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堂堂大唐皇帝李世民为什么还怕言官魏征?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历史的谎言 李世民到底为什么不杀魏征?

历史趣谈:历史的谎言 李世民到底为什么不杀魏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的谎言李世民到底为什么不杀魏征?
导语:在旧唐书里记载,魏征少年家境贫寒,还曾为生活所迫做过导师,哦不,做过道士。

且对“纵横之术”极感兴趣。

后来魏征做了太子门下的谋士,
在旧唐书里记载,魏征少年家境贫寒,还曾为生活所迫做过导师,哦不,做过道士。

且对“纵横之术”极感兴趣。

后来魏征做了太子门下的谋士,李世民登基后曾质问魏征“为何要挑拨我兄弟之间的感情”?那么好了,魏征此时该作何回答呢?如果说“我就挑拨了怎么着吧”,肯定嗝屁。

如果说“对不起我错了我罪该万死”,要么还得死,要么就算偷生也没多大前途。

那该怎么回答呢?善纵横的魏征选择了刀锋上舔血的最牛逼回答:“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哪会有今天”。

注意!注意!注意!重要的话说三遍。

这句话看似普通,其实大有玄机。

这是一场博弈,魏征博的是李世民也是聪明人,能听懂他话里的意思。

这句话传递给李世民的是什么意思呢?
李世民虽然在玄武门事变后,登基称帝,但是作为新的统治者他不能不担心一件事,那就是“杀兄弑弟废父”,换句话说就是执政的合法性。

当然,李世民的文胆们一定会对这件事给出一个极好的解释,但是还有什么比对手的人说出来更有说服力呢?但是这句话如果是个叛臣降臣说出来的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魏征这句话很高明,首先姿态:我不投降,所以我此时的话可信;其次信息:太子是准备杀你的只是犹豫不决,所以你不杀太子太子也会杀你,所以动机的合法性得到了背书;第三眉眼:留着我就是你最好的活化石证明,且能证明你的胸怀。

李世民秒懂了,心想:我擦,这是人才啊。

于是后面的事情你们都生活常识分享。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会怕魏征李世民畏魏征的真相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会怕魏征李世民畏魏征的真相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会怕魏征李世民畏魏征的真相●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

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忙问杀谁”他还令公卿大臣们把魏征遗表中的一段话写在朝笏上,作为座右铭,以魏征为榜样,做到“知而即谏”。

君临天下的皇帝,对一个老臣竟倚重、倾心如此,这在历史上的确并不多见。

●魏征早年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

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

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

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

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

”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心眼里钦佩他的人格。

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

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

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

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

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

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唐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

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它藏在怀中。

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怀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趣谈:揭开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背后隐藏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趣谈:揭开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背后隐藏的真相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开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背后隐藏的真相是什么导语:贞观元年,魏征被告培植党羽,提拔亲信,后经调查属于诬告。

唐太宗有点不好意思,便辗转表达了对魏征的歉意。

魏征遂乘机抛出了他的高见。

他贞观元年,魏征被告培植党羽,提拔亲信,后经调查属于诬告。

唐太宗有点不好意思,便辗转表达了对魏征的歉意。

魏征遂乘机抛出了他的高见。

他说,请皇上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而让我做一个良臣。

唐太宗没听明白,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说,此二者有区别吗?魏征说,使自己获得美名,使君王成为明君,天下大治,国富民安,这是良臣。

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王暴戾恣睢,家国皆亡,徒有虚名,这是忠臣。

听听,这话多深刻,就是放在今天也不过时,所以当时、后世很多人都称赞魏征有见识有才干有能力。

但有一次,有见识有才干有能力的魏征偏偏做了一件让人觉得不怎么有见识有才干有能力的事。

那次是唐太宗得了一只鸟,很喜欢,不时拿出来赏玩。

某天,唐太宗正在宫中逗鸟,魏征来了,唐太宗很紧张,赶紧把鸟藏进怀里。

魏征于是一反往常的严谨,玩了一把活泼,故意把要奏的事弄得十分冗长,最后等他走的时候,唐太宗把鸟拿出来,已经闷死多时了(司马光《资治通鉴》)。

以铜为镜这样的事,发生在一个小孩身上叫恶作剧,发生在一个帝国的贤臣身上,叫什么,不太好说。

而且唐太宗对于魏征有时也如此,他们很多时候并不像外界看上去和历史老师讲授的那样铁板一块,毫无嫌隙。

跟魏征一样,唐太宗也有个名论,一般人都知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后世人多把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为什么魏征经常顶撞李世民 反而越被重用?

