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教案

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教案

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教案.doc第一章:引言1.1 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自律意识。

1.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1.3 教学内容介绍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定义和意义分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原因和后果第二章:道德观念的培养2.1 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道德观念的含义,掌握培养道德观念的方法。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观念的培养。

2.3 教学内容介绍道德观念的含义和作用分析培养道德观念的方法和途径探讨如何将道德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第三章:自律意识的培养3.1 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律意识的含义,掌握培养自律意识的方法。

3.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律意识的培养。

3.3 教学内容介绍自律意识的含义和作用分析培养自律意识的方法和途径探讨如何将自律意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第四章:案例分析4.1 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4.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4.3 教学内容分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案例探讨如何处理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情况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吸取教训,提高自律意识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前述内容,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5.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和展望。

5.3 教学内容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展望未来的道德观念和自律意识的发展趋势第六章:家庭教育的角色6.1 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家庭教育在不随便拿别人东西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对家庭教育的认识。

6.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心理健康随便拿别人东西可不行(教学设计)

小学心理健康随便拿别人东西可不行(教学设计)

小学心理健康随便拿别人东西可不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律能力,培养他们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习惯;2. 通过案例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合作与尊重;3. 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 公平、合作与尊重的概念;3. 为什么不可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三、教学过程:引入:1. 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小明为什么可以拿小红的铅笔?”2. 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探讨“分享”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分享和讨论自己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的经验和感受。

教师依次点名每个小组进行展示。

2. 角色扮演:教师设计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模拟,体验与他人分享和尊重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解读: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心理健康的定义,介绍心理健康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意义。

2. 引导学生认识“公平”、“合作”与“尊重”的概念,并解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3. 探讨为什么不可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明白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后果,如损害他人的权益,破坏人际关系等。

拓展:1.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构思并创作一份海报,内容涉及合作、尊重他人的主题。

学生展示并相互评价。

2. 设计小组游戏,鼓励学生在游戏中合作与分享,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实践:1.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如绘画、手工制作、写作等,通过作品表达分享和尊重的主题。

2. 学生进行个人陈述,分享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分享和尊重他人的经历和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估他们对分享和尊重的理解程度。

2. 对学生的海报、游戏设计、作品和陈述进行评估,评估他们在实践中对所学主题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和体会,并与之前学习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联系。

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不经允许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2.在生活中,借别人东西要爱护,及时归还。

3.懂得做文明行为的重要性,养成不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1.《别人东西我不拿》PPT课件2.玩具活动过程1.激发兴趣,引导幼儿倾听故事:(1)教师讲述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感知不经允许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教师: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小朋友认真听听故事里都说了什么?(2)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觉得红红哪里做得不对?为什么?那你觉得红红哪里做得对?为什么?小结:红红不经允许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行为,别人找不到东西会很着急。

不过,红红知道自己做错了以后,能及时改正自己的行为,把幼儿园的小汽车还回来,她知错能改,也很诚实,是个好孩子。

2.讨论:(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讨论交流:家里的东西可以随便拿吗?教师:孩子们,我们都知道幼儿园、别人家的东西都不能拿,那在家里,爸爸妈妈的东西可以拿吗?小结:如果家长没同意,爸爸妈妈的东西也不可以随便拿。

如果要拿自己家里的物品时,要征得家长的同意后,才可以拿。

(2)讨论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玩具带回家。

教师:如果你喜欢小朋友的玩具,怎么办?如果你想把小朋友的玩具带回家,应该怎么办?小结:如果喜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可以询问小朋友:“能不能玩一会他的玩具”,如果你想把小朋友的玩具带回家,也是一定要征得对方的同意是可以带回家的。

(3)讨论借别人的东西时,应该注意什么事情。

教师:如果你借了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办?小结:别人借给你东西是在帮助你,我们使用借到的东西后要好好保管,不能弄脏、弄坏,用完以后要及时主动归还,这样下次别人更愿意帮助你。

3.情境表演:幼儿两人一组,表演如何向他人有礼貌的借玩具。

教师:小朋友两人一组,一人在玩玩具,另一人表演怎样向他借玩具。

附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游戏结束了,玩具要回到自己的家,玩具架里了。

《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主题班会教案五篇

《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主题班会教案五篇

《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主题班会教案五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常会碰到小孩子未经别人允许拿走别人东西的情况,处理这样的事情往往令我们比较头疼,我们既要考虑到教育方法,也要顾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主题班会教案,欢迎查阅!《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主题班会教案1设计背景小班幼儿刚入园,自我意识较强,随意性也很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容易拿别人的东西,还有个别幼儿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

