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治疗现状

合集下载

28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学分析和临床治疗

28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学分析和临床治疗

2 8例 开 颅 术后 颅 内感染 病 原 学 分 析和 临床 治 疗
赵 岗, 新 亭 魏 (502 405 郑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 摘要]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颅脑手术 引起颅 内感染的病原体及细 菌耐药性 的流行病学和 目前临床上细菌药敏现
状 , 讨 其 预 防 和控 制 的对 策 。方 法 探 对 20 0 5年 6月 至 2 1 0 0年 6月 本科 收治 的 2 颅 脑 手 术 术后 感 染 患 者 的脑 脊 液 及 8例 2 8例 患 者 共 取 得 4 3份脑 脊 液 和 5份 脑 脓 肿 ( 分 病 例 重 部 脑脓 肿 脓 液 分 离 的 致 病 菌及 药敏 的变 化 趋 势 进 行 分 析 。结 果
28 0
第3 3卷 第 2期 21 0 1年 1月 3 日 0








V0 _3 l 3.No .2
ACT A AC ADEMI AE MEDI NAE MI T CI U ARI T S ERT AE I
Jn 0 2 l a .3 01
文章编号 :0 05 0 (0 10 .2 80 10 -4 4 2 1 )20 0 .2
WB 0 0 C> . 1×1 L 其 中 多 核 白 细 胞 >5 % 。血 中 WB 0/ , 0 C>
复细菌培养 ) 分离培养 出 3 , 8株 致病 菌。总体概括 2 8例术后 颅内感染致病 菌 的种 类 和数量 1 3益增 多特别 是条 件致 病菌 。
3 8株致 病菌 中革 兰 阳性 菌 ( 菌 )5株 占 6 .9 , 兰 阴性 G 2 57% 革 菌 ( 菌 )2株 占 3 . 8 , 菌 1株 占 2 6 % 。金 黄 色 葡 萄 G一 1 15 % 真 .3 球 菌 1 [ 甲 氧西 林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 S ) 2株 耐 MR A 3株 ]凝 固 酶 ,

儿童颅内新型隐球菌肉芽肿临床分析

儿童颅内新型隐球菌肉芽肿临床分析
M d ie h g a 2 0 9 ,C ia e i n ,Sah i 00 2 h ) c n n A src : b tat 0bet e T nls h l i lcaatr t sa di gn aue f ne h i cy t ocl jci oaayi teci c hrceii n v s na sc maigf trso cp a c rpo ca e e l c

论 著 ・
儿童颅 内新型隐球菌 肉芽肿 临床分析
鲍 为群 何大可 蔡 嘉琳 吴 洁 李 玲
20 9 ) 0 0 2 上 海交 通 大学 医学 院附 属新 华 医院儿 内科 神 经组 ( 上海
摘要:
目的
探 讨 儿 童 颅 内新 型 隐球 菌 肉芽 肿 的 临 床 表 现 、 影 像 学 特 征 及 诊 治 方 法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
Clnc l n lsso n e h l r p o o c lg a lm a i hl r n B i ia ay i fe c p ai c y t c c a r nuo n c i e A0 i u a c d We— n,HE -e, C i-ig, q Dak AIJal n
抗 癫 痫 治疗 有 效 ,长 期 随访 预 后 良好 。 结 论 儿 童 颅 内新 型 隐 球 菌 肉芽 肿 罕 见 ,尤 其 是 婴 幼 儿 起 病 者 ;对 于 临 床 癫 痫 反 复 发 作 难 以控 制 ,伴 或 不 伴 局 灶 神 经 系统 损 害 症 状 ,结 合 影 像 学 颅 内有 异 常 病 灶 者 ,应 怀 疑 该 病 。 病 理 诊 断 为 确 诊 方 法 。手 术 切 除病 灶 联合 抗 真 菌 治 疗 及 对 症 抗 癫 痫 的综 合 治 疗 方 法 有 效 。

万古霉素在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万古霉素在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感染 , 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且鞘 内注射 效果 明显好 于静脉 注射 , 更利 于患者的康复 , 因此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 万古霉素; 颅 内感染 ; 疗效
中图 分 类 号 : R 9 6 9 . 4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6 - 3 7 6 5 ( 2 0 1 5 ) _ 0 2 2 0 2 3 1 3 1 - 0 2
性,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 、 细菌学检查 以及脑脊 液常规检查等。其 中 , 脑脊 液细菌学 检查 已经被 看做是诊 断
颅 内感染的首要标 准之一 , 不过 , 患 者若处 于颅 内感 染早期 , 脑脊液细菌学检查 阳性率 则 比较 低。但 l 临床实践 中 , 如果只 根据脑脊液 细菌学培养结 果确诊患 者是否 为颅 内感染 , 容易
意义 ( 见表 2 ) 。
3 讨 论 手术后颅 内感 染是 神 经外 科 手术 比较 常 见 的并 发症 之
一, 有统计 结果 显示 , 开 颅术 后 患者 出现颅 内感染 的几 率 高达 1 8 %, 病死率则高达 4 0 %, 而重 型颅 内感染 的死亡 率已

1 3l・
海 峡药 学
万古霉 素是糖肽类抗生素 , 抗菌谱 比较窄 , 但 可以很好 的 覆盖革兰 阳性球 菌 , 它 是神经外科 手术后颅 内感染 的主要 病
( 3 ] 孙超 , 徐保锋 , 鲁质成 , 黄海 燕 , 邬 巍 .鞘 内 注 射 万 古 霉 索 治 疗 开
颅术后颅 内感染疗效分析 [ J ] .吉林大 学学报 ( 医学版 ) , 2 o 1 2, 8
各项指标的 变化。结 果 观察 组治疗效果明显优 于对 照组 ( P< 0 . 0 5 )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 , 两组脑 脊液各项指标无 统计 学差异, 无可

