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价值主体性探索-模板

合集下载

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

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

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摘要】本文围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展开探索。

引言部分首先阐述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介绍了主体性教学的概念和研究背景。

接着,正文部分深入探讨了主体性教学的意义、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实施、方法探索、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实践效果。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主体性教学的价值,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整体内容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主体性教学,促进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学习效果和深度。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教学目标、学生、方法探索、实践效果、教学价值、研究方向、总结与展望1. 引言1.1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目标是指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的要求,由学校事后和学生共同确定的预期目标。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更是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重要保障。

教学目标可以更好地引导教学行为。

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教学目标可以让教师清晰地知道学生需要达到的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实践中,教师要认真制定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主体性教学的概念主体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k思维水平。

主体性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主体性教学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思考和实践。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主体间性”作为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门学科。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同样也需要借鉴“主体间性”理论。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涵义和特征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把“主体间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标签: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传达中央政策,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一种教育。

而受教育者能否正确理解、把握中央政策,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现在及以后的人生路。

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但在现实教育中,思政教育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到最大化,究其原因,其中一方面就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缺失。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和认识的对象,并不能正确区别作为人的教育对象与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物的本质区别,没有认识到即使作为教育对象的受教育者与物的不同性在于其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因此,正确的应是把作为认识和实践者的人即教育者和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人即受教育者都看做是主体,特别是把受教育者这一对象看做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1]。

这就要求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应是“双主体”的,而在二者的关系中也应是“主体—客体—主体”这样一种双向的关系,而非“单向度”的。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引入“主体间性”有其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也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引入“主体间性”的必要性。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表现为人本性、开放性、内源性。

人本性特征要求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目的”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从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组织教学,真正做到通过学习课程使受教育者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其次,由于现在社会的开放性,受教育者从不同方面受到影响,因此,思政教育要时刻保持对外界开放、信息畅通,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以此为基点进行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了高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是关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探讨和研究。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涉及到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自主性、主体意识、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主义、自我教育理论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体性被理解为人类实践和认识的特性。

人类认识主体性是人类走向真理的重要前提,也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自主性、自由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基础。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我,有自我意识、自我权力和自我责任,这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

自我教育理论在近年来也受到了关注,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自我教育理论认为,因为教育活动本身是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强化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实践,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自主意识和主体意识,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能力。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一般有两个主要方面:(1)理论授课。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培养需要理论学习进行均衡发展。

高校学生需要学习思想和政治理论、人文社会科学、法律和道德规范等课程,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理论知识,高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理念和方法。

(2)创新模式。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培养需要创新思维模式。

高校可以通过搭建网络平台、组织学术讲座、举办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培养。

同时,高校还可以引入社会资源,打通校企合作渠道,让高校学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高校学生的社会行为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是评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重要手段。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

政治其它论文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宏观层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其他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微观层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以及二者的有机整合。

在本文中我主要从微观层面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综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学术界有多种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单主体说这一学说又分为三种:教育者主体说、受教育者主体说、政治集团主体说。

教育者主体说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受教育者主体说以卢梭、林威为代表,这两种学说都是片面强调一方的主体地位并把它绝对化而忽视另一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能动性。

政治集团主体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是“一定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机构”。

这一学说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看作是相当于“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初组织者,而不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所以说,这三种观点都是错误的、片面的。

2、双主体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体。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施教、受教两个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为主体、客体,双方影响是相互的。

这一学说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特别是受教过程中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3、三重主体说该学说以王颖为代表,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时装本体性主体、教育者是实践性主体、教育对象是自我教育主体。

该学说虽然都看到了参与人作用的发挥,但是我认为这是对上述三种单主体说的简单相加,参与人间似乎是平行的,对于说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间的关系明显难以令人接受。

4、多主体说该学说以张耀灿、郑永廷为代表,把教育者、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都当作了主体。

其实,这种“多主体说”实质上是种“泛主体说”或“无主体说”,不能发出真正的经营主体,并且也混淆了主体与介体、环体间的差异。

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

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

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思想政治课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课堂教学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和引导。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主体性教学方法的应用,试图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教学效果。

