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度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三单元单元过关检测
2015学年度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17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材料中的“他”应是()A.罗斯福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选C。
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可首先排除A、B两项;C、D两项中的两个人物都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了改革,而戈尔巴乔夫从根本上触动了“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则没有,所以C项正确。
2.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
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
”这种情况出现在()A.1925-1953年B.1954-1964年C.1965-1982年D.1982-1991年解析:选C。
材料中“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的信息,说明这一时期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3.(2014·广东梅州检测)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
”据此判断() 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B.萨哈罗夫认为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解析:选B。
1970年赫鲁晓夫改革已经失败,此时掌权的是勃列日涅夫,故A错误;而戈尔巴乔夫上台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而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在经济改革没有重大进展的情况下才转向政治改革的,故排除C;D与材料关联不大,据材料“在社会政治范围内”“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可以推断出萨哈罗夫认为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故答案为B。
(新课标)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________________。
(2)国内: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________形势。
2.内容(1)农业:实行________________制。
(2)工业:普遍实行________________,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商业:取消________________,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3.评价(1)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________、物力、______,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弊端:许多措施超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限度。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经济①国内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亟须恢复社会经济。
②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政治:农民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________________。
3.内容(1)农业①以固定的________________代替________________。
②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③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
(2)工业①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由________经营。
②________________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恢复____________________。
(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________________。
4.意义(1)理论:找到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________________,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三单元学案+练习全套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三单元学案+练习文档资料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课前检测: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价格同步变动的情况。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课堂导学:1、比较两个政策。
2、思考: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是后退吗?为什么?3、结合以下材料全面评价斯大林经济体制.1)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评价:2)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评价:评价:4)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纳税,还得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这样,资金便从农业流向工业。
例如:1936年苏联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评价:课堂练习: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2、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控制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3、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4、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候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
最新高1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3单元第14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下面图片反映了苏俄某一时期农民上缴全部余粮,对这一事件正确的评述是()A.苏俄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B.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根底C.取得了内外战争的胜利,稳固了政权D.确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解析:选 C .注意关键信息 "苏俄〞、 "上缴全部余粮〞,图片反映的是余粮征集制,表达的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的实施,使苏俄取得内外战争的胜利,稳固了新生政权,应选C 项.A、B、D三项均发生在斯大林时代,皆排除.2.(2021·广东汕尾调研)新经济政策 "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就当时的具体国情而言,这一举措有利于() A.彻底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B.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C.确保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命脉D.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奠定根底解析:选 D .此题考查的是对苏俄(联)经济开展探索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项和C项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排除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主要是恢复和开展生产力,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奠定根底,故D项正确.3.有人认为,苏联创造了 "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 "斯大林模式〞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解析:选C .从材料可知此模式为 "斯大林模式〞,材料中 "迅速〞、 "无情〞的表述表达对此模式的积极、消极评价,较为客观.4.(2021·山东泰安检测)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开展重工业B.苏联建设长期无视轻工业和农业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D.苏联为开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解析:选D .此题考查斯大林体制."斯大林模式〞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众多问题:片面开展重工业,无视了农业、轻工业,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殖民地〞,材料信息主要是指苏联为开展工业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对农民和农村索取太多.5.阅读材料,答复下列问题.材料1921年列宁说: "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方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那么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说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1)根据材料, "冲击的方法〞指的是什么?(2)为什么列宁说它 "已经失败了〞?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注意材料中的 "1921年〞.在这一年之前苏俄实施的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2)问材料中的 "(政|治)形势向我们说明〞,也就暗示了答复 "失败〞原因的思考角度,即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进行说明.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1921年苏俄出现了农民和水兵的暴动,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形势.。
【优化方案】2018-2019学年度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三单元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D.产品分配方案解析:选A。
注意题干强调的条件“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而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国家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时实行的政策,因此二者最大的不同是实施的条件。