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张治元;王汉东;樊友武;李杰;王笑亮;王海
【期刊名称】《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5(020)002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真菌性肉芽肿(IFG)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9例IFG病人的临床病史、体征、影像学特点、外科治疗及预后.结果病灶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病理检查确诊为IFG.8例经手术及抗真菌药物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脑水肿加重,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手术标本病理检查是IFG的可靠确诊方法.手术切除结合抗真菌药物治疗是IFG的主要治疗方法.经手术治疗结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多数IFG病人预后良好.
【总页数】3页(P71-73)
【作者】张治元;王汉东;樊友武;李杰;王笑亮;王海
【作者单位】210002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10002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10002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10002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10002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10002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1;R519
【相关文献】
1.颅内真菌性肉芽肿伴术后脑梗死1例 [J], 茅磊;史继新;樊友武;杭春华
2.颅内真菌性肉芽肿二例 [J], 陈超;刘云;张星虎
3.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治疗现状 [J], 冯成红;罗灿
4.颅内单纯真菌性肉芽肿1例报告 [J], 康琳敏;高珊;罗蓉;徐炼;;;;
5.真菌性脑膜炎与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CT和MR表现特点分析 [J], 向成燕;梁志鹏;张俊;胡家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内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颅内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概述

感染途径
病原体的感染途径:

血行性感染:菌血症、脓毒败血症或其它部 位感染灶的血行播散
邻近病灶直接侵犯:中耳炎、鼻窦炎、头面 部软组织感染 医源性或外伤:开颅手术、脑室引流、腰穿 或鞘内注射、麻醉 垂直感染:胎盘、羊膜液



一、颅内化脓性感染
㈠脑脓肿(brain abscess)


化脓性脑膜炎—影像学表现(CT)


平扫 早期可无异常发现 病情发展可显示脑沟、脑池及脑基底部密度增高 常伴有硬膜下积液 继发梗阻性脑积水时,可见脑室系统扩张 由于颅内压增高可出现脑室周围脑白质密度减低 脑血管受累时可并发基底节区或脑叶的梗死,晚 期表现为软化灶 晚期受累可见脑膜钙化 增强扫描 脑表面出现细条状或脑回状强化;受累脑室壁条 状强化或脑室呈分隔状
发生于牧区Fra bibliotek新疆、内蒙、甘肃、青海、西藏)
感染途径: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成六钩蚴, 其穿入小肠壁并经门静脉入血循环到全身

肝脏最常见,其次为肺脏,脑包虫病少见,约 占全身包虫病的1%~2%
脑包虫病

病理
细粒棘球蚴在脑内呈囊状,囊液无色透明,囊较 大,多在100ml以上
囊壁分两层,外囊为宿主组织形成的纤维包膜, 内囊即包虫囊 生发层可长出头节,形成子囊,子囊的出现标志 着包虫具有发育和再生能力 囊肿破裂,囊内头节和子囊可移植到周围组织

脑包虫病

影像学表现
MRI: 在脑实质出现大小不等囊性病变,呈长T1长 T2类似脑脊液样信号 囊壁为连续低信号,边缘锐利,有时可见囊 壁分离征 约85%囊肿大于4.5cm 增强后囊壁不发生强化 继发感染的脑包虫周围出现水肿,壁有明显 强化

慢性肉芽肿病治疗进展

慢性肉芽肿病治疗进展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0年12月第27卷第12期Chin Pediatr Emerg Med,Dec2020, Vol.27,No.12・929・.综述.慢性肉芽肿病治疗进展王佳韩晓华尚云晓蔡栩栩陈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科,沈阳110004通信作者:韩晓华,Email:hanxh@sj-hospital,org【摘要】慢性肉芽肿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CGD)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免疫缺陷,由于吞噬细胞烟酰胺腺卩票吟二核昔酸磷酸(NADPH)氧化酶复合物的功能障碍,导致儿童早期即出现严重且反复的感染。

近年来随着治疗的进步,CGD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本文就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和常规治疗在CG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CGD治疗的认识。

【关键词】慢性肉芽肿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常规治疗;感染;炎症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201908865002)DOI:10.3760/cma.j.issn.1673-4912.2020.12.011Therapeutic advances in 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Wang Jia,Han Xiaohua,Shang Yunxiao,Cai Xuxu, Chen NingDepartment of Pediatric Respiratory,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110004,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Han Xiaohua,Email:hanxh@sj-hospital org[Abstract]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CGD)is a rare inherited immunodeficiency due to dys­function of the phagocytic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oxidase complex leadingto severe and recurrent infections in early childhood.With the progress of treat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sur­vival rat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CGD patient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This study reviewed theresearch progress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gene therapy and conventional therapy in CGD inrecent years,in order to improve clinicians'understanding of CGD therapy.[Key words]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Haematopoietic stem cel!transplantation;Genetherapy;Conventional treatment;Infection;InflammationFund program:State Scholarship Fund(201908865002)DOI:10.3760/cma.j.issn.1673-4912.2020.12.011慢性肉芽月中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 CGD)是一种因编码烟酰胺腺卩票吟二核昔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NADPH)氧化酶复合物的基因缺陷而引起的罕见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脑脓肿诊断与治疗

脑脓肿诊断与治疗

脑脓肿的CT表现
二、晚期脑炎期
CT 平扫为低密度区中有一略高密 度环影
脑脓肿的CT表现
三、早期包膜期
CT 平扫见低密度灶中间有一完整 的略高密度环
脑脓肿的CT表现
四、晚期包膜期 CT和MRI表现与早期包膜期相相邻层
面出现小结节性强化灶具有特征 性,其病理基础是由于脓肿内压 力过高使脓肿壁薄弱区破溃而形 成“子脓肿”而脓肿中心坏死区 内压力一般较低,DWI呈高信号, 强化同早期。
辅助检查
脑CT\MRI 是目前诊断脑脓 肿的主要方法,适用于各种 部位的脑脓肿;已成为诊断脑 脓肿的首选和重要方法。
辅助检查
钻孔穿刺 具有诊断和治疗 的双重意义,适用于采取上 述各检查方法后还不能确诊 的病例,脑炎期
CT 平扫为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区,边缘模 糊,占位效应明显
临床表现:
①急性感染症状,发热、头痛、 呕吐、WBC升高 ②脓肿形成期即开始有颅内压增 高症状,头痛、视乳头水肿 ③脑局灶性症状,与部位有关, 如偏盲、失语等
辅助检查
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
在脑膜脑炎期颅内压多为正常或稍 增高,脑脊液中白细胞可达数千以 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量也 相应增高,糖降低。 脓肿形成后,颅内压即显著增高, 脑脊液中的白细胞可正常或略增高
脑脓肿的MRI表现
三、早期包膜期 MRI T1像上中心为略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
区,其外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环状影, 周围为低信号水肿带,T2像上高信号坏 死灶周围有一低信号暗带,壁薄,光 滑不连续, 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可 见完整的强化环,延迟扫描病灶中心 不强化
脑脓肿的MRI表现
四、晚期包膜期 CT和MRI表现与早期包膜期相相邻层面出
脑脓肿的MRI表现

