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1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18张)
二、东晋与南朝
3.东晋与南朝的交替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 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4.江南开发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
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二、东晋与南朝
4.江南开发
(1)开发原因: ①为躲避战乱,大量北方人口迁至江南,为江南地区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秩序安定。 (2)开发成果:
灌
溉
陶 瓷 ( 白 瓷 )
(
冶
翻
金
车
(
)
灌
钢
法
)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概况
虽然向汉族学习,民族差异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存 在。各民族呈现逐渐交融的趋势。
4.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
目的: 1、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2、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魏 孝 文
帝
三、十六国与北朝
4.北魏孝文帝改革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与汉族联姻
鲜卑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兰 独孤
汉姓 元 楼 穆 陆 贺 刘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 卢、崔、郑、王4家女 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 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 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 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一
宋齐梁陈
(2)局限性: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课堂总结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共19张PPT)
一 三国与西晋 二 东晋与南朝 三 十六国与北朝
一、三国与西晋
一、三国与西晋
(二)西晋形势图
263年,司马昭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一、三国与西晋
(三)西晋末年五族内迁
1
匈 奴
2
鲜 卑
3
羯
4
氐
5
羌
思考:人口流动对社会历史的影响 影响: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二、东晋与南朝
二、东晋与南朝
(一)东晋建立
东晋建立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 史称东晋。
学习思考
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大量人口南迁,对 社会经济文化有什么深刻的影响?
二、东晋与南朝
(二)东晋士族专权
士族执掌朝政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 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土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 支柱。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一)纷 争
前秦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 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
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 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曾 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
前秦统一北方
北方再次分裂
三、十六国与北朝
(二)融 合
北魏
4世纪末,鲜卑拓 跋部建立的北魏 强大起来,于439 年统一北方。
二、东晋与南朝
(三)南朝
南朝:宋、齐、梁、 陈
南朝的由来
420年至589年,南方先后经历了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420年,刘裕废掉了晋
宋
帝,自立为帝,国号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内容提要】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政治上,国家6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时空坐标】【知识提纲】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魏(220年)、蜀(221年)、吴(222年)2.西晋:建立:266年、统一:280年、灭亡:316年3.五胡内迁:匈奴、羯、鲜卑、氐、羌;主导政局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建立,317年;灭亡,420年。
2.东晋的士族3.南方朝代更替:420—589,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合称为“南朝”。
4.江南的开发(1)原因(2)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5.民族交融6.六朝的疆域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2.淝水之战3.北魏(1)建立与北方的统一(2)北魏孝文帝改革(3)北朝的演变(4)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重点解析】1.五族内迁: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
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
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
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到魏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晋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荐)
孝文帝推动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 汉话:在朝廷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语; 易服装:禁止穿胡服,该穿汉服; 改籍贯: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即为洛阳为籍贯,不 得归葬平城; 改汉姓:改繁复的鲜卑姓为音近或意近的汉姓,如拓 跋氏改为元氏,独孤氏改为刘姓; 通婚姻:鲜卑和汉人的通婚。他纳汉族门阀四姓等女 子为嫔妃,又替诸王纳汉族高门女子为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动画中花木兰形象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北朝民歌《木兰辞》
花木兰是民族融合的最好见证
•
8.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 解力有 所欠缺 ,所以 在读书 时往往 容易只 看其中 一点或 几点, 对书中 蕴含的 丰富意 义难以 全面把 握。
•
9.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了自信, 我们才 能怀着 坚定的 信心和 希望, 开始伟 大而光 荣的事 业。自 信的人 有勇气 交往与 表达, 有信心 尝试与 坚持, 能够展 现优势 与才华 ,激发 潜能与 活力, 获得更 多的实 践机会 与创造 可能。
A.当时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B.民族问题困扰北魏发展 C.改革才能解决各种矛盾
C
D.双方矛关系将不可调和
•
1.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 要素之 一,是叙 事作品 中表现 人物之 间相互 关系的 一系列 生活事 件的发 展过程 。
•
2.它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 与人物 、人物 与环境 之间相 互关系 的具体 事件构 成。
族,刘备、曹操的部队中有大量幽州乌桓胡骑。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八王之乱形势图
一、三国与西晋
(一)三国鼎立 (二)西晋短暂的统一 (三)五族内迁 1、五族内迁原因: 2、主要内迁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
3、影响: ①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 ②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③有利于民族融合
《晋书》: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二、东晋与南朝
1、政治:士族专权(门阀政治) 2、经济:江南的开发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简要说明
依据材料,概括秦汉与魏晋南 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
二、东晋与南朝
4、(2020·北京昌平)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 信息,下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体现了“汉 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 )
A.江南开发 C.政权并立
B.民族交融 D.南北统一
5、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
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
东晋
(317-420)
南朝(420-589)
隋
581--618
宋齐梁陈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
一、三国与西晋
西北军阀董卓火烧洛阳,废立皇帝,此后各 路诸侯佣兵自立,后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 献帝建立魏国标志东汉灭亡, 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 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 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芸芸众生的精神寄托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龙 门 பைடு நூலகம் 窟
道教理论家, 建立神仙体系
竹林七贤 魏晋玄学
乱世之中现实的执着追寻——的经济发展
1.三国时期:曹魏推行屯田制、诸葛亮治理蜀汉(都江堰, 蜀锦)吴国(造船商业).