主体性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参与讨论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课程学习,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探索和实施思想政治课中的主体性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主体性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主体性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主体性教学还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更加平等的互动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推动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研究,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研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兴趣和深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

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

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一直备受关注。

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社会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和主体性教学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实施主体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成为教师们需要深入探讨和实践的课题。

一、主体性教学的理论基础主体性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和互动交流,主动地构建知识结构,形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主体性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生视作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和实践,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方法1. 设计启发性问题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在教学《民主与法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你认为民主的实质是什么?民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既能引导学生思考,又能促进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2. 引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真实的社会案例,让学生分析和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在教学《法治与诚信》的内容时,可以引入一些与诚信相关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诚信的重要性,以及诚信对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 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深入讨论和交流。

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在讨论结束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点和见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 资源整合和实践探究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

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 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具有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03
研究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 针对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途 径和方法,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培养具有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02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概述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自 我教育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精神,促进他 们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研究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现状 •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僵化等 ,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体性和创造性。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问题分析
教育内容单一
当前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 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育方法陈旧
目前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互动和参与,无法激发 大学生的学பைடு நூலகம்兴趣和积极性。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摘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探讨了其主体性的内涵和特征。

然后通过现状分析和影响因素的探讨,揭示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提出了提升策略,包括加强师生互动、拓展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建议。

通过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未来的研究应当致力于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内涵、特征、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提升策略、意义、展望1. 引言1.1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的重要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批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青年人承担重任。

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的意识。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还可以推动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通过研究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正文2.1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

马克思主义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和价值观。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于内化思想的提高和强化。可见,内化思想和外化行为是一个由浅入深,由间断到连续的发
展过程,二者的矛盾统一就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实现。其中内化思想与外化行为的矛
盾表现为:第一,个体意识形成后,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已经形
成的个体意识不能外化为现实的社会实践或在社会实践中遭受失败。第二,个体意识部分外
理论上得到了广泛的宣传、阐述和探讨。德育应放在首位的思想已成为社会各界和学校师生
员工的共识。
把德育放在高校工作的首位,在当前已经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间题。本文试
图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入手,探讨作为客体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思想模
式、发展变化趋势及其规律,以便调动并充分发挥其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
过程中的主客体统一,达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人才的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工程。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主体性的大学
生,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就成了主体活动的客体,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成了主客
则等社会意识传授给客体,客体受到教育,引起各种思想、心理因素的矛盾运动,真正从内
心深处相信并接受这一思想体系。这就意味着客体把主体传授给他的新思想纳入到自己的思
想体系之中,成为自己思想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形成独特的个体意识。这时,客体已
经不是表面上的行动服从,也不单纯是情感的认同,而是认识的改变,是主体所传授给客体
统”思想理论或多或少地带有某种先在的封闭情绪,抑或称为消极接受的态度。后一方面在
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很大的普通性,这也就成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主体性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共5页

主体性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共5页

主体性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主体性表现1、大学生的主体性的一般表现第一,能动性是大学生能够成为主体根本特征主体之为主体,就在于他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觉能动性。

第二,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主体最宝贵的品质,包括观念的创造和实践的创造。

第三,自主性是主体具有不依赖外界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一切活动的意志和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概念的界定,是由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

它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相对应,对一定的客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

分为两类,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特殊性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务被社会力量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一种角色主体,这决定了它必然为自己的角色所制约,它的活动,不是单纯自主的个人行为,而是由社会力量支配的。

这种社会力量在我国的表现就是社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用党的纲领、路线所武装,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主体。

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活动受教育对象的审视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否具有素质优势。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要管理教育对象,而教育者是否具有相当的资格和能力,教育对象是否会从教育者那里受益,教育者必然受到大学生的审视。

第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言行是否一致。

在开展教育活动中,信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大学生彼此沟通的一个基础。

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信任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防御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