为此设计本课教育幼儿,想要别人的东西时要经过别人的允许,并且通过学习,知道如何借东西。

活动目标1、知道未经别人的允许不能拿走别人的东西。

2、学习如何向别人借东西。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教学难点:看到喜欢的东西,能够使用文明语言向别人借。

活动准备1、玩具“机器猫”一个。

2、故事图片《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3、幼儿自带一件喜欢的玩具。

活动过程一、以玩具“机器猫“导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要和我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

” (出示玩具“机器猫”)师:“它是谁呀?听!它怎么了?”“呜------,机器猫哭了?为什么会哭呢?谁来猜一猜?”幼儿回答:“生病了,迟到了------”师:“也许小朋友们的猜都有可能,那到底机器猫为什么会哭呢?小朋友们知道吗?”“原来呀,机器猫被丁丁偷偷的带回了他的家,到了晚上,机器猫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要找妈妈了,想回自己的家,所以它就哭了。

唉!有小朋友也许要问老师,机器猫为什么会被丁丁偷偷的带回家了呢?原来呀------”二、边出示图片边讲故事1、教师引导幼儿看图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一边出示教学图片,一边和小朋友讲述故事内容)2、提问:(1)现在小朋友明白了没有,机器猫为什么会哭呢?(2)丁丁把机器猫还给毛毛了吗?丁丁是怎么对毛毛说的?(3)如果你是毛毛,你会对丁丁怎么说?3、讨论:小朋友,刚才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丁丁是因为太喜欢机器猫了,才会把它带回家,可是他这样做对不对呀?那如果是你的话,你非常喜欢别人的玩具或者东西的话,你会怎么办?幼儿回答:“不能抢,要借------”师:“借的时候怎么说?”“那好,咱们现在就来做个游戏,它的名字叫借玩具。

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教案

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教案

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教案.doc第一章:引言1.1 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

1.2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1.3 教学时间40分钟1.4 教学准备PPT、案例材料、讨论卡片1.5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规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新课导入:教师介绍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概念,解释其背后的道德原理。

(3)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与主题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第二章:什么是道德规范2.1 目的使学生了解道德规范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尊重。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2.3 教学时间40分钟2.4 教学准备PPT、案例材料、讨论卡片2.5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道德规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新课导入:教师介绍道德规范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3)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与主题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第三章: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原因3.1 目的使学生了解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原因,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的意识。

3.2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3.3 教学时间40分钟3.4 教学准备PPT、案例材料、讨论卡片3.5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2)新课导入:教师介绍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原因,如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等。

(3)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与主题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第四章: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好处4.1 目的使学生了解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处,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的意识。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第一章:活动目标1.1 了解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取,尊重他人的财产权。

1.2 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懂得等待和分享。

1.3 提高幼儿的社交技巧,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1.4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活动准备2.1 教具准备:故事书《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图片卡片、玩具等。

2.2 环境布置:设置一个温馨的课堂环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第三章:活动过程3.1 导入:通过唱一首关于友谊的歌曲,引起幼儿的兴趣,进入活动主题。

3.2 故事分享:《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让幼儿了解故事中的小动物如何正确处理别人的东西。

3.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的做法,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3.4 情景模拟:设置一个模拟场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并学会处理类似问题。

3.5 总结反思:引导幼儿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第四章:活动延伸4.1 亲子活动:与家长共同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学会分享和等待。

4.2 环境创设:让幼儿参与设计一个关于友谊的主题墙,展示他们的作品。

4.3 课后作业: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人分享活动中的所学,巩固活动效果。

第五章:活动评价5.1 幼儿参与度: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主题的兴趣。

5.2 幼儿表现:评价幼儿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了解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3 家长反馈:收集家长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第六章:活动步骤6.1 第一步:热身活动(2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拍手歌、模仿动物走等,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6.2 第二步:故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6.3 第三步:小组讨论(5分钟)幼儿分成小组,讨论在故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幼儿园法制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法制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法制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的法制观念。

2. 培养幼儿自我约束能力,让他们在遇到诱惑时能够自觉地拒绝。

3. 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帮助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使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概念。

2. 培养幼儿在面对诱惑时,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幼儿理解并接受“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

