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成败对比分析——胡惠琳

合集下载

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在100多年前,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共同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面临着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的危险。

面临着亡国灭种危险的中日两国在危机面前各自发起了一场自强运动,来避免国家灭亡。

中国发起了一场名为“洋务运动”的近代化运动。

而日本发起了一场名为“明治维新”的运动。

两国的近代化运动几乎同时展开,双方在经历了三十年的近代化运动,两个国家在一场战争中分出了胜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三十年的洋务运动走向失败。

而日本凭借甲午战争的胜利逐渐成为世界列强之一,成功摆脱了民族危机,走向富强。

一个在两千年的时间都领先日本的中国却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的大败。

两个国家又几乎同时开展近代化运动,而且中国还比日本首先开展近代化运动。

这种种的一切不得不说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功劳。

中国的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

日本明治维新的口号是“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中国的洋务运动侧重于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

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是学习西方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

首先我们看看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一、相同点1. 背景相同:两者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亚洲地区。

经过1840、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和1853年美国军舰闯入日本浦贺港事件后,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尖锐,清王朝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日本农民日益贫困,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中下级武士因经济地位下降对现实非常不满,使幕府统治危机加剧。

2. 目的相同。

两者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

中国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日本明治维新以巩固天皇政权,殖产兴业,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

3. 内容相同。

两者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区别,甲午战争失败分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区别,甲午战争失败分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电子商务2班黄升8两次运动的历史背景以及目的的比较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目的。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当时清政府的统治可以说是岌岌可危了。

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外又有西方列强残酷的侵略与剥削。

所以,为了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清政府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以便将“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国为代表的人民革命运动镇压下去,然后在逐渐富强起来的过程中抵御外侮战胜侵略者。

很明显,目的是富强起来,既将人民革命镇压下去,又战胜侵略者,以拯救清朝统治。

而相比之下,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和当时许多亚洲国家一样,依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腐朽的封建统治以及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政策”是日本生产落后,人民穷困不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日本被迫“开国”,同西方列强缔结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同中国一样,日本也陷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所以,当时的日本“倒幕派”呼声越来越高,最终,日本新政权于1868年建立,从而取代了封建而腐朽的德川幕府的统治,之后,新政权,也称为明治政权,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日本迅速由落后的农业社会跨越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可以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是由一群迫切渴望彻底改变社会现状的有志与有势之士来发起的,以富国强兵,振兴日本民族。

日本维新诸领袖自始就拟定了全盘而富有长远性质的计划,将其政策与近代式的民族主义精神相结合,全面鼓动起日本整个民族的热情,而以争取日本国际地位的平等为其首要目标。

反观洋务运动,却缺乏积极而长远性的目标。

因为洋务运动仍然是在高度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之下进行的。

这就注定洋务运动的不彻底性,以及它的封建性,腐朽性,局限性。

清政府不过是想藉此对外吓阻列强勿再对华作进一步的侵略,并维持中外不平等条约关系的既成事实;对内则想稳定住太平天国及捻回起义之后中国社会的旧秩序。

它缺乏一种推动社会向一个新的方向继续发展的动力,也没有一项为达到"自强"目标而拟定的全盘性计划,更从未能鼓动起全国官民爱国的热情,以全力以赴推动此运动至较高的层次。

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比较

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比较


3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 也是不同的。洋务派面临的国内压力,主要来 自大规模的农民暴动;而日本,前面说到,秉 承一贯“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价值观的农 民阶级绝不会揭竿而起。维新派面对的主要压 力是幕府集团。
4、指导思想不同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是“和魂洋才”。 既是鼓励日本国内学习西方文化,同时也要求国民 保留日本传统文化,其精髓是二者兼顾 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表面上是要“中西兼顾”,实际上是站 在旧学、中学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 理学说


五陵郭位于日本北海道西南部港市函馆内。五陵郭 是造型独特的星状碉堡,是明治维新时期支持幕府 人士抵抗天皇军队最后一站的发生地,在日本近代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07米的高塔之上可以尽览五陵 郭公园的星状结构,塔上也通过人偶陈列对这段重 要的历史进行了讲解和回顾。
金陵制造局,洋务运动倡导者李鸿章一手创办。从洋务运动的金 陵制造局到近现代的兵工厂,满是历史的积淀,如今则成为一个 环境优美的文化艺术创业园区。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 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 改革运动。 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 “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 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演讲人:孙瑞雪 小组:孙瑞雪 侯玉凌 曹菊麟 彭艳 董盼香 王良琴
洋务运动