历史趣谈:为什么魏征经常顶撞李世民 反而越被重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什么魏征经常顶撞李世民反而越被重用?
导语: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思维异乎常人,经常在危险的时候用险招。

比如发动玄武门政变,从当时情况来讲,他并不占优势,但他出人意料地下了险
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思维异乎常人,经常在危险的时候用险招。

比如发动玄武门政变,从当时情况来讲,他并不占优势,但他出人意料地下了险招。

在魏征的任用上,他有自己独特的考虑。

首先,他需要一面知得失的镜子,方便随时矫正政策;其次,他要别开生面,树立从谏如流的好名声。

被下臣揭批或者顶嘴,也许会使自己失去一点小面子,但却能换得史册的名声。

事实确实是这样,他的胸襟气度至今为人们所称颂。

从另一方面来说,魏征只要是自己的家奴,那么他顶嘴也是为了我大唐好,他这种顶撞也算是独特的阿谀奉承吧。

每次碰到魏征跟自己急,唐太宗其实内心还是比较开心的,仿佛看到了一颗翩翩为己起舞的忠心。

都说做官是很费脑力的,每个人做官的方法都体现了他们智力的高低。

李贽在《初谭集》中曾列举了24种做官方法,如圣臣法、贤臣法、奸臣法、小官大做、热官冷做、俗官雅做、男官女做等等。

而魏征却是24种做官法之外的第25种独门心法,那就是颂官骂做。

他摸准了唐太宗的脉搏,而且都是忠言,充分相信唐太宗不会将他怎么的,所以,他敢犯颜直谏,闯出了一条与一般意义上的拍马屁不同的升官新路,他也因此一步步高升了。

像魏征这种方法,还是比较少见的,不过历史上也有一人比较相似,只不过他是一把手,骂的是下属,但是功效是一样的。

据说蒋介石就喜欢用这方法,当然不是人家骂他,而是他骂人家,
生活常识分享。

李世民畏魏征的真相

李世民畏魏征的真相

李世民畏魏征的真相导语:唐太宗和魏征是历史上相处得最为和谐的君臣,然而事实不仅如此,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魏征字玄成,是唐朝时期钜鹿郡人。

关于魏征祖籍,人们普遍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现在河北省的巨鹿县,一种说法是在现在河北省的馆陶县。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尽心辅佐唐太宗创建了史称“贞观之治”的伟大事业,真真是“一代名相”。

李世民曾经把魏征称作自己的镜子,也曾经说魏征尽心办事,让魏征做宰相,自己可以无愧先人了。

这显然是对魏征很高的评价。

《旧唐书》称赞魏征有着“经国之才”,《新唐书》上说魏征是《诗经》所说的“是以似之”那样的人。

努尔哈赤曾在《清太祖高皇帝圣训》中说:“如所谓皋陶、伊尹、周公、诸葛亮、魏徵诸臣生膺显爵,没垂令闻,斯于臣职为无负耳!”把魏征等人作为臣子典范。

赵翼曾说:“贞观中直谏者,首推魏徵。

”李光地也曾称赞魏征:“郑公作《李密墓志》,感密旧恩,犹之可也,更称赞畅素,极其推高,岂非失言。

”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悲痛欲绝,罢朝五日,这是哪个臣子都无法拥有的恩宠。

魏征爱好无几,爱吃醋芹算是一个,李世民曾拿醋芹戏弄于他,说魏征也不算是无欲无求。

魏征回答的很巧妙,说是因为天子无为,所以臣子才不敢有欲。

李世民与魏征如此的相处方式,在民风开放的大唐之外,也真的是难见了。

魏征斩龙1970年在香港上映了一部电影《魏征斩龙》。

讲的是贞观年间,连年干旱的的长安城,金角老龙因为和鬼谷子仙师的一个赌,擅自篡改了雨薄,进而招来杀身之祸的故事。

金角老龙知错后惧怕不已,向人世间的人龙李世民求情,李世民念在金角老龙功劳的份儿上,免其死罪,并下旨召唤执行监斩的魏征进宫陪其下棋。

李世民想,这样一来魏征就不能执行行刑了。

然而没成想,魏征却在酣睡中灵魂出窍,一刀斩掉金角老龙。

小时候看《西游记》时也看到过类似的故事情节,那时候还看不太懂,只觉得龙王好可怜,白白丢了性命。

这个颇具神话色彩的故事在民间也广为流传,与之有关的文学作品也有很多,戏曲,书籍,电影主角当然是铁面无私的魏征。

唐太宗和魏徵的真实关系:唐太宗根本不信任魏征!

唐太宗和魏徵的真实关系:唐太宗根本不信任魏征!

