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记念刘和珍君》的朗读教学-文档资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珍惜友谊,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鲁迅先生讽刺和批判的写作手法;(3)对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3)解释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提高表达能力;(3)评选优秀练习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成果。
《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和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了解本文的历史意义及作者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收获。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背诵课文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合作意识;4. 学生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word文档资料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⑴关于背景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以下见课文注释①)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
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政府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
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本文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1926年4月12日第4期,后由作者编入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⑵关于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简介《记念刘和珍君》是由毛泽东于1929年所作,作为悼念刘和珍的悼词。
刘和珍是一位共产党员,他在活动中被捕入狱,在狱中受到酷刑折磨,坚持不屈,最终壮烈牺牲。
本教案适用于初高中语文课程,旨在通过深入了解该文本,传达出作者对于革命志士的崇敬之情以及推崇革命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生应该能:1.熟悉《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背景与内容。
2.理解文章中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和对于革命志士的崇敬。
3.通过对于文章中的语言和文学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文学分析的能力和思维水平。
4.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引领学生对于革命理想和信念的认知和思考。
教学过程导入1.通过师生互动提问引入教案主题,如:你们知道共产党员是谁吗?你们知道在革命斗争中有哪些英雄人物?等等。
2.在学生的回答中,相对应的进行一个简单介绍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革命精神与革命志士。
学习1.开始学习《记念刘和珍君》。
先让学生每人轮流朗读一段,然后整合在一起,带领学生一起自主思考。
2.学生思考完毕后,针对文学语言手法的探究,提问学生有哪些文学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
3.老师引导学生对于这些文学手法进行分析,如比喻、夸张、对偶以及平行对照等。
4.通过学生学习的文学语言手法,老师再一次引导学生更具体的探究文章中所表达的意义,如对于革命志士的赞颂,对于革命历程的概述等。
确认所学老师通过让学生每人发出一个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并交流讨论所学内容。
通过学术理性的讨论,让学生对本文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总结通过本节课程,学生型战硬实现了在阅读中提高文学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
同时,也引领学生对于革命理想和信念的认知和思考,使学生知晓革命之路上有多少先人为之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及子孙后代的幸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运用;3.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的理解;2. 写作技巧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3. 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记念刘和珍君》;2. 相关资料:刘和珍的生平介绍、课文背景知识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刘和珍的事迹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2)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背景,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4. 鉴赏与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和写作练习。
《记念刘和珍君》的朗读教学
《记念刘和珍君》的朗读教学《记念刘和珍君》的朗读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极为不平常的悼念文章。
既是愤怒控诉中外杀人者血腥罪行的战斗檄文,也是热情歌颂中国爱国青年高尚品质的美丽诗篇;同时又是激励人民奋起斗争的战斗号角。
字里行间,激情洋溢,鲁迅的强烈的悲愤之情贯穿全文,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讲好这样一篇感人肺腑的优秀作品,离开朗读,是绝对不行的。
一、通过朗读,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记念刘和珍君》,悲愤之情贯穿始终。
作者为“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追求真理竟惨遭杀害,而感到悲痛;为一般市民对刘和珍的死,有的保持沉默,有的作饭后的谈资,随着时间的流逝,“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而感到痛心。
作者对段祺瑞执政府残酷虐杀爱国青年学生,义愤填膺;对反动文人放出流言,诬蔑学生是“受人利用的”,怒不可遏。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通观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感情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教学中,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尤为重要。
通过感性的语言技巧、真切的表情、强烈的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明白作者为什么而悲,为什么而愤,并作出概括,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条出路:“爆发”或“灭亡”。
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世人的呼唤、激励和鼓动,只有斗争才有希望。
课文前后五次写到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反复写她“微笑”“温和”,给读者深刻印象,不仅感受到刘和珍对同志对师友和蔼可亲的温柔善良的性格,而且更能激发起对杀人者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阴险的极大愤恨。
