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代寓言两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代寓言两则》教案苏教版五、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要求: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二课时《郑人买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话说故事。
3、情感与态度: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四、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五、作业:课后练习:一、第三课时《刻舟求剑》知识与能力:背诵、默写《刻舟求剑》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理解课文,提示寓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 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学方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教学步骤: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做的什么事?(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
江中有一“小舟”,舟上立一佩剑之人。
他…...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1.剑掉到哪里?——“自舟中坠于水”2.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他找得到剑吗?——不能。
4、为什么?——“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之刻舟求剑教案(新版)苏教版
第五课《古代寓言二则》之《刻舟求剑》【理论支持】这是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第五课中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是以寓言的形式出现的,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体会学习文言文方法。
新课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位置,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积极参与发现,努力激活思维,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本课重要词句的含义。
3.懂得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理解“涉、遽、契、是、惑”等词的含义。
2.懂得本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搜集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故事经过:道理: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练习题。
课内探究一、学1.导入新课谈话导入:《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检查预习(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质疑。
(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本课的初步感受。
3.自主阅读【出示幻灯片】(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读不准的标出来。
(2)“涉、遽、契、是、惑”等重点字词的意思。
(3)对照注释准确翻译课文。
(4)读完这个故事,你觉得楚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标地阅读文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度促思,自能通解,从而达到“不待老师讲”、“不需要教”就能初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4.小组合作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
【要求各组在充分交流碰撞的基础上,用书面的形式对这4题的研读形成共识,并列出合作交流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在班内交流。
】二、导1.全班交流(1)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2)看课文,利用书下注释,查工具书,四人一组用白话文说,教师巡回释疑。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苏教版初一上)1doc初中语文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苏教版初一上)1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爱好。
2.了解两那么寓言的寓意。
3.把握文言文学习的一样方法。
教学设想: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生疏。
«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显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的方式显现。
现在又显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尽管有重复之嫌,但也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
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爱好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作为初中文言教学的起始课,进度不宜太快,一课时可能比较紧张,故安排两课时。
教学时刻: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2.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一、激发爱好,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讲讲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
2.介绍«韩非子»,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
2.师生评判,正字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读,注意听与自己不一样的读音,判定正误〕3.学生自读。
4.同桌互读。
三、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1.在活页纸画制表格〔先画出框架,抄好原文,空好格。
〕时刻内容备注2003.9.11郑人买履«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欲〔且〕:想要,打算。
郑国想要〔lǚ〕鞋子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先自度其足(duó)量长短(duó)量长短度事先量了自己的脚〔dù〕尺码而置之其坐置之不理同〝坐〞,座位。
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旁边。
2.教师检查指导格式是否正确,原文是否抄好。
3.原文抄好后,请同学对比注释,给加点字注音,讲明,翻译句子。
四、布置作业。
课上没有完成的,课后连续完成。
第二课时学习重点:1.深入明白得,积存词语。
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一、检查反馈。
1.齐读课文。
2.抽查同学的作业情形〔到展现台上展现〕3.师生评判。
二、积极联想,深入明白得文言词语。
1.启发学生积极联想,深入明白得文言词语,句式。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古代寓言的意义和内容;(2)能够辨别和运用寓言中的人物和动物象征符号;(3)能够归纳总结寓言的主题及寓意并分析其言行;(4)懂得寓言的教育意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进行寓言的阅读和理解;(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向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寓言化及理解;(3)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寓言的应用及其功能。
3、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3)激发学生思考、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和辨析寓言的意思和内容;(2)归纳和总结寓言的主题及寓意;(3)识别和理解寓言中的象征符号;(4)懂得寓言的教育意义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1)理解和总结寓言的主题及寓意;(2)区分和辨析寓言中的不同象征符号;(3)将寓言的教育意义与生活情境进行融合。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一些生活案例介绍寓言的作用,引导学生猜测寓言的主题,并准确把握所表达的意义。
2、提出问题学生集体分享自己对寓言的认识及感受,并且提出有关寓言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讲授对《古代寓言二则》进行详细讲解,拓宽学生语文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寓言的主题及教育意义。
