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凋零的爱与美——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合集下载

从《边城》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之美

从《边城》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之美

从《边城》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之美杨如虎内容摘要:沈从文对“人与自然契合”的湘西世界的自然美、风物美和人性美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极力追求一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

他在作品中构筑的那个的“湘西世界”,触及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社会的原型,满足了时代补偿性调节的需要,因此震撼了人们的灵魂,使其作品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然而,湘西世界究竟是怎样的?确实有那么美吗?或许,作者把这里写的如此之美,如此和平,正是想要反衬出湘西的不和平。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人性;自然在沈从文笔下,湘西是一个独特、多姿多彩的理想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甚至有学者说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

[1]他在古老的生活节奏和情调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人,讴歌人生的自然性,自由性以及自得其乐的人生境界,沈从文力图表现一种本于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理想。

这些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边城》中淳朴的人性之美说起《边城》,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一连窜的名字在我的脑海中泛起涟漪。

很平凡的一些人,很平常的一些事,却勾勒出了理想中湘西之美的美好蓝图。

老船夫世故如松,刚强如石,人生沧桑,生活磨难并不曾损蚀他们的淳朴,那么忠厚善良,慈爱可亲是我们古老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沈从文把人性的“爱”与“美”体现在了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身上,他在沈从文笔下是“善”的化身。

老船夫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溪水中为来来往往的客人摆渡,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的人本不必出钱。

但辛苦了这老人,心中总是不安,临下船时总要抓一把铜钱掷在船板上,留给祖孙俩零用。

老船夫则是坚决不允,依然塞到那人手里。

有时却实在情不过,便用这钱买来茶叶和草烟,为往来过客义务烧茶、递烟,招待他们。

有时他在渡口遇到熟人,常常直接请到家中喝酒,有时去城里,别人想尝他的酒,他就把酒葫芦递上让人家痛痛快快喝个够。

谈谈对边城中爱与美的理解

谈谈对边城中爱与美的理解

谈谈对边城中爱与美的理解《谈谈对边城中爱与美的理解》在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里,爱与美就像那湘西山水间的晨雾与晚霞,自然而然地弥漫和晕染着整个故事。

那小小的茶峒城啊,美得就像一幅水墨画。

青山绿水间,人们的生活简单又纯粹。

老船夫守着渡船,一辈子老老实实。

他的善良就像那流淌不息的溪水,看似平常,却滋养着周围的一切。

他对孙女翠翠的爱,不是那种炽热得像火一样的爱,而是像那屋角的炉火,一直默默地燃烧着,给人温暖。

他照顾翠翠的衣食住行,关心她的喜怒哀乐,这难道不就是爱吗?就好比那田野里的老黄牛,勤勤恳恳地守护着自己的那片草地,老船夫也是如此守护着翠翠。

这种爱没有太多的言语表达,却在一举一动中尽显无遗。

翠翠呢,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山茶花。

她的美不是那种惊艳众人的美,而是带着一种清新自然的韵味。

她在风日里长养着,皮肤黑黑的,却有着灵动的双眼和一颗纯真的心。

她对傩送的爱,就像山间若有若无的清风。

她不会大声地说出来,只是把这份感情悄悄地藏在心底。

她会在看到傩送的时候,心跳加速,会在听到傩送的名字时,不自觉地脸红。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感情啊。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偷偷喜欢一个人,总是在他出现的时候,假装不在意,却又忍不住偷偷地看他。

这种爱啊,纯真得就像清晨草尖上的露珠,一尘不染。

傩送呢,他勇敢又热情。

他对翠翠的爱,就像那明亮的月光洒在江面上。

他会为了翠翠去唱那动人的情歌,他的歌声里满是对翠翠的喜爱。

他的爱有着年轻人的活力,就像那奔腾的江水,一往无前。

他不在乎翠翠的家境,只是单纯地被翠翠的美所吸引,这种爱多么纯粹啊。

在这个小小的茶峒城里,爱情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没有门第观念,没有金钱交易。

这就好比在一片纯净的花园里,花朵们自由地生长,爱也是如此自由地绽放。

这里的美啊,不仅仅是风景美。

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也是美的。

船总顺顺,他虽然家境富裕,却没有一点架子。

他对老船夫的尊重,对孩子们的宽容,都展现出一种人性的美。

他就像一棵大树,给周围的人遮风挡雨。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説的文化内蕴【正文】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立独行、别具个性的日益引人注目的小说大师,他终生为之构筑的“湘西世界”以其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散发出浑厚自然的审美价值。

