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内功经解
形意拳经
形意拳经注解第一节论气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
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精养灵根气养神。
养功养道见天真。
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莫与人。
自古六合无双传,多少无妙在期间。
设若妄传无双义,招灾惹祸损寿年。
武艺都道无真经,任意变化势无穷,岂知悟得婴儿玩,打发天下是真形。
注解:盖人非气血不生。
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
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
而丹田乃内气之府。
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四肢而为力。
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
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
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全身者,谓之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赖于后天之精以为荣养。
尾闾之前,膀胱之后。
小肠之下,灵龟之上,叫做天根,乃真气发动之地,用提肛缩肾之法,将精自玄牝(pin)之门(在双睾于前阴之间)提到天根,在将无形之精练成微妙之气,谓之练精化气。
气乃是人体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也是生命现象的根源。
道家命之为“元阳”。
此能量流的强弱与周流情况,决定了人体生机是否旺盛和身体是否健壮。
它确是与生俱来,但通过锻炼可以使其增强。
两肾之间叫命门,大约在第四,五腰椎间,对正前方脐之下,职骨之上,此处叫做丹田。
丹田之外为腹肌,命门之外为腰肌,腹肌与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体发力之源。
一个人如果内气能流较大,内脏功能甚强,各脏腑间工作又能协调一致,再加上有比较坚强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沉实。
拳家术语叫做“元阳充足”。
练精所化之气,周流于脏腑之间,达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叫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足则光聚于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内径》曰“神充则体健,神衰则体弱,神去则身死。
”又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tuan谓之神。
”可见神与气的基础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宝。
形意拳的内劲
形意拳的内劲形意拳精髓之所在是“精,气,神”。
拳经云:“气充则神旺,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步健。
动作不疲,颜面常春,此内劲之真谛,亦内家拳之精髓。
”其基础仍是“气”也。
形意名家郝家俊先生说:意之所发谓之气。
气之所使,任手足意,相关相生。
心意为主宰,以气行使之。
气之表现谓之劲,劲儿借四肢以发挥之。
所以形意拳内劲之由来,即拳经所云之“内三合”也。
马礼堂先生说:内劲之生,全在内外相合。
有诸内,必形诸外。
内要静,要固精神,才能保证真气之通畅调达,周流不息。
外要松,必先松而后才能紧。
遇敌发劲不能使拙力,要先放松,再动,才能表现出内三合之大用。
要充分利用脊柱的弹性作用,才能做到力由脊发,断而复连,循环不断地发出一系列随形势的需要而变化着的力螺旋。
这些力螺旋是非常缜密的,莫见于隐,莫显乎微。
一触即变,微妙之极。
形意拳的内劲,在《内功经》上,用通、透、穿、贴、松、悍、合、坚八个字来说明(参见《内功经注解》)。
能做到这八个字时,发劲便能有刚有柔,刚柔互济,往来缠绕,绵绵不断,松紧蓄发,吞吐自如,周身一家,横竖互变,这就是形意拳内劲的全貌。
形意拳前辈单刀李存义先生,在讲到形意拳内劲时,提出内劲有明刚、暗刚;明柔、暗柔之别。
所谓明刚,是指浑身神气动作皆形于外,手如钢钩。
接手时,其力直透入对方骨里,使人难以抗衡。
所谓暗钢,是指起落钻翻动作其为自然,出手亦觉柔和,一旦气觉力发,能使对方如触电一般,心中发颤。
明柔者,看起来动作柔软无力,但神气毫不散乱,内外如一,动作十分轻灵,无论打上去或撞上去,均感到似有似无,令人无处着力。
暗柔者,神气威严,动作沉稳,移动时如重物回荡,旋转如钢球磨研,身上似乎硬,打上去却又动转灵活,无处着力。
与之接手后,感到其胳膊如外包橡皮的钢丝,将人捆住,百般不得劲,等他随便一晃荡,便可将人跌出去。
二人较勇,两劲儿斗争,其劲路的变化还可以分得更细致些。
按照用法之不同,一般地可分成十二个劲:1.永力:方向不变,坚持不已,照直而进;2.综力:锋棱涵于内,光芒露于外,内中充实,将发而未发;3.速力:往来飞驰,如弹弹而弹之颤动;4.锐力:直前而钻进,如螺丝钉然;5.摄力:粘住不放,与对方之力相连,压将进去;6.激力:如水鼓浪,汹涌而至,是长劲;7.超力:倏然而至,一瞬即过,如钢条弹出,是划劲;8.扑力:以自身重量及速度扑之,如虎扑食;9.裹力:拳打包裹不露,走出上下左右相合之劲;10:束力:将自身合成一条细杆,如鹞子束身而进,无隙不入;11:踩力:足踏之力,气沉践重,如踏毒物;12:决力:当机立断,勇往直前,金锋直陷,宁折不屈。
形意拳内功经释解
形意拳内功经释解形意拳之所以能惊风雨、走雷霆,变化于无形,内气之使然也。
炼气之法乃本于内功、纳卦、神运三经。
传于宋世荣先生,以毕生精力,悉心揣摩,终得其暗劲、化劲之妙,于是在河北形意门中,郭云深之力、宋世荣之柔、白西原之巧,并称'三绝'。
现将形意拳内功经经文原文及宋世荣先生的注解抄录于下,公诸同好,以供参考——形意拳内功经释解【经文】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宋注】任脉起于承浆穴,直下至阴前高骨。
督脉起于鸠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
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即然。