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用中国的领土填充列强 的野心,由此中国出现了较短时间的平和时期,但这种平和时期的出现并没有 让一些学者及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 等人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之比较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之比较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之比较很久以来,许多人都在思考这几个问题:从近代开始,中国为什么落后于日本,在现代饱受日本的侵略?,为什么在历史上多数时间都在向中国学习的日本,居然后来居上,将老师踩在脚下?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通过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1853年的“黑船事件”,美国人佩里率舰队撞开了闭关自守的日本大门,让日本人领教了列强的历害。

应该说,中、日两国在被西方列强撞开大门后,从上到下都意识到自身的落后,都有了改革进取之心,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但结果确大不一样。

日本通过全方位的政治、经济改革,走上了一条真正的富强之咱。

反观中国的“洋务运动”,只不过是一场外强中干、虚有其表、自欺欺人失败的近代化努力。

中国从近代开始落后于日本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近代化改革,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其效果差距巨大。

中、日两国基本同时进行近代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还略早于日本的“明治维新”。

可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个对手,从一开始,中国就落在了后面。

日本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成为世界瞩目的强国:先是侵吞中国的属邦琉球,继尔谋取中国的附庸朝鲜,引发甲午战争。

在甲午海战中战胜外强中干的北洋海军;1905年的日本海大海战,战胜俄罗斯舰队,令人刮目相看。

日俄战争中攻占旅顺,继尔控制了中国的东北,在与西方列强的争斗中分得了一杯羹。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割地赔款,而日本则利用中国战争赔款,大力发展教育、经济及军事工业,为赢得日俄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关键的基础。

从发展趋势上看,日本从”明治维新”至二战前,是一条向上的曲线,而中国则是一条下降的曲线,差距越来越远。

中、日两国都想通过改革走上富强之路,但为何最后南辕北辙,效果相差巨大,差别在哪里,看来需要认真分一下。

一、“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晚清之“洋务运动””:第一次鸦片期间,中国主张放眼世界的一代先驱林则徐、魏源首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探究研究报告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探究研究报告

洋务运动与明日维新对比探究研究报告明日维新和洋务运动作为日本和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进行的改革。

他们在年代、历史背景、措施和一些影响方面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差异性,因此,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多向历史学习,学习过去的经验教训,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对比,不仅能让我们对历史有一个新的见解,而且也可以知道我们的现在的改革。

明日维新和洋务运动的发生是存在历史必然性的,这样的必然性是因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方向,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应该是向工业化、民主化发展,因此,在这样大的潮流面前,中国和日本都是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在这样的社会变革大潮流的面前,中国和日本都被迫面临着相同的挑战。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两个改革的历史背景。

社会经济背景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明治维新前日本与中国已有明显差异。

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已拥有各类现代商业元素。

如: 日本幕府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业元素。

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①。

而当时的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的发展几乎为零,商业比较落后。

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②。

当时中国传统社会人们的思想还比较落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接受新兴事物,要想在中国推行较大的改革,容易被传统社会排斥,不易产生显著的成效。

虽然当时中日在经济上有所差异,但两国都与西方有极大的差距。

日本德川幕府晚期面临前所未有的体制危机,无法解决财政恶化、通货膨胀、农村土地兼并和城市无业流动人口增加等问题③,日本也面临着经济上的危机。

而且在两国之前都对外实行锁国政策,封闭的政策使两国都落后于西方世界。

政治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十分不稳固。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④。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一、引言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是中国和日本两个东亚国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实施的重大改革运动。

这两次改革运动的目标都是近代化,任何一个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无法忽视教育的作用。

本文旨在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两次教育改革,探索它们的差异与共同点。

二、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内容1. 背景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政府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兴起的一次力图强化国力的综合性现代化运动。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前所未有的军事技术、经济技术的巨大差距,中国晚清政府开始转变思想,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2. 内容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主要关注三个方面:招收外国教育人员、设立新式学堂和修订教材。

首先,晚清政府开始招收大批外国教育人员,通过引进外教的方式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

著名的洋务人才有曾国藩、李鸿章等。

其次,晚清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新一代的人才。

这些学堂主要注重科学、技术、军事、航海等实用性的学科。

最后,晚清政府积极修订教材,尝试将西方的知识体系引入中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图解太史公原著钩沉》。

三、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内容1. 背景明治维新是19世纪中叶日本政府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运动。

面对列强的压迫和侵略,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推动了教育改革。

2. 内容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建立现代学制、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培养实用人才。

首先,明治政府建立了现代学制,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形成了完整的学制体系,并制定了统一的教育计划。

其次,明治政府大力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包括教育目标、教学法和教育思想。

日本政府派遣大量留学生前往欧美接受教育,学习西方教育经验。

最后,明治政府致力于培养实用人才。

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培养军事、技术、医学等领域的人才,推动日本现代工业的发展。