他的作品虽然很少描写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却因风格的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而编织出一幅“乡村中国”的美的图画。

一、美轮美奂的湘西之景回归于自然、融合于自然,是老子人生最高境界。

沈从文正是本着这种古老的文化情绪走向文学创作的殿堂,他自称“乡下人”,出生于湘西黔北、川东交界的山区凤凰县,是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处的地方;他的血管里流着苗族“健康的血液”,家庭出身世代行伍,他也在湘西的土著部队当了7年兵,在长达千里的沅水流域,度过了“不易设想的痛苦怕人生活,也因之认识了旧中国一小角隅好坏人事”。

并把“这一小角隅好坏人事”以艺术的灵光之笔带给无数的读者。

他凭着爱和同情去看自己的乡土、亲人、士兵、农妇、水手、和勤劳的少女。

他迷恋故乡的河流山川、风土人情,尤其是跑到北京之后对现代文明下都市社会里人性之恶的厌弃,希望返归于湘西乡人淳朴率真的善美人性。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对湘西的描写几乎是田园牧歌式的,体现了生命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境界。

沈从文的小说,触目皆是湘西的山光水色、花草树木,美丽的大自然造就了这里的恬静、和谐民风与古朴、淳厚的民情。

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无不被他那情致缠绵的乡土之爱所陶醉,使这里的芸芸众生可爱又可悯。

《边城》中傍山依水的“茶峒”小山城里,人与自然息息相通,老船夫、翠翠与黄狗、渡船相依为命。

主人公翠翠是生于这个青山绿水怀抱中的“孤雏”,“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是沈从文刻画的一个纯善少女的典型,是自然化的人的代表。

另一方面,茶峒小镇善良诚挚的平民百姓及古朴原始的人性描写,构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人间佳境,这里的人没有狡诈与欺瞒,没有敌意,表现出平等互爱的人伦关系及重信守约的人际关系。

沈从文《边城》小说鉴赏

沈从文《边城》小说鉴赏

沈从文《边城》小说鉴赏第一篇:沈从文《边城》小说鉴赏洗尽铅华真美永存——读沈从文《边城》有感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是一本隽永清新的书,描写了湘西凤凰小镇的美丽风景和真挚的人性美。

关键词:边城风情美人性美手捧一杯热茶,静静品读沈从文的《边城》,让人心灵颤动、浮想联翩的,是小说展现在我眼前的那一幅幅山灵水秀、天人和谐的风俗画。

这些画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让我想起那袅袅炊烟的村庄,想起那落日映红江水的隽秀,让我不自禁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沈从文先生是湖南凤凰县人。

湖南凤凰县也就是川湘交界的茶峒一带。

在作者的笔下,那里似乎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山是自然的山,水是自然的水,人是自然的人,民情风俗还没有为儒家道统文化所熏染,淳朴正直的人情人性还没有被现代都市文明所扭曲。

它确实显得落后、蛮荒、愚昧、闭塞了一些,但自然的神力与人们美好的天性却依然蓬蓬勃勃地生长。

沈从文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

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沈先生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沈先生给我们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正如他谈及《边城》时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中的美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风情美,一是人性美。

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仿佛把我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

在《边城》的开篇,有这样一段描写:“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谈《边城》中的爱与美

谈《边城》中的爱与美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谈《边城》中的爱与美曹琳摘要:《边城》中的那种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信仰与怀疑之间的种种对立与冲突,《边城》作为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更显得至真至纯,散发着生命之光,充满着生动灵性,瑰丽而温馨,是一个"爱"与"美"的和谐家园,其中,圣洁的爱情,浓浓的亲情,暖暖的乡情;人性美,山水美,民风美;也是一个哀愁笼罩的世外桃源。

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

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关键词:湘西世界和谐爱美悲剧在《边城》这座和谐的"希腊神庙"里,作者供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爱与美自然结合,人与人肝胆相照,天真温柔的翠翠,勤劳朴实的老船夫,能干体贴的傩送,个个美好善良,爱与美弥散在作品中,缓缓拨动人们的心弦,展示着健康与美丽,体现着仁厚与纯朴,再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往来的船只,弯弯的山路,吊脚楼支撑的茶峒小镇,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在《边城》中,“爱”与“美”是它的核心,同时也用“爱”与“美”构筑了一个理想王国。

一、爱与美的和谐世界《边城》以清新的笔调讲述了湘西边城一个老船夫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描写了老船夫外孙女翠翠和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质朴、恬静而又浪漫柔美的世界。