此周身发劲之所也。
【经文】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宋注】从尾骨尽处,用力上翻,真气自然上升矣。
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
用功时存气于此处耳。
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
气充于内而自形于外也。
【经文】既明脉络,次观形式。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圆而正。
【宋注】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
不明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
正头起顶,壮面凝神,肩活胸出背圆,前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真窍也。
【经文】足坚而稳,膝曲而伸。
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肋张,气调而勻,劲松而紧。
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
缓缓行之,久必成功。
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宋注】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
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也。
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也。
【经文】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宋注】收者,慎气泄也。
提玉楼者,耳后高骨也。
使气往来无阻碍,不拘坐立。
气至喉者,以气摄心也。
气虽聚于丹田,而存想沉至底方妙。
【经文】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形意拳经解》
《形意拳经解》“拳经”是武林前辈长期习武用武的经验之谈。
形意拳经是形意拳各项技术的总根底。
是练功的基本依据。
以拳经为指导进行锻练,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过去由于门户之见和保守思想的影响,诸武林前辈在传徒授艺时,多采用身传口授,只准默记而不许录,传之久而不免遗失或谬误,且歌诀简单,令人费解,给后学者带来话多困难。
笔者现将前辈所授拳经原文加以整理,分成练功八字诀、手脚身法步、八门打法、论交手、总要十六诀、五行与六合、内功、论气等八个部分,结合马礼堂老师及诸位前辈耳提面命之教导与个人四十年来实践的体会,加以解说注释,供形意拳爱好者参考。
一、练功八字诀原文:顶、扣、垂、抱、月、圃、挺、尖,是谓桩功八字。
八字者实乃桩功之要点,形意拳之基础。
凡拳式站定,要八字俱备。
歌曰: (一) 头往上顶项要直,舌顶上腭调呼吸,手指外顶腕放松,三顶齐顶是真机。
三顶身法脚提起,肛门提起如千飞,腰起高行如槐虫,身落鹞子钻树林。
(二) 脚面弓扣趾抓地,手指弓扣鹰爪力,两膀合扣往外送,明瞭三扣岁一力。
(三) 气沉丹田气之根,两肘下垂双肩沉,两膀垂坠往里夹,三垂齐垂诀窍真。
(四) 丹田气抱诀窍真,心意把定聚精神,胳膊要抱有撑劲,三抱齐抱气贯身。
内外一气坚如铁,四梢齐发方为真。
(五) 胳膊漫弓似月牙,腿膝漫弓似月牙,手腕漫弓似月牙,三月拳式是真法。
明瞭三月多一巧,三月齐动敏力发。
(六) 胸脯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似猴身,虎口撑圆掌心空,三圃齐圆是真形。
(七) 挺腰竖项劲抖擞,腿膝要挺树生根,胳膊仲挺有舒劲,三挺齐挺力百钟。
(八) 出乎总要看三尖,鼻尖手尖与足尖,三尖齐照如一线,落步六合是真奉。
注解:头顶、舌顶、指顶,谓之三顶。
顶头竖项不但是形意拳的要求,也是各拳种和各派气功在姿势上的共同要求。
其目的是为了沟通任督二脉运行的气路。
头为三阳之会,头上顶则真阳上冲。
正头起项,壮面凝神,则真气自海底升起,下会阴向后过命门而直上夹脊,经玉枕达聪门。
【国术功夫】形意拳培元固本内功十三段练法详解
【国术功夫】形意拳培元固本内功十三段练法详解形意站桩养生法来自至阳子医道传承00:0028:42行功要诀行功地点最宜清静,万不可受惊,受惊则气必壅滞,结成包块,遗患甚大,若得二人同时练习,最为合宜,既呆彼此激励,互相交练,又能镇定心胆,预防惊扰。
行功之时,不可过饱,亦不可过饥,饱则气咽不下,饥则气行无根,总以饥饱适宜为善,酒后不可行功,恐血气沸热,致有他虞。
气功通达全身,如能信之,坚行之久,可却一切疾病,如患周身麻木半身不遂及一切风症,虽沉疴,亦能立起,不仅实中已也。
练气以积精为本,设色欲未除徒劳无益,习此功者,当强遏欲念,绝除房事,但梦遗之事在所不免,余得屡试屡验一法,睡时勿令脚心受寒,夏时御袜护脚心,身体侧卧,两腿弯曲,外阳睾丸置在小衣之外,以不附着对象为是。
行功总则练内功到了一个月,气已经凝聚了,这时胃表现强壮,饮食增加,肚腹的两旁有两条筋鼓起来了,大约有一寸多宽,倘若用手去触摩它,会感到硬起象木石一样,这就得到了验证,在两肋之间,从胸口至肚脐眼,摸起来柔软凹陷,这时因为膜比筋要深些,揉未揉到,这时应在软凹之处慢慢地去揉,在柔软处或者用散竹棒轻轻地打,这样久了膜就会鼓起来,表皮与筋都会一样坚实,全然没有软陷的地方这样才可以算是全功。
坚持练习内功到了一百天,这样所练之气就已充满而塞遍了全身,好象大水奔了堤一样,凡是有空隙的地方水就会漫溢到那个地方,也就是说丹田气充实了腹部的筋膜就强壮了,这时可以练第二段胃口功,第三段两肋功,应当切实注意万不可用木棒砂袋棒乱打,只可用散竹棒密密地轻打,兼用揉的方法去揉胃口心窝下部和两肋,久而久之所积的气充满了,就会引到胃口和两肋了。
练胃口和两肋到了两百天,再练第四段心窝功和第五段腔子功,只使用揉的方法,在心窝之下的两旁从肋腔到下端小腹两旁用砂袋棒拍打,兼用揉的方法,这样气从打处行走,日子久了,再由心窝轻打至颈项,从肋稍软肋下打至肩部,周而复始,不呆倒行,也不可间断,这样练一百天,气就会弃满了前胸,整个任脉的气充实盈满坚强了,内功就算成一半了。
形意拳内功经典的诠释
形意拳内功经典的诠释形意拳是古传武术的一大派别,我们家乡叫五行炮捶或心意六合把。
我小时候跟着同伴在打麦场里随村里的一位老人练过一段时间。
大学期间,由于偶然的机遇,碰到山西宋氏形意拳的第三代传人马植舜,拜在门下,练习宋氏形意,稍有心得。
后因生计所迫,工作繁忙,便不再坚持。
身体欠佳时,又想起锻炼的重要。
拾起来练练,时断时续,功夫几近荒废。
师父有个心愿,想把宋氏形意发扬光大。