2.工业企业经营方式上,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根据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我们可以推之,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 )A.集中全国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扩大经营权C.国家政权和国外国内私人资本合作D.重要工业企业由国家所有和国家经营解析:选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实行普遍工业国有化,新经济政策则规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即国家政权与国外国内私人资本的合作,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
A项是斯大林经济体制下的发展重点,B项错在“私有制”,D项是两政策的相同点。
正确答案为C项。
3.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 )A.优先发展重工业B.轻重工业同步进行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解析:选A。
资本主义国家是从轻工业起步,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是轻工业,而苏联为了国防安全优先发展重工业。
4.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度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15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在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美元上升到258美元。
这种“牛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A.人民资本主义,缓解社会矛盾B.社会财富高度集中,贫富分化严重C.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来临D.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股市价格猛涨的现象,这种“牛市”已经不能正确反映生产的实际水平,这只是经济虚假繁荣的表象,从而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2.(2014·山东淄博测试)1929—1933年,胡佛任总统的四年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37 000英里公路,国家公园增长了40%,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1930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
这说明面对危机胡佛总统()A.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C.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D.措施的实施成效显著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命题者借助相关史料,呈现了不同于教材的内容:大危机中,美国总统胡佛并没有一味坚持绝对自由放任政策,而是进行了有限的干预;其做法还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所以答案选C。
3.当罗斯福在1933年3月4日就职时,这个绝望的国家给予了罗斯福一个独裁者的权力——这里的“独裁者”,要按它在罗马共和国宪法中的本意来解释,是指为了帮助国家渡过灾难性的危机而被赋予临时性的绝对权力的人。
罗斯福“独裁”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根除了大萧条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危险和隐患B.突出了联邦政府的地位,危害了三权分立的体制C.开创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模式D.提高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刺激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解析:选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既然“独裁者”“是指为了帮助国家渡过灾难性的危机而被赋予临时性的绝对权力的人”,那么此题应该理解为罗斯福新政产生的重要影响,经分析罗斯福新政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代。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度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14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下面图片反映了苏俄某一时期农民上缴全部余粮,对这一事件正确的评述是()A.苏俄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B.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C.取得了内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D.确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解析:选C。
注意关键信息“苏俄”、“上缴全部余粮”,图片反映的是余粮征集制,体现的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的实施,使苏俄取得内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故选C项。
A、B、D三项均发生在斯大林时代,皆排除。
2.(2014·广东汕尾调研)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就当时的具体国情而言,这一举措有利于() A.彻底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B.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C.确保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命脉D.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解析:选D。
本题考查的是对苏俄(联)经济发展探索过程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项和C项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排除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主要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故D项正确。
3.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解析:选C。
从材料可知此模式为“斯大林模式”,材料中“迅速”、“无情”的表述体现对此模式的积极、消极评价,较为客观。
4.(2014·山东泰安检测)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解析:选D。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度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15课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1.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
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时代背景是()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D.开始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解析:选A。
从题干的时间“1931年”以及美、德机器、技术大量提供给苏联,可以判断选择A项。
2.右图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民众无家可归的场景,出现这种状况的政治原因是()A.美国法西斯势力活动猖獗B.美国国内社会矛盾日益缓和C.美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软弱无力D.美国缺乏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解析:选C。
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下的美国。
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B项表述与史实相反。
C项与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直接相关。
D项表述不正确,《1787年宪法》颁布后,美国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建立并加强。
故选C。
3.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思想是()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
”C.“要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互相适应,故政府机能不能不扩大。
”D.“为了经济稳定和增长,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减少而不是增加政府的干预。
”解析:选C。
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思想是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
A项反映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项反对政府的救济,即反对政府财政支出;C项要求扩大政府支出;D项主张减少政府干预。
故选C。
4.1934年1月10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
导致20世纪30年代美元贬值的直接因素是()A.经济危机B.政府强制推行《工业复兴法》C.政治危机D.政府调整财政金融政策解析:选D。
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30年代美元贬值的大背景是经济危机,但题干中的限制条件是“直接因素”,经济危机是从金融业开始,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实施,加强对经济干预,首先整顿金融业,D项与题意相符。
2015学年度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三单元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A.实施的条件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D.产品分配方案解析:选A。
注意题干强调的条件“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而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国家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时实行的政策,因此二者最大的不同是实施的条件。
2.工业企业经营方式上,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根据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我们可以推之,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A.集中全国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扩大经营权C.国家政权和国外国内私人资本合作D.重要工业企业由国家所有和国家经营解析:选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实行普遍工业国有化,新经济政策则规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即国家政权与国外国内私人资本的合作,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
