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魏徵
心照不宣的魏徵——我看历史名臣之六
⼼照不宣的魏徵——我看历史名⾂之六历史上,魏徵是犯颜直谏的第⼀谏⾂,唐太宗是虚⼼纳谏的第⼀明君,⽆须置疑,他俩是中国历史上明君贤⾂的典范,是敢⾔与纳⾔前⽆古⼈、后⽆来者的绝配。
魏徵的犯颜直谏是贞观之治的⼀道亮丽风景,深为后世推崇景仰。
其实,魏徵并不是贞观时期唯⼀的谏⾂,那时候的谏⾂是⼀个庞⼤的群体,象王珪、马周、禇遂良等都是有名的谏⾂,甚⾄连⼀些被划到奸佞之流的⼤⾂如封德彝、裴矩等也以进谏为荣,魏徵只是这个群体的旗帜性⼈物。
这样庞⼤的谏⾂群体出现,主要是因为后⾯有⼀个伟⼤的胸怀,这个胸怀的主⼈就是李世民。
如果说“宰相肚⾥能撑船”,那么李世民的肚量就能够飞“嫦娥”了。
⼀个帝王因⼀个时代⽽名垂千古,⼀个⾂⼦也因⼀个帝王⽽青史传颂,帝王与⾂⼦⼜共同缔造了⼀个时代。
这就是贞观之治、李世民、魏徵的因果关系,不知道是⼈造就了历史,还是历史成就了⼈。
但不管怎样,贞观盛世、李世民和魏徵是不可复制的。
史书上对魏徵评价极⾼,称他是“前代诤⾂,⼀⼈⽽已”,并说他的谏⾔“其要实根于道义,发为律度,⾝正⽽⼼劲,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幸,中不侈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所载章疏四篇,可为万代王者法。
”关于唐太宗与魏徵的⾔论,有很多已成为今天⼈们治世修⾝的信条。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太宗刚刚即位,对于为君之道还不甚明了。
有⼀天他问魏徵:“爱卿,你说何为明君,何为暗君?”魏徵从容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主如果能⼴泛地听取各⽅⾯的意见,就可称得上是⼀位明君,但要是只相信⼀个⼈的说法,那就不可避免是昏聩的君王了。
昔⽇尧经常咨询下民的意见,所以有苗的恶⾏他才能了解;⽽舜善于听取四⾯⼋⽅的声⾳,故共、鲧、欢兜这些奸⾂都不能蒙蔽他的视听。
反之,秦⼆世只相信赵⾼,最终导致亡国;梁武帝任⽤朱异⼀⼈,才引发侯景之乱;隋炀帝偏听虞世基之⾔,天下⼤乱⽽不⾃知。
所以⼈君应该兼听⼴纳,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各⽅⾯的情况,⽽不会受到⼀两个⼈的蒙蔽。
魏征简介——精选推荐
諫臣明相魏征内容提要:魏征是辅佐唐太宗创下贞观之治的大唐名臣,他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余事,数十万言,被誉为“千古谏臣”他的谏言对贞观时期国家的治理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魏征的身世及其对他以后的影响、魏征谏言唐太宗的具体事例以及魏征一些不为人知的事件三方面展开,来探讨极具传奇色彩的魏征。
关键词:谏臣明相魏征目录内容提要 (2)导言 (4)一、选题背景 (4)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 (4)三、选题意义 (4)第一章、魏征身世 (5)(一)魏征生平简介 (5)(二)魏征家世对其影响 (6)第二章、魏征与唐太宗 (7)(一)唐太宗的个人魅力 (7)(二)魏征与唐太宗“过招” (9)第三章、魏征对唐朝的影响 (11)(一)君臣间的利用 (11)(二)“跳槽”的艺术 (13)结语 (14)参考文献 (15)导言一、选题背景: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臣、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当代中国,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在文化层面的东西越来越被人们忘记,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取而代之的是快餐文化,网络虚幻低俗的文化,所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显得极为迫切。
本文通过对魏征的生平事迹的研究,考察魏征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成长为冒死直谏的一代名臣及其相关事例,来激励当代人们提高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显得极为重要。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当代学者对于魏征的研究主要可以总结为几点,分别为魏征的进谏艺术、魏征的政治主张研究、魏征的儒家思想及实践、魏征与唐太宗的关系、魏征的文学思想等,相对是比较全面的。
三、选题意义:通过对魏征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激励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对于国家而言,也能够较好地指导我国的廉政教育事业,推进我国廉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第一章、魏征的身世一、魏征生平简介魏征生于580年死于643年,字玄成。
唐太宗以史为镜的原话
唐太宗以史为镜的原话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原句为: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
翻译成现代文:“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
同“以古为鉴”。
此句的背景: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
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
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
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
的就只看见他的善。
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
