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哲学之辨
中西医哲学之辨
中西医哲学之辨南风窗网2018-01-24 19:46:32星期三2017年23期文化中西医哲学之辨从时空来定义中西医,中医就是中国传统医学,也就是从神农炎帝和轩辕黄帝流传下来的中医学。
西医就是现代西方医学。
也就是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获得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
从内涵来定义,西医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支持如机、电、光、声技术支持的医学。
而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庸之道的医学体系。
西医是新科技的大汇集,而中医是中国道统的集中体现。
两者之间的区别,首先是哲学的区别,这是很多当代人所容易忽略的,我在本文要谈的,就是中西医的哲学基础之辨。
原子论与气论中西医有不同的哲学基础,现代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是古希腊文明。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西方科学技术是在古希腊罗马哲学特别是原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近代科学中的原子论实为古希腊原子论的证实。
这一思想认为:原子是构成宇宙的最小之“砖”。
不可分割,不同数量的原子以一定方式构成不同质量和属性的事物。
这种思想引导人们注重事物的微观要素、物质实体、层次结构、具体形态、静止质量和机械运动,而要取得这些认识,就必须进行实验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思考事物的性质、变化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等。
它的长处是根据确凿,可以通过直观和实验予以证实。
它是机器工业的产物,促进了当时科学的发展。
其局限在于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而是看作静止的,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着的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不是看作活的而是看作死的。
中国古人的气论,与古希腊原子论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气之清轻上浮者为天(能量),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物质)。
气无边无形,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之间。
气者形之通也,气聚而有形,形消还为气。
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气贯通虚实,天地之气,贯穿金石草木,曾无留碍,气常相接无间断,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
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辩证思维方法,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中医辩证法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与方法之一,它强调通过观察、辨别疾病的病机、病因和病理变化,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哲学辩证法则是哲学领域中的一种思维方法,强调通过对矛盾的认识、把握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等来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无论是中医辩证法还是哲学辩证法,它们都注重对复杂现象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中医辩证法通过对疾病症状、体质、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观察和分析,来综合判断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哲学辩证法也通过对事物的全面剖析,探究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规律,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此外,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都强调研究问题的动态过程。
中医辩证法通过对疾病的演变过程的观察和分析,把握疾病的发展轨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哲学辩证法也关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强调对问题的全面思考和把握。
它们都认为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只有把握住这种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虽然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的应用领域和具体方法还是有所不同。
中医辩证法主要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通过观察症状,辨析病机,确定治疗方案。
而哲学辩证法则更多地应用于解决社会、思维等领域中的问题,通过对矛盾的辨析,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综上所述,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虽然在具体应用领域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体现了一种辩证思维的方法论,通过对复杂问题的整体认识和把握,对问题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和解决。
这两种辩证方法在不同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组织方式,用于引导读者理解文章内容和逻辑结构。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1.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本节)1.3 目的1.4 总结2.中医辩证法2.1 概述2.2 要点12.3 要点22.4 要点33.哲学辩证法3.1 概述3.2 要点13.3 要点23.4 要点34.比较与对比4.1 相似之处4.2 差异之处4.3 对比结论5.结论5.1 总结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的重要性5.2 对两者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5.3 结论总结本文将首先在引言部分对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进行概述,在介绍了两者的基本概念和背景之后,会阐述文章的结构框架。
中西医结合要素的哲学解读
第22卷,第5期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ol.22 No.5 2005年10月 Science,Technol ogy and D ialectics Oct.,2005・应用辩证法・中西医结合要素的哲学解读王 炜1,2,严火其1(11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5;2.扬州大学医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 要:中西医学既有相同之点,又有相异之处。
相同,便有了结合的基础;相异,才有了结合的必要。
中西医结合首先应当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结合,其理论与实践都离不开对结合要素的科学把握。