2. 如何培养幼儿在面对诱惑时,能够自觉地拒绝。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

2. 情景模拟法:设置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自我控制。

3. 讨论交流法: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准备一个关于“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生动故事课件。

2. 情景道具: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于情景模拟。

3. 讨论卡片:准备一些关于“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问题卡片,用于小组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如《小猴子借东西》,引导幼儿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幼儿理解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包括道德和法律的层面。

3. 情景模拟:设置一个场景,如在公园里看到喜欢的玩具,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

4. 小组讨论:发放讨论卡片,让幼儿分组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5. 总结:通过总结,强化幼儿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认识。

七、作业布置:1. 家长协助: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做到“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并在家庭作业本上记录。

2. 绘画作业:让幼儿画一幅关于“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画,表达自己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自我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传达了“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概念,是否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随便拿别人东西可不行(教案)

随便拿别人东西可不行(教案)

随便拿别人东西可不行(教案)教案名称:随便拿别人东西可不行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教学目的:1.了解道德规范,培养正确价值观念。

2.了解占用别人东西的不正当行为,理解损害他人利益的严重性。

3.培养学生判断事物对错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认识到占用别人东西的不当行为。

2.正确理解损害他人利益的严重性。

教学难点:1.如何将道德规范引导到学生的生活中。

2.如何让学生明白道德规范对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以动画、图片、案例等形式展示道德规范教育内容。

2.准备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教学。

教学流程:1.引入:教师介绍“随便拿别人东西可不行”这一道德规范,并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一些占用别人物品的不当行为,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2.导入:教师请学生听故事并回答问题。

在一所小学里,有一个叫小明的学生,他经常会在课堂上无意中用别人的笔和橡皮擦。

你认为小明的做法对吗?其做法会带来什么后果?3.讲解:教师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占用别人东西的不当行为,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弄坏他人物品的严重性和对他人财产的尊重。

教师鼓励学生认真学习道德规范,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

4.案例分析:教师请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以下情景中哪些是占用别人物品的不当行为,与哪些是合理借用。

1) 小丽拿走了小强的橡皮擦,但因为小强旁边没有人,所以她不知道归还给谁。

2) 小华用了小红的水彩笔,但使用完后没有及时归还。

3) 小莉向小明借了书,当她使用后,及时还给了小明。

5.小结:教师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财产,增强社会责任感。

6.作业:让学生回家写一篇小作文,谈谈自己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他人财产。

教学反思:本课是一节道德规范的教育课程,主要针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在课前,教师需要认真准备教案,并通过各种形式来讲解道德规范的内容,以达到引导学生正确判断事物对错的目的。

通过课中案例分析,让学生自主思考,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使用他人物品。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取。

2. 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学会尊重他人的财产。

3. 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通过拿取别人的东西来满足。

4. 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1. 故事课件:《别人的东西我不拿》2. 玩具、图书等物品3. 贴纸、画笔等绘画工具三、活动过程:1. 主题导入:讲述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2.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拿取别人东西后的情感变化。

3. 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表自己对拿取别人东西的看法,讨论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

4. 小组活动:分成小组,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别人的东西的喜爱,如绘画、制作礼物等。

5. 总结分享: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作品。

四、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家里不必要的物品,进行捐赠或分享给需要的人。

2. 环境创设:在班级设置“分享角”,让幼儿将自己的玩具、图书等物品放置在分享角,供大家共同使用。

3. 主题班会:定期开展“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主题班会,巩固幼儿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别人东西的态度。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否能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

3. 班级氛围:观察班级中幼儿之间的互动,了解他们是否形成了尊重他人财产的良好氛围。

六、活动资源:1. 参考书籍:《幼儿社会行为发展指南》、《幼儿道德教育手册》等。

2. 网络资源:相关幼儿社会教育视频、教案分享等。

3. 社区资源:邀请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为幼儿讲解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

七、活动步骤:1. 主题导入:通过故事课件讲述《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2.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拿取别人东西后的情感变化。

《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主题班会教案五

《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主题班会教案五

《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主题班会教案五教学目标1.了解“不乱拿别人的东西”这一道德准则的含义和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和尊重他人意识;3.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引入:小故事分享2.概念剖析:何为“不乱拿别人的东西”3.案例分析:课堂上模拟场景,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解决问题。

4.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阐述“不乱拿别人的东西”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分享小故事,渗透情感,重在引导学生成为“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人”。