退休以后,在北京中山公园义务教拳。
正巧,宋氏形意的嫡传后代宋光华先生将家传的手抄本《内功四经》公开出版。
手抄本读起来特别杂乱,很难理解。
于是师父授意我整理注解,我不畏愚陋随口答应。
另外,说一段闲话,刚开始练宋氏形意拳,认为形意拳是内家拳,内家拳练内功,内功就是内丹功,于是从师父书架上取了《悟真篇》和《周易参同契》,看着古书一阵瞎练。
后来,才知道过去说的功夫是外丹功,现在叫硬气功。
扎马站桩,吐纳导引,排打,开丹田,闸丹田,扎桶子达到“气抱丹田”,功夫就算练成了。
宋氏形意稍有区别,内外双修,师父辈的很多人都练到了道教所说的大丹镇下田的地仙境界。
据说祖师宋世荣功夫更是出神入化,达到盘根冲天的境界。
盘根冲天就是jing盘腿坐的时候能够在随意支配的时间离开座位升到空中一定高度。
识别二维码走进传武明师微课总有您需要的!《佛经》上讲:“于法不说断灭相”。
希望此次宋氏的手抄稿公开以后,现在练拳的人能够练到更高的功夫。
本处先整理上半部,下半部比较容易懂,不再整理。
感兴趣的同志可以参读《宋氏形意拳》中附录的原文。
不过,本人虽对古文有研究,但功夫没有达到境界,理解和注释肯定有偏颇之处。
如果再有别的版本校核或有功夫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另当别论。
不当之处望能谅解,也算抛砖引玉吧。
第一《宋氏形意拳》中的宋世荣祖师的手抄本原文内功篇内功所传,脉络甚真。
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朱福宝所传形意拳内功心解略说
朱福宝所传形意拳内功心解略说形意拳者,古称意六合拳,所谓形意拳者,以形加意、意自形生,形随意转,是谓形意拳者。
形意拳古法所传内功的三层道理,及练法。
(一)易骨,由静功(站椿)入手,周身百骸的骨缝处,用意将长呼短吸(自然状态下)骨缝处的萌动感受填实。
(自然实中有虚)稍有不合,速即改正。
以三三微分之意而定生。
四肢的稍端用适度的力外延而萌感丹田载荷的微妙变化,将心猿意马锁住,久之力生。
此谓方以求中,谓法度。
呼吸法分为三种,长呼短吸,一呼一吸,丹田呼吸。
(丹田分上中下,先由下丹田用功。
)力生则试之以微动而体悟丹田之勾连。
至甚微之动亦有勾连之感通。
此时即可习拳发力,可得手足止齐划一浊力下沉不上返,(塌、沉)。
须用力贯气铿锵有声,视地若沙代,透力踩抓打去。
所谓脚打踩意不落空。
久之则脚型,腿型以备。
当胯能够内外凑集,手臂膝胯能纵内力收放而形于足指。
有攻坚之能、守备之本。
将外壮功、内壮功练至善处,不怕拳打脚踢,周身坚如铁石。
由内而壮,由外而易内,不生弊端、坚功之得,法门以立。
有勇在骨,得门而入矣。
其要者,四肢起领之力,要由内及外的处于延伸状态下放松,而不力散,方能聚气生力,手足划一,力落一处。
自能全神贯注,久习自得其妙。
先师三体式秘解论之详矣。
(二)易筋,又称腾膜之功。
是用劲贯气,用气贯劲,用纽标之法而得筋轫骨坚,皮燃之功效。
能否登堂入室,能否自修,能否认识内功拳之核心奥妙,皆在于此。
此功毕足。
则气劲道路滑利,周身沉重、能刚能柔,聚散由心,运化无痕。
其妙者,盘根而纳卦,纳卦而八卦,八卦则脱影矣。
能练气成丸,束气成棍,柔而烈,刚而柔。
筋出穰,骨藏力,如锦裹铁。
一枝动,百枝摇。
静则俱静,静如山岳,动则俱动,动若江河,滔滔不绝。
能收能放,运转自如,三拳三棍之功得之矣,明之矣。
拳打烈炮,龙折身,龙之用力不见力,虎之伸爪不见爪,人身真如五道关。
无人把守自遮拦。
皆是此功之谓。
其得者,起钻落翻,打气之起落,以气为根,以神为用,形与人同,犯害不与人同。
宋氏形意拳《内功经》,增长功力、开智、强身的秘要详述
人体潜能的开发,其实就是在“返先天”的静定状态下人体“真性真觉”的激发显现,这种“先天智 慧”与“后天技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和两种概念。《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儒家尤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摄 心”功夫,《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 容中道,圣人也。”又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当“格物尽性”至“与天地参”之“天人合一”境界时,人体先天智慧便能充分彰显而臻“前知”之境 (《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故“至诚如神”。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虚其 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清净无为”修持法,最终须“归根复 命”而达到无私无欲的“婴儿”状态,显示先天真性而开发人体潜能。佛家讲“戒、定、慧”,定能生 慧,没有静定,就没有智慧。人生在世,外缘纷扰,杂念纷呈,自身的灵明性体常被后天“识 神”所蒙蔽。我们练功的目的,便是不断调整“心灵”与“肉体”的修炼过程和一步步“返归先天”的过 程。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都是为找回“真我”而服务的。无非动功乃“动中求静”之法,静功 乃“静中求动”之法。正如宋世荣宗师所言:“虽然一是动中求静,一是静中求动,二者似乎不 同,其实内中之道理则一也。”形意拳乃“诚中形外”之拳术,其理与三教相合。宋世荣宗师 云:“练形意拳者,是效法天地化育万物之道也。此理存之于内而为德,用之于外而为道也。又 内劲者,内为天德;外法者,外为王道。所以此拳之运用,能以无可无不可也。”此论以儒家“内 天德、外王道”来解释形意拳,并以“中和”之道论形意拳。《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孙禄堂云:“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宋世荣宗师曰:“丹书 云:‘静坐要最初还虚,不还虚,不能见本性;不见本性,用功皆是浊源,并非先天之真性也。 ’拳术之理亦然。所以亦要最初还虚,不用后天之心意。亦并非全然不用,要全不用,成为顽空 矣。所以用劲者,非用后天之拙力,皆是规矩中之用力耳。还虚者,丹书云:‘中者虚空之性体 也。’执中者,还虚之功用也。是故形意拳起点有无极、太极、三体之式,其理是最初还虚之功 用也。”《内功经》亦有“炼神气返本还原”之说。可见练习形意拳,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都 是为了返归先天虚无状态而“返本还原”、“归根复命”,以求在虚极静笃的大定状态下显现先天智 慧,开发人体潜能。而这一切,不正是我们苦苦寻求的开启智慧的一个途径吗?
