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学案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4《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4《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两种写作方式的区别与联系2.分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不同文体中的表现形式3.掌握利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两种写作方式进行篇章构建的方法能力目标1.熟练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两种写作方式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2.能够应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两种写作方式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3.提高对于语言表达的敏感度,以及对于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内容课文分析本节课的主要课文为莫言的小说《看见》,该小说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作品之一,通过对于陶匠李先生的一生经历的描述,突出表现了“千变万化”的创造之美,以及如何在日常琐碎中发现生命的价值感。
讲解与示范1.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两种写作方式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在不同文体中的应用。
2.展示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分析其文学表现形式,并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3.针对学生的创作作业,进行组内互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两种写作方式进行文学创作。
活动设计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学分析讨论,通过讨论来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创作的兴趣。
2.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文学作品,针对作品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两种写作方式的应用。
3.组织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文学作品,达到学生展示与交流的目的。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两种写作方式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了这两种写作方式的应用方法。
同时,通过组内互评与作品展示活动的设置,也增强了学生对于文学创作的兴趣与热情,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在吸收新知识的同时,有些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握课堂上的知识。
其次,部分学生在文学创作中存在想法较为平凡,文字表达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学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学案【自读导言】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广阔视野与深厚积怼?进一步强化对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
【自读程序】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梁思成先生的有关资料,鼓励有条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检索、了解一些建筑学、建筑史学知识,把握作品写作背景,加深对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明确: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
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
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通读全文,细细品味文中描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抓住以下关键词,咀嚼其内涵,在课本上画出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明确:作者在文中以广博的学识和对传统文化中美感的细腻体察,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
阅读这篇课文同样需要读者的慧心、想像和咀嚼,需要教师的提醒和帮助。
关键词是主旋律的标志性“音符”,教师对关键词的点拨也就是提要钩玄、理清脉络。
课文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是: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课文副标题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列举所学诗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义应是什么?明确:“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揭示的艺术规律。
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宽阔视野与深厚积淀。
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力量。
教学重点:1、精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2、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制造出胜利的建筑'。
教学难点:精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教学方法:1、指导同学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同学反复阅读课文,领悟、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庄重雄伟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洪亮的名字!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2、介绍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诞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高校、东北高校的建筑系。
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
他于50年月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爱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3、背景简介作为建筑艺术大师的梁思成,对建筑的设计和审美要求很高。
他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写出了大量的阅历论文。
本文写于上世纪六十年月初,对我过建筑艺术的进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通读全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指出在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尤为重要。
其次部分(2---7)举例介绍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掌握使用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3. 学生手册和练习册;4. 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实例和案例。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关于“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2. 提出问题:你认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体现“千篇一律”的特点?有哪些例子可以体现“千变万化”的特点?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录他们的回答。
步骤二:讲解理论知识(10分钟)1.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2. 通过PPT演示,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城市里的建筑、人们的穿着习惯等,以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步骤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他们熟悉的场景,比如学校、超市、餐厅等,描述其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2. 指导学生使用所学的知识和策略,分析该场景中的典型特征并找出不同之处;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互相交流观点。
步骤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邀请不同小组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2. 强调“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来解决问题。
步骤五:拓展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2. 强调练习的重要性,勉励学生通过不断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步骤六:达标测评(10分钟)1. 定期考查学生对“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理解和应用;2. 根据测评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指导他们改进。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并学会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关键信息:1、教案的教学目标2、教案的教学内容3、教案的教学方法4、教案的教学过程5、教案的教学评估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111 学生能够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及其在艺术和生活中的表现。
112 学生能够分析艺术作品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关系,并能举例说明。
