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总结学案 鲁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案鲁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案鲁教版必修
第一节 认识区域
学情分析
世界地理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学过,但由于只要考到60分即可,很多学生学习时不太重视,加上初三、高一接触这部分知识的机会少,很多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是很陌生的。学生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讲解本节课内容时还是比较重视基础。从接触世界分区开始,讲解内容均是按照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概况—人文地理概况讲解,本次换一种方式,从中亚干旱的气候出发再将各要素串连在一起,希望做到讲解内容的同时,学生也知道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
2.中亚的地形特征;
3.中亚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类型及自然景观;
4.中亚的河流、湖泊。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中亚的地形资料,分析区域的地形特征;
2.以中亚的气候、地形等资料,分析中亚的水文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讲解咸海面积减少的原因,明确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请同学观赏图片,总结中亚的气候特征,并提问中亚气候干旱的原因。
观赏并回答。
从中亚干旱的气候出发,学习本节内容。
分析中亚地理位置干旱的原因:地理位置和地形。并详细讲解中亚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知识。
听讲、思考、回答。
分析中亚气候干旱的原因,同时学习的中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由中亚干旱的气候,推出气候的类型和自然景观。
教学重点
(1)中亚的地理位置;
(2)中亚的自然地理概况及分析;
(3)地形特征和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中亚干旱的原因分析;中亚水文特征的分析。
教学方法
多媒体、自主学习、图示分析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程序

2019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学案 鲁教版必修3

2019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学案 鲁教版必修3

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学习目标:1.了解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区域差异分析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区域进行区域差异的分析。

(重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1.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收集资料是分析区域差异的基础。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针对目的,有重点地收集。

所收集的资料必须能反映区域的区位特点、环境特点、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人地关系特点等。

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以及对区域差异进行分析比较时,要注意分析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同时归纳出不同区域的共同性。

分析区域差异的目的是对区域发展进行评价,并制订区域发展的规划,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2.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1)收集资料有直接收集法和间接收集法。

(2)区域差异分析比较的方法:(1)收集资料:收集这三个省市区域发展的有关资料和数据,如区域的经济总量、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

(2)资料分析:根据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图表等直观形式对这三个省市区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

[自主诊断](1)收集资料是分析区域差异的基础。

(2)收集资料的方法有直接收集法和间接收集法。

(3)影响全局的重大课题,常用综合的方法。

(4)分析区域差异的目的是对区域发展进行评价,并制订区域发展的规划,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合 作 探 究·攻 重难]一中学生利用暑假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并对此作了描述“房屋多由晒干的泥块构成,多坐北朝南,农民为减少荒歉的危机,在耕地上栽种众多的作物。

作物以冬小麦为主,此外还有谷子、甘薯、棉花、芝麻、花生、大豆等。

”【思考交流】(1)该学生收集资料和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2)该学生的家乡在哪里?(3)该地房屋多坐北朝南,其主要影响是什么? (4)该地易出现荒歉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1)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

(2)华北地区。

(3)利于采光。

(4)冬季风太强。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学案 鲁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学案 鲁教版必修3

第一节 认识区域[学习目标] 1.结合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干湿区的划分图,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知道区域的分类,并能举例说明不同的区域类型。

3.结合海南岛的案例和材料,分析说明区域的基本特征。

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3.划分(1)指标⎩⎪⎨⎪⎧单一指标或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或人文要素特征 (2)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思考 1.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吗?试举例说明。

答案 不是。

区域之间的界线往往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但其位置不都是明确的。

诸如国家、行政区等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十分明确的,但诸如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的界线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1)概念: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2)类型:包括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

2.功能区(1)概念: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2)组成:功能区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3.区域的空间尺度(1)空间尺度: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的区域、中等尺度的区域和小尺度的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三、区域的特征特征含义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开放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思考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是否表明区域内部就不存在差异?答案不是。

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但并不是说内部特征完全一致,即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节认识区域学案鲁教版必修3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节认识区域学案鲁教版必修3

第一节 认识区域学习目标:1.掌握区域的概念,明确区域的划分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的。

(重点) 2.结合实例判断区域的类型。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并说明区域的基本特征。

(重点)[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1.区域的含义(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3)划分①指标⎩⎪⎨⎪⎧ 单一指标或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或人文要素特征 ②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错误!2.区域的类型(1)类型①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越宏观。