注意引导学生辨析不同的象征符号,检验学生是否准确地把握所表达的寓意。
4、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相关的古代寓言文本,鼓励学生在阅读时体验其中的情感,分析寓言中所使用的语言手法。
5、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通过探索和交流,归纳和总结出寓言的主题和寓意,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讨论。
6、展示呈现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寓言的理解和认识。
7、价值观引导通过学生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扬人道精神,培养学生发现事物内隐含的深刻寓意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学案 苏教版
五《寓言二则》(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课前预习】1.了解“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
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2.了解作者及作品。
韩非(约前280~前233),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
《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大部分是韩非本人的作品,文笔犀利,逻辑严密,善用比喻。
【活动方案】活动1: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同时圈画出生字词→讨论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可以借助工具书)→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将其中最容易读错的字词板演到小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容易读错或写错的需用红色笔标注)→全班同学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将重要字词整理在下面的空格内注意字音注音字形活动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小组内个体展示读(在个体展示读的过程中,组内成员互相点评)→各小组推举一名选手参加全班朗读竞赛(在其他同学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点评他人的朗读并记录下容易读错的句子→全班齐读课文容易读错的句子活动3: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并将自己难以翻译的字词句圈画下来(方法提示: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反复朗读、联系揣测)→小组讨论明确,力求解决问题→各小组推选一名组员将注释中没有且难以翻译的字、词、句的解释和本组不能解决的难点板演到小黑板上→小组之间互相订正、互相释疑活动4:自主思考并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①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②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启示?→组内讨论并指派一名同学将答案板演到小黑板上→小组间互相订正补充①②活动5:尝试背诵课文→小组内一对一背诵,过关个性调整课堂随笔:五《寓言二则》课堂学习活动单(第2课时)【学习目标】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5古代寓言二则教案(新版)苏教版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4、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1、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1、体会寓言的特点、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
2、学会灵活机动的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把以下材料印发给学生作者简介写作背景2、准备好幻灯片、投影仪,投影或小黑板。
(一)、导入:由学生学过的寓言导入。
(二)、了解作者和寓言特点。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文意,对一些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古今词意差别大的词要记住。
下面请同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和同学讨论试着翻译课文。
2、学生读两则寓言,师生正音。
3、复述寓言,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
4、找出自学中的疑难字、词、句,交流讨论。
(老师可以自由选择字、词、句)•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吾忘其度.反归取之.及.反•遂.不得履何不试之以..足宁信度.•有涉.江者遽契.其舟遽.契其舟是.吾剑之所从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翻译课文。
(四)、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然后讨论问题:1、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
你认为有这样的傻子吗? 郑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固执、迂腐)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2、楚人渡江刻舟求剑,最终会有什么结果?楚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愚蠢、糊涂)这个寓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3、世上究竟有没有像楚人、郑人那样的蠢人?4、楚人、郑人的行为究竟有没有可取之处?(五)、齐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七、达标检测:(一)、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先自.度其足()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至之.市()而忘操之.()(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2)及.反()(3)遂.不得履()(4)遽契其.舟()(5)何不试之以.足()(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三)、阅读理解。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语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2)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4)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
【过程与方法】(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语感。
(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琉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
(3)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做到准确、通顺。
(4)通过合作讨论,设计问题情境,领悟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郑人买履’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刻舟求剑》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l)重要词句:履、度、操、反、遂、宁、涉、遗、契、是、惑;“宁信度,无自信也。
“是吾剑之所从坠。
”“不亦惑乎?”(2)调动生活与知识积累,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诵读、背默课文,形成积累。
【难点】对文言句式的感悟与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回忆一下,小学里接触过哪些寓言故事,谁愿意给同学们讲一讲?(学生自由回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过时空的隧道,回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子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引导方法探究怎样读得准确?点拨:读准字音三法:利用文章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相互询问。
怎样读得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句读恰当。
2.朗读感知学生使用以上方法,先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再齐读课文。
3.小组活动一分小组朗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和断句。