在哲学视野里,整体论与还原论、察同性与察异性、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主观经验与客观实验、哲学语言与科学语言、调理观与修理观等,均是中西医结合的要素所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要素;认识论;方法论中图分类号:N031;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5)05-0021-04 自从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以来,“中西医结合”作为我国医学上的一个专用术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时至今日,在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如何进行中西医结合等问题上依然存在着颇多争议和歧义。
[1]概括而言,争议多源于抽象性的表述,引发的是怀疑与否定;歧义多出自简单化的理解,导致的是曲解与泛化。
而究其根源,重要的一点都是对中西医结合的构成要素缺少科学的把握。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8年就在《促进和发展传统医学》的决议中指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有效的结合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两种医学的优点加以综合……”[2]中西医结合首先是中、西医学间的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是认识论的互参,是方法论的互补。
长期争论的过程中,恰恰疏略的是如何各取所长以将两种医学的优点转化为结合要素。
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在立论基础、认知方式、思维取向、研究方法、表述形式、治疗理念等方面均存在这样的结合要素。
中西医学的基本差别在于其哲学基础的差异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C apital N ormal Univers ity2008年增刊(S ocial Sciences E diti on )中医与复杂性问题研究中西医学的基本差别 在于其哲学基础的差异 刘泰 摘 要: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和现代医学(西医)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自从西医传入中国以来,争论不断。
甚至有人主张废除中医。
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行之有效的医疗体系,都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
从源头上寻找它们间的差别,才能理解它们的根本差异。
中国的古代传统思想注重于“无”,而西方哲学注重于“有”。
前者强调共性,后者强调个性。
中西方的医学发展,也是沿着这两个不同路线进行而形成目前的巨大差异。
然而,它们有强大的互补性,是一个推动我国一些医学发展的重大动力。
关键词: 中医学;西医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中医流派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8)增刊-0167-04收稿日期22作者简介刘泰 ,男,沈阳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北京 )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中起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她不仅在历史上有重要贡献,而且还在不断发展。
在现今和未来对我国以及世界医疗事业上将发挥积极作用。
不过,中医在近百年来,确切地说,在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以后,就不断经历曲折,逐渐开始衰弱。
即使在现在,还依然受到一些人的误解、歧视,甚至攻击旨在消灭而后快。
在这里只对误解的发生进行讨论,而不涉及有意的攻击。
就大的方面来说,中医学的遭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是一致的,因为它是后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属于同一个哲学体系。
就具体学科而论,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的分歧,是巨大的,是体系上的根本差异。
它们各自独立发生与发展,所走道路是完全不同的,虽然它们的对象都是病人。
然而有一个基本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能治好疾病,都是经过临床检验而行之有效的。
中西医本质哲学观
有关“中西医”的本质哲学观
中西医本质哲学观可以从本体论、时空观和方法论等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在本体论方面,中医认为“天人合一”,强调整体观念,探究人体的内部机制与自然界的关系,关注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而西医则更注重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认为疾病是源于人体的某些结构或功能出现了问题。
其次,在时空观方面,中医重视时空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为自然界和人体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的,比如春夏秋冬、白天黑夜等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而西医则更注重实证主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较少考虑时空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最后,在方法论方面,中医强调取象比类,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食物等来探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机制。
而西医则更注重实证和量化研究,通过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来探究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中西医本质哲学观存在一定差异。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天人合一以及取象比类等方法,而西医则更注重实证主义、结构功能以及量化研究等方法。
这些差异体现了两种医学体系的不同思考方式和发展路径。
中西医学思想观念系统比较
中西医学思想观念系统比较一门学术的观念系统,是它的处于深层的思想内容,有韧性持久,作用广泛和深刻,且不易改变的性质。
中西医学术体系中具有这种意义和作用性质的观念内容既丰富又特点鲜明,正是二者的差异,才引导了中西医学展开了不同的理论努力和技术探索,从而使中西医学走上了不同的学术方向,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结论和学术范式。
一、有机生成与机械结构的整体观念以往常常认为西医重局部,中医重整体,中医辨证论治,灵活多变,西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这种认识既不符合事实,也没有说出中西医差别的深层问题。
其实,中西医学都有整体观念,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整体观念,这两种整体观念具有极其不同的思想内容。
(一)中医学整体观:有机生成论中医学是把人体视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疾病的发生和诊断治疗都必须从整体着眼,从整体入手。
因为辨证论治所依据的证候,只能是整体的证候,局部的表现只能从整体才能得到原因和意义的说明。
离开整体,仅从局部出发则诊断和治疗无法获得充分的理由。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思想内容有如下两方面值得注意:1、有机整体观的物质基础是一元之气元气不具备粒子特点,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以化生方式生成万物。
因为不具备粒子性,它与万物的关系就不会是构成关系。
因此它是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由此也就不能进行分析分割。
