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民国旧体诗史稿》的启蒙意义(1)

合集下载

_民国_的文学史意义_周维东

_民国_的文学史意义_周维东

“民 国 ”的 文 学 史 意 义周维东“民国视野 ” 的出现, 不仅有重要的史学意义, 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在史 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 “未完成” “空间 ” 学上, 民国在时间上的确定性, 为 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了一种断代考察的可能; 作为一种用 结构文学史的新范型, 可以帮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回到正常的时空结构之中; 而作为一个中性历史空间, 可以避 “现代” “人” “文学” 免 抽象空间对 和 丰富性的压制, 从而可以最大可能彰显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丰富性 。

作为 “方法” , “民国” “空间” 一种 的存在 为文学史研究加入了 维度, 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打开了丰富局面 。

〔关键词〕民国; 文学史; 时间; 空间; 人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9XZW012 ) ; 四川大学高水平团队项目( skgt201105 ) 1979 年生, 〔作者简介〕周维东, 文学博士,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四川 成都 610064 ) 。

〔中图分类号〕I206.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6198( 2013) 01 - 0189 - 07〔摘, “民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一种全新视野 国” 已经成为学界炙手可 热 的 话 题。

不 过“民 国 热” 的背后也暴露出诸多的隐忧, 譬如: 如何从概 念走向问题, 从而切实开拓出文学史研究的新范 式, 整体推动研究的发展; 如何有效整合不同提倡 “民国” 者对 文学史意义的发掘, 使“民国 ” 与中国 现代文学的关系由纷繁变得单一 , 从而以更有包容 度的姿态吸纳更多的研究者参与等。

这些问题关 “民国视野” — —新的视角只有 系到 的有效性问题— 推动具体研究的新发展才算是有效的视角。

在推 , “民国视野 ” 动具体研究的方面 中的不同视角需 要取长补短、 交流对话, 形成更有整合力的理论体 , “民国视野 ” 系,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一个开放性的 研究框架, 容纳更多的参与者。

论民国旧体文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

论民国旧体文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

04
民国旧体文学史的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全面搜集
深入图书馆、档案馆、博 物馆等,全面收集民国时 期的旧体文学作品和相关 文献资料。
精细整理
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 系统的整理、分类和编目 ,为后续研究提供清晰可 靠的史料基础。
版本考证
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进 行比对和考证,以确定最 接近原貌的版本。
02
民国旧体文学史的建构
文学史建构的理论与方法
01
02
03
历史实证法
通过收集和考证相关历史 文献,还原民国旧体文学 的发展历程。
美学批评法
从美学角度对民国旧体文 学作品进行解读,揭示其 审美价值。
文化研究法
将民国旧体文学置于特定 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 ,挖掘其文化内涵。
民国旧体文学史的分期与特点
这些特质有助于全面理解其文学价值。
拓展研究领域,挖掘新的研究话题
要点一
民国旧体文学的地域性研究
关注不同地域的民国旧体文学发展状况,探讨地域文 化与民国旧体文学的相互关系,揭示其地域性特色。
要点二
民国旧体文学与其他文学现象 的交互研究
将民国旧体文学与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其他文学现 象进行对比与对话,挖掘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借鉴 。
文化传承意义
继承传统文化
民国旧体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和传承民国旧体文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继承 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传递历史文化信息
民国旧体文学作品蕴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 重要价值。
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填补文学史研究空白
民国旧体文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 时期,对于完善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具有 重要意义,有助于填补文学史研究的空 白。

论民国时期国民党人的旧体诗

论民国时期国民党人的旧体诗

第1期2017年3月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Xiamen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No. 1Mar. 2017论民国时期国民党人的旧体诗胡迎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77)[摘要]早期国民党的领导与骨干的诗多与兴复中华有关,政治信念强烈。

诗风慷慨激昂,表达对 革命事业的决心与信心、志同道合的友情。

后来国民党文官与幕僚中的诗人也不少,抗战时期,不少诗反 映了对日寇的同仇敌忾,描写了现代热兵器作战以及战争的残酷与惨烈。

由于统治者日益独裁,引起他们 的不满,诗中时有反映。

国民党军队将领中,不乏军旅诗人。

诗中反映了战争风云,有的流露出对独裁专政的厌恶。

他们的诗渊源不同,风格有异,但均有程度不同的民主、民权意识与爱国情怀。

[关键词]民国;国民党人;旧体诗[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3222 (2017)01 -0069 -08钱仲联在《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中说+&国民党人不乏能诗者。