113 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艺术鉴赏方法,提高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121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2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31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132 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创作中创新和个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于创新。
2、教学内容21 介绍“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211 解释“千篇一律”的含义,即指文章、格式、手法等固定不变、缺乏变化。
212 阐述“千变万化”的意思,强调多样性、变化性和创新性。
22 分析艺术作品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221 以建筑艺术为例,如故宫的布局体现了一定的规律和统一性(千篇一律),而每个宫殿又有独特的装饰和细节(千变万化)。
222 欣赏绘画作品,探讨画家如何在色彩、构图等方面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23 探讨生活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231 观察城市街道的建筑风格,思考哪些方面存在“千篇一律”,哪些又展现了“千变万化”。
232 讨论服装时尚的潮流,分析其在款式、颜色等方面的共性与个性。
3、教学方法31 讲授法311 教师讲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知识。
32 直观演示法321 展示艺术作品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表现。
33 小组讨论法33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艺术作品和生活中的实例,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第7课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导学案
2017-2018学年语文选修15导学案编号:KW7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7.《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导学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学习目标】1.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2.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3.培养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1.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2.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自主学习过程】预习案一、预习课文,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一)补充作者简介,勾画重点。
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
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
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二)课文结构梳理1.给课文标注自然段。
(全文共16个自然段。
)2.阅读课文,尝试找出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3.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或四大部分,在文中用‖表示。
(三)课文内容理解1.读开头段落,弄清题目中“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千篇一律”指的是__________,“千变万化”指的是___________。
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读2-7自然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语文版第三册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语文版第三册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语文版第三册课本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课的教学设计。
该课语文知识点为比喻、借代等,旨在通过学习对比千篇一律的表现和千变万化的表现,让学生了解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以及对语言的形象化和抽象化的处理能力。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运用比喻和借代等语言表现手法;2.能够感知和体验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3.启发学生对语言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语言表现兴趣。
教学重点比喻和借代等语言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对语言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知和体验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及步骤1.课前准备:教师从课本中摘选与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相关的文段,放置课堂上供学生观摩并涂鸦。
学生可以用涂鸦或言语方式,简单表达他们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处。
2.开场:教师利用丰富的形象来阐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感受到这两种表现形式所特有的句法结构和意思表达方式。
将学生不同的涂鸦以及言语形式进行收集整理,体现学生们对于语言表现形式的感知和认知。
3.讲授:教师介绍比喻和借代等语言表现手法,解析其在文本中的应用和效果。
示范利用这一表现方法进行创造性表达,给学生提供具体操作的实践体验。
4.练习:学生根据课本中所给出的往例,进一步进行比喻和借代等语言运用的练习。
让学生自行发挥,尝试创造更实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可以对全班进行组队演练,以此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5.讨论:在调查之后,让学生围绕比喻和借代等语言表现方法,进行小组内或全班讨论。
学生可根据所了解的相关内容,探讨其中的优缺点、运用时有哪些技巧,如何应用或避免等话题。
6.后续任务:让学生进行一段小文作业,以比喻和借代等为中心,针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事物进行表述,以此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可以深入理解对比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不同表现方式,能较为流畅地运用比喻和借代等语言表现技巧,同时还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感知和体验到语言表现的美感和多样性。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写作中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些图片或实物,如: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动物图片、植物图片等。
学生: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诗歌,并思考其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规律和变化。
教师指出,在写作中,我们也要注意文章或诗歌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并引出本课课题。
二、新课讲解1.千篇一律的含义及运用。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讨论如何将这些规律运用到写作中。
教师总结:“千篇一律”是指在写作中运用相同的结构和形式来表达不同的内容,以突出主题。
例如,在写人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反复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来突出人物形象;在写景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对景物的反复描绘来突出景物的特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运用“千篇一律”手法的文章或诗歌,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2.千变万化的含义及运用。
教师展示一组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变化和多样性。
教师总结:“千变万化”是指在写作中运用多种手法来表达同一个主题,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写人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对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进行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在写景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景物进行描绘来突出景物的变化和多样性。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运用“千变万化”手法的文章或诗歌,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3.举例分析。
教师选择一篇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手法的文章或诗歌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手法和技巧。
4.写作实践。
教师给出一些题目和要求,如:“我的老师”、“家乡的变化”、“四季的景色”等,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写作练习,并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手法。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建筑、音乐、绘画等领域的应用和价值。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艺术作品图片、音频、视频教材及参考书籍4、教学时间:总课时:X小时具体分配:讲解X小时,讨论X小时,案例分析X小时,总结X 小时5、教学评价: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11 教学背景在当今多元化的艺术领域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一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概念。