元气论排除了物质元素的质和量及其结构联系,所以要认识事物就不可能通过事物内部的结构分析完成。
真是这一思想特点,就使得中医学理论没有建立在解剖形态基础之上,临床实践中的手术外科也就没有获得最重要的认识基础。
2、中医学的整体观重重视的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整体性既然无法通过事物内部的结构分析得到论证,那就只能通过外部联系进行说明。
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是通过普遍联系来表征自身。
为了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内容主要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形体与情志、不同脏腑之间机能的联系,而很少有物质形态的结构分析内容。
鉴于此,在分析认识人的生命现象和诊治疾病时,往往要从这种广泛外部联系中去把握。
从哲学角度浅谈中医与西医诊断之别
红外成像诊断是利用检查人体 能量分布状 态 ,推 断 病理的一种检查技术 。早期 使用红外 成像技 术辅助诊 断 人体疾病 的研究 中,人们用 它来判断炎症 、肿 瘤 、血液 循环障碍等一些西医病理变化 ,发 现人体 热态结构 与疾 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状态相关 ,后 经过 多年的 医学科 学 研究和验证 ,单靠这种技术 的临床准 确诊 断率只有 5 O % 左右 ,比较其他如核磁、C T、P E T等结构影像检查技术 , 红外成像这种功能影像 的诊断能力要逊色一些 。但是 ,将 这个技术用于 中医诊断领域就大不一样 ,它完全符合中医 诊断的基本原理 :知外揣 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 。脏 腑 代谢所产生的能量变化 ,通过传导在体表与脏腑最近的区 域释放出来,如果这种能量变化在一定 的时间和空 间内保 持稳定 ,体表 就会产生 不均衡 的热 态结 构 ( 耗 散结 构) , 热成像就是不均衡热态结构的影像 ,通过不均衡热结构 , 反向推断内在脏腑功能状态。当发现脏腑特殊穴位 出现异 常能量时,也预示 内在脏腑的功能 问题。不 同性别年龄季 节 ,人体 的能量代谢不 同,热成像的热态变化恰好与古代 医经描述吻合 ,夏天 ,五脏六腑 的热态较低 ,特别是脾的 相对温差最低 ,冬天五脏六腑的热态较高 ,特别是肺,印 证了中医养生中 “ 春夏养 阳,秋冬养阴”的机理 。 中医传统 脉诊技 术 ,主要是 医生 通过脉 搏 ( 动能) 感受病人正气 的强弱 ,也算一种 能量研究方法 。利 用脉 象仪研究脉象 ,对脉搏 图的所有参 数进行 时域分析 的方 法 ,获得脉管粗 细 ,脉管软硬等 生理意义 ,等 于又 回到 西医诊断的思维模式中 ,并 不 能直 接对应 出脏腑功 能状 态 ,只有对脉搏 采用频域分析 ,比较脉 搏每一次波 动 中 不 同频率波所 占比重 ,计算脉搏 输 出功率 ,才 能符合 中 医脉诊辨脏腑寒热虚实的真正意义。 经络穴位能量诊断技术也有多年的研究 经验,德 国、 俄罗斯等国利用本国先进的电子技术,制造出很多性能 良好 的经络诊断仪,我们国家许多中医研究机构也进行大量的科 学研究 ,挖掘出一些有临床诊断价值的科学数据。但是同其 他中医诊断设备一样,这种技术的稳定性,抗干扰性都无法 控制,能进入临床使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 高低各不 同” ,苏 轼 的名句 正好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不管 从人 的结 构特点 还是人 的 功能状态 ,中医与西 医对人体 的认识都 是 客观真实 的反 映疾病的本质 ,都是科 学 的,并能直接 指导临床诊 断和 治疗 ,如果我们能 充分认识到这 两种医学 的偏 重点 ,就 会在临床中将两种医学有机结 合 ,给人们 提供更好 的诊 断和治疗意见。
中西医学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中西医学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摘要: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都有其特定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
本文通过比较中西医学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和优缺点,并指出在现代医学实践中应逐步实现中西医学的结合。
关键词:中西医学,哲学思想,方法论,比较研究中西医学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于医学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在现代医学中,中西医学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西医学两种医学各自有着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中西医学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探讨它们的优缺点和异同点,以便更好地理解两种医学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一、中医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具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悠久的历史传承。
中医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包括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气血理论、经络系统学说等等。
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在自然界中不断转化、生成和销毁,同时在人体中也存在相应的五脏和五腑,五行相生和相克的关系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状态。
阴阳学说是中医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认为所有事物都有一个阴阳两个方面,它们是不可分割但相互对立的。
在人体中,阴阳也存在于肝、胆、心、神、肾等组织或器官中。
中医的方法论主要包括望、闻、问、切这四个方面,在诊断疾病时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望、闻、问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肌肤、面色、声音、气息、排泄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和推断,而切则是通过脉搏来检查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情况。
二、西医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西医是现代医学的代表,打破了中世纪传统的医学观念和方法。
西医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主要包括实证主义、机械论、生理学等等。
实证主义是西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证实某种医学原理的真假。
这也就要求西医医生需要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测试,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来验证某种疾病的存在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机械论认为人体就像一台复杂的机器一样,不同的器官和系统之间通过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进行交互作用。
中西哲学理论的差异对中西医学的影响
这 个 病 机 确 立 了脾 肾 同 治 的 理 论 。 芪 药 消 渴 胶 囊 正 足 根
蛋 白排泄率及 尿 B 微球 蛋 白 ( 一M 明显 降低 ( B G) P<
0 0 ) 与对照组 比较差异显著 ( .1 , P<00 ) 且临床 主要症 .5 , 状明显改善 ( P<0 0 ) .5 。说 明芪 药消 渴胶囊 在减 轻早 期
据脾 肾同治理论组方而成 , 该药在治疗 D 尤其是对早期 N, D N的防治取得 了很好 的临床疗效 , 具体 的作用机 制有 待 进一步探讨。
参 考文 献
[ ] 朱成英 , 1 李鸣 , 莫燕新 . 尿病肾病病 因病机探讨 [ ] 河南 糖 J.