唐太宗和魏徵的真实关系:唐太宗根本不信任魏征!魏徵是唐朝名臣,凌烟阁功臣排名第四,以敢于进谏著称,他和唐太宗之间深厚的君臣之谊,流传千古。

但是,仔细阅读史书,会发现,其实唐太宗和魏徵的关系并不像后人说的那么美好。

唐太宗采纳了很多魏徵的建议,这不假。

但是,唐太宗根本不信任魏徵。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初即位,魏徵被任命为尚书左臣。

为了安抚李建成、李元吉旧党,李世民派魏徵前往河北。

唐太宗之所以派魏徵去,是因为魏徵原来是李建成的人,熟悉太子旧党。

另外可能还想借此机会考验魏徵的忠诚度。

在去的路上,魏徵正好碰见原太子李建成旧党李志安、原齐王李元吉护军李思行被押往京城。

魏徵在没有征求唐太宗意见的情况下将二人释放,并仍旧任命官职。

他对唐太宗的解释是:这样做是让河北的太子旧属相信当今皇帝是真的要赦免他们。

虽然李世民认同了魏徵的做法,他的安抚工作做得也还到位,所以并没有深究。

但这事情本身是很敏感的。

弄不好就会变成拉拢人心、搞条团伙、结党营私。

李世民刚刚即位,魏徵就这样做,他能不防吗?也就是在这一年,有人密告魏徵私自提拔亲戚作官。

对此密告唐太宗作何反应呢?唐太宗一刻也不耽搁,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

温彦博查了半天,结果毫无证据。

虽然如此,但唐太宗仍旧不放心,专门派人转告魏徵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

”这相当于是一次警告。

魏徵的回答也很巧妙,他当即面奏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

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

”这件事情很微妙。

同样的事情,唐太宗对其他功臣是什么态度?对杜如晦,有人上奏太宗,认为杜如晦兼职太多,不利于政事。

唐太宗立即将上奏的人发配充军。

对长孙无忌,有人密告长孙无忌拉帮结派。

唐太宗立即亲自澄清,并警告大臣,不要破坏君臣团结。

这两个人和魏徵一样都是凌烟阁功臣。

由此可见,唐太宗对魏徵根本不信任。

唐太宗曾对人这样评价魏徵:“别人说魏徵的做人疏慢。

唐太宗为何惧怕魏征

唐太宗为何惧怕魏征

唐太宗为何惧怕魏征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中国历史上朝代众多,皇帝也众多,按常规来说,一般是大臣惧怕皇帝,哪有皇帝惧怕大臣。

可唐朝皇帝唐太宗却偏偏俱怕大臣魏征。

有人戏说:唐太宗惧怕魏征,犹如现在的男人怕老婆。

魏征为何方“神仙”,居然使皇帝都怕他。

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

后入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

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

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

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

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

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

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魏征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

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举两个例子足以说明唐太宗惧怕魏征。

据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作《资治通鉴》记载:“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或逢上怒,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

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意思是: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

魏征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

李世民为什么要说魏征是奸臣?原因是什么

李世民为什么要说魏征是奸臣?原因是什么

李世民为什么要说魏征是奸臣?原因是什么本文导读:唐朝时期有一对君臣的关系一直被传为佳话,他就是李世民和魏征,当初李世民听见魏征说话这么直白,其实心里并不舒服,好在后宫中有一位德才兼备的皇后,说这样的人才不可多得,多听这类直言劝诫的人,必定对大唐会有益处,自此以后,李世民不仅把他当做自己的明镜,在他死后还亲笔给他撰写碑文,只不过李世民不知道是那根神经错乱了,竟然咋了魏征的陵墓。

魏征活着时候,李世民会经常他兴趣他的建议,甚至还提出要跟他结为亲家,在他死后,李世民常常在朝廷上夸赞魏征,还表达出自己的思念之情,后来,李世民对魏征的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不仅提出了公主和魏征儿子的婚约,还命人咋了自己曾经亲手撰写的墓碑。

可能是因为魏征当年是支持太子的人,他力荐的杜正伦、侯君集等人都一个个犯事落马,还让人记录了他跟唐太宗的说话的内容,让李世民感觉自己受了欺骗还有侮辱,所以一气之下,毁了魏征的陵墓,李世民这么生气,可能就是觉得自己那么信任他,没想到他在背后却欺骗了他。

由于他力荐的人都一个个落马,李世民反而怀疑其魏征表现的那么忠诚,是否是在做戏给他看,在朝中跟那些奸臣一样结党营私,而且太子还发生了逼宫的事情,害的李世民非常的伤心。

虽说李世民一开始非常的防备魏征,可是由于魏征确实能够在政事上点醒他,为他出主意,甚至还会反驳他,他的内心虽然因为被他反驳,有一万次想要杀了他的冲动,可是李世民都忍了下来,魏征最后死了,他反而想念从前一起征讨国事的事情。

除了他力荐的官员还有太子逼宫的事情之外,朝中以前被他得罪的党羽,开始在李世民的面前诋毁他,甚至还说魏征确实跟太子党羽有勾结的阴谋,李世民虽然是明君,可是也避免不了帝王的疑心,这么多事情放在一起,再加上国事又多,不免让他听了这些话,心生烦恼,十分恼怒。

想必那个时候的李世民身边没有能帮他理清思绪的人,所以他才被三人成虎的说法彻底扰乱了心智,加上太子之事又是他心底的伤疤,所以他做出了不理智的事情,认为魏征枉顾他的信任,是一个奸臣,好在最后为魏征的墓碑又重新修建,没想到这一对君臣佳话,竟然落得如此结局,真是世事难料。