②尺度越小,描述得越具体,越详细。

3.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

(3)开放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1)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指标属于综合指标。

( )(2)区域内部不存在差异。

( )(3)区域的类型只有均质区和功能区两类。

( )(4)深圳经济特区属于功能区。

( )(5)中国南方水田农业区全部是水田。

( )【提示】(1)×干湿地区的划分指标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属于单一指标。

(2)×区域内部特征是相对一致的,而差异是绝对存在的。

(3)×区域的类型有多种,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4)√深圳经济特区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5)×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水田农业区内并非没有旱地,只是水田占主导。

[合作探究·攻重难]题。

图甲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乙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思考交流】(1)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有何规律?导致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的原因有哪些?(2)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是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A、B、C、D分别指什么干湿地区?(3)同一干湿区内部和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有什么特点?干湿区的界线是明确的还是过渡性的?【提示】(1)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学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学案鲁教版必修-课件

学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学案鲁教版必修-课件

第一节 认识区域[学习目标] 1.结合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干湿区的划分图,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知道区域的分类,并能举例说明不同的区域类型。

3.结合海南岛的案例和材料,分析说明区域的基本特征。

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3.划分(1)指标⎩⎪⎨⎪⎧单一指标或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或人文要素特征(2)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思考 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吗?试举例说明。

答案 不一定。

区域之间的界线往往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但其位置不一定是明确的。

诸如国家、行政区等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十分明确的,但诸如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的界线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归纳提升 区域的内涵剖析(1)弄清划分类型:即看该区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什么类型,这是认识区域的第一步,起到定向的作用。

(2)区位特征:也就是看该区域的位置,与周围的区域有什么联系。

(3)区内共同性:分析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4)区域间差异性: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同。

(5)边界形状:记忆该区域的轮廓特征,以便迅速准确地识别和确认,如省区轮廓、湖泊轮廓等。

读“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图所表达的区域特征是( )A.图中各区域的划分依据不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降水量是划分干湿地区的唯一指标D.区域的范围、边界和面积都是明确的(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耕区,这反映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答案(1)B (2)C解析(1)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根据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来划分的。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鲁教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鲁教版必修2

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单元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传统型②发达国家③影响④措施⑤社会经济⑥环境人口容量⑦国内人口迁移⑧人口流动⑨我国的“民工流”[学思心得]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

除此之外,我国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的人口问题。

1.下图为我国2005年与2050年(预测)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2005-2050年我国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青壮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负担大大减轻B.少年人口比重增加,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将有所加快C.老年人口比重增加,需要加大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D.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形成这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①自然环境②生产力水平③社会观念④宗教信仰⑤国家政策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⑤(1)C (2) C [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2005年到2050年的人口变化趋势是少年人口和青壮年人口的比重明显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明显上升。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社会负担加重,这必然需要加大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第(2)题,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年龄结构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的关系不大,重点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人们的生育观念、国家政策等。

1.分析影响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思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分析某具体案例中的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要注意以下原则:(1)由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因素。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或者发生在同地之间、不同时间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19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 鲁教版必修3

2019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 鲁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巩固层·知识整合构网络][自我校对]①差异性 ②均质区 ③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④成长阶段[提升层·专题讲练深拓展](1)对图中a 、b 、c 、d 各界线描述正确的是( ) A .a 是旱作农业区与水田农业区的分界线 B .b 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C .c 是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D .d 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2)四条界线中,最能体现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的是( ) A .a 界线 B .b 界线 C .c 界线D .d 界线(3)图中a 、b 界线叠加,可能划分出的区域是( ) A .牧区、农耕区 B .干旱区、半干旱区 C .汉语言区、少数民族语言区D .发达区、欠发达区(1)B (2)B (3)A [a 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b 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c 为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d 为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1.区域差异的成因、表现及比较方法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往往包括以下内容:(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2)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3)总结在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具体影响下形成的区域人类活动的特点。

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全民公投,公投结果表决英国选择退出欧盟,引起世界舆论哗然,为此英国首相卡梅伦宣布辞职。