”[1]过去对这部分人的诗关 注不够,只有于右任的诗有较多研究者。

其实此 党在早期有不少诗人有国学功底,又在海外生活 过,通晓世界大势,秉具卓识远见。

其中如黄 兴、宋教仁、叶楚伧、于右任、汪精卫等还因其 志之所近加入过南社。

随着当年元勋的凋谢,内部分化,争权夺利,为国民党的前途蒙上了黯淡 的阴影,其诗作不再有当年的郁勃生气。

后来实 行以党治政,延揽不少人才。

政府文官、幕僚中 有不少诗人,由于统治者的日益独裁,引起他们 的不满,诗中时有反映。

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中,不乏军旅诗人。

不少诗中反映了抗战风云,有的 流露出对独裁专政的厌恶。

他们的诗虽渊源不 同,风格有异,但均有程度不同的民主、民权意 识与爱国情怀。

一、辛亥革命前后国民党领导人的诗辛亥革命前后国民党人的诗多与兴复中华有关,故诗多言志,政治信念强烈。

因革命而多烈 士,故诗作以哀挽同志的生死之痛为多。

论史家陈寅恪的旧体诗

论史家陈寅恪的旧体诗

论史家陈寅恪的旧体诗
陈寅恪(1890年-1965年),字北原,号茹园,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誉为“史学泰斗”。

陈寅恪一生著述繁多,以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研究而闻名于世。

除了历史学著作之外,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旧体诗词创作家,其诗歌作品受到了前人文学艺术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

本文将探讨陈寅恪的旧体诗创作,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意义。

陈寅恪的旧体诗创作受到了古典文学的深刻影响。

他对古代诗文的研究和理解极为深入,深受古代文人之风的熏陶。

他广泛涉猎古代诗文,研究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和特点规律,继承和发扬了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

陈寅恪的诗作多以唐诗宋词为蓝本,融入了古典文学的韵味和意境,语言朴实自然,音律和谐,尤其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方面,古韵浓重,情感真挚。

他的诗歌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古典典故和传统意象,从而使其诗作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陈寅恪的旧体诗创作显示出了独特的个性风格。

在传承古典文学的他对诗歌形式和表达方式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他的诗作在形式上保持了古典诗歌的格律和韵律,但在意象和表达上却呈现出独特的个性特点。

他的诗作多以写景抒情为主,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展现出了浓厚的学者气质和儒雅风范。

陈寅恪的诗作在题材选择上也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深邃的内涵,既有传统的吟咏大自然的景物之美,又有对社会风情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使其诗歌作品既具有古代文学的魅力,又具有现代情感的表达,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浅谈旧体诗(1)

浅谈旧体诗(1)

浅谈旧体诗(1)转:梅牧⼼的博客⼀、古体诗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

“风”既是“诗”。

由于古体诗基本上不受格律束缚,因此平仄、押韵、对仗⽐较⾃由,⽽且篇⽆定句,少则四句,多则数⼗句,甚⾄还有⼆百句以上的;句⽆定字,可以是三⾔、四⾔、五⾔、六⾔、七⾔、⼋⾔、九⾔,甚⾄是⼗⼀⾔,“⾔”即是“字”。

⼀般以五⾔与七⾔为主,五⾔往往是全篇⽤五个字,七⾔虽然也有全篇⽤七个字句的,但往往加⼊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字句、九字句,所谓“杂⾔”是也。

⼀般按平仄规则组成的句⼦称“律句”,反之,称为“拗句”。

古体诗有以下⼏个特点:1、⼀般是偶数句句末押韵,韵脚不拘平仄;也有每句都押韵的,如柏梁体,可以⼀韵到底,也可以⼏句换⼀个韵,称为“转韵”;相邻的韵部允许通⽤,称为“通韵”。

2、句中⽤字不拘平仄,多⽤拗句,⽆论五⾔或七⾔,每句末三字多⽤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前者三平脚。

,习称“三平调”;后者三仄声,习称“三仄脚”。

3、不须对仗,即使使⽤对仗,也很宽松,甚⾄同字也不避忌。

4、每句不限字数,每篇不限句数。

常见的是五⾔与七⾔。

⼆、格律诗格律诗系相对古体诗⽽⾔,它有严格如律的要求,所以称之为“律诗”。

格律诗每篇有定句,每句有定字,⽤韵不能通转,诗句的平仄有⼀定规律,律诗还要求对仗。

其特点如下:1、每句的字数为五字或七字,也有六字的,但不多见。

2、绝句每⾸四句,律诗每⾸⼋句,排律⼀般为⼗⼆句,但可以增减。

3、对句句未押韵,⼀韵到底,不能通转,⼀般只⽤平声韵;⾸句⽤韵与否⾃由,如不⽤韵则末⼀字必须⽤仄声。

4、每句的平仄有⼀定规律,即五⾔的前四字、七⾔的前六字平仄两两相同,出句的平仄与对句相反,称为“对”,对句与下⼀出句的平仄相同,称为“粘”,粘对是格律诗的⼀个重要特征。