排比句:“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语句简练、整齐,气势贯通,概括力强。
三个“竟”字,都突出了出乎意料,同时又分别准确地表达了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新鲜。
以“忘却的救世主”比喻人们要忘记“三·一八”惨案了;用煤的形成比喻徒手请愿作用不大。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刘和珍等人在鲁迅先生笔下的形象,感受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分析关键词:“苟活”,体会鲁迅刚正的品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探究深入分析文本,找出刘和珍等人的事迹,感受刘和珍等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刚正的性格,学习刘和珍等人的爱国精神。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难点重点:分析刘和珍等人的形象。
难点:体会作者刚正的性格,感受刘和珍等人的爱国精神。
教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鲁迅先生、“三一•八”惨案以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也清楚了本文的大概写作思路;同时我们通过对文章第一部分的深入探究,知道了惨案之后至作者写作时的两周内发生的事情以及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那么这个刘和珍具有怎样的形象,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二、作业检测1、抽2-3人背诵文章第二节。
2、集体背诵文章第二节。
三、合作探究1、默读文章第三四五节,概括每一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思考:文章中多次出现了刘和珍君的微笑,作者这样写能突出刘和珍君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明确:乐观温和3、小组合作探究鲁迅先生是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巨星,全国上下都有乐观温和的人存在着,为什么鲁迅先生会选择刘和珍等人来写?请在文章里找一找,找出来后小组间进行讨论,看看刘和珍等人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值得我们去怀念。
事迹:特点:反抗反动校长不畏强暴,敢于反抗虑及母校,黯然泣下正义果敢,有责任心欣然请愿,难中救助忠贞爱国,从容善良思考:课文中除了三四五节描写了刘和珍外,还有哪里也写到了刘和珍君?体现了刘和珍君怎样的特点?明确:毅然预定全年《莽原》。
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4、集体朗读文章第四节,探讨:刘和珍等人到底是不是暴徒?是不是受人指使去请愿?归纳:不是。
如此温和善良的忠贞爱国的女子,怎么可能是暴徒?通过对刘和珍等人的分析,我们知道她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高度责任感,如此不畏强暴,勇敢坚强的爱国的青年必定在国家危难之际自发地向执政府请愿,而非流言家所说的“受人利用”。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3)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认识到她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的革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3)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2)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3)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3)让学生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和珍的认识和感受;(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刘和珍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革命事迹的短文;3. 搜集其他有关刘和珍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重点分析刘和珍的革命事迹,以及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用)
无题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呤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注释】 墨:黑色。墨面:此处形容凋零破败的模样。没:隐藏。 蒿(hāo):香蒿,青蒿,二年生草本植物;莱(lái来):一年生草本植物,开黄绿色 花,嫩叶可吃。 敢:敢于。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看着万家凋零破败,隐没在蒿莱等野草 丛中,就敢于唱出惊天动地的哀歌。 浩:浩大。茫:茫茫,面积大,看不清边沿。广宇:广阔的宇宙。于:在。 心事浩茫连广宇:心事茫茫,想得非常遥远。 于无声处听惊雷:即便是万籁无声,仿佛也能听到人们心中悲愤的怒吼。 鉴赏:本诗中,诗人以深沉的笔调描绘了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中人民的困苦 生活,万家凋零破败,淹没在蒿草丛中,人民在生存线上挣扎。同时诗人心里憧憬着 美好的未来(心事浩茫连广宇)。依然是痛定之后的长歌当哭,动地的哀吟之中,是 对惊雷的期待。
思考探究: 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 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 堂外徘徊”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 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探究:句子的长短与情感的关系 长句:一般有助于抒发深沉、凝重、浓烈的情感; 短句:一般有助于表现轻快、紧张的心情或氛围;
五.写作手法:
·作者对文章开头参加追悼会的情景、刘和珍的生 平以及遇难情况作了简要的记叙,追叙了刘和珍的 和蔼善良、刚毅从容的形象。 (记叙) ·抒发了对烈士的尊敬与哀悼,对反动政府及其文 人走狗的凶残和下劣的愤慨。 (抒情) ·对斗争方式和死难的意义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议论。 (议论)
写作特色:
简练的记叙、强烈的抒情、深 刻的议论,三者有机结合,交错运 用,融为一体,使文章具有强烈的 感染力和说服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稿,配学案)
备注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时代背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散文写人记事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事件过后,鲁迅怀着满腔的悲愤,写下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3、分析第三部分
1、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明确:不赞成徒手请愿。运用比喻,大量木材——小块煤;大量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徒手”,更多血——更不能推动进步。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改变斗争方式。
2、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3、“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3、人物简介