第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否易于和大学生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进行沟通的一个前提,大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对思想政治教育者采取的态度。

第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的具体评价如何。

大学生往往会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具体评价。

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_张江英

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_张江英

%$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时 代。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努力使学生学 会学习、学生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新。思想政治课教 学必须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不 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 行主体性教学,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和谐发展,努力让每 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独立的真正的 “ 自由人”。 一、主体性教学的基本内涵 所谓主体性教学,是指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 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以促 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 主体性教学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学生是教学 过程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在政治课教学中从事 教与学活动的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施教的主 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第二,主体性教学具 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自主性主要是指主体支 配自己的权力的意识及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 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 主动性主要是指人的自觉认知和行为,并且以一种选择和参 与的态度主动地适应、改造客观世界;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 最高表现,对中学生而言,它意味着能够独立思考、求新求 异和想像力丰富以及动手能力强等等。第三,主体性教学的 核心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是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即在 这一学习氛围中,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发挥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 习的全过程。只有教会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构建、自主评 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打造学生的
作者简介: 张江英 ( , 女, 浙江湖州人, 杭州市第四中 $()& * ) 学政治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在读硕士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 究。

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

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

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什么是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主体性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意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具体方法有哪些?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学生的参与。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和动力。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让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选择和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实现学习成果的共享。

实施主体性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意义何在?实施主体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主体性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实施主体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主体性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

实施主体性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主体性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实施主体性教学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在主体性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了学习质量和效果。

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

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

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生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法制观念等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体性参与。

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进行讨论,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主体性教学的概念和重要性主体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实践等方式共同建构知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1)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性参与。

主体性教学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主体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具备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主体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其全面发展,使其在道德、智力、体魄、美育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二、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学的实施策略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启发式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

针对一个具体的时事话题,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通过思辨的过程形成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2.组织课堂讨论和交流活动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性,通过交流和碰撞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并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最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问题。

3.开展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身感受社会,深入了解社会现状和问题。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意识、文明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冲击和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理解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和现实环境出发,设计出更符合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教育需求和发展动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建议。

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目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当前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分析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和影响,挖掘其潜在的发展空间和提升路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明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涵和特点,揭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二是分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现状,把握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依据;三是探讨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因素,找出主体性提升的策略和措施,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提供策略建议;四是建立评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指标体系,强化质量监控和效果评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指导。

通过本研究,旨在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1.3 研究意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意义在于帮助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目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问题日益凸显,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不仅有助于深入探究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在因素和作用机制,促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实践的创新,还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人才培养新机制,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展开深入研究,包括如下内容:1.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2.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表现和影响因素分析。

3.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培养模式探究。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具体来说,将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了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概念、内涵和相关理论;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收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相关数据;并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究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培养模式。

四、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能够揭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部机制和作用效果,构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五、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的进度安排如下:1.文献资料搜集和分析:3个月。

2.问卷调查和实证数据分析:4个月。

3.案例分析和总结归纳:2个月。

4.论文撰写和定稿:3个月。

六、研究团队和预算本研究团队由3名学者和1名研究生组成,预算为10万元。

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性与教育有效性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性与教育有效性探讨

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首先,单主体包括了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受教育者主体性,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者是主体,强调的仅是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认为教育者有绝对的主导型,而受教育者只是被指导,它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简单的被灌输,被教育,被动的接受教育者的施压,这样的做法有很大的弊端,因为一再的被动会让接受教育者失去主观能动性,丧失积极性,还会加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因为一再的被施压肯定会有反抗的时候,既然这样,不如早早的改变策略,让受教育者主动的积极地参加并配合教育者的工作,让双方在互相理解中达成共识,积极有效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其次,双主体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

在教育时,通常认为教育者乃为主体,即指导者,而受教育者则为客体,即配合者。

在实际受教育中,则将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即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将教育者当作客体,即起到从属作用。

这种观点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良好的配合互动,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步。