2.概念剖析、案例分析和小结,重在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尊重他人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2.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意识。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不乱拿别人的东西”这一道德准则及其重要性;2.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教学PPT;2.《不乱拿别人的东西》相关视频和图片。

教学评价1.通过课上讨论、小组活动和课后书写心得等形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品德记录和学生自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拓展延伸1.调研当地社区“不乱拿别人的东西”现象,通过组织话剧、创作小品、制作海报等形式,推动倡导道德准则的普及。

2.组织学生到当地志愿者服务中心、慈善机构、老年福利院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服务他人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精神境界。

特殊应用场合:1.在学生中存在高比例的小偷现象。

针对此场合,可以增加以下条款:•强化正义感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偷盗行为的危害和不良后果;•加强监管措施,增设班级保管员或监控设备等,督促学生自觉遵守道德准则;•配合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安全演练和防盗培训,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避免将学生贴上“小偷”的标签,要鼓励学生正视错误,改正错误。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尊重别人的财产。

2.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懂得分享和合作。

3. 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二、活动准备1. 教具:故事课件、图片、玩具等。

2. 环境:安静、舒适、安全的学习氛围。

三、活动过程1. 引入话题:邀请幼儿讨论,认识到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2. 讲解故事:通过故事课件,讲述一个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

3.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并引导幼儿自己认识到错误。

4. 讨论交流: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幼儿懂得尊重别人的财产。

四、活动延伸1. 区角活动:在区角活动中,引导幼儿自己决定是否拿别人的东西,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2. 家庭作业:请家长协助,观察幼儿在家的行为,及时引导幼儿改正错误。

五、教学反思1. 本次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2. 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如何?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理解水平?4. 是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教案编写过程中,需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游戏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注重家园合作,将教学内容延伸到家庭,让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六、活动实施1. 开展“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主题活动,通过PPT、故事视频等形式,向幼儿展示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取。

2.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现实生活中遇到别人的东西诱惑时,如何自觉抵制诱惑,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

3. 设立“分享角”,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玩具、书籍等物品带到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4. 开展“道德小故事”演讲活动,让幼儿讲述自己在家庭、幼儿园中,如何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树立榜样。

七、活动评价1. 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这一观念的认同程度。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含义,知道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拒绝诱惑。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他人财物的良好品质。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故事课件、图片、玩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通过一个故事课件,讲述一个幼儿因为拿别人的东西而受到批评的故事,引导幼儿思考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是否正确。

2. 基本部分:(1)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场景,让幼儿判断哪种行为是正确的,哪种行为是错误的。

例如:看到喜欢的玩具,是应该拿自己的还是拿别人的?(2)教师通过举例、讲解,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意义,并引导幼儿学会拒绝诱惑。

(3)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是如何抵制诱惑、保护自己不受诱惑的经验。

(4)教师进行情境模拟,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拒绝拿别人东西,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

3. 总结部分: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强调“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

四、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活动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能抵制诱惑,拒绝拿别人东西。

3. 搜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否能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并在家庭中引导幼儿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2. 环境创设:在活动室中设置“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主题墙,引导幼儿时刻关注、践行这一理念。

3. 区域活动:在角色区设置“超市”,让幼儿在超市中学会自主选择商品,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步骤:1. 故事引导:通过讲述一个幼儿因为拿别人的东西而受到批评的故事,引发幼儿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思考。

2. 情境展示:教师展示不同场景,让幼儿判断哪种行为是正确的,哪种行为是错误的。

法制教育教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法制教育教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法制教育教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法律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尊重他人的财产权。

1.2 教学内容:引出主题,解释“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含义。

讨论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使用案例分析法,举例说明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后果。

第二章:道德观念的培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财产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讨论道德规范,强调尊重他人财产的意义。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情景模拟,体验道德选择的过程。

2.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的道德情境。

第三章:法律知识的学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与“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相关的法律知识。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3.2 教学内容:介绍相关的法律条文,如盗窃罪、侵占罪等。

分析这些法律条文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法律条文。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法律条文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法律后果的认识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法律后果。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预防违法犯罪行为。

4.2 教学内容:讲解随便拿别人东西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如受到的处罚等。

分析违法犯罪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4.3 教学方法:使用讲座法,由教师讲解相关法律后果。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违法犯罪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加深对“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理解。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道德和法律观念。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道德和法律知识。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提出改进措施。