四、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比较1. 改革动机与目标洋务运动的改革动机主要是面对列强的侵略,试图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以增强国力。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对比研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对比研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对比研究摘要: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洋务运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影响之深远以至于今。

在现代化的竞赛跑道上,日本仍然走在我国前面。

日本现在的许多东西也引起我们注意,值得我们学习,这样比较一下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异同,研究一下明治维新对中国洋务运动的影响,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需要,也该于现实有所裨益吧!正文:“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

这是左宗棠奏设福州船厂时,对中日两国近代化进展情况的描写。

如果说,日本的近代化始于明治维新,那末,中国的近代化可以说是发韧于洋务运动。

中国与日本乃一苇之隔,在历史上有着源远流长的联系,两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所处国际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几乎是同时发生在中国和日本土地上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却是那样不同,正如左宗棠说的,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在日本明治维新的1868年至1893年的二十五年里,工厂企业由四百零五个(主要是手工业工场),增加到三千三百四十四个(绝大部分是近代企业);铁路建有二千零三十九点六英里,还出现了“山阳”、“九州”、“北海道”、“关西”等四家私营大铁路公司;使用蒸汽动力的船舶总吨位到十一万零二百零五吨;银行有七百零三家;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门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

中国洋务运动从1861至1895年的三十五年里,洋务派共办了近代军事工业19个,近代民用工矿企业29个(不包括以私营为主的官督商办企业),其中煤矿11个,各种金属矿12个,钢铁厂2个纺织厂4个;还有一批近代交通运输业,包括拥有轮船20多艘总吨位达5万吨的轮船招商局;铁路建成的仅364公里。

1872年中国开始出现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至1894年,才办了一百多个。

在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上,中国与日本比落后了很长一段距离。

一般认为明治维新是成功了,而洋务运动是失败了,我不这样看,明治维新是成功了,但洋务运动并没有失败,在中国平地上竖起上述那么多近代工厂企业,是空前的,就是成功之处。

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明治维新的成功

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明治维新的成功

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明治维新的成功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决策者都想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洋务运动失败而明治维新却成功了,经过我们组的讨论,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不同:日本一向是一个文化输入国:长期以来向中国学习,易于接受外来文化;而中国一直是一个文化输出国,具有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对外来文化排斥现象严重,洋务运动主要是由封建统治阶级的部分人发起的,虽然这部分人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文化,但广大民众的排外思想十分严重,所以洋务运动失败的可能性较大。

2、明治维新有其启蒙运动→日本的兰学运动(与荷兰贸易接触时向荷兰学习,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作为思想基础,而中国一直受封建统治者的剥削,根本就没出现过类似的启蒙运动。

3、变革的内容不同洋务运动主要是军事上的变革,而明治维新则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改变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列强在当时的强大也证实了完全走资产阶级改革的道路会成功的正确性,所以明治维新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4、根本原因→是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洋务运动的封建性和明治维新的开化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在不改变封建统治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场变革,它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其在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带领下,创办的工厂大多为官府垄断,商人几乎没有话语权;除此之外,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其本身的管理也具有腐朽性;而明治维新是日本在推翻了封建的幕府统治,由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带领的一场彻底的变革,它的最终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摆脱落后的现状,其在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的领导下完全学习西方。

与洋务运动极力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同,明治维新期间不但不限制其发展还给予民营企业补贴,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三井船业)。

从两国对待商人的不同态度也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明治维新的成功。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时间几乎同时,但两国的运动结果却截然不同。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由弱小走向强大;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无法摆脱被殖民的境遇。

不论结果如何,两国改革措施的对比,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明治维新成功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和得到启示。

一、改革前社会背景的差异当时的日本与中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社会阶级都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

日本在唐朝时学习中国的制度,但有两样没有学习,一样是科举制度,一样是宦官制度。

因此,日本的四个阶级无法相互转换,而中国的可以。

在日本,武士阶级即为士,享有众多特权,并且世袭罔替,子孙后代都能成为武士。

武士又分有多个等级,且中、下级武士无法升为上级武士。

并且由于中、下级武士俸禄较低,使他们处于被上级武士剥削的境遇。

中国的四个阶级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工、农、商三个阶级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士,并且士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世袭罔替的。

因此,科举制把任何对统治阶级不满的力量都转化成了拥护统治阶级的力量。

而且,中国的士是可以逐步升迁的,即从无利益者变成既得利益者。

当时日本是领主土地所有,土地不能买卖,所以地主也是受压迫的。

而中国的地主是土地所有者,是既得利益者。

因此,当时日本统治阶级的地位并不是稳定的,是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

随时都有可能被中、下级武士和地主推翻的危险。

反观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统治阶级地位依然稳固。

被推翻的危险相比日本小得多。

二、行政改革措施的差异对比两场运动在方式和内容上有其相似的地方。

第一,它们都是先由国家出资,从国外引进大机器生产,投入资金最大的工业都是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的企业。