买履(lǚ)者自度(duó,这里不读dù)其足遂(suì)不得履吾忘持度(dù,这里不读duó)及反(f6n.同“返”)宁(nìng)信度不亦惑(huo)乎邃(jù)契(qì)其舟4.展示交流教师启发引导如下:①《郑人买履》中的“自度其足”为什么不读“du,而在“吾忘持度”中又读“d”呢?②“置之其坐”中的“之”与“至之市”中的“之”意义一样吗?③“市罢”的“罢”在这里是什么意思?④“坐”与“反”为什么能当“座”与“返”的意思讲呢?’⑤《刻舟求剑》中“楚人有涉江者”的“涉”作什么意思讲最符合文意?举例说说,今天还有哪些词语保留这个意思?⑥“是吾剑之所从坠”中的“是”与现代汉语中“是”的意义一样吗?⑦“不亦惑乎”这是哪一种句式?“惑”作什么意思讲最符合文意?⑧你能说说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哪些道理吗?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再读感悟,引导理《郑人买履》(1)齐读《郑人买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引导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并了解《韩非子》和《吕氏春秋》。
2、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把握故事情节,领悟寓意。
过程与方法:在揣摩、理解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意”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固执守旧、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两则寓言。
难点:引导学生深层理解寓意进而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朗诵法、合作讨论法、品味欣赏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 2 课时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学习《刻舟求剑》一、情景导入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人买履》,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这篇短文(学生背诵),通过这篇寓言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看看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又会明白什么道理呢?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吕不韦战国末秦相,相传门下有宾客三千《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作。
2、引导学生叙述故事内容3、学生展示所积累的字词(多媒体显示)涉shè 遽jù 契qì 矣yǐ 若ruò4、学生初读课文,要读出人物的语气。
三、合作讨论、疏通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语,疏通文句,圈点勾画疑难文句。
2、学生交流疑难文句,合作研讨,学生试译课文,教师对疑难问题予以引导。
(多媒体显示)明确:重点词语: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
是:指示代词,这儿。
疑难语句:遽契其舟: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3、学生合作,师生共同释疑:(多媒体显示)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2)结果找到了吗?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这是个什么句?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古代寓言二则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古代寓言原是民间口头作曲,文学体裁的一种。
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经验教训意义的故事。
它的结构简短,多借用比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以下是的古代寓言二则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古代寓言二则》教案教学过程:1.读书指导。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板书课题。
②谈话导入。
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你认识的寓言故事,最好能说出寓言给你的启示。
(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③其他导入形式。
或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如:(投影几幅有关寓言故事的图画)支招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用一个具体内容恰当的成语形容画面内容。
(组织学生成语竞猜)这些成语有很多都是由寓言故事演变而来的,那么,今天要是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古代寓言。
或讲述现实社会记叙中有关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小故事,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
或检查教师课前查找资料查找的情况,让教师交流介绍有关《古代寓言二则》的资料,直接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①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畅,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②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依序朗读,并互相评读,尽量解决务必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标注互读产生的毛序疑难问题。
③听读:播放两则寓言的录音朗读,组织学生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这一环节侧重于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重点是让学生在读准字音,把握句读的基础上能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语句意思,对文意理解上出现的疑问可巧妙设悬,暂不作答,以激发学生兴趣。
(3)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①各协作小组结合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
②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白纸上。
③教师汇总各小组疑难问题,并投影共性问题,班级交流,集体释疑。
④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文意对疏通理解方法作一些必要的指导。
(这里小学生通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师生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质疑解惑。
古代寓言二则(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古代寓言二则(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理解两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2、掌握重要的词句:履、度、操、反、遂、宁、涉、遽、契、是、惑。
“宁信度,无自信也。
”“是吾剑之所从坠。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二、学习重点:目标1、2三、学法指导:1、本篇课文是我们进入中学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应先从正确、流利地朗读入手。
在学习本文之前,请先借助书下注释中出现的注音练习朗读和正确地断句。
2、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主要是能疏通文字,理解文章的含义,掌握关键词的意义。
书下注释把一些关键的字词解释出来,在老师上本文之前,你一定要把书下注释好好看看,做好预习工作。
平时可以自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帮助学习。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小时候,你们一定听过许多寓言故事吧。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两则古代寓言,探讨一下它们都寓寄着哪些道理?这些道理在今天又有什么现实意义?请在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写在下列的横线上,并选择一两个讲给本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听听。
二、正确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让我们来一起来正确地朗读课文吧。
在朗读课文之前,请你先认真做以下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郑人买履()(2)遂()不得履(3)宁()信度()(4)遽()契()其舟(5)先自度()其足(6)所从坠()2、用“/”为下列句子正确断句。
(1)楚人有涉江者(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3)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举行朗读比赛,看一看谁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在正确朗诵课文之后,我们结合书下注释,学一学本文的许多重点字词及文言常识。