此次公投导致世界经济发展出现很多不确定性。

图甲为“英国等高线地形图和伦敦气温和降水季节分配示意图”,图乙为“日本山河分布示意图和富山气温和降水季节分配示意图”。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小结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小结教案含解析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搜集资料是分析区域差异的基础。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有重点地搜集。

搜集的资料必须能反映区域的区位特点、环境特点、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人地关系特点等。

搜集资料的方法有两种(见下表):方法具体做法直接搜集法通过对区域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间接搜集法通过会议、座谈、上网或查阅报纸、杂志、书籍等,搜集有关统计数据、文字材料等2.在对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以及对区域差异进行分析比较时,要注意分析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同时归纳出不同区域的共同性。

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如下表所示:方法含义说明举例方定性的法对区域内的地理事物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该方法主要反映区域内地理事物的概况和基本特点等描述区域的位置、范围、形状,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特点等表归纳等定量的方法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手段对地理事物进行量化研究该方法的实质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对地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明确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区域内气温、降水量和河流的流量等进行定量分析,了解河流流量与气温、降水量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预测河流流量的变化情况综合的方法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该方法能够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中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从综合效益、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即经过比较选择重要的或有意义的地理事物进行描述和说明;定量的方法必须以大量的数据为基础,数据可通过观测、统计、模拟、假设等多种手段获得,定量分析需要借助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和计算方法;影响全局的重大课题,常用综合的方法。

3.分析区域差异的目的是对区域发展进行评价,并制订区域发展的规划,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对点演练]读下图,回答1~3题。

甲乙1.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C.降水量不同D.地形不同2.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A.气候资源优势B.生物资源优势C.劳动力资源优势D.土地资源优势3.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1有广泛分布的黑土2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3水稻土4水田5水稻种植业⑥综合性工业基地⑦重工业基地⑧旱地耕作业A.2234B.245⑥C.5⑥⑦⑧ D.12⑦⑧解析:1.B 2.D 3.B 第1题,由甲、乙两地的农作物熟制及两地经纬度位置,可推知造成两地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热量。

2019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学案(含解析)鲁教版6

2019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学案(含解析)鲁教版6

第一节人类环境环境及其分类————-—- 情景导入先思考—-—---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的家园。

当人类第一次离开地球,在太空遥望自己的家乡时,才惊讶地发现,在目前已知的宇宙星体中,唯有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才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大气和水,使我们的地球成为一颗蔚蓝色的星体、充满生命的星体。

我们透过澄澈的阳光看到这个世界的美丽:天地间一片云霞蒸腾、吐故纳新,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拂,叠翠的山峦、明净的河水、蔚蓝的天空永远向人类展示着勃勃生机。

这就是我们的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思考探究:我们所说的人类环境是指材料中所描述的环境吗?提示:不是。

材料中描述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我们所说的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基础知识要记牢————-—1.环境的概念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重点难点掌握好—-——-—一、环境概念的理解我们讨论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周围一切事物,即围绕着人群的空间,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是指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

生物科学和生态学通常所称的环境是以生物为中心的,环境就是围绕着生物有机体的周围一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随着主体的不同,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或成分均可互为环境。

人类与生物之间就是互为环境,离开中心事物的环境是没有意义的。

“环”,环绕,指周围;“境”,境况,指事物的境况。

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以人为中心事物,周围事物就是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周围事物就是其他非生命物质。

二、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下,景观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等,其范围日趋扩大形成的[易误辨析]天然环境并不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都可称为天然环境.例如,原始森林受酸雨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森林的原始生态功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仍然属于天然环境.———-———应用体验不可少—-———-读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图,回答1~2题。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小结教案含解析鲁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小结教案含解析鲁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搜集资料是分析区域差异的基础。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有重点地搜集。

搜集的资料必须能反映区域的区位特点、环境特点、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人地关系特点等。

搜集资料的方法有两种(见下表):方法具体做法直接搜集法通过对区域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间接搜集法通过会议、座谈、上网或查阅报纸、杂志、书籍等,搜集有关统计数据、文字材料等2.在对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以及对区域差异进行分析比较时,要注意分析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同时归纳出不同区域的共同性。