5.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总结和反思。

法制教育教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法制教育教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一、教案名称:《法制教育教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关于财产权的相关知识。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财产,不随意拿别人东西的良好道德品质。

3. 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不侵犯他人财产权,如何做到不侵犯他人财产权。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践行尊重他人财产,不随意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准则。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侵犯他人财产权的危害,增强法制观念。

2.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第四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财产权的法律保护。

2.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侵犯他人财产权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讨论如何做到不侵犯他人财产权,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财产的良好习惯。

4. 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不侵犯他人财产权的原则。

5.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财产权纠纷案例,引发学生对财产权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分发案例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了解侵犯他人财产权的法律后果。

3. 法律讲解: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关于财产权的相关条款,使学生明白财产权的法律保护。

4.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如何做到不侵犯他人财产权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财产的良好习惯。

5.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生活中的财产权场景,提高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幼儿园法制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法制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法制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

3. 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

2. 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

2. 如何培养幼儿遇到诱惑时,能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生动的故事,引发幼儿的兴趣。

2. 讨论交流法: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景模拟法:设置实际情景,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小猴子的故事》2. 讨论卡片:各种诱惑场景的图片3. 情景道具:模拟幼儿园教室环境一、第一章:故事导入1. 播放故事课件《小猴子的故事》,让幼儿了解小猴子因为拿了别人的东西而受到惩罚的经历。

2. 引导幼儿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被惩罚?我们应该怎么做?二、第二章:讨论交流1. 发放讨论卡片,展示各种诱惑场景,如:看到别人的玩具想拿、看到别人的零食想吃等。

2.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总结讨论成果,让幼儿明白“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

三、第三章:情景模拟1. 设置情景:模拟幼儿园教室环境,让幼儿扮演不同角色,如:学生、老师等。

2. 引导幼儿在情景中运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解决问题。

3. 组织幼儿分享体验,总结经验。

四、第四章:教学游戏1. 设计教学游戏:“爱心传递”,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分享快乐的喜悦。

2. 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认识到“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意义。

五、第五章:家园共育1. 向家长发放《家园共育手册》,介绍“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方法。

六、第六章:案例分析1. 收集一些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如:拿别人的玩具、零食等。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第一章:活动目标1.1 了解别人的东西不可随意拿取,尊重他人的所有权。

1.2 培养幼儿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1.3 提高幼儿的社交技巧,学会与同伴分享和合作。

1.4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活动准备2.1 教具准备:故事书《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图片卡片、道具等。

2.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适当布置活动场景。

第三章:活动过程3.1 导入部分(5分钟)a. 教师以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起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b.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2 主体部分(10分钟)a. 教师通过图片卡片和道具,展示不同的社交场景,引导幼儿讨论正确的行为方式。

b. 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亲身参与,体验在不同场景下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别人的东西。

c. 教师总结正确的行为准则,强调尊重他人的所有权。

3.3 实践部分(5分钟)a.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如互相借还物品、分享玩具等。

b.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正确的行为,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别人的东西。

第四章:活动总结4.1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活动过程,让幼儿复述所学知识。

4.2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收获。

4.3 教师总结活动重点,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尊重他人的所有权。

第五章:活动延伸5.1 家庭作业: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协助监督幼儿在家庭中实践所学知识,如借还物品、分享玩具等。

5.2 环境创设:教师在活动室布置相关主题展板或海报,时刻提醒幼儿关注并实践正确行为。

5.3 后续活动:开展类似主题的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教师观察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表现和理解程度。

6.2 通过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实践所学知识的情况。

6.3 评价幼儿在后续活动中的表现,检验活动效果的持续性。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概念,认识到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

二、活动准备1. 教具:故事课件、图片、玩具等。

2. 环境: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歌曲、游戏等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进入活动主题。

2. 故事分享:讲述一个关于“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并讨论故事中的行为。

3. 情景模拟:设置一些情景,让幼儿参与其中,体验“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尊重他人。

5. 总结:通过回顾活动内容,让幼儿明确“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观念。

四、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家长协助幼儿完成,观察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记录并及时反馈。

2. 环境创设:在活动室中设置一些公共物品,引导幼儿爱护。

3. 区域活动:设置“爱心角”,让幼儿学会分享,培养良好品质。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

2. 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

3. 通过课后访谈,了解幼儿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认识。

六、活动注意事项1. 确保活动环境安全、舒适,避免幼儿受伤。

2. 教具准备充分,形象生动,易于幼儿理解。

3. 教师要以耐心、细致的态度引导幼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4. 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故事课件:可通过互联网或自制。