正宗形意拳内功心法
正宗形意拳内功心法本门所传之形意拳以五行拳练气、练劲、练步、练身法。
具体分四个阶段来练习。
此处仅以五行拳中的劈拳为例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步是练死步(定步),要求慢练、不发力。
主要是规范拳架,循规蹈矩,进而练调息运气(练逆腹式呼吸、小周天、提放术等),摸劲(练内三合,外三合,用身心去领悟劲)。
劈拳的动作极其简单,严格地讲劈拳就两个动作,上一步钻一拳,再上一步劈一掌。
如果复杂点说再加上回身和起式、收式动作。
但我们不能小瞧了这两个动作,它代表的是两个劲路(若细论它又内涵着若干种劲道)。
实践证明,初学者对劈拳劲路的认知,越简单越好,不要太复杂了,搞复杂了一个劲也练不出来。
相对来讲,在传统武术中形意拳是比较刚硬的拳种。
但本门的练法,第一步功是慢练、练柔、不发力。
说是打拳不如说是“摆拳”,老师一个势子一个势子地“摆弄”你。
慢得程度近似打太极拳,又像站“活桩”,极其枯燥,但很吃功夫。
这种练法要求架子很大,很舒展,呼吸要求顺畅自然。
这个阶段主要是练规范拳架,达到抻筋拔骨,通顺经络之目的。
有了形体的规范,下一步就是“摸劲”。
这又有点像打太极了,不是外形的发力,主要是用意。
有句话叫“有的放矢”,形意拳就是这样,为了这一拳一脚的目的,发招迅捷明快,不拖泥带水。
形意拳的拳劲是要求把全身三盘九节之劲路,把五脏六腑之内气,综合一体形成一个整劲发出去。
这个劲不是一蹴而就能得到的(是要经过一定时目的系统训练)。
五行拳以极其简练的招式,千万次有意识的操练,其目的就是要摸准这个劲。
“拳法之妙在于运劲”,其实运劲就是运气。
所谓拳劲,应当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人体培养生成的一种内劲。
它是有别于人体自身本力的一种活劲。
本门所传形意拳的练法是讲究以身运气,以气催力,通过身体的强化训练而产生充盈的内气。
需要时靠丹田鼓荡迸发出内力。
内气越足,发力越大越猛,而且是能刚能柔。
刚柔相济、游刃自如。
不要小瞧了劈拳的一钻一劈,就是用这两个式子,本门的传人一代一代练出了拳家梦寐以求的丹田内功。
形意拳拳经
形意拳拳经第一节论气1.精养灵根气养神。
元阳不走方为真。
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注解:盖人非气血不生。
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
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
而丹田乃内气之府。
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四肢而为力。
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
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
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全身者,谓之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赖于后天之精以为荣养。
尾闾之前,膀胱之后。
小肠之下,灵龟之上,叫做天根,乃真气发动之地,用提肛缩肾之法,将精自玄牝(pin)之门(在双睾于前阴之间)提到天根,在将无形之精练成微妙之气,谓之练精化气。
气乃是人体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也是生命现象的根源。
道家命之为“元阳”。
此能量流的强弱与周流情况,决定了人体生机是否旺盛和身体是否健壮。
它确是与生俱来,但通过锻炼可以使其增强。
两肾之间叫命门,大约在第四,五腰椎间,对正前方脐之下,职骨之上,此处叫做丹田。
丹田之外为腹肌,命门之外为腰肌,腹肌与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体发力之源。
一个人如果内气能流较大,内脏功能甚强,各脏腑间工作又能协调一致,再加上有比较坚强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沉实。
拳家术语叫做“元阳充足”。
练精所化之气,周流于脏腑之间,达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叫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足则光聚于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内径》曰“神充则体健,神衰则体弱,神去则身死。
”又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tuan谓之神。
”可见神与气的基础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宝。
如果精耗阴虚,则元阳之气不固,生命之神不足,即失去抵御外物侵袭的能力而易于生病。
所以练拳之人要随时保护津液,搅海,漱口,咽津,固精,化精,不溺色欲,不丧肾精,以充实元阳。
练功时,总是舌抵上颚。
形意拳内功(文武功)
形意拳内功(文武功)内家武学大揭秘红极一时比如胡耀贞的道家先天气功,松溪派的童子功,王和新心拳道的内壮功,大成拳的桩功,浑圆内拳(意拳气功)的浑圆桩等等。
金家功夫是著名的内家功夫,当代金家功夫代表人物胡鸿飞,张力,戴涌波等,金家功的内容:开合功.九家膀法(为金家功的精髓).四把.十二形.十种拿法.十面埋伏.高英先生一脉的开合与张家的开合是有区别的,前者为中脉劲,后者为任督劲。
内壮易筋经、五禽图、童子功,胡耀贞先天气功等,都是内壮功夫。
学练形意拳的步骤tjboyue学练形意拳的步骤。
练习形意拳时,时时离不开三体式,所以说三体式是形意拳之母。
练习这些套路时都离不开五行拳,如3个崩拳连着一个砲拳叫''鹳子人林'',一崩拳可叫''黑虎人洞'',也可叫''金鸡食米'',又可叫''燕子啄泥'',不胜枚举。
故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根,练好了五行拳,就等于练好了形意拳。
拳谚云“三年一小成”是有道理的,但这只是小成,距离大成甚远,离“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还相去甚远。
大成拳毛发如戟——内劲修炼硕鼠侠大成拳毛发如戟——内劲修炼大成拳桩功为求取整体劲力的核心功法。
更为重要的是,赵道新、张恩桐这二位大成拳高手人物的拳学体系,因为种种原因很难窥其一二,但从老人的讲授和叙述中已清晰地再现了他们的拳学底蕴。
[NextPage] "五行拳"乃大成拳打法模式,源于形意拳五行操法,近代所传大成拳,其五行拳已失去了芗翁五行之真义,如炮拳成了直拳,钻拳成了钩拳,劈拳成了拍拳,横拳成了没有威力的横扫拳,崩拳更加离谱。
形意拳(高煜刚)业随身形意拳(高煜刚)形意拳(高煜刚)桩功是内功,五行拳是内劲。
对于讲功力的,五行拳就是五行拳。
修炼顺序为,劈拳乃入门必练是找劲必由之路,崩拳是培育混元整束之劲的最好方法,钻拳,炮拳是崩拳的不同形式的表现。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序形意拳乃内家拳系的一大主流,该拳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内涵极深,如不明拳理,不懂阴阳,不知脉络格式,不晓气窍劲诀,不依法勤练,很难掌握个中奥妙的。
在整个修炼过程中,是以《内功经》为总纲,以内劲为统驭,以养气练气为根本,达到内养三宝,外强筋骨,收养生、技击之效。
但是,由于《内功经》中种种法象喻言,词句、理论方面的过分古奥难解和虚玄,给研究修炼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虽然社会上流传版本较多,但注者众说纷纭,各陈其说,多数为望文生义,因而也就难免失之偏颇。
功底较浅者去研读,往往是迷之即一切皆妄,悟之则一切皆真,自领自悟,大费周折,造成诸多学练者望之兴叹!鉴于此,敝人遂作下这篇图解释读,以作修读《内功经》时之用。