中 医 ,0 0 3 ( 1 :0 0—15 . 2 1 ,0 1 ) 1 5 01
认 识 的 东 西 视 为 哲 学 思 维 的 出发 点 , 一个 连续 审 视 过 程 在
在 中国哲学里 , 主体与 客体是一 体的 , 以中国哲 学 所 的语言不是很明晰 , 它们不表示任何演绎推理的概念 。中 医学建立在中 国传统哲学基础上 , 没有从 自然哲学 的母体 中独立 出来 , 而带 有传统文 化烙 印和浓厚 的思 辨色彩 。 从
中医脑病诊治规律的研究 。
‘
解剖和实验方法在医学中的应用 , 西医学逐渐从 自然哲学 和文化母体 中分化 出来 , 走上 了独立发展 的道路 。
。◆ -. -● -◆ -◆ _◆ ‘◆ 。◆ -◆ -◆ _◆ -◆ -◆ 。◆ ・◆ ・◆ ・◆ -◆ -◆ -◆ -. _◆
● 。◆
常规治疗 3 例对照观察 。结果 : l 治疗组 治疗后 2 4h尿 白
D N患者 肾脏损害及 改善临床症 状方 面具有独 特的优 势。
浅谈中医与哲学
浅谈中医与哲学谈中医,不能不谈所谓的“中西医之争”,也不能不谈哲学。
中医,是指中国的传统医学,这是没有争议的;但一般人所说的西医,实际上指的却并不是西方的传统医学,而是现代医学(以前曾被称为新医)。
所谓的中西医之争,其实是中医和现代医学之争;真正意义上的西医——西方传统医学——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现代医学并不是西方传统医学在自身逻辑基础上自然成长的结果。
了解医学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现代医学的主要基石,如细胞学、细菌学和药理学等等,都是科学进步的产物,与西方传统医学并没有直接关系。
而科学的进步,是人类理性逐渐成熟的必然结果,没有地域的和民族的色彩,不是所谓西方思维方式或西方哲学所特有的产物。
现代科学和随之而来的现代医学,只是因为发端于西方,被很多人误称为西方科学和西医。
与西方传统医学相比,中国传统医学的优势很明显。
实际上,除了医德和一些大原则之外,西方传统医学已经被淘汰,基本不存在了;而中医由于其系统的理论、丰富的经验、可观的方药体系和经络学说,依然发挥着重大作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面对现代医学,中医却呈现出明显的弱势。
这主要表现在中医缺少现代医学所拥有的雄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强大的技术手段。
在这些领域,中医与现代医学没有什么好争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学习和吸纳。
这一点,我想不会有太多争议,稍有理性的人,谁会去排斥已经被验证的科技成果呢?实际上,很多中医的学校、医院和医生都正在这么做,他们正在用现代科学知识重新检验中医的方药体系,正在用科学方法重新研究认识经络,正在把强大的新技术用于诊断和治疗。
争论主要发生于理念或哲学层面。
一些支持中医的人批评现代医学不讲辨证施治,缺乏整体观,千人一方,万人同药等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现代医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正在迅猛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与辩证施治、整体观等中医哲学并不矛盾;虽然一些医生在实践中确有简单、片面的做法,但那属于医生个人的水平问题,而不是现代医学本身的问题。
中医与西医两种不同的治疗哲学
中医与西医两种不同的治疗哲学中医与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在治疗哲学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追求平衡和和谐,注重调节人体的内环境;而西医则更注重病因的诊断和治疗,强调病变的可见症状。
本文将探讨中医与西医在治疗哲学上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
一、中医的治疗哲学中医的治疗哲学可以总结为“阴阳平衡”和“整体观念”。
中医相信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健康与疾病是由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而引起的。
因此,中医治疗的目标是通过恢复阴阳平衡来改善身体的整体功能。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整人体的内环境,增强自身抵抗力。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采用草药、针灸、按摩等手段来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的治疗哲学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强调治疗的长期效果。
治疗过程中,中医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这种综合治疗的方法使得中医在慢性病的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西医的治疗哲学西医的治疗哲学体现为“病因病理”和“症状治疗”。
西医主要关注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通过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等手段迅速准确地确定疾病的诊断。
西医强调通过药物、手术等手段直接治疗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以快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和疼痛。
西医的治疗哲学更加注重疾病的急性处理。
在急性疾病发作时,西医能够迅速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
西医的诊疗流程更加规范和科学,使得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和治疗效果。
三、中医与西医的优劣势中医与西医各自有着不同的优劣势。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和和谐,更注重慢性病的治疗和预防;而西医则更加注重病因的诊断和急性疾病的处理。
中医的治疗哲学能够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平衡来促进健康。
而西医的治疗方法更加直接有效,在急性疾病的处理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医与西医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决定了它们在治疗哲学上的差异。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整体观念。
中西医药的哲学思想的对比
中西医药的哲学思想的对比一、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中医药学是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科学的代表形式之一。
对中医药学的正确认识及其发展思路的研究,需要以中医药哲学的研究作为基础。