历史趣谈:魏征劝李建成杀李世民 为何李世民没怪罪反重用

历史趣谈:魏征劝李建成杀李世民 为何李世民没怪罪反重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魏征劝李建成杀李世民为何李世民没怪罪反重用
导语:魏征,刚开始投靠在瓦岗李密部下,魏徵曾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一条都没用,于是魏征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也认为李密不是一个明君,...
魏征,刚开始投靠在瓦岗李密部下,魏徵曾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一条都没用,于是魏征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也认为李密不是一个明君,所以也就得过且过,混日子了。

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徵随李密归降李唐。

在这段时间里,魏征还办成了一件大事,就是劝降了徐茂公归顺大唐。

同年,窦建德率军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挡不住,魏徵、李神通、徐茂公都被俘虏。

窦建德认为魏徵是个人才,所以任命他为起居舍人。

621年,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窦建德支援。

却不曾想,窦建德大败,魏徵再次为李唐王朝效力。

太子李建成欣赏他的才能,这次直接把魏徵挑走了,当了太子洗马,也就是在东宫辅佐太子的文官,正三品。

食君之禄,忠君之士。

魏征可没少给李建成出谋划策。

李建成虽然是嫡长子,但是功绩不如秦王李世民,所以魏征建议李建成平定刘黑闼之乱,山东收复。

这还完全不够,为了保住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他并建议太子对秦王早日采取行动,出掉以绝后患,可是太子这次却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以至于玄武门之变身殒于秦王之手。

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

李世民听说魏徵以前劝李建成除掉自己,就把他带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

”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魏徵,先引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李世民为何要重用魏徵 爱惜才人 竖起招贤大旗

历史趣谈:李世民为何要重用魏徵 爱惜才人 竖起招贤大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世民为何要重用魏徵爱惜才人竖起招贤大旗导语:李世民与魏徵的君臣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被很多后来的帝王效仿,但终究是“东施效颦”,无一学到精髓。

现在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乾隆、和珅、纪李世民与魏徵的君臣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被很多后来的帝王效仿,但终究是“东施效颦”,无一学到精髓。

现在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乾隆、和珅、纪晓岚的故事,在实际历史上并不存在,仅是戏说而已,是民间老百姓的美好想法。

作为君王,李世民对魏徵赏识但不宠爱、威慑但有点儿害怕,说多了烦,没有了又想,是一种恨、敬、爱、怕、烦、想等叠加的感觉。

为什么恨呢?史料记载,魏徵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权”之劲敌大哥李建成的主要谋士。

魏徵也毫不含糊,多次出谋划策要除掉李世民。

幸亏李世民“线人”较多,再加上李建成的犹豫不决,李世民总能化险为夷。

由此,李世民十分痛恨魏徵,暗自盘算日后一定要除去魏徵。

“玄武门之变”之后,李建成势力瓦解,余党人人自危。

很多人都立即转向托关系、找门路向李世民示好。

这些人的很多话语现在仍广为流传,比如说,“这事儿跟我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当时我也没办法,都是被逼的”、“都是×××的错”、“×××最坏了,都是他干的”。

当时,李世民听得耳朵都起了老趼,烦得要命。

突然有一天想起来:“对了,魏徵这小子呢,看他说啥,得好好收拾他,不能便宜了他。

”盘问了一些相关工作人员,说魏徵在家等死呢,谁都没找。

这把李世民气得:“好啊,你想一死了事,没那么简单。

我得先羞辱他一番,之后再想办法好好折磨他。

”于是,差人把魏徵押上来。

正在李世民迫不及待要见这个丧家之犬时,魏徵被带了上来,其实李世民的属下早就控制了魏徵,防止他出国外逃。

魏徵昂然而立,注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真实矛盾是什么

历史趣谈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真实矛盾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真实矛盾是什么导语:直谏难免犯颜,甚至让君王下不了台。