2. 图片:包括故事人物、场景等。

3. 玩具:作为情景模拟的道具。

八、活动难度评估1. 幼儿年龄:3-4岁,此年龄段的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但自我控制能力有限。

2. 幼儿经验:通过日常生活,幼儿可能有过拿别人东西的经历,对此要有正确的引导。

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以便更好地引导幼儿。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取。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德。

二、活动准备:1. 故事课件:《别人的东西我不拿》2. 玩具、图书等物品3. 贴纸、奖励小红花等激励物品三、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课件《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了解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取。

2. 情境模拟:设置情境,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拿别人东西的感受,引导幼儿认识到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

3. 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处理想要别人东西的冲动,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4. 游戏:设计互动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

四、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到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取,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让幼儿养成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德。

五、活动延伸:2.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主题墙,提醒幼儿注意行为规范。

3. 区域活动:在角色区设置“超市”、“书店”等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正确处理想要别人东西的冲动。

六、活动实施:1.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讨论法、游戏法、情境模拟法等,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2. 教学步骤:(1)导入:播放故事课件《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观看并思考。

(2)情境模拟:分组进行情境模拟,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拿别人东西的感受。

(3)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如何处理想要别人东西的冲动。

(4)游戏:组织互动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幼儿在活动中能自觉认识到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取。

2. 幼儿在情境模拟中能表现出正确的处理想要别人东西的冲动。

3. 幼儿在讨论和游戏中能积极参与,与人交往的能力得到提高。

幼儿园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

幼儿园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了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取。

2.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

3. 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懂得与同伴分享和合作。

二、教学内容:1. 别人的东西不能拿2. 知道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3.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4. 与同伴分享和合作5. 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并懂得与同伴分享和合作。

2.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故事课件、图片、玩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故事《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引导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取。

2. 基本环节:a. 教师展示图片,让幼儿辨别哪些行为是拿别人东西,哪些行为是分享和合作。

b. 教师通过情景模拟,让幼儿参与进来,体验拿别人东西和分享合作的不同结果。

c.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让幼儿明白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应该懂得分享和合作。

3. 拓展环节:a.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分享和合作的游戏,让幼儿在实践中提高交往能力。

b.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让幼儿确认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懂得分享和合作。

4. 总结环节:教师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强调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懂得分享和合作。

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分享所学内容,加强家庭教育。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 通过情景模拟和游戏,评估幼儿在实际情境中能否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懂得分享和合作。

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否能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幼儿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教育。

八、教学延伸:1. 开展类似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幼儿在不同的情境中巩固所学知识。

法制教育教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法制教育教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一、教案名称:《法制教育教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什么是私有财产,以及尊重私有财产的重要性。

2. 让学生理解“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法制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三、教学重点:1. 私有财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法制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3. 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私有财产的重要性。

2.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2. 相关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私有财产?为什么我们要尊重私有财产?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私有财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法制教育意义。

2.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尊重私有财产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法制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2.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三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尊重私有财产的观念?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正确价值观的实践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教学设计
Don't take other people's things casually
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思想品德是为小学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本教案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 1.懂得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尊重别人、没有礼貌的表现。

2.知道随便拿被人的东西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行为,也是不诚实的表现,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3.结合事例说明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不良后果。

对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不满。

自己也不愿意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1.未经主任允许,不随便动用他人的东西。

2.借东西及时归还,损坏要赔偿。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段“诚实勇敢”德目中的有关规定设置的。

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教育,既是诚实教育,又是文明礼貌教育。

向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在儿童时期,不
少孩子有过随便拿、随便翻别人东西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甚至
有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

当然,他们不是偷偷摸摸把别人的
东西拿走归自己,而是未经主人允许就把别人的东西随便拿走。

出现这种现象大致是由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决定的。

从心理上讲,儿童一般是出于喜欢别人的东西,眼前急
需要的东西别人有而自己没有,或是对别人的新鲜物品比较好奇,才去动用别人的东西。

认为先拿去用一用,用完之后再还给人家
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有时候就忘记归还,再加上儿童年龄小,考
虑问题不是很周全,他们往往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想问题,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很难想到自己随便拿了别人的东西,会给别人带
来哪些不良后果。