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产生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进行发掘,进而研究中医药学的科学性。
对于中医药学生存、发展方向的困惑而言,面对的问题既是中医药哲学带来的也是以哲学对中医药学提出的本体论承诺出现的。
这表现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医药学学科的科学性及其产生的哲学基础与我们现在所熟知并运用自如的现代科学和哲学对其进行研究而产生的误区,另一方面则要求中医药学本身能证明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哲学基础,即中医药学的学科性要在本体论哲学的支持下表明其科学形式与哲学方式的统一。
中国哲学和中医药学的关系,表明了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与中国哲学基本规律的统一性。
进行中国哲学研究──真正探索中国哲学奥秘、并认为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具有独立的哲学形式,就应在《周易》、《道德经》、《内经》及《论语》等儒家和道学经典的研究上下功夫,这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基本方法,也是研究中医药哲学的基本方法。
《周易》是中医药学的哲学基础,其具体影响了中医药学的脏腑理论、经络理论、阴阳气血理论、病理病机理论、诊断理论、治疗理论、方剂学和本草理论。
而作为中医药学的经典──《内经》,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学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医学理论不但为医经之首,更成为医家必须精通的基础理论形式。
而且《内经》作为对人体的有形之存在的形式方面的研究,也使中医学成为不同于西方医学模式的独立的医学体系。
深入研究《周易》、《道德经》及《内经》的哲学思维,对中医药学的继续进步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西医药学的哲学思想西方本体论奠基人巴门尼德从逻辑论证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存在”的概念,它是唯一的、不变的、不生不灭的,这就导致后来的“不可毁灭的实体”,乃至于“不可毁灭的物质”的概念。
巴门尼德之后,西方自然哲学的特点是把事物看成是个组合物,开始深入探求物质内部结构。
中医与西医思维方式的比较——基于管理哲学的视角
中医与西医思维方式的比较——基于管理哲学的视角中医源于中华文化,西医源于西方文化。
尽管共同致力治疗疾病、康复身心,但是,由于哲学思想不同、基础理论不同,两者分属不同体系。
这里,通过引用、概括、提炼、整合前人研究成果,试图对中医与西医在思维方式上作一比较。
1. 西医:重分,元素论思维;中医:重合,系统论思维西医认识问题是从宏观到微观,越来越小,最终局限于某个部位、某一节点乃至某一元素。
西医重分,分解是其根本。
分开来看,越分越细。
越分,事物越加支离破碎;越分,事物距离本质越远。
在解决问题上,其必然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
中医认识问题是从微观到宏观,越来越大,最终上升到全局层面、整个系统。
中医重合,整合是其根本。
合起来看,越合越活,合到最后融为一体,逼近“真实世界”。
这是因为,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系统。
在解决问题上,其必然是放在一个大系统中考量: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内病外治,外病内治。
根据中医理论,眼睛有病治肝,耳朵有病治肾,鼻咽有病治肺,口腔有病治脾。
更多情形,则是在更大系统中求解,包括:人的自身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西医在方法上是解剖的、实验的、实证的、统计的、微观的,在联系上仅仅注重有形联系,它更适合单系统单因素简单性情景。
中医在方法上是整体的、经验的、实践的、人文的、宏观的,在联系上既注重有形联系更注重无形联系,并将有形联系和无形联系贯通起来思考,它更适合多系统多因素复杂性情景。
需要指出的是,借助先进仪器,西医只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相信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例如经络,人活着的时候有,人死了的时候就没有了。
因此,西医在实验室里解剖尸体,无论如何是找不到经络的。
中医既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更相信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西医重分,在人才培养上注重专才、专科,在组织形态上是集成化的医院。
中医重合,在人才培养上注重通才、全科,在组织形态上是个体化的诊所。
中医根据系统论整体观来开方配伍,此即“君臣佐使”。
中西医学发展的哲学观探析
2001 年12 月第3 卷第4 期Decem ber. 2001,VOI . 3,NO . 4湖北中医学院学报JOurnaI Of Hub ei COIIege Of TC M·61 ·中西医学发展的哲学观探析郑文清湖北中医学院人文科学系(430061)关键词:哲学观;中西医学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987X(2001)04 - 0061 - 02纵览中西医学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两者皆符合辩证的否定规律的两条路径:一条是整体!分析!整体的路径;另一条是社会!自然!社会的路径。
笔者将其称之为中西医学发展的哲学观。
本文仅就这两种发展路径,作一探析。
! 整体!分析!整体的哲学观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神实质。
辨证的观点,就是全面地、动态地、系统地考察事物的方法。
中医学把人与自然、社会以及精神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和分析疾病。
《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与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相一致。
这是古代中国医哲一体的体现。
笔者认为,西医的开始阶段也是持整体哲学观的。
例如,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就告诫医生诊病时必须考虑气候、地域、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等因素。
西医在发轫阶段的这种整体认识论,即坚持人体和疾病的物质性、运动性和整体性,强调对人体生命和疾病进行整体考察,与中医学的整体观是不谋而合的。
客观地说,中医学在发轫阶段的整体哲学观是优于西医的。
西医学在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解释力上,逊色于中医学。