肉芽肿的治疗方法

肉芽肿的治疗方法

肉芽肿的治疗方法
肉芽肿是一种炎症性病变,通常形成于外伤、感染或慢性炎症部位。

治疗肉芽肿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抗生素、抗炎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控制感染,以防止肉芽肿的继续发展。

2. 外科手术:对于较大或症状严重的肉芽肿,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

手术的目的是切除肉芽肿组织,防止其继续扩散。

3. 局部治疗:对于表浅的肉芽肿,可以尝试局部抗生素药膏或激素药膏的涂抹,以促进伤口愈合和炎症的消退。

4. 光疗:光疗是一种通过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来治疗肉芽肿的方法。

它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症状。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还建议患者加强自身抵抗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的摄入,增加膳食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同时,及时治疗慢性炎症或感染,防止其导致肉芽肿的发生和发展。

还应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复发情况。

Majocchi's肉芽肿一例

Majocchi's肉芽肿一例

Majocchi's肉芽肿一例
王路润;来文兵;刘文韬;龚晓盼;景海霞
【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年(卷),期】2022(38)9
【摘要】患者,女,68岁。

右侧腕部红斑、丘疹、结节伴疼痛1年半,加重2个月。

组织病理学示肉芽肿性改变,HE荧光染色及真菌培养显示红色毛癣菌。


断:Majocchi's肉芽肿。

患者给予抗真菌治疗,皮疹痊愈,随访一年无复发。

【总页数】2页(P640-641)
【作者】王路润;来文兵;刘文韬;龚晓盼;景海霞
【作者单位】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伊曲康唑治疗须癣毛癣菌相关Majocchi肉芽肿2例
2.伏立康唑首次成功治疗难治性面部Majocchi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3.红色毛癣菌自体接种致免疫正常患者Majocchi's肉芽肿1例及文献复习
4.Majocchi肉芽肿研究进展
5.红色毛癣菌所致成人头面部Majocchi肉芽肿1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肉芽肿性瘤的概念

肉芽肿性瘤的概念

肉芽肿性瘤的概念肉芽肿性瘤(Granulomatous tumor)是一种由肉芽肿组织构成的肿瘤。

肉芽肿是机体对某些刺激物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形成结节状的慢性炎症局灶,其中包含由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组成的肉芽肿组织细胞。

肉芽肿性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包括皮肤、淋巴结、肺部、肝脏、脾脏、骨骼、中枢神经系统等。

肉芽肿性瘤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慢性炎症、过敏反应、药物反应、肿瘤等。

常见的感染因素包括结核菌、放线菌、真菌、寄生虫等,而慢性炎症因素则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克罗恩病等。

此外,某些药物(如硅胶、石蜡)或某些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也会引起肉芽肿性瘤的发生。

肉芽肿性瘤的病理表现是肿瘤组织内中心坏死和周围的肉芽肿。

中心坏死是由于局部供血不足或者淋巴排液障碍导致的死亡组织。

肉芽肿是一种由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组成的异质性炎症细胞聚集,形成结节状的肿块。

肉芽肿细胞的核聚集在炎性细胞外周,核浓度高,胞质内有大量的颗粒样色素,并有间质的血管和纤维组织增生。

临床上,肉芽肿性瘤可以表现为肿块、溃疡和出血等症状。

其发展往往缓慢,但有时也可以迅速生长。

患者常常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发热、乏力和消瘦等全身症状。

肉芽肿性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

组织检查可以提示肉芽肿的存在,并排除其他病变的可能性,如肿瘤、结核、真菌感染等。

治疗肉芽肿性瘤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

皮质类固醇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肉芽肿组织的形成,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免疫抑制剂则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和肉芽肿的形成。

手术治疗常用于较大的肉芽肿性瘤,或者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手术切除可以完全清除肿瘤,但手术创伤大,有一定的风险。

总之,肉芽肿性瘤是一种由肉芽肿组织构成的肿瘤,常见于多个器官和组织。

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慢性炎症、过敏反应、药物反应、肿瘤等。

文献速读-2020抗菌药物治疗颅内感染的研究进展

文献速读-2020抗菌药物治疗颅内感染的研究进展

2020抗菌药物治疗颅内感染的研究进展正常状态下,人体大脑处于封闭状态,不产生感染,当进行外科手术,引流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时,颅脑封闭状态被破坏,易引起感染,影响患者恢复、增加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也是患者术后死亡率高的主要因素。

统计发现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颅内感染发生率为3%~20%。

脑脊液(CSF)培养是诊断感染的金标准,但阳性率偏低,且培养大约需要3~5d才能产生结果。

因此,治疗颅内感染成为神经外科术后关键问题。

1.颅内感染抗菌药物经验治疗我国报道的脑脊液培养阳性率不足10%,因此根据病原菌使用抗菌药物较为困难,加之抗菌药物每延用1h,并发症和死亡率分别增加30%和12.6%;早期抗菌治疗和适当选择抗菌药物可预防神经系统的不良后遗症。

