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及末尾有0的乘法.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
一、教学目: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或末尾有 0 的算方法,一步 0 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推迁移的能力和算的能力
3、使学生因数中或末尾有0 的算的程,一步掌握算理和算的方法
二、重点点:点:掌握式的便写法
教法:引启
三、教法学法:
学法:自主
四、前准:片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72= 600 ×300= 30 ×23=
53×30= 20 ×700= 40 ×22=
40×72= 40 ×72= 40 ×72=
20×20= 40 ×90= 502 ×7=
608×5= 908 ×4= 400 ×50=
2、笔算
708×6= 790 ×8= 54 ×278=
一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学笔算乘法
板:笔算乘法
1. 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因数末尾有0)
出示: 60×50240×20
: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 1: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
五、教学内容:生 2:把 0 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 就在的末尾添上几个0。
生 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的末尾添上几个0。
:生 1,生 3 合起来就是我口算的方法(板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行笔算?
2.学生笔算并板演。
3.小:因数末尾有 0 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生 1:一。
生 2:都可以先把 0 前面数的相乘。
生 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 0。生 4:
只是把横式写成了式⋯⋯
二、探究新知.
: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 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
06 千米它们30 小时各行多
例 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 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
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 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 160 ×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 和非 0 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 的个数?160×30=4800
160
×30
—————
4800
2) 106 ×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
×30
————
(2)计算 106×30 时,既然中间的 0 与 3 相乘得 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
位的积?
106 ×30=3180
106
×30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 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
三、巩固练习:
1、书后第53 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1、 2 独立完成
3、请你当医生哦。
(1) 计算 85×106 时,十位 8 和十位 0 相乘这一步,积反正得0 可以省略不写。()
(2)计算 225×16 时,积的末尾没有 0。()
(3)650 ×40= 2600()
4、选择超市。
(1)400 ×520 最简便的写法是()(见图3)
(2) 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A 、 100000
B 、 10000 C、1000
(3)5600 乘 50,积的末尾有()个0。
A 、 3 B、 4C、 5
(4)508 ×40,它们的积是()
A 、 2320
B 、20320 C、2032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3、4、 7 题
板书设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例2)
106 ×30=3180160 ×30=4800
六、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的”计算方法,对于因数中间有 0 的计算在三年级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我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重点放在了因数末尾有0 的简便运算。
绝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因数末尾有0 的简便运算都比较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就铺垫了一
些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练习,并强调学生说出口算过程。由此再引出例题160×30,学习例题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算,再展示几种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自己评一评。通过比较大多数学生知道用简便方法
计算。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议一议、试一试、比一比、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
理解和掌握。
本课的一个难点在于理解末尾有0 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课中很多学生的解释是,因为末尾有 2 个0,所以在积的末尾添上 2 个 0,再没有多余的理由,认为这是自然而非常明白的,于是我问道:你能
来验证这一结果是正确的吗?让学生充分的进行交流,通过多种方法如采用最基本的乘法步骤进行计算,初
步培养学生的猜疑和探究精神。
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的较好,但是有些学生还是采用数位
对齐的方法进行计算,有待我课后个别辅导