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备课教案
大连市【西师大版】2019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4单元
第四单元两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第1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教学内容】教材第41~43页内容。
【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和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估算方法。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寻找知识的生长点1.口答。
(1)20里面有()个十,60里面有()个十。
24里面有()个十和()个一,3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20里面有()个5?列式为()。
设问:如果要算20里面有()个2?又如何列式、如何计算呢?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一)学习例11.教师谈话激趣: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到集市上去逛一逛,看看哪些同学能找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2.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从图中我知道了阿姨的西红柿每千克卖2元,一个小朋友有20元,想买西红柿。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2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西红柿?3.学生试着列式并尝试计算。
4.全班交流,寻找计算方法。
学生1:因为20里面有2个十,所以20÷2=10。
学生2:因为2个十除以2等于1个十,所以20÷2=10。
学生3:因为10×2=20,所以20÷2=10。
学生4:因为2÷2=1,所以20÷2=10。
……5.寻找合适的计算方法。
教师:你认为哪种方法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6.及时练习。
抢答:40÷2= 60÷2= 80÷4= 90÷3=7.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乘法的估算教案
2、乘法的估算教学内容:教材10页乘法的估算。
教学提示: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计算。
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天平六架、苹果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教师出示秋游时拍的照片)同学们都参加过秋游吗?同学们的兴致一下高起来了。
这是教师适时提供速度和时间,让学生进行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复习。
提问:他们大约走了多远?同学们思考的同时,教师解释引出课题——估算。
设计意图:用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场景引入新课,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使其能自主地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师:同学们!你们去集贸市场买过梨吗?(出示教材的图片)你们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教师相机出示动画:每筐重32千克,一共有6筐。
一共约有多少千克?问:谁来解答这个问题?生:列式32×6师:同学们会口算吗?(大部分学生说不会算。
)师:同学们不仅会列出算式,还明白为什么这样算,你们真是会动脑筋的好孩子。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求出精确数据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有时我们为了方便计算,节省时间,解决这一类的问题,我们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了,那这个大约数怎么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女孩是怎么说的?(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
东南西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东南西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南西北的方位概念;2.掌握东南西北的方位判断方法;3.能够运用东南西北的方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辨认、理解东南西北的方位概念;2.掌握东南西北的方位判断方法;3.运用东南西北的方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地图,然后用指向不同方位的箭头标注出东南西北的位置,并向学生简要介绍东南西北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东南西北方位。
2. 认识东南西北(10分钟)教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东南西北,并要求学生回忆在生活中使用过哪些“东南西北”的词汇,如“向南走”、“在西边”等。
3. 东南西北的判断(2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根据东南西北的判断方法确定图形的方位。
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编制简单的图形并让同桌同学判断,以加深记忆。
4. 运用东南西北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实际问题,如“如果我在学校东边,向南走三十步后,再向东走二十步,我在哪里?”学生尝试用东南西北的知识解决问题。
5.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寻找实物、识别照片、观察地图等活动,让学生巩固掌握东南西北的方位判断方法,拓展知识面。
四、教学评估1.学生通过判断图形方位,证明了掌握了东南西北的方位判断方法;2.在运用东南西北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答案,判断学生对东南西北的掌握与理解水平。
五、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2.在生活中多加观察,注意使用方位词汇,做到熟练掌握东南西北的概念和应用。
六、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东南西北的概念和方位判断方法,通过使用图形的形式和实际问题的应用,让学生掌握了东南西北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教师应该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平时教学中随时巩固东南西北的知识点。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备课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西师版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备课教案(2008年修订版)克、千克、吨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1 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 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1 了解质量单位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
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 认识工具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1 教师出示一小勺盐(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来称。
2 介绍天平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3 称盐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 你知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
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6 讨论: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路过··走过···需要的时候记得回来看看····因为容易得到所以得不到大家的珍惜·即使这样我们也要三、课堂活动1 分组活动:称学习用品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教案本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操作、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周长的意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交流,初步认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
3.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认识,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教学重点1、认识周长的意义;初步认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本单元教学难点对周长意义的理解;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认识周长(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87页的例1、例2、例3,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张长方形纸片。
学具:一张长方形纸片、一把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二、揭示教学目标认识周长;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教案本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熟悉周长;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式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操作、交流活动,进一步熟悉周长的意义;培育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交流,初步熟悉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式。
3.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熟悉;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式;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熟悉,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教学重点一、熟悉周长的意义;初步熟悉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式。