所以当患者出现临床感染症状(颈项僵直,体温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升高)时,首先根据当地病原菌选择经验性覆盖,随后根据微生物学培养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提高术后颅内感染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颅内感染一般在颅脑术后4~15d发生较多,对于引流患者,术后10~12d是颅内感染高发时期。

关于颅内感染治疗时间尚未得到统一,一般认为治疗10至14d;如果脑脊液培养多次阴性,体征较好,建议持续时间可较短;如患者未进行插管,一般限于5至7d 治疗即可,若滞留颅内导管,可延长治疗时间。

但对于是否需要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仍存在争议。

此外,经验性治疗需要考虑最可能病原菌、潜在疾病和患者自身因素,如年龄、基础疾病和免疫状态。

2.常见病原菌国外颅内感染常见病原体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少量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中,不动杆菌种类占45%。

我国不同地区,培养的结果不同,主要以阳性菌为主,但有文献报道,革兰阴性菌明显低于革兰阳性菌,西北地区阳性菌略高于阴性菌。

阳性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中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皮肤表面、物体表面及空气中存在的主要细菌为革兰阳性菌,尤其医院工作人员体表携带葡萄球菌率可高达70%,当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手术),可导致葡萄球菌感染。

ICU真菌感染经验性治疗

ICU真菌感染经验性治疗

呼吸道、泌尿道、血 液系统等部位感染较 为常见。
真菌感染的危害
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死亡率 高。
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治 疗有效率低。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道、血 液系统为主,可引起严重的器官
功能障碍。
经验性治疗的必要性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结果,及时经验性使用抗真菌 药物,有助于提高治愈率,降 低死亡率。
பைடு நூலகம்
VS
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佳, 医生会调整治疗方案,如更换药物或改变 剂量等。
CHAPTER 04
疗效评估与监测
临床疗效评估
治愈
感染症状完全消失,真菌培养 结果转阴。
显效
感染症状明显减轻,真菌培养结果 仍为阳性。
无效
感染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真菌培养 结果仍为阳性。
不良反应监测
经验性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免疫状态、既往用药史等因素,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
不同的真菌感染类型和耐药性对经验性治疗的选择产生影响,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调整。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和耐药 性的真菌感染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以制定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探讨新型抗真菌药物及其联合治 疗在ICU真菌感染中的应用,提
满足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中的至少两 项。
诊断流程
先进行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估,然后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 学检查,最后根据诊断标准做出诊断。
CHAPTER 03
经验性治疗策略
抗真菌药物的选择
01
02
03
氟康唑
氟康唑是一种常用的抗真 菌药物,可用于治疗念珠 菌、隐球菌等真菌感染。

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治疗现状

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治疗现状

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治疗现状颅内真菌性肉芽肿(IFG)死亡率较高,并发症多,治疗困难。

而侵袭性曲霉菌是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形成IFG最常见的病原菌,因此抗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现就IFG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其中重点讨论抗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治疗。

标签:颅内真菌性肉芽肿;侵袭性曲霉菌;治疗现状颅内真菌性肉芽肿(intracranial fungal granuloma,IFG),是一种深部真菌感染导致的颅内占位性病变,主要在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中出现。

由于目前免疫抑制药物的广泛使用、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恶性肿瘤患者的增多和艾滋病的传播等诸多原因,IFG的易感人群和患者近30多年来越来越多[1-2]。

IFG常引起脑膜脑炎、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治疗困难。

经临床检验和尸检发现侵袭性曲霉菌是形成IFG最常见的病原菌[3-4],因此详细了解中抗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笔者现就文献对IFG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其中重点讨论抗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治疗。

1 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真菌感染一旦形成肉芽肿,单以药物治疗难以消除,必须进行手术切除,如2008年版美国感染病学会临床实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5]中指出,外科切除病灶疗效确切,可防止发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改善预后。

积极处理邻近组织的感染如鼻窦或椎体感染也是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于有明确感染途径或易感因素的患者,或者疑似真菌感染的患者,应当早期活检或者积极尝试手术,并且要求手术尽可能全部切除病灶。

手术除了诊断作用外,还能够减轻颅内压迫和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时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6]。

Dubey等[4]总结了手术治疗IFG的3个步骤:(1)立体定向活检判断病灶的性质和制订手术计划。

(2)外科手术切除病灶。

(3)腹腔分流术治疗常见后遗症如脑积水。

2 药物治疗相比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同样关键,术前和术后都必须进行及时的抗真菌治疗,剂量应该足量、持续足够疗程,残留和复发的IFG 需要长期治疗。

脑和脑膜炎性和肉芽肿性疾病

脑和脑膜炎性和肉芽肿性疾病
常见的化脓性致病菌有链球菌,特别是厌氧链球菌,葡萄球 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脑脓肿大多是混合感染。
脑脓肿部位: 脑脓肿幕上多见,以颞叶居多,占幕上脓 肿的40%,也可见于额、顶和枕叶,小脑脓肿 少见,偶见于垂体。 脑脓肿发生的部位与感染的途径密切相关 ,
耳源性脓肿2/3发生在大脑颞叶,1/3在小脑半球,少数可发 生远位耳源性脑脓肿,如额叶、顶叶、小脑蚓部及大脑白 质深部;鼻源性脓肿以额窦炎引起额叶的前部和眶面的脓 肿多见;损伤性脓肿大都位于伤道或异物附近;血源性脓 肿可散布于脑的任何部位,但以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最为多 见。
影像学 MRI
可表现为正常,多数病例表现为非特异性脑萎缩。 T2WI显示脑白质深部多发斑片状或弥漫性高 信号,多见于额叶,通常为双侧,但常不对称, 无占位效应,造影后常不强化。 可以见到非出血性脑梗塞。

