 的对 社 区 空 间 、 际 、 化及 管理模 式 的喜好 、 任 和归属 感 。 人 文 信 通过 对社 区认 同概念 的把 握 , 文 以社 区整体 满 本 意度 、 社区参与度 、 社区人际交往 、 社区居委会满意度 来分 析失 地农 民的社 区认 同状况 。 x社 区在社 区认 同 方面 主要 表现 在 : ( ) 区总体 满意 度差 一 社 研 究 发 现 ,大 部 分居 民对 于 社 区 整体 满 意 度 较 低 。本 文 主 要涉 及 被 访 者对 社 区建设 前 后 变 化 的感 受 ,0 7 %的失 地农 民表 示社 区没有 变 化 。涉 及 到具 体 的社 区卫 生 、 化 、 明 、 绿 照 治安 和道 路 状 况 ,0 5 %以上 的失 地农 民表示 不 满 意 ,0 3 %左右 的失地 农 民表示 无 所 谓 。如 表 1 1 — 所示 。 有 些 失地农 民认 为 :居住 环境 基 本没 有改 变 , “ 无

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调查与研究

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调查与研究

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调查与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和研究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失地农民的采访和调查,发现他们面临着社会保障缺乏、生活困难等问题。

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强政府扶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关怀等解决方案。

本文还展示了一些案例和调查数据,以佐证我们的观点。

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政府和社会更好地了解城中村失地农民群体的现状和需求,为未来提供更好的政策和措施。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期为这一群体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关键词】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调查、研究、现状、问题分析、解决方案、政策建议、成果展示、意义、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城中村是城市中独立的社区群落,通常位于城市边缘地带或城市发展的“蛛网空洞”中,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城中村失地农民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建设需要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涉及到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方面。

由于他们失去了土地,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困境日益加剧,社会保障需求迫切。

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性问题和政策缺失,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面临着严重的困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本研究将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并进行问题分析、解决方案探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力求为提升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可以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的内容如下: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调查和研究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

通过对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政策建议提供依据。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然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失地农民问题。

他们原本是土地的主人,因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被迫离开自己长期耕作的土地。

这个问题的产生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农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失地农民问题的现状失地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征收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二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三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由于征地补偿和安置措施不公平、不透明,常常引发农民的不满和抵触情绪,有时甚至会导致群体性事件。

而在就业和收入问题上,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在城市化进程中快速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往往面临着就业难、收入低的困境。

同时,他们的社会保障也往往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压力加大。

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策略首先,要加强对土地征收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确保公平、公正、透明。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土地征收程序和制度,确保征地补偿和安置措施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同时,应加强宣传教育,让农民了解和理解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要积极推动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创业。

政府应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支持措施,帮助失地农民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同时,要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再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确保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四、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土地征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确保征地补偿和安置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二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失地农民提高就业能力;三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目录•引言•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分析•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对策与建议•成功案例与经验分享•结论与展望引言01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不断加速,农村地区土地被征收用于城市建设,导致农民失地。

02农民转型失地农民面临从农业生产向其他行业转型的问题,需要具备新的技能和就业能力。

03就业压力大量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就业市场,给城市就业带来压力,同时农民自身也面临就业竞争。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背景规划建设01山东省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规划整合农村资源,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02产业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注重产业培育,引入多元产业,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03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农民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概况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揭示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现状和挑战。

揭示问题提出对策推动发展针对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促进农民顺利转型就业。

通过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推动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030201报告的目的和意义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分析地域分布失地农民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城市周边地区和经济开发区,这些地区的农村土地被大量征收用于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

数量统计根据山东省统计局的数据,近年来失地农民的数量逐渐增加,需要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失地农民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失地农民的就业率普遍偏低,很多人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

就业率失地农民多数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建筑、服务业等。

就业行业由于失地农民缺乏稳定的就业岗位和社保保障,他们的就业稳定性较差,经常面临失业风险。

就业稳定性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特点就业机会不足: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许多传统农业岗位消失,而新的就业岗位又有限,导致失地农民就业机会不足。