我们在研读《内功经》的时候,应该将全篇经文分作四段,一段接一段地理解透彻后,再下手去修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段讲脉络;第二段讲格式;第三段讲气窍;第四段讲劲诀。
(原文)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领会)这五句经文,实为《内功经》的开头白,就是告诉我们,凡是内功修炼者,入门的首要关键是深切地了解人体脉络及归属走向;如果说对脉络一点都不了解,或是一知半解者,去盲目修炼内功,这样,不但对练功没有收益,空费时光,而且还会对人体本身有损害。
什么是脉络呢?(见图1内经图)。
图1从原文的本身来看,脉络涵盖有“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说,内功是一套极为严密的人体机能再造工程,方式方法极为细致而完备。
近代学术界均将“脉络”二字误以为是“经络”,这种理解不知误导了多少人!其实“内功”的修炼,不仅仅是修经络,而且是从五脏六腑到精气神,进入髓的修炼,经络只是通达表里的媒介,不能作为“内功”的重点对象,如果我们先将“经络”作一详细的了解之后,更可对“脉络”一词及后面的经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经络”,即是人体气血运行、神经、信息互为联系的道路。
“经”象征径路的无所不通;“络”像网络似的错综连接。
宋氏形意拳独技——盘根内功经
宋氏形意拳独技——盘根内功经盘根气功是宋氏形意拳独有的功法之一,是宋氏形意拳创始人宋世荣先生所创,是历代大师不外传之绝学。
练成此技功力大增,有不可思议之功效!为了能将宋氏形意拳更好传承下去,为了满足习武者的求知欲,本人将此功贡献出来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此技是由形意大师刘实君先生口述孙豹隐先生整理而成,非常难得,非常珍贵希望大家珍惜!盘根八卦掌谱盘根八卦掌谱称“内功经”。
据郭叔藩先生考证,此谱乃形意拳大师、山西太谷宋镜泉先生偶然得之于掘墓人之手,随后融之于自己几十年习武所得,编撰成颇具特色的内家拳谱。
先师刘公实君早年曾求学于太谷,遂得宋氏真传,六十年代初,间师按照盘根八卦掌谱所云各条,详加阐简,著成一书。
惜刘师未等书籍出版,溘然长逝。
为久,“文革”风起,书稿荡然无存。
在当前武术挖整的热潮中,笔者仅存根据当时亲手所抄之拳谱底稿,稍加整理,不予阐释,推向社会,一则使这一武术瑰宝不被淹没;二来也为锐意学习武术散打提供增加功力的锻练方法。
同时,“嘤嘤鸣矣,求其友声”此稿问世,尚那位武林同仁见后能提示提师书稿下落,则对武术界,对读者无疑是佳音。
内功之经内功之经,脉络甚真。
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任脉)后督(督脉)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恨!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骨,直上由伙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止。
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
池者,曲池穴出,肘头分中即然,此周身发劲之所也。
龟尾升然,,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于天,从尾骨尽处着力上甩,真气自然上升矣。
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
用力时存元神处耳。
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形光于升也。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
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
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也。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
正头起顶,壮面神顺,肩活胸出,背平(拨背),身微有收剑之形,此式中真决也。
先呼后吸,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
张世杰形意拳养生实用之内功(内气)练法
张世杰形意拳养生实用之内功(内气)练法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被称为内家拳,除此之外的所有拳种皆被说是外家拳。
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区别在于内家拳讲的有内三合“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行力”,也就是练内家拳时有一种意念带动体内的气(所吸之气)在体内运行。
使气能够运行全身(应该是表面看得见,伸手摸得清楚)甚至随力放出。
体内所行之气有养生的作用。
如身体某部位扭伤、受风湿……可用意念将气运至其部位旋转(自己可用手带其转动),很快的会好起来。
如在练功时能将气运至身体的某一部位,其部位就会增加其抗击打的能力,或者有反弹之力。
“走周天、转丹田、绕带脉、行龙卷、炸肋吸气、顺其自然”,养生极佳,利于技击。
在练功行气时,首先要练炸肋吸气之法,使其胸腔内的容积增大(吸气时,胸部既要前后顺动,也要左右横动)。
因为人在运动后,心脏跳的频率会增加,如果人是正常呼吸,在剧烈运动后就会出现急喘的现象(原因是心跳加快在胸腔内受挤压所致),可炸肋吸气后胸腔内容积增加后就不会出现急喘现象。
就像人在生活水平低的时候住的是单间,生活水平提高后换成两室两厅,或者更大,他心里就平衡了,就不会上火生病。
五脏也一样,他们通过胸腔增大后在体也都极舒服,也不会有毛病。
呼吸要练走小、大周天,用肺吸满后通过中丹田(膻中鸠尾穴间)下行至下丹田会阴,后转至命门、夹脊穴,再上行至百汇经至印堂往下呼出,并要往下丹田存一口净气。
直到练得非常顺畅(一个月即能做到)。
下丹田之气充实后,再由下丹田往上提至中丹田,充实后即可练气在丹田中转动。
先是顺时针转动,然后再逆时针转动,再由下往上前后转动。
再由上往下前后转动(每次以9下为好),直到转得非常自如,非常舒服方可(三月可练熟)。
下丹田之气再往左、右、向后转至命门穴。
中丹田之气,再往左、右、向后转至夹脊穴,直到都绕转得自如、舒服,(就像系腰带一样)在丹田充实,转动自如。
带脉绕动非常好的情况下即可练习由下丹田,或中丹田之气由下向上斜动运行,再由前下,斜向后上像龙卷风一样旋转,左右都要练。
宋氏形意拳内功经典的诠释11页word
宋氏形意拳是宋世荣先生(李洛能八大弟子之一)所遗留下来的一脉形意拳,宋世荣先生曾经得到古传的内功经典《内功四经》并将其融入到自己所研习的形意拳中,因而宋氏形意拳与其它流派的形意拳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有专门的内功修炼,即脉络、格式、气路、劲诀。
其实,《内功四经》只是原书的一部分,原书佚名,上篇叫剑丹,下篇叫内功。
传自唐代,清代王南溪作注解,宗景房参阅。
把原来的两篇分为四篇,剑丹分为内功篇和纳卦篇;内功篇分为神运篇和地龙篇。
笔者的思路是首先从现有的版本中,重新分段整理,找出王南溪的注解和宗景房的参阅,恢复原文。
然后,重新翻译成现代汉语,必要时,添加参考其他丹书的注解。
另外,说一段闲话,笔者刚开始练宋氏形意拳时,认为形意拳是内家拳,内家拳练内功,内功就是内丹功,于是从师父书架上取了《悟真篇》和《周易参同契》,看着古书一阵瞎练。
后来,才知道过去说的功夫是外丹功,现在叫硬气功。
扎马站桩,吐纳导引,排打,开丹田,闸丹田,扎桶子达到“气抱丹田”,功夫就算练成了。
宋氏形意稍有区别,内外双修,师父辈的很多人都练到了道教所说的大丹镇下田的地仙境界。
据说祖师宋世荣功夫更是出神入化,达到盘根冲天的境界。
盘根冲天就是盘腿静坐的时候能够在随意支配的时间离开座位升到空中一定高度。
《佛经》上讲:“于法不说断灭相”。
希望此次宋氏的手抄稿公开以后,现在练拳的人能够练到更高的功夫。
本处先整理上半部,下半部比较容易懂,不再整理。
感兴趣的武友可以参读《宋氏形意拳》中附录的原文。
不过,笔者虽对古文有研究,但功夫没有达到境界,理解和注释肯定有偏颇之处。