5、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排律则要求更⾼,除了⾸尾两联外,全部要⽤对仗。

七⾔诗最常见。

这⾥仅就五⾔、六⾔律诗举例说明:五⾔律诗是最正规的律诗,没有拗体。

新文学家旧体诗的文学史意义

新文学家旧体诗的文学史意义

作者简介 : 仲) 1 7 )陕西安康人 , 李 %(9 4一 , 文学博士 , 陕西理工学院讲师 , 研究方 向: 中国现 当代文学 。
12 4
多 、 自清等新文学家还兼治古典文学研究 。2 世纪 清以来 以杂志和报纸副刊为 中心的文学流派 、 朱 0 文学社 的许多新文学大家 ,身上兼有新旧文化 的双重影 响 , 团的组织方式 。现代意义上 的文学社 团和文学流派 , 他们具有写出地道 旧体诗 的潜力 。 随着期刊性质的改变 , 基本上结束了。” 2在文学家 口0 如回 2 0世纪 新 旧体 诗 的共存 , 为汉语 诗 歌 史上 非 常 的社交和人事方面 , 成 旧体诗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新文 关键 的过 渡 阶 段 。 在这 个 过 渡 时期 里 , 因为 新 旧体 诗 学 所 留下 的空 缺 。 的互相学 习 、 响 , 影 形成 了两种诗体之 间不 同历 史时 在讨论新 文学家 旧体诗 的文学史价值 和人 史问 期或深或浅 的交融。 新旧体诗相互成为对方宝贵的艺 题时 ,除了现在 学界普遍关 注的现代性的有无之外 , 术资源。 还应该注意到它无法被定 性或归入现代性的层面。 跳 旧体诗在文学史上发挥 了不可替代 的作用。 许多 出“ 现代性” 的框框之后 , 我们可 以看到新 文学家 旧体 而不再仅仅为它的现代性做意气 新文学体裁无法或不便表现的内容 , 旧体诗反倒 因为 诗更为丰富的一 面 , 我们不能为了争取新文学家 旧体诗 的文学史地 先天 的优 势 , 承担 了新 诗 、 文学 无 法承 担 的 功能 。 0 之争 。 新 2 位而把它的所有方面都说成 现代性 的。事实上 , 对现 世纪 中国文学的新 旧文学在表现对象 、 文学功能 等方 我们应该有不 同的态度 面的这种互 补性 , 一方面使得新文学家有 了在新 旧文 当代不 同的旧体诗写作群体 , 如果 只是仅从文体的角度讨论旧体诗词 的入 学之 间腾挪转换 的 自由空间。建 国后 , 不少新文 学作 和策略 。

论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的时代使命——以《民族诗坛》为中心

论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的时代使命——以《民族诗坛》为中心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1期JOURNAL OF THE GRADUATES VOL.37ɴ12016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6论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的时代使命———以《民族诗坛》为中心*杜运威(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12)【内容提要】作为传统文化“代言人”的旧体诗词在抗战时期有重要价值和广泛影响。

其与时代互动的主要媒介是报刊。

《民族诗坛》是此期阵容最强、受众范围最广的旧诗刊物。

他秉着“以韵体文字发扬民族精神,激起抗战之情绪”的宗旨,彰显古典诗词的抒情感发特性,积极鼓吹抗战,不仅出色的完成了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还使原本四面楚歌的旧诗再次焕发活力。

而有学者指出期刊上的诗词用“多彩语言”美化战争现实,使灾难“没于风花雪月”,以及旧诗具有“不问政治本质”的局限性及原因等判断值得进一步商榷。

【关键词】抗战文学;旧体诗词;时代使命;《民族诗坛》;卢前自白话文取替文言文成为正统文学语言以来,为与新诗区别开来,传统古典诗词就不无蔑视的被冠以“旧体”指称。

近期,不少学者呼吁用“民国文学”①取代“现代文学”这一定性称谓,以期扩大研究视野,并给出更中性的合理判断。

虽然此观点已经越来越受到学界肯定,但谈及旧体诗词能否入史的具体问题时,激烈争论仍在持续②。

这也说明,学界对民国旧体诗词价值的认识和地位的判定并未达成共识。

作为民国文学家庭一员的抗战文学,其研究对象亦仍限于小说、新诗、报告文学、白话杂文等等,对旧诗的关注可谓寥寥③。

然而,在战乱及新文学强势攻击下,旧诗不仅没有消逝,反而有*①②③收稿日期:2016-04-21作者简介:杜运威(1989-),男,江苏连云港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十世纪诗词;E-mail:duyunwei1989@吉林大学张福贵2001年即提出用“中华民国文学”对“现代文学”重新命名,后得到陈福康、丁帆、李怡、陈国恩、李光荣等多人响应。

西学东渐中的民国旧体诗话研究

西学东渐中的民国旧体诗话研究

西学东渐中的民国旧体诗话研究一、本文概述《西学东渐中的民国旧体诗话研究》是一篇旨在探讨西学东渐背景下民国旧体诗话的发展与变迁的文章。

本文将首先概述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民国旧体诗话产生的影响,然后介绍民国旧体诗话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接着,文章将深入分析西学东渐对民国旧体诗话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具体影响,并探讨这种影响在当时诗话创作中的体现。

文章还将关注民国旧体诗话在面对西学冲击时的应对与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对于中国传统诗学发展的意义。