在我们听着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着边地泥土的芬芳之时,带我们进入一个温情脉脉是和谐世界。

故事在湘西的各种风俗民情中展开: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中秋节男女月下对歌,春节耍龙灯、舞狮子……浸润于这些场景中的边城,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祖孙之情,男女之爱,兄弟之情,邻里之睦……在纯澈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一片宁静安逸的和谐世界。

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情美

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情美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整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石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放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翠翠在岸上锐声喊着:‘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飘荡在寂静的空气里”[7]。秀丽的坏境,悠闲的生活,动人的曲子,和睦的祖孙,构成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善良的老船夫把对失去女儿的情感寄托在了孙女的身上,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也是无人可替代的。这种情感真实不做作,是亲人间纯粹情感的自然流露。
关键字:沈从文;边城;人情美

沈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出生于行伍世家,我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是30年代“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有蜚声中外的《边城》、《长河》、《八骏图》、《湘西散记》等,曾经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候选人。
《边城》是沈从文最富盛名的代表作,整部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情,是沈从文表现人性美的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一部。不少读者被作品中那动人的故事所感动,边城真是山美、水美、人更美。“小说所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边城》讲述了在湘西边境的一个小镇上,老船夫和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以渡船为生。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心属傩送。天保求婚不成意外溺水而死,傩送负疚远走他乡。老船夫担心翠翠的幸福,在无奈和痛苦中死去。最后留下翠翠独自一人等着爱人的归来。作者在《边城》中描写了亲情、爱情、民情三种人情关系,以清新淡雅的笔墨体现边城人的人性美。尤其是作品中纯真的男女之爱、无私的祖孙之爱、真挚的手足之爱,深厚的父子之爱及朴实的乡邻之爱都是边城人民人性美的体现。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沈从文作品《边城》讲述了几个人旅行在湘西地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旅行经历,展现了湘西的世界。

沈从文将湘西的景色、民谣、历史文化以细腻的笔触,完美地再现出来,营造丰富多彩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展现了湘西所特有的气候状况。

他描写了湘西乡村时雨时甚,湿清蒸腾的景象:“雨水跳跃,光滑如银,像一只把满满的草碗打翻了一般。

”“雨有歇息,又有重启,淭滚滚,栗栗而至。

”他还描写了湘西那凉爽曲折、空旷明亮的景色:“地面高低的峻峰,一成不变,见着没有鸟儿叫,也没有什么树木摆弄,荒僻漆黑……”这些描写,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湘西的高原气候,也展现了湘西乡村恬静而特有的自然风光。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还给湘西世界带来了民情与文化,他写到:“行人隔着相隔的竹林,偶尔可以听见一窝湍急的距声,大概就是山里的红木簪中穿出声来的……”他还描写了百姓们使用破旧的火把,在深夜里进行勤劳力行活动;他还写到了山里人们欢唱的民谣:“只见他们吟咏起歌,诗意绕指柔,溢满嘹亮歌声,那时歌里歌外,昏暗夜空,满是凄凉滋味。

”这些描写勾勒出湘西世界温暖老实的民间文化。

小说《边城》中,沈从文还把湘西的历史人文一一细致而丰富的绘制出来:他把湘西的知青们在社会里的表现凸显出来,就像小说中的柯小畅、山花放纵自由;他还写到了湘西古老的革命传统,以及小伙伴们的友情,满怀敬畏的爱国精神;他还将湘西受破坏的道德和优质的人文素养生动的表达出来。

以上各方面的细致描写,形成了湘西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独特世界。

总之,沈从文在《边城》一书中,细腻而生动地描写出了湘西的世界。

从气候、文化、历史等方面来看,他勾勒出湘西乡村平和而又深深扎根在湘西土地之上的气息,更深刻地展现了湘西人淳朴而生机勃勃的特点。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代表作之一是以湘西世界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边城》。

本文将以该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主题思想和文化价值。

一、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边城》是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叙述边山故事的形式展示了湘西世界的丰富多彩。

小说中充满了湖南方言和当地风俗,这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湘西文化的内涵。

作者通过刻画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物产资源,揭示了湘西的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

小说还通过描写湘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展现出湘西世界的人文特征。

二、湘西世界的主题思想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湘西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的探究。

小说中深刻展现了湘西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揭示了湘西世界的独特人文精神。

小说中反映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情感、个性、命运等方面在湖南文学中也是具有独特性的。

小说以优美的语言艺术展示了湘西世界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推进华南文学发展的宝贵财富。