A项是斯大林经济体制下的发展重点,B项错在“私有制”,D项是两政策的相同点。
正确答案为C项。
3.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A.优先发展重工业B.轻重工业同步进行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解析:选A。
资本主义国家是从轻工业起步,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是轻工业,而苏联为了国防安全优先发展重工业。
4.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度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三单元单元优化总结高考真题演练
1.(2014·高考福建卷)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
这表明罗斯福希望()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解析: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材料“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兴办教育”“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说明工程振兴局采用多种渠道提供就业机会,故选A项;材料这些做法不属于“金融手段”,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制定法规,排除C项;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是想解决就业问题而不是控制市场,排除D项。
2.(2014·高考江苏卷)《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
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
由此可知()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由材料信息“大多数美国人……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可知,他们主张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保障人民的物质生活,D项符合题意;第一种自由应在罗斯福新政之前,A项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未实现财富平等的分享,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方面,与政治自由无关,C项排除。
3.(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
”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解析:选A。
2014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综合测试 岳麓版必修2
单元检测(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有人说,不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非议,应该批评的是这种政策的执行者。
批评执行者的原因不包括( ) A.执行者对这种政策的推出不合时宜B.执行者推出的很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C.战争结束后,执行者进一步加强该政策D.执行者幻想以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2.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
“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 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3.普京曾说:“苏维埃政体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
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死胡同”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赫鲁晓夫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斯大林体制4.2008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据此有人说,当今世界的经济危机已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会发生。
对这种观点的看法正确的是( ) A.正确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B.中国GDP增速的下降就是明证C.没有看到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D.没有看到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5.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虽然顽固地固守“自由放任”政策,但仍然被迫采取了一些措施干预经济,这说明( ) A.胡佛已经认识到国家对经济必须进行干预B.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指导已经势在必行C.经济危机已经严重摧毁了美国的经济D.胡佛开始放弃“自由放任”政策6.奥巴马上台伊始就表示要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新政”的后尘,来一个“新新政”。
你认为奥巴马推行的“新新政”的主要特点是( ) A.国家干预经济B.兴修大型水利工程C.推行社会福利政策D.减少对经济的干预7.2010年,美国参议院通过了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即《华尔街金融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度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17课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1.新经济政策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共同点是()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B.实行了农产品市场定价C.国家改变了农产品的征收方式D.纠正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解析:选C。
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赫鲁晓夫改革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国家都改变了农产品征收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排除A,选C;B项不属于两项政策的内容,排除;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是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的,故排除D项。
2.观察1953年和1964年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一组统计数据比较示意图,这张示意图反映了()①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②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部分缓解③苏联农业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④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提高A.①②③ B.②④C.①③D.①④解析:选D。
①的表述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相符合。
②不能从图中反映出来。
该示意图只能反映苏联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但不能反映农业产量的提高,故③不正确,④正确,答案为D。
3.(2014·太原测试)“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地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
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材料说明()A.赫鲁晓夫进行个人崇拜B.赫鲁晓夫实行集权政治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重大成效D.人们对赫鲁晓夫改革由衷地赞美解析:选A。
从材料中的“溢美”以及赫鲁晓夫照片的刊登频率,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可以判断选择A项。
4.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商品。
”这一措施()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问题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解析:选C。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度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16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崔朝东教授曾说:“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存在不同的要求,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两次大的自我调整,正说明了这一点。
”下列针对“两次大的自我调整”说法正确的是() A.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部调整C.调整的结果使资本主义本质发生变化D.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矛盾解析:选A。
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两次大的自我调整,其根本目的是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
B项错在“全部调整”,实际上是局部调整;无论如何调整,资本主义本质未变,排除C项;只要存在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会存在,排除D项。
2.(2014·湖南永州检测)据统计,“1965年,美国最大的100家工业公司中,家族控制的占36%,经理控制的占64%”。
材料表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 A.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政府干预下私人垄断受到打击B.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和生产过程复杂,出现“经营者革命”C.生产力的发展,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拥有D.经营管理人员的不断增加,“新中间阶层”出现解析:选B。
据题干的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从家族与经理控制的比例,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出现了“经营者革命”。
3.近日香港凤凰卫视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后,它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福利制度可消除贫富差距B.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好处C.福利制度可缓和社会矛盾D.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结果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解。
社会福利制度虽然能够通过社会资本的再分配缓和社会矛盾,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富不均。
故A 表述错误。