但是,这种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中,它有混淆主客体概念的嫌疑,因为它把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主体架构划分开来,即使之呈现为两个主体。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应主体而言,即为主动承担、发动,领导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人,此观点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既是主体也是客体,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主体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个体、群体也是主体。

这种理论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多元论,贬低了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的主导作用,其实质上是无主体说。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之所以说法多种,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含义的理解不同所造成的。

不能评论那种说法正确,那种说法错误,对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来说,适合双方的,能使双方的主动性发挥到最大的才是适合的。

2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如何才能更好的提升整个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准确性与有效性?此乃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者以及理论工作者所需秉持且继续深入考量与解决的重难点问题。

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

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

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不仅涉及到国家政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更关乎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而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受益于这门课程,我们应该采取主体性教学的探索,让他们在学习中成为主人公,真正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

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因此,教师不能单方面的灌输知识,而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程设计,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这样一来,学生们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发扬,加强对课程的兴趣和理解。

同时,这些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也会为课程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疑精神。

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如小组讨论、活动设计、案例研究等,或者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来加强教学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做到与学生互动,促进思想碰撞和交流,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在教学中不断优化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要知道,学生的反馈和意见对于教学的改进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有效的评估反馈渠道,并及时吸纳和整合学生的反馈意见。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更能够提高课程的质量,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探索。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政教育价值主体性探索一、科学实践观视域中主体性的概述(一)科学实践观视域中主体性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对以往所有哲学理论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体性思想也不例外。

马克思是在批判以黑格尔为主的唯心主义主体论和以费尔巴哈为主的旧唯物主义主体论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自己的主体性范畴。

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理念作为一切的最高根据,是一切无所不包的“主体”、一切客体存在的创立者。

在他看来,从事现实活动的人不过是理念的化身,无论是理论活动还是实践活动,只是绝对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而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自我意识(客体)也只不过是绝对理念的外化。

由于这种绝对观念的“主体”不受任何客观条件和必然性制约,因而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但只不过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

费尔巴哈则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只是把“现实的人”看作是感性的对象,看作是一个感性的实体,即自然存在的人。

这种抽去人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仅仅把人看作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这样的人是非历史的、不是真正从事物质实践活动的人。

这两种主体性的观点虽然是对立的,但是方法论上却是相通的:它们都是不懂得实践,不能从实践的观点来理解事物、现象和人。

正如马克思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P499)在这里,马克思把实践作为理解主体性的途径,从实践唯物主义高度,建构了主体性理论。

在马克思看来,主体既不同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也不同于费尔巴哈式的感性肉体的存在,也不能等同于孤立的、抽象的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历史行动中的“现实个人”。

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P16“2)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P525)主体性作为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形成并彰显出来的,离开了指向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就无所谓人的主体性。

同样,只有当人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一定的特性在对象性关系中表现出来时,才可称之为主体性,而这种主体与客体的对象化关系也就是实践的关系。

实践作为一种对象性活动,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最本质的关系,作为主体与客体的桥梁,既是主体性产生的内在源泉,又是主体性发挥外在表现。

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观点与实践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因此,主体是外在的表象和内在实质的统一,人的主体性是在对对象世界的实际作用中生成、呈现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主体对客体能动的认识和改造是理解主体性的关键。

一方面,这就说明了主体性范畴只有从主体和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才能得到真实、科学的规定;另一方面,这种对象性活动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或曰认识能动性和实践能动性,“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

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

”(P477)这种认识和实践的能动性不是依附对象,不是消融于对象之中,而是在客观规律和对象规律的制约下,在正确的认识指导下,把握客体本质属性和实践的“求真”活动,是科学性与价值性,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主体性。

(二)科学实践观视域中主体性的特征为了进一步理解上述主体性的内涵,有必要对主体性的特征进行分析和阐述:1.主体性体现了对象化活动的特征主体和客体都是对象性存在物。

主体性“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

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的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

(P209)主客体关系因对象性活动而建立,正是在对象性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生成、确立和建构起来,而这种对象性就是实践活动。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P163)因此,主客体并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不仅在客体方面,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