三、湘西世界的文化价值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小说中对湘西风俗和民俗的描写,对湘西地方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小说以湘西世界为背景,通过对湘西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心理描写,展现了湘西人民的勇敢和乐观精神,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最后,小说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描写,使得湘西地区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得到展示和传播,具有防止文化消失的作用。

综上所述,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多样,主题思想卓越,文化价值显著。

通过研究该小说,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湘西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也能够对湖南文学的发展做出具有推动意义的贡献。

沈从文小说湘西世界的原始美

沈从文小说湘西世界的原始美

沈从文小说湘西世界的原生态美内容摘要:在沈从文小说中有许多描写湘西这个生养他的地方,还有在这个地方发生的美丽的故事和纯情人物。

在小说里,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湘西的自然风景,被它的原生态的美得到情感享受,在这里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纯情人物的善良美丽,犹如湘西的拟人化一般同样有着原生态美。

对于纯情的人物我们在内心审视,看到人物就像湘西的美丽自然一样,将我们的精神投入其中。

让我们的情绪在湘西世界里散步。

关键字:原生态美、湘西、纯情人物、自然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她身上流着苗、汉、土家各族的血液,这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

湘西的二十多年的生活成长经历为沈从文一生的写作凝练了纯真的美丽自然和人文风光。

在他的很多部小说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湘西世界那情感释放的美丽,深深地迷恋他笔下的纯洁懵懵懂懂的犹如湘西那样的美丽女子,感叹湘西男子尚武、勇敢、热情的汉子。

湘西,是沈从文生命里重要的地方。

在湘西这个独特的地方,那个相对原始的、淳朴、多水的地方,培养了他敏感的审美意识。

在这个水山环绕的地方,让这位伟大的作家思想细腻,犹如水一样的性格,水在他生命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

当我们阅读沈从文的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地欣赏到作品中对湘西的描写。

呈现给我们水山交织的湘西,让我们看到了湘西那令人欣羡的自然景观和这里水土所哺育的人的独特。

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的湘西原始的美,令人思想欢快,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在小说《三三》中我们看到了湘西这个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土地的清澈的河流,一切都是让人感到和谐的美妙的自然风光。

在这原始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我们看到了人们淳朴的生活。

有傍水而建的碾坊,有长久以来形成独特风光的堡子。

在这篇小说的开始我们就看到了这里人文生活的原始淳朴之美,和这片美丽可爱的湘西土地相得益彰。

“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2019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湘西世界-成人电大毕业论

2019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湘西世界-成人电大毕业论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湘西世界论文摘要:《边城》原本是沈从文先生为我们提供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

他在小说中企盼的是“世外桃源”般的仙境,他将人生当作一种理想化的东西,希望人与自然能够和谐,人性美在原始状态下能够得以保存,他试图用爱和美来美化人性,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

但是,《边城》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优美”,也有人在命运的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的忧伤。

沈从文用极美的文笔写下了一个极大的悲哀,翠翠的爱情悲剧,并不具有戏剧性,一切尚未发生就已经消失。

也许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正是这样一种矛盾,才映衬了《边城》的真实。

理想的不可实现性决定了悲剧意识的必然存在性。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它都以各种形式在。

生活总会有不幸与矛盾,生命其实如此真实又如此无奈。

生活过,幸福过,惆怅过,悲伤过,才是完整的人生,才让人懂得珍惜,学会记忆美好。

也正是这样一个悲剧的结局,阐释了生活中坎坷,不幸的必然,我们不必去抱怨,因为它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然中不可或缺的色彩。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人性美目录论文摘要: (1)引言: (3)正文 (4)一、《边城》的作家及故事简介: (4)二、《边城》中的风景美: (4)三、《边城》中的民俗美: (5)四、《边城》中的人性美: (7)(一)爱情在人性美中的表现: (7)(二)亲情在人性美中的表现: (8)(三)乡邻情在人性美中的表现 (9)五、《边城》中的悲剧美: (10)(一)、悲剧美的表现 (10)(二)、悲剧美的成因 (11)(三)、悲剧美的表现方法 (12)结论: (13)引言:《边城》创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是沈从文的著名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中篇小说之一。

沈从文选择自己的家乡湖南西部小镇凤凰城为故事发生的背景虚构了一个充满湘西特色,美好纯真却又凄婉哀怨的爱情故事。

如果仅仅从故事的角度讲,沈从文无意追求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悬念,也没有可以营造惊心动魄的故事氛围,更没有概念化的图解人物,他只是采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叙事结构,用散文化的情节,表现小镇里两个青年人之间纯真朦胧的情感,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未成眷属的爱情悲剧。