第二,为适应近代化的需要,它们都开始了新式文化教育的创办。

但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异。

第一个差异是洋务运动虽然在生产力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却不变革封建制度,企图搞中体西用。

而日本则是在制度变革基础上建立地主资产阶级的新政权,由新政权推行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保证近代化的顺利进行。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摘要: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日本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

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进行了改革。

但是改革的结果却有所不同,中国的洋务运动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隐退,收效微乎其微;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结果,由此迈出了日本崛起的脚步。

关键字: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历史差距;比较分析一、为何中日双方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同时进行改革中日两国的改革有大致相同的历史气氛和时代背景。

(一)从中日双方面临的国际现状来看。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主要的欧美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这些国家的商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市场。

于是便加紧了对东方国家的侵略。

中国方面来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列强先后签订了一些列的不平等条约,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

从日本方面来看,美国的军舰叩关以来,日本也被迫同列强签订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导致日本的自然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国家的主权也不断的丧失。

(二)从中日双方面面临的国内矛盾来看。

在中国,由于清政府的残酷统治,再加上列强的侵略,导致了阶级矛盾达到了空前的白日化。

最终农民革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

这一场农民运动持续了13年之久,给清政府带来了巨大重创。

使清朝的统治者认识到必须要有一场改革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由此开始孕育着洋务运动。

在日本方面,长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形成了一个落后的封建封闭国家。

人民的生活十分的贫困,人民的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堪。

他们以武力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统治,揭开了民治维新改革的序幕。

二.中日双方改革的主要内容从大体上来看,双方改革的内容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在政治方面。

就中国的洋务运动而言,洋务派的一切改革都是在君主专制的大前提下进行的。

对于日本民治维新而言,在政治方面则有许多重大的改革。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成败对比分析——胡惠琳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成败对比分析——胡惠琳

洋务运动历时30年之久,以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主要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虽然在期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办起了工厂,建立了海军,但是最终还是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作为它的谢幕礼。

而对岸的日本几乎同时和中国进行改革,明治维新使日本成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的改革却加速了封建王朝的灭亡。

我个人分析认为二者的不同结局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国家力量的影响一场改革能否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推动改革的主体是这个社会的哪个阶层,就明治维新而言,它是由国家力量由政府去推动的,1868年倒幕运动之后,明治天皇开始掌权,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在社会体制,文化,教育,军事,交通,司法,宗教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在国家政权的强力支持下,使得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

反观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等人,要看慈禧太后的脸色,一旦太后有什么风吹草动便叫停该项目,这使得洋务运动无法顺利进行。

此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的主权进一步沦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中央决策还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影响。

清朝的中央机构逐渐半殖民地化,清朝中央集权的衰弱在中央决策中就可窥见一斑。

这种决策混乱致使洋务运动中所提的各项主张往往在中央就争论不断,一项洋务提议需要争论数年,才能打个折扣来实行,致使白白浪费了许多发展机遇。

社会力量的影响这场改革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明治维新除了遭到德川幕府的极少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之外,受到了绝大多数日本国民的支持和赞成,民间支持改革的呼声很高。

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他们大多是汉人,同时也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百姓对他们褒贬不一,其本集团就缺少广大群众的支持。

朝廷内部的顽固派不断炮轰洋务派,妨碍洋务运动的开展。

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发展工商业都由政府主导,甚至不让民办企业发展,无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民族文化的影响日本的民族文化在这场改革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日本自古以来就积极学习外来文化,一向是一个文化的输入国,公元646年的“大化改新”时,它就从中国大量输入文字、制度、宗教、礼仪和商工技艺,所以日本没有那种过于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所以对于改革,日本人没有太过强烈的抵触感,这也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另外兰学的发展为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比较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各自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比较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各自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比较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各自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化改革运动。

政治军事上,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经济思想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 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文化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 发展近代义务教育社会生活欧洲化,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尽管如此,这次变法无疑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

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 同样是为了维系统治与保护统治集团的利益,建立在历史悠久的集权背景下,而专制力量雄厚的清政府,能够独立地抗衡多个方面社会压力,因此仅仅主导了部分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同时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相较而言,中央集权的形式建立不久的日本,则必须权衡政府自身的实力与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的,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而兴起的.他们秉持着”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经济上,兴办近代企业,军工和民用企业.其冲击了传统观念,使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提升, 也促进中国早期工业与民族基本主义的发展. 军事上,建立新式海陆军,筹划海防. 洋务派筹建海军的目的和作用,与他们创办军事工业一样,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担负着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秩序,镇压国内一切反抗势力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负有抵抗外侮的责任。