这种行为虽然不同于“偷”,但也是一种没有
礼貌的行为。

这种坏毛病发展下去成为习惯,将会腐蚀孩子的幼
小心灵。

低年级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强,导恶则从恶,导善则从善。

从小重视规范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加强自身修养,对他们
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文明行为具有特殊意义。

教法建议:
1.对本课的教学定位要准,教师应把握这一年龄段孩子的
心理特征,从而明确:他们随便拿别人东西是因为自己喜欢、想
玩或需要,没有得到主人的许可就拿走去用,这与占小便宜,想
要别人的东西不一样,更不是小偷、小摸的行为。

但这是不尊重
别人的表现、没有礼貌的行为。

2.本课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向学生渗透推己及人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学会分析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课
认知:
1.懂得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尊重别人、没有礼貌的表现。

2.知道随便拿被人的东西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行为,也是不诚实的表现,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3.结合事例说明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不良后果。

情感:
对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不满。

自己也不愿意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行为:
1.未经主任允许,不随便动用他人的东西。

2.借东西及时归还,损坏要赔偿。

教学重点:
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教学难点:
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教育过程:
一、想一想。

(使学生知道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别人会很不高兴)
1.同学四人一组互相说说:
图画课上你正要给树叶涂上颜色,发现绿色笔被别人拿走了。

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2.小结:
当别人随便拿走我们的东西,我们要用时会很着急,对拿走东西的人产生不满,因为他们给我们带来了麻烦。

过渡导语:
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还会引来哪些不好的后果呢?下面让我听一个小故事。

二、学一学。

(使学生知道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
放音频(课文第1段)
1.小组交流:
(1)松鼠欢欢在采松果时,小口袋不够用了,他是怎么做的?
出投影片(课文中的图2)
(2)松鼠欢欢为什么没告诉熊大婶,就拿走了她家的水桶?
2.小结:
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行为,这是不礼貌的表现。

师:松鼠欢欢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请大家往下听
放音频(课文第2段)
1.小组交流:
(1)欢欢拿走了熊大婶家的水桶以后,熊大婶家发生了什么事?
出投影片(课文中图3)
(2)熊大婶为什么这么着急?
2.全班交流:
欢欢该不该随便拿走这个水桶?为什么?
3.小结:
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会使东西的主人要用时找不着而着急,造成麻烦,耽误事情。

因此,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为别人着想的不礼貌行为,也是不诚实的表现,是很不应该的。

师:欢欢知道错了吗?它后来又是怎样做的呢?咱们继续听。

放音频(课文最后一段)
1.同桌互相说说:
(1)松鼠欢欢听到熊大婶的喊声后,是怎么做的?
出投影片(课文中图4)
(2)欢欢为什么要道歉?
2.小结:
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知道错后,应该立即道歉,求得别人的原谅。

3.全班展开讨论:
如果确实需要用别人的东西,应该怎样做?
4.小结:
别人的东西如果确实需要用,必须要得到主人的允许,而且用完后还要及时还给人家,以免人家着急,给人家添麻烦。

过渡导语:
松鼠欢欢改正了错误,懂得了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
请你们帮下面这些同学想一想,遇到这些情况,他们该怎样做呢?
三、看一看。

(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
看书(“看一看”中的图1)
1.说一说:
这位同学可以把小江的新篮球拿回家去玩吗?为什么?他应
该怎么做?
2.小结:
别人的东西即使自己特别需要,特别想玩,也不能随便拿走,因为这东西不是自己的,如果想拿走,必须得到主人的允许,玩
完后要及时归还。

看书(看一看中的图2)
1.同学四人一组互相说说。

(1)这位同学可以拿出小琴书包里的画册看看吗?
(2)为什么不能随便翻别人的书包?
(3)她应该怎么做?
2.小结:
随便翻别人的书包,是没有礼貌的行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千万不能这样做。

过渡导语:
咱们明白了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

下面请大家当小老师来帮帮小芳。

四、议一议。

(加深理解用完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的道理)
出投影片(“议一议”中图)
1.认真看图。

2.讨论:
小芳哪点做错了?
请你告诉她应该怎样做?
3.小结:
向别人借东西时,不仅要得到主人的允许,用完后还要及时归还,否则会让人家着急,给别人添麻烦。

五、全课总结:
拿别人东西,一定要得到主人的允许,用完后还要及时归还。

希望同学们都能从小养成不随便拿别人的好习惯,做一个诚实,
有礼貌的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

板书设计:
六、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