然而,到了近代,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实验分析方法的哲学观对西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医学在了解人体和开展病理研究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当然,近代的分析实验医学,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它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观,是机械地、片面地看待疾病。
由于文艺复兴发生在欧洲,所以科学的实验分析方法并没有收到源于东方的中医学的重视和利用。
因此,中医学从哲学方法论来说,长期停留在发轫阶段的整体哲学观中。
中西医论辨
中西医论辨文/求真近年来,有关中西医学的争论十分激烈。
西医的科学性不容置疑,所以中西医学的争论重点其实在中医的科学性、合理性上,也在中医学是否高于西医学的问题上。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觉得,只要弄明白中西医学有何不同即可。
对于这个问题,民国四大名医之首的张锡纯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那就是“中医重气化,西医重形迹”。
什么意思呢?要弄清楚这句话,我们得从大哲学家老子先生的那句老话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这段话,精辟而深刻。
具体到中医学上的解释,应该是这样:我们把那些相对静止的、有形的、向下的事物称之为阴,那些相对活动的、无形的、向上的事物称之为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当然包括人体(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活着的人体),都可以简单地抽象为有形(阴)和无形(阳)两大部分。
阴的部分(有形部分)在外在上、向里向下交流,阳的部分(无形部分)在里在下、向外向上交流,这就叫万物负阴(背负,即阴在外、在上,称为负阴)而抱阳(阳在里面下面,阴在外面上面,形象就好像阴“抱”着阳),所以称为“万物负阴而抱阳”。
按照本来的位置(所谓先天),阳应该在外、在上,阴应该在里、在下,但这样一来,阴阳将会分离(有图)相互之间没有交流,就成为了六十四卦里的那个“否”卦,构不成生命。
而只有阴在上、在外,阳在里、在下,才会构成六十四卦里的那个“泰”卦,阴阳之间才会有交流,才会构成生命。
这个负阴抱阳是对地球生命体的基本构成原理最深刻的观察,最简单的概括。
地球上所有生命体,都莫不可以简单概括为包在外面的阴(有形部分)和被包在里面的阳(无形部分)两个部分,就好比一棵竹子,竹子的竹叶、竹枝、竹壳、竹节就是那个包在外面的“负阴”,而竹子里面的中空部分,就是那个“抱阳”。
我们的身体,不就是这样的吗?筋骨皮肉、内脏,这些有形结构放在外面,而包在里面的,是那条虚空的管道——消化道。
即使具体到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小天地”,比如肝脏,也是如此,外面是肝脏的实质组织(肝细胞、肝脏的“支架”部分等等),而肝脏的里面,则是肝管、胆管等虚空管道,其它的心脏、肺脏、脾脏、肾脏等内脏,亦莫不如此。
中医与西医到底在争什么?长达数百年的中西医之辩
中医与西医到底在争什么?长达数百年的中西医之辩本次文章分为两大块内容1、中医之辩:天人合一的宇宙人体观2、西医之辩:严谨准确的医学科学性一、中医之辩:天人合一的宇宙人体观木头可以长蘑菇,但是不是所有的木头全长蘑菇呢?木头只有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它才能长出一个蘑菇来。
如果这个环境不变,你摘掉这个蘑菇,这个蘑菇肯定还会再长出来,你如果把一个长了蘑菇的木头放到伊拉克的沙漠里,你看它还长吗?它肯定长了也会缩回去。
人类不可能在一个纯之又纯的环境里生活。
大自然不论什么细菌病毒还是人和动物,都给予生命的权利,给我们人类生命的同时,也给细菌病毒同样生命的权利,那么你这儿既然有了细菌和病毒,为什么不得病?中医很好解释,“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当你处于非常平和的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你状态很好的时候,你是可以和所有的细菌、病毒和平共处的,这是中医的基本思想。
如果这个细菌、病毒一点作用都没有的话,就用不着人来消灭,大自然就把它消灭了,它可以生存在大自然的生物链中,它一定有它的作用,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观念。
我们一得病发烧了,咳嗽了,就要到医院去。
你到医院里,我们现在医院做的什么检查呢?它的一切检查都要紧紧地围绕着这个致病因子是什么?找到致病因子并杀死它,病的问题就解决了。
这就是我们现代医学里的思维,这种思维对不对呢?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因为这件坏事是他做的,你把他处理了,这事件就平息下来了。
但是从根本上讲,它的弱点是什么?这个致病因子,它之所以能够在自然界存在,是因为它有在自然界存在的理由。
你想要杀死它,它就要千方百计地活下去,大自然没有让它死。
于是它就要千方百计地活下去,它就要产生变异,它变异的速度可能远远比人类研制药物的速度要快得多。
所以有的时候我常说,在外国人没有进来之前,活在中国的细菌病毒比外国的过得轻松,因为没有人要杀死它们,它们也不会着急着变异。
干燥的木头即使有蘑菇菌种也不会长出来严格地说,中医没在那儿治病,中医治的是人。
中西医的根本区别在于哲学思想的差异
西医:注重局部分析,强调 疾病与病因的直接联系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 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注重 调理和预防
西医:注重对症治疗,强调 药物和手术的直接效果
整体观念:注重 人体内外环境的 整体平衡
辨证论治:根据 个体差异进行个 性化治疗
治未病:预防为 主,未病先防
养生保健:注重 生活方式和饮食 习惯的调整
西医注重科学 实证,强调客 观观察和实验
验证
西医注重疾病 诊断和治疗, 强调病因和病
理机制
西医注重药物 和手术治疗, 强调药物的疗 效和手术的安
全性
西医注重预防 医学,强调疾 病的预防和健
康管理
诊断方法:中医注重整体观,西医注重局部观 治疗方法:中医注重调理,西医注重对抗 疗效评价:中医注重长期效果,西医注重短期效果 医患关系:中医注重医患沟通,西医注重医患合作
阴阳五行:中医理 论的基础,强调人 体与自然的和谐统 一
整体观念:注重人 体各部分的相互联 系和整体功能
辨证论治:根据病 人的症状、体征、 舌象等综合判断病 情,制定治疗方案
养生保健:注重预 防疾病,强调饮食 、起居、运动等生 活习惯对健康的影 响
科学主义:强 调科学方法和
实证研究
生物医学模式: 以生物医学为 基础,注重疾 病诊断和治疗
中医特色疗法: 针灸、推拿、拔 罐等疗法在现代 医学中的推广
中药现代化:中 药的现代化研究, 如中药成分分析、 中药药理研究等
中西医结合:中 西医结合在现代 医学中的发展, 如中西医结合治 疗肿瘤、心血管 疾病等
科技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西医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精准医疗:通过基因测序、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西医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哲学之辨南风窗网2018-01-24 19:46:32星期三2017年23期? 文化?中西医哲学之辨从时空来定义中西医,中医就是中国传统医学,也就是从神农炎帝和轩辕黄帝流传下来的中医学。
