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知识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篇一」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2.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专题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专题
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一项重要的制度,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分子通往官场的唯一途径。以下是一些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常识。
正文: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科举制度的基本形式是考试,考生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得官职。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在乡试阶段,考生需要在当地参加科举考试,通过者可以晋级到会试阶段。在会试阶段,考生需要在全国参加科举考试,通过者可以晋级到殿试阶段。在殿试阶段,考生需要面对皇帝进行考试,通过者可以获得官职。
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诗词和文章等。考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优秀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同时也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流动。此外,科举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上对于官员选拔的实际需求。
拓展:
除了科举制度,中国古代还有其他一些选拔官员的途径,例如恩赐、选拔、军功等。其中,恩赐和选拔通常是皇帝针对特殊情况下的选拔方式,而军功则是士兵获得官职的重要途径。
科举制度实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舞弊、腐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科举制度在明清两代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科举制度的改良,例如殿试和三甲进士等。
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
【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
一、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取缔过程
开始阶段: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后逐步发展
发展阶段:武则天时期,举行殿试,开创武举
兴盛阶段:明清时期,制度完善,采取八股取试
废止时期:1905年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制,推行现代学校教育
二、古代科举制度的程序
三、古代科举制度中连中三元
三次考第一,解元(乡试)——会元(会试)——状元(殿试)
四、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前三甲(三鼎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则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由于在殿试之后,皇帝召见新科进士时,状元位置居中,且稍前于榜眼、探花,如三角形的顶角位置,正好站在第一块御道石正中镌刻的巨鳖头部,独个踏占在鳌头之上,因此也就有了“独占鳌头”
五、和科举制相关的成语
金榜题名:使用黄色的纸对外公布公告。 (中进士)
蟾宫折桂:蟾宫指代月官,传说月宫中有一只长三条腿的蟾蜍,因此称月宫为蟾宫。去月官折桂花,很难办到,用蟾宫折桂指代科举考中。现在在考试前吃桂花糕,就是为了取好彩头。
独占鳌头:相传皇宫宫殿之前刻着巨鳌,只有状元才有资格站在上面迎接榜单。
五子登科:源于窦禹钧。窦禹钧居于燕山府,他有五子,都中科举。相关的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后来成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禹钧五子一样获得科考成功。
名落孙山:书生孙山与同乡去考试,回来之后,乡人问他,自己家的孩子是否中举,孙山回答:中举名单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家孩子在我之外。用委婉的方式告知没有中举。
高三历史科举制度知识点
高三历史科举制度知识点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它起源于隋
唐时期,经历了宋代的改革,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科举制度是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制度之一,对于培养人才、选拔官员、
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将介绍高三历史科
举制度的知识点。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1. 隋朝的科举制度
隋朝是科举制度的起源,隋文帝杨坚设立了进士科,采用了九
品中正制,即按照功勋、品德等方面的表现将人员分为九等。这
一制度奠定了科举制度的基本框架。
2. 唐朝的科举制度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发展得更加完善。进士科分为殿试和会试,殿试是在皇宫内进行的考试,会试则是在各地考场进行。唐朝还
推行了科举制度与官员晋升制度的结合,即通过科举考试合格的
人才才能成为官员。
3. 宋朝的科举制度改革
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太祖赵匡胤实行了制科取士,即依照州县推举人才,这一举措使科举考试的范围扩大,增加了选拔人才的机会。宋朝还开创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的制度化,明确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科目和考纲。
二、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 科目与考纲
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主要包括经义、诗赋、策论等。经义是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理解,诗赋是对文学创作的能力考核,策论则是对当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2. 考试形式与程序
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会试两个阶段。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主要考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会试则是由宰相负责组织的考试,借助地方官员的协助完成。
3. 评卷与录取
科举考试结束后,由考官进行评卷,根据成绩和标准进行排名和评定。成绩优秀的考生可以获得举人或进士的头衔,并有机会晋升为高级官员,甚至成为皇帝的重要顾问。
科举考试的重点知识点总结
科举考试的重点知识点总结
科举考试的重点知识点总结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它对于选拔人才、锻炼官员的能力和品德有着重要的作用。科举考试的内容涵盖了政治、文化、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下面将对科举考试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政治类知识点
1. 周代的政治制度:太宰制度、封建制度、分封制度。
2.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度、郡县官制、官吏选拔制度。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察举制度、州郡