近代日中改革运动的一成一败——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比较

近代日中改革运动的一成一败——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比较

近代日中改革运动的一成一败——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比较19世纪60年代,日本和中国分别发生了一场改革运动,但结局完全不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幕府统治,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一跃成为亚洲强国。

中国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纵观两国改革的全过程,有诸多方面的异同,并直接影响着日中两国改革运动的一成一败。

一、改革运动背景相同,但面临的内外形势各有不同从背景看,两者都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开始改革。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黑船事件后,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日本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大名挑战幕府权威,天皇不甘大权旁落,幕府统治危机四伏。

但两国面临的具体内外形势又各有不同,日本进行改革运动的内外条件比中国更有利一些:1.就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1)经济层面。

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

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全国手工工场已有很大发展,西南诸藩已创办起一些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开了近代化之端。

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不仅成了推翻幕府的支柱,且在倒幕胜利后成为日本近代化的核心力量。

洋务运动前夕的中国,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虽开始瓦解,但资本主义因素,在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几乎是零。

洋务运动开始时,既没有一个新兴的反封建的坚强支柱,也没有一个可恃为近代化的核心力量,更没有一点可依凭的物质基础。

(2)政治层面。

日本的封建旧制度所造成的阻力要比中国小得多。

当时清王朝的政权由慈禧太后掌控,各地方官只有尽走卒的责任,而无半点独立的权利。

这样,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既无皇权可资利用,也无地方独立力量可充当有力的领导和支柱。

日本是幕藩制国家,两百多个藩国为革新势力推翻幕府提供了方便。

此外,日本除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将军外,还存在着形式上的君主——天皇。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研究改革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比(总述)在改革前,中日两国都是封建专制的国家,都面临着国内人民起义不断和外部列强侵略加剧。

因此,两国近代化道路上都充满了激烈的斗争。

但由于两国的传统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不同而又有所差异,并对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属于集权官僚型的政体,权利集中于皇帝一人,官僚机构庞大,民间难以形成类似明治维新中的各种社会势力,政权的社会基础难以扩大,改革的道路必将曲折。

中国的清末宪政只是一场统治阶层的自救运动,其目标不是改变落后面貌,而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清政府发布的政令都流于书面,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

戊戌变法虽然有涉及政体方面,但光绪皇帝没有实权,他颁布的诏书对各地官员没有约束力,得不到实行;维新派没有注意到发动群众,改革仅局限于部分知识分子阶层,没有像明治维新那样强大的基础力量,康梁等人提出的改革措施很少涉及农民阶级的切身利益。

中国洋务运动在国家出资兴办近代企业后,实行垄断经营,排斥商人投资新式企业,而明治维新时期,政府不但引进技术,而且鼓励和支持私人资本的经营。

●日本属于传统体制属于封建世袭领主制。

在幕藩体制下,日本是一个松散的有多个藩地组成的国家,藩主有很大的自治权,可以说是地方自治;但是这些藩地有很强的天皇中心观念,这使得明治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相对简单得建立起来。

幕藩体制下等级森严,被统治阶级受着本国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的双重压迫,日本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高涨,成为明治维新成功的最根本动力。

这一系列的反抗,使本身已经危机重重的统治秩序更加不稳定。

在“尊王”的口号下,各阶层很自然得都拥戴天皇,使天皇在实际上取得了统治权。

(中日两国都是“后发型”现代化,但日本“后发”的同时又是“外生”的,有学者认为日本实现较彻底改革的关键是立志推进现代化的领导人掌握了国家实际的政治权力,能将传统政治领导转化为具有现代化倾向的政治领导,并维持领导集团内部的高度团结。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满清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在英法美等西方工业化市场经济郭嘉的铁甲舰的完虐下开始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也是几乎同时开始,而结果却是中日两国一个走向地狱,一个走向天堂天渊之别,不能不让人感慨和反思,为什么在看似类似背景下的变法维新却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一个依然在野蛮的黑暗中摸索,一个真正进入到了文明的光辉中?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其中的本质原因,以警后世!正如福泽谕吉当时把人类社会进行了分类:1,类似非洲的未开化社会;2,类似日本和满清的半开化社会;3,类似欧美的文明社会。

这种分类表明当时在经历了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化革命、大航海时代以后,欧美郭嘉的文明已经把世界永远的抛在了身后,而中日两国只是在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社会下尚不明白科技革命和思想革命是什么的闭关锁国的夜郎自大郭嘉!两者在西方先进文明的强势入侵下顿时变成了一对难兄难弟。