2.北魏经济: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 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 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洛阳伽蓝记》
北魏孝文帝改革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 《魏书·高祖纪》
迁都洛阳,改洛阳籍 改鲜卑姓为汉姓 穿汉服,说汉语 鼓励与汉族上层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 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社会安定,兵役徭役赋税轻。 物产丰盈,粮食充足。 大量 土地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增加。农副产品、手工 业、商业发展。
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劝课农桑、奖 •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en)励,耕则织数、郡安忘抚饥。
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流地民,、亩兴直修一水金。
自然条件优越。
乱世中寻求共生——民族交融
• 三国含时义期:各,蜀民、族吴间共两同国生加活强、了彼此对学南习方、少共数同发民展族、地逐区渐的交治融 理 (南中的、过山程越,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
• 西晋趋时向期一,五致。胡内迁并卷入司马氏内战 • 东晋至南朝,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
步与汉族交融 • 十六国政权中,大多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⑤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③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交流;
⑥造成局部冲突等不安定现象。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区域开发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发展
1、东晋以来南方初步开发
材料7: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鄠县、杜县,在今陕西)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记录南朝刘宋历史的史书)
任务5:据上述材料及所学,概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表现及原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区域开发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发展
1、东晋以来南方初步开发
表现:
社会安定;百姓富足;农业、渔业、手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原因:
①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政治重心南移,统治者重视,轻徭薄赋;④南方自然资源丰富,蕴涵农耕经济潜力;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⑥民族交融,共同开发;……
材料6: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3、民族交融的影响
①有利于民族交流、文化认同;
②推动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
汉
曹魏
蜀汉
东吴
西晋
东晋
宋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28张ppt)
朝代
宋
齐
南 朝
梁
陈
建立者 刘裕 萧道成 萧衍 陈霸先
时间 420年—479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557年—589年
都城 建康
3.江南开发
南方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先秦与秦汉时期,江南农业虽有所发展,但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重心黄
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西晋末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严重消耗 了西晋的国力,西晋统治分崩离析。五胡趁虚 而入。
西晋统一短暂与迅速灭亡的原因:
①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②八王之乱,宗室诸王争权夺势,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③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五胡乱华) ④内迁匈奴贵族灭晋。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称帝建魏,都洛阳。东汉灭亡。 (220-280) 刘备称帝建立蜀汉,都成都。 孙权称帝建吴,都建业。
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进行了残酷的民 族压迫,反抗时有发生。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晋统治者强 迫各族人民纳租税,服劳役,还掠卖少数民 族人为奴婢。因而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 “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少数民族首领趁 机起兵反抗。
少数民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 羌五胡内迁)既促进了民族融合,也 激化了民族矛盾。
开发的原因: ①南方统治者重视;南方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战乱,人民大批南下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 ③人民辛勤劳动
开发的表现:
开发的影响: ①改变了南方落后的经济面貌,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 ②大大影响了南方政治,促成了南北抗衡的政治局面。 ③促进民族交融,带动南方文化的进步。
二、东晋与南朝
结果: 皇权衰弱。
“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课件+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①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__交__往__交_流__交__融__的历史趋势,大 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_隋__唐_盛__世__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1.【图示解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学术情境】 西晋速亡原因 《资治通鉴》记载:“(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 以职任。” 思考:上述措施的实施与西晋速亡有何关系?