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如下表所示:方法含义说明举例方定性的法对区域内的地理事物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等该方法主要反映区域内地理事物的概况和基本特点等描述区域的位置、范围、形状,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特点等定量的方法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手段对地理事物该方法的实质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对地理资对区域内气温、降水量和河流的流量等进行定量分进行量化研究料进行分析处理,明确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析,了解河流流量与气温、降水量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预测河流流量的变化情况综合的方法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该方法能够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中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从综合效益、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高度选择性,即经过比较选择重要的或有意义的地理事物进行描述和说明;定量的方法必须以大量的数据为基础,数据可通过观测、统计、模拟、假设等多种手段获得,定量分析需要借助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和计算方法;影响全局的重大课题,常用综合的方法。

3.分析区域差异的目的是对区域发展进行评价,并制订区域发展的规划,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对点演练]读下图,回答1~3题。

甲乙1.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C.降水量不同 D.地形不同2.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A.气候资源优势 B.生物资源优势C.劳动力资源优势 D.土地资源优势3.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③水稻土④水田⑤水稻种植业⑥综合性工业基地⑦重工业基地⑧旱地耕作业A.②②③④ B.②④⑤⑥C.⑤⑥⑦⑧ D.①②⑦⑧解析:1.B 2.D 3.B 第1题,由甲、乙两地的农作物熟制及两地经纬度位置,可推知造成两地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热量。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复习教案鲁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复习教案鲁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地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学习目的1、学会剖析自然、人文环境产生差别原因方法2、掌握地区地理特色剖析的基本方法3、知道地区差别比较的一般思路二、知识框架三、核心内容、规律再落实1.自然环境因素差别(1)天气差别影响因素天气主要包含气温与降水。

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地点(太阳辐射多少) 、地势的高低以及沿岸洋流的性质等;影响降水的因素:海陆地点( 距海远近 ) 、大气环流以及洋流的性质等。

(2)地貌差别的形成(3)影响水文差别的因素天气差别 ( 降水、气温 ) ;地形差别 ( 落差、流速、水系特色) ;植被差别 ( 含沙量的多少) 。

(4)土壤差别的形成不一样地区的天气、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别造成土壤种类、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别(1)不一样地区农业差别的影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包含:天气、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含: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

(2)影响人口差别的原因地区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情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别。

3.地区地理特色剖析的基本方法(1)进行地区定位; (2) 确立自然地理因素特色; (3) 以自然地理特色为条件,剖析自然地理特色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4) 剖析评论地区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5) 确立地区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举措。

例 1读伊比利亚半岛地形图及天气资料图,达成(1) ~(2) 题。

(1) 对于图中甲、乙两地天气特色及其成因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受信风影响,两地夏天降水较少B.受西风影响,两地冬天降水许多C.受地形影响,甲地气温年较差高于乙地D.受海陆地点影响,甲地年降水量少于乙地(2) 对于图示地区自然环境特色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地势高差较大,河流流程较短B.地形复杂多样,内地多荒漠散布C.植被覆盖率高,常绿阔叶林为主D.大海暖和广阔,珊瑚礁发育优秀4.地区差别比较的一般思路比较法是地区地理学习最常有的方法之一。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整合提升学案鲁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整合提升学案鲁教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整合提升专题一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思路分析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在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时可从下表所示方面加以分析:【专题训练1】 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回答有关问题。

(1)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比较。

(2)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比较。

(3)按可持续发展观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你认为中国西部开发应采取哪些措施?解析第(1)题,地理位置应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分析;地形主要分析其类型和特点;气候特征从类型、降水和气温方面分析。

资源特征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即可。

第(2)题,开发条件主要考虑资源、能源、交通状况及自然特征等。

第(3)题,中国西部开发的目的是带动当地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的发展及保护环境。

以此为基础,再联系美国西部开发的经验,就可得出结论。

答案(1)见下表:(2)(3)①立法管理:加强国土立法,实行科学管理;②保护环境:退耕还林,退耕还牧;③农业:农业走向专业化,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④工业: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冶金工业;⑤交通:利用陆上交通优势,促进对外贸易;⑥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进程。

专题二我国三大自然区农业自然条件评价【专题训练2】阅读下列我国两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图2(1)试比较图1、图2所示区域的自然特征。

(2)与图1所示区域相比,图2所示区域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主要有哪些?(3)图1中甲地附近多风蚀地貌,该地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提高西瓜产量的途径,分两组进行实验种植,A组直接在田里种植,B组在田里覆盖一层砾石层后再种植。