巨细胞病毒性脑炎
又称巨细胞包含涵体脑炎。婴幼儿通过胎盘先 天感染。儿童及孕妇通过密切接触感染。 CMV可能籍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播散,可在各 种体液中发现。特征性改变是受染细胞体积增 大,其细胞质及细胞核内相继出现包涵体。 脑内可有坏死性肉芽肿及广泛钙化。婴幼儿可 引起各种脑畸形。
显微镜下脓肿壁分为三层; 最 内层 为化脓性渗出物、肉芽组织和胶 质细胞、大量格子细胞及大量新生血管和 中性粒细胞浸润; 中间层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其厚度及密 度不一; 外层 为神经胶质增生,脑组织水肿,血 管增多及白细胞浸润。
CT和病理对照分期: 早期脑炎期:历时3-5天,对应于急性脑炎阶段; 晚期脑炎期:历时4-5天到10-14天,对应于化脓 阶段; 早期脓肿壁形成期:脑炎形成二周左右,脓壁形成, 之初较薄且不完整,以后逐渐增厚。 晚期脓肿壁形成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此期脓肿 壁完整,有三层结构组成。

颅内真菌感染的CT和MRI表现

颅内真菌感染的CT和MRI表现

颅内真菌感染的CT和MRI表现目的:分析颅内真菌感染的CT及MRI表现,提高其影像学诊断准确率。

方法:本组资料中,经病原学证实颅内真菌感染7例,真菌性肉芽肿或脓肿5例,单发1例,多发4例,同时累及脑膜3例,真菌性脑膜炎2例。

结果:真菌性脑膜炎广泛累及基底池、大脑凸面脑膜,CT表现为基底池密度增高,脑沟回变浅,增强铸型强化;真菌性肉芽肿或脓肿多发病灶,体积较小,单发病灶部位深在,CT上多呈混杂密度,增强脓肿壁多呈不规则、不连续性厚壁环,表现为“开环征”;MRI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信号变化较大,略低信号为特征表现,增强多为不规则强化,局部可伴硬膜外脓肿及硬脑膜或蛛网膜强化。

结论:颅内真菌性肉芽肿有一定的CT和MR 表现特点,“开环征”、T2WI略低信号为其特征表现。

真菌性脑膜炎虽有典型铸型强化,但难与结核性脑膜炎鉴别。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T and MRI manifestations of intracranial fungal infe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accuracy of the imaging diagnosis. Methods: 7 cases of intracranial fungal infec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fungal granuloma or abscess in 5 cases, 1 case of single and multiple in 4 cases, while 3 cases involving the meninges, fungal meningitis in 2 cases. Results: Intracranial fungal meningitis involved widely of basal cistern and the brain convexity meninges, gyrus-like enhancement in the subarachnoid sapce of the sulci and cisterns. The multiple and smaller fungal granuloma or abscess lesions located in deep, CT showed mixed density, the enhanced abscess thick wall showed irregular, non-continuity, which expressed as “open-loop sign”; T1-weighted imaging showed medium or low signals, T2-weight imaging signal intensity changed in a larger range what was characterized by slightly lower performance. Accompanied by local epidural abscess and strengthened arachnoid. Conclusion: Intracranial fungal granuloma has certain imaging performance of CT and MRI such as “open-loop sign” and slightly lower T2 signal. Although the typical mold of fungal meningitis strengthened, but it is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with tuberculous meningitis.[Key words] Fungal infection; Granuloma;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各种致病真菌通过呼吸道、血行或者局部侵入颅内引起的特异性感染称为颅内真菌感染。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临床预后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与病变的 严重程度、治疗方式等因素有关,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 变化和治疗效果。
基础研究进展
1 2 3
发病机制
对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的发病机制研究不断深 入,涉及基因突变、免疫异常等多个方面,有助 于揭示疾病的本质。
细胞生物学特征
对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的细胞生物学特征进行 研究,有助于了解其生长和扩散的机制,为治疗 提供新的思路。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脑膜刺 激征,表现为颈项强直、 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
眼部异常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眼球突 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 扩大或缩小等眼部异常。
并发症
脑积水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可能导致 脑脊液循环受阻,引起脑积水, 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等症状加重。
颅内出血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颅内出血,表现 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转化
加强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促进治疗方法的创新和改进。
THANKS
感谢观看
化疗药物
03
对于恶性病变或复发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化疗药物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脑室分流术
通过手术将脑室内的液体引流至腹腔或其他部位, 以降低颅内压,缓解症状。
肿瘤切除术
对于局限性、可切除的肿瘤,可以通过手术切除 肿瘤,以缓解症状并延长生存期。
放射治疗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缓解症状。
鉴别诊断
其他脑室内肿瘤
脑积水
如室管膜瘤、胶质瘤等,可通过影像 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进行鉴别。
影像学检查可见脑室扩大,但无脑室 脉络丛区占位性病变。
脑膜炎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 等,脑脊液检查可见炎性细胞和蛋白 升高。