《贞观政要》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简介《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卷一·论君道》原文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
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
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
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
’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
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
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
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
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
由此言之,草创为难。
”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
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
以斯而言,守成则难。
唐太宗和魏徵之间的故事
唐太宗和魏徵之间的故事 唐太宗和魏徵是⼀对历史上有名的君⾂,他们之间的⼀些趣闻。
魏徵对于太宗的各种谏⾔,史书中多有记载,⽽他们之间有哪些故事呢?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唐太宗和魏徵 唐太宗和魏徵是⼀对历史上有名的君⾂,他们之间的⼀些趣闻。
魏徵对于太宗的各种谏⾔,史书中多有记载,这⾥只谈⼀些他们之间的⼩故事。
说到他们两⼈,就不能不提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盛世”。
太宗即位时才⼆⼗九岁,改年号为“贞观”,这就是贞观治世的开始。
太宗在政治上,建⽴了良好的决策和谏诤制度,在⼈事⽅⾯,以选拔贤能之⼠为本。
太宗要求⾃⼰是个圣君,同时也要求⾂下为贤⾂。
⽽最难得的是,君⾂双⽅对于这个伟⼤的抱负,都能贯彻始终,⽽且互相⿎励,惟恐⽆法达成。
太宗和群⾂经常在⼀起讨论各种问题,形成共识,所以贯彻的⼒量⾮常强⼤。
“贞观四年”时,整个国家就已经进⼊“贞观之治”的盛世了。
“贞观”⼀朝⼈才济济,名⾂如云,⽽其中以“谏诤”闻名的就数魏徵了。
魏徵辅佐太宗⼗七年,史书称他:“有志胆,每犯颜进谏,虽逢帝甚怒,神⾊不徙,⽽天⼦亦为之霁威。
”就是形容他对太宗进谏时的模样,虽然太宗天威震怒,他还是神⾊坚定,毫⽆惧⾊,⽽太宗也能渐渐的息怒,聆听谏⾔。
他们两⼈,⼀个从善如流,⼀个直⾔敢谏,君⾂之间,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的佳话,有许多的事绩,⼀直到今天仍令后⼈传诵不已。
魏徵对于太宗,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只要他认为不恰当的地⽅,都会马上提出纠正。
太宗⾮常喜欢打猎,也⾮常喜欢玩⼀种叫做“鹞鹰”的鸟。
为了这个嗜好,他还特地成⽴了⼀个“鹞坊”,派专⼈饲养著⼤批的鹞鹰。
有⼀次太宗带鹞鹰出去玩时,就叹息著说:“唉!玩鹞鹰的时间怎么过得那么快,总没个够!”可见他沉迷之深了。
⼀天,太宗得到了⼀只⼩鹞鹰,⾮常喜欢,正放在⼿上逗著玩⼉呢,忽然看见魏徵⾛过来了,便赶快把⼩鹞鹰藏⼊怀中坐好。
可是魏徵远远的早就看见了,于是就故意把话题拉长,讲个没完。
好不容易等魏徵⾛后,太宗急忙把怀中的⼩鹰取出,⼀看,哎呀!⼩鹰早已闷死了!经过了这件事后,太宗终⾝都不再玩鹞鹰了! 还有⼀次,太宗要去终南⼭打猎,这事⼉被魏徵知道后,就跑到宫门⼝去等候,想要劝阻太宗。
关于古代刚正的四则名人故事
关于古代刚正的四则名人故事刚正敢谏魏徵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但他却喜欢读书,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后来又出家当过道士。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先后参加李密瓦岗军和窦建德起义军,李建成被杀后,他又因直言敢谏,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唐太宗常把魏徵召进宫内,叫他提些意见。
李世民有不对的地方,魏徵能够当面批评,甚至会弄得唐太宗一时下不了台。
有一次,唐太宗根据右仆射(掌管奏章文书的官员)封德彝的建议,决定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还没有服役过的男子都要去当兵。
但魏徵不同意。
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皇帝的敕令,要由谏议大夫签名才能生效。
唐太宗问他:“你不同意这样做,有什么理由?”魏徵回答:“臣作为谏议大夫,有义务向陛下指出,这样做违背了治国安民的方针。
我朝开国后即立下‘男子二十岁当兵,六十岁可免’的规定,怎么能随便改变呢?”唐太宗非常生气,大声指责道:“你太固执己见!”魏徵毫不退让,语重心长地说道:“陛下!把河水放光捕鱼,确实能捕到许多鱼,但明年就没有鱼了;把森林烧了打猎,确实会打到许多猎物,但明年就没有野兽了。
如果把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的男子都去当兵,今后国家的税赋徭役去向谁要呢?”唐太宗这才幡然醒悟,收回了命令。
有时候,李世民还会和魏徵一起讨论一些问题。
比如,唐太宗曾问魏徵:“历史上有过这么多帝王,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徵回答道:“能够多听听各方面意见的帝王,通常比较明智;一意孤行、只听单方面的意见的帝王,难免就会昏庸。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就是这样来的。
唐太宗赞许地说:“你讲得真好啊!”有个大臣叫郑仁基,女儿长得美丽又有才华,皇后要把她收为李世民的嫔妃。
当册封的诏书写好后,有人说了一句:“她不是已经与人订婚了吗?”魏徵知道后,就向李世民进谏道:“陛下住着亭台楼阁,就应该希望百姓有安身的房子;陛下吃着山珍海味,就应该希望百姓有充足的食物;陛下看着众多嫔妃,就应该希望百姓有称心的婚姻。
