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抗震减灾规划设计原则研究 修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抗震减灾规划设计原则研究

摘要:我国为地震灾害的多发地区,为实现城市抗震工作的顺利开展,不能忽视对城市抗震减灾工作的规划设计,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能力。本文将从实施城市抗震减灾规划的必要性、国内外抗震减灾的现状分析、实施城市抗震减灾规划所遵循的原则及规划要点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城市抗震减灾现状分析规划原则

我国为地震灾害多发国家,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都带给人们难以磨灭的创伤以及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顺利开展城市建设工作,不能忽视对城市抗震减灾工作的规划与设计。

一、实施城市抗震减灾规划的必要性

我国地处地震的多发地区,且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频度高、震源浅、强度大的特征。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其中既存在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又存在致灾因素多、城市容易受损的不利因素。

我国城市抗震防灾能力有待提高,由以下三个因素所决定:

1、城市具备其自身特性,即人口众多、建筑物聚集,各类工程项目繁杂,社会财富较为集中等。这就决定了在地震灾害来临之时,城市的各方面建设更容易受到损害。

2、城市各类资源较为集中。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生产总值、工业产值与工业利税等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城市。除此之外,金融、教育、科技等诸多资源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所以这些地区出现地震灾害,其危害与损失可想而知。

3、城市建设薄弱环节存在。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中新老建筑并存,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且在城市管理的某些方面存在滞后性特征。这些现象是城市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不利于城市抗震减灾工作的开展。

所以日常抗震减灾工作的开展,要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避免“防灾欠账”的现象出现。

二、国内外城市抗震减灾规划的现状分析

国际上诸多国家重视城市抗震减灾规划工作,在该项工作开展模式上,大多采用多种投资、分级管理的模式。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都具备

专门的防灾部门,且存在与之相对应的下属机构,重视对城市抗震减灾工作的资金、资源投入,具备城市抗震减灾的有效举措,便于此项工作的迅速、有效实施。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开展抗震减灾规划工作,时至今日,已取得很大进步。但纵观我国城市抗震减灾工作的现状,还不能与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协调,还存在不足之处:

1、缺乏与应急救灾的衔接性。

在进行城市抗震减灾规划伊始,必须充分考虑应急救灾系统,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城市抗震减灾规划属于常态建设,而应急救灾系统则属于灾后应急,两者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灾前的安全保障工作,实现灾后的紧急救援与灾后重建。

2、缺乏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性。城市总体规划具有多层次性,是对城市发展的全面规划,而抗震减灾规划则注重对城市易损性的分析,二者之间存在不协调因素。

3、与地震设防水准存在差异性。世界各国对地震防御工作的开展,都有其参考数据,我国亦不例外。但地震真正到来之时,往往超出了原有的设防水准,使原有的地震设防工作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为了规避这一弊端,可以寻求新的手段,在提高我国城市地震设防水准的同时,又不与我国的国力水平相背离。

4、难以形成对地震危险空间分布的准确认识。这是因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亦不断增大,城市不同地区间地震风险可能存在不同分布。但目前大多城市还未建立城市地震风险评测系统。

三、实施城市抗震减灾规划所遵循的原则及规划要点

综合国内外的城市抗震减灾的先进经验,基于在我国开展抗震减灾工作的必要性,对我国抗震减灾规划原则及规划要点进行概述:

1、以安全底线为原则

在进行城市抗震减灾规划工作之时,必须秉承“以人为本”原则,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这是开展该项工作的安全底线。

2、以良好利用GIS为原则(有效利用GIS)

为实现对地震灾害的准确预测与对震后灾害的快速评估,GIS系统被各国广泛应用到抗震减灾工作之中。我国抗震减灾工作中也应加强对GIS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3、以综合考虑地质建设条件为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质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抗震减灾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建设条件,建立拟建设区域的地质条件评估体系,尽量避开存在地质灾害危险的地段,严禁在地震高发地段进行建设。

4、以建筑物的综合防震能力为基础

史上严重的地震灾害,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建筑物安全问题,可以以提升建筑物综合防震能力的方式降低地震灾害程度。相关措施有:进行建筑物设计,必须符合当地地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通过增加隔震层、采用隔震技术来减少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受力;对于原本就有的建筑物,可以对其进行加固。

5、坚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原则

城市抗震减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结合,才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对城市进行公共空间、城市道路、重大基础设施等规划布局时,必须与抗震减灾规划相结合,实现救灾道路、疏散场所、救援场所等的良好布局。

小清新文章来源——海内论坛:

参考文献:

1、杨斌,蒋晓君. WebGIS技术在地震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内陆地震, 2008, (01) .

2、范适;李硕;;浅析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J];硅谷;2010年10期

3、杨明国;关晓波;如何提高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的抗震措施[J];装备制造;2010年0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