西医就是现代西方医学。
也就是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获得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
从内涵来定义,西医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支持如机、电、光、声技术支持的医学。
而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庸之道的医学体系。
西医是新科技的大汇集,而中医是中国道统的集中体现。
两者之间的区别,首先是哲学的区别,这是很多当代人所容易忽略的,我在本文要谈的,就是中西医的哲学基础之辨。
原子论与气论中西医有不同的哲学基础,现代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是古希腊文明。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西方科学技术是在古希腊罗马哲学特别是原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近代科学中的原子论实为古希腊原子论的证实。
这一思想认为:原子是构成宇宙的最小之“砖”。
不可分割,不同数量的原子以一定方式构成不同质量和属性的事物。
这种思想引导人们注重事物的微观要素、物质实体、层次结构、具体形态、静止质量和机械运动,而要取得这些认识,就必须进行实验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思考事物的性质、变化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等。
它的长处是根据确凿,可以通过直观和实验予以证实。
它是机器工业的产物,促进了当时科学的发展。
其局限在于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而是看作静止的,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着的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不是看作活的而是看作死的。
中国古人的气论,与古希腊原子论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气之清轻上浮者为天(能量),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物质)。
气无边无形,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之间。
气者形之通也,气聚而有形,形消还为气。
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气贯通虚实,天地之气,贯穿金石草木,曾无留碍,气常相接无间断,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
盖天地为积气之区,气乃灵物也,其永贞不坠,皆一灵使之,此一灵之默运,自成莫大之支持,其中浮沉升降,随乎气之呼吸,这点灵处,即无形无影之真气(信息)。
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来看看中西认识论的不同:就宇宙的大小来说,古希腊认为原子是宇宙大廈之砖。
说明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大可以比作大厦,小可以比作砖。
也就是说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大小都是有边界的,而中国古人认为气无形无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就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来说,古希腊人认为局部与整体是可分的,局部是整体的要素,整体为局部之和。
中国古人认为局部与整体不可分,局部在整体中存在,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古希腊人只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物质部分,认为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功能性质。
中国古人看到了这个世界是一个由信息、能量和物质所构成的完整世界。
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物质是在运动中存在的,能量使物质能运动,而信息决定了物质将如何运动。
上面说的中国古人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有一个意思就是说,物质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这个世界更重要的内容是能量和信息。
这个看得见的物质部分是最基础的,它虽然重要,但相对于能量和信息来说,它又变成了最基层的东西了,所以中国古人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而且越看不见的东西才是越重要的东西。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不同点,从古希腊人将宇宙比作大厦来看,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而中国古人明确地说:“气乃灵物也”“此一灵之默运,自成莫大之支持”也就是说中国古人认为这个宇宙是有生命,有意志,有情感,有位格的。
而且这个气的灵性力量也就是宇宙的主导力量。
由于有这个不同,所以西方人的世界观后来发展为机械唯物论。
而中国古人的世界观发展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最重要的含义之一就是天地是一个有生命的大人体,人体是一个小宇宙。
关于生命力:机器与活人的区别机械唯物论认为整个宇宙就像一部机器,机器的功能性质是由它的物质结构所决定的,比如科学家决定造飞机,他会根据他对飞机要飞起来的这种功能需求来做各种设计,这个飞机才可能飞起来,而拖拉机和汽车就不可能飞起来。
这种设计和制造就非常注重物质结构和空间布局。
所以西方产生了发达的数理化,推动了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由此而产生的西方文明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工业制造业。
西方文明是一种进化的文明,它对世界的认识,它的工业制造,都是后来居上。
这种文明善于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可以让我们人类的生活越来越方便,肉体越来越安逸。
但是西方文明所犯的一个最大错误就是用机械唯物论的认识论来认识人体生命,认识论决定方法论,所以到现在为止,西医治病实质上就是将人当作机械来修理的。
机器可以换配件,所以人体可以换器官。
也就是说,西医没有认识到一个活人和一台死机器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机器来源于设计和制造,所以是形体结构决定它的功能性质。