现在陛下把已经与人订婚了的女子夺过来,这怎么符合人家父母的心意呢?”唐太宗听了这番话,马上取消了册封。
魏征简介
諫臣明相魏征内容提要:魏征是辅佐唐太宗创下贞观之治的大唐名臣,他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余事,数十万言,被誉为“千古谏臣”他的谏言对贞观时期国家的治理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魏征的身世及其对他以后的影响、魏征谏言唐太宗的具体事例以及魏征一些不为人知的事件三方面展开,来探讨极具传奇色彩的魏征。
关键词:谏臣明相魏征目录内容提要 (2)导言 (4)一、选题背景 (4)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 (4)三、选题意义 (4)第一章、魏征身世 (5)(一)魏征生平简介 (5)(二)魏征家世对其影响 (6)第二章、魏征与唐太宗 (7)(一)唐太宗的个人魅力 (7)(二)魏征与唐太宗“过招” (9)第三章、魏征对唐朝的影响 (11)(一)君臣间的利用 (11)(二)“跳槽”的艺术 (13)结语 (14)参考文献 (15)导言一、选题背景: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臣、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当代中国,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在文化层面的东西越来越被人们忘记,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取而代之的是快餐文化,网络虚幻低俗的文化,所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显得极为迫切。
本文通过对魏征的生平事迹的研究,考察魏征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成长为冒死直谏的一代名臣及其相关事例,来激励当代人们提高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显得极为重要。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当代学者对于魏征的研究主要可以总结为几点,分别为魏征的进谏艺术、魏征的政治主张研究、魏征的儒家思想及实践、魏征与唐太宗的关系、魏征的文学思想等,相对是比较全面的。
三、选题意义:通过对魏征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激励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对于国家而言,也能够较好地指导我国的廉政教育事业,推进我国廉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第一章、魏征的身世一、魏征生平简介魏征生于580年死于643年,字玄成。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原⽂及翻译贞观政要原⽂及翻译 《贞观政要》,是明成化九年内府刊本,其作者为唐代吴兢,是⼀本政论类史书。
《贞观政要》主要内容记载了唐太宗在位的⼆⼗三年中⼀些政治、经济上的重⼤措施。
下⾯是⼩编整理的贞观政要原⽂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 贞观①初,太宗谓侍⾂⽈:“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犹割股②以啖③腹,腹饱⽽⾝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未有⾝正⽽影曲,上治⽽下乱者。
朕④每思伤其⾝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所欲既多,所损亦⼤,既妨政事,⼜扰⽣民。
且复出⼀⾮魏徵对⽈:“古者圣理之⾔,万姓为之解体,怨⑤既作,离叛亦兴。
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谏议⼤夫⑥魏徵哲之主,皆亦近取诸⾝,故能远体诸物。
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⑦对以修⾝之术。
楚王⼜问治国何如,詹何⽈:‘未闻⾝治⽽国乱者。
’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 【注释】李世民年号,从公元627年⾄649年。
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 ②股:⼤腿。
③啖(dàn):吃或给⼈吃。
④朕:我,⾃秦始皇起,变为皇帝的⾃称。
⑤(dú):诽谤,怨⾔。
⑥谏议⼤夫:官名。
唐时掌侍从规谏。
⑦詹何:战国时楚国隐者、哲学家,善术数。
亦称詹⼦、瞻⼦。
【译⽂】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先存活百姓。
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那就好⽐是割⼤腿上的⾁来填饱肚⼦,肚⼦填饱了,⼈也就死了。
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绝不会有⾝⼦端正了⽽影⼦弯曲,上头治理好了⽽下边发⽣动乱的事。
我常想能伤⾝⼦的并不是⾝外的东西,⽽都是由于⾃⾝追求⽿⽬⼝⿐之好才酿成灾祸。
如⼀味讲究吃喝,沉溺于⾳乐⼥⾊,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既妨碍政事,⼜扰害百姓。
如果再说出⼀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涣散,怨⾔四起,众叛亲离。
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
”谏议⼤夫魏徵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才能远⽽推及⼀切事物。