颅内曲霉菌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颅内曲霉菌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人群分布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 见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 。
发病率与死亡率
颅内曲霉菌病的发病率相 对较低,但一旦感染,死 亡率较高,需引起足够重 视。
危险因素分析
免疫力低下
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长期使用免 疫抑制剂等导致免疫力下降的疾病或 药物使用。
环境因素
医疗操作
如颅脑手术、脑室引流等医疗操作可 能引发颅内感染。
指导临床实践
为临床医生提供颅内曲霉 菌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等方面的指导,促进规范 化诊疗。
推动学术交流
促进国内外专家在颅内曲 霉菌病领域的学术交流与 合作,推动相关研究的深 入开展。
颅内曲霉菌病概述
定义
颅内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属真菌侵犯颅内组织引起的感染 性疾病,属于深部真菌病的一种。
临床表现
颅内曲霉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头痛、发热、恶心、 呕吐、意识障碍等。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脑疝等危 及生命的并发症。
05
手术干预时机及技巧探讨
手术指征和时机把握
手术指征
对于颅内曲霉菌病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脑积水、颅内 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或经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 术治疗。
时机把握
手术时机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评估 。一般而言,早期手术干预有助于控制感染、减轻颅内压, 改善患者预后。
诊断方法及标准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检查可发现压力升高, 白细胞计数和蛋白质含量增加,糖含量降低。
影像学检查
CT和MRI是诊断颅内曲霉菌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CT平扫可发现脑实质内低密度病 灶,增强扫描可显示环形强化。MRI可更清晰地显示病灶及其周围水肿情况。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发病机制
目前对于XC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 确,但多数研究认为与局部炎症反应 、脂质代谢异常以及遗传因素有关。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XCP的发病率较低,具体发病率缺乏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发病年龄与性别
XCP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男女发病率无 明显差异。
地域分布
XCP在全球范围内均有报道,无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
治疗干预
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对于症状严重或病变进展迅速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手术
治疗等措施。
04
治疗方案与措施
药物治疗策略
药物治疗选择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的药物治疗主 要包括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以减轻炎症反应和抑制异常免疫反 应。
用药注意事项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密切关注患 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 种类,同时注意药物副作用的预防和 处理。
03
病理学特征与评估
病理变化过程
01
02
03
脉络丛增生
脉络丛上皮细胞增生,形 成肉芽肿样结构。
黄色瘤细胞浸润
大量黄色瘤细胞浸润于脉 络丛及脑室周围组织中。
炎症反应
病灶周围常伴有不同程度 的炎症反应,包括淋巴细 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 润。
组织学特点
肉芽肿结构
镜下可见由增生的脉络丛 上皮细胞和黄色瘤细胞形 成的肉芽肿结构。
预防措施建议
定期体检
01
通过定期的神经系统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及早发现脑室脉络丛
黄色肉芽肿的迹象。
控制基础疾病
02
积极治疗和控制与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相关的基础疾病,如
感染、炎症等。
健康生活方式

颅内梅毒性肉芽肿1例

颅内梅毒性肉芽肿1例

( 稿 2o一 71 ) 收 0 8 o— o
颅 内梅毒性 肉芽肿 1 例
闫志华 赵 一栋 施辛 孙晓东
1 病 例报 告
大 片状 水 肿 区 ; 脉 注 射 G — T A后 , 灶 呈 明 静 dDP 病
显 不 均 匀环状 强 化 ,中央 可见片 状未 强 化 区 ( 图
患 者男 ,8岁 , 3 因右 侧 肢 体麻 力 、 力 l 时 乏 小 余 , 20 于 06年 8月 41收住 入 院。患 者 3天前 无 3 明显诱 因出现 头痛 , 自行 服药 , 具体 不详 。 小 时前 1
及外伤史 , 否认 疫 水 疫 病 接 触 史 , 否认 冶游 史 、 输 血 史 。查 体 : 清 、 利 、 神 语 周身 皮肤 无 皮疹 , 双侧 瞳
义。
C e t ed— a o ies . m e r 1 0 04 : 5 r uz l tJ k b dsaeA N uo. 0 .75 . f 2 7 6 T c a p JMut P Fa k , 1 h lmi iv le n i s h m a H , r ,l e Se a. aa c n o me t n z c t T v
s oa i Cruzed ko d saea iu in - ihe NR p rdc e tflt一 8 h ie s: df so weg td f
3 参 考文献
1 施 辛 , 秉 正 , 仕 尧 。 . 经 梅 毒 的 临 床 特 征 与 处 理 . 国 皮 张 包 等 神 中
i n u yA eu r do 2 0 ,49 8 m gs d . JN r oa il 0 32 : . t m , 0
3 Ko 咖 d K, a a SKo tu N,ta. lt n hp b t e MRI Ok d , mas e 1Reai s i ewe n o

真菌性脑膜炎与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CT和MR表现特点分析

真菌性脑膜炎与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CT和MR表现特点分析

真菌性脑膜炎与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CT和MR表现特点分析向成燕;梁志鹏;张俊;胡家海【摘要】目的:探究真菌性脑膜炎和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真菌性脑膜炎及38例颅内真菌性肉芽肿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病原学培养证实为真菌性感染,分析患者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图像及其特征.结果:真菌性脑膜炎的影像学特征为炎症累及范围较广,多累及基底池及大脑凸面的脑膜;在CT上表现为累及脑池密度增高,脑沟脑回变浅,增强CT-MRI呈铸型强化.真菌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特征的38例患者中多发病灶32例,单发病灶仅为6例;CT上其内多呈混杂密度,肉芽肿壁欠规整、厚壁,且不连续,有\"开环征\"表现;MRI上T1WI多为低信号影,且信号表现不一,多呈稍短T2信号,增强扫描示肉芽肿为不规则强化,多见局部脑膜强化及类脑肉芽肿样强化.结论:真菌性脑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征,强化时虽呈铸型强化,但仍难以与其他病菌如结核导致的脑膜炎相区分开;而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点,通过多发病灶、肉芽肿壁的\"开环征\"、稍短T2信号可对其进行诊断.【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装备》【年(卷),期】2018(015)010【总页数】4页(P51-54)【关键词】真菌性脑膜炎;颅内真菌性肉芽肿;CT;磁共振成像【作者】向成燕;梁志鹏;张俊;胡家海【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影像科江苏南京 2111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影像科江苏南京 2111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影像科江苏南京 2111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影像科江苏南京 21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2颅内的真菌感染较为少见,但随着临床上不规范使用抗生素、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真菌感染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1-2]。

颅内真菌感染多数为慢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而通过对颅内真菌感染进行病原菌分析发现,这些病菌多为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侵入颅内引发真菌性脑膜炎、颅内真菌性肉芽肿、脑膜外的真菌感染等[3-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治疗现状作者:冯成红罗灿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第10期[摘要] 颅内真菌性肉芽肿(IFG)死亡率较高,并发症多,治疗困难。

而侵袭性曲霉菌是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形成IFG最常见的病原菌,因此抗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现就IFG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其中重点讨论抗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治疗。

[关键词] 颅内真菌性肉芽肿;侵袭性曲霉菌;治疗现状[中图分类号] R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0-43-03颅内真菌性肉芽肿(intracranial fungal granuloma,IFG),是一种深部真菌感染导致的颅内占位性病变,主要在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中出现。