当然,大清和日本还存在诸多的不同背景:1,不同的社会模式。

日本在公元666年完成了大化革新之后,完全的对唐朝农耕文明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从而让日本进入到半开化的农耕文明社会,日本直到19世纪中叶一直都是类似唐朝的制度和文化,而日本的社会幕府和大名的制度有些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

而大清本质上还是土地资源在满清正权手中的农奴制社会。

分封制社会的好处在于,各种力量分散和博弈能够容易带来社会的变革,而中央集权的农奴制因为没有实力强大的反对派的存在,变革更为困难!2,两者的文化启蒙的阶段不同。

日本在幕府末期时代,日本的中下层武士以及少数上层精英几乎都经历了阳明学的启蒙阶段,日本其实已经完成了文化的启蒙;而大清朝依然是rú家骗术学说体系占主导地位(rú家骗术学说体系的核心就是知识分子帮助统冶者维护统冶,掠夺人民,愚昧人民,通过帮助奴隶主对奴隶的掠夺实现自我荣华富贵和欺世盗名的人生价值观)。

3,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感并没有作为长期意淫自己文化天下第一的大清那么强烈,对先进文明的学习和接纳比大清更加容易和彻底!背景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大清的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方文明的方式巨大的差异:1,满清学习西方完全是认为自己的在文化上当时还是全世界第一,而唯一落后于西方的只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奇技淫巧的差距,所以,大清的rú生们对欧美的学习就停留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术上面,在文明的细枝末节上面,而对于真正文明的内涵他们根本不了解,不理解,也不去研究!所以洋务运动的本质就是对西方文明中所谓奇技淫巧的外在形式学习。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摘要】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同属封建专制国家,都受西方列强的侵略。

两国处于相似的基础上或起点上,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结果却完全不同。

一个是国力全面上升,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一个却是国力停滞不前,依然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

本文分析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改革过程中的差异,对其成败原因做了探究。

【关键词】明治维新;洋务运动;改革;成败原因19世纪60年代,发端于英国的世界工业化浪潮正席卷世界各地,而中国正处在内外交困的两半社会时期,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后,腐朽的清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统治阶级内部兴起了一股“洋务”思潮,于是一场仿制求强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此时此刻的日本,也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

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统治者公然说:“把农民弄得不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诀。

”这就是当时日本的基本形态。

1853年,美国大炮轰开了闭关已久的日本国门,日本民族独立也受到威胁,有继中国而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明治政府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了“明治维新”。

到19世纪末,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基本完成了国家民族的独立。

在经济结构上,虽然保留了许多封建关系,但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初步建立了近代科技文明体系。

然而中国在这期间,却在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不仅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且还受到一衣带水的日本的侵略和压迫。

中日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同一状况起步,却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

其原因究竟是什么。

本文对中日两国改革道路上的异同点兹略加以比较,探究其原因所在。

一、中日两国的改革背景的差异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与日本文化传统相同,都是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民族命运相同,同遭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但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结果截然不同的原因分析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结果截然不同的原因分析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结果截然不同的原因分析编者按: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日本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

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进行了改革。

但是改革的结果却有所不同。

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探寻导致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吧!(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引进的西方现代化火炮)今天是国家公祭日,80年前的1937年冬天,中国的首都近代以来第三次被入侵者攻破(前两次是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当时的国家领袖蒋介石选择与当年咸丰帝,慈禧太后一样的方式出逃,退往西部。

这一年距离日本明治维新过去大约70年。

当我们反思1937年在南京发生的惨剧时,需要重视1840年,西方列强开始武装进攻东亚之后,为什么70年后日本已经强大到可以跑到中国首都屠杀30万人的地步了?为什么中国弱小到被日本人跑到首都屠杀了30万人?(甲午战争中被日军俘获的清军进口大炮)历史是绵延的,任何环节都隐藏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因果关系。

一件历史事件,或一段历史时期,往往既是因,又是果,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其独特的定位。

有一些意义超凡的历史事件(时期)会起到历史转折点的作用,比如工业革命就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而东亚历史的转折点,来自于19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的两场现代化运动,这两场运动相互作用,最终构建了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的东亚格局,并一步步推动日本武装侵略中国的步伐。

(甲午战争黄海大海战松岛号中弹随军纪实画)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是学习重点。

分析上海高考历史2012年-2017年的5张150分试卷和1张等级考试卷,洋务运动的大题出现过2次,一次是2013年的38题,同文馆之辩,一次是2014年的压轴题,出现频率比较高。

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没有在大题中没有单独出现过,在回答问题中也不涉及。

既然以前一直没有考过,又是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那么高三考生们就要小心一点了。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如果转换成高考题目就是“你如何看待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历时30年之久,以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主要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虽然在期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办起了工厂,建立了海军,但是最终还是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作为它的谢幕礼。