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理解,来提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111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但对于“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分析来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总结。
112 教学重难点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内涵及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这两个概念,以及如何欣赏和评价具有这两种特点的艺术作品。
12 教学目标的详细阐述12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清晰地阐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定义和特点,并能列举出在不同艺术形式(如建筑、音乐、绘画等)中的具体例子。
1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地对艺术作品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尊重和包容态度。
13 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1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讲解过程中,结合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一)[教学设计ABC]设计A一、入课1.从题目看,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文章要写什么?但只要看一看副标题就可知道,文章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那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这通感是否就是修辞格中的通感?认真阅读文章,答案自在其中。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说起,引出设计者——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然后简介梁思成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学1.读开头段落,弄清题目中“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
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要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
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2.自读2-7自然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
2、3两段说音乐,第4段说舞蹈,5、6、7段说绘画。
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变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
舞蹈多是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重复,这重复就是指动作的重复。
绘画中的“手卷”多也是时空综合持续的艺术,都有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作者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来说明。
3.自读8-15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
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教案教案撰写: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探讨教案的设计与编写,突出教案的个性化与创新性。
通过了解教案的基本要素和结构,以及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教案目标:1. 了解教案的基本要素和结构;2. 掌握设计个性化教案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案内容:1. 教案的基本要素:a.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
b. 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c. 教学资源与准备:准备好所需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d. 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包括导入、讲解、练习、巩固和扩展等环节。
e. 教学评价:确定评价方式和标准,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2. 设计个性化教案的方法和技巧:a. 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和需求,设计符合其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的教学活动。
b.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多媒体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c.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定开放性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d. 教学内容的灵活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教学效果。
四、教案实施步骤:1. 教师介绍教案的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析教案的基本要素和结构,让学生了解教案的重要性和作用。
3. 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个性化教案。
4.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设计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个性化教案。
5. 学生展示和交流各自设计的教案,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6.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教案设计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改进教案。
五、教案评价与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教案设计和展示情况,评价其教案的个性化和创新性,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意义和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和对多样性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准备1. 预先准备好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例子或图片。
2. 准备好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例子或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思考和猜测。
步骤二:讲解概念(10分钟)教师对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进行解释,并给出相关的例子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理解千篇一律指的是相似或雷同的事物或现象,而千变万化则表示多样性和变化无常。
步骤三:讨论与总结(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找出身边存在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例子,并就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步骤四:拓展思维(20分钟)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为什么在生活中有些事物呈现千篇一律的特点?如何为千篇一律的事物添加一些千变万化的元素?步骤五:设计实例(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能够既有千篇一律又能有千变万化的实例。
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主题,如服装、食物、家具等。
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成果,并给予互相评价和建议。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提醒学生发现和欣赏身边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事物,并培养他们对多样性的尊重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讨论和设计实例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也促使学生对多样性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观点鲜明,结构清晰、举例广泛,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明白晓畅
四、布置作业
单招一点通
五、教学反思
四、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业
对口单招一点通
五、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总第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方法
本课第3课时
2、体味作者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对传统文化和建筑文明的钟情,引导学生品评自己周围的城市风貌,关心家乡,关注社会。
课型: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方法
3.本文论述涉及哪些艺术领域?作者从这些领域各选取了哪些例子这些例子证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音乐:舒伯特《鳟鱼》、舞蹈:动作、绘画:张择端、李公麟
建筑:首都人民大会堂北京的明清故宫颐和园里的谐趣园和长廊
(二)赏读文章,理解主旨
1.通过这些绘画作品,作者想要强调什么?
作者要强调的是有些绘画作品是时间、空间持续的艺术创作,在时间与空间的不断持续中,绘画创作在重复中有变化。各门类艺术在某些方面往往是相通的,这种重复中的变化与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变化关系非常相似。
4.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时,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所谓的持续性包括几种?