本文将对民国旧体诗话在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价值与地位进行评估,以期对当今的诗歌创作与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民国旧体诗话在西学东渐背景下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以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西学东渐背景下的民国旧体诗话概述在民国时期,中国正值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西方学术文化的传入与本土传统文化的坚守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西学东渐不仅是物质文明和政治制度的引进,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文化变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旧体诗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形式,不仅承载了传统诗学的精髓,也试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求自我更新与发展。

民国旧体诗话的研究,既要关注其传统的承继性,也要揭示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变异与创新。

在这一时期,诗话作者们不仅继续沿用传统的诗话批评方式,对古代诗歌进行解读和评价,同时也开始尝试将西方的文学理论、批评方法引入旧体诗话的写作中,形成了中西交融的批评特色。

在内容上,民国旧体诗话不仅关注诗歌的艺术成就,也开始关注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体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批评视野。

同时,诗话作者们也开始关注诗歌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关系,试图通过诗歌批评来反映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形式上,民国旧体诗话也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例如,一些诗话作者开始尝试使用白话文进行写作,使得诗话更加通俗易懂;也有一些诗话作者开始尝试采用新的排版方式、插图等手段,以增强诗话的视觉效果和吸引力。

民国诗词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及其意义

民国诗词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及其意义

民国诗词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及其意义
曹辛华
【期刊名称】《泰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37)001
【摘要】民国诗词学,是民国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诗词学的一部分,是与唐宋诗词学、元明清诗词学相衔接的断代诗词学.当前对民国时期诗词学史料的全面整理与研究还未提上日程.“民国诗词学文献珍本整理与研究”,为专门对民国诗词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大型攻关课题,也是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并且具有开启多维、辐射全局意义的重大攻关工程.其体系相当庞大,整理与研究方式当围绕“七大要求”来进行.开展对民国诗词学文献的全面整理与研究,不仅于民国学术史特别是民国诗词学史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总页数】8页(P1-8)
【作者】曹辛华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7.3
【相关文献】
1.从《南京图书馆民国文献珍本图录》看民国文献整理 [J], 王志刚
2.民国文学文献:抢救与整理——一个民国文献工作者的一些零碎感想 [J], 刘福春
3.“回眸与展望:2018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研讨会”专家报告摘编——
“2018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研讨会”欢迎辞 [J], 蒋明军
4.民国文献的整理与出版——民国文献整理的统编融合新阶段 [J], 桑兵;宋雪春(记录整理)
5.“民国诗词学文献珍本整理与研究”丛书目录 [J], 方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国广州地区旧体诗词研究述评

民国广州地区旧体诗词研究述评

他时代 、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这一时期广州地区的创作群体大致可分为三 大类④:第一类是 自民国成立 以来 ,以遗老 自居 , 效忠清政府 ,不仕 民国新朝 的满清遗 老派,如汪 兆镛 、吴道镕 、汪兆铨等人 ;第二类是 以梁启超 、
民国广州 诗 词 界著 名 作 家 的生平 行 迹 、作 品 系年。焦 蓓 蓓 的 《 清 季遗 民 陈伯 陶研 究 》 ( 2 0 1 2 )辟有 “ 诗 词 创

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词作 品,被 汪辟疆称之为 “ 岭南 派 ” ②。 民国 时 期 的广 州 ,与 近代 中 国历 史
进程 有着 千丝 万 缕 的联 系 ,这 一 地 区 活跃 着 的作 者所作 诗词 思 想 意 义 丰 富 ,在 创作 特点 上 又 与 其

诗人 、词人诗词创作 的个 案研 究
法 。夏 晓 虹 《 近 代外 交官 廖恩 焘诗 歌考 论》 ( 2 0 0 6 )钩稽史料 ,还原廖恩 焘人生轨 迹 ,继而 考察他在 民国年间的创作情况 。陈永 正 《 曾习经 与近代诗坛》 ( 1 9 9 7 )介绍了曾习经 《 蛰庵诗存》 的 内容 和艺术 特 色 。欧 俊 勇 《 此 意 无 人识 ,孤情 偏 不厌 —— 试 论 曾 习 经 诗 词 的 孤 独 意 识 及 其 消
景 致为 背景 ,颇有 新 意 ,且 视野 开 阔 ,如 廖恩 焘 、 潘 飞声 等人 的海 外 诗 词 。这 一 时 期 的 诗 词人 往 往 出身岭 南 书香 世 家 ,有 着 得 天 独 厚 的家 学 背 景 , 又因父 辈关 系 ,师 承 、交 游 皆 以名 士 为 主 ,如 汪 兆 镛 、罗瘿 公 、叶恭 绰等 。
② 汪辟疆在 《 近代诗派与地域 》一文 中把近代诗派分为湖湘派 、闵赣派 、河北派 、江左派 、岭南派和西蜀派 。

民国时期旧体诗词的刊印传播

民国时期旧体诗词的刊印传播

民国时期旧体诗词的刊印传播作者:尹奇岭来源:《出版科学》2011年第02期[摘要]民国时期,有大量而分散的古体诗词私人刊刻活动并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由于这方面资料的零散,还不能做到精确统计,但其广泛和普遍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还原历史真实,如果缺少了这一面的参照,所描述的历史场景无疑是失真的。