魏征的直言让唐太宗既不能忽视,又夹杂着怒、怕、无奈的复杂情感。

唐太宗当政期间,社会逐渐发展,出直谏难免犯颜,甚至让君王下不了台。

魏征的直言让唐太宗既不能忽视,又夹杂着怒、怕、无奈的复杂情感。

唐太宗当政期间,社会逐渐发展,出现了升平景象。

太宗本人也逐渐滋长了一些奢侈作风。

在众多大臣的歌功颂德之下,太宗决定到泰山顶上举行封禅大典(帝王祭告天地的庆功大典)。

这时,魏征又站出来反对,让太宗很不高兴。

魏征从容地解释道:“陛下功劳虽大,百姓受到的恩惠还不够多;德行虽然高,还没有恩及所有人;天下虽然安定,财力还不充足;粮食虽然丰收,但库存还比较空虚。

何况封禅耗费极大,中原以东地区至今还很荒凉,这不等于向四方暴露弱点,激发其觊觎中原的野心吗?”唐太宗心中不悦,却不知如何反驳,只好将封禅一事搁置不提。

魏征的据理力争有时也让唐太宗心生敬畏。

一次,太宗打算去山里打猎,行装都准备好了,但最终没有出行。

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说:“本来确实想去,但怕你谏阻,就取消了。

”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只鹞鹰,非常喜欢,便放在肩上玩耍。

不料魏征远远走来,太宗吓得连忙把鸟藏在怀里。

魏征仿佛意识到了,故意说了很久,以致鹞鹰活活被闷死,使太宗大为扫兴。

几次三番,魏征的进谏令太宗感到尴尬又愤恨。

当魏征又一次在朝堂上犯颜上谏时,太宗再也忍不住了,怒气冲冲地拂袖而去,跑到后宫,对长孙皇后说:“魏征总是让我下不来台,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了,却连忙入内室换上朝服,向太宗道喜:“臣子生活常识分享。

魏征是怎么惹怒李世民了,为何李世民在他死后要对其鞭尸

魏征是怎么惹怒李世民了,为何李世民在他死后要对其鞭尸

魏征是怎么惹怒李世民了,为何李世民在他死后要对
其鞭尸
本文导读:
事实上,魏征不是一个人李世民,这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魏征应该在那个时候被处死,但在途中,魏征被李世民砍去拯救一个生命,只是因为魏征有特殊才能,但也直言不讳。

因为长魏征会死看跌,他没有给他在李世民面前丝毫的脸,说些实话,当然,李世民不是那么生气,只是魏征敢说实话,这是李世民一直保存着它。

虽然直接说是好的,但这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谁不喜欢这个人的心,李世民不太喜欢魏征,要么,皇后对皇帝说,让魏征给李世民的智慧,他并没有一直杀死魏征,相反,这是对魏征的奖励,重用魏征。

被誉为忠臣之首的魏征去世,李世民还说,他失去了一只胳膊,特殊的疼痛,但在魏征死后不久,李世民却命令魏征墓的破坏,给魏征一个叛徒,事实上,除了心中从未有过的怨恨,弹劾了大量的官员。

当魏征没有死的时候,在李世民的脸上,众多官员都不敢弹劾,但是到魏征死的时候,面对着众多官员的弹劾,再加上魏征也不能反驳,所以才会闹出此事,不过不久之后李
世民因为一次兵败,在反思之后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了那面镜子,如果魏征在或许会劝自己的,所以又为魏征恢复了名誉。

魏征进谏的故事

魏征进谏的故事

魏征进谏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睿智而英明的君主,他治下的唐朝是中国历史
上最繁荣、最强大的时期之一。

而在唐太宗的身边,有一位极具智慧和勇气的谏臣,他就是魏征。

魏征是唐朝的一位重要官员,他在唐太宗身边担任重要职务,经常给唐太宗出
谋划策。

有一次,唐太宗在制定一项重要政策时,魏征认为这项政策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于是毅然进谏。

魏征进谏的过程并不顺利,因为唐太宗对这项政策非常看重,不愿意听取反对
意见。

但魏征并没有退缩,他坚持自己的观点,用事实和道理说服唐太宗。

他指出这项政策会导致国家资源浪费,对国家长远发展不利,唐太宗最终被他的论据所打动,决定放弃这项政策。

这件事情使得唐太宗对魏征更加信任和器重。

魏征进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明君应该有包容和谦虚的品质,愿意倾听各种
不同的声音。

而一个忠臣应该有勇气和智慧,敢于直言,为国家长远利益着想。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像魏
征一样,敢于直言,为正确的事情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包容不同的意见,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总之,魏征进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明君应该有包容和谦虚的品质,愿意倾
听各种不同的声音。

而一个忠臣应该有勇气和智慧,敢于直言,为国家长远利益着想。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努力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勇气的人。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和名臣,他们之间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的。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唐朝达到了繁荣和稳定的时期。

而魏征则是唐太宗身边的重要顾问,他在政治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为唐太宗的治国理政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唐太宗和魏征之间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唐太宗即位之初。

当时,唐太宗正在进行一项重要的改革,他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官僚体系,提高国家的治理效率。

然而,他在面对一些阻力和困难时,往往能够得到魏征的支持和帮助。

魏征不仅在政治上给予了唐太宗许多宝贵的建议,还在军事、外交等方面为唐太宗出谋划策,使得唐太宗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

唐太宗和魏征之间的合作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体现在文化和教育方面。

唐太宗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他鼓励文人墨客的创作,提倡儒家思想,倡导儒学的传播。

而在这方面,魏征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在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为唐太宗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唐太宗和魏征的合作,使得唐朝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除了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合作,唐太宗和魏征之间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在外出巡游时,遇到了一位老农,老农向唐太宗诉说了自己的困难和疾苦。