技能匮乏:许多失地农民缺乏适应现代产业的技能和知识,难以胜任高技能、高薪的岗位。

社保制度不完善:目前失地农民的社保制度相对薄弱,缺乏医疗、养老等基本保障,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就业困境。

“村改居”社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村改居”社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8XIANGCUN KEJI 2021年2月(上)“村改居”社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刘泽霖班仙平赵永波永军(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内蒙古满洲里021400)[摘要]“村改居”社区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独特的产物,其所催生的大量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制约。

本文从元治理理论的视域出发,分析我国“村改居”社区中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解决我国“村改居”社区中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切入点和关注点。

[关键词]“村改居”;失地农民;市民化;元治理[中图分类号]F323.6;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04-08-3“村改居”是我国推动快速城镇化的产物,其区别于由于产业升级和人口集聚驱动而形成的城镇化,是一种由政府“土地财政”政策推动、由行政和资本主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虽已跨过60%这一关键节点,但仍存在着与我国经济体量及人口规模失衡的问题,折射出我国仍有很大比例的人群属于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发展前景较差的农业人口。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就意味着在我国城镇化实践中“村改居”社区数量会进一步增加,如何解决“村改居”社区治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就成了一门显学。

崔宝琛等提出,目前我国的“村改居”社区可划分为3种类型,具体见表1[1]。

表1“村改居”社区类型社区类型城市扩张型新域开发型土地流转型区位形态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纯农村村庄土地整理方式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农村土地被划入城市范围,失地农民还迁安置后形成政府出于建设城市新区的需要,对城乡接合部地区进行统一规划,征用村庄宅基地和部分耕地,集中安置失地农民后形成政府为获取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发展村庄经济,将一部分土地流转给大型企业统一运作管理,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另一部分则集中用于安置失地农民城市化模式城市吸纳农村的自发城市化过程跳跃式城市化发展模式以居住集中和土地流转为核心的城市化模式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村改居”社区,其核心都在于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第27卷第2期
许斌、孙轶群:城中村失地农民社区认同状况探究——以鲁东南x社区为例
99
元,而现在这个数额都不保证,怎么觉得好呢?”‘瞩有
同之前村落生活的纵向比较,以及和城镇居民的横向 比较,心理上产生落差,更无法形成社区认可。
(二)居委会工作难出实效
村改居后,领导班子“换汤不换药”,各项工作没
满。同时,由于缺乏畅通的的交流渠道,居民的意见无 法反映,日积月累,居民便采用消极冷漠的方式来面
家庭都必须为各自的生活打算,其中经营个体生意占 大多数。由于这种稳定性较差的个体买卖需要时间和 人力的较大投入,在时间上便制约了交往程度,使得 人际交往不像之前那么密切,“各管各家”是被访者对 现状的描述。 一方面传统的地缘和血缘关系仍然占据人际交 往的主导,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使交往的频 率减少。失地农民没有因为社区的建设形成新的人际 交往的模式,反而认为社区建设影响了原有密切的亲 缘关系。人际互动在失地农民看来显得力不从心,从
期,其硬件和软件的不完善以及居民的社区观念模糊
号系统的共同理解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邻里关系,当人 们对某一区域,某一方式,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