[关键词]民国时期、古体诗词传播[中图分类号]G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2-0102-08民国时期还有大量没有进入新文学研究者视野的、分散的、私人化的刊刻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旧书肆、书摊的存在。

由于这方面资料的零散,还不能做到精确统计,但其广泛和普遍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还原历史真实,如果缺少了这一面的参照,所描述的历史场景无疑是失真的。

揭开众声喧哗的表层历史,探入渊默的历史深层,有另一幕历史景观呈现——那些很少被人探及的、代表传统延续一面的、大量的、分散的传统延生物,虽被忽略,却是具有强大潜在力量的部分。

民国是一个过渡特征很强的时段,新旧杂糅,传统与现代之间复杂交织。

处在这样纷纭的时代里,古体诗词这一古典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依然是文人间大量唱和的内容,这些古体诗词唱和内容如何传播,正是本文要讨论的。

传播的方式当然可以有很多种,这里就两种主要的方式加以探讨,一是古体诗词的私人刊刻,二是借助现代期刊刊登加以传播。

1民国时期古体诗词刊刻1.1刊刻的历史传统从历史上看,中国是有刊刻传统的。

官刻、坊刻、家刻三足鼎立,构成中国书籍生产的三种主要方式。

大概到五代时期,在官刻之外,在士大夫内部已经出现了出资刻书的人。

史料记载,前蜀有个叫任知玄的人,就用自己的俸钱,雇用工匠开雕杜光庭的《道德经广圣义》三十卷。

五代时最著名的私家刻书人是毋昭裔,由于年轻时向朋友借看《文选》遭到拒绝,就决心发达后广印书籍,嘉惠后人。

后来,他果然发达,做到了后蜀宰相,就实践了诺言,令门人句中正、孙逢吉书《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雕版印刷,还建议孟昶刊刻“九经”。

211007287_论民国旧体文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

211007287_论民国旧体文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

自从近代西方新式学堂引入、新式的大学课程开始设置,人们对文学史的编撰就未间断过,迄今为止出现的各种文学史已近2900部。

〔1〕遍检各种断代文学史,却少了“民国旧体文学史”一项,这与文学史编撰的兴盛局面不大相符。

当前关于民国旧体文学的研究日益兴起,既有专门为旧体文学入史呼吁者,也有以撰写行动亲自实践者。

如孔范今、黄修己、袁进等学者的论著即将民国旧体文学纳入所著文学史中;特别是近几年关于民国旧体文学的分体史研究已有多项成果。

如胡迎建的《民国旧体诗史稿》、吴海发的《二十世纪中国诗词史稿》、张振国的《晚清民国志怪传奇研究》、刘梦芙的《近百年名家旧体诗词及其流变研究》、马大勇的《二十世纪诗词史》、王达敏所从事的民国旧体散文史研究以及笔者所从事的民国旧体文学研究(含民国词史、民国诗词学)等均属此列。

但是,关于民国这一时期旧体文学总体研究的课题、名目与观念等仍未有人提出,这无疑是文学史研究上的憾事。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与弥补当前文学史研究中的不足,笔者于2016论民国旧体文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摘要]当前关于民国旧体文学的研究日益兴起,但尚未有研究“民国旧体文学史”建构问题的论著出现。

根据已有的文学史建构与撰著的方式,应当从历史纵观、分别横剖、综合研究这三种研究方式入手来建构民国旧体文学史。

这不仅是对“五四”以来流行的文学观念的反拨与修正,也是对20世纪90年代提倡的“打通古今”“古代、现代会通”等学术思潮的回应与实践;不仅可以补充与拓展近代文学史领域,为近代文学学科的发展提供新思路,还将为民国新文学史的研究提供参照,以真正实现现代文学史专家一直要做到的“原生态”研究设想,刺激现代文学研究思维新变。

民国旧体文学史的建构有利于诊断、发现与纠正当前文学史研究、撰著的误区,从而为现当代旧体文学史的建构以及当前“现当代诗词入史”的争论等问题提供解决路径与启示。

[关键词]民国旧体文学史;建构;研究方式;创新意义[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281);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重点创新团队项目[作者简介]曹辛华,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民国时期白话旧体诗词选本的传播策略与诗学意义

民国时期白话旧体诗词选本的传播策略与诗学意义

民国时期白话旧体诗词选本的传播策略与诗学意义梁艳青【摘要】民国时期,白话文逐渐代替文言文成为社会通用的语言工具.旧体诗词选本中也出现了以白话这个语言介质作为编纂标准的选本.这些白话旧体诗词选本拉近了读者与旧体诗词的距离,实现了旧体诗词的曲线传播,也为步入创作窘境的新诗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同时,选家以白话为标准观照古今的诗词创作,也是探寻诗词创作规律的尝试.【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8)004【总页数】5页(P83-87)【关键词】白话;诗词选本;旧体诗词;新诗【作者】梁艳青【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天津,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以白话这一语言介质作为编选标准的旧体诗词选本是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新类型。