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式;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本单元教学难点对周长意义的理解;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熟悉周长(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87页的例1、例2、例3,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熟悉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式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熟悉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张长方形纸片。
学具:一张长方形纸片、一把尺子等。
【教学进程】一、板书课题二、揭露教学目标熟悉周长;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式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教案1、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教学提示:本节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以后笔算的教学打基础。
在教学时例1是一位数乘整十数主要通过鸡蛋这种形象直观的材料,帮助学生认识3个20是60,再通过乘法的意义也就是相同加数连加的形式计算,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
这样就引导学生把一位数乘整十数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计算。
例2是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基础上,探讨任意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为以后学习笔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和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发展学生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小棒、课件学具准备:小棒、答题纸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情境图。
师:大家观察一下示意图,看看这个动物家族里的成员都在做什么?生:小兔和小猫在讨论啄木鸟吃害虫的事。
生:小鸡和小猴在计算鸡妈妈生了多少个鸡蛋。
生:小象和小熊在买玩具。
生:两只小狗在想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师:小动物的这些问题怎么解答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解答的方法。
(板书: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
设计意图: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提出图中的数学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为主动探求新知打基础。
(二)探究新知1.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师:课件出示例1,观察一下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3箱鸡蛋,每箱20个。
师:同学们试着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学生列式,小组内交流。
师:把同学们的算法交流一下?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20+20+20=60,每个箱子里20个,3个箱子就是3个20相加。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通用5篇)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通用5篇)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通用5篇)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抒写新的篇章,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教学计划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做教学计划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1、时、分、秒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3测量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5倍的认识6多位数乘一位数7、长方形和正方形8、分数的初步认识9、数学广角10、总复习。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
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数学广角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笔算三位数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应用期含义解决问题。
5、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6、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的简单计算。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16篇)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16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1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更好的完成本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册的具体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一、教材简析:(一)教材内容本册教材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空间和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究,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具体内容包括:克、千克、吨的认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东西南北、旋转与平移现象、两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周长、分数的初步认识、年月日。
(二)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
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结合实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并能计算周长。
5.掌握年、月、日。
6.结合实例,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7、认识东、西、南、北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乘法、除法的口算、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这些内容是“数与代数”部分的教学重点。
新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7课时 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
第二单元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第7课时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熟练地计算。
2.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提高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的速度和正确率。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提问: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商场里的一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例3的情境图)请仔细观察,说说老师带给大家的是什么信息?(已知:微波炉758元/个;电饭煲368元/个。
问题: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元?)2.学生思考:求“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元?”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指名回答:758×3,也就是求3个758是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758×3=)二、自主探究1.估一估。
提问:你能估计一下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元吗?(1)小组讨论估算方法。
(2)集体交流估算方法。
学生:买1个微波炉要用758元,可以看作800元,3个微波炉要用2400元,3个微波炉要用的钱一定比2400元少。
2.算一算。
思考:真的像我们估计的那样吗?请同学们计算出它精确的结果看一看。
(1)学生独立思考,并动笔在答题纸上做一做。
(2)小组内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
(选出两名用竖式做,而结果不相同的同学,分别到黑板上板演竖式。
)3.议一议。
讨论: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都是竖式计算,结果却不同呢?(1)小组讨论。
(2)班内交流,并分析错误的原因,纠正错误。
(学生1乘完百位后,忘记加十位进上来的数了。
)4.说一说。
(1)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整个计算过程。
(个位上3×8=24,向十位进2后,个位写4;十位上3×5=15,表示15个十,15个十还要加上刚才进上来的2个十,就是17个十,向百位进1后,十位写7;百位上3×7=21,表示21个百,21个百还要加上十位进上来的1个百,就是22个百,千位和百位上都写2。