浅析《边城》“湘西世界”的人情美

浅析《边城》“湘西世界”的人情美

浅析《边城》“湘西世界”的人情美初等教育系15小学教育407班28号李曾妮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翠翠人情美内容摘要:沈从文,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是一位以“美”与“爱”的“边城”世界对照、反观黑暗现实社会的人道主义作家将边地湘西这类生命形式挖掘最深刻的应属《边城》。

《边城》1934年出版,是其中篇小说,其描写歌颂人性美的湘西小说中最优秀的代表作。

这首细致幽婉的乡村牧歌,已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的很明白:“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

”他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不是政治经济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生,并用他所构建的湘西世界,来对照在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人性的堕落、民族品德的消失,从而避开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由文学实现民族灵魂的改造。

一、相依为命,祖孙情深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

青山绿水,美不胜收。

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相依为命的两个摆渡人。

他俩是祖孙二人,外祖父已年过七十,但身子骨依然健朗。

外孙女名为翠翠,个性单纯善良,他们在这青山绿水之间,伴着黄狗,为来往的客人引渡过岸,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老船夫把摆渡看成自己的天职,几十年如一日。

翠翠的母亲年轻时爱上了一个会唱歌的军官,后来便“唱”出了她。

这军官一边很看重爱情一边又惜名誉,两难之下殉情了。

翠翠母亲生下翠翠之后,故意饮下溪边的冷水,也跟着去了。

这个可怜的孤雏就留给了年老的外祖父。

这孤雏触目里所见的都是青山绿水,或许爷爷希望她可以像着满山的篁竹一样生气勃勃,外祖父便给他取名为“翠翠”。

翠翠既是爱情的结晶,更是自然的女儿。

外祖父一首将他养大,虽然只靠着公家发给的三斗米,七百钱维持祖孙二人清贫的生活,但是祖父并没有委屈翠翠,对翠翠百般呵护。

祖孙二人就这样一直相依为命。

白天清闲之时便坐在门前岩石听祖父唱歌吹笛,祖父忙时便帮祖父守着渡口,有人要渡河就去引渡。

将凋零的爱与美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将凋零的爱与美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将凋零的爱与美——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他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倾诉着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小故事,构建成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而《边城》正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边城》的解读来探讨沈从文小说世界里那种“行将凋零的爱与美”1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浅论沈从文《边城》的“爱”与“美”

浅论沈从文《边城》的“爱”与“美”

浅论沈从文《边城》的“爱”与“美”目录摘要 (3)Abstract (4)前言 (5)正文 (5)一、沈从文对“湘西世界”情有独钟,爱之弥笃 (5)二、沈从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 (6)1、纯美的爱情故事 (6)2、淳美的自然人性 (7)三、《边城》中沈从文创造了“爱”与“美” (8)1、传奇的女神之“爱” (8)2、凄“美”的悲剧命运 (9)四、沈从文“造境”艺术的完美体现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摘要《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真正寄寓着沈从文审美追求,浸透了一种‘乡土抒情诗’的气氛。

完美体现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痴迷;对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的神往;对“爱”与“美”女神“翠翠”的膜拜;对“造境”艺术的完美体现,凝聚着他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对“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期盼。

关键词:人性;优美;健康;自然Abstract"Border town" is the peak work in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raditional pastoral, truly embodies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shen congwen, soaked in an atmosphere of "lyric poetry of countryside".Perfect embodiment shen congwen the obsession with "xiangxi world";For humanity, RenQingMei life forms of longing;To "love" and "beauty" goddess "cui cui" worship;To "build" the perfect embodiment of art, embodies his desire for beauty and pursuit, to "a beautiful, healthy, natural and not in human nature of life form".Key words: grateful, health, nature.前言《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是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是一部富有人性美的,作者是沈从文。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论沈从文《边城》的“美”,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用两个字洗涟出来的,那就是美和爱。

美和爱在这里显然是不能分割的,本小说以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刻画和表现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文美和青春爱情美。

《边城》这首爱与美的颂歌在追求纯真爱的主题下,以美的基调将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二为一,达到了真正精神的最高境界即天人唯美的合一。

色彩明丽、清新静雅的湘西风土自然美;淳厚古朴的风俗习惯、优美质朴的人情中透露的人文美;青年男女对生命和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手足之情及祖孙亲情无不歌唱出了青春之美;兄弟俩对爱情的追求和真诚、翠翠对爱情的信仰和对爱人的执着捍卫着纯真的爱情美;爷爷和天保的死、傩送的出走和翠翠痴情的等待无不刻画着那份无以名状的孤独美。