3.江南开发
原因
北方战乱,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___技__术___, 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表现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
进步。
影响 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4.南北对峙 (1)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__河__南_岸___附近。 (2)到陈朝,只能保有__长__江____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 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三国两晋南北朝 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1 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建立
曹魏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 魏,东汉灭亡。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 蜀汉 仍为汉,史称蜀汉,简称
蜀。
都城 洛阳
成都
势力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 立中略占上风,势力范围 主要在北方。
蜀、吴两国注重加强对南 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影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动 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 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唯物史观]——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1)长期的分裂割 据使百姓渴望统一,统一成为民心所向。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内容提要】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政治上,国家6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时空坐标】
【知识提纲】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魏(220年)、蜀(221年)、吴(222年)
2.西晋:建立:266年、统一:280年、灭亡:316年
3.五胡内迁:匈奴、羯、鲜卑、氐、羌;主导政局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建立,317年;灭亡,420年。
2.东晋的士族
3.南方朝代更替:420—589,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合称为“南朝”。
4.江南的开发
(1)原因
(2)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
5.民族交融
6.六朝的疆域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2.淝水之战
3.北魏
(1)建立与北方的统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朝的演变
(4)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重点解析】。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区域开发。 2.认识东晋士族的特殊社会地位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积极意义。
【学习目标】
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 唯物史观
迭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 时空观念 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通过文献资料记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史料实证 影响。 运用文献资料,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 历史解释 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家国情怀 ,民族融合趋势增强。
萧道成建立 (479—502)
陈霸先建立 (557—589)
萧道成建立 (479—502)
结合教材,概括东晋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以发 展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放火烧荒,种水田;
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西汉)
材料二:江南是全国最繁荣昌盛的地方。民户越来越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江南土地肥沃,百姓勤奋,丰收的年头,一年的收获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生产 的丝绵布帛能供天下人穿用。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 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
①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 治,希望秦军失败;
②秦军中的汉人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
③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从东晋方面看:
①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 高昂;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2.北朝代表政权—北魏
背景: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各民族的融合趋势加强; ③社会矛盾激化; ④孝文帝改革的决心。 措施: ①迁都洛阳;②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③均田制;④鼓励鲜 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⑤三长制。 意义: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北魏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④全面推行汉化,丧失了民族独立性,失去了尚武的民族精神。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荐)
•
9.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了自信, 我们才 能怀着 坚定的 信心和 希望, 开始伟 大而光 荣的事 业。自 信的人 有勇气 交往与 表达, 有信心 尝试与 坚持, 能够展 现优势 与才华 ,激发 潜能与 活力, 获得更 多的实 践机会 与创造 可能。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
材料二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
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
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
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
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
——《宋书》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从“分”“合”中探寻
历史发展的规律
请同学们思考:罗贯中的这段话反映了他的一种怎样的历史观?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种观点?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 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纷争, 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 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三国演义》 请同学们思考:罗贯中的这段话反映了他的一 种怎样的历史观?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种观点?
它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错误的。综
观整历个中史国循古代环史论,‘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分’是支流,历史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学习目标
1.自主梳理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 迭与民族交融的历史脉络。
视角3 孝文改革,促统一
• 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源于“汉化”政策。(3分) ① 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3分) ② 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3分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建立者:曹丕都 城:洛阳时 间:220-265
魏
建立者:孙权都 城:建业时 间:229-280
吴
建立者:刘备 都 城:成都 时 间:221-263
蜀
战争
双方
结果
官渡之战
曹操VS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二、东晋与南朝
(三) 江南开发
1.江南开发的原因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司马迁《史记》
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覆衣天下。——《宋书》
材料二
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②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 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