第4单元第2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教案)|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4单元第2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并能够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的讲解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步骤和注意事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步骤,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步骤,并能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例题、计算器。
学具:草稿纸、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复习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回顾计算步骤,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讲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计算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例题的计算,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巩固提高:布置一些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5. 总结反馈:教师针对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总结,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可以采用以下板书设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1. 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开始除,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2. 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 请同学们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巩固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步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七 周长《认识周长》 一等奖创新教案_3
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七周长《认识周长》一等奖创新教案《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一、教学依据西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77页的内容。
二、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本节课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创造让学生充分猜想、探索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去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进而,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分析判断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活动中掌握测量方法。
从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做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
(三)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西师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
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
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实物去量一量它的周长,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周长。
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四)学情分析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
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平时我们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
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练习三
6、练习三教学内容教材16—17页练习三教学提示本节教学内容练习三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后,安排的一节练习巩固课,整个练习共10道题练习题和1道思考题。
运用不同的题型来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1、3、6、8、9题从易到难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过程,达到熟练计算的目的。
2、5、10题是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引导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列式计算。
第7题先让学生找错因,再纠正,使学生在计算时引起注意,从错误中认识正确,避免类似错误。
通过学生的计算、交流、展示来完成练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速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巩固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加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准确计算的能力。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运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熟练的计算。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答题纸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谁来说一说笔算方法。
生:在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师:那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呢?生:在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试题时,个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十位上乘得的积要加上个位上进上的数,满几十要向百位进几。
师:这节课老师就来看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我们一起来完成练习三。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一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1.算一算师:课件出示教材16页第3题,让学生在答题纸上竖式计算。
教师巡视。
生:独立计算,交流计算结果。
师:让出错的学生板演计算过程。
让学生找出错因。
指名学生订正,说说计算方法。
(答案:74 96 92 128 80 78 87 56)2.找错因师:出示教材17页第7题,提出要求。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分析: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教材第五册的教学内容之一。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理解周长概念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本学期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
教学环境的分析:本班学生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在平时学习中经常进行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顺利完成。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难点: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言: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也最爱帮助别人的孩子,最近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我解决这个难题吗?师:老师非常喜欢“十字绣”,假期我绣了两幅作品,今天我把这两幅作品的图片带来了,请大家来欣赏一下老师的作品,漂不漂亮呀?师:大家看这两幅作品的形状是你们熟悉的哪两个图形?师:我家里正好有一根2米长的木条,我想用这根木条给其中的一幅作品的四周镶个木框,要想知道这根2米长的木条适合给哪幅作品做框,实际上就是求什么?2、指周长师:你能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吗?师:你能指一指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吗?3、揭题: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究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四)达标反馈
1、在估算304×7时,先把( )看作( ),再用( )乘( )得( )。
2、口算:400×5= 600×5= 300×9=
3、一个台灯489元,妈妈带了1100元,估一估,够买2个台灯吗?
答案:1、304、300,300、7、2100 2、略 3、够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新收获、
(设计说明:通过复习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唤起学生对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算理、算法的回顾,为今天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稳步提升
1、探究口算。
师:说得很好,看来同学们前面学的不错。今天我们帮小松鼠算算它们收集了多少松果?
出示课件:
师:看,画面中宫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4筐松果,每筐300棵。
(三)资料链接
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有个人爱占小便宜,一次他去买葱,得知一千克2元钱。买葱人又说:“我都买了,不过得分开称,用刀从中间切断,葱白每千克给你1元6角,葱叶每千克给你4角,合起来还是1千克2元钱,你买不买?”卖葱人一想觉得还可以,可是卖完后,他一算账,正好赔了一半,请问,他为什么会赔了这么多钱?
(一)教学精彩片段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解决红点问题:一箱带鱼398元,如果买7箱,3000元够吗?
课件出示探究提示:
①动脑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快的确定3000元够不够买?
②怎样估算398×7?