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君:是对人的尊称,以此来称呼刘和珍等遇害青年,这是对他们的礼赞。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一、背景刘和珍,女,1964年生,浙江宁波人,中学语文教师。
她曾任教于宁波市七中和宁波市中学。
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尤其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独树一帜。
然而,在2018年5月4日,刘和珍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离世,享年54岁。
她的不幸离世给其亲友、学生和同事都带来了极大的伤痛。
为了记念刘和珍君,我们希望通过本教学设计的实施,将她精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传承下去。
二、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阅读技能,增强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具体而言,我们的教学目标为: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繁星春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能力;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和思维逻辑能力;4.通过本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刘和珍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探索精神,让她的精神得以传承。
三、教学内容3.1 教材分析所选教材为《繁星春水》中的一则故事——《屈原》。
故事讲述了屈原为了救国,决定投江身亡的经过。
通过本故事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屈原内心的苦闷和决绝,也能从中反映出当时国家命运的动荡和以人民利益为重的民族精神。
3.2 教学方法在本次教学中,我们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通过讲授和解释,让学生获得故事中重要人物的人物形象及其代表的情感;2.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理解故事中的句子和段落;3.观看短片,并进行比对分析,以了解其它解析方法;4.通过讨论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水平和思维逻辑能力。
四、教学步骤4.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繁星春水的选段及其它讲解资料;2.教师将刘和珍君的教育轨迹进行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爱戴之情,引导学生将刘和珍君的教学精神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3.教师提前分组,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进行自我协作和讨论,并设计合理的分组任务。
###4.2 课堂教学4.2.1 第一步:导入阶段(10分钟)教师通过回忆和讨论介绍屈原这个人物和其主要情感。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 )赁.屋( lìn )黯.然(àn )喋.血(dié)噩.耗(è)惮.( dàn )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第二部分(三——四)颂扬刘和珍烈士的崇高品质和斗争精神。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教案-文档资料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以思想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写法。
2、学习把简洁的记叙、深刻的议论、强烈的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理解这种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深化文章主题所起的作用。
3、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进去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
4、学习爱国青年英勇斗争、互相救助、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1、本文难度较大,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缺乏了解,对文章中曲折回旋的语言不易理解。
教学时宜适当向学生作一补充介绍。
注意引导其充分预习,搞清疑难问题。
2、重点分析文章的感情发展线索,从而理清作者的思路。
3、课前安排预习:①给课文各段概括大意;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4、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人: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今天的革命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她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这些革命先烈们在不同的战场上谱写出了一曲曲英勇的壮歌。
今天要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就是鲁迅先生为了记念1925年3月18日在北京为抗击军阀黑暗统治而英勇牺牲的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声讨反动统治者的一篇战斗檄文。
二、补充介绍“三•一八”事件。
(略)三、检查预习,进行新课。
1、检查给各段概括的大意,然后归纳层次。
第三部分,指出“三•一八”惨案的意义所在。
2、文章的思路:程君请求写文为警醒庸人写文回忆认识刘和珍的过程叙述得到噩耗时的惊愕(不相信)记叙刘和珍等人遇难的经过,控诉暴行总结烈士牺牲的教训对烈士死难意义的评价统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感情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请求,引起作者对烈士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化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思想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死难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3、讨论问题,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提问: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的请求写起?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无话可说”?明确: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说明写文章是出自自愿。
《记念刘和珍君》逐字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本次面试的23号考生雷科,我今天抽到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接下来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歌,请认真的听,“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歌曲唱完了,有谁知道这是什么歌吗?没错,就是《国际歌》。
有谁能说说你听完这首歌以后的感受吗?哦,你说你听出了被压迫的人民反抗的决心,很好,还有吗?你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群,为了追求真理而抛洒热血的人们,你的想象力真的丰富。