如果再有别的版本校核或有功夫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另当别论。
不当之处望能谅解,也算抛砖引玉吧。
第一、《宋氏形意拳》中的宋世荣祖师的手抄本原文一、内功篇内功所传,脉络甚真。
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任脉,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
宋氏形意拳的内功
宋氏形意拳的内功以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为代表的“内家三拳”,是以道家功法为基础而派生出的道艺与武艺相结合的产物。
宋氏形意拳是祖师宋世荣将《内功四经》的道艺与内家三拳之武艺高度契合而创编的。
网络图片著名拳师孙禄堂先生在其《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一文中说:“昔日,山西宋世荣前辈以函来约。
余因袱被往晋,寒暄之后,因问内外之判。
宋先生曰:‘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
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
’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秘。
拳术之功用,以动而求静,坐功之作用,由静而求动。
其实动中静,静中动,本系一体,不可岐而二也。
由是言之,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静即系道生,若以为有内外之分,岂不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我所云呼吸有内外者,先求其通而已。
通与不通,于何分之?彼未知炼拳与初炼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仍行返回,气浮于上,是谓之呼吸不通。
极其蔽则血气用事,好勇斗狠,实火气太刚过燥之故也。
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火气不致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致中部而返。
如此方谓之内外相通,上下相通,气自和顺。
故呼吸能达下部。
气本一也,误以为两个,其弊亦与不通等。
子舆氏曰:‘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后道生。
’亦即道家收视返听之理。
”由此可见,练出内气是内家拳的基础。
宋氏形意拳修炼的优点,仅从祖师倡导的灵步桩功(即三体势)就可见其深刻的道艺内涵。
《拳经》云:“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物归根矣。
”因此,其站桩炼内功的过程是:1、站桩时,“好似木鸡植中庭,又若扁舟泛巨海”。
要使心无所住,空荡荡的。
心脑完全静下来。
这入静功夫,就是“无极”状态。
2、当入静至极,则无极生太极,是谓“无中生有”。
这时丹田中开始有气感,这在宋氏形意拳内功心法中称为“虚无无极含一气”。
随此功夫“意守丹田”,功夫深造,即渐使呼吸之气沉于丹田,感到越炼内气越充实、圆满而产生热感。
形意拳心意拳内功法
形意拳心意拳内功法心意拳的内功主要是通过内养和外练的锻炼而得来的。
内功的锻炼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均衡阴阳,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免疫力。
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人人强则中国强!天下武术宗成,名侠剑客一流。
我武古今功夫,心怀家国兴亡!《心意拳谱》曰:“夫内劲者,寓于无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而法最难言传。
然其理也可察焉!盖志气之帅也,心一动而气即随之,气一动而力赴之。
气者,体之充也;心动而力即赴之,此心动气至必然之理也。
今以此功与之学艺者,言之以为撞劲,非也;艺劲,非也;攻劲,非也;崩劲,也非也。
怡劲之精要者,粘劲也。
创劲太直,而难为起落;攻劲太死,而难为变化;崩劲太捷,而难为展招。
要皆强劲露形而不灵。
惟粘劲出在不甚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形。
手到劲发,可使天地交合而不费力。
如大风过百草偃,如虎登山,龙之升空也。
总之,运于三性之中,法于战之倾,如虎伸爪不见爪,各物不能逃;如龙之用力不见力,而山不能阻也。
如果以上法合为一,而武艺不及成乎!”心意拳的内劲可以说是无形的,似乎用语言很难表达,但其中道理却可以体察。
我们知道人的神志是精神的,是主导的,所以说人的“志”是气的统帅。
在盘练心意拳时,你的心一动,气就会随之而动,充盈四肢百骸、五腑六脏,对内来说这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气的充实和鼓荡自然会由内而外产生效应,在外的表现就是形体的姿态改变,就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整体来讲,这就是心意拳的六合。
内三合和外三合统一起来就是心意拳的内外相合,表里如一。
人的内劲是气引血行而产生的,有气才有力,气一动则力而伏之,力一发而气催之,互为因果,互为作用。
平时我们常说心意拳是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形神兼备、内外齐修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随着国家对传统武术的重视和发掘,各种武术杂志对传统武术的介绍和推广,心意拳也像太极拳一样愈来愈受到大家的重视,学习心意拳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很多人处于初学阶段,不明心意拳术之内劲,有人喜欢用撞劲(刚劲),认为这种劲法刚直猛烈,无坚不摧;有人喜欢用艺劲(巧劲),认为这种劲法机巧灵活;有人喜欢用攻劲(硬劲),认为这种劲法攻击凌厉;还有人喜欢用崩劲(猛劲),认为这种劲法威猛无比。
形意拳内功周天法
形意拳内功周天法紧撮谷道内中提,尾闾一起皱节骨。
玉枕难过目视顶,来到丹田存消息。
往前又是鹊桥路,十二时中降下池。
锁住心猿舍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
一世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原心自知。
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
周天法是心意堂珍藏之《六合拳谱》(乾隆十五年之手抄本)的高级内功心法之一,是习练形意拳必须的功法之一。
拳经云:人以气为本,以心为根,以息为元,以肾为蒂,归于一,终离不开呼吸。
内功是以意念导引气血循环于人体经络的一种秘术,古来一直是道家的内传之术,一般人极难得到真传。
形意拳之内功也采用了部分道家的功法,前辈们对此多不轻易传人。
拳经亦云:武芝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术,得此不可妄传人。
周天法主要是以意念导引内气在任督二脉中循环,便得气血得以通畅,使人益寿延年的一种功法,也是培基固本的基础功法。
人之任督二脉同出一源,一行于身前,一行于身后,如同天地之子午。
丹书谓,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
任督二脉可分可合,分之为二,合而为一,周天法的实质就是把任督二脉合而成其一脉。
道家练丹讲进阴符,退阳火。
肾之精气通过练功运至乾顶(泥丸宫)还精补脑,为进阴符。
心之精气沉至海底(下丹田)玉液还丹,为退阳火。
是谓人之真气升降之道。
人之身中有二窍,一曰玄关,二曰牝尸。
玉皇经云: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绵绵不绝,固蒂根深。