③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组长记录并总结组员的发言。
学生根据探究提示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小组合作交流中仔细倾听指导,对效率高和合作效率好的小组及时鼓励表扬。
师:说得非常好。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了。总结估算方法。
(设计说明:通过独立思考---全班交流—概括总结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西师版三上《四则混合运算》优质教案
西师版三上《四则混合运算》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章《四则混合运算》。
具体内容包括: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法则,运用括号改变运算顺序,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的四则混合运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法则,能正确运用括号改变运算顺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法则,以及括号的运用。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购物小票,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数学信息。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信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运算顺序和法则。
(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点评并讲解正确解法。
3. 随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挑选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强调运算顺序和法则。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括号改变运算顺序?(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四则混合运算2. 内容:(1)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2)括号的运用:改变运算顺序(3)解决实际问题:购物小票例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完成练习本上的四则混合运算题目。
(2)应用题:根据购物小票,计算实际花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本节课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四则混合运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学难点与重点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教学设计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教学设计第一篇: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教学设计西师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例1、例2。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的兴趣及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彩色大圆形纸片一张,两个人一袋,课本情境图,练习题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分一分(每张桌一袋学具:4张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2张小圆形纸片;1张彩色大圆形纸片。
)师:同学们,为了上好这节课,老师为每一张桌的两个同学准备了一袋学具,下面就请同桌两个人协商把学具袋里的各种纸片平均分开,每人一份。
[设计意图:此处为学生每张桌准备一袋学具,一是在课的开始创造了使全体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学生在分学具的过程中回忆“平均分”的意义,为学习本节知识做好铺垫。
三是同桌两个人在把一个彩色大圆片“平均分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
](学生分学具,重点关注两个人如何分一个彩色的大圆形纸片)。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你和同桌每个人分别分得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几张小圆形纸片,几张大圆形纸片?(找一个学生到台上做记录)生1:我们是平均分的。
生2:我们每人分了2张长方形纸片,1张正方形纸片,1张小圆形纸片,半张彩色大圆形纸片。
生3:我们也是这样分的。
……二、探索研究几分之一师:看来大家意见比较一致,都是这样分的。
我们来看一下××同学的纪录:一张、两张,这位同学用的是1、2来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备课教案(2008年修订版)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备课教案(2008年修订版)克、千克、吨的认识(一)克、千克、吨的认识(二)克、千克、吨的认识(三)克、千克、吨的认识(四)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一)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一)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三)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一)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三)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一)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二)解决问题(一)解决问题(二)解决问题(三)整理与复习认识东、南、西、北(一)认识东、南、西、北(二)认识东、南、西、北(三)认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一)认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二)旋转与平移现象(一)旋转与平移现象(二)第五单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第1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一)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三)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第1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一)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三)解决问题(一)解决问题(二)解决问题(三)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二)认识周长(一)认识周长(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二)认识分数(一)认识分数(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二)年、月、日(一)24时计时法(一)24时计时法(二)做一个家庭年历总复习(一)总复习(二)总复习(三)总复习(四)克、千克、吨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1 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 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1 了解质量单位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
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 认识工具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1 教师出示一小勺盐(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来称。
2 介绍天平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3 称盐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 你知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