“持续性”这是前提,没有持续性就谈不上重复与变化。
(1)时间的持续,如音乐
(2)空间的持续,空间转移的持续,如绘画、建筑等,也具有时间持续的特点
(3)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如舞台艺术(舞蹈)、绘画
三、总结与检测
总结: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
语文版高一必修课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课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课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一律”与“千变万化”在文化艺术中应用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一律”与“千变万化”在文化艺术中的内涵和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运用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式学习法、互动式问答。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一段有趣的视频或故事,引出“一律”与“千变万化”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建筑师、音乐家和画家,介绍各自领域中“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应用。
分组进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建筑、音乐或绘画),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一份展示报告。
三、互动式问答教师提出一系列与“一律”与“千变万化”相关的问题,学生进行抢答。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互动讨论。
四、展示交流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提问。
五、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一律”与“千变万化”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作业布置:让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创作一件艺术作品(可以是建筑模型、音乐作品或绘画作品),体现“一律”与“千变万化”的主题。
语文版高一必修课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理解“一律”与“千变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分析并探讨在不同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建筑等)中,“一律”与“千变万化”是如何体现的。
培养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激发对艺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一律”与“千变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含义。
分析不同艺术形式中“一律”与“千变万化”的体现。
教学难点:理解“一律”与“千变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2024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4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分析经典文本中如何运用这两个概念表达主题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及运用。
2.分析文本中的具体例子。
【教学难点】1.如何在写作中巧妙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主题——“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这个主题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两种现象,陌生是因为我们可能没有深入思考过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有趣的世界吧!二、讲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我们来了解一下“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1.千篇一律:指的是事物缺乏变化,单调重复。
在文学作品中,千篇一律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往往会让读者感到乏味。
2.千变万化:指的是事物变化多端,丰富多彩。
在文学作品中,千变万化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往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共鸣。
三、分析文本中的例子我们来分析一些经典文本中的例子,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来表达主题和情感的。
1.《红楼梦》中的“千篇一律”《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但在其中也不乏“千篇一律”的现象。
例如,书中大量描绘了贾府的奢华生活,这些描绘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单调重复,但正是这种“千篇一律”的现象,凸显了贾府的腐朽和衰败。
2.《红楼梦》中的“千变万化”在《红楼梦》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千变万化”的技巧。
例如,书中的主要人物宝钗,她的性格、言行举止在不同的情节中呈现出多种面貌,使得这个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讨论如何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1.在写作中,我们可以运用“千篇一律”来表现事物的单调、乏味,从而突出主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语文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语文版高三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三、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二、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现,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学识深入探讨的兴趣)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
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
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
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1蓖ǘ寥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202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2、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3、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2、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现,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学识深入探讨的兴趣)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
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
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
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拓展练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在中国美术史上,这是特殊的一页。
改革开放以来从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作品开始,到西方当下的艺术形态,一百余年来(1)艺术形式以及(2)艺术思潮,几乎都在中国艺术舞台上粉墨登场——印象派、野兽派、抽象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行为艺术、拼合艺术、光效应绘画——它们或先或后,或以原作展,或以印刷品,蜂拥而至。
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学设...