《新唐书·魏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魏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魏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新唐书·魏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魏徵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
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
隐太子引为洗马。
微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阅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微言,不死今日之祸。
”王器其直,无恨意。
即位,拜谏议大夫,帝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
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
左右有毁徵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
彦博曰:“微为人臣,不能著形迹,远嫌疑,而被飞谤,是宜责也。
”帝谓彦博行让微。
微见帝,谢曰:“臣闻君臣同心,是谓一体,岂有置至公,事形迹?若上下共由兹路,邦之兴丧未可知也。
”帝曰:“吾悟之矣!”帝宴丹霄楼,酒中曰:“徵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徵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
”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徵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所以事饶舜也帝大笑。
帝尝问群臣:“徵与诸葛亮就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
”帝曰:“徵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十七年,疾甚。
帝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
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及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
诏内外百官朝集使皆赴丧,益日文贞,给羽葆、鼓吹。
将葬,其妻装辞曰:“徵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徵志。
”见许,乃用素车,白布幨帷。
帝登苑西楼,望哭尽哀。
(节选自《新唐书•魏徵传》)译文:魏徵,宇玄成,是魏州曲城人。
从小成了孤儿,穷困失意,他放弃财产不去经营,心怀大志。
隐太子招引他为洗马。
魏徵见秦王功劳很大,就暗中劝太子早做(对付秦王的)打算。
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他说:“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他回答说:“太子如果早点听从我的话,就不会有今日的杀身之祸。
简短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导语】在我国历史的长河⾥,漫漫岁⽉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它们在告诉我们各种不⼀样的道理,⾄今仍影响着我们,下⾯是整理分享的简短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唐太宗赐醋房⽞龄“吃醋”的典故来源】 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房⽞龄怕⽼婆的名声,和他的卓越政绩⼀起成为了千古流传的话题。
有⼀天早朝已毕,房⽞龄却在朝中徘徊不回家。
唐太宗很奇怪,问他,只听他说,请皇上下旨令他的夫⼈不要⽣⽓,他才敢回家,太宗听了⼤吃⼀惊,没想到房⽞龄竟怕⽼婆到这种程度。
如此的纲常不振,真是岂有此理。
唐太宗很为房⽞龄抱不平,故意赐给他⼏个美姬,杀杀他⽼婆的威风。
房⽞龄当然是不敢要的,唐太宗就让皇后出马劝说房⽞龄的妻⼦,⾃然也是碰了⼀⿐⼦的灰。
唐太宗⼤怒,亲⾃出马赐房夫⼈鸩酒说:“若同意你丈夫纳我所送的美⼥便罢,若不同意,那就饮此毒酒,此事绝⽆商量!” 只见房夫⼈⼆话不说,将毒酒接过来,⼀⼝饮下,唐太宗看到这种情形,⼼⾥⼤为惊骇,叹道:“此等⼥⼦我尚畏之,何况⽞龄。
” 唐太宗拿浓醋去吓唬房⽞龄的⽼婆,没想到却吓着了⾃⼰和众⼈。
⽽将嫉妒说成“吃醋”的典故,就是由此⽽来。
【唐太宗与魏徵的故事】 魏徵像唐太宗执政公开严明,⿎励⼤⾂直谏,所以他⼿下有许多敢于直⾔进谏的⼤⾂。
⽽在这些谏⾂中,最突出的当属魏徵,他经常进谏,提出过许多很好的建议,甚⾄常常与李世民当⾯争执,即使李世民⼤怒,也还是神⾊不变,坚持⾃⼰的看法。
公元626年,李世民下诏征兵,规定不满⼗⼋岁⽽个头⾼⼤的男⼦,也可以征。
魏徵却扣住了这道诏书不发,太宗连催⼏次,他都不理。
李世民⼤怒,召来魏徵训斥他⼤胆抗旨。
魏徵镇定地说:“⾂听说竭泽⽽渔,就⽆鱼可捕了。
陛下将不满18岁但⾝强⼒壮的男⼦征来当兵,以后再到哪⾥去征兵呢?再说,国家的赋税让谁来负担呢,并且陛下以前宣布18岁以上的男⼦才征,现在的诏书⼀下,你不是失⾔于天下吗?”李世民听了,哑⼝⽆⾔,良久,才承认⾃⼰错了,撤销了这道诏书,还提升魏徵为太⼦太师。
魏征简介 魏征的 墓穴 最后为什么被唐太宗砸了
魏征简介魏征的墓穴最后为什么被唐太宗砸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原因有三:一魏征得势受宠后,竟忘了自己与李世民曾是欲置对方于死地的政敌关系魏征出身河北巨鹿魏氏,是北齐之名门望族。
魏征简介他的生存信念是“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在这一信念支撑下,魏征先后或主动或被动地改变了五次主人,在他成为李世民门下臣之前,是以谋士身份奔走于李建成鞍前马后的。
在此期间,他曾为李建成献出了及早动手除掉李世民的毒计若干条。
李世民玄武门干掉李建成后,马上就把魏征喊来痛骂:“你这个背主弃义的小人,为何明目张胆离间我兄弟情感?”魏征则从容说道:”当日皇太子李建成若听从我的劝告,哪会遭逢今日之祸?”面对欲置自己于死地且又死不悔改的魏征,李世民居然以政治家的风度和韬略“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固然魏征当时的表现有他自己的谋略与心机,此文就不作分析了。