4.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主要原因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植C.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实施D.各国有较好的经济基础解析:选C。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课件 岳麓版必修2
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最终都没有取得成功。
(5)戈尔巴乔夫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进 行的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变化
1.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1)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工业化时 期;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希望巩固并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 治地位。 (2)内容: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 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3)原则: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和销售的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
会稳定;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
矛盾,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济政策,后者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
权得到巩固。
(3)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上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
划经济,重点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是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期严重阻碍了 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
(4)结果:一方面,迫使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
客观上促进了科技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了整 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导致生产过剩,对外则加强侵略扩张,
抢占商品销售市场和原1)发展: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政
策;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干预经济 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后,又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2)表现:国有企业发展;国家开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增 高;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014《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3单元 单元学习总结(17张PPT)
知识·总结区
4.教训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原则; (2)要从国情出发;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4)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知识·总结区
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1.内容: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个方面。救济是指救助急需帮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全面干预经济,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 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是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 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资本主义由此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 新起点。 (4)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并在二战后被 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
知识·总结区
4.影响 (1)直接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 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2)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 度上恢复了人们对国家制度的信心, 从而遏制了由经济危机造 成的法西斯势力的增长,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3)深远影响:罗斯福新政采用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 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 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 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 的经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网络·构建区
学案 20 单元学习总结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知识·总结区
本 学 一、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案 栏 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社 目 会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 开 关
【优化方案】历史岳麓版必修Ⅱ精品课件第三单元单元优化总结
实行实物配给 实行按劳分配制 制(平均主义) 利用商品货币关 系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
管理 高度集中, 方法、 特 手段 行政管理 点 经济 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 单一的公有制 下,允许多种所 有制形式存在
单一的公有制
例2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 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美国其他的公 司也一拥而上。这些外资企业的创办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D.赫鲁晓夫改革 )
干预的一种表现。选项A、C与题意相反,选项D
说法错误。
【答案】
B
单元检测评估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谢谢使用
内 容
大中企业收归国有, 高度集中的国家 工 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国家资本主义 计划模式,直接 业 (单一的公有制,高 管理 度集中管理)
排斥市场调节, 贸 取消自由贸易(否定 恢复自由贸易, 国家统一调拨、 易 商品货币关系) 允许商品买卖 计划供应
项目 内 容 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工资制 (平均主义) 高度集中, 行政管理, 指令性计划
单元优化总结
知识体系总览
单 元 优 化 总 结
单元要点整合
单元检测评估
知识体系总览
单元要点整合
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
建立。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
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1.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 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 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列宁根据不同 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 策。新经济政策使苏(俄)联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 农联盟。 2.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 计划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 主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 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 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严 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A.实施的条件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D.产品分配方案解析:选A。
注意题干强调的条件“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而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国家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时实行的政策,因此二者最大的不同是实施的条件。
2.工业企业经营方式上,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根据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我们可以推之,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A.集中全国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扩大经营权C.国家政权和国外国内私人资本合作D.重要工业企业由国家所有和国家经营解析:选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实行普遍工业国有化,新经济政策则规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即国家政权与国外国内私人资本的合作,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
A项是斯大林经济体制下的发展重点,B项错在“私有制”,D项是两政策的相同点。
正确答案为C项。
3.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A.优先发展重工业B.轻重工业同步进行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解析:选A。
资本主义国家是从轻工业起步,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是轻工业,而苏联为了国防安全优先发展重工业。
4.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选C。