•第一课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导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阅读次数:705]第一课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自学指导】 1.课文题目含义“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建筑是时空艺术,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是重复与变...•[阅读次数:1596]【自读导言】牐1.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牐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广阔视野与深厚积淀。
牐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
牐牐ń馑担...•[阅读次数:1846]教学目标]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三、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体会...•[阅读次数:1807]教学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是以学生课前查阅梁思成先生有关资料,检索、了解一些建筑学、建筑史学知识为前提的。
只有在学生把握了写作背景之后,他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与把握文章的内涵。
本文是篇自读课文,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自读时间,只稍做点拨即可。
要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归纳各段要点,此外,要组织学生...•[阅读次数:2156]教学目标]1.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对艺术的影响。
2.把握论说文严谨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把握说明的内容,探究论说文严谨的特点。
难点:探究论说文的严谨性。
[教学过程] ...•[阅读次数:487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王屹宇 -------------------------------------------------------------------------------- 牐牎咀远恋佳浴牐1.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学案www.5ykj.com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学案【自读导言】.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广阔视野与深厚积怼?3.进一步强化对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
(解说:在学完前两课后,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提要钩玄的方法,本课则以课文为例,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和方法。
对思维的训练、对文化艺术之美的欣赏是学生永恒的学习内容。
)【自读程序】.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梁思成先生的有关资料(如生平简历、学术成就、人物掌故等等),鼓励有条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检索、了解一些建筑学、建筑史学知识,把握作品写作背景,加深对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明确: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
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
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2.通读全文,细细品味文中描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抓住以下关键词,咀嚼其内涵,在课本上画出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
明确:作者在文中以广博的学识和对传统文化中美感的细腻体察,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
阅读这篇课文同样需要读者的慧心、想像和咀嚼,需要教师的提醒和帮助。
关键词是主旋律的标志性“音符”,教师对关键词的点拨也就是提要钩玄、理清脉络。
课文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是: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3.课文副标题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列举所学诗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义应是什么?明确:“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如《荷塘月色》中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对淡淡的荷香的描述。
但在本文中“通感”一词的内涵与上述情况不同,它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
4.课文中对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做了细致的描述,请仿照课后练习二用表格形式整理作者关于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艺术特点的说明,并思考课文中音乐、绘画、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将课后练习二的表格内“内容”改为“艺术门类”,“特点”改为“表现”即可,指导学生当堂填写。
重要的是对两个表格间关系的分析,把握作者借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来类比印证建筑艺术中重复与变化关系的写作手法。
5.全文结构其实也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艺术原则,请加以分析。
明确:音乐、舞台艺术、绘画、建筑,变化着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相通的艺术规律;一项项、一节节按顺序说来,结构稳重、朴实,却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一律”的艺术规律。
6.“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耐人寻味,请品味作者通过“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这一细节传达的思想内容。
明确:浅白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建筑师的作用、建筑与人的生存关系。
话语浅显,但包含着很深刻的思想。
人被现代建筑统一分割,装在规范的空间里,已经被异化了。
有人说现代建筑就是新的贫民窟,没有亲切感,人们找不到自己的家园,好像孩子哭着找不到家门……人们已经被生活的紧张和压迫隔离和囚禁。
这句话表现了作为建筑大师的梁先生对当代城市建设中错误思潮的焦虑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7.请运用课文介绍的观点和知识,谈谈你对所居住城市建筑的评价或意见。
明确:梁先生文中所言现代城市建筑的诸多弊端并未从我们身边完全消失,可让学生注意观察思考,品评自己周围的城市风貌,关心家乡,关注社会,进一步借助所学知识增强自己的审美素养。