同学们说的很不错,同样的在我们中国,也有着一群为了真理,为了革命,甘心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其中一个人的事迹,她敢于斗争、敢于追求真理,甚至于她的牺牲都让鲁迅先生动容,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首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你可以大声的朗读,也可以快速的阅读,还可以静静的默读,边读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画出文中的生字词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好的,开始阅读吧。
大家的声音渐渐的小了下来,看来是问题解决的差不多了,那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生字词。
老师已经将本节课的生字词,整理到我们的PPT上了,有哪位同学想要挑战读一下呢?恩,课代表先举手了,好的,就你吧。
好的请坐。
大家说他读的怎么样啊?老师听到有人说他读错了,哪个字词读错了呢?哦,那这个词应该怎么读呢?踌躇,吃藕抽,赤乌除。
这两字呢是升调,一定不要读错了,来,我们再读一遍。
好的,挑战完生字词,我们再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好,那边戴眼镜的同学,就你了。
哦,你说这篇文章写的是,鲁迅先生在得知刘和珍牺牲的消息后,出于对她的尊敬和悲痛而写的一篇纪念文章,同时呢还表达出自己对于那些反动统治者的厌恶和痛恨。
回答的非常好,一看你就在课下做足了功课,请坐吧。
确实,刘和珍追求进步和真理,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反动统治者镇压革命,不惜向学生开枪,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是谁也想不到的,所以当鲁迅先生得知这样的事后,大家觉得他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恩,有悲伤,有愤怒,还有哀痛,好的,在本文中鲁迅先生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刘和珍以及她的同伴们,大家知道是哪个词吗?对,就是“真正的猛士。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纪念刘和珍君》。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认识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君的深深怀念和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习刘和珍君坚定的信仰和英勇的精神,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勇攀高峰的热情。
(3)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纪念刘和珍君》的内容和主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感受作者对刘和珍君的情感和崇敬之情。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将课文中的情感和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1. 课文《纪念刘和珍君》的文本。
2. 刘和珍君的生平介绍资料。
3.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重要性和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纪念刘和珍君》,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内容。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2)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分析和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互动。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个人感受,写一篇关于刘和珍君的纪念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运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2. 分析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刘和珍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4. 探究学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探讨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事迹的心得体会。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生平和作者写作背景。
2.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修辞手法。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课件,包含刘和珍的事迹、课文内容、修辞手法等。
2. 参考资料:搜集相关刘和珍的资料,方便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刘和珍的态度,评价学生情感教育的成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刘和珍事迹的主题演讲,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完整教案
2.刘和珍是怎样遇难的?
• 根据四、五部分讨论小结: 欣然前往请愿、中弹、无端喋血、 未便死; 同行的张静淑、杨德群想扶起她, 均中弹、立仆; 刘和珍还能坐起来,但头胸被猛 击两棍,牺牲。
作者运用特写镜头,详细记叙了刘和 珍君遇难的具体过程。目的在于: 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 就是虐杀; 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 救助的精神。
第一层是“我”可以用最大的想像力来想像中国人
的坏,足见其坏之劣; 第二层是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想到杀人者会如此 凶残; 第三层是尽管事实已在眼前,却依然难以接受,不
敢相信。
这三层意思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作者对牺牲青年的同 情,对杀人凶手的愤恨。
•4、探究鲁迅先生的感情 变化(线索如何展开)
•
面对“三一八”惨案,面对被虐杀的爱 国青年,鲁迅的感情是非常悲愤的,认为 当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在《无 花的蔷薇之二》中写道:“如果中国还不 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 来的事情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盖不住血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 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从中可见,鲁迅当时是何等悲愤,我 们进一步来探究作者的悲愤之情。
请 愿
学生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中弹倒下的大学生
“三· 一八”惨案中 牺牲的刘和珍
段祺瑞政府卫队与群众对峙的情形
军 阀三 残一 酷八 屠惨 杀案 群中 众
•
1.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 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 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 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 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 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 年22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的朗读教学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极为不平常的悼念文章。