官制。
4. 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度、节度使制。
5.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改革、乡试、会试、殿试、举人、进士、状元。
二、文化类知识点
1. 古代文化经典:《诗经》,《礼记》,《左传》,《论语》等。
2. 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3. 古代文化思想家:孔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
4. 古代科技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
三、经济类知识点
1. 古代的经济制度:封建经济、农耕经济、手工业经济。
2. 古代商业与贸易: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南海贸易等。
3. 古代的农业技术:水利灌溉、农田整治、肥料使用等。
4. 古代的税收与财政:赋税制度、钱币发行、财政收支等。
四、法律类知识点
1. 秦汉时期的法律制度:秦律、汉律、令、章程等。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魏晋律、南北朝律法等。
3. 唐宋时期的法律制度:唐律、宋律、乐府词、宋会要等。
4. 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明律、大清律法等。
以上仅仅是科举考试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在备考科举考试时,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准备,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注重阅读原文、理解文化背景、分析思想内涵等能力的培养。只有全面深入地学习科举考试的知识点,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希望广大考生都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升初古代科举知识点总结
小升初古代科举知识点总结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但真正成型并发挥作用是在唐代。唐代的科举制度主要
是通过举孝廉和明经两种方式选拔官员。举孝廉是指选拔品行端正的孝子贤孙出任官员,
而明经则是指选拔有学问的人才。后来,明经成为科举制度的主要选拔方式,选拔出来的
官员被称为进士。
科举制度在宋朝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唯一途径。此后,科举制度在元朝、明朝和清朝得到了继承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拔官员的制度体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核心制度,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科举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科举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科举考试的范围和程序。在考试范围方面,科举制度主要考察候
选人的经义和文章。经义是指儒家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考察候选人对儒家经典的
理解和领会。文章则是指考察候选人的文学才能和表达能力,通过写文章来考察候选人的
文学水平和思维能力。
在考试程序方面,科举考试一般包括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是在县级单位进
行的初选考试,通过乡试的候选人可以参加会试。会试是在省级单位进行的复试考试,通
过会试的候选人可以参加殿试。殿试是在皇宫进行的最后一次考试,通过殿试的候选人可
以考取功名。
三、科举制度的意义和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选拔官员的途径,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
华就有机会成为官员,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流动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其次,科举制度推动
科举制的知识点
科举制的知识点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之一,源于隋唐时期,兴于宋
明清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尽管科举制已经在
1912年被废除,但其影响至今仍然深远,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本文将探讨科举制的一些知识点,包括科目、考试
内容、考核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
一、科目
科举制按照职务等级划分为不同的科目,主要有举人、进士、
翰林等。其中,举人是科举制的第一级别,进士是第二级别,翰
林是最高级别。
举人科目主要包括经义、礼义、诗词、纂书等方面的考试内容。进士科目则更为严格,除了经义、礼制、历史外,还必须掌握音乐、舞蹈、绘画等举几种附属考试。翰林科则更加高深复杂,注
重对汉字的演练、文章的修辞等方面的考试。
二、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比较丰富,包括诗词创作、经义背诵等方面。其中,考试内容涵盖了经典著作、文学作品、通识知识等各个方面。考生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才能够胜任科
举考试。
例如,举人科目主要考察人们对《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
的理解程度,有些科目甚至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古文字学研究技巧,比如评剑。进士科目则更加注重文体以及传统文化的创新。
考生要能够理解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作品,而不仅仅是背诵。
三、考核标准
科举制的考核标准非常高,不仅需要考生掌握深厚的文化知识,还要求其作文妙笔生花,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考官们通常会降低分数,如果考生的作文没有新意或者创意性
不足的话。许多考生在考试过程中非常紧张,通常会选择模仿前
人的作品,这样的精神却成为制约科举制发展的一个因素。
高三历史关于科举的知识点
高三历史关于科举的知识点
科举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本文将从科举的起源、发展,科举制度的特点以及科举对中国古
代社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介绍高三历史课程中关于科举的知识点。
一、科举的起源和发展
科举起源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建立了制度并称之为“乡试”,不
久后改称“明经”,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唐朝的科举制度。唐朝的科
举制度具有初步雏形,但真正发展兴盛是在宋代。朝廷实行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选拔制度,通过文、武两科考试选拔人才。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得到延续和完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员选
拔的主要途径。
二、科举制度的特点
1. 知识性:科举考试主要考察文化素养,包括诗词、文章、经
史等方面的知识。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对读书人的文
化背景要求较高。
2. 封建性: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下的一种高层选拔制度,
只有士人才有资格参加考试。科举考试造就了一批学者官僚,形
成了士人统治阶层。
3. 公平性: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选拔官员的公平性,
减少了贪官污吏的产生。通过公开公平的考试选拔人才,确保了
