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时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知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流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作用(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预习评价】1.(判断)余粮收集制使苏俄农民得到了足够的补偿。
(×)2.(判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3.(思考)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
对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怎样的经济政策?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①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②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预习评价】1.(判断)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农民可以自由支配收获的全部粮食。
(×)2.(判断)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途径。
(×) 3.(思考)列宁指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 “斯大林模式”知能演练轻松闯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知能演练轻松闯关新人教版必修2[随堂检测]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
结果,这一尝试(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选A。
“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有效巩固工农联盟是指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在1921年,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模式下实现的,故D项错误。
2.苏俄(联)历史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
这里省略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新经济体制解析:选B。
“军事共产主义”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材料是说“打开军事共产主义”之后有了新的政策,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明显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于是就有了”新的政策,即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是在新经济政策之后,故C项错误;新经济体制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3.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解析:选C。
苏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而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这说明实行新经济政策与苏俄的社会性质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苏俄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才进行了政策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因此政策调整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故C项正确;B、D项不是根本原因,故错误。
4.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2018版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时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检测 新人教版必
第20课时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1.“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是因为( )A.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C.新经济政策实行D.可以加入集体农庄【答案】 C2.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路。
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文中“走一段危险、困难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B.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C.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D.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答案】 C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
”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D.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 C4.美国人科恩在《布哈林》一书中说:“斯大林的政策人为地制造了1932~1933年的饥馑,俄国历史上最可怕的饥馑。
”50多年后《真理报》报道:“1932年和1933年冬春相交之际,饿死的人大约有三四百万。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俄国经济的缓慢发展B.新经济政策不适合苏联的国情C.苏联经济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干扰D.斯大林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答案】 D5.对表中这种经济现象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B.它牺牲农民利益满足工业化的需求C.它是后来农业改革的主要依据D.它顺应了当时粮食市场的价值规律【答案】 B6.斯大林在苏联执政时期开创的经济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这一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答案】 D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
教育最新K12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目标导航]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图解识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易混易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发展。
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思维点拨]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
一二三目标导航Fra bibliotek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3.历史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 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拓展延伸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 许私人经济等◆多全书种优质经试题济随意编成辑 分◆ 课的堂教存学流在程完,美允展示许◆商独家品研发经错题济组卷系的统 发展。新经济 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种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 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一二三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二、新经济政策 1.实施背景 (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 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1921年,苏◆ 全俄书优的质试一题随个意编海辑 军◆ 课基堂教学地流程发完美生展示兵◆变独家,研引发错起题组了卷系列统 宁等人的高 度重视。
目标导航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 大林模式”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1.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学习要点 (1)“战时共产◆ 全主书优义质试”题政随意编策辑 实◆ 课施堂教的学流背程完景美展、示 内◆ 独容家研发、错题特组卷点系统和作用。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 (3)“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和影响。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问题1
问题2
【例题1】 这是某位同学上课时做的笔记,笔记的部分内容如下:
这主要反映了苏俄(联)( ) A.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的变化 B.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 ◆ 全书优质试题随意编辑 ◆ 课堂教学流程完美展示 ◆ 独家研发错题组卷系统 C.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的变化 D.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变化 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余粮收集制”“国有化”“取消自由贸 易”“义务劳动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相关内容,而粮食税则 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故本题选D项。 答案:D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素材 北师大
1 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素材)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P95 积极: 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工业化模式 ②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③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④迅速提高了苏联人民的文化水平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苏联笑话: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老婆说:“没有油啊。
” 伊万说:“那就煮!” 老婆说:“没锅。
”
伊万说:“那就烤!”