(P16)2.主体性体现了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主体性不仅仅体现了对象化的实践活动,而且在实践活动中体现着主客体的相互改造。

这种相互改造是通过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出来的。

自觉性是相对于自发性而言的,自发是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状态。

人的自发性是指人的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行为动作,“是人没有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的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

(P76)对自发性的这个概括性的界定,实际上是以自觉性为尺度所作的否定的说明。

真正的主体性是以自觉性为标志的,首先表明的是人的精神、思想或认识的状态,进而还表明在某种精神、思想或认识支配下人的实际存在、行动或实践的状态。

因此,自觉性应包括意识的自觉性和理性的自觉性。

作为主体的人首先对自身的行为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意识,即要知道自己首先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明确自己行为的目的,自觉地主动的接受客体,还要对自身的主体身份和主体地位有自觉地意识性。

其次,对于作为主体自觉性的更高要求的是理性的自觉。

只有理性的认识才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性的自觉不仅仅只是认识的自觉,而且是对于如何实践的自觉。

只有通过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的理性自觉才能避免感性实践的不确定性。

能动性是主体的人在与客体发生对象性关系时,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认识客观对象,把握客观对象的发展规律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对象的一种主观积极性。

正如毛泽东所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

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P477)作为主体的人,他所具有的能动性应当通过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从思想到行动、从行动到行动的完善等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

如果说能动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那么,创造性的实质则是对现实的超越。

所谓创造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对象世界的超越,“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P162)现存的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而是作为主体的人通过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世世代代创造的结果。

二是对自身的超越。

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为历史所“创造”的同时又“创造着”历史,同时也是对自身实现着变革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人是唯一能够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的动物状态的动物———他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

”(P535)没有革新、没有创造,就没有进步,也就没有价值。

创造性越大,价值也就越大。

二、价值与价值主体性的本质内涵(一)价值的内涵很多学者在谈论价值时,往往注意到了满足需要的属性,即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认为从主体需要出发形成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但是现存的世界不会主动满足人的需要,人必然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能动的满足和创造,犹如马克思所言:“人们……是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

”(P40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501)人正是通过实践活动,体现了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性,体现了实现目的的能动性,体现了人对人自身、使之“人作为人”的超越性,因此,所谓价值,“虽然不排除满足需要的含义,但它并非只是这样一个表示这类直观意义和简单含义的概念,本质上它是一个表现人的主体性、超越性和目的性的范畴,它并不表达别的什么意思,而仅仅意味着人的实践活动所追求的那个目的之物和超越之物”,(P1)因此,价值是在一切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是主体与客体相互、相互作用的特定形态和产物,彰显着客体的主体性运动。

(二)价值主体性的内涵在马克思价值视域中,价值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深刻地体现着主体性内容和尺度的东西。

既然主体性只能在对象化的活动中来体现,那么,价值主体性也只能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寻找。

主体是价值存在的尺度,主体性决定着价值的属性。

主体性的内涵有多丰富,价值主体性的维度就有多丰富。

同时,马克思曾经指出:“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

”(P209)这说明,价值主体性是通过价值本身的特性反映或昭示出来的主体性内容,也就是说,是主体在确立产生现实的对象性关系中所显示出来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也是作为现实活动中的主体按照自身的能力、需求、尺度所彰显出来的改造客观世界和客体与自身的特性。

而主体总是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

(P166-P167)因此,我们可以说,价值主体性的发挥也要坚持两个尺度:一个是社会性的外向尺度,即价值主体性的发挥既要以现实的社会发展为前提,受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的制约,又要指向现实社会的要求和目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个是个人本性的内在尺度,作为主体的人是一切价值存在的尺度,也是一切价值的归宿,即价值主体性的发挥既要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又要以个人的价值诉求为归属,满足人的本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性及其当代意义(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尤其是精神文明的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

”(P46)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逻辑前提,以调节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同质发展为本质,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目的的价值实践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题中应有之义”。

(P5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性就是主体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在以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为准绳的前提下,所彰显出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