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五年计划建设,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这一体制也适应了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苏联工业现代化的实现。
5.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爵士说道:“我察看了当今的世界……我不得不承认……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
”引起文中“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的主要原因是()A.冷战局面的正式形成B.苏联实力壮大的威胁C.国家干预经济的实施D.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解析:选D。
根据题干时间“1932年”,可知“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是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故D正确。
A、B均始于二战后,故排除。
英国当时仍是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排除C。
6.“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
”这里突出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A.在经济政策上存在许多漏洞B.使美国避免了受法西斯国家的攻击C.缓和了社会矛盾D.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解析:选D。
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就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在经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故D符合题意。
7.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的角度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调整并未涉及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A.①④B.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选D。
“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是指新经济政策实行商品经济,允许资本主义存在;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指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苏俄和美国实行的经济政策,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都是符合两国当时的实际的,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但是都没有改变两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8.1945年4月14日的《新华日报》为罗斯福逝世发表评论:“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这样高度评价罗斯福,主要是因为他()A.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B.使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C.总统不囿于陈规勇于改革D.国家干预经济影响了中国解析:选C。
罗斯福推行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并为战胜法西斯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赞许。
9.股份公司在二战后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一些大企业通常把股票划分数百万份上市销售,同时鼓励公司职工个人购买。
如20世纪末,美国约有70%的人直接或间接持有股票。
1986年,日本持股人数为2 210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20%,日本东芝公司每个工人都拥有公司的股票。
对这一现象的准确解释是()A.工人持有股票,意味着从被雇佣者变为了公司的主人B.股票分散化,意味着企业不再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C.意味着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人人都是资本家D.虽然股票分散化,但企业仍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解析:选D。
此段材料是对“人民资本主义”这一现象的描述。
“人民资本主义”意味着股票的分散化,尽管如此,企业的决定权依然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10.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领导开展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和斗争,但后来他本人也陷入了个人崇拜的泥潭。
出现这种结局的根源是()A.赫鲁晓夫大权在握B.赫鲁晓夫个人品质较差C.赫鲁晓夫并未找到个人崇拜的根源,个人崇拜的社会基础仍在D.社会主义改革的需要解析:选C。
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但没有找出其根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个人崇拜的温床。
11.下表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情况。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下表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有()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④两者的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选D。
④表述有误,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相关,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与之无直接关系。
12.苏联历史上主要领导人一起坐火车旅行。
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
请看各位领导人的反应:列宁发出号召:“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斯大林很警觉,立即指示:“对车上乘客和铁路沿线的所有人进行调查,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情节轻者,劳动改造;情节重者,流放西伯利亚;特别严重者,就地正法。
”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勃列日涅夫挥舞着双手说:“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
”戈尔巴乔夫沉思道:“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于是苏联……分析以上材料,五位领导人的话反映了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政策,以下说法正确的有()①列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了国内外敌人。
②斯大林:强调阶级斗争,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③赫鲁晓夫:继承斯大林的做法,推动苏联历史的迅速发展。
④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缓慢,苏联陷入困境。
⑤戈尔巴乔夫:政治多元化,苏联最终解体。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解析:选C。
赫鲁晓夫试图改革斯大林体制,而不是继承斯大林的做法,故③错误,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第13题16分,第14题24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材料二“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
”“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
”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到:“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材料三1946-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
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
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
……戴高乐总统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材料一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为什么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4分)(2)材料二中的记者为什么质问罗斯福总统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者”呢?(4分)(3)依据材料三说明法国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你认为材料中“自由的缺点”及“计划的优点”各是什么?(6分)(4)某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订一个题目,要求紧扣材料主题。
(2分)解析:第(1)问从革命者和西方人士的视角入手,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第(2)问考查罗斯福新政触动垄断集团利益和违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表现。
第(3)问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就可以回答法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以及“自由放任政策”的缺点和“政府干预经济”的优点。
第(4)问只要包含“计划”与“市场”即可。
答案:(1)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发展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罗斯福新政中规定了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触动了垄断集团的利益;罗斯福总统采取的国家干预方式违背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原则,不被理解。
(3)干预:制定经济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
“自由的缺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由放任政策不能调整资本主义市场自身矛盾。
“计划的优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计划与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14.近现代史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等西方主要国家不断进行社会改革,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人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
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享到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界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 605起;1842年达到31 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