在白话文的推广过程中,报刊媒体率先接受白话,成为白话文创作的有力推手。

与此同时,出版业也注意到了以白话为标识的文学作品的市场需求。

于是以白话命名的报纸、书籍增多,其中以白话标榜的旧体诗词选本成为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纵观民国时期的白话诗词选本,我们发现以旧体诗词为传播内容的白话诗词选本以白话拉近旧文学和读者的距离,从而做到了在白话趋势下传播文言诗词的良好效果。

而从选家的编选目的则可以看出,这些白话旧体诗词选本实则旨在为新诗树立榜样。

编选过程中选家重新审视古今诗歌创作,探索诗歌创作的规律,丰富了民国时期的诗歌理论建设。

同时,这些选本也体现出编选者融汇古今、沟通新诗与旧诗的文化诉求。

就笔者所知,民国时期以白话为题目的旧体诗词选本有十二种,分别是:浦薛凤《白话唐人七绝百首》(上海中华书局1920年版)、凌善清《白话唐诗五绝百首》(上海中华书局1921年版)、凌善清《白话宋诗五绝百首》(上海中华书局1921年版)、凌善清《白话宋诗七绝百首》(上海中华书局1921年版)、凌善清《白话唐宋古体百首》(上海中华书局1921年版)、朱骏声《如话诗钞》(上海广益书局1921年版)、熊念劬《宋人如话诗选》(文瑞楼1921年版)、张廷华《(分类)历代白话诗选》(大东书局1922年版)、凌善清《历代白话词选》(上海大东书局1923年版)、徐珂《历代白话诗选》(商务印书馆1925年)、徐珂《历代白话词选》(商务印书馆1925年)、张友鹤《白话词选》(上海文明书局1926年版)、张友鹤《中国女子白话诗选》(上海文明书局1927年版)。

如何看待旧体诗与中国现代文学

如何看待旧体诗与中国现代文学

如何看待旧体诗与中国现代文学推荐文章关于当代文学的论文热度:浅论张恨水笔下的市民社会热度:丰子恺的现当代文学抗战散文创作简论热度:浅论丰子恺的抗战散文创作简论热度:浅谈鲁迅《离婚》的精彩之处热度:作为一种边界相对固定的研究对象的“中国现代文学”,本是不包括以文言和格律为主要形式特征的旧体诗的。

因为我们过去长期把“现代”有意无意理解为与传统的决裂或“告别”(注:关于这一问题,严家炎先生有系列文章进行剖析辨别,可参见严家炎《五四的误读》,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所以“现代文学”基本上等于“新文学”,一切跟“旧”沾亲带故的文本,便都理所当然地被拒斥于“现代”的大门之外。

但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时性进展过程中,旧体诗事实上一直没有断绝,而且也没有将要断绝的迹象。

不但旧文人在写,新文学作家也写;科学家在写,政治家也写;旧军阀和新军人也写,而且还有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在写。

甚至到了新诗已经降生将近100年的今天,我们依然无法断定在全中国是写新诗的人多还是写旧体诗的人多。

特别是到了现在的网络时代,旧体诗天上掉馅饼一般获得了一个五四以来的空前自由的创作空间。

旧体诗爱好者可以在网上互相交流切磋,旧体诗不再是仅仅属于老干部歌功颂德的专利品了[1]。

尽管迄今为止现代文学的文学史没有把旧体诗列为研究的对象,但是它的存在、延续和影响已经是不可动摇的事实。

因此,已经开始有现代文学史的写作者尝试着要把旧体诗列入其内。

既然我们能够宽容通俗小说进入现代文学史(注: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的最重要变化即是在每个十年都专门开列了通俗文学一章。

)程光炜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 2000年)也专设两章讲授通俗文学。

),那么把旧体诗也写进来,似乎应该是合乎同一逻辑的。

这一逻辑就是,不再把现代文学仅仅等同于新文学,而是理解为在现代性进程中所发生的文学。

在这个同步的进程中,旧体诗不仅仅成为现代文学的传统文化资源之一,旧体诗自身也受到新文学和新时代的影响而发生着演进变化。

论民国旧体文学大系的编纂与意义

论民国旧体文学大系的编纂与意义

论民国旧体文学大系的编纂与意义
曹辛华
【期刊名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49)005
【摘要】民国旧体文学大系的编纂是将相关文献按一定标准与体例汇在一起,并用导言系连起来,形成文学史论与作品选结合的宏大体系.该大系将以民国旧体文学为中心,兼顾域外的旧体文学、民国旧体文学期刊与社团刊物以及实用文章,并将文学理论集扩编成各种话体批评、序跋批评、论文、选本、学术著作等五项.编纂民国旧体文学大系,需要对民国旧体文学文献作宏观地、科学地、全面地判断和汰选,形成一个有创意、有新意、有机的、切实可行的框架体系,还必须借力近代文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文献学等学科团队和编辑出版专家.该大系的编纂不仅对纠正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学术偏差有重要意义,对当前文学学术研究方法与学术态势也具有校正意义,还对全面认识民国社会、历史、文化等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7页(P65-71)
【作者】曹辛华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对新马华文文学史撰写及其文学大系编纂之研究 [J], 朱文斌
2.“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及民国旧体文学研究现状 [J], 张振国
3.“民国文学史(1912-1949)”的概念辨析与理论整合——兼谈旧体诗文怎样入史[J], 魏泉
4."周邦虽旧,其命唯新":晚清民国旧体文学研究70年 [J], 刘慧宽; 王贺
5.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俗语卷”编纂工作会暨《大系·俗语·山东卷》审稿会在山东青岛举办 [J], 张慧霖;邵艺婷(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平议