这五种美被作者传神地融人了全部梗概之中。

1.自然美作者介绍翠翠在湘西生活的环境是茶峒、有日头早升夕沉,有小船开渡收渡。

有一个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户人家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人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备,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铺成。

静静的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小河上每天有小船开渡收渡,多美得景色啊,犹如仙境,整座边城是由山水构成的,幽静深邃,青山绿水,美丽的吊脚楼,吊脚楼支撑的茶峒小镇,作者这样描绘:"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有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都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的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近水人家多住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乡村社会,作为图画没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沉厚的乡土气息。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一花一世界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目录摘要 (1)引言 (2)一、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 (3)二、沈从文的湘西民间社会 (6)三、沈从文的湘西精神世界 (8)参考文献 (12)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摘要:《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将试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及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关键字: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引言: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沈从文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其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小说《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本文将试从小说《边城》分析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及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提到沈从文其人,人们最先想起的大概就是“湘西”和“边城”。

“边城”这个静静的词,已经和“沈从文”三个字紧密相联而不可分了。

从《边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从《边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从《边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从《边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边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从《边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摘要: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一个透露着真实,隐含着美好的世界。

这个世界人人平等,即使妓n也是有尊严的;这个世界淳朴自然,没有现代都市人的钩心斗角;这个世界“一切如诗,一切如画,一切鲜明突出……本身所在既不是天堂,也不像地狱,倒是一个类乎抽象的世界”。

[1]在这个世界生活的是一群平凡且诗意的人,他们的生活是纯洁的、本源的,具有自然的品质。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创造的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对于身处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方心灵的净土。

在此本文谨以《边城》为例透视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关键词:边城;湘西世界;真;善;美《边城》是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如弓背的溪流,如弓弦的山路,清澈透明的小溪,涨在春水里的河街,沿着河街的吊脚楼,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部小说围绕一个美丽凄婉爱情故事,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小镇青山绿水的诗意,人性和谐的暖意,懵懵懂懂的爱意。

这是一个真善美统一的世界,这是一个可以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抚慰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让人回归本真的净土。

透视这个世界的“真”、“善”、“美”,对身处快节奏时代迷失本性的我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湘西世界的“真”(一)真实的世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一面是由河流、山川、渡头、渡船、竹林、茅屋等等组成的大自然的尤物,平凡,宁静,毫不张扬的散发着独特的美;另一面是由喜怒哀乐构成的自然人性,有青年男女热情的歌,一个妇人或一个小孩哭喊的声音,妓n和商人调笑声……这是一个日常的、平凡琐碎的世界,却令无数人心驰神往。

大多数人觉得这样的世界仅存于沈从文的笔下,是虚构的、缥缈的、非真实的,就像汪曾祺曾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

《边城》:爱与美的颂歌

《边城》:爱与美的颂歌

《边城》:爱与美的颂歌
庄利滨;厉向君
【期刊名称】《山东教育:中学刊》
【年(卷),期】2004(000)011
【摘要】在20世纪中国作家中,沈从文是非常独特的一个。

他用辛勤的笔、自然朴实的语言反映了故里湘西的生活,使湘西走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走向了世界。

作者以独特的个人风格为人们提供了反映湘西人民生活的艺术作品——《边城》。

他说:“我的作品稍稍异于同时代作家处,在一开始写作【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庄利滨;厉向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行将凋零的爱与美--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J], 徐小平;赵士化
2.爱与美的颂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 [J], 殷红;
3.论《边城》中爱与美的意象 [J], 闫小军
4.爱与美的颂歌——读张洁《拣麦穗》 [J], 段志高
5.献给女人的一首爱与美的颂歌——冰心《关于女人》浅论 [J], 韩莹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摘要:在沈从文所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中,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在人物的塑造及审美艺术特色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沈从文所营造的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他用深沉厚重的文字,传达出了一份可贵的对于整个民族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通过对翠翠、爷爷、天保两兄弟的健康、美好人性的描写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又对湘西百姓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情美,及其与人合一的自然之景的描绘了一片自然美。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方面来进一步分析他作品中的“湘西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T正文:一、湘西世界的概述本文以《边城》为主体的“湘西世界”几个层面上的接受变迁,分析其成因和蕴涵.沈从文在1926年至1928年的早期创作中,主要结集有《鸭子》、《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合集》,《蜜柑》、《好管闲事的人》、《老实人》、《雨后及其它》、《呆官日记》、《阿丽思中国游记》等,是其稚嫩的习作阶段。