由于目前免疫抑制药物的广泛使用、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恶性肿瘤患者的增多和艾滋病的传播等诸多原因,IFG的易感人群和患者近30多年来越来越多[1-2]。

IFG常引起脑膜脑炎、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治疗困难。

经临床检验和尸检发现侵袭性曲霉菌是形成IFG最常见的病原菌[3-4],因此详细了解中抗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笔者现就文献对IFG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其中重点讨论抗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治疗。

1 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真菌感染一旦形成肉芽肿,单以药物治疗难以消除,必须进行手术切除,如2008年版美国感染病学会临床实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5]中指出,外科切除病灶疗效确切,可防止发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改善预后。

积极处理邻近组织的感染如鼻窦或椎体感染也是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于有明确感染途径或易感因素的患者,或者疑似真菌感染的患者,应当早期活检或者积极尝试手术,并且要求手术尽可能全部切除病灶。

手术除了诊断作用外,还能够减轻颅内压迫和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时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6]。

Dubey等[4]总结了手术治疗IFG的3个步骤:(1)立体定向活检判断病灶的性质和制订手术计划。

(2)外科手术切除病灶。

(3)腹腔分流术治疗常见后遗症如脑积水。

2 药物治疗相比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同样关键,术前和术后都必须进行及时的抗真菌治疗,剂量应该足量、持续足够疗程,残留和复发的IFG需要长期治疗。

这些观点,在目前的文献中得到普遍支持。

如Liu等[7]指出,手术切除病灶与抗真菌药物治疗的联合应用将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甚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Turgut等[8]提到,虽然一般来说IFG形成后,都强调完全切除病灶(或引流),但是在一些病情复杂到以至于只能部分切除病灶的情况下,如果及时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仍能达到完全缓解。

2.1 抗真菌药2.1.1 伏立康唑 FDA目前仅批准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D-AMB)用于侵袭性曲霉菌的初始全身治疗,其中首选伏立康唑,次选D-AMB。

伏立康唑可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种组织和体液中,且可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药物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50%,脑组织中浓度比脑脊液还高。

对于其应用方式,有静脉用药及口服用药两种方式,Alffenaar等[9]在2010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口服伏立康唑出现毒性反应是(如肝功损害严重、有皮肤过敏反应),静脉用伏立康唑待替口服,却能在较好的治疗效果下没有上述毒性反应,并由此推测口服和静脉使用伏立康唑后机体可能有不同的肝毒性曲线。

美国感染病学会临床使用指南推荐剂量为成人iv:第1天6 mg/kg,q12 h,随后4 mg/kg;po:200 mg,q12 h。

由于伏立康唑在儿童体内生物消除更快,欧洲药品管理局推荐儿童的维持剂量相对成人的4 mg/kg增加为7 mg/kg。

对于伏立康唑的运用,在近几年的文献报道中出现频率最高,普遍反馈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多个国家推荐中枢神经系统曲霉病治疗的首选药物[9-14],但有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对唑类抗真菌的耐药[10,13]的患者即便初期治疗有效,结局几乎都是死亡。

对此感染病学会认为对伏立康唑不能耐受或治疗无效的患者,应选择替代药物伊曲康唑、泊沙康唑或卡泊芬净进行补救治疗。

2.1.2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有两种制剂,除D-AMB外,尚有其含脂制剂(LFABs)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ABLC)、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和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ABCD),FDA批准D-AMB用于侵袭性曲霉菌的初始全身治疗,LFABs用于补救治疗。

D-AMB推荐剂量为iv:1 mg/(kg·d)。

D-AMB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急性输注相关反应和剂量限制性肾毒性。

输注相关反应包括发热,寒战,发冷,肌肉痛,关节痛,恶心,呕吐,头痛和支气管痉挛。

D-AMB诱导的肾毒性的特点是氮质血症,尿中的钾和镁,肾小管性酸中毒,尿浓缩能力受损。

与D-AMB相比,LFABs降低了肾毒性,但由于要从脂质体的载体中释放出来,因此需要更大的剂量。

推荐剂量为:L-AMB[3~5 mg/(kg·d),iv],ABCD或ABLC 5 mg/(kg·d),iv。

指南指出不推荐鞘内注射或病灶内注射抗两性霉素B,而推荐全身大剂量应用以使脑实质内达到更高的药物浓度。

因为鞘内注射不仅不能穿透软脑膜,还易引起化学性蛛网膜炎、癫痫和剧烈头痛等。

然而,近年来仍有文献陆续报道使用鞘内注射,并且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如Fei等[15]在对3例IFG患者手术明确病理诊断后使用二性霉素B和氟康唑治疗,由于两性霉素B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同时还行了鞘内给药,最终两例治愈,1例拒绝规范治疗后复发死亡,遂得出结论手术是必需的,同时无论术中肉芽肿全切与否,术后足量全程使用两性霉素和氟康唑是治愈IFG的重要手段。

然而笔者认为,在对上述3例患者的治疗中,相比氟康唑,鞘内注射两性霉素的治疗作用可能更大,因为指南明确指出氟康唑对侵袭性曲霉菌并不敏感。

2.1.3 伊曲康唑伊曲康唑有3种剂型:胶囊、口服液和注射液。

FDA推荐伊曲康唑用于侵袭性曲霉菌的补救治疗,推荐剂量为成人po:400 mg/d(胶囊)或2.5 mg/kg,bid(口服液);iv:200 mg,bid×2 d,之后再以200 mg,qd。

5岁以上的儿科患者,剂量为2.5mg/kg,bid(口服液)。

值得注意的是伊曲康唑抗中枢曲霉菌感染疗程长并往往需要超过常规剂量,如Sánchez等[16]报道20例中枢神经系统曲霉病患者中4例口服伊曲康唑800 mg/d,得到了治愈,而其他患者采用常规剂量400 mg/d,只有2例治愈。

伊曲康唑的疗程6~12个月。

2.1.4 泊沙康唑 FDA批准泊沙康唑用于预防接受诱导缓解化疗治疗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而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者发生曲霉菌感染。