1.统一北方时间:4世纪下半叶
时间:
383年
2.淝水之战
双方:
前秦与东晋
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失败原因:
前秦政权内部各族未充分融合,统治基础脆弱,战略战术失当。
影响:
前秦迅速崩溃,原先归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纷纷乘机独立,黄河以北又再陷入分裂的状态。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隆中对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3.南朝(宋齐梁陈)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齐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二、东晋与南朝的统治(317--589)
3、南朝历史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南方 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420—589)定都南京
3、江南经济的开发
(1) 原因
1、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方社会安定; 2、北方人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3、北方人民充实劳动资源;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 5、统治者的支持。
2、士族政治
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 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士族,又称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从魏晋时期到隋唐 时期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乌衣巷的传奇:乌衣巷是王、谢 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元帝司马
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睿的能共重治建东,晋是政一权种,在系特得力定于条王件 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导的谋划。元帝登基时甚至要把
①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②缓解了民族矛盾。 ③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 程。 ④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局限: ①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②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3、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保守势力 政 强大,改 治 革阻力重
重。
远离鲜卑贵 族,改革阻 力较小。
经 济
地 产 供粮处 应有偏 困限僻 难,。,地农处业中发原达。,
②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③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经济重心南移
魏晋南北朝
开始南移
(南方开始超过北
完成南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诗的首联写了暮春时节送别友人时的 情景, 其中既 有对自 然景物 的点染 描绘, 也有对 友人深 情厚谊 的直接 表达, 景中有 情,情 中有景 ,二者 是融合 在一起 的。
魏孝文帝出行图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 野蛮精悍之血,注人中原文化颓废 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 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三国 西晋 东晋十六国
北方
魏
晋
南方 蜀 吴
公元266---280---316
十六国
东晋
南北朝
东魏 北齐
北
魏
吞并
西魏 北周 隋
•
5只有用“直觉的知”,心无旁骛地关 注诗本 身,无 暇思索 诗句形 象之外 的东西 ,如果 还有所 觉,那 就体味 到了诗 的意境 。
•
6看到梅花的画像或是读到描写梅花的 诗句时 ,如果 考虑到 梅花是 一种冬 天开放 的木本 植物, 那么, 就是考 虑到了 梅花的 意义, 也就是 梅花与 其它事 物的联 系,而 不是在 关注梅 花本身 的形象 。
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
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
沃,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
下。
——《宋书》
材料一: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年三十以 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 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
十六国
东晋
南北朝
东魏 北齐
北 魏
吞并
西魏 北周 隋
宋、齐、梁、陈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 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 比屋。 ”
——(南朝)谢灵运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 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 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 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 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新。”
──《魏书》卷二十一上《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
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
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三
根据材料一、二、 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孝文帝改革的 内容。
三国 西晋 东晋十六国 南北朝
北方
魏
晋
南方
蜀 吴
公元266---280---316
十六国
东晋
“西戎荒俗,非礼义之邦。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 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勿极武穷兵,过深残掠。”
————《晋书载记第十四·苻坚下 》
三国 西晋 东晋十六国
北方
魏
晋
南方
蜀 吴
公元266---280---316
•
3我明白那个傍晚的阳台,昙花为什么 一次次 固执地 呼唤我 了。那 最后的 舞蹈中 ,我是 唯一一 位幸运 的伴舞 者。它 离去以 后,我 将用清 水和阳 光守候 那绿色 的舞物,只要去“见” ,都会 产生境 界;因 而,人 们读诗 ,只要 去“见 ”,就 能得到 诗的境 界。
宋、齐、梁、陈
隋唐
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
1至夜半时分,昙花盛开时舒展的花瓣 已完整 地收拢 ,重新 闭合成 一枝橄 榄形的 花苞。 很多天 以后我 拿到了 那天晚 上留下 的摄影 照片, 它在开 花前和 开花后 的模样 ,几乎 没有什 么不同 。
•
2我很久很久地陪伴着它,陪伴着昙花 走完了 从生到 死,生 命流逝 的全部 旅程。 “昙花 一现”那 个带有 贬义的 古老词 语,在 这个夏 夜里变 成一种 正在逝 去的遥 远回声 。我们 总是渴 望长久 和永生 ,我们 恐惧死 亡和消 解;但 那也许 是对生 命的一 种误读 ——许 多时候 ,生命 的价值 并不以 时间为 计。
南北朝
西汉形势图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图
对比汉晋地图,分析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发展状况。
为何这个时期出现少数民族內迁的现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公元255年)冬十月,(魏文帝曹丕)行 幸广陵(今淮阴)故城,……是岁大寒,水 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三国志魏书》
“晋归义羌侯”印
2018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 联合网易有道词典,隆重推出【以 你之名,追寻姓氏起源】小程序, 只要你输入自己的姓与名,就可以 追寻到属于自己的姓氏起源。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 西晋
北方 魏晋
东晋十六国
南北朝
南方
蜀 吴
三国 西晋 东晋十六国
北方
魏
晋
南方
蜀 吴
公元266---280---316
──《魏书》卷十九中《任城王云传附澄传》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地图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材料:“江南之为国……至于元嘉(424年—453年)末,
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
(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
也。……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
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魏书·孝文帝本纪》
材料一:孝文 帝曰:“朕以 恒、代无运漕 之路,故京邑 (平城)民贫; 今移都伊、洛, 欲通运四方。”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 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 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拓跋)澄曰:“伊路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 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