……对魏征就职后的许多谏言、谏书、谏条,李世民并非发自内心喜好和接受,这是李世民的一种政治姿态和做秀手段。
他要以对魏征的容纳来衬托自己的开明并打造自己的政治形象。
李世民也并不是真心相信和喜欢魏征,这从他对魏征任用的官职以及从贞观十年后就不再理会魏征就可以看出。
他只是为了自己的皇权利益而不得不任用魏征,同样,为了使自己的口碑与形象目标可以达到,他又不得不忍受魏征的进谏。
以至于李世民多次忍无可忍,在不同的场合忿忿地说出“早晚有一天要将魏征杀头”、“我恨不得杀了这个乡巴佬”等话来。
如果不是魏征死在了侯君集案之前,恐怕魏征的头颅早已落地。
李世民忍到最后不得不将魏征赶走编史去了,远离了朝堂,落得了眼前的清净。
这说明李世民对魏征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他也曾多次有过置魏征于死地的想法和杀机。
可惜的是,随着魏征的日益得势受宠,他忘记了自己与李世民之间并非好友、战友和有着正常感情基础的君臣关系,而是曾经都想置对方于死地的政敌。
因为忘了自己是谁,魏征就多次扮演了老板他爹的角色。
唐太宗以史为鉴原文
唐太宗以史为鉴原文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旧唐书·魏徵传》
用铜当镜子可以检查衣冠是否整齐;用人当镜子,可以检查自己的优缺得失;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
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故事。
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著名贤臣,能直率地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
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
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地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
照镜子、对照别人,还是对比历史,都是起到了一个借鉴的作用,借鉴优缺点、借鉴兴衰成败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会消亡,但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却是有迹可循的。
无论什么朝代、什么制度的社会,凡是政治清明,老百姓安居乐业,这个社会就会繁荣稳定;反之,如果一个社会政治黑暗,百姓生活流离失所,那么这个社会的政权必然岌岌可危。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灿烂文化。
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历史知识,学习清君明臣的治国理政之道,学习
先哲圣贤的修身养性之法,学习历史兴亡的规律。
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发扬我党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在改革的过程中,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从中获取智慧、认识规律、把握方向。
魏征曾对唐太宗说过的名言
魏征曾对唐太宗说过的名言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2、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魏征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魏征4、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征5、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征6、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魏征7、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魏征8、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魏征9、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魏征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
同年入凌烟阁。
魏征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人物生平: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
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徵,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不用。
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袭击仓城被李密击败,王世充转攻洛口,又被李密击败。
魏徵却对长史郑颋说:“李密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是兵将也死伤了不少,瓦岗又没有府库,将士们取得战功得不到赏赐。
还不如深沟高垒,占据险要,与敌人相持,待到敌人粮尽而退时,率军追击,这才是取胜之道。
洛阳没有了粮食,王世充无计可施就会与我军决战,这时我们却不跟他交战。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是明成化九年内府刊本,其作者为唐代吴兢,是一本政论类史书。
《贞观政要》主要内容记载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②以啖③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朕④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⑤既作,离叛亦兴。