人体生命是来源于遗传,所以是功能决定了形体结构,这里的功能决定形体结构是指上一代的功能决定了下一代的形体结构,也就是父母的功能决定了孩子的形体结构。
这个功能的最核心就是性功能。
我说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这里的死与活是指生命力而言。
比如电脑可以比人脑的运算快得多,但电脑没有情感,没有意志,没有生命力,不管制造业如何发达,永远不会出现一台公电脑爱上了一台母电脑,然后生下了一台小电脑。
所以西医到目前为止还没认识到人体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活人,西医将人看作机器,一切都依靠外源性的替代和补偿。
比如西医发现人的关节液不足了,就象给机器上润滑油一样注入人造关节液。
发现人的器官坏了,就手术换器官。
而中医是充分利用了人体的生命力。
我们试举一例来说明中西医的区别。
中医的艾灸师们曾作了临床观察,将一批老年人进行体检,查出他们缺少什么微量元素的含量,比如缺钙多少,缺铁多少,等等。
针对这种情况,西医就是直接将所缺的微量元素补进去,而且还能精确量化,缺多少补多少。
而中医艾灸师们是给这些老年人作艾灸,等到做过一、二个疗程之后,再作检测,就发现原本缺少的微量元素已经不缺了,而且这批老年人身体的总体状态很好。
中医怎样解释这个事情呢?中医有个词汇叫作“阳能化阴”,这里的阳就是能量,阴就是物质,阳能化阴就是能量能够变化为物质。
艾草有个别名叫“天火”,就是中国古人认识到艾草最能代表来自太阳的正能量。
用这个艾草熏烤人体,就是补充了人体正能量,当能量充足之后,就自动变化成了体内所缺的微量元素。
? 有关阳能化阴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冬天的树上本无果子,但是经过了春天和夏天之后,树上就有了果子,这就是阳能化阴,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果实中。
有关人体缺少关节液,中医认为任何局部病变都是整体失调所产生的。
所以中医不会直接修复局部,而是调节整体功能,让局部自动恢复。
比如左腿关节液缺乏,中医会诊断为局部阴虚,这里的“阴”也是指物质,关节液缺乏就是阴虚之一种。
但此时中医不能决定阴虚者就该直接补阴,还要看看病人的整体状况,因为很多情况下,局部阴虚是由整体阳虚而引起的,医生就应当补整体之阳,让阳能化阴去修复局部。
这就是古人说的“见痰休治痰,见血不治血,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总结起来说就是什么痰呀,血呀,什么液呀,这些物质的病态运动其实是能量层面出了问题。
只有调理好了能量,才能不治而治达到最好状态。
深入比较下去,古希腊人只认识到物质这个最基本的层面,而中国古人已经认识到物质层面之上,还有能量和信息在主导着物质的运动。
中医的敌人不是西医用禅宗的话来说,西医只看到了幡在动,没有注意到风在动和心在动。
西医现在可检测可化验可透视可分析可量化的内容都是在物质层面做足了功夫,无论它在这个物质层面做到多么细多么好多么尖端,它都忽略了更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西医与中医比起来,有其明显的优势,但也有与生俱来的巨大的学术缺陷。
我内心并不反对西医,西医是在化学,在微观领域研究人体生命,而中医是在物理学,在宏观上研究人体生命。
中医的敌人不是西医,人类的疾病和痛苦才是中西医的共同敌人。
中西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对人体生命现象做深入研究,对全体人类来说都是无比宝贵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所以我不是想说西医不好,而是想说中医更好,西医是一种进化的文明,它积极进取攀登科学的高峰。
中医是一种来源于上天启示的早熟的文明,它一次成熟,永不过时,早已经登峰造极达到了文明的顶峰。
西医很先进,中医很伟大。
西医像一个年轻的登山运动员,积极进取,历尽辛苦终于攀登上了珠峰,当他正在升起自豪感,以为自己是前无古人、登峰造极的时候。
一个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老道长从后面轻轻一拍他的肩膀,很慈祥地对他说“年青人,我已经在此等你五千年了。
你是自已爬上来的,所以你认为这里很高,你很自豪。
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所以我认为这里很低,我终于落地了。
”两种不同的文明形式我们现在以防疫为例来看看中西医的区别:以中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明和以西医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文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类文明形式。
它们不同的起源就是东方人注重内因,向内寻求内心的和谐和宁静,注重人自身的和谐,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他人的和谐,所以东方产生了伟大的宗教,伟大的伦理学和伟大的医学。
西方人注重外因,所以注重改造环境,改造自然让人更舒适更方便,所以西方文明的成果就是先进的科技,就是工业制造业。
由于西方人注重外因,所以它注意到每次疫情都有它不同的致病源,所以西医的防疫程序就是首先隔离病人,然后从微生物学的角度查明是何种病毒或者是何种病菌。
然后针对查明的这种病毒或者病菌特点研究出一种特效药,直接杀灭病毒病菌或者是在某一个关键点上阻断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繁殖条件。
这种方法看起来非常科学,有根有据。
但它通常有两个缺点,第一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查明了是何种病毒病菌,但却研究不出对付它的特效药。
第二个缺点就是终于有了特效药,却来不及考虑这种特效药对病人的毒副作用。
对病人而言往往是出了狼口,却落入虎口,没死于病毒病菌,却在药物毒副作用下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中国古人也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但中国古人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个看起来多变的世界其实是由几条不变的规律所支配的,认识这几条不变的规律比认识大千世界众多的现象更为重要,中国古人叫作“不变寓至变之神,无无具不无之用”。
这几条不变的规律之中有一条叫作“内因决定论”,也就是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只是一个诱因,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是内因而不是外因。
这个思想体现到医学理论中,就是《黄帝内经》中以人体自身正气为内因,以外部原因为诱因。
黄帝内经中对发病原因的概括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道家经典中对此思想的表述是“内景和谐,诸灾不作。
本真耗散,百病俱生”。
也就是说中医发病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前提是自身正气先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