而对岸的日本几乎同时和中国进行改革,明治维新使日本成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的改革却加速了封建王朝的灭亡。

我个人分析认为二者的不同结局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国家力量的影响一场改革能否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推动改革的主体是这个社会的哪个阶层,就明治维新而言,它是由国家力量由政府去推动的,1868年倒幕运动之后,明治天皇开始掌权,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在社会体制,文化,教育,军事,交通,司法,宗教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在国家政权的强力支持下,使得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

反观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等人,要看慈禧太后的脸色,一旦太后有什么风吹草动便叫停该项目,这使得洋务运动无法顺利进行。

此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的主权进一步沦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中央决策还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影响。

清朝的中央机构逐渐半殖民地化,清朝中央集权的衰弱在中央决策中就可窥见一斑。

这种决策混乱致使洋务运动中所提的各项主张往往在中央就争论不断,一项洋务提议需要争论数年,才能打个折扣来实行,致使白白浪费了许多发展机遇。

社会力量的影响这场改革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明治维新除了遭到德川幕府的极少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之外,受到了绝大多数日本国民的支持和赞成,民间支持改革的呼声很高。

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他们大多是汉人,同时也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百姓对他们褒贬不一,其本集团就缺少广大群众的支持。

朝廷内部的顽固派不断炮轰洋务派,妨碍洋务运动的开展。

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发展工商业都由政府主导,甚至不让民办企业发展,无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民族文化的影响日本的民族文化在这场改革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日本自古以来就积极学习外来文化,一向是一个文化的输入国,公元646年的“大化改新”时,它就从中国大量输入文字、制度、宗教、礼仪和商工技艺,所以日本没有那种过于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所以对于改革,日本人没有太过强烈的抵触感,这也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另外兰学的发展为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所谓兰学,是指日本人在与荷兰人贸易或接触后,煞费苦心地从荷兰文书籍和百科全书中挖掘出来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学问,其涉及医学、军事、冶金、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

兰学始于16世纪与西方文明接触,19世纪下半叶逐渐步入高峰。

兰学的发展为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其具体表现:首先,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

这一转变使得日本能够冷静地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

其次,日本文化价值观的转变。

日本人开始认识到传统东方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价值观开始发生朝向西方和近代化的转变,其突出表现在医学上的转变。

其最终结果是“和魂洋才”取代“和魂汉才”并且这一思想逐渐普及。

第三,统一的民族和国家意识上的觉醒。

由于西方的冲击及其导致的以洋学为主体的启蒙运动的影响,日本人想要建立像大英帝国那样国家的体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以致许多武士、知识分子甘愿为此付出一切,这是同时代的中国士大夫所不能比拟的。

儒家思想向为中国文化的正统,结构精严,意境高超,所以中国文化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形成了根深蒂固自尊自大的优越感,不易发现或警觉于自己文化体系中的缺失。

而且,几千年来,我国一直居于文化输出者的地位,实不易于承认近代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或整体上优越性的事实。

中国统治者一直自视为世界的中心,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采取了“闭关锁国”的错误政策,导致中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

由于思想的封建性,接受外来先进的技术很慢,甚至还盲目排斥,没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了解西方各国情况。

这批有识之士最终通过洋务运动对整个王朝进行改革,提出中体西用。

这种强行的人为矫正,企图将中国拉上一条与西方相同的道路。

如果在大家都达成一致意见并下定决心的前提下是有可能成功的,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为发展资本主义,进行明治维新,推翻幕府统治,但中国的有识之士毕竟是少数,大多都受中国传统的教育,这决定了他们的局限性,而日本的有识之士大多是海龟派,这使得他们的改革更加彻底。

中国的洋务派借洋务运动来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本来就逆时代潮流,加之清政府腐败无能,不能在洋务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政府的职能,使之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注定了洋务运动不能长久,失败便是迟早的问题。

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当时,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在欧美各国开展,而日本四面环海,虽无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其包容性正好弥补了这一点,可以说,是大海给了日本现代化的机遇。

环海隔绝,给日本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岛国文化特有的一种孤独感。

岛国都有孤独感,欧洲的英国也是如此,只是英国自古以来就与欧洲大陆保持密切的关系,也被欧洲大陆各国所认同,以此其孤独感要弱得多。

而“日本则孤立与亚洲大陆远甚于英国孤立于欧洲大陆”,因而孤独感更加深重。

环海封闭与孤独感使日本民族不仅具有内向心理特征,而且“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

而中国则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相差甚巨,除沿海沿江部分地区外,其他地方交通一般比较困难,所以,即使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乃至攻陷京城,各省的内陆仍然至为安全,绝少激起普遍的同仇敌忾的意念。