唐太宗听后十分感动,他当即下马与老农交谈,并亲自帮助老农解决了问题。

魏征在一旁见状,也积极协助唐太宗,使得老农的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这件事情让唐太宗对魏征更加信任和依赖,也使得他们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佳话,也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宝贵经验。

他们之间的合作,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成功,也在文化、教育、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建树。

他们之间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需要有一支忠诚、智慧和能力超群的团队,唐太宗和魏征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榜样。

他们之间的默契合作,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历史趣谈:李世民为何要重用昔日仇人魏徵

历史趣谈:李世民为何要重用昔日仇人魏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李世民为何要重用昔日仇人魏徵
导语:魏徵在太子李建成手下时,多次劝告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干掉李世民;在李世民手下时,更表现得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成为群臣的楷模。

这很有点
魏徵在太子李建成手下时,多次劝告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干掉李世民;在李世民手下时,更表现得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成为群臣的楷模。

这很有点现代职场精英风范,在哪个公司效力,就尽心尽力为那个公司努力工作。

魏徵六次跳槽的另类忠臣人生
说到魏徵,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也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

一般人知道他,是因为他敢于说真话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故。

可一般人却很少知道,魏徵其实也是一个一生中有六次跳槽经历的另类忠臣。

魏徵字玄成,河北钜鹿曲城人。

父名长贤,北齐屯留县令。

因改朝换代及父亲早逝,魏家由北齐时的大家变成了隋时的寒门。

魏徵虽落拓,却有大志,见天下渐乱,便出家做了道士。

魏徵好读书,涉猎广泛,特别中意纵横之说。

所谓纵横之说,就是从纵向、横向不同角度,用正面、反面不同观点,去说服对方的一种方法和策略。

这对今后魏徵的立足和发展是大有用处的。

隋末天下大乱,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造反,因知魏徵有才,将其请出道观,使之参加造反队伍,并担任文书;此间,元宝藏与瓦岗李密的往来信件,大多由魏徵负责起草,因此,在元宝藏归降李密以后,魏徵又得到了李密的赏识,被任命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一年以后,魏徵随兵败降唐的李密来到长安,归顺了唐高祖李渊,归唐后,因很久得不到任用,魏徵便自请去安抚山东(即太行山以东),。

历史趣谈:李世民魏征不为人知的隐秘关系 并非如此简单

历史趣谈:李世民魏征不为人知的隐秘关系 并非如此简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世民魏征不为人知的隐秘关系并非如此简单
导语:众所周知,历史上的魏征乃是一个直谏死谏之人,李世民对于魏征也是忍无可忍,曾经对长孙皇后说:“我真想杀了这个乡巴佬。

”魏征死谏起来,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魏征乃是一个直谏死谏之人,李世民对于魏征也是忍无可忍,曾经对长孙皇后说:“我真想杀了这个乡巴佬。

”魏征死谏起来,完全不给李世民台阶下。

也就是在这种君臣的关系之下,其实还有另一种不为人知的隐秘关系。

从历史中我们得知,李世民这个皇位来的并不是很光鲜,因为他弑兄杀弟,并且还杀了自己的十几个子侄,让李渊退位于他。

李世民上位之后也是尽力的改变自己在子民心中的印象。

李世民对亲属都如此,作为东宫的首席指导者魏征,为何对魏征如此的“宽宏大量”?为何魏征敢死谏李世民?这都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这种隐秘关系。

历史上敢和皇帝成为互相利用的关系,也就魏征一人了吧。

李世民对魏征容忍并不是因为李世民宽宏大量,而是因为,李世民刚刚登上皇位,又有高丽虎视眈眈,此时只有安民强国才能和高丽开战,一定要先稳住山东,一旦开战,山东必定要提供资金和粮食。

而魏征则是先前处理山东地界的头啊。

先不说魏征曾经参加过瓦当起义,并且魏征还是东宫的主要谋臣,集团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李世民只能重用魏征。

而魏征也同样了解到李世民的心理,所以才死死咬住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直打仗,兵马牵动,导致徭役太重,百姓没办法休养生息。

同样,魏征也看出李世民对自己弑兄杀弟这件事的回避和掩饰,所以,魏征只能选择用直谏死谏来保护自己,让李世民深信自己为国效忠,所以,李世民和魏征并非简单的君臣关系,还有互相利用,各取所需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魏征直言不讳传颂古今 君之所以明因为兼听

历史趣谈:魏征直言不讳传颂古今 君之所以明因为兼听

魏征直言不讳传颂古今君之所以明因为兼听导语: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优秀皇帝,心胸广大,治国有方,开创了贞观之治。

魏征是当时唐太宗最为信任的臣子,他非常勇敢,不管别人的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优秀皇帝,心胸广大,治国有方,开创了贞观之治。

魏征是当时唐太宗最为信任的臣子,他非常勇敢,不管别人的想法,只坚持他自己的想法,有跟别人不一样的意见时,他也是很大胆的把自己心里所想说出来,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两个人的这种关系可以说是千古一见。

