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巧妙的导语是一团点燃激情的火焰,在上课时如果能用一段生动活泼又恰如其文的话语把学生引到学习文言文上来,让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情境中学习,效果是很好的。
因为“教师…教‟的重点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
”所以,重视学生感性的、直觉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标准要求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作者的情感,自觉接受美的熏陶。
而好的导语设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使学生自愿地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去。
二、反复诵读,设置语境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通用的书面语,而书面语言的语气、语感受书面语的局限,不易表达,因此,必须让学生读出来,通过朗读将课文无声的语言变为有感情的音响,语境自然就有了。
而语言习惯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是说,能听会说,就是习惯的养成,也就有了语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提倡反复诵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用出声的读同时进行“听”和“说”两个方面的训练。
这样做,学生在这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的语言环境中全方位、立体化的感受它,学习它的欲望就会日益增强。
从落实的角度看,通过诵读可以加深记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三、旁征博引,提高兴趣
美丽的故事是开启智慧的明灯。
相对于文言文零碎的注释和枯燥的翻译,学生更愿意听和看故事情节。
我从这一点出发,在课堂上通过征引一些与文言文相关的成语或者名人轶事一类的故事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于是我就时不时地在上课之余教学生一些关于交友、做人方面的佳句、警句,在潜移默化中巩固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还有一点便是利用课堂上的文言课文引申出课外的文言语段。
我在上《小石潭记》时,给学生补充《永州八记》的其他语段;在上《大同》的时候,给学生阅读《礼记·礼运》中《小康》的语段等。
四、学法指导,养成习惯
教授文言文前,教师提前提出预设目标任务,学生有针对性地多方查找资料,自己扫清字词句障碍,了解时代背景,诵读和背诵课文,整体认知和感受作品魅力;再次,细细品味,反复咀嚼,举一反三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在此,决不能望文生意,断章取义,歪曲作者意图。
再其次,养成查找资料的好习惯,善于质疑,多方探究,不人云亦云,有主见,有理有据。
五、阅读面广,增加容量
知识在于积累。
首先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优美的语句也是古人惜墨如金、字斟句酌的结果,是古文的精彩所在,是古文化的精髓。
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涉及的人物、古代的器物、风俗礼仪习惯、称呼、风土人情、军事斗争、地理环境、婚丧习俗等知识,还可查看图片资料、影像资料,全方位、立体感知古人和古文化知识;再其次,养成处处留心细观察的好习惯。
通过游览祖国名山大川、文化古迹、名胜建筑遗迹、古文化遗迹、博物馆、古墓葬遗迹等,立体感受中国古文化的文明灿烂、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