(解说:自读程序的设计必须尊崇人的认知规律,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层到深层,由课内到课外,不脱离课本,不拘泥于课本,使学生的思维有所依托,有所拓展。
)【自读点拨】本文是一篇内容丰富、牵涉多个学科的科技说明文,在中国建筑学理论中颇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但作者并未故作高深地将其写成晦涩难懂的讲章,而是平易朴实、明白晓畅,其人品文风皆可做我们后生晚辈的学习楷模。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提炼出论述的要点”,“在读懂的基础上,探索其更精微的内涵”。
两个“基础”最为关键,故关键要读,在读中理清脉络;开宗明义,一开始便将要旨明确提出,提纲挈领,要言不烦,随即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其语言之平实、层次之清晰、结构之完整都使“提炼出论述的要点”并非难事。
梁思成先生是一位在建筑学领域有很高学术成就的大师,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其父梁启超告诉他:“……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以及附带学问的帮助。
中国先辈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广博的学识在文中已充分地得到体现,会给予我们阅读的幸福感,但也许会带来阅读的障碍;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切体会作者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对传统文化和建筑文明的钟情,只有沉浸在洋溢着的浓郁文化氛围之中,感应着文中呈现出的文明光辉,才能“探索其更精微的内涵”。
【自读思考】.阅读课文“至于颐和园的长廊……”一节,试分析其语言的重复与变化: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
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
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明确:二十个一连串的“一根”以重复的方式强化了“方”“圆”“八角”“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
2.中国文化讲究含蓄之美,请以“中国诗歌、戏剧、建筑的通感”为副标题,写一篇短文。
参考思路:中国文化重含蓄之美。
诗、画、建筑乃至戏剧等等,莫不如此:绘画重视画外之意,要的是传神,要的是藏在画面之下的意境;不像西方绘画那么直接、注重真实、符合逻辑和准确的细节。
中国绘画画面极其简捷,留下大片空白,也少用色彩,所以水墨画大行其道,要的是给观众留下想像和回味的空间。
建筑如苏州园林,不是曲径,就是曲廊,还有假山内的曲洞。
开阔的水面太开阔太直接,那么就建一个亭子。
要想知道亭里的风光,得先要经过九曲十八桥。
为的是让人一曲一个景致,一折一个天地,让人想像,让人回味。
这同我们诗画里的意境异曲同工。
中国艺术就象陈年的老酒。
艺术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融入自己对文化的修养和积淀、人生的沧桑和对自然的观察才能有好作品。
品诗品画的人也要象品酒一样地慢饮细品才会咂出味道来,才能领略其中的诗意。
这里的“诗意”,实际就是含蓄。
二、课文内容本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1段是第一部分,指出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尤为重要。
第2段至第7段是第二部分,举例介绍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
第8段至16段是第三部分,举例介绍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还指出当前城市建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1段应视为理解全文的“纲”,包括以下几个意思:①艺术创作既要有重复,又要有变化;②作品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
之所以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是因为作品在时间转移的持续中出现了观赏者的参与,便同时产生了空间的持续;③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重复和变化特别重要。
第2、3段明确指出:“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
而第2段侧重从乐曲的乐句、乐段的重复让读者领会乐曲的整体美。
第3段则以“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把主题与变奏的辩证统一关系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
第4段强调舞台艺术(指与音乐分不开的舞台艺术)是时间、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创作。
观众又看又听,在舞蹈动作和音乐旋律的重复与变化中得到美的陶冶。
由第5段可以得知,绘画艺术有时也是时间、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创作。
第6段介绍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强调“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很长的‘持续性’”“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第7段介绍李公麟的《放牧图》时,指出“就像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
虽是不同内容的绘画作品,但读者不难体会出,在时间与空间的不断持续中,绘画创作在重复中的变化。
各门类艺术在某些方面往往是相通的,这种重复中的变化与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变化关系又多么相似。
课文第8段过渡到对建筑艺术的介绍。
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持续,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表现中国古今辉煌建筑的和谐美。
第9段介绍人民大会堂的几十根柱子。
作为建造人民大会堂构件的柱子全都相同,是简单重复;而不同的是,这些柱子在组合排列中“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
在时间、空间的持续中,作者强调“重复”给这座殿堂带来的庄严、肃穆、雄伟、瑰丽。
第10、11段介绍世界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故宫。
作者以人们熟悉的故宫中轴线上的“前三殿”“后三殿”为例,说它们“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与‘变奏’”;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
这里既有变奏,又有伴奏;既有运用各种手法烘托主题曲的变化重复,又有配合主要器乐演奏的其他器乐的伴奏,真是重复多变,多彩多姿。
故宫的建筑组群、殿堂、楼阁、廊庑处处体现了“千篇一律”,乃至每座建筑的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都是无尽的重复,但在时间、空间的持续中,人们以一定的审美情趣的欣赏,发现故宫“整个景色、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
作者总结道“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第12段简略介绍颐和园里的谐趣园(颐和园中的园中之园)。
园中央是一个荷池,环池建有13座楼台亭榭。
文中说的“也可以看出这点”,指的是13座(知春亭、引镜、洗秋、饮绿、澹碧、涵远堂、湛清轩、瞩新楼、澄爽斋等)各式建筑与颐和园的建筑整体顾盼呼应,交相辉映,在时间、空间的持续中,达到了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