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平议

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平议自1917年“文学革命”和现代白话文运动以来,随着胡适等人的“新诗”实验,中国传统诗词便只能以“旧体诗词”的名义而存在。

可以说,五四以后中国“旧体诗词”实际上是和“新诗”如影随形地共存着的,没有“新诗”就没有所谓“旧体诗词”,反之亦然。

近百年来,“新诗”已然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主体,而“旧体诗词”却始终在主流文学史中付诸阙如。

事实上,“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史”已经构成了一个绵延不绝的诗歌史段落。

历史表明:“新诗”并没有“战胜”所谓“旧体诗词”,“旧体诗词”不仅没有死亡,而且一直在坚韧地存活着,并且在新世纪的传统文化热潮中日渐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已经关系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整体学术格局。

随着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学术断裂必将因此而得以修复,而且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内部的新文学与旧文学的二元对立模式也必将得以消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也将因此而迈上新的历史征程。

一、民国时期的旧体诗词创作撇开“新诗”和“旧体诗词”的文体对立不谈,客观地看,民国时期的旧体诗词创作不仅数量上十分繁盛,而且质量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众多风姿卓异的旧体诗词名家名作的涌现,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可忽视的文学存在,因此可以说,民国旧诗坛足以与民国新诗坛分庭抗礼。

虽然民国旧体诗词在传播与接受上不如新诗那样广泛地深入普通民众,但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一种接续或绵延,它依旧在民国知识精英群体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包括新派知识精英和旧派传统文人在内,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真正地或绝对地排斥和否定旧体诗词,甚至许多人像闻一多那样选择了“勒马回缰写旧诗”。

即使有些新文学家曾经发表过否定旧体诗词的言论,那些言论其实也并非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折射了他们内心中文化情感与历史理性的冲突,即他们在文化情感上依旧潜在地认同中华诗词传统,而历史理性上因整体认同西方现代性,因而不得不明确地拒斥旧体诗词。

论民国学者的中国诗史观及其理论价值

论民国学者的中国诗史观及其理论价值

论民国学者的中国诗史观及其理论价值
赵耀锋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家》
【年(卷),期】2016(000)009
【摘要】民国学者对于六朝诗、唐诗、宋诗艺术特质的分析中蕴含着他们对诗歌艺术嬗变轨迹的认识,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认识中国诗歌史具有重要的价值.按照民国学者的启示,我们从学理上把整个古代诗歌从时间的纵向维度上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两汉为前古典主义诗歌时期、魏晋经隋唐至宋代为古典主义诗歌时期,元代之后为后古典主义诗歌时期.在古典主义时期,由于诗人文化身份的转向,诗歌发展经历了古诗、诗人之诗、学者之诗这样几个阶段,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诗歌类型,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诗歌的意象特点、主体在诗歌中对辞采与才学的偏重等这些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嬗变.民国学者的中国诗史观对于中国诗歌研究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价值.【总页数】4页(P127-130)
【作者】赵耀锋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河南开封456223;宁夏师范学院文学院,宁夏固原7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9
【相关文献】
1.民国时期市政学者对田园城市理论的引介研究
2.民国学者胡适等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理论探索及其启示
3.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国专家学者云集江苏启东研讨“毛泽东诗词与中国诗歌的发展道路”
4.“民国机制”文学史观和价值评判研讨的反思
5.“民国机制”文学史观和价值评判研讨的反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民国旧体诗史稿》的启蒙意义(1) 论文关键词:《民国旧体诗史稿》美学观点历史观点启蒙意义
论文摘要:《民国旧体诗史稿》运用美学与历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批评方法对民国旧体诗传承与创新双向推进的动态过程进行了系统化的考察和客观化的评骘。

在它“纵横结合、叙议结合”的阐发和描述中,有三个闪光点,即对民国旧体诗特征的整体性把握,对新旧体诗得失的全面反思、对民国旧体诗不同流派的客观评述。

摆在我面前的这部由胡迎建撰著的《民国旧体诗史稿》,有意或无意地向我发出挑战的目光,因为学术评论在“发人之已发”时,正像著名作家王蒙所说:“好的评论决不是一次简单表态或条件反映,而是一次奇异的发现。

”在我看来,虽然在特定意义上,“搜罗之广博,研讨之深刻”,是本书易于发现的特点,但真正的最大特色则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文学研究与批评要有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