欧盟尚批准泊沙康唑用于D-AMB或伊曲康唑无效的侵袭性曲霉病的补救治疗。

泊沙康唑是一种新型广谱抗真菌药,在结构上类似伊曲康唑,但具有更高的亲脂性,在脑内分布良好,目前只有口服混悬剂。

与伊曲康唑比较,能更有效预防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并可降低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相关的死亡率。

预防的剂量为:200 mg,tid;补救治疗剂量为:800mg/d,分2~4次。

泊沙康唑耐受良好,如Pitisuttithum等[17]采用800 mg/d的标准治疗剂量治疗330例难治性兼难耐受性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患者,治愈率接近50%。

2.1.5 卡泊芬净 FDA批准卡泊芬净用于难治性或其它方案不能耐受的侵袭性曲霉菌的补救治疗。

卡泊芬净是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的第1个产品,与两性霉素B和唑类抗真菌药比较,毒性较低,耐受性更好。

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案为静脉滴注:成人第1天采用70 mg的负荷剂量,此后改为50 mg/d;儿童50 mg/(m2·d)。

M.AOUN[18]证实在侵袭性曲霉菌的补救治疗中卡泊芬净与L-AMB疗效相当,在临床事件、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所有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因不良事件而中止研究、输注相关的不良事件及肾毒性等方面,前者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后者。

不过目前几乎没有单独应用卡泊芬净治疗中枢性曲霉病的报道,虽有联合应用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净治疗颅内曲霉菌感染的报道[1,19],但资料极少。

2.2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对于CNS感染曲霉菌,指南指出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害,应尽量避免应用。

不过,Hiraga 等[14]却在2009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联合应用伏立康唑和糖皮质激素对于某些颅内曲霉菌感染患者有效,激素的应用似乎能抑制继发感染,虽然机制还不明确。

3 结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的颅内真菌性肉芽肿是一种不寻常的、难治性的高死亡率疾病,关于它的治疗手段已经有大量的报道,但新的研究结果仍然不断涌现,甚至可能与经典的治疗方案有所矛盾。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治疗手段应以手术和药物治疗紧密结合。

手术可以防止病情的复发和改善预后,术前术后都应该进行足量、长期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应以抗真菌化疗为基础首选伏立康唑,其次为两性霉素B,对难治性或不能耐受标准治疗的患者可用伊曲康唑,泊沙康唑或卡泊芬净进行补救治疗,必要时联合用药。

相信随着对侵袭性曲霉菌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新型抗真菌药的不断研发,治疗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手段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1] Majid Zarrin1,Ali Zarei Mahmoudabadi1.Central nervous system fungal infections:a review article[J].Jundishapur Journal of Microbiology,2010,3(2):41-47.[2] Sundaram C,Umabala P,Laxmi V,et al.Pathology of fungal infection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17 years experience from Southern India[J].Histopathology,2006,49(4):396-405.[3] Azarpira N,Esfandiari M,Bagheri MH,et al.Cerebral aspergillosis presenting as a mass lesion[J].Braz J Infect Dis,2008,12(4):349-351.[4] Dubey A,Patwardhan RV,Sampth S,et al.Intracranial fungal granuloma:analysis of 40 patient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Surg Neurol,2005,63(3):254-260.[5] Walsh TJ,Anaissie EJ,Denning DW,et al.Treatment of aspergillosis: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08,46(3):327-360.[6] Ozçelik T,Ozkalemkas F,Kocaeli H,et al.Successful treatment of neuroaspergillosis ina patient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role of surgery, systemic antifungal therapy and intracavitary therapy[J].Bulletin of Mikrobiyology,2009,43(3): 499-506.[7] Liu W, Chen H, Cai B,et al.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sellar aspergillus abscess [J]. Journal Of Clinic Neuroscience,2010,17(12): 1587-1589.[8] Turgut M,Ozsunar Y,Oncü S,et al. Invasive fungal granuloma of the brain caused by Aspergillus fumigatus: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Surgical Neurology,2008,69(2):169-174; discussion 174.[9] Alffenaar JW,Van Assen S,De Monchy JG,et al. Intravenous voriconazole after toxic oral administration[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0, 54(6): 2741-2742.[10] Ueno A,Hamano T,Fujii A,et al. Effects of voriconazole and vascular lesions in invasion of aspergillosis into the central nerve system [J].Clinical Neurology, 2009,49(8):468-473.[11] Tsitsopoulos PP, Tsoulfas G, Tsonidis C, et al. Successful, combined long-term treatment of cerebral aspergillosis in a liver transplant patient[J].Virulence, 2010,1(5):465-467.[12] Björkholm M,Kalin M,Grane P,et al.Long-term treatment of invasive sinus,tracheobroncheal, pulmonary and intracerebral aspergillosis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J].Infection,2012,40(1):81-85.[13] Hidron AI,Gongora MC,Anderson AM,et al.Prolonged survival of a patient with AIDS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spergillosis [J]. Medical Mycology,2009,47(3): 327-330.[14] Hiraga A,Uzawa A,Shibuya M,et al. Neuroaspergillosis in an immunocompetent patient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voriconazole and a corticosteroid [J].Internal Medicine,2009,48(14):1225-1229.[15] Fei Zhi-min,Li Xue-min,Zhang Jue,et a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3 patients of intracranial fungal granulomas[J].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2009,42(2):106-109.[16] Sánchez C,Mauri E,Dalmau D,et al. Treatment of Cerebral Aspergillosis with Itraconazole: Do High Doses Improve the Prognosis? [J].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1995,21(6):1485-1487.[17] Pitisuttithum P,Negroni R,Graybill JR,et al. Activity of posaconazole in the treatment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ungal infections[J].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2005,56(4):745-755.[18] M.AOUN.Clinical efficacy of caspofungin in the treatment of invasiveaspergillosis[J].Medical Mycology,2006,44(1):363-366.[19] De Rosa FG,Garazzino S,Audagnotto S,et al.Invasive aspergillosis in a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 clinical and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 [J].Infez Med, 2007,15(4):262-266.(收稿日期:2013-04-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