三、教师简介作者,体裁等文学常识,学生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代寓言两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代寓言两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摘要:、朗课背诵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两生正确、流利朗课背诵课,五、教学记 </五、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要、朗课背诵课、懂词能借助释理课容了寓教学重难对照释把课通懂了寓教学数 3课、二课《郑人买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两生正确、流利朗课背诵课、程与方法能借助释理课用己话说故事3、情感与态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与生活实际系起领悟其道理教学程、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学们以前学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寓言故事懂得其讲道理)课两则寓言与以前学寓言相比有什么不?(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言学习言要先把语句通顺再借助释理句子思然讲寓言故事明白其道理达到熟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方法先学习《郑人买履》二、悟研究懂通每句话、学生《郑人买履》边句子边看释桌合作尝试说说句子思;研究怎样才能通顺试着、全班交流句子怎么句子是什么思;学生评议老师拨引导句句地研指导理句子思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了词句思才能把语句得正确、通顺重检难句三、讲寓言故事理寓义系生活实际想开、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组讲全班讲、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买鞋人可笑哪里?从这则寓言系生活实际想开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说老师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分拘泥形式要重实际四、熟、背诵课领悟、积累语言、练习熟分角色演体会寓言境、出示课思考练习题五句子练习讲清句子思比较认识“”不思五、作业课练习、三课《刻舟剑》知识与能力背诵、默写《刻舟剑》程与方法分组讨论理课提示寓情感态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方法教学重通理词句懂得“刻舟剑”思和含义难理课明白那人想法错哪里教学方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教学步骤、带入情境揭题初.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新成语——“刻舟剑”板课题3.学生齐课.教师课请学们边听边想课讲是什么候什么地方谁做什么事?(这放事发生江上江有“舟”舟上立佩剑人他…船舷上刻记、捞宝剑)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剑到哪里?——“舟坠水” .宝剑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人会怎样做呢?——“遽契其舟曰‘是吾剑所从坠’”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他得到剑吗?——不能、什么?——“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有感情地齐课引导想象续说故事师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是否明白了其道理?谁愿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续说故事) 3.拓展这成语故事说是生活哪种人?你能举例子说说吗?四、作业、练习二、三、《训练册》五、教学记。
江苏省常州市潞城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苏教版
四、作业布置:
翻译全文
课题
七(上)语文:古代寓言二则之《X人买履》教案第2课时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1.能继续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2.能理解寓意,并指导实践。
3.能背诵全文。
重点
难点
继续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难点:能理解寓意,并指导实践。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吾忘持度。
(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宁信度,无自信也。
二、三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教师提问:
(1)就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X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找出文中能反映X人思想性格的语句。
(3)X人买履的故事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2.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明确:
教学流程
一、检查作业
重点检查基础知识中的重点词,检查背诵。
二、再读课文,熟悉内容
(一)教师出示问题:
(1)船靠岸以后,楚人没捞到剑可能会想些什么?
(2)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
(3)如果你是和他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整确,(1)(3)言之成理即可。
3.能理解寓意,并指导实践。
4.能背诵全文。
首先学习《X人买履》。
二、学生自学
根据以下提纲,自学《X人买履》。(12分钟左右)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握句子停顿、节奏、语气)。
3.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弄清词语意思,并能翻译句子。
4.三读课文,你认为X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哪一句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性格?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教案(2)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介绍作者韩非:战国末年著名的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上主X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他的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继而受到秦王的重用。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本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翻译。
2、背诵有关内容
板 书 设 计
X人买履
尺码 信
买履 遂不得履
足 不信
迷信教条 固执己见
教 学 反 思
提醒学生记住:这则寓言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
请指出“之”“而”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1) 至之市 (动词,到)
(2)而忘操之(代词,指量好的尺码)
(3)何不试之以足(代词,指“鞋”)
(4)而置之其坐(连词,表示承接)
(5)而忘操之(连词,表示转折)
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2、履 遂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宁信度
3、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注意人物的语气。
X人买履
X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
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5、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全文
五 寓言二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2)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4)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语感。
(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琉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
(3)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做到准确、通顺。
(4)通过合作讨论,设计问题情境,领悟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郑人买履’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刻舟求剑》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l)重要词句:履、度、操、反、遂、宁、涉、遗、契、是、惑;“宁信度,无自信也。
“是吾剑之所从坠。
”“不亦惑乎?”