老婆说:“没柴。
”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P95
弊端:
政治上,高度集权,民主制被破坏,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上,计划经济下否定市场,经济比例失调,农民利益受损; 思想文化上,政治斗争第一,高压政策,思想统一。
对
斯
大
林
的
个
人
崇
拜。
【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____________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____________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______、______,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1)实行______________。
(2)大中小____________全部实行________。
(3)取消__________。
(4)实行普遍______________。
4.特色:兼有“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特色。
5.评价(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______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______危机。
2.内容(1)农业:以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__________;以______的方式让______________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分配:废除______________。
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__________的发展。
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______积极性,促进了______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____________。
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成立。
(2)1924年,__________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史料解读素材北师大版必修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1.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史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史料二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史料解读]史料一说明外部环境决定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史料二说明苏联通过税收、价格剪刀差等方式剥夺农民,满足工业化的条件。
[问题思考](1)斯大林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原因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谈谈你对苏联工业化政策影响的认识。
提示(1)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加强国防建设。
(2)材料表明苏联牺牲农业来实现工业化的政策。
这种政策促进了工业发展,加快了苏联工业化进程,但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史料30年代苏联的经济体制“实行工商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
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史料解读]史料从所有制形式和经济管理模式两方面说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问题思考]据史料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制特点。
提示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史论总结]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1)原因①根本原因:苏联是小农生产占优势的国家,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小初高学习】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十月革命后,为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失败了。
苏俄随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其影响非常深远。
3.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
二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都曾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存在的严重问题。
[目标导航]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2)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相勾结,向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
2.目的: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
3.主要措施(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加速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3)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所有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4)分配: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
4.评价保证了前线的胜利,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思维点拨]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推行的特殊政策,也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尝试。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失败的。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1)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采取措施,帮助农民恢复生产。
(2)工业:重要工矿企业仍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租让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允许开办私人小企业。
(3)商业: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品经济。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7单元】之小船创作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措施(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制定: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3.内容4.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新经济政策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其中虽有允许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内容,但它主要是利用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发展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因领导人的更换这一政策没有延续下去。
知识点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措施(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3)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4.评价(1)功绩①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斯大林模式”两条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三个影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经济发展。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新人教版必修2
(2)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
本完成。
『思考』 民的老朋友, 里姆林官的 “红色资本家 取得苏俄矿 人。哈默为什 开采权?
[答案] 了“战时共产 行新经济政策 让的方式让外 山。
三、“斯大林模式”…………③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 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初,斯大林的领导地位 逐步确立。 (3)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__新__经__济____政策被逐渐取消。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苏俄
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3.内容 粮食税
(1)农业:以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
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2)工业
国有化
①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______。
经济 本主 资本 主义 节。 一定 资本 即在 提下 中, 义, 主义
『 业产量 第一位 其自身 方面是 本主义 的经济 衰退。
4.评价 (1)积极作用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__反__法__西__斯__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___农__业_____和轻工业的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__计__划__指_令___,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 持续发展。 ④ 高 度 集 中 的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的 僵 化 , 成 为 以 后 _苏_ _联_ _解_ _体_ 一。
课堂合作探究
主题一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项目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导学案新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习目标】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23、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学习模块】(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学什么?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评价2、怎么学?(1)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形势。
(2)内容①农业上:实行制;②工业上: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③流通上:取消;④实行。
(3)特点:兼有“”和“”两种特色。
(4)评价①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使苏俄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对抗敌人,是军事胜利、政权巩固的保障;②损害了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
3、学会了吗?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二)新经济政策1、学什么?2、怎么学?(1)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政策,引发了严重的和危机。
(2)标志:1921年通过了《》决议。
(3)内容:①农业上:以代替;②工业上:解除了大部分和一部分的国有化,允许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方式让经营;③流通上:改变的做法,恢复和;④分配上:废除制,实行按劳分配。
(4)作用: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有利于稳定形势。
3、学会了吗?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主要“新”在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改用国家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三)“斯大林模式”1、学什么?请同学们阅读第三子目,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及评价2、怎么学?(1)背景①1922年底,建立;②1924年初逝世后,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
第七单元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8·太原高一检测)右面漫画《我们将阻止并且严格惩罚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反映了当时俄国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B )A.余粮收集制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解析]1919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当时,为了保证劳动力的供给,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2.(2018·长沙高一检测)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
结果,这一尝试( A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有效巩固工农联盟是指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在1921年,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模式下实现的,故D项错误。
3.(2018·新疆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列宁结合俄国国情,“创造性的将市场经济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材料中的“实践”是指( B ) A.自由放任政策B.新经济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斯大林模式[解析]结合材料中“市场经济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可知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故选B项。
4.(2018·江西学业水平测试)在苏俄(联)实行某一政策后,农民可以公开售卖他们的产品。
零售店和雇工少于20人的小工厂又可以在私营企业主的经营下营业,重工业、银行和矿山仍然保留在政府手中。
由此可见当时苏俄(联)实行的是( B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方针D.自由放任政策[解析]在新经济政策下,部分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即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选B 项。
(江苏专版)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23456
(1)材料一中“挺身起来斗争”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一概括其历史意义。 答案 斗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意义:增强了工农的力量,发展社会主义文明。 (2)依据材料二,归纳“租让制”的含义,据材料归纳苏俄这一举措的 目的。 答案 含义:租让或租赁国家不能经营的企业。 目的:改善工人生活;学习外国技术。