魏征像魏征曾直言不讳的告诉李世民,要以身作则,要兼听则明,要居安思危,仁义为本。

为此魏征不惜多次惹怒龙颜。

人若是用铜作为镜子,可以看得到自己衣服穿得是否整齐大方;把历史当做一个镜子,可以看到国家的兴衰;要是把人当镜子的话,那么就可以发现自己哪里做的对,哪里又是错的。

后来,魏征这个人去世了,唐太宗李世民就觉得他没有了魏征,没有了一面好镜子,这是李世民对这个不怕死非要实话实说的忠臣魏征所给的最好的评价,也是最完美的人生评价。

如果把唐太宗比作成刀,那么魏征就是铸刀者;如果把魏征说成是镜子,那么唐太宗就是那个在镜子面前的人。

唐太宗与魏征,一个是有着容纳一切忠言的宽容肚量,一个是不怕死照样实话实说的忠臣,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其他朝代都难看到这一幕,称得上是一段美话。

国家有此良臣,何愁不能发展?人生有此知己,何怕孤单寂寞?魏征直谏魏征,我国唐朝时候杰出的谏臣代表人物,不单在文学上,在军事上,政治上,都颇有建树。

他的直言不讳传颂古今,对前朝和后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魏征与李世民图细数中国历史,最繁荣的时期就属唐代的贞观了,提到贞观之治,就不得不提魏征。

正是魏征多次以命直言,才使得唐太宗在国家治理上井井有条。

话说当年有位公主在嫁人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因为自己的私心,就下了命令特别嘱咐陪嫁的礼物一定要比当年的长公主多一些,按说这个事情无可厚非,可是,魏征的直谏就来了,他以汉明帝分封他那些儿子的事情来举例子:汉明帝分给楚王和淮阳王的封地是各自一半,不多不少,并没有任何偏袒。

魏征不是李世民亲信为何跟李世民对着干?

魏征不是李世民亲信为何跟李世民对着干?

魏征不是李世民亲信为何跟李世民对着干?
本文导读:
网络配图
魏征本身是瓦岗寨李密的部下,魏征曾给李密献上十大计策,使瓦岗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之后李密投降了李唐,魏征归属李神通部下,后李神通又被窦建德击败,魏征又变成了窦建德的人,后,寇建德又被李世民打败,复归唐,拜太子洗马,魏征又成为了太子李建成的人。

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把太子李建成、三弟李元吉一起诛杀,魏征也一同被捕。

网络配图
李世民曾听说魏征向李建成建议:把自己排挤出京,去掉一个争夺帝位的威胁。

李世民就问魏征,为何要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魏征回答道,如果太子早点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了。

李世民欣赏魏征的直言不讳,便放了魏征,并封他为詹事主簿。

魏征跟随李世民近20年的时间里,先后进谏200多次。

李世民都有点怕魏征,曾经气得李世民当着自己老婆的面说,早晚有一天我要杀了他这个老东西。

然而,为何魏征如此得罪李世民而不被斩首呢?
敢于直谏,这是李世民留下魏征的理由,倘若李世民看不到魏征的直谏,肯定会对他失望了,皇帝都失望了,作为曾经对手的属下,还会有好下场吗?李世民也是一个十分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明君,虽然魏征当时说的话让李世民很不舒服,最终还是会采纳他的建议。

网络配图
贞观十八年(644年),魏征去世一年,唐太宗亲征高丽受挫,发出了“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感慨,于是又下令将毁坏的魏征墓碑重新树立起来并慰问魏征的遗属。

李世民为何佩服魏征因为魏征一劝,堪比10万雄兵

李世民为何佩服魏征因为魏征一劝,堪比10万雄兵

李世民为何佩服魏征因为魏征一劝,堪比10万雄兵公元617年,李渊于太原起兵,以迅雷之势席卷长安。

次年,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所杀,李渊称帝,国号“唐”,其次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兼尚书令。

短短4年间,李世民广纳贤能,取得一次又一次辉煌的战绩。

公元618年八月,李世民出兵消灭了“西秦霸王”薛举的势力。

公元619年,李世民率军从龙门渡过黄河,攻打“定杨可汗”刘武周,次年,刘武周和宋金刚大败,逃入突厥,最终被杀。

再两年,李世民在洛阳和虎牢关之战中,击败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劲敌,为唐朝的未来铺平了道路。

作为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立下不世之功,李渊喜不自胜。

然而,在唐帝国中,并非所有人都喜欢李世民的做法,太子洗马魏征就是其中一人,魏征见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大,焦急万分,他向太子李建成进言:“殿下但以地居嫡长,爰践元良,功绩既无可称,仁声又未遐布。

而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魏征的意思是:太子(李建成)是李渊的嫡长子,占据名分,但秦王(李世民)的功劳却如日中天,这样下去,秦王的声望越来越高,而太子则处在秦王的阴影中。