(2)调动生活与知识积累,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诵读、背默课文,形成积累。
【难点】对文言句式的感悟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一下,小学里接触过哪些寓言故事,谁愿意给同学们讲一讲?(学生自由回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过时空的隧道,回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子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引导方法探究
怎样读得准确?
点拨:读准字音三法:利用文章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相互询问。
怎样读得流利?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句读恰当。
2.朗读感知
学生使用以上方法,先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再齐读课文。
3.小组活动一
分小组朗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和断句。
[课件演示]
买履(lǚ)者自度(duó,这里不读dù)其足
遂(suì)不得履吾忘持度(dù,这里不读duó)
及反(f6n.同“返”)宁(nìng)信度
不亦惑(huo)乎邃(jù)契(qì)其舟
4.展示交流
教师启发引导如下:
①《郑人买履》中的“自度其足”为什么不读“du,而在“吾忘持度”中又读“d”呢?
②“置之其坐”中的“之”与“至之市”中的“之”意义一样吗?
③“市罢”的“罢”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④“坐”与“反”为什么能当“座”与“返”的意思讲呢?’
⑤《刻舟求剑》中“楚人有涉江者”的“涉”作什么意思讲最符合文意?举例说说,今天还有哪些词语保留这个意思?
⑥“是吾剑之所从坠”中的“是”与现代汉语中“是”的意义一样吗?
⑦“不亦惑乎”这是哪一种句式?“惑”作什么意思讲最符合文意?
⑧你能说说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哪些道理吗?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再读感悟,引导理《郑人买履》
(1)齐读《郑人买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示如下: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一句大概有三种译法:“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有个郑国人,想出去买双鞋子”,“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鞋”。
你认为哪一种最符合课文原意?你还有什么新的理解?为什么?
②“至之市”的。
市”与今天“城市”的“市”一样吗?为什么?
③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而忘操之”的“而”,你是怎么理解的?去掉它,可以吗?
④“已得履”与“乃日”之间语意有省略,根据上下文,你觉得可以补充哪些语意?
⑤这个郑人买到鞋子了吗?“遂”字是什么意思?它包含哪些感情色彩?
⑥你觉得最后两句对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2)围绕问题,合作探究。
(小组之间可采用竞赛积分的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3)故事讲述,整体探究。
(男女同学之间可采取讲故事竞赛的方式,也可采取小品表演的方式)
2.举一反三,引导理解《刻舟求剑》
(1)放声朗读课文,引导合作探究:学生围绕词义与文意问题相互答问,教师适时点拨。
(点拨]①“楚人有涉江者”一句与《郑人买履》中的哪一句句式相同?从文意来看,作者要突出的对象是什么?②你能指出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吗?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
(2)再读课文,引导比较思考:
①《刻舟求剑》与《郑人买履》相比较,你觉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点拨)《刻舟求剑》最后以议论的方式结束全文,发人深省。
②你认为历史上确有“郑人”和“楚人”吗?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
联系寓言的特点,明确虚构的作用与意义。
这两篇寓言都是虚构作品.作者之所以虚构这一类故事,是为了反映一定社会阶段的经济生活、思想意识、社会习俗,表达他们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以此喻彼,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你觉得这两则寓言在寓意上有无相同之处?
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
对策的人。
④两则寓言的出处相同吗?它们是否选自寓言专著?
根据课文注释作答。
3.分组研讨.深化理解
(1)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这则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这样的傻瓜似乎不会有,然而细细一想,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有这一类的笑话。
有的人处理问题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不是和郑人买履一样愚蠢吗?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尝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2)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会有什么结果?想想看,这则寓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
渡江的楚人根据刻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找剑,除了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他结果的。
如果船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很显然,这篇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
注意: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最好能联系身边的人和事来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多角度、多层面的个性化理解,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迪,发散思维,形成个人独到的理解。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本文是同学们进入中学以后学习的第一课文言文。
两则古代寓言,短小精悍,给人启发,让人深思,从中我们可以初步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古代思想家的智慧。
古人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古典文学无疑是使我们思维之渠清亮如许的活水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