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谏议大夫⑥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
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⑦对以修身之术。
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
’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从公元627年至649年。
②股:大腿。
③啖(dàn):吃或给人吃。
④朕:我,自秦始皇起,变为皇帝的自称。
⑤(dú):诽谤,怨言。
⑥谏议大夫:官名。
唐时掌侍从规谏。
⑦詹何:战国时楚国隐者、哲学家,善术数。
亦称詹子、瞻子。
【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
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
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
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
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
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
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
”谏议大夫魏徵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
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
唐代宰相魏征 经典故事
以铜为镜【词目】以铜为镜【发音】yǐ tong weí jìng【近义词】以古为镜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出处】《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解释】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
同“以古为鉴”。
【应用】“以史为镜”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
现在也有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一样。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唐太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
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
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
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成语,意思是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唐朝时,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魏征人物评价500字
魏征人物评价500字
魏征,被唐太宗李世民尊为雕琢“美玉”的良工、矫正己过的“人镜”,故始有“帝王人镜”一说,意思是魏征是皇帝李世民的一面镜子。
李世民的原文为“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
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而世人则把魏征誉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鉴”。
从贞观年间魏征的进谏活动和主要表现看,魏征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负盛名的杰出的谏官代表,忠心辅国,犯颜直谏,获此殊荣,名实相符,当之无愧。
魏征进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数量多多。
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前后二百余事”,数十万言。
二、质量上乘。
魏征谏言无论疏文、谈话,观点鲜明,文辞犀利,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一般都能使唐太宗折服或猛醒,从而达到进谏的目的。
在魏征所有谏言中,尤以贞观十一年上奏的《谏太宗十思疏》和贞观十三年上奏的《十渐不克终疏》两篇疏文最为著名,被历代史学家称为“万世师表“。
谏太宗十思疏(3)
求木长 欲流远 源不深
固根本 浚泉源 望流远 思国安 积德义
根不固
求木长
德不厚
思国安
臣知不可,而况明哲 伐根 求 木茂 人君当重 居大
塞源
欲
流长
亦
不念安危
奢俭
第二段
大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 能够 ,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 深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 重 通“震” 监督 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 威吓 苟且免于 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 刑法 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应该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 覆舟,所 宜深慎。
重点字词三:
• • • • • 乐:以……为乐,娱乐 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 以为:把……作为 度:限度 忧:担心
重点字词三:
• • • • • 敬:慎 壅蔽:被堵塞、蒙蔽 虚:使……虚 下:指臣下的意见 想:担心
重点字词三:
• • • • • 谗邪:说坏话的人 正:使……正 以:连词,而来 黜:排斥 恶:邪恶的人
解题
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 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 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 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 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苑囿, 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 。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 篇。
疏
是一种文体, 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君王分类 陈述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的一 种文体,又可以叫做“奏章”
明 君 李 世 民
—
诤 臣 魏 征
—
唐太宗和魏征,
一个爱才如命,善 于纳谏,是历史上的 “明君”;
一个忠心耿耿,敢 于直谏 ,是历史上的 “诤臣”。
魏徵巧计谏太宗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徵巧计谏太宗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摘要:旧时,豫南一带的评书艺人有一个自己的行会组织,叫“梨园书屋”,李世民听他说是来讲故事的,挺高兴,说:“好,寡人正心烦无聊,听段故事也好,“嗯,这……”李世民听魏徵滔滔不绝说了一大套,句句在理,自己又没啥好说的了,只好说,“好,好祁增年搜集整理旧时,豫南一带的评书艺人有一个自己的行会组织,叫“梨园书屋”。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艺人们就集中到书屋办祭神会,祭拜时供土猪、鸡、鲤鱼,另外用金漆条盘,把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方绸手帕供在祭桌上,然后点烛焚香,燃放鞭炮,由年长的师爷击磬,艺人们鱼贯而入,上香、磕头、焚黄表,三拜九叩,随后便在一起吃会酒。
他们祭拜的祖师爷就是唐朝的魏徵。
说起祭拜魏徵的事,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哩。
生活在唐朝的魏徵最初不是保唐太宗李世民的,而是保太子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才用了魏徵。
魏徵心想,既然你用我,我就得进谏,而且还要想方设法让你听进去。
于是他就想到了说书这个办法。
有次唐太宗外出巡游,来到洛阳,住进了显仁宫。
他想吃河蟹,可进膳时,却没有这道菜。
李世民当时火气就上来了,一拍桌子,把地方官大骂一顿,说他们怠慢皇上,目无天子,要重重治罪。
地方官吓得大气不敢出,小气不敢喘,连忙跪下磕头认罪。
其实,当时是初春季节,在洛阳,上哪去找河蟹?但皇上想吃,就得给弄来。
没办法,地方官赶紧催人骑快马到信阳州去抓河蟹。
这事叫魏徵听说了,当即求见皇上。
李世民知道他爱找茬儿,一见他进来就没好气地说:“你有什么事啊?” 魏徵说:“没什么事,我来给皇上讲故事解闷。
” 李世民听他说是来讲故事的,挺高兴,说:“好,寡人正心烦无聊,听段故事也好。
” 魏徵说:“皇上今天住在显仁宫,我就讲显仁宫的故事吧。
这显仁宫啊,是从前一位皇帝下令修造的。
这个皇帝无恶不作,欺母霸嫂,骄奢淫逸,名声坏透了。
他修这宫殿时,征收了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全国各地的名贵花草、珍禽奇兽,有一百多万人被驱赶来做苦役,人死之后,就把尸体埋在这个宫殿四周。
魏征简介
作者介绍【整体简介】郑国文贞公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
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
后入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
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
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
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
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
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
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思想】魏征早年做过道士,所以道家思想在他的治国方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反复劝谏唐太宗要以无为为本,与民休息,这样天下才能清净自定。
在他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中,还坚持认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
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
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
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
”唐太宗自己也曾说:“朕夙夜寅畏,缅惟至道,… …今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
”在法律思想上,遵循封建儒家正统,强调“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
他把治理国家之需要有刑罚,比作驾车的人之需要有马鞭,马匹尽力跑时,马鞭便没有用处;如果人们的行为都合乎仁义,那么刑罚也就没有用了。
魏征是哪个朝代的人
魏征是哪个朝代的人