任督二脉,一阴一阳,任脉为阴血之母,督脉为阳气之父。
任督二脉一通,百脉皆通,任督二脉与奇经八脉如同江河。
任督二脉如同长江、大河,奇经八脉如同沼泽、湖泊,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故《六合拳谱》中只讲周天法,而不言其大小周天就是此理,即小周天一通,大周天亦通矣。
练此功法时,应清心寡欲,心内空空然,茫茫然,如无物一般,道家广成子云:丹灶河车休砣砣,鹤胎龟息自绵绵。
盖人身自有天地,一呼一吸,水升火降,息息自有根蒂,任督二脉随气运转,乃天地自然盘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意拳内功经解(一)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
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
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
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
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艰。
电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
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
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
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土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
额上正中谓之天心。
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
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
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
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
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
?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
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
‛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
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
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
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
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
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
内收丹田,气之归宿。
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
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所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
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
耳后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臵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于下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于榻上,闭目绀口,舌顶上颚,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臵于小腹上。
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
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
仍要闭目绀口, 舌顶上颚。
调息时,一出—入,皆从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
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
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楼是也。
再上达于百会。
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而至喉。
故必以舌顶上颚去接气。
然后自喉通至后背,即所谓‚气吞俞口‛是也。
自后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
丹田气足,则向下经会阴过尾闾,故必须内收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向前向上兜转,叫作‚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命门,夹脊,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道家叫泥丸宫)。
玉枕穴在脑后高骨稍后处,也是内气不易通过之处,要以目内视头顶,慢慢引导之。
如此循环,周流不息,这就是小周天法。
拳经上对这一段行气之法有如下的叙述:‚紧攫谷道内中提,尾间一起绉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
悉心搭通鹊桥路,十二时中降地池。
镇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
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元心自己。
久练自成全刚体,百病皆除如童予。
‛收功时,将气收于丹田,觉气渐收渐小,如龙蛰虎伏而藏于斯。
然后以意送下,直至涌泉。
收住。
形意拳内功精解(二)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
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 (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于青少年,后者适用于老年人。
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
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一60度左右,两腿微屈,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
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着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
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臵于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
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
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