所谓“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它把一切作家作品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根据不同文学体裁创作特点,进行审美与艺术的具体分析,来全面考察作家作品的成败得失,作出应有的结论。

本书正是学习和运用这种美学与历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批评方法,对民国旧体诗传承与创新双向推进的
动态过程,加以系统化的考察和客观化的评骘。

它对于总结诗词创作的特点与规律,指引和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与欣赏诗词,从而使优秀诗词作品更好地发挥社会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诗词创作的繁荣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人类文学发展历史的长河中,达到时代先进水平和社会审美需求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重大成果,在推动人类审美文化前进、丰富人类精神世界、建设人类精神文明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本书可以说是一缕阳光的朗照,一抹霞彩的辉映,一首和谐乐章的流响,一幅生动图景的呈现,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第二,作者在《前言》中指出:“我力图将诗人进行群体的研究,注意每一群体的总的思想倾向,也注意群体中诗人们的不同风貌与细微区别,力图发掘过去不为人们知晓而艺术成就甚高的诗人。

”这是自觉运用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西方行为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使自己的研究增强科学性与信而有征,因为人类任何行为,不论是群体还是个体的,都是社会各种因素决定的。

探索群体行为或个体行为的奥秘,都必须全面明了对其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从行为科学来说,将诗人进行群体研究,便既要注意自然群体与组织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以及群体行为的不同类型和对其加以定性定量的分析,又要注意影响群体行为的内外因素和群体与其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考察,乃至注目其距离
远近、交往频率,态度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等等方面。

实际上,这既是一种把诗人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相结合、相交叉的动力学研究模式,又是一种融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于一体的复杂网络。

应该说,运用上述理论和方法,来开拓诗人与诗的研究空间,迄今为止,尚属罕见;同时它也是博采、融合、创新的一种集中体现。

从本书“纵横结合、叙论结合”的阐发和描述中,人们不难发现三个闪光的亮点。

这就是:第一,对民国旧体诗基本特征的整体性把握。

作者作了三个层面的宏观性概括。

即由党派意识衍生的鲜明的政治性。

按照历史真实,一是指明国民党不同时期诗人主体的不同倾向;二是指出共产党发展壮大过程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富有革命激情与时代特色的诗作,以及两党指挥的军队中,军旅诗人辈出;三是赞扬民主党派在尚未形成政治力量以前,其中精英分子诗作便已具有较强的进步意义。

三者集中到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党派政治与文艺之间的关系这个历来存在的课题。

与封建社会时代以官吏与隐士为诗词创作主体显著不同。

以学者与教授为诗词创作主体队伍的出现,是中国诗史上一道新的亮丽的风景线。

他们既在新知与旧学的相互激荡中重新投入旧体诗的怀抱,领略它的古典韵味,又在抗战烽火与流离生活的锤炼下走出书斋,拥抱时代,并且成为在全国大、中学生中播送旧体诗星星之火的传薪者。

这里便涉及旧体诗三个新的主
体互动的过程,因而与第三个特征发生必然的内在联系。

由于时代、环境、生活的新变化,渗入和拓宽诗人的视野,也就带来了诗作题材、意境和情趣的新变化。

作者把这种新变化概括为四点:城市生活与现代战争;社会生活与异域风情;在通俗与典雅的二元对立中求和谐;旧体诗在新文学兴起后的边缘化地位与处境,且缺少公认的领袖人物和具有鲜明艺术主张的诗派,因而未能独树一帜,形成龙起云从的诗人队伍。

我们认为,这些认识是符合当时实际的。

第三,对新旧体诗得失的全面反思。

这是一种现代性的自我反省意识,它和中国儒家所谓“吾日三省吾身”的忏悔性自省性质完全不同,是一种能够超越自我、超越现实利害之上的自由意识。

我们民族自古就比较缺乏这种意识。

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之失,正像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科学总结和深刻分析的那样,“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只知道形式主义地看问题,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

”正是在此风气下,造成全盘否定旧体诗的失误和教训。

经过这些领导人物和新诗主要倡导者历史的回眸、实践的矫正、传统的复归、审视的重新……为全面反思打开了大门,也就逐步走上中国两类诗歌在碰撞中前行、在互补中共存的道路。

从作者的叙述来看,对新旧体诗得失的反思,主要聚集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经历新、旧诗之争后的困惑与沉思。

以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为代表,他对一味指斥旧诗和一味盲目崇外这两个极端已经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最后得出“吸收西洋诗与中国旧诗的长处,使中西艺术结婚为宁馨儿”的结论。

这既是对旧体诗的重新审视,又是对中国诗悠久传统的重新审视,更是在旧诗格律化的基础上探索新诗格律化的发端。

以他为代表的新月派诗人,对新诗格律化确有其不可埋没的历史性功绩。

根据旅美华裔学者唐德刚的《胡适杂忆》,第一个揭竿而起的新文学先驱胡适,他在晚年与早年时期对旧体诗的态度也判然有别。

这从另一侧面表明,无论对旧体诗还是对中国诗传统,都需要有一个重新审视、认识、发现的过程。

(作者: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