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三、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1. 社会稳定:科举制度使社会形成一套公正合理的选拔规则,
减少了亲友、门第等因素对官员选拔的干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和秩序的维持。
2. 士人统治:科举制度造就了一大批士人,他们在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形成了士人统治阶层的现象。
3. 文化传承:科举制度要求学者深入研习经典,传承了我国古
代文化。科举考试对中国文化的推动和传承功不可没。
4. 独裁性:科举制度在选拔过程中过于强调文化素养,忽视实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科举考
试来选拔官吏。本文将总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知识点。
一、科举制度简介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定格于宋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科举考
试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乡试和殿试。乡试是地方性的考试,殿试是
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包括经书、诗词、史书等,
考察学生的文学、政治、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二、科举制度的作用
1.选拔人才: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合适的官员,使得政府能够
获得高素质的官员,确保政府的正常运行。
2.强化社会阶层:科举考试的选拔机制使得社会上层阶级更加稳定,世家身份、背景等因素相对较少影响考试结果。
3.培养精英:科举制度使得士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准备,培养出丰
富的知识和优秀的素养,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科举考试的流程
1.乡试: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由地方政府组织,考试范围
分为文科和武科,学生需要参加殿试的资格是通过了乡试。乡试的考
试范围广泛,包括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的考试内容。
2.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二阶段,由皇帝亲自主持,选拔合格
的考生为官。殿试的考试内容更加深入和复杂,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
水平,还考察他们的政治理论和实践能力。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
1.文化繁荣: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激励了
人们的学习和创作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2.社会稳定:科举制度的选拔机制相对公正,使得社会上层阶级更
加稳定,减少了社会动荡和冲突。
3.知识普及: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教育和学习,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_写作技巧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科举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手段,汉代的察举也是同样的性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欢迎阅读。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
古代科举知识点总结
古代科举知识点总结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但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科举
制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初步的雏形。
隋唐科举制度主要包括进士、明经、明法、明医、明农、明艺等多种考试科目,其中进士
科考试是最重要的一种。
进士科考试的内容涵盖了《五经》和《史记》等儒家经典,考试难度很大,要对这些书籍
有扎实的功底才能通过。考试形式主要有殿试、会试和礼部试三种,通过这些考试可以获
得进士身份,被称为“举人”。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为后来的宋明清等朝代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后来的科举制度基本
沿用了隋唐时期的模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完善。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唐代是科举制度发展的辉煌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扩展和改进。唐朝
实行了科举制度中殿试和会试的选拔机制,大大增加了考试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宋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改革了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增加了一些实用性强、贴近生
活的科目,如明法、明医等。这些改革使科举考试的范围更加丰富,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官僚选拔的主要途径,大大提高了社会上层阶层的流动性,也使得社会精英层面的政治和社会活动活跃起来。然而,科举制度也是一种封建等级社会
的产物,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人才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实行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批
优秀的人才,为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
有关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点
有关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点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专题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专题
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它的发展历程中包含了许多常识性的知识。以下是一些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常识专题:
1. 科举制度的基本概念
科举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考试范围主要包括经史子集等经典以及诗词歌赋等文艺作品。考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官场,例如通过家庭出身、战功、推荐等。
2.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因时代和地区而异,但总体来说,考试主要包括诗文写作、经义和策问等。在诗文写作方面,考生需要创作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在经义和策问方面,考生需要回答有关经典和社会问题的问题。
3. 科举制度的优缺点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为公正和高效的官员选拔制度之一,它的优点是可以保证官员的质量和廉洁,同时也可以激发考生的进取心和才华。但是,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竞争激烈、考试严格、考生负担重等。