属感时,邻里的边界也就形成了,一个好的社区环境
所能发挥的功效也在于此。13m本文认为社区认同是
居民在一定地域范闱内因生活互动而产生的对社区
对于此类社区的发展产生着阻碍作用。作为日常生活 的载体,社区的发展对于失地农民各方面的发展具有
日常交往对象 交往次数
周围四邻 每天
同社区近亲
同社区远亲
其他 有事才会交往, 一般没有
一周3—5次ຫໍສະໝຸດ 一周lq次受访失地农民谈到:“白天要干活挣钱,基本上没 时间和别人聊。晚上忙活完也就是聚在家周围和左邻 右舍的聊闲话,顶多打打牌。走动多的还是以前那些, 像要好的邻居啊,同村的亲戚啊,不认识的也不会想 着去认识。”“时间上来讲,(住的)近的呢,闲下来就串 串,不近的有事或是过节(才)去看看,平时没时间,你 去了人家家里他也不一定有时间见你。”@
1987年以后),共有失地农民三百多户,占居民总数的95%以上。社区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收人最多的是拥有巨大家族企业的家庭,约占lO%; 收入水平一般的占绝大比例,为70%左右;收入水平较低的约占20%。调查笔记,2009—4_16.
万方数据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表1—1社区具体设施满意度示意表(以百分比显示)
2011年6月
社区具体设施 社区卫生 社区治安 社区绿化 社区道路 社区照明
满意
15 23 lO 5 15
无所谓
35 30 40 35 25
不满意
50 47 50 60 60
所谓满不满意。不满意是因为现有的生活水平没有提 高,还下降了,没了有保障的土地收入,只能通过小生 意获得不高的收入,稳定性不高。”① 这体现了失地农民对社区持一种消极的不接纳 态度,他们对目前的社区在整体上还不认可,对社区
而无法形成有效的社区人际关系模式和社区凝聚力,
进而影响了失地农民对社区的认同。
三、思考与建议
关于失地农民的社区认同还没有具体的实证研 究,与此相关的主要有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身份转 变等。研究的一般性结论是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体现 出模糊的身份认同、略偏负面的经济认同、滞后的城
对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即使是有利于失地农民的工 作,在他们看来也是没有效果的。
二、社区认同度低的原因分析
q了r:访谈资料.唐)()【.2009—4-30. ②M:访谈资料.米xX.2009—4_16. ③调查笔记,2009—4.23. ④调查笔记,2009—4-23.
(一)居住环境改善状况不佳。 居住环境和生活改善程度低,无法带给失地农民 生活水平提升的体验,仅靠名义上的宣传和鼓励无法 让其产生对社区的实质性感受,因此对社区产生不 满。失地农民对于社区的各项建设不满意,在他们看 来社区建设只是一些社区道路、社区绿化的改变,而 这些改变只是面貌上的,实处不大。同时,随着土地征 用后社会保障问题的搁置、补偿金迟迟不到位和生活 来源无从解决导致生活迈向窘境。一位被访者以60 岁以上老年人保障金为例:“20多年了,还是每月60
中村”和失地农民的产生及相关问题上。其中“城中 村”的研究主要涉及城市规划和发展,失地农民的相 关问题主要包括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社会保障等。在
已有的研究中,凸显了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弱
势地位,并认为城乡二元体制和社会政策缺失是城市 化进程中的问题缔造者。㈣"城中村”作为中国城市 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处在自然村落和城市的过渡
有实质效果。居委会实际上承担了大量政府管理工
作,所需费用仍由现在的集体经济组织承
担,14㈣目前主要收入是卖地。社区建立初期,支出主
要在兴建各类设施、日常办公开支、60岁以上的老年 人保障金等低保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上。这样一 来居委会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社区建设。居委会的服 务体系较全面,但参加的居民寥寥无几。居委会工作 者对此表示理解:“他们(失地农民)每天都为生计奔 波,谁会天天跑那么远来居委会呢?”②而失地农民对 便民设施表示没有兴趣,用他们的话来说“为什么不 用那个钱为自己办实事呢?”哆居委会无法推出让失地 农民生活发生改变的实质性的服务活动,使其产生不
本文以鲁东南X社区为个案,试图探究失地农
民社区认同状况。为了行文简洁流畅,将x社区的具
研究发现,大部分居民对于社区整体满意度较
低。本文主要涉及被访者对社区建设前后变化的感
体情况在脚注中呈现。①
一、X社区现状及分析
社区认同强调的是个人首先通过范畴化将自己
[收稿时间]2011-ol—略
受。70%的失地农民表示社区没有变化。涉及到具体 的社区卫生、绿化、照明、治安和道路状况,50%以上 的失地农民表示不满意,30%左右的失地农民表示无
的印象并不好。