将来大家都支持秦王,太子之位焉能坐得安稳?李建成听完触动很深,在魏征的建议下,李建成开始积极谋划,一方面争夺兵权,另一方面出兵攻打刘黑闼,抢占军功。

武德九年,李建成和李世民之争更加白热化,魏征建议李建成:应该找个理由把秦王李世民调到外地,只要李世民不在李渊身边,他将彻底失去成为储君的机会,只可惜,魏征的这个建议李建成没有听取。

当年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死于李世民的箭下,魏征痛哭不已。

说起魏征,此人经历坎坷,多次更换门庭,但总遇不到“明主”,直到遇到唐太宗李世民,魏征才名动天下。

魏征,又作魏徵,字玄成,李密聚义于瓦岗的时候,魏征曾前去投奔。

隋朝末年,瓦岗军日益壮大,名将如云,魏征仔细谋划了瓦岗军的未来,向李密献出了十条规划,可惜,李密刚愎自用,否定了魏征,魏征因此对李密有所失望。

李世民的敬畏

李世民的敬畏

李世民的敬畏在李世民的心中,一直把魏征当作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李世民可以看到自己的另一面,从而就更加能够控制自己的人性,做到更加谨慎小心,不盲目自大,才能更加好地治理国家。

魏征这面镜对李世民来说,一是有威震力,二是皇帝自己也严重受到束缚。

对这位忠心的魏征即敬又畏。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

魏征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

魏征曾请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

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

”由于魏征的严厉自我,时刻警戒李世民,在行动有所约束,而对魏征倒愈发敬重。

有一次,岭南进贡一些鲜荔枝,李世民想赏给魏征一筐。

按规定皇帝赏赐东西给下臣,也要下诏。

当李世民欲写诏时却迟迟难下笔。

皇帝给臣子送东西都说“赏”或“赐”。

可太宗很敬重魏征,觉得用“赏”和“赐”有点高高在上,对其他臣子可用,唯独对魏征不能用这两个字。

后经旁边的谋臣参谋,才用“朕食你以荔枝”写了诏书,意思是“我拿荔枝给你吃。

” 完全是中性的语言,可见太宗对魏征是何等敬重。

魏征对太宗也是忠心耿耿,辛劳国事,勤苦办差,从不考虑个人得失和享乐。

太宗見此心里感到过意不去,常常问他有什么爱好和要求。

魏征回皇上:”臣唯一的愿望就是辅助圣主。

”太宗偶然听到一个伺臣说魏征爱吃醋拌芹菜。

第二天便传旨,宣魏征进宫赐宴。

席桌上有很多菜肴,还有三盘子陈醋拌青芹,魏征把三个盘里的醋芹吃得精光,其他菜几乎未动。

太宗心中大悦,开导魏征在政事与生活好好调节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堂堂大唐皇帝李世民为什么还怕言官魏征?
导语:据史书记载,唐太宗爱玩鹞鹰,一天,他正捧着一只鹞鹰在宫门外把玩,突然看见谏议大夫魏征迎面向他走来,惊慌之余,唐太宗把鹞鹰藏进了自己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爱玩鹞鹰,一天,他正捧着一只鹞鹰在宫门外把玩,突然看见谏议大夫魏征迎面向他走来,惊慌之余,唐太宗把鹞鹰藏进了自己的衣袖里,等魏征走了后才敢拿出来。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鹞鹰因在唐太宗的袖中藏得过久,早已窒息而死了!
若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那一套,作为臣子的魏征应该怕天子唐太宗才对,从古到今哪有皇帝怕臣子的,除非那个皇帝是个已经被架空了的“傀儡”皇帝!然而,事情就是这么怪,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唐太宗竟真的怕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而且还怕得那么窝囊,竟然连只鹞鹰也不敢当着他的面玩!读者若要问个中的“蹊跷”,笔者以为,可以用“贤明”二字概况。

也就是说,唐太宗怕魏征是因为他个人品格中的“贤明”因子。

笔者这么说是有来由的。

这事若摊在一个好“我行我素”、信奉“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昏君头上,他才不会怕谁呢。

天下都是我的,老子是真正的“天下第一”,玩玩鹞鹰怎么了?我就是当众玩别的谁又能把我怎么样?你魏征的舌头要是发痒,我就把它割出来扔水里凉快凉快去,看今后谁还敢对老子说三道四!唐太宗不是这种“率性而为”的昏君,唐太宗的贤明在于他是一个深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的皇帝,他懂得江山要“坐在老百姓的心上”才能千秋万代。

而要把“江山坐在老百姓心上”,作为皇帝的他就必须严于律己,虚心纳谏。

他知道,自己作为一国之主,应该勤于政事,切不可玩物丧志,而成天宠狗弄鹰则更是人君之大忌。

正因为有此胸怀与见识,唐太宗才“下意识”地怕起忠心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