4. 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它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本土,还深刻地影响了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上层的流动性加强,为寒门士子提供了机会,同时也
推动了文化、文学和教育的发展。
5.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经过各个朝代的发展,科举制度在明朝达到了巅峰。在明朝,科举制度不仅涵盖了官员的选拔,还涉及到了学校教育和文学创作等方面。清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衰落,考试内容也越来越简略。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1
1、古代要进入府,州,县学习,必须要通过童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乡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称为秀才。考试第一名叫案首。
2、乡试在明清两代时,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应多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会发布正副榜揭晓名次,称为桂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例如:《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正是参加了乡试。京报连登黄甲:科举时写在喜报上表示祝贺的恭维话。意思是以后还会有会试,殿试连续的捷报。
3、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称为会试。因为在春季举行,故又称为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考后揭晓名次的布告,成为杏榜。
4、科举制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称为殿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考核,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统称进士,考试后会发布金榜,假如考不中,则称落第。
5、科举考试制度在明清时规定的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每部分的句数,句型都有严格限定。文章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内容也不得超出这个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不能自由发挥。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2
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
30道中国古代科举知识选择题和答案
30道中国古代科举知识选择题和答案
1.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哪个朝代?(A)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2. 科举考试中,会试一般在哪里举行?(B)
A. 县城
B. 省城
C. 京城
D. 皇宫
3. 以下哪个不是科举考试的科目?(D)
A. 进士
B. 明经
C. 武举
D. 算术
4. 科举考试的第一名被称为(A)
A. 状元
B. 榜眼
C. 探花
D. 进士
5. 以下哪个成语与科举考试有关?(B)
A. 名落孙山
B. 金榜题名
C. 一举两得
D. 才高八斗
6. 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需要通过哪几级考试才能获得进士资格?(C)
A. 乡试、会试
B. 会试、殿试
C. 乡试、会试、殿试
D.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7. 以下哪个不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作用?(D)
A. 选拔人才
B. 促进教育发展
C. 稳定社会秩序
D. 加强中央集权
8.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多少年?(C)
A. 500 年
B. 800 年
C. 1300 年
D. 1500 年
9. 以下哪个是古代科举考试中最低的一级考试?(A)
A. 童试
B. 乡试
C. 会试
D. 殿试
10. 古代科举考试中,会试的录取率大约是多少?(B)
A. 10%左右
B. 30%左右
C. 50%左右
D. 70%左右
11. 以下哪个是古代科举考试中最高的一级考试?(D)
A. 童试
B. 乡试
C. 会试
D. 殿试
12. 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在殿试中的成绩分为哪几个等级?(A)
A. 三甲
B. 四级
C. 五级
D. 六级
13. 以下哪个不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要求?(D)
A. 品德高尚
B. 才华出众
初中历史易考知识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初中历史易考知识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对于中国
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兴盛于唐朝,最后于清朝废止。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的
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但真正规范化并发展起来是在唐朝。唐朝建
立了科举考试的制度,供选拔官员使用。唐朝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三个
阶段:明经、会试和殿试,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考试选拔出合格的人才。然而,在唐朝后期,科举制度逐渐落后,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了唐
朝的衰落。宋朝时,科举制度得到了修订和完善,成为一个较为完善
的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内容与要求
科举制度主要包括明经、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的考试。明经考试是
选拔文官的第一关,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儒家经典,分为进士、举人和
秀才三个级别。会试考试是在地方上进行的,考查考生的才能和学识。殿试考试是朝廷举行的最高级别考试,选拔成绩最好的考生,被选中
者即为状元,可直接登进士榜,授予功名。
三、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科举制
度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提供了广泛的选拔渠道,使得社会上人才的竞
争更加公平公正。其次,科举制度强调儒家思想,推动了儒家文化的
繁荣,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科举制度也对中国的政治
体制产生了影响,强调了官员的品德和素质,并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使得政治体制更加稳定。
总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内容与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集萃(一)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
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
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
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
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