(二)对居委会及工作人员满意度低 谈到居委会,失地农民还是习惯用“大队”、“村委 会”来表述。95%的受访失地农民对居委会工作表示 不满意。有些失地农民甚至对居委会工作人员存有敌 视,认为居委会不是为他们服务的。有些失地农民谈 到:“居委会在平时并没有面向失地农民的具体工作 和活动,我们也就是去居委会开个证明或是交水电 费。居委会工作人员平时也没有要处理的例行工作, 就谈不上为我们服务了。”“一年半载的都见不到个 人,有什么可以交流的呢。我们觉得他们工作大部分 都是为自己谋利的,哪有什么实质的服务,什么就业 信息、致富信息真没听说过。也没看见有提高我们生 活的意思,环境和条件不还是老样子。那么多宣传又 不能当饭吃,不能用,我们也不关心了。”⑦
致影响了他们的市民化。
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帕森斯在他的社会系 统理论中提到:“如果一个社会存在广泛公认的价值
和坚实的内在文化,就会大大推进角色扮演者(个体
后左右”的邻家,乡里乡亲等传统关系依然起着主导
作用。同时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也在慢慢受到现实的
许斌孙轶群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
城中村与失地农民是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和产物。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中村以及失
地农民的相关问题也不断凸显。本文以功能主义为理论视角.以鲁东南X社区失地农民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城中村失 地农民的社区认同状况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失地农民的社区认同和接纳程度较低。而较低的社区参与度和传统的人际 交往模式影响着社区认同的形成。社区认同的提升不仅需要社区物质和社区文化的双重建设,更要注重社区核心价值 观对社区认同形成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城中村;失地农民;社区认同
表2—1
(三)失地农民社区参与意愿偏低 受访的失地村民中,有大约98%的人表示不愿意 参加社区活动,基本上所有的住户表示社区没有举办 过任何名义和实质的集体活动。而参与比例被认为较 高的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也被大多数村民冠以“名 义”的参与,和本人意愿没有太大关系。 对于“村委会选举”,有些失地农民这样解释:“居 委会选举虽然是通过居民投票表决产生,但是这个 “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和“钱”挂钩的。能成为村委会 领导的都是家里多少有点经济条件的,或者为了选举 愿意破费的。选举之前也会通过物质鼓励来动员,这 样他们成立领导班子后,真正推出的实质服务也不 多。我们参加就是凑个数。”③ (四)社区交往形式单一 本文通过失地农民的交往对象和互动次数来反 映社区人际交往状况。如表2—1所示。 失地农民交往的对象多是四周的邻居,或是同社 区的亲戚朋友,基本上停留在传统的交往方式中,如 亲戚串门、邻里饭后聊天等,没有新的交流平台。交往 次数也随着居住距离渐远而变少。
重要作用,而社区认同的建立对于失地农民融入社区
生活进而融入城市生活,促进此类社区的和谐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空间、人际、文化及管理模式的喜好、信任和归属感。 通过对社区认同概念的把握,本文以社区整体满 意度、社区参与度、社区人际交往、社区居委会满意度 来分析失地农民的社区认同状况。x社区在社区认同
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社区总体满意度差
(三)社区参与机制存在漏洞 平时生活中基本没有社区活动可参与,居委会工
市生活认同等特点。艄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既有失
地农民自身素质等主体性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于城
乡差异和农民与市民角色属性不同的客观现实,但更
作人员也没有例行工作。这客观上使失地农民认识、 参与社区的机会变少。对于为什么不开展社区活动, 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说:“活动需要钱,钱都得居委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1)02—0097—04
随着城市圈的不断扩大,“城中村”成为我国城市
社区改造的重点。目前国内研究大多主要集中在“城
归属到一个特定的群体中,在群体成员身份的基础七 所形成的一种认同,既包括客观的一些相似或相同的
特性,例如相同的身份、相同的表现等,又包括心理认 识上的一致性及南此形成的关系。12m社区认同是一 种建立在人们对其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