实验结果发现B组种植的西瓜单产高于A组。

请帮助他们解释其原因。

解析第(1)题,新疆地形呈现“三山夹两盆”的特点,故地形是以山地和盆地为主;结合图例可判断新疆的资源以石油和天然气(即能源资源)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单元总结
教材P5活动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汉语划分为七个方言区,每个方言区的区域空间大小不一,各个方言区都有特定的分布地区。

要了解自己的家乡属于哪个方言区,关键是了解自己家乡的位置。

方言是一个区域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形成的。

造成封闭的原因主要是区域间的高山或其他地理事物的阻隔,因此,相对封闭和孤立的地理环境是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

如我国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北方方言区;而我国南方由于山地、丘陵、河流的阻隔,将其分割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单元,形成了具有不同语言特点的众多方言区。

教材P7~8活动
1.(1)海陆位置: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既是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又是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

(2)相对位置:邻近港、澳、台;内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

既有广大的内陆腹地,又能受到华南经济圈、亚太经济圈的辐射作用。

(3)交通位置:位于西太平洋环形带上,处在日本到新加坡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

连接两洲(亚洲、大洋洲)和两洋(太平洋、印度洋),南海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印度洋直到非洲、欧洲的海上通道,有利于依托港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2.(1)海洋资源优势
①生物资源:生物种类丰富,适宜发展海洋捕捞和养殖业;海洋生态系统既能提供食品资源,又可作为旅游观赏区。

②渔业资源:渔场面积大,浅海、滩涂面积广大,港湾众多,适宜发展远洋捕捞业和人工养殖业,是我国热带海洋渔业基地。

③油气资源:沉积盆地广,是我国未来的油气基地。

④旅游资源:海岸热带景观、红树林、热带季雨林、热带作物园、自然保护区。

⑤空间资源:可开发成海上渔业、贸易、旅游、热带海洋科研基地。

(2)热带资源优势
①气候资源:光照充足,热量、降水丰沛,作物一年三熟,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

②生物资源: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有利于发展成为热带作物基地和旅游业基地。

③土地资源优势:利用类型多样,是环带产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3.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上,海南岛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

另外,海南岛邻近港、澳、台,内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既有广大的内陆腹地,又能受到华南经济圈、亚太经济圈的辐射作用,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经济条件。

教材P14~15活动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见下表:
形成我国自然环境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国最主要的农耕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由于气候干旱,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有水可供灌溉之处,形成绿洲农业、灌溉农业,畜牧业发达。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

青藏高寒区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因而人口密度较小,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区。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

教材P19活动
美国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是大量人口从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又称“冰雪带”“锈蚀带”)向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造成上述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周围资源枯竭,地价上涨,环境污染加重,许多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而西部、南部阳光充足,环境优美,又发现了新的资源,新兴产业和旅游业迅速发展。

教材P20~22活动
1.大庆市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再生阶段。

初期阶段:从大庆的第一口井喷油,到大庆原油产量跃上5 000万吨,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大庆原油产量每年稳定在5 000万吨左右,石油工业迅速发展,大庆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城”,这时人地关系开始出现不协调。

转型阶段:大庆面临石油资源枯竭问题,长期以石油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给大庆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困难。

再生阶段:大庆开始“二次创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完成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由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型城市、由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转变,全面建设成为高科技现代化城市。

2.关于大庆“二次创业”的设想和建议:(1)用新技术改造老设备,提高采油效率;(2)发展石油深加工产业,提高石油产品的附加值;(3)利用有利的自然环境,发展畜牧业,生产优质乳产品;(4)研究污染治理技术,减轻环境污染,同时提高对污染物回收利用的能力,变废为宝。

3.大庆区域发展的历程对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启示:(1)科学技术是提高资源开采利用率与深加工程度、产品附加值的主要因素;(2)区域发展应该多种经营;(3)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应该同步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主义国家区域发展的老路;(4)支柱性产业发展到顶峰之时,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开始之时。

教材P25~26活动
1.如下表所示(2001年):
2.绘制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三省市GDP总量柱状图(图甲)。

绘制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三省市产业结构饼状图(图乙)。

3.通过分析和比较,这三个省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如下表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