30、40年代是其创作成熟丰收的阶段,先后出版中短篇小说《神巫之爱》、《旅店及其它》、《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等。

其中《柏子》(1928)是他成名的第一篇小说。

这些湘西题材的小说中,人物遍及社会多个层面,有船夫、水手、妓女、军人、老板、杂役等等。

他对小说独特的设计与追求,他的对湘西边地这个“蛮荒世界”的展示,当时就影响了很多读者,作者本人也成为进京文学青年拜访的首选。

其中的优秀之作,还被国外的译者翻译介绍。

鲁迅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中,称其为最好的中国小说家之一。

他所构建的“湘西世界”里,统治一切的是自然,不是道德也不是法律。

湘西人民所具有的“神性”响彻着嘹亮的呼声,这个世界人性的完美(包括商人、吊脚楼的妓女及泊船的水手)、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和至死不喻、生命的健康和自由,纯纯跃然于纸上。

而这些精彩感人的人性描写,有很多是通过性爱这一内容来呈现的。

这类以《边城》为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凋零的爱与美——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他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倾诉着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小故事,构建成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而《边城》正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边城》的解读来探讨沈从文小说世界里那种“行将凋零的爱与美”1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1](p45)在边城澈纯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众多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出一片爱与美的世界。

老船工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渡口,古朴忠厚,不仅对翠翠疼爱有加,对世事人情的宽厚谦让也同样让人难以忘怀,并在为翠翠的未来担忧中走向人生终点。

天保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他的豁达大度。

至于傩送,更是与翠翠相得益彰,泗水捉鸭、乘船出航,充满青春活力。

在追求爱情时,笃定专一,“不要碾坊要渡船”,不为财物所动,毅然钟情于翠翠。

这一切都是边城人爱的体现。

沈从文说:“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

”[1](p254)对万汇百物的爱就是美。

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即便是城中的妓女,“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能信任”。

总之,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美的。

而文中最能体现这种爱与美的融合的形象无疑是翠翠。

2翠翠——人性爱与人情美的化身翠翠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是人性爱与人情美的化身。

作者用行云流水般的朴素文字为读者奉献出一个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形象: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遏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大自然赋予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也养育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留给读者的是她“天真灵逸、羞怯中见娴雅的气质,是她如鱼戏水地融合于大自然之中的诗一般的神韵”。

[2]如果说翠翠的自然美给读者的印象是难忘的,那么,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的爱与美则更为真切感人。

作者用较多的篇幅,细腻的笔触,写出翠翠性情的发展变化,发掘出她处在青春成长和恋爱纠葛中可爱的思想情操。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提到什么时,脸会红了。

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发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

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插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荼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

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

祖父若问:“翠翠你在想什么?”她便带着点儿害羞的情绪,轻轻的说:“在看水鸭子打架!”照当地习惯的意思,就是“翠翠不想什么。

”但在心里同时又自问:“翠翠,你在想什么?”同时自己也就在心里答着:“我想的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道想些什么。

”她的确在想,又的确连自己也不知道想些什么。

当爱情的种子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在翠翠心中萌发时,她清澈纯净的心湖里开始荡起细细涟漪,但又没有强烈追求的欲望和行动。

当她察觉天保、傩送都在间接向她示爱时,马上唤起她深藏内心的记忆和想象,但情动于中却又不发于外形于色。

外祖父向她提及,她娇嗔地把话题岔开,掩饰内心的真情。

这正是一个初涉爱河的少女的羞涩感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态。

翠翠生活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本性是活泼好动的,但当初恋闯入她平静的生活中时,她却由动转静了,思想的外向转为感情的内向:深思遐想代替了心直口快,腼腆娴静代替了童真稚气。

为了真实表现出这种细微变化,作者用抒情的笔调,较多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让人物自我抒发感情,展示许多虚虚实实亦真亦幻的澄美境界。

如翠翠独自仰望深邃的星空,凝眸变幻的云彩,轻哼“还愿迎神”的歌,细吹小巧的芦管,梦中随傩送的恋歌轻轻地飘荡,等等。

这种虚实结合、动静统一的手法,更加突出了翠翠的纯真的爱和精神的美。

3“湘西世界”——爱与美无处不在如上所述,沈从文在《边城》中对人性爱和人情美作了充分理想化的表现。

而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爱与美无处不在。

如《野店》、《赌徒》、《市集》、《玫瑰与九妹》等。

虽然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不及《边城》,但生气流溢的“湘西气息”也已经充盈其间。