既是愤怒控诉中外杀人者血腥罪行的战斗檄文,也是热情歌颂中国爱国青年高尚品质的美丽诗篇;同时又是激励人民奋起斗争的战斗号角。
字里行间,激情洋溢,鲁迅的强烈的悲愤之情贯穿全文,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讲好这样一篇感人肺腑的优秀作品,离开朗读,是绝对不行的。
一、通过朗读,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记念刘和珍君》,悲愤之情贯穿始终。
作者为“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追求真理竟惨遭杀害,而感到悲痛;为一般市民对刘和珍的死,有的保持沉默,有的作饭后的谈资,随着时间的流逝,“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而感到痛心。
作者对段祺瑞执政府残酷虐杀爱国青年学生,义愤填膺;对反动文人放出流言,诬蔑学生是“受人利用的”,怒不可遏。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通观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感情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教学中,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尤为重要。
通过感性的语言技巧、真切的表情、强烈的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明白作者为什么而悲,为什么而愤,并作出概括,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二、通过朗读,把握文章上下贯通、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
全文七个部分,既独立成段,又上下紧密贯通,首尾呼应,脉络清楚。
朗读,依据思想内容和内在联系,自然就会将课文第一、二部分读成一个整体,明确作者写作本文的三个缘由:一是程君的“正告”,二是刘和珍追求光明的行为令人感动,三是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令人气愤;明确作者写作目的是:悼念烈士,揭露敌人,教育“庸人”,激励人们起来推翻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将第三、四、五部分读成一个整体,这是痛心的忆念,愤怒的揭露和控诉;第六、七部分成为一个整体,评述意义,总结教训。
文章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与文章开头“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相呼应。
这结句,既是作者悲愤感情的真切流露,又点明题目,使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严谨的结构,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主旨。
三、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本文语言运用,灵活而多变化,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
特别是遣词造句,精确得当,警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出色运用,使文章波澜起伏,准确地表达了既真挚又复杂的感情。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用反复手法和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复句,指出“沉默”的两
条出路:“爆发”或“灭亡”。
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世人的呼唤、激励和鼓动,只有斗争才有希望。
课文前后五次写到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反复写她“微笑”“温和”,给读者深刻印象,不仅感受到刘和珍对同志对师友和蔼可亲的温柔善良的性格,而且更能激发起对杀人者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阴险的极大愤恨。
排比句:“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语句简练、整齐,气势贯通,概括力强。
三个“竟”字,都突出了出乎意料,同时又分别准确地表达了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新鲜。
以“忘却的救世主”比喻人们要忘记“三·一八”惨案了;用煤的形成比喻徒手请愿作用不大。
用词准确精当,更值得仔细品味。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用“浓黑”形容“悲凉”,把较为抽象的感受形象化,同时,自然使人想到这“悲凉”是由社会的浓重的黑暗产生的,表现的感情深沉而强烈。
课文中“毅然预订了”“黯然至于泣下”“欣然前往的”“奋然而前行”这四句话中,“毅然”显示了刘和珍坚强的斗争精神,“黯然”写出了刘和珍为母校前途担忧的神情,“欣然”写出刘和珍爱国的热忱,“奋然”写出了后继者的决心。
本文语言感情色彩鲜明,反复朗读,不仅理解了词句的意思,
把握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情感。
因此,讲解语言特色,也必须把朗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否则,只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四、通过朗读,学习借鉴“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表达方式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对烈士的生平、死难的情况,用概括的叙述作交代;对烈士精神的赞扬和对杀人者罪行的谴责,用抒情手法;对惨案的意义及请愿的作用,则议论得十分深刻。
文章第一~第五部分,以叙述、抒情为主;第六、七部分以议论、抒情为主。
课文第五部分,首先叙述了刘和珍请愿而遭到惨杀的经过,痛斥了敌人的滔天罪行,抒发了对烈士的崇敬、赞扬之情;尔后用反语讽刺,抒发了对敌人的无比愤怒的感情;最后又用议论抨击了反动派的凶残。
叙述、抒情、议论三者交错进行,熔于一炉,崐而又以爱憎分明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这样写来,条理清楚,感情真挚,议论有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战斗性。
第七部分,有记叙,有议论,有抒情,三者融合在一起,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句子“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
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把记叙、议论、抒情融合在一起,既对三个女子的大无畏精神进行高
度的赞扬,同时也对敌人杀人罪行进行了极大的讽刺。
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篇章和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
朗读教学组织好,既能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以训练口头表达和说普通话的能力;既可以使学生领会其语言文字运用之妙,又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当前,中学生学语文兴趣不大,朗读能力偏低,朗读太少,社会上反映比较强烈。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它涉及到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一系列改革,也涉及到社会各有关方面的问题,但就中学语文教学本身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是切实提高中学生语文水平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