魏征是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魏征,字玄成,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魏征主要贡献
政治
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
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文史
魏徵出任秘书监之职,主管国家藏书之事。
上书言丧乱之后,典章纷杂。
奏引学者校定四部图书。
李世民令他领写四部群书。
置雠校者20人,书手100人,校写秘阁图籍。
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灿然具备。
他改职之后,与虞世南、颜师古等硕学名儒续任秘书监之职。
主撰《隋书》,其《经籍志》虽出于于之宁、李淳风等众人之手,但总领其书。
《隋书·经籍志》参考了阮孝绪《七录》体例,以《汉书·艺文志》之法,利用隋代遗书14466余部,89666余卷,与《隋大业正御书目录》核对,按经、史、子、集四部,下分40类,著录存书3127部,36708卷,佚书1064部,12759卷。
对考南北朝、隋代的藏书有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和魏徵
唐太宗和魏徵是一对历史上有名的君臣,他们之间的一些趣闻。
魏徵对于太宗的各种谏言,史书中多有记载,这里只谈一些他们之间的小故事。
说到他们两人,就不能不提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盛世”。
太宗即位时才二十九岁,改年号为“贞观”,这就是贞观治世的开始。
太宗在政治上,建立了良好的决策和谏诤制度,在人事方面,以选拔贤能之士为本。
太宗要求自己是个圣君,同时也要求臣下为贤臣。
而最难得的是,君臣双方对于这个伟大的抱负,都能贯彻始终,而且互相鼓励,惟恐无法达成。
太宗和群臣经常在一起讨论各种问题,形成共识,所以贯彻的力量非常强大。
“贞观四年”时,整个国家就已经進入“贞观之治”的盛世了。
“贞观”一朝人才济济,名臣如云,而其中以“谏诤”闻名的就数魏徵了。
魏徵辅佐太宗十七年,史书称他:“有志胆,每犯颜进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为之霁威。
”就是形容他对太宗進谏时的模样,虽然太宗天威震怒,他还是神色坚定,毫无惧色,而太宗也能渐渐的息怒,聆听谏言。
他们两人,一个从善如流,一个直言敢谏,君臣之间,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的佳话,有许多的事绩,一直到今天仍令后人传诵不已。
魏徵对于太宗,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只要他认为不恰当的地方,都会马上提出纠正。
太宗非常喜欢打猎,也非常喜欢玩一种叫做“鹞鹰”的鸟。
为了这个嗜好,他还特地成立了一个“鹞坊”,派专人饲养着大批的鹞鹰。
有一次太宗带鹞鹰出去玩时,就叹息着说:“唉!玩鹞鹰的时间怎么过得那么快,总没个够!”可见他沉迷之深了。
一天,太宗得到了一只小鹞鹰,非常喜欢,正放在手上逗着玩儿呢,忽然看见魏徵走过来了,便赶快把小鹞鹰藏入怀中坐好。
可是魏徵远远的早就看见了,于是就故意把话题拉长,讲个没完。
好不容易等魏徵走后,太宗急忙把怀中的小鹰取出,一看,哎呀!小鹰早已闷死了!经过了这件事后,太宗终身都不再玩鹞鹰了!
还有一次,太宗要去终南山打猎,这事儿被魏徵知道后,就跑到宫门口去等候,想要劝阻太宗。
可是等了半天,都没见太宗出来。
不得已只好跑到宫里看看,只见太宗全副猎装端坐在那里,可是又不像要出门的样子。
魏徵只好硬着头皮上前问道:“听说陛下要去终南山打猎,怎么还没去呢?”太宗笑着说:“我本来是要去打猎的啊!但我想你一定会来劝阻我的,所以我决定不去了,你放心的回家吧!”于是魏徵就笑眯眯的叩拜出宫去了。
太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
曾多次请魏徵到卧室,商量政事,请教得失。
魏徵有见识才略,个性忠直,又碰到明君,所以更加知无不言。
而太宗也十分信任魏徵,对于他的意见,无不欣然采纳。
但是这种治国雅量,也是需要反复磨练,才能成熟的。
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宫后,盛怒未息,对长孙皇后说:“迟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急忙问道:“陛下要杀谁呀?”“魏徵总是当面侮辱我,不给我留情面!”皇后听完后,立刻换了礼服出来向太宗道贺说:“君明则臣直。
魏徵忠直,敢于犯颜直谏,正说明你的圣明大度,真是可喜可贺啊!”太宗听完后,怒气渐消。
想起魏徵的为人处世,内心油然生起了无限的敬意。
所以太宗曾说:“人言魏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妩媚耳。
”就是说,人家都说魏徵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啊!
魏徵端正严肃,不拘言笑,太宗其实也很喜欢去开开他的玩笑,逗一逗他。
有一次太宗听说他喜欢吃“醋芹”--就是一种用醋浸泡的芹菜。
于是就赐宴魏徵,席中也准备了醋芹。
果然魏徵一看到醋芹就喜形于色,两三下就吃光了。
太宗看了就笑嘻嘻对他说:“你说你没有嗜好,可我今天看见了矣!”魏徵面对着太宗的调侃,拜谢道:如果君主没有什么作为,只想探索这些无聊小事,那我们做为臣子的,也只好就喜欢“吃醋芹”这种平凡的事了。
魏徵的态度恭谨而语锋敏锐,既是回答也是進谏,他希望天子要有大作为,这样
臣下也才能励精图治啊!太宗听后沉默了许久,望着天再三叹息着。
因为他在话里听到了更多的期望与鼓励,而感动不已啊!
魏徵看到该说的就说,从不畏惧。
他的胆识和卓见,为“贞观之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魏徵病逝时,太宗亲临痛哭,并罢朝举哀五日,后来太宗临朝时流着泪对群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当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朕遂亡一镜矣!”
“贞观”一朝,人才辈出,大放光彩。
尤其是“宰相团”阵容坚强,几乎个个都是历史上的名相。
而大唐良相魏徵,更被后人誉为“千秋金鉴”。
上天的安排,风云际会,好像把人才都集中到这二、三十年间了,太宗与群臣们聚集在一起,共同谱就了这波澜壮阔、泱泱大风的“贞观盛世”,留下千秋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