整个中国由于地理上的隔阂,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发展,都呈现出极不均衡的现象。

两国相比,显然,在中国进行全国性的自强运动,其所将遭到的困难,较之在日本推动同样的运动要棘手得多。

岛国的日本对海洋彼岸的一切总是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

这时的日本民族自古就有一种冒险、探险精神,一种因孤独封闭得太久太深而总想打破这种封闭和孤独的意向和向外看的倾向。

岛国的相对狭小,自然局限和文化历史的短暂性和外发性深深震撼着日本人的心灵,影响着日本民族。

使日本民族心态中首先蕴藏着对自然威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以及幻灭感压抑感和危机感。

但是压抑感和危机感使日本民族孕育了极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与选择应变能力;幻灭感和孤独感培育了他们注重现实,及时行乐的特点以及扩展视野的要求,努力。

总之,日本民族既承认命运的存在,又竭力去与命运抗争。

日本要感谢大海,是大海给与了日本现代化的机遇。

大海使日本彻底独立于中国的华夷秩序之外。

历史上中国已经数度成功构建了跨越整个东亚乃至周边区域的天朝礼治体系,但日本始终未能被完全纳入其内,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海洋在近代之前的巨大障碍功能,使中国的力量未能投射到日本。

假设中国和日本之间没有大海的阻隔,日本也难逃华夷体系和封贡体系。

也就不会存在日本独特而成功的现代化之路。

外部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国际环境。

当时中国等亚洲各族人民反封建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方兴未艾,牵制和削弱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美国当时忙于国内的南北战争,德、意处于统一的高潮,俄国也在进行农奴制改革,同时,他们对日本的政策各怀鬼胎,没有达成一致;另外,西方列强同日本封建势力的勾结尚不深。

所有这些,使明治维新发生之时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加快了维新成功的步伐。

早在幕府末期,日本西南地区就通过长崎港同荷兰人保持贸易关系,一些知识分子通过荷兰人的介绍,学习西方科技,了解世界的政治局势,研究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思想,并提出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在日本实行社会改革的政治主张,这些兰学家的改革主张对后来的明治维新运动起了很大影响。

而洋务运动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构筑了侵略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在整个十六、十七世纪,中国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一再取得重大胜利,甚至是一些明朝的残余势力,如郑成功等也战胜了号称“海上马车夫”的强国的荷兰。

中国取得这些胜利,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国拥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能够集中全国力量反对外国侵略;二是西方殖民者还处于工厂手工业阶段,生产力与东方封建国家相比并不占绝对优势。

侵略中国的失败,使西方殖民者意识到,中国太大太强了,要使中国屈服,必须做好侵略准备。

为此,在整个十八世纪及十九世纪中期,西方侵略者都在做这项工作——构筑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

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中断中国的自强之路。

洋务运动期间的清政府,可以说无岁不在战争之中。

帝国主义国家,用侵略战争的方式,中断中国的自强之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中国国内挑起战争,进而鼓动它国干涉中国内政,典型的事件是支持阿古柏侵略新疆,最终迫使清政府派左宗棠劳师远征,历时数年,前后耗掉协饷五千二百三十万两之巨。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联合侵略,以及由此造成的中国国内连绵不绝的战争,致使清政府在财政经济上限于破产的境地,是造成洋务运动失败的重要外部原因之一。

它极大的消耗了清朝的国力,并最终导致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走向失败。

自身的原因明治维新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即时人所谓的“志士”,“志士”就是狂热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具有很大抱负的政治活动家,并且他们接受或部分接受资产阶级思想。

他们主要出自下级武士或武士知识分子阶层。

他们具有忠诚、尽职、勇敢、荣誉感等武士的传统价值观,同时在洋学和西方近代文明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已具有一定的近代西方思想萌芽。

他们宣传变革主张,培养维新力量。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吉田松阴及其老师佐久间象山,他们通晓国学、洋学。

他们的学生有明治时代的领导人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明治维新三设计师之一的木户孝允,长州藩极端主义者领导高杉晋作、草坂玄瑞。

他们在明治维新及其以后的日本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

而洋务派内部腐败,无组织,无纪律。

洋务派后期发展工商业来为军事提供资金,历史证明,工商业确实为洋务运动提供了不少资金,但不少“财政”被中饱私囊,流入洋务派官员手中。

那些所谓的近代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贪污盛行。

大批军用资金没有用在更新军用设备上,反而用在领导的生活上,甚至用来发展自己领导的军队,扩大自己的影响。

最终这些资金养肥了一批军阀。

军队(北洋水师)内部也派系林立,相互拆台。

各水师不听命于皇帝,而是听命于中堂大人。

这一些都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81151班胡惠琳201510007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