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
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
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
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
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松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于‚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
拳经云:‚目视鼎,弃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
‛即指此也。
(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
)站桩虽系静功,且不可呆滞。
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
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
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
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
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
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
浑元桩的练法是:两足平行开立,宽与肩齐,脚趾抓地,足心空涵。
两臂向前抬起,如抱球状,高与胸齐,不要用力。
两腿微屈,仍是顶头竖项身正肌松,意诚而正,气下少腹。
站好后,头脑清空‘麈不染,天君稳坐,万念俱消。
四肢轻松,腹空空如久饥之状,听气血自然流行。
待性定之后,即以意领气,自天心而华盖,盘旋膻中,下中庭,走巨阙,过石门而入于丹田。
气通之后,两臂即可自然下落,左手内劳宫复于丹田之上,右手掌心加盖于左手背上,内外劳宫相对。
松肩,坠肘,心空,腹实。
呼吸逐渐深长,匀细,若有若无。
久之自觉有一股热流由上而下,入于丹田。
这是调息行气的初步过程。
每天要坚持半小时以上,切勿间断,至少练半月之久。
待调息行气之功收到明显效果时,气注丹田之内,要守而不失,达到中庸上所说的:‚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境地。
此后,呼气时不要再用意往下送,要微微听其静止,以免发热太过,壮火食气。
练之日久功深,有时会出现真气冲动现象,不自觉地神经兴奋,开始某一局部跳动,继而手舞足蹈,转身摇头,或自动打出各种拳式。
十几分钟以后,自己便会慢慢停止,恢复正常。
这是练功中的正常现象。
对此种真气冲动现象既不可强求,也不能横加制止,要听其自然。
这种情况每每发生于精神旺盛,兴高采烈,俗尘清扫的境界之中。
形意拳内功精解(三)当静功(桩功)练有一定基础之后,即可加练动功。
‚动功‛也叫‚行动‛或‚练功‛。
是动中求静,内外合一,行气与走劲并重的练法,是内功比较高级的阶段。
既要走劲儿,便不可不先明‚劲路‛或‚劲功‛。
拳经云:‚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胁张。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曰通,劲之顺;曰透,骨之速。
通透、往来无阻隔也。
‛‚曰穿,劲之连,曰贴,劲之络。
穿贴,横竖连络无间也。
‛‚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苹。
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
‛‚曰合,劲之一'曰竖,劲之转。
周身如一,横竖斜缠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竖膝,圆档以竖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
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
横以济竖,竖以横用。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以上便是拳经所载的行气与走劲结合的练法要领,甚费理解。
现依个人体会稍加解释:练动功时,形式不拘一格。
一般采用五行拳与八字劲功相结合,以内气带动外形,以暗劲运化周身的练法。
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是形意拳的八个劲。
一出手要八劲俱全,要哪个有哪个。
拳式之衔接变化,随意而为。
凡一举手,眼看虎口穴,下颏往前用力,脊背塌下,则气自涌泉直上泥丸,下明堂,灌两目。
其气走鼻孔,泄出时便纳入丹田(放力时气沉丹田)。
凡一举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膝要屈,尾中大筋极力要伸直,四面相交,周身三力相合(成平衡力系)用力一扭,则涌泉之气可腾然而从中透出矣。
按肩是两肩井穴之劲向下塌,沉至涌泉:逼臀是两臀极力贴住,向内卷劲,裆要极力向外横挣,但有其劲而无其形,谓之圆裆。
前胸提起,腰自塌下,下颏内收,项自竖起。
两斗背骨用力贴住,劲自脐下而出,经六腑转过斗背骨而回。
将两个肩井穴软意松开,劲自然可以放出去。
足一动,膝用力,前阴向回缩,即所谓缩肾也,两胁外张,小腹内收,足落气沉(小腹外凸),肩松,劲发。
劲路则横竖斜缠,互为补充,周身连络如一而变化分明。
运动中,肩背要圆活松静,裆胯要靠紧,用力要以意出之,以气腾之,以神足之。
行气要‘五气朝元‛,才能以气催力。
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大周天功。
行气时,分五路进行:一运真气自。
丹田沿大腿内侧下于足底,复自外侧上升于丹田。
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于手,复自六腑转回于丹田。
一升一降,结合沿任督的小周天运行,并行不悖,周流不息。
鼻有呼吸,气有升伏,劲有吞吐,三者紧密结合。
息息相通,随心所欲。
无入而不自得也。
拳经在‚内功‛部分最后总结性地说:‚炼神炼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静生光芒,动则飞腾。
气腾形随,意,劲,神同。
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这一段讲的既是气功即内功的本质,也是内功的效应。
炼神炼气,即‚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意。
也就是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三层功夫的第二、三层。
是高级阶段。
其锻炼的结果乃是‚返本还元‛,‚百病皆除如童子‛。
练动功的始终,总是胸要虚涵,腰腹要松而实,这叫做‚心肾相交,水升火降‛。
道家叫做‚阴阳易位‛。
塌肩井,提胸下腰,龟尾上翻,下气,聚劲,练步……都是为了使胸虚而空,腹松而实的措施。
亦即‚肾水上潮,以济心火‛之意。
练功要注意开,合,鼻之呼吸为开合,手之出入为开合,身之纵横为开合,劲之蓄发为开合。
无论采取的式子多少,练习的时间长短,动作往来的快慢,总要内外合一,顺乎自然。
势有动转变化,鼻有吸入呼出,气有吞吐升伏,劲有松紧蓄发,这一切都要适合个人情况,而后才能自然。
神运经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
‛这便是对练动功很好的写照。
所谓‚飞腾’并不是飞翔,而是指气之深微,即行气如九曲珠,如涓涓流水,无隙而不入,无微而不到,气贯全身之谓。
功夫进入深妙阶段,练静功时,气可自天心出来下行再入于丹田,在额前产生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