作者热情描绘了湘西农村宁静、安逸的境界,讴歌了人民善良、朴实的美德和淳朴的生活,唱出了爱与美的赞歌。

如《夜渔》中农村丰收后的晚景:天空的月还小,敌不过它身前后左右的大星星光明。

田间两旁已割尽了禾苗的稻田里,还留着短短的白色银株。

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垛,如一间间小屋。

身前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壮严凄清的秋夜之曲。

金铃子的“叮..”,象小铜钲般清越,尤其使人沈醉。

经行处,间或还能听到路旁意宰的呜叫声。

如此宁静宜人的境界,不又是一个桃花仙境么?《往事》中的芸儿,在勤劳的四叔、五叔和父母慈爱的关怀下,天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尽情享受着童年的快乐;《玫瑰与九妹》中描绘出普通贫民孩子们亲切戏谑和互助的温馨画面。

所有这一切,无不体现出“湘西世界”的风情。

但沈从文的用意当不止于此,他试图从道德视角人手,探究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为日渐失落的民族品性注入新的活力。

他在《边城》中倾心打造一片爱与美的世界,人性健康和谐自然,“拟将‘过去’和‘当前’相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

”[3](p4)苏雪林也提出作者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青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权利。

”这种评价是很有见地的。

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主要有两类题材的小说。

一类写绅士阶层的城市生活,一类写田园生活的乡村世界。

两类题材作品在对立互参中更是清楚地体现着沈从文的追求。

在优美、宁静、自然、古朴的爱与美的边城世界背后正是那个物欲横流、肮脏丑恶、人性扭曲的城市世界。

《都市一妇人》、《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等作品常采用讥讽的调侃,以辛辣犀利的笔墨刻写城市各色人等,尤其是“高等人”的虚伪、无聊、空虚、压抑和变态,展现“文明”的绳索如何捆绑人类自己。

《都市一妇人》中一个经历了一生坎坷的都市贵妇,为了不再被所爱的男人抛弃,竟然下手将小自己10岁的英俊军官丈夫的眼睛毒瞎;《绅士的太太》则刻写出几个城市上层家庭里夫妻间互相欺瞒、乱伦糜烂的生活;《八骏图》更是沈从文城市小说的代表作。

作家达士先生在青岛的大学生活期间,发现周围的7个教授个个都患了性压抑、性变态的病症,便在给未婚妻的信中一一刻画出他们的虚假处。

但到了结尾,他也因对海边女郎一见钟情而改变了与未婚妻相会的行期。

8位“千里马”教授实则都是虚伪作态、无聊腐烂、怯懦鄙俗的衣冠禽兽,作者在此篇中提出的都市“阉寺性”问题,令人深思。

沈从文用两副笔墨来写两个对照着的文学世界,这与他独特的身世经历和人生体验有关。

他从湘西乡村走人繁华都市后,始终以“乡下人”自居:“我实在是个乡下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5]他在自己的“湘西世界”中高唱爱与美之歌,而当他以“乡下人”的眼光,掉转过来观察商业化都市之时,便不禁显出讽刺挖苦来。

“‘城市文化’使‘湘西文化’具有了理想化的形态,而‘湘西文化’使‘城市文化’真正呈现出病态。

”[6]正是由于作者由乡村到都市的特殊经历和独特的“乡下人”视角,沈从文在其置身的城市生活中发现了种种道德堕落、物欲横流的“城市病”、“文明病”,并归结为人性扭曲变态的“阉寺性”病症。

由此,沈从文主动反抗或是被动逃避到他的精神家园——湘西,他用自己灵动的文笔和独特的想象构建起“边城”这方乐土,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在都市的反衬下,湘西边城更是以其纯净的爱与美阐释着人性健全的可能性。

4爱与美——行将凋零疏离了政治,远别着丑恶的都市文化,沈从文在湘西营造着爱与美的天地,潜心于表现“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的人生之常。

从表面上看,《边城》中展现的是梦幻般的世外桃源图,翠翠代表着完美的“人生形式”,但是,正如汪曾祺所言:“《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8]在风雨如磐的30年代,神州大地无处不在大动荡的巨变之中,虽然沈从文力图回避时代主潮,但时代的焦灼感不可能不萦绕着他;即便是湘西环境闭塞,尚能自处,但依然抵挡不住社会的巨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