提示
史论总结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形成原因 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 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斯大林迫切要求实现社会主义,建成工业强国。 ④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问题思考 材料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请运用这一方法评 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提示 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 (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 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发了 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测试内容及要求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斯大林模式”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理解新经济政策。 3.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4.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内容索引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 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
②单一公有制
①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 发展经济 ②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后篇巩固提升(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故D项符合题意。
2.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导致出现“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1921年,苏俄已经结束了国内战争,但政府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政策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引发了各种矛盾。
3.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
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此后苏维埃政权( )A.采取余粮收集制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C.实施新经济政策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材料反映出苏俄政府要把取消商品经济的政策转变为恢复发展商品经济的政策,故选C 项。
4.影响下表中1920~1925年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农业生产情况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1925年相对于1920年无论是农业总产值还是种植业比重均大幅度增长,而且略高于1913年,这表明国民经济已经恢复,这是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故B 项正确。
5.据《苏联经济史》统计,1928~1934年苏联谷物生产总量和谷物征购量对比如下图,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B.粮食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迅速恢复C.农业集体化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赫鲁晓夫改革极大增加了农民收入,1921年被取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图可知1928~1934年,苏联谷物产量逐渐降低,说明农业并未迅速恢复,并且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已经逐渐被取消,与材料时间也不符,故B项错误;据图可知1928~1934年,苏联谷物征购量逐渐上升,而产量却逐渐降低,说明农业集体化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练习含解析: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记一记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知识结构填一填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答题术语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是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2.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3.“苏联模式”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辨一辨1. 如何正确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2.为什么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
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3.“苏联模式”是一种怎样的模式?“苏联模式”是指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社会模式,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体制、政策的统称。
其主要内涵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辨析体会研一研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目的史料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史料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提示] 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时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12/31
19
谢谢欣赏!
2019/12/31
20
【小贴士】
新经济政策究竟新在什么地方? 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 用来巩固工农联盟和恢复发展生产,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创造性发展,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和与时俱进。
关于斯大林模式 1.背景: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 历史传统制约;斯大林的领导地位确立及个人因素。 2.表现 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单一的 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计划。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个人崇拜。 文化上:高度集中,行政干预,思想学术问题政治化。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知识梳理建构
『战时共产主义』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要点解读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行政
思维拓展提升
[主题]历史学家看斯大林体制 [史料]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 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 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 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最薄弱环节”的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的胜利,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苏俄(联)的经济体制探索经历 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体制改革的曲折过程,其间有 成功也有失误,斯大林模式的逐渐僵化和改革的停滞导致苏联经济的不断恶化, 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功,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发展潜 力。
[推荐学习]2018秋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办法”是指( )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由题干信息“最简捷、迅速、直接”可以看出,苏俄是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符合这一特点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D项。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
结果,这一尝试(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A[“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巩固工农联盟是指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实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是“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3.苏俄曾采取的重视市场和商品交换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D.农业集体化运动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市场和商品交换,故A项错误;苏俄时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和农业集体化运动都是在苏联时期,不是在苏俄时期,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强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重视市场的作用,故C、D两项错误。
]4.“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材料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 )【导学号:07182197】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B.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C.迅速实现了苏联工业化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A[由“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可知,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贴士】
新经济政策究竟新在什么地方? 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 用来巩固工农联盟和恢复发展生产,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创造性发展,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和与时俱进。
关于斯大林模式 1.背景: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 历史传统制约;斯大林的领导地位确立及个人因素。 2.表现 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单一的 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计划。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个人崇拜。 文化上:高度集中,行政干预,思想学术问题政治化。
[解读]
材料辩证地分析了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影响,认为其促进了经济增长,
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材料间接地指出了斯大林体制 形成的外部原因,即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中,只有迅速实现工业化才能从根 本上巩固政权。
谢谢观看!
思维拓展提升
[主题]历史学家看斯大林体制 [史料] 历史学家尤· 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
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 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 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
特点
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 措施,使苏俄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的人 反映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
力、物力,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是,当 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推 评价 战争结束后,苏俄政府继续运用它作为向 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巩固了 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和途径,结果给国家 工农联盟,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 经济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恶果,导致 渡的正确途径。 1920 年春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知识梳理建构
『战时共产主义』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要点解读分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行政 命令的办法
新经济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 素发展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 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最薄弱环节”的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的胜利,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苏俄 (联)的经济体制探索经历 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体制改革的曲折过程,其间有 成功也有失误,斯大林模式的逐渐僵化和改革的停滞导致苏联经济的不断恶化, 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功,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发展潜 力。
3.意义:它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 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开创 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 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4.弊端:它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经 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 滞不前;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 发展;这种体制日益僵化,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