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6 讨论: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三、课堂活动1 分组活动:称学习用品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 独立作业,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五、课后延伸克、千克、吨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
2 掌握克与千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 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同学们,你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吗?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当一个学生说出体重之后,问一问,谁比他重?还有谁更重?咱们班上谁最重?教师随机作记录:30千克、32千克、40千克、46千克……我们班最重的同学都没有老师重?看了老师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为了便于比较,也为了记录简便,老师用来表示体重的单位应该与你们的一样,都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克。
(板书:认识千克)二、探索新知(一)认识1千克(1)出示一袋500克的碘盐,用手掂一掂,再估一估它有多重。
请学生读出包装上的数据。
再出示一袋同样的碘盐,问学生:两袋这样的碘盐重多少?告诉学生1 000克就是1千克。
教师板书:1 000克=1千克千克用kg表示。
1 kg=1 000 g(2)将这两袋盐放在台秤上,请学生看指针所指的刻度是1千克。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重1千克?(3)学生一只手拿一枚2分硬币,另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掂一掂,说出自己的感受。
(4)讨论:你认为通常在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结论: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二)操作活动,称物品每组拿出自己准备的秤。
(1)称出1千克盐、3千克大米、2千克水果糖。
(也可以用作业本、数学书等代替)用手掂一掂。
(2)称8个苹果、3个萝卜,掂一掂,估计一下这些物品有多重,再称一称。
学生交流:你用什么工具称?怎样称的?(三)克与千克的换算(1)这袋大米重3千克,如果用克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说出:1千克是1 000克,3千克就是3 000克。
3 kg=3 000 g(板书)这3个萝卜重2 000克,如果用千克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样想的?比较这两个式子:3 kg=3 000 g2 000 g=2 kg,你发现了什么?(3)老师的体重是50 000克,真的比全班所有的人都重吗?50 000克就是50千克,全班最重的是48千克,老师比全班的同学都重。
三、课堂活动(1)对口令。
(2)填一填。
(3)分组活动,称一称。
选择一件你想称的物品(例如书包、椅子、桌子、学生……),估计一下有多重。
全班交流四、全课小结(略)五、课后延伸小猪重30千克,小猫重5千克,大公鸡重3千克,母鸡重2千克,两只小鸡分别重500克。
它们要坐船去游玩,大木船规定不能超过33千克,小木船规定不能超过9千克。
它们怎样坐船?克、千克、吨的认识(三)教学目标1 在实践、观察与推算的活动中,认识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
2 掌握千克与吨的进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1 请学生课前去调查货车的载重量。
2 教师准备体重秤、1桶水、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2吨、4吨……教师发现了一辆长安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 000千克,另一辆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吨,哪辆车的准载量大?引发学生的争议,进而引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吨。
(板书:认识吨)二、建立概念1 认识1吨(1)请一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学生站上体重秤。
告诉大家,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
同桌互相抱一抱,或者背一背。
说一说对25千克的感受。
(2)请4个学生上台,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想象一下,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样?100千克重不重?(3)请40个学生起立,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想象一下,把这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 000千克重不重?(4)1 000千克就是1吨。
1吨重不重?板书:1吨=1 000千克。
2 算一算,加深对1吨的认识(1)出示重20千克的一桶水,放在体重秤上。
请学生用手拎一拎,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桶水重1吨?(3)出示重50千克的1袋米。
请学生用手提一提(先请一个学生提,再请两个学生一起提,然后请三个学生一起提),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袋米重1吨?3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吨启发学生举例:如大象约重4吨,大黄牛约重1吨,家中上月用水约5吨……教师举例:城市家庭每月的排放污水量,城市家庭全年生活垃圾量,每人每年消耗的食品量……从而进行环保教育。
与克、千克相比较,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吨作单位?结论: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认识进率1吨=1 000千克。
(1)出示两辆车的图片,其中一辆车身上写着2 000 kg,另一辆车身上写着4吨。
填一填:2 000 kg=()吨4吨=()kg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说出1 000千克是1吨,2 000千克就是2吨;1吨是1 000千克,4吨是4 000千克。
吨与千克的进率是1 000。
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吨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吨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
(2)判断。
(3)解决问题。
①看图,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
③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遇到了什么情况?怎样思考的?学生2:都变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5吨=5 000 kg,5 000-2 000=3 000(kg)。
总结:可以统一成用吨作单位,也可以统一成用千克作单位。
四、全课小结(略)五、课堂练习六、课后延伸(可用计算器)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如果1个人1天吃1个鸡蛋,多长时间能吃掉1吨鸡蛋?克、千克、吨的认识(四)教学目标1 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2 应用克与千克、千克与吨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 应用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图教学过程一、选择单位(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质量单位?板书:克千克吨gkg(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个单位?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较轻较重很重(3)想一想,在()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个梨重180()。
爸爸的体重是67()。
1头河马大约重1()。
1本连环画约重216()。
一辆大货车运白菜3()。
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早晨,天刚亮,我就起床了。
我拿起50千克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
妈妈早就准备好了一杯250克的牛奶、一个55千克的鸡蛋和一个200吨的苹果。
不一会儿,早饭吃完了,我亲热地跟可爱的小狗告别,这只小狗足足有20克重。
我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跑去,刚到学校大门,就看见一辆满载着约4克的粮食的大货车正在食堂卸货呢!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二、单位换算1 说一说: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